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篇
辨证论治基础王德海动物医学院中兽医教研室第二篇
辨证论治基础王德海1前言前言2一、概念辨证论治即辩证施治,包括辩证和论治两个环节,指的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过程。是中医的特色之一,也是对中医理、法、方、药等整个诊疗体系的概括。一、概念3辩证——即分析、辨认征候,也就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四诊”(望、闻、问、切)所获得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从而认识疾病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发展趋势,并对疾病当前病理本质作出判断,且概括出具体证名的诊断过程。即认识证候的过程。论治——根据辩证所得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与方法。辩证——即分析、辨认征候,也就是在论治——根据辩证所得结果,4二、症、证、证候、病的概念及比较(一)、症:指疾病所反映出来的单个症状或体征,是机体有了病变的客观表现,是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是疾病的外在现象,而不是病变的本质。二、症、证、证候、病的概念及比较(一)、症:指疾病所反映出来5(二)、证:是中医学特有概念,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是对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性两方面情况的综合,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作的结论。(二)、证:是中医学特有概念,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6(三)、证候:每个证所表现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体征,即征候为证的外侯。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此外,证候还富有“火候”之意,即指示病情发展的阶段性和传变趋势。如痰热壅肺证、肝郁脾虚证、肾阴虚证、卫分证等,可称为证。而膀胱湿热、瘀阻脑络等,习惯上常称为征候。
(三)、证候:每个证所表现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体征,即征候7(四)、病:常指具体的病名,是对某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如病因,主要临床表现)与规律(如演变趋势)所作的病理性概括。如感冒、痢疾、腹泻、麻疹等。(四)、病:常指具体的病名,是对某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如病因,8辨病:中医临床上,根据疾病的主要表现,对照各病的概念与特征,从而确定疾病病名的诊断过程。病案: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辨病:中医临床上,根据疾病的主要表现,对照各病的概念与特征,9三、辨证论治的过程四诊疾病征候治则方药症状、病情综合、分析、判断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拟出具体治法三、辨证论治的过程四诊疾病征候治则方药症状、病情综合、分析、10第六章诊法概述第六章诊法概述11一、诊法临床诊察,收集病情的方法。具体是指医生临证,调查病史,了解病情,收集症状,检查体征,为辨别证候,判断病情,收集资料,提供证据的操作方法和手段。二、内容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四诊之中,察口色和切脉是中(兽)医诊断学的特色。一、诊法12望诊:察看神、色、形、态、舌象以及排出物等,发现异常表现,以了解病情。闻诊:通过听声音、呼吸以及嗅发出的异常气味,以辨别病情。问诊:询问病人有关疾病的情况,病人的自觉症状,从而了解病者的各种病态感觉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切诊:通过切脉和触按机体有关部位,测知脉象变化及有关异常征象,以了解病体的变化情况望诊:察看神、色、形、态、舌象以及排出物等,发现异常表现13三、诊法的原理内外相互感应认识论局部与整体特定关系论四、诊法的应用思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五、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三、诊法的原理四、诊法的应用五、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14第一节望诊前言第一节望诊前言15一、概念
就是运用视觉有目的地观察患畜全身和局部的一切情况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的变化,以获得有关病情资料的一种方法。二、注意事项应在充足的天然光线下进行要充分暴露受检部位必须熟悉各部位正常表现和生理特点运用整体观念进行分析必要时还需结合动态观察四诊合参一、概念二、注意事项16三、主要内容望全身望局部察口色三、主要内容17一、望全身精神形态皮毛动态一、望全身18(一)、望神1、概念:望神是通过观察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病情的方法。2、原理:神与精、气的关系密切,三者盛则同盛,衰则同衰。3、内容:两目、神情、气色和体态。(一)、望神1、概念:望神是通过观察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194、常见的几种异常得神:即有神气之意,又称“有神”。少神:即神气不足。失神:是神气丧失之意,又称为无神,是精亏神衰或邪盛神乱的重病表现,可见于久病虚证和邪实病人。
