【上课用】专题11常见题材分类(下)-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全面解读精讲精练_第1页
【上课用】专题11常见题材分类(下)-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全面解读精讲精练_第2页
【上课用】专题11常见题材分类(下)-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全面解读精讲精练_第3页
【上课用】专题11常见题材分类(下)-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全面解读精讲精练_第4页
【上课用】专题11常见题材分类(下)-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全面解读精讲精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古代诗歌的题材分类

12种常见题材(下)感知高考0101年份卷别选篇体裁题型/分值涉及考点2021年全国甲卷陈师道《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宋诗1道单选题,3分;1道主观题,6分,共9分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②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全国乙卷辛弃疾《鹊桥仙·赠鹭鸶》宋词1道单选题,3分;1道主观题,6分,共9分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情感和表达技巧;②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新高考Ⅰ卷杨巨源《寄江州白司马》唐诗1道单选题,3分;1道主观题,6分,共9分①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技巧;②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新高考Ⅱ卷陆游《示儿子》宋诗1道单选题,3分;1道主观题,6分,共9分①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技巧;②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2020年全国卷Ⅰ陆龟蒙《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唐诗1道单选题,3分;1道主观题,6分,共9分①把握诗句的内容、技巧及情感;②评价诗歌的思想主题和作者的情感全国卷Ⅱ王安石《读史》宋诗1道单选题,3分;1道主观题,6分,共9分①综合考查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全国卷Ⅲ陆游《苦笋》宋诗1道单选题,3分;1道主观题,6分,共9分①理解分析诗句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②结合诗歌手法概括诗歌形象特点2019年全国卷Ⅰ陈与义《题许道宁画》宋诗1道单选题,3分;1道主观题,6分,共9分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全国卷Ⅱ杜荀鹤《投长沙裴侍郎》唐诗1道单选题,3分;1道主观题,6分,共9分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全国卷Ⅲ刘禹锡《插田歌(节选)》唐诗1道单选题,3分;1道主观题,6分,共9分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对比阅读,赏析语言风格2019-2021年高考古诗词阅读考点分析一览表诗歌鉴赏12大题材七、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对接教材篇目:《过故人庄》(孟浩然)、《山居秋暝》(王维)、《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饮酒》(陶渊明)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标志(1)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2)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乐景写哀情。内容山水田园诗的基本内容是自然山川与田园风物。情感(1)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2)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3)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4)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5)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一.山水田园诗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风格:清新质朴,清丽洗练。。艺术手法:白描、衬托等。抒情手法: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1.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4.山水田园诗的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抒发对宁静、平和、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表现闲适自得的心情;④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某些诗人不满现实,退居乡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流露出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如:——远离尘嚣,表现不与世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变志向的高洁品质

——对于趋膻逐臭的官场生活的极大憎恶。

——隐逸田园、躬耕陇亩的喜悦、闲适的心情。

——弃官归田后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的思想。

田园诗有浓郁的人文色彩,不仅描写美丽的田园自然风光,还涉及农事方面的內容,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因此一些田园诗也表现以下主题:

——描写农村勤劳、淳朴、安乐的生活情景

——庆丰收、与民同乐的情感

——对农村劳动生活的热爱之情。

——辛勤劳动,秋收时的欢快心情。七、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西塞山①下作韦庄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注】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题咏。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③爨(cuàn):烧火做饭。(1)下列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地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花结庵而居。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的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蕨、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2)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七、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西塞山①下作韦庄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注】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题咏。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③爨(cuàn):烧火做饭。(1)下列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地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花结庵而居。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的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蕨、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BC

[B项,“渐映”写舟行的渐进过程,不是写月光的逐渐明亮。C项,“化实为虚”说法错误,这里是由实景转入虚景,属“由实入虚”的手法。]七、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西塞山①下作韦庄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注】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题咏。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③爨(cuàn):烧火做饭。(2)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答案】

