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远市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联合学业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美学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独具特色的美学。这里所说的中国美学,包括中国古代美学、中国近代美学和中国现代美学。中国古代美学是一种传统形态的美学,中国近代美学是一种过渡形态的美学,中国现代美学则是一种开放形态的美学。三者虽有各自的特点,但又有一脉贯穿的基本精神。这些基本精神也就是中国美学的基本特色。西方美学与我们不同,它是建立在“人与人关系”上的。这种差异不是由美学决定的,而是由文化决定的。中国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农业文化。中国文人与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情缘。他们认为,大自然是朋友,是最美的事物,是可以怡情悦性的审美场所。中国传统美学就是以“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原点建构起来的。诸如“情景”“意象”“意境”“物色”等美学范畴,又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神与物游”“感物动心”和“借彼物理,抒我心胸”等美学思想,都是人与自然亲密交往、对话和融合的产物,由此形成了中国美学的一种特色。西方美学重在求“本质”,中国美学则重在求“神韵”。在中国美学中,“神韵”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南北朝时,“神韵”一词只是用在对于人物的审美评价中,指人的气质美和风度美;后来也用在对大自然和艺术的审美中,前者指神态美,后者指韵味美。无论是人的神韵,还是自然的神韵和艺术的神韵,都是指审美对象内在的生命、精神和意蕴。它是通过外在形式如“形”或“象”表现出来的。但是,它与西方美学的“思想”“情感”和“意义”又不相同。西方艺术中的“思想”“情感”和“意义”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而中国艺术的“神韵”则是用语言难以表达的。中国美学家谈论“美”的问题,大多是结合着生活、实用和功利一起谈的。西方美学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求解“美本身”开始,就有排斥“实用”的倾向。后来,康德干脆将“实用”的奠基石彻底拿掉了,将审美与实用(即功利)对立起来。从此西方美学就走上了“务虚”的形而上的发展路线。(摘编自古风《从比较视域看中国美学的基本特色》)材料二:文艺是社会审美最高最集中最典型的体现,作家、艺术家是全社会的审美导师。作家、艺术家进行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创造既是个人审美情绪的宣示,又是履行社会审美导师之职能。作家、艺术家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双重功能,使得他们较之他人更需要具有一种社会担当意识。社会担当意识的核心是家国情怀。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艺术家是社会家国情怀的代言人之一。检阅中国古代文艺发展史,我们发现称得上社会家国情怀代言人的作家、艺术家是很多的。他们的优秀作品构成了璀璨的星河,辉映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空之中,激励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地进行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与之相应,中国古代美学从历代作家、艺术家卓越的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以家国情怀为内核的美学理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两个理论:一是“诗言志”。“诗言志”是中国美学的重要传统。最早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此后,诸多典籍如《左传》《庄子》也提出这一命题。汉代《毛诗序》不仅再次申说“诗言志”,还提出“教化”说。“教化”又称“风教”。“风”多义,一指《诗经》中的“国风”,即民歌;二指情感。《毛诗序》强调教育的普遍性,受教育者不仅有下层百姓,还有上层统治者。“教”的目的是“化”。具体来说,就是“正得失,动天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其关键是将“教”转化为“志”。经此转化,“言志”的“志”就不只属于个人,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私志”成为“公志”——家国之志。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必须落实在审美上,具体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情上。而情贵在真,贵在自然——自然而然。