假神:重危时的精神暂时“好转”的现象,称为“残灯复明”“回光返照”。4、常见的几种异常得神:即有神气之意,又称“有神”。205、望神的注意事项重视诊察是的第一印象做到神形合参抓住重要症状和体征注意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5、望神的注意事项重视诊察是的第一印象21二、望局部诊目诊耳诊鼻诊口唇诊呼吸诊饮食诊躯干诊四肢诊二阴诊粪尿二、望局部22(一)、诊目目为肝之窍,心之使。“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为之精”。故目与五脏六腑皆有联系,而与心、肝、肾的关系最为密切。脏腑在目部相关部位的主要反映表现,历代医家在《灵枢》基础上发展产生了“五轮学说”。(一)、诊目目为肝之窍,心之使。“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为23附:五轮学说血轮:两眦血络属心,用于诊心病。风轮:黑睛属肝,用诊肝病。气轮:白睛属肺,可候肺疾。水轮:瞳人属肾,可候肾病。肉轮:眼睑属脾,可候脾病。附:五轮学说血轮:两眦血络属心,用于诊心病。241、诊目神眼睛黑白分明而晶亮,精采内含,神光充沛,视物清晰,是眼有神,虽病易治。白睛暗浊,黑睛色滞,失却精采,浮光暴露,视物模糊,是眼无神,病属难治。1、诊目神眼睛黑白分明而晶亮,精采内含,神光充沛,视物清晰,252、诊目形眼胞浮肿但不红者,为气虚、水肿初起之证。眼窝下陷,为吐泻之后的伤津脱液。目睑:上下眼睛交合处,淡白:血虚,鲜红:属火。2、诊目形眼胞浮肿但不红者,为气虚、水肿初起之证。眼窝下陷,263、诊目色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素问》。)3、诊目色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27春面色青,目色赤,新病可疗,至夏愈。夏面色赤,目色黄,新病可疗,至季夏愈。季夏面色黄,目色白,新病可疗,至秋愈。秋面色白,目色黑,新病可疗,至冬愈。冬面色黑,目色青,新病可疗,至春愈。论曰∶此四时王相本色见,故疗之必愈。夫五脏应五行,若有病,则因其时,色见于面目,亦犹灼龟于里,吉凶之兆形于表也。春面色青,目色赤,新病可疗,至夏愈。28病患本色青,欲如青玉之泽,有光润者佳,面色不欲如青蓝之色。若面白目青,是谓乱常,以饮酒过多,当风,邪风入肺,络于胆,胆气妄泄,故令目青,虽云天救,不可复生矣。病患本色青,欲如青玉之泽,有光润者佳,面色不欲如青蓝之色。若29病患本色赤,欲如鸡冠之泽,有光润者佳,面色不欲赤如赭土。若面赤目白,忧恚思虑,心气内索,面色反好,急求棺椁,不过十日死。病患本色赤,欲如鸡冠之泽,有光润者佳,面色不欲赤如赭土。若面30病患本色黄,欲如牛黄之泽,有光润者佳,不欲黄如灶中黄土。若面青目黄者,五日死。病患着床,心痛气短,脾竭内伤。百日复愈,欲起彷徨。因坐于地,其立倚床。能治此者,是谓神良。病患本色黄,欲如牛黄之泽,有光润者佳,不欲黄如灶中黄土。若面31病患本色白,欲如璧玉之泽,有光润者佳,面色不欲如白垩。若面白目黑,(疑当作青。)无复生理也。此谓酣饮过度,荣华已去,血脉空索,虽遇岐伯,无如之何。(《脉经》无酣饮过度句。)病患本色白,欲如璧玉之泽,有光润者佳,面色不欲如白垩。若面白32病患本色黑,欲如重漆之泽,有光润者佳,面色不欲如炭色。若面黑目白,八日死,肾气内伤也。(《脉经》无“也”字,下有“病因留积”四字,以例推之,目白当作目赤。)病患本色黑,欲如重漆之泽,有光润者佳,面色不欲如炭色。若面黑33病患面黄目青者不死,青如草滋死。病患面黄目赤者不死,赤如血死。病患面黄目白者不死,白如枯骨死。病患面黄目黑者不死,黑如死。病患面目俱等者不死。(俱等,谓不改其常,无一部之独异也。病患面黄目青者不死,青如草滋死。病患面黄目赤者不死,赤如血34(二)、诊耳耳为“宗脉之所聚”。耳与全身均有联系,在耳廓上有全身脏器和肢体的反应点,而尤与肾、胆关系密切,所以望耳可以诊察肾、胆和全身的病变。主要考虑耳形,耳的运动状况,分泌物,感觉,听力等方面进行检查。
(二)、诊耳耳为“宗脉之所聚”。耳与全身均有联系,在耳廓上有35(三)、诊鼻鼻居面部中央,为肺之外窍,“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故内经对望鼻非常重视,认为“五色独决于明堂”。望鼻不仅可以诊察肺和脾胃的病变,而且还可以判断脏腑的虚实、胃气的盛衰、病情的轻重和预后。主要从鼻的形态,分泌物,嗅觉、张缩等方面检查。特别注意鼻镜或鼻盘上的汗珠(三)、诊鼻鼻居面部中央,为肺之外窍,“五脏次于中央,六腑36(四)诊口唇、齿龈与咽喉(四)诊口唇、齿龈与咽喉37(五)、诊呼吸、饮食斑:指痰病过程中皮肤上出现红色或紫红色点状或片状。疹:指皮肤表面出现细小如粟粒样,高出皮面色红或淡,视之有形,摸之碍手的各种疼性疾病,常见的麻疹风疹,瘾疹。痘:指皮肤起疱,形似豆粒伴有外感证候,称为豆疱。有天花和水痘。白瘤:是皮肤上出现的一种白色小颗粒,晶莹如粟,高出皮肤,擦破流水,多因汗出不彻底所致。(五)、诊呼吸、饮食斑:指痰病过程中皮肤上出现红色或紫红色点38(六)、诊颈项、躯干、四肢诊呼吸:肺主气,司呼吸,故呼吸异常往往与肺有关,常见于各种肺经疾病。同时也应注意导致气机宣降失常的各种致病原因所导致的呼吸的变化。饮食:饮食欲、饮食量、采食动物和吞咽、咀嚼等情况,还应注意反刍情况。(六)、诊颈项、躯干、四肢诊呼吸:肺主气,司呼吸,故呼吸异常39痈:红肿高大,根盘紧束,伴有高热、疼痛。属阳证,为急性化脓性疾病。