①“水似蓝”,表明水深莫测,西塞山势的峻峭,山间葱茏草色的映衬,使得江水的颜色蔚蓝;②“乱云如絮”写出了云层如轻飘的花絮,在山间起伏缠绕,非山势高峻难得有此景象,起伏的乱云弥漫江上,缠绕山间,使山势与水面通过乱云的衔接,而产生一种奇妙的效果;③运用比喻、对比的手法,把云比喻成飞絮,蔚蓝平静的江面与陡峭如削的山势对比,写出了西塞山的奇特地势,加以起伏的云絮飘飘,形成一种对比强烈又结合奇妙的艺术境界。生活哲理诗无限风光在险峰八、生活哲理诗——世事浮云何足问,毫发常引哲理思对接教材:《题西林壁》(苏轼)、《观书有感》(朱熹)、《长歌行》(汉乐府)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生活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篇幅短小精悍。内容生活哲理诗的基本内容是揭示广阔的生活规律和普遍的人生体验,蕴含着益人神智的诗情和理趣,给人以哲理的思考和深刻的启示。(1)情、景、理完美结合。(2)多用比喻、象征来状物明理。(3)语言平淡质朴,言近旨远。(4)着重捕捉心与物相遇时刹那间的感受,并立即升华为一种哲理思考。标志哲理诗往往是在写景状物,写人叙事时有意识地蕴含一些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这类作品往往是叙议结合,寓理于事,寓理于景,寓理于物。叙事,写景是手段,表现理趣才是目的。情感(1)表达对自然景物、现实生活的独特感受。(2)表达对社会政治的观察与思考。(3)表达对人生理想的感慨领悟。(4)表达对文艺创作的深探细究。考情回顾(1)2020·全国卷Ⅱ,王安石《读史》;(2)2012·浙江卷,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3)2008·湖北卷,侯蒙《临江仙·未遇行藏谁肯信》;(4)2004·湖北全国卷,王湾《次北固山下》。谈禅说理诗

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与咏物言志诗有共同的特点,分析时要注意把握。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中的“庐山”便含有比喻义,后两句的议论隐含许多哲理,既蕴含看待任何事物和问题都应一分为二的意思,又隐含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的哲理,还含有和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道理,而苏轼则以形象来喻理。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具有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境。①对生活对自然的顿悟。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可谓是这方面的典范。他在《终南别业(别业即别墅)》中写道: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②、对事理的体察。这里对哲理的感悟并不是抽象地说出,而多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表现。首先是借助景物来表现。如王之涣气吞寰宇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们所传诵、称引。两种情况:一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予了哲理的内涵。如朱熹《观书有感》。二是有不少诗,其哲理内涵是读者赋予的,是人们在欣赏诗歌过程中领悟到的。如杨万里的《小池》。

