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高考必背古诗文复习
(部编版必修下册)《谏逐客书》魏征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的是:,。【答案】鸣琴垂拱不言而化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答案】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3.《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质疑帝王创业守业能力不同的句子是:,,?【答案】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4.《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说“知其不可”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答案】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5.《谏太宗十思疏》中,国君不仅掌握帝王的重权,占据天地的重大地位,并且还要:,。【答案】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6.《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中心论点“,”。【答案】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7.《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指出文武群臣争相效力,君王无烦心之事,那么帝王就会:,、。【答案】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8.《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强调帝王如果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如同伐树根求树木繁茂,阻住源泉求泉流流得远。【答案】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9.《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兴建要适可而止的一句是:。【答案】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10.《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对自己喜好之物要知足的的一句是:。【答案】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文章赏析】
文章一开始,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作者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作者先设置这样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而后引出了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这种手法的应用是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果作者开篇不用这十分形象的排喻,而只是简单地讲述抽象的道理,是很难吸引对方,使对方理解信服。作者引喻用得好,好就好在比喻用得“巧”“俗”“切”。比喻的应用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使深奥的问题通俗化。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的:“喻巧而理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设喻明理,比喻不但要设得巧,而且喻体要浅显通俗,树木、江河,处处可见,人人熟悉。所讲的道理也是人人皆知,不难理解的通俗事理。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文章中比喻运用的“切”,实际上就是喻体与本意要相切合,要抓住重点,选最集中、最深刻、最精彩的喻体来表现本意,作者用十分熟悉的树木,泉源,用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引出国之大政,平易而自然。使用了排喻的方法开篇后,作者又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从而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政治意图。作者使用的言辞尖锐,用反激法去激发对方。作者指出,自己所列举的比喻和叙说的是连自己这样愚笨的人都明白的道理,何况英明圣哲的皇帝。然后作者很明确地向唐太宗指出,做为一国之主的帝王,身负重任,就要在安乐时想到危难,尽量避免奢侈,要提倡节俭。不然的话就会做出像伐根而求树茂,塞水而望流长一样的愚蠢事。这里,在文章结构上前呼后应,环环紧扣,充分表达了作者进谏规讽的本意。紧接着作者向唐太宗指明历史上的君王,一开始创业时大多都能兢兢业业,而善始善终的就不多了。作者这里用了一个反问句来说明“创业容易,守业难”的道理。作者同时明确地告诫唐太宗,不要危难忧患时诚心待人,而成功后就放纵,傲慢待人。并指明,对人以诚相待,仇敌也团结成为一个整体;傲慢待人,即使是亲人也会众叛亲离。对人民使用高压钳制,用威势来统治他们,会造成他们与你貌合神离,表面十分顺服而实际上却十分怨恨。作者这里指出被激怒的百姓是十分可畏的。并再次用一个真切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帝王与百姓之间的辩证关系。作者将百姓妙喻为水,将帝王比喻为行船。水能浮载行船,但也可以将行船倾翻。这个比喻简洁而传神,直接明了地向唐太宗表明其利害关系。为谏劝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不要“纵情傲物,骄奢淫逸”。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妙喻警人,陈述利害。引用古圣先哲的“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和“载舟覆舟”等至理名言,哲理剀切,反复阐述,耐心说服,言语婉转动人,用心不可谓不良苦。道理述尽,作者便向唐太宗提出“十思”的建议。“十思”是作者前文提出的“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具体内容。前边提出问题并进行了分析,后边则提出如何解决的建议。使得文章前后呼应,全文形成一篇结构严谨的统一体。而“十思”又以“谦冲而自牧”“虚心以纳下”“慎始而敬终”“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为中心,为至要。“十思”的角度不同,但都贯穿着“积其德义”的主线。作者告诫唐太宗“总比十思,宏兹九德”这样就会达到天下“文武并用,垂拱而治”。只要做到这“十思”,就不必自己去劳神费思,代替百官去行使职权了。全篇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为中心展开论述。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结论。