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言志贵在至诚,只有至诚,它与教化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也才能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艺术审美力。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重庆。诗人徐迟请毛泽东同志题字,并向毛泽东同志请教怎样作诗。毛泽东同志题写了“诗言志”三个字。这“志”即家国之志。二是“兴寄”论。“兴”最早来自《诗经》的“六艺”说,它是《诗经》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后来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初唐诗人陈子昂将“兴”与“寄”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新概念——“兴寄”。“兴”重情,重美;“寄”重理,重善。“兴”与“寄”的统一即是情与理的统一,美与善的统一。兴寄的核心为家国情怀。陈子昂之所以标举“兴寄”,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泛滥着一股唯美主义之风,具体来说,是六朝的绮靡之风。这股绮靡之风,有“兴”而无“寄”。陈子昂对之极为不满,他尖锐地指出:“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明确表示:“常恐逶逦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陈子昂援引刘想《文心雕龙》的“风骨”理论,认为优秀的作品应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既善,又美!兴寄论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往往是破“过娱论”。唐朝初年,励精图治的唐太宗提出“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熳之音”,认为“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所谓“释实求华,以人从欲”,就是放纵声色之欲,追求奢华,也就是“过娱”。审美不能没有娱乐作用,但过娱,就不是在欣赏美而是在享受丑了。值得注意的是,过娱论差不多每个时代都曾出现。中国当今审美生活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过娱论”,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当今的“过娱”,有些不只是“过娱”,还是“造孽”了,如娘化,热哀“后宫争宠”等。值得注意的是,它们都打着美学的旗号,然而,实际上是在糟蹋美学。凡此种种,都是在腐蚀人心,败坏社会风气。作为作家、艺术家要时刻将家国置于心中,要有担当,要有责任,为新时代言伟志,为新社会施教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鼓劲呐喊,为新时代新生活新事业写真创美。(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差异是由不同的政治文化决定的。B.中国美学中人或自然的神韵是通过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的。C.与西方艺术不同,中国艺术的“神韵”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D.中国传统美学都是人与自然亲密交往、对话和融合的产物。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言志”中的“志”指“家国之志”,不属于个人,它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B.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在宣示个人审美情绪外,也要履行好社会审美导师的职能。C.兴寄论在生活中的作用是破“过娱论”,反对放纵声色之欲、追求奢华,反对娱乐作用。D.陈子昂不满于六朝的绮靡之风,故标举“兴寄”,推崇“风骨”理论。3.在下列各选项中,与“兴寄”“风骨”无关的一项是(3分)(
)A.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陈子昂《感遇·其三十五》)B.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陈子昂《感遇·其二》)C.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王粲《七哀诗》)D.架岭承金阙,飞桥对石梁。竹密山斋冷,荷开水殿香。(徐陵《奉和简文帝山斋诗》)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4分)5.“言志”与“教化”怎样才能达成统一?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苏雅的过去田洪波她叫苏雅,是我新结交的一位明星朋友。这个故事是她讲给我的……你是知道的,我刚出道时在歌舞团跳舞。那一年,具体哪一年我先不说,你能猜得到。那一年歌舞团的效益不好,两百多元的工资还总是拖欠,我常吃了上顿愁下顿,于是决定离职,通过高考重整山河,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下。