水口行舟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

答:风雨总是暂时的,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不可遏止。例某尼悟道诗无名氏·北宋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世上最珍贵的事物往往就在我们的周遭,亲情、爱情、友情┅┅还有我们自己,然而,这颗心却总是向外寻觅、眼睛总是望外攀缘,相信幸福在遥远的未来,总有一天会到临;又或者,认为所谓幸福总须靠珍贵物件妆点,所以必然不是唾手可及的。但是,过度往外抓取的结果使得我们丧失了享受真正幸福的能力!当幸福真的来临时,常常就视若无睹,失之交臂。回到当下、细细审视,将毫不费力地发现那颗宝石早在你我心房停泊已久,等著我们去开启、去摩挲、把玩。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三)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国事民生诗(忧国忧民诗:一枝一叶总关情)欲开壅蔽达人情,先向歌诗求美刺九、国事民生诗——欲开壅蔽达人情,先向歌诗求美刺对接教材:《卖炭翁》(白居易)、《石壕吏》(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江上渔者》(范仲淹)、《悯农》(李绅)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以反映国事民生为题材内容(1)恶政:赋税徭役过重,官吏欺压百姓,权贵骄纵豪奢。(2)民情:百姓艰辛的劳动和凄惨的生活。(3)赞美劳动人民的伟大劳动精神。(1)叙议结合,卒章显志。以叙事为主,穿插议论,表明作者立场。(2)以“赋”为主,描写生动。运用简练的外貌、动作和心理描写,塑造各种人物形象。(3)常用对比、比喻、象征等手法,突出主题,暗含批评。标志(1)标题:直接显示底层民众,如“寡妇、民、田夫”等。(2)主要人物有官与民、贵与贱之别。(3)意象:多与征敛、生计、豪奢淫逸等有关。情感(1)揭露黑暗政治,批评朝政得失,劝谏统治者。(2)反映民生疾苦,表达同情人民。(3)表达对不公平社会现实的怨愤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4)赞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对劳动成果的珍视。考情回顾(1)2019·全国卷Ⅲ,刘禹锡《插田歌》;(2)2017·浙江卷,白居易《采地黄者》;(3)2013·全国卷,杜甫《客从》。(2020·云南玉溪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赠卖松人于武陵①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②尘。[注]①于武陵,中唐诗人,曾考取进士。一生仕途不达,遍游天下。②六街,指长安城内的六条主要街道。(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卖松人把松树送到长安卖与那些住在翠楼中的富贵人家,这样的行为不合时宜。B.颔联“寒涧”写出了松树长于深山大谷中,生长环境恶劣,为下联“瘦叶几经雪”作铺垫。C.桃李虽然沾染了长安城的尘土,但难掩妖艳妩媚,仍是长安城富贵人家的喜爱之物。D.本诗写法上多用对比。比如“寒涧”“翠楼”的环境对比,“松”与“桃李”的际遇对比。C[沾染“六街尘”的是松树,注意“徒”意为“白白地”。卖松人似乎是认识到松树的美的价值了,可惜他不懂得这个社会,结果只能使寒涧青松徒为六街尘染而已。](2)本诗语言婉中带讽,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答案①本诗“婉”体现在巧用比喻手法。用“松树”喻有德有才之人,用“翠楼人”喻朝廷掌权之人,用“桃李”喻趋时媚俗无德之人。言在此而意在彼,用语委婉。②本诗的“讽”体现在诗人对权贵不识人才、只喜欢趋时媚俗的社会现实的讽刺。十、酬和投赠诗——人生贵相知,此意投赠君对接教材:《望海潮》(柳永)、《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赠汪伦》(李白)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酬和投赠诗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的或者赠给亲友同人的诗歌作品。内容(1)酬和投赠诗的基本内容多为送亲别友、寄远怀人,诗人们利用诗歌抒发一己之怀。(2)酬赠诗的针对性很强,其酬答唱和从不同侧面反映诗人的生活经历、社会理想和内心情感。(1)比兴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多以委婉含蓄的手法表达情感。特别是借男女情感来探寻对某种事情的态度。(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直抒胸臆;②借景抒情,委婉抒情。标志(1)酬者,酬谢之意,为表达自己的感谢而赠予对方的诗就是酬赠诗。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结识朋友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此谓“酬唱”;而有所感受,有所表达,有所思念时,也常常赠诗给亲友,以明其情志,此所谓赠诗,二者并称“酬赠诗”。(2)标题往往有“酬”“和”“投”“赠”等词。情感(1)表达某种心志。(2)向某人推荐自己,以求得进身的机会。(3)表达与某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表达朋友间的情趣。(4)表达对对方的谢意或委婉拒绝。考情回顾(1)2020·全国卷Ⅰ,陆龟蒙《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2)2019·全国卷Ⅱ,杜荀鹤《投长沙裴侍郎》;(3)2018·江苏卷,张籍《寄和州刘使君》;(4)2016·全国卷Ⅱ,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5)2016·全国卷Ⅲ,曹翰《内宴奉诏作》;(6)2015·江苏卷,刘禹锡《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7)2015·浙江卷,张伯淳《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8)2013·全国卷Ⅱ,朱熹《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9)2013·四川卷,苏洵《九日和韩魏公》;(10)2013·重庆卷,钱继章《鹧鸪天·酬孝峙》。【考题对接】奉酬李都督表丈①早春作杜甫力疾②坐清晓,来诗悲早春。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注释】①表丈:即表伯叔。②力疾:扶病强起。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力疾坐清晓,来诗悲早春”是在叙事,说自己清晓扶病强起,几不知春至,因拜读亲友李都督寄来的《早春》诗而引发了悲伤之感。B.颔联“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仍是叙事,说自己转瞬间又接待客人,愁绪也因此更增,觉得自己就像来客一样老去。C.颈联“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写实,说岁序更新,桃嫩柳青,春色堪娱。“入”“归”二字传神地写出了早春的意蕴,体现了生命的复苏与萌动。D.整首诗歌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情感可概括为“悲”字,连“红入桃花”“青归柳叶”的初春之景,也触动着诗人的悲情。2.全诗的情感围绕“悲”字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悲”的具体内容。(6分)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原诗译诗力疾坐清晓,来诗悲早春。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正当扶病强起之际,忽接来诗为春天的旱来而悲哀。因读来诗转添了自己的哀愁,又缘愁而更伤自己的日益衰老。在大好的春天里,红色的桃花娇嫩吐艳,青色的杨柳新抽枝叶。面对良辰美景我遥念故乡从未中断,想到四海之内仍战乱不已,风尘满布啊!注释奉酬:即遵奉酬答。李都督:诗人亲友,具体不详。都督:官名,唐置都督府,分上中下三等,其边防重地之都督,则加节度使,以后节度使增多,都督之名遂废。表丈:即表伯叔。力疾:扶病强起。风尘:指战乱。赏析《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下截申明上截,通首一气,抒写中有无限曲折。首联“力疾坐清晓,来时悲早春”叙事,说扶病强起,几不知春至,因拜读亲友李表丈寄来的《早春》诗而引发了伤春之感。颔联“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转添春愁,又因愁伤老。见得伴客萧条,随人俯仰则更可悲,已透下望乡未已意。颈联“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写实,说岁序更新,桃嫩柳青,春色堪娱。“入”“归”二字,炼字极活,为句中之眼,字字皆响,与他人随意点缀者不同,是化腐为新之法。“入”“归”二字极生动、传神地写出早春的意蕴,写出生命的复苏与萌动。两句实写春景,用笔舒缓,为下文铺垫。尾联“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回应上截,翻出已愁。说世乱未靖,归期无日,尤不免于伤春伤老。诗人由眼前春景更触动思乡之情。全首只一“悲”字;连“红入桃花”、“青归柳叶”,俱作“悲”字用,不作“早春”佳字用。“转添”、“更觉”,切上“早春”,透下“红入”、“青归”字。当此桃花柳叶之时,而四海风尘,望乡复切,则客之愁而人之老可知,所以见起处“悲早春”“悲”字之妙也。曰“犹未已”、“尚风尘”,说明“转添”、“更觉”之故。诗中抒发了诗人伤春、伤老和流落他乡的羁旅之情。【答案】1.B【解析】愁伴客:犹言愁苦永摆脱不开。客,是杜甫自谓。老随人:衰老亦挥之不去。此联主要表达作者流落他乡的羁旅之情和日益衰老的迟暮伤感之情。2.(1)首联写诗人体弱多病,生机盎然的早春反衬了个人衰老,抒发了自伤病苦之悲。(2)“愁伴客”,流落他乡,客居在外,愁苦永摆脱不开,表达了羁旅愁苦之情。(3)“更觉老随人”,觉得日益衰老,表达了迟暮伤感之情。(或:颈联红色的桃花娇嫩吐艳,青色的杨柳新抽枝叶,生机勃发的早春美景与自己的衰老形成强烈对比,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自己的迟暮伤感之情。)(4)“望乡应未已”,从未中断的遥念故乡的思乡之情。(5)“四海尚风尘”,四海之内仍战乱不已,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怀。(2020·湖南长沙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①苏轼霜余已失长淮②阔。空听潺潺清颍③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④波底月。[注]