然后提醒太宗,守成之君易失人心。因在“殷忧”时易“竭诚以待下”;而在“得志”时则会“纵情以傲物”,便有“覆舟”之危。由此提出“积德义”必须“十思”。着重规劝太宗对于物质享受要适度,在自身修养上要“谦冲”,在用人上要“虚心纳下”,在行施法制上要不计个人恩怨。结尾归结出治国方法的关键在于知人善任,选拔人才,达到“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作者的这些主张,为唐太宗所采纳,有助于成就唐王朝的“贞观之治”。全篇以“思”字作为贯穿行文线索,脉络分明,条理清晰。文中多用比喻,把道理说得生动形象;并采用排比、对仗,句式工整,气理充畅。《谏逐客书》李斯1.《谏逐客书》一文开头“,”这一断语用非常警醒而委婉的言辞开宗明义,起句发意振聋发聩。【答案】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2.作者以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主的功业为事实论据,进行概括并得出成功的原因:,,进而提出诘问:“!”以驳倒“吏议”。【答案】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客何负于秦哉3.《谏逐客书》中,作者接力陈述异国珍宝的句子是:“,,,,,,”。【答案】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4.在《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秦国“弃黔首”“却宾客”就好比“
”,是资助敌人削弱自己。【答案】藉寇兵而赍盗粮5.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用“,”形象地说明了“真秦之声”。【答案】击瓮叩缶弹筝搏髀6.在《谏逐客书》中,作者直接表明自己对待逐客一事的态度的句子是“”,原因是逐客不但会使“”,而且会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答案】窃以为过矣国无富利之实7.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写秦昭王加强和巩固了王室的权力,抑制了豪门贵族的势力的句子是:“,”。在《谏逐客书》中,作者用蚕吃桑叶作比,指出昭王使秦成就帝业的句子是:“,”。【答案】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8.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认为孝公采用商鞅之法,在国内起到了“,,,”的良好效果。【答案】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9.《谏逐客书》一文在遣词方面推敲之苦,锤炼之深,作者用“,,,、”句中的“取”“得”“迎”“来”四个动词写五位客卿虽然都是入秦为穆公重用,但又各有原因,各具特色,通过四个不同的动词便把这些细微的差别表现出来。【答案】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10.铺陈就是铺叙、陈述,即直书其事,反复叙说。铺陈同类和类似事物时,要注意角度的挪移、侧重点的选择,以突出其特征。《谏逐客书》连写四位君王“”,就各取一个主要角度:穆公用客卿强调人才来自四面八方,重在广纳人才。【答案】(皆)以客之功【文章赏析】秦王嬴政初年,首当强秦威胁的韩国派水利专家郑国出使秦国,劝说秦修一条长三百里的大型灌溉渠,想以此来消耗秦国力,缓和对韩的军事威胁。后被秦发现其企图,即便郑国说修渠是“为韩延数年之命,为秦建万代之功”,但秦国一些目光短浅的宗室大臣却借机劝秦王驱逐在秦的所有客卿,秦王因此下逐客令。身为楚人的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因此写了这篇有名的《谏逐客书》,历数“客”对秦的功绩,力陈逐客之失。秦王看后废除逐客令,恢复李斯官职。文章一开头即以“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概括了全文主旨,开宗明义指出逐客之非。接下来紧紧围绕这一论点,从三个方面对“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错误主张进行了驳斥。首先,例举秦国历代君王任用客卿使秦国国富兵强的史实,来说明任用客卿对秦国有利,暗示逐客的错误,很有说服力,也最易为秦王接受。其次,以秦王爱好的物质生活享受来自各国,与其在用人方面不分青红皂白一概“非秦者去,为客者逐”作对比,暗示秦王重异国之物,而轻异国之才,这对有统一中国之雄心大志的国君来说是非常错误的,这一比证更易于被欲“跨海内、制诸侯”的秦王所领悟。再次,从正反两面反复论证,阐明逐客必将招致的恶果。正面论证连用三个比喻,以之阐明一个国家要富强的条件。接着用两个排比,以自然现象为例,暗示秦王应该像“王者不却众庶”那样,罗致客卿而不拒绝其归附,只有这样才能使秦国力量强大,无敌于天下。然后再从反面立论,如果排斥客卿,无异于以人才资助敌国,其错误和恶果不言而喻,颇具说服力。最后,阐明利害关系,总结全文,进一步点明“却宾客以业诸侯”的危害,从而与开头相呼应,不仅进一步突显了文章主题,且使全文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前后贯通,一气呵成,结构十分严密。本篇语言形象,结构衔接巧妙,其铺陈排比手法的运用乃全文一大亮点。如作者铺陈秦国四君任用客卿成功的史实,又铺陈今之秦王重物轻人的作为,两相对照,逐客之非,不言自明,具有雄辩的力量。而大量排比句的运用,犹如滔滔长江滚滚而来,富有气势,不仅使文章语言流畅,而且增强了韵律之美,读来音调铿锵,既富文采,又具逻辑力量。此外,文章笔法灵活多变,时而正面铺陈,时而反面推论;有时设问,有时感叹,有时反诘,真是奇妙无穷,堪称后来无数笔法之祖。《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1.《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诸侯会盟之事,他说“,”。【答案】端章甫愿为小相焉2.《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答案】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3.《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答案】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4.《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答案】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5.《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答案】夫子哂之6.《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答案】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7.《侍坐》中,写孔子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志向的句子是::‘!’,?【答案】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8.