我面临的困难是,离职属于单方面的违约行为,必须交付给歌舞团十万元违约金,才能盖章同意,同时,离高考报名截止时间,只有区区十几天。违约金就像一座大山,压得我喘息都困难。告诉给父亲后,他半晌不语,许久才吁出口气,把两只手放在我肩上说,好吧,你已经成人了,我尊重你的选择,我这就去筹钱,应该没问题的。我需动了几下嘴唇,眼泪顺着眼睑流下。其实,我比谁都清楚面临的窘境。我父亲只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建筑工人,他所能求援的渠道,不过就是一些亲戚和朋友。据我所知,他们并不怎么富裕,如何才能解此燃眉之急啊?更让人揪心的是,我父亲从工地脚手架上摔下后,大病初愈,怎堪再经此折磨?可时间不等人,我父亲决定抓紧筹钱。他先把范围限定在邻居中,拄了支单拐,走了东家串西家,脸上堆积的情感语言,让没有看到借钱情景的我也能猜得出。还算不错,加上手头积蓄,父亲很快筹到七万多元。晚上坐在院子里,我父亲的烟抽得很勤。他那个样子,真是让我心疼。那几天,我总是彻夜难眠。说实话,我对父亲是有愧疚的,自从母亲因病离世,我就与父亲交流甚少。我记恨他经济上的拮据,但凡他多一些积蓄,母亲也不会死得那么快。因此我一心闯荡世界,想通过打拼改变现状。这期间,我父亲想与一位姓王的阿姨重组家庭,被我凛然拒绝了。想来,我过于意气用事了,那位王阿姨对我父亲还是不错的。她不是眼中只有钱的主儿,看着是个持家的好手,低眉顺眼的。有几次,我无意中遇到她,她都急急躲开了。可能我对她的排斥伤害到了她吧。那几天,兜兜转转的,我父亲带回家的总是压抑不住的叹息。有时,他站在窗前看天,一支烟掐灭又点燃一支。另外我发现,他不再与我眼神碰撞,话越来越少。甚至,又端起了久违的酒杯。那天晚上吃饭时,我把筷子在碗里杵了许久,迟疑着说,要不我还回歌舞团吧?父亲诧异着看向我,半天笑一下说,姑娘,高考是正经事,爸肯定不会让你失望的。我还有一些朋友没去找,而且工地上还有那么多工友呢!你完全不用担心。说着父亲仰脖喝干了杯中的酒。我无言以对,我知道那酒杯里盛着的,一定是复杂的涟漪。离高考报名截止只剩最后一天,我父亲拄着拐棍,精神抖擞地穿了一件白衬衣,斜挎个黄旧书包,斗志昂扬地出门了。临出门,他嘱咐我,你安心在家等我,我这么大个活人,不用惦记。借到了钱我就回来。说实话,看着父亲远去的蹒跚背影,我再一次流下眼泪,内心纠结得不行。我们住在这个城市的城乡接合部,父亲此行,是去市里找他自认为熟悉的那些人,成败可能在此一举吧。可市区那么大,我真的担忧,他能有多少可靠的关系可以依赖呢?他会去找王阿姨吗?或者,会去找那些上夜班的工友?一切未知,我心惴难安。惶惶的一上午过去了,我猜想父亲此刻到了哪里。他会坐公交车吗?他受伤的腿会发作疼痛吗?我逼迫自己不再去想,却越来越明白了,自己的担心也许是对的,如此情境下,父亲怎么会舍得坐公交车呢?他也许连饭都舍不得在外面吃吧?我揪着心,不断自问,参加高考的决定是否太任性了?天黑时,外面下起了瓢泼大雨。我知道父亲是带了伞的,却依然担心,牵挂他何时能回来。索性晚饭也没有吃,就那么痴呆地坐在窗前,祈祷父亲早些回来。不知何时,我竟睡着了。我醒来的时候,已是凌晨五点多,父亲依然不见身影。我慌了手脚,疯狂出门去找,甚至思量要不要报案。踉跄中的我走出不远,就迎面撞见了父亲。那个黄布书包,就鼓鼓囊囊地挂在他的胸前。他的拐棍不见了,他用两只手托抱着书包,正一步步向前挪动。我喊了一声爸,给了他一个久违的拥抱,眼泪喷涌而出。我父亲成就感爆棚,他把书包摘下说,三万元凑齐了,凑齐了!你今天就去交费吧,我在家等你好消息。我哽咽着点头。就在这一瞬间,我看到父亲的白衬衫上都是土,头发上也都是灰,于是下意识用手去拂。父亲微笑着,不急不急,回家洗洗就行了。我的手停在了他的头发上,怎么拂也拂不去灰,定睛一看,我的天!哪是灰啊,那分明是一夜间泛出的茬茬白发!扑通一声,我跪下了,把头狠命地磕在地上,声嘶力竭喊出一声“爸”!苏雅说,我现在可以告诉你,那是一九九三年。那个凌晨,我和父亲哭抱在一起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我就是在那一夜间长大的。我喟叹着,怪不得这些年,你一直坚持资助那些贫困大学生,为你,点赞!(选自《小说林》2022年第3期)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雅故意不先说故事发生在哪一年,是因为“我”熟悉她的生活,“我”能猜到。B.苏雅参加高考的决定给父亲生活带来了巨大压力,但是其举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C.小说语言富含深意,如“脸上堆积的情感语言”,引而不发,令人深思。D.虽然“我”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但结尾却通过“我”的喟叹深化了主题。7.文中关于父亲形象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亲摆出“精神抖擞”“斗志昂扬”的神态是为了安慰苏雅,让苏雅安心。B.父亲的许多表现让读者联想到父亲借钱时的困难,体现了父爱的无声、伟大。C.第十三段接连用一连串设问,从苏雅的视角,表现了父亲对她甘于牺牲的爱。D.小说叙述苏雅观察父亲时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父亲面对女儿时愧疚不安的心理。8.小说采取了听苏雅讲往事的方式来展开情节,请问这样安排有什么效果?(6分)9.“我就是在那一夜间长大的”,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这句话包含的深刻意蕴。(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张氏者,娶于豫,生子讷。