肿:漫肿无头,肤色不变,热势不甚、疼痛较轻,溃后脓稀薄,或流清稀水浆,久不收口,属阴证,为下部慢性化脓性疾病。疔:为顶小根深,发病急速的外科疾患。毒:为浅表的化脓性疾患,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脓渍即愈。痈:红肿高大,根盘紧束,伴有高热、疼痛。属阳证,为急性化脓性40(七)、诊口津舌为血脉丰富的肌肉组织,有赖气血的濡养和津液的滋润,舌体的形质和舌色与气血的盈亏和运行状态有关,舌苔和舌体的润燥与津液的多少有关。中医认为唾为肾液,涎为脾液,为津液的一部分,其生成、输布离不开脏腑功能,尤其与肾、脾胃等脏腑密切相关,所以通过观察舌体的润燥,可以判断体内津液的盈亏及邪热的轻重。(七)、诊口津舌为血脉丰富的肌肉组织,有赖气血的濡养和津液的41三、查口色(诊舌)舌诊又叫望舌,早在《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中,就有望舌的记载。诊舌是通过观察舌象,了解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诊察方法,是望诊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中医诊法的特色之一。三、查口色(诊舌)舌诊又叫望舌,早在《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42(一)、舌诊的原理舌与脏腑的联系,舌属于口腔中,与消化道、呼吸道直接相通,胃气上游而产生薄苔,所以胃肠道出现疾病,肺系感受外邪,无论寒邪、热邪、痰饮、秽浊都会很快反映到舌上。“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在经络方面,心经的别络“系舌本”,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肾经“挟舌本”,肝经“络于舌本”,膀胱之经筋“结于舌下”,三焦之经筋“系于舌本”。(一)、舌诊的原理舌与脏腑的联系,舌属于口腔中,与消化道、呼43(二)、舌面定位舌尖(舌体前端):候心肺。舌中(舌体中部):候脾胃。舌边(舌体两边):候肝胆。舌根(舌体后部,人字形界沟之前):候肾。(二)、舌面定位舌尖(舌体前端):候心肺。44(三)、舌诊的方法顺序:先舌尖、再舌中舌侧、再舌根,先舌体的色质,再看舌苔。手段:刮舌法、揩舌法。(三)、舌诊的方法顺序:先舌尖、再舌中舌侧、再舌根,先舌体的45(四)、注意事项在自然光下,伸舌应自然,饮食或药物会影响,注意口腔对舌象的影响。(四)、注意事项在自然光下,伸舌应自然,饮食或药物会影响,注46(五)、舌诊项目望舌质和望舌苔。望舌质:分望舌神、望舌色、望舌形、望舌态。望舌苔又分为望苔质和苔色。(五)、舌诊项目望舌质和望舌苔。47(六)、正常舌象正常舌质:淡红明润,大小适中,活动自如。淡红明润:介于淡白舌与红舌之间。以红色为主,白色为次。明润指有光泽。大小适中:指与口腔大小成黄金分割,不胖不廋,比例合适。活动自如:伸缩自如,柔软灵活。正常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六)、正常舌象正常舌质:淡红明润,大小适中,活动自如。48(七)、舌象的生理变异年龄因素体质和禀赋因素性别气候因素(七)、舌象的生理变异年龄因素49(八)、异常口色及主病白色:主虚证,为气血不足之兆。赤色:主热证,为气血趋于外。青色:主寒,主痛,主风,为寒邪及疼痛之兆。黄色:主湿,为肝胆脾湿热之候。黑色:主寒深,热极。(八)、异常口色及主病白色:主虚证,为气血不足之兆。50(九)、异常苔色及主病色苔:主表证、寒证。黄苔:主里证、热证。灰黑苔:主热、主寒湿。(九)、异常苔色及主病色苔:主表证、寒证。51第二节闻诊第二节闻诊52一、概述(一)、概念: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断疾病的方法。(二)、主要内容:听声音包括叫声、呼吸、咳嗽、咀嚼、呕吐、肠鸣等各种声响。嗅气味包括嗅病体发出的异常气味、排出物的气味及病室的气味。一、概述(一)、概念: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断疾病的方法。53二、叫声正常为洪亮而有节律的各种叫声。在疾病过程中,叫声的宏微高低常有变化,与机体的阴阳平衡、正气盛衰、病势轻重有关。一般来说:声音高亢洪亮有力,声音连续者,多属阳证、实证、热证。是阳盛气实,机能亢奋的表现。声音低微细弱,懒言,声音断续,或前重后轻,多属阴证、虚证、寒证,多为禀赋不足,气血虚损所致。二、叫声正常为洪亮而有节律的各种叫声。54三、呼吸正常为呼吸平和、均匀通畅以及气息较弱,不易听到呼吸音。病态呼吸常见有喘、哮、短气、少气。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的症状。甚则鼻翼煽动,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其发病常与肺肾有关。
哮:呼吸急促似喘,喉间有哮鸣音的症状。哮喘:痰阻气道,气过痰声。喘不兼哮,但哮必兼喘,喘以气息急迫、呼吸困难为主,哮以喉间哮鸣声为特征。三、呼吸正常为呼吸平和、均匀通畅以及气息较弱,不易听到呼吸音55短气:呼吸气急而短促,短气不足以息,数而不相接续。似喘而不抬肩,呼吸虽急而无痰声的症状。少气:气微,呼吸微弱虚怯声低,气少不足以息,言语无力的症状。
属诸虚劳损证,多为内伤久病体虚或肺肾气虚所致。少气与短气的区别:“短气者,气短不能续息也;少气者,气少而不能成形也”少气呼吸比较自然,是静而无声,以气少不足以息,声低不足以听为主要临床表现;短气呼吸粗而勉强,气若有所窒,临床以呼吸急而短促,不相接续为特点。少气纯属虚证,短气则有虚有实。短气:呼吸气急而短促,短气不足以息,数而不相接续。似喘而不抬56四、咳嗽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有痰有声谓之咳嗽健康家畜不咳嗽。咳嗽为肺失肃降,肺气上逆的一种表现。注意:有痰有声的咳嗽一定不能先镇咳,应先祛痰,咳为保护性的机制。四、咳嗽有声无痰谓之咳57五、呕吐有声无物为干呕;有物无声为吐;有有物有声为呕吐。呕、吐、干呕皆为胃气失于和降所致五、呕吐有声无物为干呕;58六、肠鸣小肠音如流水声,大肠音如远方雷声,均有一定的节律。肠音增强或亢进,甚至距患畜有一定距离即可听到,称为肠鸣如雷,多属肠中虚寒,见于冷痛、冷肠泄泻等证。肠音减弱或寂然无声,多为胃肠滞塞不通,见于胃肠积滞、便密或结症等。在疾病过程中,肠音的变化也可帮助诊断病势的进退。六、肠鸣小肠音如流水声,大肠音如远方雷声,均有一定的节律。59七、嗅气味是用嗅觉来辨别家畜呼出的气体及各种分泌物、排泄物的气味,借以诊断疾病的方法。包括口气、鼻气及痰涕、脓、粪、尿的气味。各种病证分别归属于各种脏腑经病。