《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为谦虚,从“,”两句话可以看出;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答案】率尔而对如其礼乐以俟君子非曰能之愿学焉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9.《侍坐》中子路急忙回答问题,他想通过军事强国来达到“,”的目的。【答案】可使有勇且知方也10.《侍坐》中,孔子评冉有志向的句子是:?,?【答案】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文章赏析】这是一篇用对话叙事的杰出散文,是《论语》中颇富文学色彩的一章。它以孔子启发大家言志开始,以弟子们各言己志展开,最后又以孔子的评价结束。文章首先交代对话的人物以及孔子如何启发在座弟子各言其志。“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短短数字不但传神地表现了身为师长的孔子的谦和以及与学生平等关系,而且起到了打消顾虑、营造融洽气氛的作用。接着记述四个弟子坐而言志。言谈虽简短,个性却极鲜明。写子路:一个“率尔对曰”,反映了子路坦率、直爽的性格。但“其言不让”,可见他志存高远,自信有余而谦逊不够,所以对他的答话和态度,孔子“哂之”,这一“哂”中既含有善意的理解,也含有适度的批评。所有这些,冉有和公西华自然看在眼里,所以他们的答话一个比一个谨慎,说话都很委婉,尤其是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他的自信深含而不露,与子路的性格正好相反。他们两人虽然志向大小不同,但都能符合孔子“为国以礼”的要求。在四位弟子中,曾皙的表现最出色。他一边听着他们的对话,一边在随意地“鼓瑟”,当老师问到自己时,“铿尔,舍瑟而作”,十分从容,胸有成竹。他并不直接说出自己的志向,而是先强调自己的想法“异乎三子者之撰。”一个“异”字,既说明他的见解必然超群出众,又顾虑别人认为他故意标新立异。所以他的志向是在老师的又一次鼓励后才说出的。他的答话,既没有子路的自我炫耀,冉有和公西华的刻意谦虚,也没有对自己未来的地位和政绩的直白。而是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人们生活得悠闲自在,摆脱了种种的精神压力,享受着大自然的赐予。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不正是孔子以“仁”为核心,提倡德治和教化的观点和儒家以礼义治国理想的体现吗?难怪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文章的第三部分,写孔子对前几个弟子的评价。子路的答话“不让”,要想治国,本身都不谦虚谨慎,又怎能做到是孔子所要求的“为国以礼”呢。冉有和公西华虽然说话都很委婉,含而不露,但可以看出他们对诸侯国的大小,职位的高低难以释怀,又怎么能一心治国呢?全文结构完整,对话简洁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开先秦以对话叙事的散文之先河。《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1.表现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的句子是,,、。【答案】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2.在明净光洁广阔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的句子是,。【答案】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3.作者泛舟洞庭,一边欣赏着自然景色,同时也在大自然中寄托着他的美学理想即本词的主旨句是
。【答案】表里俱澄澈4.写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且难以诉诸言语的句子,。【答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5.在岭南的那段时间里,自问是光明磊落,肝胆照人的句子,,。【答案】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6.写作者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但诗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的句子:,。【答案】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浪)空阔7.《念奴娇过洞庭》一词中词人要舀尽西江的水,用北斗星做酒器招待宾朋的句子是,,。【答案】尽挹(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8.词人借明亮的月光和灿烂的银河,说自己“表里俱澄澈”的两个句子是:,。【答案】素月分辉明河共影【文章赏析】这首中秋词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开篇直说地点与时间,然后写湖面、小舟、月亮、银河。此时作者想起岭南一年的官宦生涯,感到自己无所作为而有所愧疚。而且想到人生苦短不免心酸,不过由于自己坚持正道,又使他稍感安慰。他要用北斗做酒勺,舀尽长江做酒浆痛饮。全词格调昂奋,一波三折。
“洞庭春草”指的是洞庭湖加上与之相连的春草湖,点出地点,题目是《过洞庭》,词一开头就紧扣题目。“近中秋”点出时间,秋天天高气爽,“月到中秋分外明”,秋月对于生活在农业社会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古代文人来说,当是别有意味。“风色”二字值得注意,风有风向、强弱,从来没有听说过风有色彩,其实张孝祥用“风色”是有所本的,李白《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说的是黄云万里改变了风的色彩;张孝祥的“更无一点风色”说的是洞庭青草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不仅没有风,而且连风的影子都没有,这种表达方式富有新意,增添了一分诗意。“玉界琼田”形容的是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界”又作“鉴”,玉界也好,玉鉴也好,美玉般的琼田也好,都是以玉比喻湖水清澈透明之美,“万顷”则极言湖面之广,如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游其中,该是多么惬意,这是一;点出了过洞庭的方式,进一层紧扣题目,这是二。紧承“更无一点风色”,从秋月写到秋水。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把自己的光辉分给了湖水。水里的银河是天上银河的倒影,它们有着同辉的形象。“素月”、“明河”两个意象点出了天空的特征,“分辉”、“共影”则写出了秋水长天一色的美景,尽管只有八个字,却具体而生动的显示了诗人的才华。“表里俱澄澈”是这首词主旨所在,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是写秋月秋水之美,美在哪里,美在澄澈。澄是水清,澈也是水清,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没有一丝一毫浑浊,没有一丝一毫污染,这样的清澈明亮,有如非人间的琉璃世界;另一层是说三万顷湖上扁舟上的我,也有如秋月,有如秋水,我就是一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男子汉、大丈夫。