无何,妻卒,又娶继室牛氏,生子诚。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且使之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诅,不可堪。隐畜甘脆饵诚,使从塾师读。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①,阴劝母;母弗听。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饥火烧心,入室僵卧。诚自塾中来,见讷嗒②然,问:“病乎?”曰:“饿耳。”问其故,以情告。诚愀然便去,移时,怀饼来食兄。兄问其所自来,曰:“余窃面倩邻妇为者,但食勿言也。”讷食之,嘱曰:“后勿复然,事发累弟。且日一啖,饥当不死。”诚曰:“兄故弱,恶能多樵?”次日食后,窃赴山,至兄樵处。兄见之,惊问:“将何作?”答曰:“将助采樵。”问:“谁之使?”曰:“我自来耳。”兄曰:“不可。”于是速归之。诚不听,以手足断柴助兄。且曰:“明日当以斧来。”兄近止之。见其指已破,履已穿,悲曰:“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到死!”诚乃归。明日,怀斧又去。兄骇曰:“我固谓子勿来,何复尔?”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约足一束,不辞而还。师答之,乃实告焉。师叹其贤,遂不之禁。兄屡止之,终不听。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欻③有虎至,众惧而伏。虎竞衔诚去。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讷力斧之,中胯。虎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众慰解之,哭益悲,曰:“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剑其项。众急救之,入肉者已寸许。众骇,裂其衣而束之,群扶以归。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劙④颈以塞责耶!”讷呻云:“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讷遂不食,三日而毙。(节选自《聊斋志异·张诚》)【注】①劬(qú):劳苦。②嗒:神情懊丧。③欻(xū):忽然。④劙(lí):割。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B.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C.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D.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继室”指元配死后续娶的妻子,“继”意为“续娶”。B.“一肩”意为“一担”,文中指砍柴的数量,“肩”指“担”。C.“窃”指自己或私下,表示个人意见或行为,作谦词。D.“许”指“左右”,与“潭中鱼可百许头”的“许”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讷、张诚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继母牛氏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张诚,却对张讷苛责打骂。B.张诚知道哥哥受母亲虐待,想方设法为哥哥送去食物,并认为哥哥体弱,不应太劳累。C.张诚砍柴时手指被划破、鞋子被扎破也毫不顾惜,只想着第二天带斧子来提高效率。D.张诚砍柴约一捆之后就主动回到私塾,怕老师训斥他不得不告以实情,后获得老师的赞赏。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4分)(2)诚愀然便去,移时,怀饼来食兄。(4分)14.张讷对弟弟的深情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满江红·暮春辛弃疾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籍。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庭院静,空相忆。无处说,闲愁极。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即景抒怀,上片重在写景,细腻而不呆滞;下片重在抒情,委婉而不绵软。B.风雨后花径落花飘零散乱,令人黯然;但“园林渐觉清阴密”又令词人颇为欣喜。C.“流莺乳燕”本是美好事物,词人却“怕”其“得知消息”,可见言外另有所指。D.“彩云依旧无踪迹”一句以彩云喻所思之人,想写信倾诉,却不知将书信寄向何处。16.全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一句,都是用猿猴的悲鸣声来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2)《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鹤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集中表现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荒谬心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2021年8月,由周莉亚、韩真共同执导,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出品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后,将开始全国巡演。《只此青绿》讲述了展卷人潜心钻研《千里江山图》,跨越时空走入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内心,看到了王希孟为了绘制《千里江山图》倾注自己毕生热情的曲折历程,该剧的服装设计阳东霖说,他想做的艺术作品,绝不是①