①宋哲宗元祐六年八月,苏轼出守颍州,作此词。苏轼恩师欧阳修四十三年前守颍州时作《木兰花令·西湖南北烟波阔》,苏轼作此词时欧阳修去世已二十年。②长淮:即淮河。③颍:颍水,淮河支流。④西湖:此指安徽阜阳西三里的西湖,为颍河合诸水汇流处。(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空听潺潺清颍咽”,写词人泛游颍河的见闻感受,移情入景,将眼前所见的实景人格化。B.“佳人犹唱醉翁词”,写欧公当年所做诗词仍被传唱,其为文、为政、为人从中可见一斑。C.“草头秋露流珠滑”,与曹操的《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有异曲同工之妙。D.“三五盈盈还二八”,表达的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自我安慰和旷达胸襟。D[D项“自我安慰和旷达胸襟”错误,“三五盈盈还二八”写的是月亮阴晴圆缺的状态。光阴流转如电,草露倏忽而逝,十五月圆十六即缺,都是感叹生命无常,短促易逝。](2)词的最后两句看似平易淡泊,实则意蕴丰富。请稍加分析。答案作者直抒感慨,当年识翁之人,今存者只有自己及西湖波底之月而已。末句以景结情,借凄清秋月传递对恩师的深切怀念和叹惋;同时表达了时序更替、生命无常的悲凉和物是人非、知音难觅的孤独。十一、干谒言志(投赠)诗----藏在深山待人识