所以表里俱澄澈不仅是写景,而且也是写人,写自己品格之美。杜甫诗有“心迹喜双清”,行迹是表、心灵是里,“心迹喜双清”是杜甫的夫子自道;“表里俱澄澈”则是张孝祥的夫子自道。中国文史馆馆长袁行霈认为,“表里俱澄澈”“心迹喜双清”可以集成一副对联,而且给人提供了一个为人处世的准则,此言良是。“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这是从岭表经年回复到当下,“襟袖”则是以部分代全体,月夜清冷,衣服单薄,凉意顿生,更重要的是官场人情冷暖,不免有萧条冷落之感。尽管如此,自己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如今我正泛舟于横无际涯的洞庭湖上,不就是证明凡此种种,体现了诗人的鲜明个性。“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这是全词的高潮所在,也是诗人感情的高潮所在。《景德传灯录》卷八记马祖语曰:“侍女一口挹尽西江水”,此处界禅宗话语,表明自己的心胸开阔。北斗星是由七颗星组成的星座,像舀酒的长把勺,《诗经·小雅·大东》:“维北有斗,不可挹酒浆”,而屈原《九歌·东君》则反其意而用之,“援北斗兮酌桂浆”。诗人作主人,请万象(天地万物)作客人,舀尽西去长江的水,用北斗七星作酒器,低斟浅酌的招待天地万物,这是何等气势,一个被谗免官的人,如此自信,如此心胸,真有李白当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向之”,或“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大无畏的浪漫主义精神。“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苏轼《前赤壁赋》有“扣舷而歌之”之语,张孝祥则是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受苏轼《念奴娇·中秋》:“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影像,张孝祥以“不知今夕何夕”作结,从秋月秋水回归自我,扣舷是动作,独啸是声音,从空间上说是由洞庭之大到一己之小;从时间上说是由今夕之初泛到稳泛;从心理上说是由知到不知,通过对照,说明诗人已忘情这月白无风之夜,忘情于与大自然交融之中。此词意象鲜明,意境深邃,结构严谨,想象瑰丽,真正做到了“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舒云卷”,是首表现浩然正气的绝妙好词。《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1.古诗词中有很多描写“银河”的充满想象力的句子,如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答案】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2.《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诗人化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句,来借古讽今的句子:“,,。【答案】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3.《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表现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句子是:,。【答案】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4.《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句子是:,。【答案】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5.《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关注到江上的征帆和江边的酒家等人文景观的句子是:,,。【答案】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6.《桂枝香·金陵怀古》“,”两句,其中两个短语对仗工整,构图上还以曲线绵延与散点铺展相印成趣。【答案】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7.《桂枝香·金陵怀古》“,”两句,化用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句,感叹统治者不以历史为鉴,覆灭相继。【答案】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文章赏析】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的作品,退居金陵时所写。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其实在繁华的背后却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的!这首词作于词人第二次被罢相、出知江宁府的时候,通过对金陵(即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对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自己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上片侧重写景,写词人登高所见。在一派飒爽的晚秋天气中,词人登高临远,大笔挥洒,描绘秋日晚暮江山如画的景色,视野开阔,气象壮观。以“登临送目”起首,指出地点和时间,并引出下文的景物描写。结尾总收一笔,从侧面概说此地风物之美。下片抒怀。词人发六朝兴亡的感慨,突出“门外楼头”的旧事,其实是借古伤今,别有言外之意。“千古”二句起笔高迈,从后人感怀的角度,把感叹的深度和力度推向极致。“六朝”两句融情入景,把深深的古之幽情寄于寒烟、衰草、商女、后庭等一系列凄清的意象,效果立现。过去的虽然已经过去,可至今犹唱的《后庭》遗曲不也是对今人的一种警醒吗?这首词境界雄浑、阔大,伤怀吊古,暗寄讽谏之情,可以看出词人对统治者的劝诫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可谓蕴藉深沉。《登岳阳楼》杜甫1.杜甫《登岳阳楼》中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基础的诗句是:,。【答案】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2.《登岳阳楼》中“,”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答案】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3.《登岳阳楼》中“,”两句,表现了诗人的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答案】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4.《登岳阳楼》中“,”两句,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胸怀家国,涕泪交流。【答案】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5.