的,应该是起到引领作用的。艺术创作不是
②
的,是一个反复建立,反复推翻的过程。他率服装设计制作团队,在上百张设计图稿中不断地修改调整。“不同面料、不同颜色、不同肌理带来的可能性,都和最后呈现在舞台上的效果
③
。”阳东霖说。《只此青绿》大量留白,不同背景的观众在观看时会得到不同的感悟和属于传统美学的感受,会引发对传统文化价值意义的思考——剧中呕心沥血的王希孟、苦苦追寻的展卷人、精益求精的工艺人,又何尝不是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呢?18.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3分)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短句。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句话大家常挂在嘴边。“百步”只是一种比较虚的说法。饭后适当散散步,对于大多数健康的人来说,有助于放松心情,还能促进胃肠蠕动,所以一直被视为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不过,①
。正确的做法是,饭后不要马上散步,最好饭后休息二三十分钟,再开始散步较为适宜。如果饭后马上散步,血液需运送到全身其他部位,胃肠的血液供应就相应减少,
②
,对于一些体质较差甚至是多病的人来说,最容易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在北方的冬季,
③
,有些人在餐厅进餐时吃得红光满面,大汗淋漓,如果饭后匆忙离开,在外面瑟瑟的寒风刺激下行走,汗腺及皮下组织中的毛细血管骤然收缩,容易引起风寒头痛,甚至可能加大心脏的供血负担。这种情况下,我们更不建议“饭后百步走”。2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见小明出了大门,小强忙催促道:“我们快走吧,要迟到了!”B.刘老师对小明说:“要记住,我们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C.既然我们话不投机,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还是各回各家吧!D.对我们的警告,请不要置若罔闻,要积极配合,而不是逃避。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022年5月,将烹饪纳入中小学劳动课程标准,每周1节,从9月开学起,正式实施。对此,学生、家长和教师议论纷纷,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支持者说可以培养动手能力、生存能力,可以磨炼意志、增进感情;反对者说加重负担者有之,说影响学习者有之,说存在安全隐患者有之。光明中学为顺利推进新劳动课程的实施,要求各班举行班会就此展开讨论,统一认识。请以班长的身份,写一篇总结性发言稿,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紧扣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情境和身份;不得套作或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B(A项,“由不同的政治文化决定的”错误,材料一第二段原文是说“这种差异不是由美学决定的,而是由文化决定的”,可见并没有说“政治文化”。C项,“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错误,表述绝对。材料一第三段原文是说“中国艺术的‘神韵’则是用语言难以表达的”,原文意思是“难以用语言表述”而非“无法表述”。D项,“都是人与自然亲密交往、对话和融合的产物”错误,扩大范围。材料一第二段原文是说“又如……等美学思想,是人与自然亲密交往、对话和融合的产物”,也就是说只是传统美学中的一些美学思想都是人与自然的亲密交往、对话和融合的产物,而非整个传统美学。)2.B(A项,“不属于个人”错误。材料二第四段原文是说“‘言志’的“志”就不只属于个人,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私志’成为‘公志’一—家国之志”,可知是“不只属于”,而非“不属于”。C项,“反对娱乐作用”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二第九段原文是说“审美不能没有娱乐作用,但过娱,就不是在欣赏美而是在享受丑了”,可知审美不能没有娱乐作用,“兴寄”论反对的是“过娱”。