嗅气味可以了解疾病情况,一般气味酸腐臭秽者,多属实热,微有腥臭者,多属虚寒。七、嗅气味是用嗅觉来辨别家畜呼出的气体及各种分泌物、排泄物的60正常人呼吸或讲话时,口中无异常气味散出,口中散发臭气者,称为口臭,多与口腔不洁、龋齿或消化不良有关。口出酸臭气,并伴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者,多属胃肠积滞;口出臭秽气者,多属胃热;口气腐臭,或兼咳吐浓血者,多为内有溃腐脓疡;若臭秽难闻,牙龈腐烂者为牙疳,正常人呼吸或讲话时,口中无异常气味散出,口中散发臭气者,称为61第三节问诊第三节问诊62一、概述(一)、概念:通过与畜主进行有目的的交谈,了解疾病的起始、发展及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二)、主要内容:发病及诊疗经过;饲养管理及使役情况;病畜来源及疫病情况;既往病史及生殖情况;一、概述(一)、概念:通过与畜主进行有目的的交谈,了解疾病的63三、问诊的注意事项1、注意问诊的内容、次序。2、在问诊前有一个拟诊的过程。3、注意循循善诱,不可暗示提问。4、既要抓住重点,又要了解一般。5、询问通俗易懂,切记医学术语。6、危证扼要询问,迅速投入抢救。三、问诊的注意事项1、注意问诊的内容、次序。64四、问诊的顺序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四、问诊的顺序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65附、问现在症问现在症是指对病人就诊时所感到的痛苦和不适,以及与其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进行详细询问。一、寒热二、汗附、问现在症问现在症是指对病人就诊时所感到的痛苦和不适,以及66一、诊寒热概念:诊断动物体有无寒或热的感觉。方法:询问畜主和医生检查,中兽医中主要是摸口鼻耳体表四肢等部位一、诊寒热概念:诊断动物体有无寒或热的感觉。67(一)、寒一是动物怕冷,虽不受风吹亦觉寒冷,身虽发热亦不愿离开温暖的地方或群聚取暖,甚至在温暖处仍也怕冷,称为“恶寒”;恶寒为实寒,一般表明外感寒邪。二是虽怕冷,在获得温暖后,怕冷即缓解,称为“畏寒”;一般表明为虚寒、阳虚。三是怕风寒,见风尤甚,但避风或得温暖则无所恶者,称为“恶风”。(一)、寒一是动物怕冷,虽不受风吹亦觉寒冷,身虽发热亦不愿离68(二)、热即发热,指动物体温高出正常体温或者体温正常但机体全身或某些局部有发热的主观感觉(对人来讲,如五心发热等)。寒热的发生原因——主要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的阴阳盛衰两个方面。一般的:外感:寒邪致病,多见恶寒症;热邪致病多见发热症。内生: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虚则热,阳衰则寒。总之,寒为阴象,热为阳征。(二)、热即发热,指动物体温高出正常体温或者体温正常但机体全69(三)、寒与热出现的类型与规律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三)、寒与热出现的类型与规律恶寒发热701、恶寒发热指机体既恶寒又发热,两个症状同时并见,又称“寒热齐作”。所属病证:多见于外感病的表证阶段,其机理为外邪袭表伤肺,肺失宜发,卫阳不得宜达于表,则肌表失于温煦而恶寒;邪气外束,玄府闭塞,卫阳失于宣发内郁则发热。
恶寒与发热并见是诊断表证的的重要依据。一般恶寒是发热的前奏。外邪侵袭肌表,无论是否发热,恶寒为必有之证。1、恶寒发热指机体既恶寒又发热,两个症状同时并见,又称“寒热71(1)、特点:恶寒而温不减,发热持续不间断,既恶寒而体温又明显升高。其中以恶寒之有无为判断表证与里证的关键。“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1)、特点:恶寒而温不减,发热持续不间断,既恶寒而体温又明72(2)、类型恶寒重发热轻发热重恶寒轻发热轻而恶风(2)、类型恶寒重发热轻73恶寒重发热轻感觉恶寒明显,并有轻微发热,是外感风寒的特征,主风寒表证。机理:寒为阴邪,寒邪袭表伤阳,故恶寒明显。又因寒性凝滞,致使卫阳郁闭失宣,故同时出现轻微发热。兼证:头身痛,无汗,口不渴。恶寒重发热轻感觉恶寒明显,并有轻微发热,是外感风寒的74发热重恶寒轻感觉发热较重,同时又感轻微怕冷。是外感风热的特征,主风热表证。机理:由于风热为阳邪,阳邪致病则阳盛,阳盛则热,所以发热较盛。又因风热袭表,使腠里开泄,所以同时有轻微恶寒。兼证:汗出,口苦,咽喉痛。发热重恶寒轻感觉发热较重,同时又感轻微怕冷。是外感风75发热轻而恶风感觉有明显发热,并有遇风觉冷,避之可缓的症状,称为恶风,较恶寒轻。因外感风邪所致,属伤风表证。机理:因外感风邪所致,属伤风表证。由于风性开泄,腠里疏松,阳气郁遏不甚,所以发热恶风皆轻。兼证:鼻塞,汗出,流清涕。发热轻而恶风感觉有明显发热,并有遇风觉冷,避之可缓的76必须注意的是:恶寒发热除与感受外邪的性质有关外还与邪正盛衰有关邪正俱盛邪轻正重邪盛正衰恶寒发热俱重恶寒发热俱轻恶寒重发热轻必须注意的是:恶寒发热除与感受外邪的性质有关外还与邪正盛衰有772、但寒不热含义:动物只觉畏寒怯冷而不发热。所属病证:属里寒证。新病恶寒:多因感受寒邪较重,阳气郁遏,皮毛失其温煦所致。为里实寒证。久病畏寒:多因阳气虚衰,形体失于温煦所致。为里虚寒证。2、但寒不热含义:动物只觉畏寒怯冷而不发热。所属病证:属里寒783、但热不寒含义:只发热无恶寒,甚至恶热喜凉。