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答案】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6.《登岳阳楼》其一中表现诗人愤懑之情的语句是:,。【答案】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7.杜甫《登岳阳楼》中虚实结合,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的句子是:,。【答案】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8.杜甫《登岳阳楼》中逼真描画出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景象,可以和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媲美的的诗句是:,。【答案】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9.《登岳阳楼》中,作者不仅哀叹自己的身世孤苦晚境凄凉,更为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休而悲伤的诗句是:,。【答案】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0.《登岳阳楼》中,“,”两句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答案】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文章赏析】此诗为登楼抒怀之作。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但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联系下文更是如此。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他高兴不起来。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这一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第二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这个“水”字显然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说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是专门写洞庭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坼”字用的很好,有动态感,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割开。后一句“乾坤”就是天地,包括天地万物。“乾坤日夜浮”是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整个天地万物都被湖水漂浮起来,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浮”字也有动态感,仿佛整个苍穹都被湖水托住的—个半球,而万物的运动,都是湖水荡动的结果。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一是极写水面的宽阔,二是极写水的力量。能够割裂大地,能够浮动乾坤,这是极写它的力量。而被割裂、被浮动东西之庞大,则显示出湖水的宽阔。这不是简单的夸张手法,这里有个视觉、感觉和想象的问题。由于地球是圆的,人的视觉是有限的,面对茫茫的湖水可能看不到岸边,即使看到了,远远望去也只是一条线,这就造成了湖水无限大,而远地十分狭小的感觉。
诗人准确、真实地抓住了这视觉和感觉上的错觉,就把湖水描写成了四际无垠,仿佛大地四处都是水乡泽国,这是视觉感觉的真实。但诗人又借助想象,把本来看不到的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四际,也融进了这个视觉和感觉的画面。从而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吴地楚地被裂开,整个乾坤被浮动的广阔无垠的画面。这就是借助想象而形成的意象。这是将想象中的更广阔的景象纳进了视觉画面的结果。这是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视觉错觉加上想象的产物,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宏观意象。它的主要特点是境界广阔、气魄宏大。像这样大的宏观意象、气魄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很少见的。如孟浩然也有咏叹洞庭湖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但没有杜诗境界更为高远。这两句是写景,但不能看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理解这两句应与前两句联系起来看,前两句是远望,随着湖水向四际望去,水天相接,联想到吴楚,联想到整个乾坤。这两句近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帘最能触动他的东西。于是使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处境。可以说这两联都是由观景引出,只不过前两句以写观景所见为主,后两句以写观望所见而引起的联想为主。这两联在内涵上也是一脉相通的。表面看起来毫无联系,实际上是一脉相通的。既然这后两句是写他的孤苦悲惨处境,由此应推想到前两句也绝非是单单写景,实际上前两句是借写远景象征性地、比拟性地暗示国势的动荡不安。
尾联“戎马关山北。”从诗人来说,从洞庭湖向长安望去,隔着一道道关,一座座山,而战火就在北面燃烧。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凭轩涕泗流”是说杜甫倚靠岳阳楼的窗户,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他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战火,但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吐蕃入侵,长安危急,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了。这两句是两个景象: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两者构成了一幅画,前者是诗人心中想到的,后者是诗人自身实景。长安与岳阳楼相距千里,但在诗人心中却没有这个距离。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长安。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同时“戎马关山北”一句,明确写出了诗人在登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这就更可以说明了第二联绝非仅仅是写景。第三联也决不只是写自己的孤苦无依。“凭轩涕泗流”一句中,则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时的精神痛苦。精神痛苦主要是无可奈何。