D项,“不满于六朝的绮靡之风”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二第八段原文是说“陈子昂之所以标举‘兴寄’,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泛滥着一股唯美主义之风,具体来说,是六朝的绮靡之风”可知,陈子昂不满的是自己所处的时代六朝的绮靡之风泛滥,所以标举“兴寄”,并不是单纯的对六朝的绮靡之风不满,而是因为过多。)3.D(根据材料二可知,“兴寄”是指诗歌情与理的统一,美与善的统一。兴寄的核心为家国情怀。“风骨”就是既善,又美!A项,此诗以直抒胸臆的方法,通过叙写自己从军的所见所感来表现慷慨报国的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对国事的忧虑。B项,此诗运用比兴手法,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慨遥深。C项,此诗写诗人离开了长安,离开了亲戚朋友,一路上见到的景象。诗人以惨绝人寰的事例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D项,属于“奉和”之作,并无“兴寄”“风骨”。)4.①材料一主要使用对比论证。将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进行对比,从建立基础、侧重点、实用性等方面来论证两者的差异。②材料二主要使用举例论证。举诸多典籍如《左传》《庄子》等、毛泽东同志题写“诗言志”、初唐诗人陈子昂“兴寄”理论、中国当今“过娱化”等例子,论证以家国情怀为内核的美学理论。(引用论证。引用刘勰等人观点,论证“诗言志”“兴寄论”的美学理论。)(每种论证方法2分,答对方法1分,简要分析1分)5.①关键是将“教”转化为“志”,使“志”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②必须落实在审美上,最重要的是在情上要做到真诚、自然。(每点2分)6.A(A项,“是因为‘我’熟悉她的生活”错误,于文无据,由原文“她叫苏雅,是我新结交的一位明星朋友”可知,是新朋友,应该不是很熟悉。)7.C(C项,“小说第十三段运用了一连串设问句”错误,由原文“他会去找王阿姨吗?或者,会去找那些上夜班的工友?一切未知,我心惴难安。惶惶的一上午过去了,我猜想父亲此刻到了哪里。他会坐公交车吗?他受伤的腿会发作疼痛吗?我逼迫自己不再去想,却越来越明白了,自己的担心也许是对的,如此情境下,父亲怎么会舍得坐公交车呢?他也许连饭都舍不得在外面吃吧?我揪着心,不断自问,参加高考的决定是否太任性了”可见,没有运用一连串的设问,只是一般问句。)8.①小说通过苏雅来讲述自己的往事可以使故事更真实、感人,让读者产生强烈的代人感。②有利于展现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感受,使人物形象更饱满、生动。(每点3分,真实2分,感人1分;展现心理1分,饱满生动2分)9.①经历那一夜后,“我”对父亲有了新认识,不再抱怨父亲,而是为父亲的付出感动,也为以前的行为愧疚。②“我”意识到父亲为“我”已经老去,决定肩负起自己的责任。③“我”懂得了感恩,决定将爱传递出去,将小爱变为大爱,资助贫困大学生。(每点2分)10.B(“樵”指“砍柴”,作动词,是“入山”的目的,与“入山”连在一起,语意完整,“未终”承接省略主语“樵”,符合表达习惯;“值大风雨”是“避身岩下”的原因,与“雨止”无因果关系,所以“雨止”前应断开;“母验之少”是原因,“怒不与食”是结果,所以“少”后应断开。)11.C(C项,“窃”在文中指“偷偷地”,不是“个人意见或行为”,也不是“谦词”。)12.D(D项,“怕老师训斥他不得不告以实情”曲解文意,由原文“师答之,乃实告焉”可知,是“老师责打后”而不是“怕老师训斥”,张诚才告知实情。)13.(1)牛氏性情很凶悍,她常常嫉恨张讷,把他当奴仆养活,拿粗劣的饭菜给他吃。(“每”“奴畜”“恶食”各1分,大意1分)(2)张诚(听了以后)很难过地走了,过了一会儿,他揣着炊饼来给哥哥吃。(“锹然”“移时”“食”各1分,大意1分)14.①怕连累弟弟,不让他送食物。②多次阻止弟弟帮自己砍柴。③弟弟被老虎叼走,他奋力去救,没有成功就试图自杀,最后绝食而亡。(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张某,在河南娶妻,生了个儿子,名字叫张讷。不久,妻子死了,张某又娶牛氏做继室,生了个儿子张诚。牛氏性情很凶悍,她常常嫉恨张讷,把他当奴仆养活,拿粗劣的饭菜给他吃。并且让他砍柴,责令他每天砍一担柴,张讷完不成任务就要鞭打或责骂,叫人难以忍受。牛氏偷偷藏起好吃的东西给张诚吃,让他到私熟读书。张诚渐渐长大了,他本性上孝敬父母,友爱兄长,不忍心看着哥哥辛苦,私下里劝母亲(不要那样对待哥哥),母亲不听。有一天,张讷上山砍柴,但一担柴没砍够,遇到风雨大作,他只好跑到岩石下躲雨。等到雨停时天色已晚,而且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就背着柴回家。继母看他的柴不够,生气得不给他饭吃。张讷饿得揪心,便进房直直地躺在床上。张诚从私熟放学回来,见哥哥神色不好,便问他:“生病了么?”哥哥说:“太饿了。”张诚问哥哥是什么缘故,张动便把实际情况告诉他。张诚(听了以后)很难过地走了,过了一会儿,他揣着炊饼来给哥哥吃。哥哥问他炊饼是从哪里来的,他说:“我从家里偷了些面粉,请邻居家的妇女做的,你只管吃,不要说出去。”张讷吃了饼,叮嘱弟弟说:“你以后不要再这样做了,事情被发现,会连累你的。何况一天吃一顿饭,不会饿死人的。”弟弟说:“你的身体本来就单薄,怎么能砍那么多柴呢?”第二天,吃过早饭后,张诚便偷偷地进了山,来到哥哥打柴的地方。哥哥看见他,吃惊地问:“你来干什么?”张诚说:“帮哥哥你砍柴。”哥哥又问:“谁让你来的?”他说:“我自己来的。”哥哥说:“不行啊。”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张诚不听,用手和脚折断树枝帮助哥哥。