所属病证:多属阳盛阴虚的里热证。根据发热的轻重、时间、特点等不同,可分为壮热、潮热、微热等三种类型。3、但热不寒含义:只发热无恶寒,甚至恶热喜凉。79(1)、壮热高热而持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多因风寒入里化热,或风热内传,邪正相搏,阳热内盛,蒸达于外所致。多见于外感温热病气分阶段,属里实热证。(1)、壮热高热而持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多因风寒入里化热,80(2)、潮热发热如潮汐之有定时,即按时发热或按时热更甚。多因阳明经气旺于日晡之时,加之胃肠热盛(日间潮热)或湿邪遏制,热难透达,湿郁热蒸(午后及夜间潮热)。(2)、潮热发热如潮汐之有定时,即按时发热或按时热更甚。多因81(3)、微热发热不高,或仅自觉发热者。微热大多发热时间较长,病因与病征较复杂,如阴虚潮热多为长期微热;气虚清阳被郁,亦可导致长期微热,称为气虚发热;情志不舒,气郁化火,亦可表现为时有微热,称为郁热。(3)、微热发热不高,或仅自觉发热者。微热大多发热时间较长,824、寒热往来含义:恶寒和发热交错进行。是邪正相争,互为进退的病理表现,为半表半里的特征,可见于少阳病和疟疾。所属病证:半表半里证。4、寒热往来含义:恶寒和发热交错进行。是邪正相争,互为进退的83(1)、寒热往来,发无定时指病人时冷时热,一日发作多次,无时间规律,可见于伤寒少阳病,主半表半里证。其病理机制为:外感病邪达半表半里阶段时,邪正相争,相持不下,邪胜则恶寒,正胜则发热,所以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1)、寒热往来,发无定时指病人时冷时热,一日发作多次,无时84(2)、寒热往来,发有定时即寒战与高热交替发作,发有定时,一日发作一次,或二、三日发作一次,并兼头痛剧烈、口渴、多汗等症,常见于疟疾。其病理机制为:由于疟邪侵入人体,伏藏于半表半里之间,入与阴争则寒,出与阳争则热,故寒战与高热交替出现,休作有时。(2)、寒热往来,发有定时即寒战与高热交替发作,发有定时,一85诊寒热小结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外感表证里寒证里热证半表半里证诊寒热小结恶寒发热外感表证86二、诊汗(一)、诊汗之有无(二)、特殊汗出二、诊汗(一)、诊汗之有无87(一)、诊汗之有无表证有汗:多属外感风邪所致的中风表虚证,或为外感风热所致的表热证。由于风性开泄,热性升散,风热袭表,腠理疏松,故见汗出。
表证无汗:多属外感寒邪所致的伤寒表实证。因寒性收引,腠理致密,玄府闭塞,因而无汗。(一)、诊汗之有无表证有汗:多属外感风邪所致的中风表虚证88(一)、诊汗之有无里热汗出:若外邪入里,成为里热证,或因其它原因导致里热炽盛,阳气过亢,迫使津液外出,则见汗多。里证无汗:当发热时而不出汗,见于久病里证患者,常因阳气不足,蒸化无力,或为津血亏耗,生化乏源所致。(一)、诊汗之有无里热汗出:若外邪入里,成为里热证,89(二)、特殊汗出自汗:经常日间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多见于气虚或阳虚证。因阳气亏虚,不能固密肌表,致玄府不密,津液外泄,故见汗出,每当活动则更加耗伤阳气,因而汗出更甚。(二)、特殊汗出自汗:经常日间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90盗汗:入睡则汗出,醒后汗止,多为阴虚里热,或气阴两虚。因入睡则卫阳入于内,外则肌表失于固密。内则阴虚不能制阳,而阳气躁动,虚热内生,虚火妄动,逼津外泄,醒后阳气从阴出阳,肌表而被固密而汗止。若气阴两虚,临床常自汗、盗汗并见。盗汗:入睡则汗出,醒后汗止,多为阴虚里热,或气阴两虚91战汗:指在病势沉重之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战汗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应注意观察病情的变化。如汗出热退,脉静身凉,是邪去正复之佳象;若汗出而身热不减,仍烦躁不安,脉来疾急,为邪盛正衰之危候。战汗:指在病势沉重之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92绝汗: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出现大汗不止,每可导致亡阴或亡阳,故又称脱汗。如病势危重,在高热烦渴,脉细数急的情况下,而见汗出如油,热而粘手者,为亡阴之汗,若病势危重,在身凉肢厥,脉微欲绝的情况下,而见大汗淋漓,汗稀而凉者,属亡阳之汗。绝汗: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出现大汗不止,每可导致亡阴93第四节切诊第四节切诊94一、概述(一)、概念:又称切脉、候脉、按脉、摸脉、把脉。是医者用手指触按进行切、按、触、扣,从而获得有关病情资料的一种诊察方法。(二)、脉象即脉搏跳动应指的形象。主要通过显现部位深浅,速度快慢,强度的大小,节律,流利度以及波幅等组成。
一、概述(一)、概念:又称切脉、候脉、按脉、摸脉、把脉。是医95(三)、脉象形成的因素心脏搏动是形成脉象的动力。气血运行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五脏协同是脉象正常的前提。(三)、脉象形成的因素心脏搏动是形成脉象的动力。96(四)、脉诊的部位寸口诊法:“胃为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入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而变见于气口。”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诊法仲景三部诊法(四)、脉诊的部位寸口诊法:“胃为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97(五)、脉诊的方法诊脉指法要领概括的说为三指平齐、中指定关、以指目按脉脊。