干谒言志诗干谒言志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自荐信。一些文人为求得进身机会(科举登第、入仕、入幕等),十分含蓄地写一些诗歌,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常见标题标题中往往含有“奉呈”“赠”“投赠”“献”“上”显贵的官名(姓)等字眼。常见意象诗风不同,意象不定。如朱庆馀的温婉含蓄,多生活类意象;孟浩然的恳切朴素,多阔大类意象……常见情感①对自己才华的昂扬自信;②积极入仕的急切心情;③对推荐者的赞美;④潇洒旷达,傲视权贵的态度;⑤贫贱骄人,悲愤难鸣的心情;⑥命运多舛、出身寒微、无所依托的苦闷。常用技法①比喻。登龙门、折桂喻登第,落羽比喻落第,飞鸟、良马喻己。②对比。孤鸿与燕雀相比,衬托高洁之志;凤凰与蚂蚁相比,显示双方地位悬殊。③双关。干谒诗大都具有表里双层意蕴,其表层意蕴常取自比喻性的意象或描述性的意象;而里层意蕴则取自象征性的意象。④借景抒情。借四海升平之景表达对显贵的赞美。语言特点含蓄隐喻一种特殊的诗歌题材-----干谒诗干谒诗简介所谓“干”,就是“求”“求取”,“谒”就是“拜谒”“拜见”。

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迹。【干谒】gānyè,为某种目的而求见(地位高的人)。

干谒诗既要在拜谒之人面前展现出自己才能,还要体现出谦虚姿态;既要完成拜谒求人的目的,也不能过分恭维,要体现自己的尊严。

可以说,干谒诗是炫耀与谦虚,恭维与尊严的结合与平衡。越是好的干谒诗,就越要达到这种平衡。干谒诗作为一种带有明确请求援引目的的诗歌类型,自汉以来,历代都有,而在唐尤为壮观,创作队伍庞大,数量可观。