他一边做,一边说:“明天我要带把斧子来。”哥哥上前去阻止他。发现他手指已被划破,鞋子也被扎破,于是悲伤地说:“你不马上回去,我就用斧子砍死自己。”张诚这才回家。第二天,张诚带把斧头又上山去打柴。哥哥惊讶地说:“我本来对你说过不要来,你怎么又这样?”张诚默不作声,急急忙忙砍柴,汗水流到脸上也不稍稍休息。约砍满一担柴后,他不跟哥哥打招呼就下山了。老师责打他,他才向老师讲了实话。老师感叹他贤明,便不禁止他帮哥哥打柴。哥哥多次阻止他,他一直不听。有一天,张诚和几个人在山上打柴,突然来了只老虎,众人都吓得趴在地上不敢动。老虎竟然把张诚给啊走了。老虎嘴里叼着个人,走路缓慢,被张讷追上了。张讷用力用斧头砍去,砍中了老虎的后腿。老虎感到疼痛狂奔而去,张讷不能追赶上,哭着回来了。众人安慰他,他哭得越发悲伤,说:“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大家赶紧抢救他,斧子已在脖子上砍进一寸左右的刀口。众人惊骇,撕开他的衣服把他的伤口包扎起来,一起扶他回了家。他继母哭着骂他说:“你杀死我的儿子,想砍自己的颈子来糖塞吗?”张讷呻吟着说:“母亲您不必烦恼,弟弟死了,我一定不会活下去的。”张讷就不吃饭,三天就病死了。15.B(B项,“又令词人颇为欣喜”错误,“渐觉”以作者的认识过程写时序节令的推移,没有表现“欣喜”。)16.①羁旅思乡之愁。词人本是北方人,却“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可见滞留江南时间之久,思乡情切。②年华逝去之恨。“红粉暗随流水去”“落尽刺桐花”可以看出词人对美好时光,青春年华逝去的叹惋。③报国无门之痛。“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尺素无处,彩云无踪”,小人作崇,无人为自己传递消息,报国无门。④故土难返之痛。“羞去上层楼,平芜碧”,归去之路为平芜所阻,收复故土无望。(每点2分,情感1分,分析1分。第①点和第④点答对其一即可)17.(1)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鹃啼血猿哀鸣(2)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每空1分,错字、别字、漏字、添字、倒序均不给分)18.①步人后尘(拾人牙慧、司空见惯、屡见不鲜)②一蹴而就③息息相关(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解析】第一空,从后文“应该是起到引领作用的”可知,文中要表达的意思是阳东霖想要做的艺术是有自己的特色的,是与众不同的。而根据前文“绝不是”可知,所填入成语的意思是与他人相同,是追随或模仿别人。故可以填入:步人后尘、拾人牙慧、司空见惯、屡见不鲜等。步人后尘:紧跟在别人的后边走。比喻追随或模仿别人。拾人牙慧:比喻抄袭或套用别人说过的话。司空见惯:表示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屡见不鲜:形容事物看见过多次,就不会觉得新奇。第二空,从后文“是一个反复建立,反复推翻的过程”可知,文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是艺术创作不是一下就能成功的。可以用“一蹴而就”。一蹴而就:踏一步就会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很容易成功。第三空,文中所要表达的是服装的各个方面与舞台效果的呈现关系紧密。故可以填入“息息相关”。息息相关:形容彼此关系非常密切。19.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由周莉亚、韩真共同执导,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出品,该剧在国家大剧院首演,然后将开始全国巡演。(改为四个短句3分,语序恰当,句意连贯1分)【解析】长句变短句的关键是首先找出句子主干,让其单独成句。再将修饰部分,如定语、状语等改写成独立句子,再按照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来安排句子顺序。本题中,句子的主干为: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国家大剧院首演,之后将开始全国巡演。而定语“由周莉亚、韩真共同执导”可以改写为: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由周莉亚、韩真共同执导。定语“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出品的”可以改写为: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出品。最后注意可少量增删词语。故改写后的句子为: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由周莉亚、韩真共同执导,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出品,该剧在国家大剧院首演,之后将开始全国巡演。20.用排比丰富了内容,增强了气势。用反问加强了语气,引发了读者的思考。(每种修辞各2分,丰富内容、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引发思考各1分)【解析】所谓“排比”,就是用三个及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内容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来表达意思,以增强语势,使内容得到强调。