指轻用力,按在皮肤,名浮取(举);指中度用力,按于肌肉,名中取(寻);指重用力,按于筋骨,名沉取(按)。(五)、脉诊的方法诊脉指法要领概括的说为三指平齐、中指定关、98(六)、脉诊的注意事项切脉时还要注意布指的疏密。平息与体位。诊脉时间。(六)、脉诊的注意事项切脉时还要注意布指的疏密。99一、正常脉象又称平脉、常脉,即正常家畜的脉象,应该是不浮不沉,不快不慢,至数一定,节律均匀,中和有力,连绵不断。一、正常脉象又称平脉、常脉,即正常家畜的脉象,应该是不浮不沉100(一)、特点有胃:表明胃气强健,营养状况良好。表现为脉位居中,不浮不沉,脉率调匀,不快不慢,脉道适中,不大不小,脉势和缓,从容流利,而最主要的是和缓、从容、流利。有神:是心血充足、心神健旺的标志。表现为应指柔和、节律整齐。有根:表明肾气充足。主要表现在尺脉有力、沉取不绝两个方面。(一)、特点有胃:表明胃气强健,营养状况良好。表现为脉位居中101(二)、生理性差异年龄、性别、体质差异而脉象有异。先天性脉位差异。脉合四时:即应季节不同而异:春弦、夏洪、秋浮、冬沉。情绪、活动等因素影响脉象。(二)、生理性差异年龄、性别、体质差异而脉象有异。102二、反脉即反常有病之脉。六个纲领性脉象:浮、沉、迟、数、虚、实。二、反脉即反常有病之脉。103(一)、浮脉脉象:轻取可得,重按稍减。即:脉位较浅表,浮取即现,重按稍减而不空。“泛滥在上,如水漂木”。主病:主表证,也主虚证。浮而有力主表实;浮而无力主表虚;浮数主表热;久病虚阳浮越则脉浮;浮紧则表寒。(一)、浮脉脉象:轻取可得,重按稍减。即:脉位较浅表,浮取即104(二)、沉脉脉象: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石投水,必极其底”。主病:在里、在下。沉而有力则里实证。沉而无力则里虚证。(二)、沉脉脉象: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有余,按之不足105(三)、迟脉脉象:脉率慢,来去极慢。“迟脉一息之至,来去极慢”。主病:主寒证。迟而有力主实寒证;迟而无力主虚寒证。
(三)、迟脉脉象:脉率慢,来去极慢。“迟脉一息之至,来去极慢106(四)、数脉脉象:脉率加快。“脉流薄疾”。主病:主热证。数而有力主实热,为阳邪盛。数而无力主虚热,因阴虚。(四)、数脉脉象:脉率加快。“脉流薄疾”。107(五)、虚脉脉象:浮大而缓,软而空豁,即轻按无力,重按空虚。“虚合无形,浮大迟软”。主病:主虚证。常见于气血两虚,脏腑两虚,以气虚为主。(五)、虚脉脉象:浮大而缓,软而空豁,即轻按无力,重按空虚。108(六)、实脉脉象:来去俱盛,脉大而长,举按有力。主病:主实证。如各种热性传染病,瘀血、狂燥、便结、高热等。(六)、实脉脉象:来去俱盛,脉大而长,举按有力。109三、常见的病脉象缓、急、洪、细、弱、微、滑、涩、弦、紧、促、结、代等。三、常见的病脉象缓、急、洪、细、弱、微、滑、涩、弦、紧、促、110(一)、缓脉脉象:来去怠缓,就至数而言,缓脉较迟脉稍快,但缓脉还应具有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急不徐,来去从容,节律均匀的特点。主病:脉和缓是有神有胃,为常脉。脉沉缓主寒湿证。脉细缓主实痹证。(一)、缓脉脉象:来去怠缓,就至数而言,缓脉较迟脉稍快,但缓111(二)、急脉脉象:脉来急疾,即脉来极数。主病:主阳热极亢,脉疾有力。主阴竭,亢气将脱,则脉疾无力。(二)、急脉脉象:脉来急疾,即脉来极数。112(三)、洪脉脉象:脉形宽大,来盛去衰,即盛大满指,粗大有力。且脉位浮,脉形宽大。主病:邪热极亢,见于各种湿热病。
(三)、洪脉脉象:脉形宽大,来盛去衰,即盛大满指,粗大有力。113(四)、大脉脉象:形体宽大,轻按即得,应指满大,但无汹涌之势。主病:大而有力为实,大而无力为虚。(四)、大脉脉象:形体宽大,轻按即得,应指满大,但无汹涌之势114(五)、细脉或小脉脉象:脉来细小如线,应指明显,至数清晰分明。主病:主诸虚劳损,气血两虚,又主湿病如湿痹、腰痛等证。(五)、细脉或小脉脉象:脉来细小如线,应指明显,至数清晰分明115(六)、弱脉脉象:极软而沉细,脉位沉,脉体细弱无力。主病:主虚证,气血不足(偏气虚)。(六)、弱脉脉象:极软而沉细,脉位沉,脉体细弱无力。116(七)、微脉脉象: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至数模糊不清。主病:阳气衰微,气血大虚。阴阳气血俱虚,多见于亡阳证。(七)、微脉脉象: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至数模糊不清117(八)、滑脉脉象:脉来应指圆滑,往来流利,如珠走盘,来往通畅,有略数感觉,但无明显至数增加。象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圆滑、流利。主病:主痰饮、食滞、实热。注:孕妇出现滑脉为常脉。(八)、滑脉脉象:脉来应指圆滑,往来流利,如珠走盘,来往通畅118(九)、涩脉脉象:往来艰涩,迟小而短,有三五不调似止非止的表现,即来势有快慢不匀感但无典型的歇止。主病:涩而无力主伤津失血,津血亏少,多见于半产胎漏,遗精滑精。涩而有力主气滞血瘀,痰饮及饮食积滞。(九)、涩脉脉象:往来艰涩,迟小而短,有三五不调似止非止的表119(十)、弦脉脉象:端直而长,如按琴弦,以挺直而长,按之不够,从中直过,挺然直下。张力较大为特点。主病:肝胆病,痛证,痰饮,疟疾。(十)、弦脉脉象:端直而长,如按琴弦,以挺直而长,按之不够,120(十一)、紧脉脉象:脉来劲急有力,左右探知,如绞绳转索。主病:主痛主寒