干谒依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有方法,按照干谒目的不同,或为求取科举而干谒,或为授官、铨选而干谒,或为入幕出幕而干谒。以干谒者身份的不同又分应考士子、有出身人、前资官、在朝官员等。在干谒方式上则又有互利法、恳请法、激将法等不同。因为干谒诗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所以,我们就从干谒诗的写作时间、干谒者的生活状况及干谒者的身份出发,以干谒目的的不同来对干谒诗进行分类研究。唐人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士子们以之铺垫进身的台阶,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高官显贵、或为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美学特征,作者也常以比体为之。行卷其实就是一种干谒行为,行卷之诗,从宽泛的意义上说,都可以视为干谒诗。(唐时,应试举子在考试前将自己平日所作诗文呈送给主考官或社会名流,以期在主考官心中预留一个好印象或得到社会名流褒扬于主考官从而对正式科举有所帮助,这已蔚为风尚,时人称之为“温卷”或“行卷”。)

同为干谒诗,朱庆馀温婉,孟浩然恳切,而李白竟能出之于豪迈,优秀的作家即使是戴上脚镣舞蹈,也总能创造典范、展现风格。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韵译】八月洞庭湖水盛涨浩渺无边,水天含混迷迷离离接连太空。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评析】作者托兴观湖,表现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思想和希望在政治上得到援引的心情,是孟浩然诗中气象较为开阔的一首。此诗气势磅礴,又含蓄蕴藉,是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43)。作者重游京师,张九龄为相,便以此来诗为相赠。诗的前四句承题写洞庭湖风光,境界阔大,特别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更是气魄非凡,与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齐名,同为写洞庭湖的名句。有这样的佳句,作者的才力、胸襟自不必说了。后四句因景设喻,所谓“欲济无舟楫”,字面说想要渡过洞庭湖而没有渡船,实际是说想走上仕途却无人援引,所以“端居耻圣明”,只好在圣明之世平居在家,这实在使人羞耻,表达了想要有所作为的意愿。“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两句承上申足意思,“垂钓者”喻指一般当政者,“羡鱼情”用古语“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意思是说羡慕他人无补于事,总须自己实践才好,再一次表达了出仕的愿望。

孟浩然此诗,以望洞庭湖托意,诗意超绝,不亢不卑,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又不露甘乞之痕。

孟浩然苦学多年,进京赶考,名落孙山。他给丞相张九龄写了这首诗,期求得到援引推荐。

真诚肯切唐代干谒诗的风格类型上李邕

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四年游北海郡时写给北海太守李邕的。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李邕在开元七年至九年前后,曾任渝州(今四川重庆市)刺史。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史称李邕“颇自矜”(《旧唐书·李邕传》),为人自负好名,对年轻后进态度颇为矜持。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诗中李白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传说这只神鸟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摇直上,可高达九万里。大鹏鸟是庄子哲学中自由的象征,理想的图腾。李白年轻时胸怀大志,非常自负,又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心中充满了浪漫的幻想和宏伟的抱负。在此诗中,他以“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自比,这只大鹏即使是不借助风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搧,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这里极力夸张这只大鸟的神力。在这前四句诗中,诗人寥寥数笔,就勾划出一个力簸沧海的大鹏形象——也是年轻诗人自己的形象。诗的后四句,是对李邕怠慢态度的回答:“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世人”,指当时的凡夫俗子,显然也包括李邕在内,因为此诗是直接给李邕的,所以措词较为婉转,表面上只是指斥“时人”。“殊调”,与后面的“大言”同义,指不同凡响的言论。李白的宏大抱负,常常不被世人所理解,被人当做“大言”来耻笑。李白显然没有料到,李邕这样的名人竟与凡夫俗子一般见识,于是,就抬出圣人识拔后生的故事,反唇相讥:“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宣父,指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诏尊孔子为宣父”(《新唐书·礼乐志》)。丈夫,对男子尊称,此指李邕。《论语·子罕》中说:“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两句意为孔老夫子尚且觉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男子汉大丈夫千万不可轻视年轻人呀!后两句对李邕又是揄揶,又是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态度相当桀骜,显示出少年锐气。李邕在开元初年是一位名闻海内的大名士,史载李邕“素负美名,……人间素有声称,后进不识,京洛阡陌聚观,以为古人。或传眉目有异,衣冠望风,寻访门巷。”对于这样一位名士,李白竟敢指名直斥与之抗礼,足见青年李白的气识和胆量。“不屈己、不干人”笑傲权贵,平交王侯,正是李太白的真正本色。