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丽,表现手法变化多样。首联叙述,交代登楼缘由;颔联描写,绘制宏阔壮观图景,又运用比喻,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尾联又运用了抒情写法,揭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开拓了作品的意境。同时作品内容和感情两方面都有大跨度的跳跃。从内容方面说,首联蕴含了“昔”与“今”的时间跳跃过程,并由写自己推进到颔联写洞庭湖,又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跨度。在写景中,又由吴、楚之地面到日、月之天空的空间跳跃。颈联转回自身的描写,又有一个从大到小的跨越。尾联扩展到国事的描写,又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跨越。在写国事时,又有一个从国难到诗人感情的跳跃。这就构成了纵横开阔,跳跃性强的特点。从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上说,首联蕴含喜悦,颔联带有雄壮,颈联转为凄苦,尾联变为悲伤。诗人的感情随着诗篇的进展,显示出不断变化,跳跃性强的艺术特点。《六国论》苏洵
1.《六国论》的中心论,,,。【答案】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诗句是,,。【答案】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3.《六国论》中的,,,。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答案】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4.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吓到的句子是:。【答案】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也
5.《六国论》中“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答案】盖失强援不能独完6.《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根源的句子是:。【答案】不赂者以赂者丧7.《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答案】与赢而不助五国也8.《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答案】暴霜露斩荆棘
9.《六国论》中明确指出赂秦是导致灭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答案】弊在赂秦10.《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句子:,,。【答案】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文章赏析】
文章开门见山,斩钉截铁地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兵器)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是一种以否定加强肯定的句式。如果仅说“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而不冠以“非兵不利,战不善”,语气就会弱得多。“赂秦而力亏”二句,正面申说赂秦必亡;“或曰”数句,以答问的形式申说“不赂者以赂者丧”。当时赂秦的只是韩、魏、楚三国,作者统言“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显然与历史不合。这是论述中的罅隙,于是作者才借助设问自答的形式,指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样既弥合了论述中的漏洞,又坚实、深化了论点,使论点无懈可击。所以首段不仅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还提出了两个分论点,以下就是对这两个分论点的具体发挥。二、三两个自然段,针对韩、魏、楚三国,阐述赂秦乃“破灭之道”。秦之获地,一靠攻取,二靠受赂。两相比较,受赂之地大大多于攻取之地。这就充分说明,强秦之利和三国之患,都不在战而在赂。三国赂秦的目的是息战,结果却适得其反。作者先动之以情,祖宗之地来之不易:“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暴身霜露,砍伐荆棘,言其创业之艰;尺寸之地,言其所获甚少。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土地,却“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举以予人”与“尺寸之地”形成鲜明对照,“不甚惜”“如弃草芥”与“暴霜露,斩荆棘”形成鲜明对照。这样的子孙,真是不肖子孙!割城是为了换得“一夕安寝”,但苟且并不能偷安:“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是用目的和结果作对比。接着,作者又用“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作对比,以“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作对比,以“抱薪救火”作比喻,进一步阐明“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宋王朝对契丹、西夏的贿赂,也正如抱薪救火,薪不尽而火不灭。即使贿赂日增,由数十万增至数百万,仍不能满足其欲望。第四自然段针对齐、燕、赵三国,阐述“不赂者以赂者丧”。这里,作者分析了齐、燕、赵三国灭亡的具体原因。齐国亡于“与嬴(犹言亲秦。嬴,秦姓,此作为秦的代称)而不助五国”。《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齐相“多受秦间金”,“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秦以故得灭五国”。所以“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国亡于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秦王觉,杀轲,使将军王翦击燕。……虏燕王喜,卒灭燕。”(《史记·燕召公世家》)赵亡于受谗诛大将李牧。赵王迁七年(前229),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行赂赵王宠臣郭开,使进谗言,谓李牧等将反。翌年,赵王使人捕斩李牧,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急攻赵,大破之,虏赵王迁,遂灭赵。(见《史记》:《赵世家》及《廉颇蔺相如列传》)作者从正面分析了不赂秦的齐、燕、赵三国灭亡的具体原因后,又从反面作假设之词:“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又进一步证明齐、燕、赵非亡于用兵抗秦,而是齐亡于不用兵抗秦,燕、赵亡于用兵抗秦之术有误。齐国因“五国既丧”而亡,燕、赵因“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这不正是“不赂者以赂者丧”吗?