(十一)、紧脉脉象:脉来劲急有力,左右探知,如绞绳转索。主病121(十二)、促脉脉象:数而时止,止无定数。主病:促而有力,主阳热亢盛实证,如气血痰饮与食积,痈肿疔毒。促而细小无力,主脏气虚衰,见于厥证。促而浮散则病危。(十二)、促脉脉象:数而时止,止无定数。122(十三)、结脉脉象:缓而时止,上无定数。主病:促而有力主寒痰瘀血,结而无力主虚,见气血虚之心悸怔忡证。(十三)、结脉脉象:缓而时止,上无定数。123(十四)、代脉脉象:时而一止,上有定数,良久方来。主病:主脏气衰微或跌打损伤,痛证,惊恐。(十四)、代脉脉象:时而一止,上有定数,良久方来。124四、其他脉象芤、革、散、濡、伏、牢、动、长、短。四、其他脉象芤、革、散、濡、伏、牢、动、长、短。125芤脉:浮大中空而软,如按葱管,主失明、伤阴,见于大出血、大汗。革脉:浮弦中空,如按鼓皮,标坚里虚,亡血、亡精、小产、崩漏,也可见于寒邪侵表,体虚病重。散脉:浮大无根,至数不齐,即脉位表浅,轻飘无根,重按则散乱不清,节律不齐,快慢不一,至数不清。主元气离散,气血耗损,脏气衰竭。伏脉:脉位比沉脉更深,重按推紧着骨始得。主里证,见于邪闭,厥证痛极。芤脉:浮大中空而软,如按葱管,主失明、伤阴,见于大出血、大汗126濡脉:浮而软,主气血虚证,湿证。牢脉:沉按实大弦长,即轻取中取不应,沉取坚劳不够。主阴寒内实诸证,见于寒痛。动脉:脉形如豆,滑数有力。主痛,主惊。长脉:首尾端直,超过本位,主有余之证,主肝阳有余,阳盛实热。短脉:首尾俱短,不能满部。主气病,短而有力,因气郁,痰滞、食积短而无力为气虚。濡脉:浮而软,主气血虚证,湿证。127五、易脉又称“怪脉”,真脏脉、败脉、死脉、绝脉。有无胃、无神、无根的特点。仅见于病情危重者。有七怪脉:雀啄、屋漏、虾游、解索、鱼翔、弹石、釜沸。五、易脉又称“怪脉”,真脏脉、败脉、死脉、绝脉。有无胃、无神128易脉的基本要点雀啄浮束三五啄,弹石硬来寻急散;屋漏半时一点落,指下散下为解索;鱼翔似有又似无,釜沸锅中开水滚;虾游静中忽一跃,医人记取莫差错。易脉的基本要点雀啄浮束三五啄,弹石硬来寻急散;129《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130第二篇
辨证论治基础王德海动物医学院中兽医教研室第二篇
辨证论治基础王德海131前言前言132一、概念辨证论治即辩证施治,包括辩证和论治两个环节,指的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过程。是中医的特色之一,也是对中医理、法、方、药等整个诊疗体系的概括。一、概念133辩证——即分析、辨认征候,也就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四诊”(望、闻、问、切)所获得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从而认识疾病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发展趋势,并对疾病当前病理本质作出判断,且概括出具体证名的诊断过程。即认识证候的过程。论治——根据辩证所得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与方法。辩证——即分析、辨认征候,也就是在论治——根据辩证所得结果,134二、症、证、证候、病的概念及比较(一)、症:指疾病所反映出来的单个症状或体征,是机体有了病变的客观表现,是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是疾病的外在现象,而不是病变的本质。二、症、证、证候、病的概念及比较(一)、症:指疾病所反映出来135(二)、证:是中医学特有概念,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是对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性两方面情况的综合,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作的结论。(二)、证:是中医学特有概念,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136(三)、证候:每个证所表现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体征,即征候为证的外侯。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此外,证候还富有“火候”之意,即指示病情发展的阶段性和传变趋势。如痰热壅肺证、肝郁脾虚证、肾阴虚证、卫分证等,可称为证。而膀胱湿热、瘀阻脑络等,习惯上常称为征候。
(三)、证候:每个证所表现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体征,即征候137(四)、病:常指具体的病名,是对某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如病因,主要临床表现)与规律(如演变趋势)所作的病理性概括。如感冒、痢疾、腹泻、麻疹等。(四)、病:常指具体的病名,是对某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如病因,138辨病:中医临床上,根据疾病的主要表现,对照各病的概念与特征,从而确定疾病病名的诊断过程。病案: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辨病:中医临床上,根据疾病的主要表现,对照各病的概念与特征,139三、辨证论治的过程四诊疾病征候治则方药症状、病情综合、分析、判断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拟出具体治法三、辨证论治的过程四诊疾病征候治则方药症状、病情综合、分析、140第六章诊法概述第六章诊法概述141一、诊法临床诊察,收集病情的方法。具体是指医生临证,调查病史,了解病情,收集症状,检查体征,为辨别证候,判断病情,收集资料,提供证据的操作方法和手段。二、内容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四诊之中,察口色和切脉是中(兽)医诊断学的特色。一、诊法142望诊:察看神、色、形、态、舌象以及排出物等,发现异常表现,以了解病情。闻诊:通过听声音、呼吸以及嗅发出的异常气味,以辨别病情。问诊:询问病人有关疾病的情况,病人的自觉症状,从而了解病者的各种病态感觉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切诊:通过切脉和触按机体有关部位,测知脉象变化及有关异常征象,以了解病体的变化情况望诊:察看神、色、形、态、舌象以及排出物等,发现异常表现143三、诊法的原理内外相互感应认识论局部与整体特定关系论四、诊法的应用思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五、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三、诊法的原理四、诊法的应用五、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144第一节望诊前言第一节望诊前言145一、概念