【扩展阅读】

自负豪迈朱庆余年轻时赴长安考进士,考前把自己的诗文送给张籍(水部员外郎)讨教,是谓“行卷”。又不便直接去张府打听情况,于是写诗一首《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张籍看后大为赏识,回诗一首,同为“闺阁诗”: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抵万金。

委婉乖巧温婉含蓄这是一首在应进士科举前所作的呈现给张籍的行卷诗。前两句渲染典型新婚洞房环境并写新娘一丝不苟地梳妆打扮。后两句写新娘不知自己的打扮能否讨得公婆的欢心,担心地问丈夫她所画的眉毛是否合宜。此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全诗选材新颖,视角独特,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将自己能否踏上仕途与新妇紧张不安的心绪作比,寓意自明,令人惊叹。一个刚刚经过修饰打扮,从清澈明净,风景优美的鉴湖中走出来的采菱女。采菱女自己也知道自己长得漂亮,但因过分爱美,却又自我思量起来。实则是说朱庆馀虽然自己也知道自己的文章不错,但还没有足够的信心,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得到考官的赏识。尽管有许多别的姑娘身上穿着齐地出产的精美绸缎做成的衣服,却并不值得世人看重,唯有这采菱女的一曲歌才值千金。“齐纨”,在这里比喻表面的、花哨的东西。《采菱》是古曲,是高雅的曲子,在这里意指真才实学。整句是说,表面的华而不实的东西并不值得看重,言外之意是,朱庆馀并不是一个华而不实、徒有其表的人,”,同时也是告诉朱庆余你的文章很有价值,我很欣赏,金榜题名没有问题。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注释】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①裴(péi)侍郎:即裴瓒(zàn)。

②朱门:权贵之门。

③孔门:孔子儒家之门。

④至公:公正的长者,指裴侍郎。

⑤垂纶(lún):钓鱼。

⑥地:见地,缘由。

⑦等闲:平白无故。不卑不亢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故选D。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译文】

我虽然身份卑微但心中道义长存,我并非来攀附权贵而是因为你也是心怀道义之人。只希望您能读读我写的文章,我(此行)不求入朝为官,只希望和你一起谈谈为文著书方面的事情。雨中垂钓结下了隐居渔乡的孤傲之情,吹过树林的夜风传来了远飞鸿雁的心志。男子汉接受恩惠必须要有缘由,我平生也绝不能接受别人平白无故的施舍恩惠。不卑不亢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本题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答案】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十二、题画写意诗——试君眼里看多少,咫尺画图千里思对接教材:《惠崇〈春江晓景〉》(苏轼)、《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郑板桥)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题画诗是画家本人或他人在画作空白处题写的诗歌。为书法作品、诗文集序跋而题写的诗歌也归在此类中。内容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诚如清·方薰所云:“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山静居画论》)(1)比喻等修辞手法。(2)常用的表现手法有:①虚实结合;②侧面描写的运用;③与细节描写的手法;④工笔、白描等。(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直抒胸臆;②展开想象,寄托情感;③借景抒情,委婉抒情。标志(1)诗歌中包含叙事或写景内容,重点在作者由手法画面内容而生发的感慨之情,其重点在传达画外之意,或借画言志。(2)标题往往有“题……画”等词。情感(1)对画面内容的描绘、评价。(2)表达对画作喜爱赞叹的态度。(3)表达对作画者的构思巧妙、画技高超等的赞美。考情回顾(1)2019·全国卷Ⅰ,陈与义《题许道宁画》;(2)2019·北京卷,陈与义《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其一、其四)》(3)2018·全国卷Ⅱ,陆游《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4)2017·全国卷Ⅲ,白居易《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5)2011·辽宁卷,黄庭坚《题郑防画夹五首》;(6)2008·新课标卷,蔡肇《题李世南画扇》;(7)2007·江西卷,高蟾《金陵晚望》,韦庄《金陵图》;(8)2006·全国卷Ⅰ,黄庭坚《题竹石牧牛》。考情分析纵观这几年的高考题,题画诗时有出现,分别是06年全国Ⅰ卷《题竹石牧牛》、08年宁海卷《题李世南画扇》、