排比最大的作用就是增强语势。本题中,“剧中呕心沥血的王希孟、苦苦追寻的展卷人、精益求精的工艺人”运用了排比的修辞,通过对王希孟、展卷人、工艺人的一一列举,这样就丰富了内容,增强了气势。所谓“反问”,就是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旨在加强语气的一种修辞方式。“反问”的修辞手法最大的作用就是加强语气,引发读者思考。在本题中,“又何尝不是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呢”通过运用反问的修辞,强调了“王希孟、展卷人、工艺人”和“我们中的每一个人”是一样的。21.D(文中的“我们”是指说话者、作者。A项,“我们”指小明和小强两人。B项,“我们”是“你”之意,不包含刘老师,指小明。C项,“我们”指说话时的双方。D项,“我们”与画线句中的“我们”用法相同,指说话者或作者。)22.①饭后散步也有讲究②食物得不到充分消化③室内外温差较大(每处2分,其中完整连贯1分,逻辑严密1分)【解析】第一处,要考虑后面讲的是饭后散步的正确做法,结合“不过”分析,此处作为承前启后的过渡句,与上文“饭后适当散散步,对于大多数健康的人来说,有助于放松心情,还能促进胃肠蠕动,所以一直被视为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形成转折,故填:饭后散步也有讲究。第二处,要考虑饭后马上散步的后果,最后提到了“消化不良”等疾病问题,源于食物得不到充分消化。故填:食物得不到充分消化。第三处,前面点明是冬季,后面点明是在温暖的餐厅,导致饭后马上散步出现疾病的原因是温差太大。故填:室内外温差较大。23.【说明】本次作文是隐含观点类情境交际型材料作文,时代性、情境性和综合性较强,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一是“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能力。就本次作文而言,就是指发言稿的内容要紧扣“将烹饪纳入中小学劳动课程”的热点新闻和众人对此事的态度,也指根据同学的观点选择发言的内容和立场态度。二是情境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本次作文的情境是光明中学安排的班会,内容是就“将烹饪纳入中小学劳动课程”展开讨论,目的是“统一认识”和“顺利推进新劳动课程的实施”,写作的文体是“总结性发言稿”,写作者的身份是“班长”,对象是“全班同学”。这些情境要素对写作的内容和形式作出了或明或暗的限制。具体来说,“统一认识”和“顺利推进新劳动课程的实施”的表达目的和“班长”的身份决定观点态度的选择只能是“支持”;“展开讨论”和“总结性发言稿”等决定写作内容必须包括对其他同学的观点进行回应,尤其要针对反对“将烹饪纳入中小学劳动课程”的理由作矛盾分析,引导反对者认识到“加重负担”“影响学习”“存在安全隐患”只是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只要完善新劳动课程实施过程就可避免,从而真正达到“统一认识”的目的;“发言稿”暗示要重视口语表达的“互动性”,开头要有得体的称呼和问候,文中要灵活使用“我”“我们”“你”“你们”等人称代词,结尾要有致谢语;“全班同学”是发言的对象,这就决定“发言”要用“平等交流”而非“发号施令”的语气。三是破立结合的思辨性写作能力。破立结合是思辨性写作的重要能力之一。本次作文的“破”是针对反对“将烹饪纳入中小学劳动课程”的观点进行驳斥和分析,采用反驳论证的方法,指出“加重负担”“影响学习”“存在安全隐患”等理由与“反对将烹饪纳入中小学劳动课程”的观点态度缺乏必然联系。“立”就是接下来要阐述将“烹饪”纳入中小学劳动课程的意义,表明“支持”的观点和态度。“破”是为了“立”,反对者认识到自己反对的理由和反对的态度缺乏必然联系,就可能改变原来的态度,转而选择“支持”的态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秋天课件美术教学课件
- 西瓜工厂课件教学课件
- 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新版人教版
- 阳光篮球社团教案
- 2024安徽合肥市部分市直事业单位招聘拟聘人员(第二批)管理单位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交通运输展览会合同书
- 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合作协议
- 企业产品推广用车合同
- 交通运输行业刑事和解协议书
- 个人理财顾问提成协议
- 水系统中央空调工程材料清单
-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口算题300道(全)
- 《干粉灭火器检查卡》
- 校园监控值班记录表(共2页)
- 试桩施工方案 (完整版)
-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及成就
- ESTIC-AU40使用说明书(中文100版)(共138页)
- 河北省2012土建定额说明及计算规则(含定额总说明)解读
- Prolog语言(耐心看完-你就入门了)
- 保霸线外加电流深井阳极地床阴极保护工程施工方案
- 蓝色商务大气感恩同行集团公司20周年庆典PPT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