第五段针对六国破灭的教训,为六国设图存之道。一是重用谋臣,“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三是六国联合,“并力西向”。如果这样,秦国就不得安宁,连从从容容吃顿饭也不可能。陶望龄认为:“封谋臣,礼贤才,以并力西向……可谓至论。”(《三苏文范》卷二引)但是,六国之君,计不出此,最终导致了自身的灭亡。
文章最后一段把宋王朝同六国作比较:六国皆诸侯,势弱于秦,犹可“不赂而胜”;宋王朝据有天下,势力远比契丹、西夏强大,却重蹈六国覆辙,可谓连六国也不如。袁宏道说:“末影宋事,尤妙。”(《三苏文范》卷二引)妙就妙在引而不发,点到为止,给读者留下了深思的余地。而全篇行文纵横恣肆,论断斩钉截铁,语言质朴简劲,最能代表苏洵论辩文的风格。《阿房宫赋》杜牧
1.杜牧在《阿房宫赋》开篇以夸张手法,用“,。”两句写出阿房宫占地面之广和建筑之高。【答案】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疑问的语气,形容长桥似龙的两句是“,”。【答案】长桥卧波未云何龙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用“,?”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而大肆挥霍的暴行。【答案】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连用四句十分精炼的语言叙述了秦王朝在人民反抗下迅速灭亡的历史过程,其中“,”两句写阿房宫被焚毁的史实。【答案】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5.杜牧在《阿房宫赋》结尾分别指出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原因,其中写秦灭亡原因的句子是“,”。【答案】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6.在《阿房宫赋》中,文末总结秦国灭亡的教训,并借以讽今,以“,。”两句告诫今人如果不从秦的灭亡中引以为戒,仍要重蹈历史覆辙。【答案】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7.《阿房宫赋》用“,”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奢侈浪费无度。【答案】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8.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答案】钉头磷磷多于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国家科技部技术开发合同模板2025年
- 化工行业劳务合同(2025版)
- 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综合练习试卷A卷附答案
- 二零二五年度车库买卖与车位交易规范文本
- 二零二五年度林地使用权转让居间代理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版个体户乐器店合伙人经营合同
- 一姓名称谓二衣食住习俗1.服饰美国人喜欢用伟人的名字民族英
- 二零二五年度经济市场分析服务合同范例
- 二零二五年离婚协议书起草婚后财产分割与子女抚养全案
- 二零二五年度跨境电商汽车贸易代理服务合同
- 教育数字化转型策略研究
- 企业公司战略管理制度
- QGDW1175-2013变压器高压并联电抗器和母线保护及辅助装置标准化设计规范
- DBJ-T13-204-2021 福建省城市地下管线探测及信息化技术规程
- 2025-2030中国光敏聚酰亚胺(PSPI)行业现状调查与前景策略分析报告
- 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
- 2025年中级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真题卷含答案《公司信贷》
- 2025建筑项目转让合同范本
- 2023年房地产估价师原理与方法考试真题及答案
- 《汽车构造基础知识》课件
- 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2024-2025学年小升初考试数学试卷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