11年辽宁卷《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16年全国Ⅱ卷《丹青引赠曹将军霸》。19年全国Ⅰ卷《题许道宁画》。题画诗,就是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画与诗歌联姻的产物,把无声的画和有声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达到“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因画而流传,画因诗而永存。题画诗的共同特点大致有三种:一、化静为动,二、变无为有,三、借题发挥。【鉴赏策略】1、化静为动类:即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这首诗运用联想化静为动,使画面上的景物、动物、人物活动起来,使画面更具生命力,使画面富有动感,生动有趣或生动形象,便于渲染气氛表达情感。2、变无为有类:画面由于受画幅的限制,不可能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现所画对象的内容,所以绘画的很多内容需要我们面对画面,展开想象,想象出画面应有而没有的景物。而题画诗恰好弥补了绘画的这一不足,题画诗不仅写画面上有的景物(实),而且写画面上没有的景物(虚)。首先要弄清哪些是画中之景,那些是画外之景。回答这类问题时要答:这些景外之景的描写运用了想象手法,使画面上的景物活动起来,变得有声有色,体现了画外之景和画外之趣,拓展了画面内容,使画面内容丰富多彩,便于诗人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3、借题发挥类:在鉴赏题画诗时,不能单纯的把诗歌理解为写景诗或状物诗,不同的绘画题材在中国画家的笔下,往往是人格的象征或意趣的指向,如梅之冷艳高雅、竹之清雅高贵、兰之坚贞高洁、菊之不畏风霜、山水之逸士优游、渔家之闲适自在等等,因此读题画诗一定要体味诗人借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题画诗或谈论画作的艺术造诣,或咏叹画面的意蕴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题画诗有什么写法特点?根据绘画猜诗歌,根据诗歌猜绘画比较画与诗,思考诗在写法上的不同是什么化无为有,虚实结合画面由于受画幅的限制,不可能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现所画对象的内容,所以绘画的很多内容需要我们展开想象,想象出画面应有而没有的景物。而题画诗恰好弥补了绘画的这一不足,题画诗不仅写画面上有的景物,而且写画面上没有的景物。特点一化静为动,生动形象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即使没见过画的人也能想象得到画面的图景,甚至是如果去掉诗歌的题目会让读者觉得这不是一首题画而是一首写景诗。特点二借题发挥,抒发情感有个别题画诗的作者悟透了画作的意蕴,用诗歌来表达画作的思想情感。还有部分的题画诗是作者借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也就是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特点三描绘感觉,赞赏画技着重从画家的画风着笔,予以适当的赞美。或者触嗅视听感觉交融,或者正面侧面互相辉映。但要注意,这种赞美要切合实际,不宜过分夸大,不然流于庸俗。特点四化静为动生动形象这首诗运用联想想象,化静为动,使画面上的景物、动物、人物活动起来,使画面富有动感,更具生命力,或生动形象,便于渲染气氛,表达情感。首先要弄清哪些是画中之景,哪些是画外之景、想象之景。答:诗歌展开联想想象,不仅写出画面上有的景物(实),而且写画面上没有的景物(虚),体现了画外之景和画外之趣,拓展了画面内容,使画面内容丰富多彩,便于诗人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化无为有虚实结合围绕绘画的特点和给人感受作答。一般要答出逼真、生动形象,引人联想,给人怎样的感受等等。作者借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也就是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借画咏志,使画面更具生命力。借题发挥抒发情感描绘感觉赞赏画技针对训练伍答:“水潺潺”声音的描写,“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的好处是:1、动静结合,有声无声结合,这些声响反衬环境的幽静,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2、诗人通过想象,拓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