就是运用视觉有目的地观察患畜全身和局部的一切情况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的变化,以获得有关病情资料的一种方法。二、注意事项应在充足的天然光线下进行要充分暴露受检部位必须熟悉各部位正常表现和生理特点运用整体观念进行分析必要时还需结合动态观察四诊合参一、概念二、注意事项146三、主要内容望全身望局部察口色三、主要内容147一、望全身精神形态皮毛动态一、望全身148(一)、望神1、概念:望神是通过观察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病情的方法。2、原理:神与精、气的关系密切,三者盛则同盛,衰则同衰。3、内容:两目、神情、气色和体态。(一)、望神1、概念:望神是通过观察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1494、常见的几种异常得神:即有神气之意,又称“有神”。少神:即神气不足。失神:是神气丧失之意,又称为无神,是精亏神衰或邪盛神乱的重病表现,可见于久病虚证和邪实病人。
假神:重危时的精神暂时“好转”的现象,称为“残灯复明”“回光返照”。4、常见的几种异常得神:即有神气之意,又称“有神”。1505、望神的注意事项重视诊察是的第一印象做到神形合参抓住重要症状和体征注意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5、望神的注意事项重视诊察是的第一印象151二、望局部诊目诊耳诊鼻诊口唇诊呼吸诊饮食诊躯干诊四肢诊二阴诊粪尿二、望局部152(一)、诊目目为肝之窍,心之使。“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为之精”。故目与五脏六腑皆有联系,而与心、肝、肾的关系最为密切。脏腑在目部相关部位的主要反映表现,历代医家在《灵枢》基础上发展产生了“五轮学说”。(一)、诊目目为肝之窍,心之使。“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为153附:五轮学说血轮:两眦血络属心,用于诊心病。风轮:黑睛属肝,用诊肝病。气轮:白睛属肺,可候肺疾。水轮:瞳人属肾,可候肾病。肉轮:眼睑属脾,可候脾病。附:五轮学说血轮:两眦血络属心,用于诊心病。1541、诊目神眼睛黑白分明而晶亮,精采内含,神光充沛,视物清晰,是眼有神,虽病易治。白睛暗浊,黑睛色滞,失却精采,浮光暴露,视物模糊,是眼无神,病属难治。1、诊目神眼睛黑白分明而晶亮,精采内含,神光充沛,视物清晰,1552、诊目形眼胞浮肿但不红者,为气虚、水肿初起之证。眼窝下陷,为吐泻之后的伤津脱液。目睑:上下眼睛交合处,淡白:血虚,鲜红:属火。2、诊目形眼胞浮肿但不红者,为气虚、水肿初起之证。眼窝下陷,1563、诊目色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素问》。)3、诊目色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157春面色青,目色赤,新病可疗,至夏愈。夏面色赤,目色黄,新病可疗,至季夏愈。季夏面色黄,目色白,新病可疗,至秋愈。秋面色白,目色黑,新病可疗,至冬愈。冬面色黑,目色青,新病可疗,至春愈。论曰∶此四时王相本色见,故疗之必愈。夫五脏应五行,若有病,则因其时,色见于面目,亦犹灼龟于里,吉凶之兆形于表也。春面色青,目色赤,新病可疗,至夏愈。158病患本色青,欲如青玉之泽,有光润者佳,面色不欲如青蓝之色。若面白目青,是谓乱常,以饮酒过多,当风,邪风入肺,络于胆,胆气妄泄,故令目青,虽云天救,不可复生矣。病患本色青,欲如青玉之泽,有光润者佳,面色不欲如青蓝之色。若159病患本色赤,欲如鸡冠之泽,有光润者佳,面色不欲赤如赭土。若面赤目白,忧恚思虑,心气内索,面色反好,急求棺椁,不过十日死。病患本色赤,欲如鸡冠之泽,有光润者佳,面色不欲赤如赭土。若面160病患本色黄,欲如牛黄之泽,有光润者佳,不欲黄如灶中黄土。若面青目黄者,五日死。病患着床,心痛气短,脾竭内伤。百日复愈,欲起彷徨。因坐于地,其立倚床。能治此者,是谓神良。病患本色黄,欲如牛黄之泽,有光润者佳,不欲黄如灶中黄土。若面161病患本色白,欲如璧玉之泽,有光润者佳,面色不欲如白垩。若面白目黑,(疑当作青。)无复生理也。此谓酣饮过度,荣华已去,血脉空索,虽遇岐伯,无如之何。(《脉经》无酣饮过度句。)病患本色白,欲如璧玉之泽,有光润者佳,面色不欲如白垩。若面白162病患本色黑,欲如重漆之泽,有光润者佳,面色不欲如炭色。若面黑目白,八日死,肾气内伤也。(《脉经》无“也”字,下有“病因留积”四字,以例推之,目白当作目赤。)病患本色黑,欲如重漆之泽,有光润者佳,面色不欲如炭色。若面黑163病患面黄目青者不死,青如草滋死。病患面黄目赤者不死,赤如血死。病患面黄目白者不死,白如枯骨死。病患面黄目黑者不死,黑如死。病患面目俱等者不死。(俱等,谓不改其常,无一部之独异也。病患面黄目青者不死,青如草滋死。病患面黄目赤者不死,赤如血164(二)、诊耳耳为“宗脉之所聚”。耳与全身均有联系,在耳廓上有全身脏器和肢体的反应点,而尤与肾、胆关系密切,所以望耳可以诊察肾、胆和全身的病变。主要考虑耳形,耳的运动状况,分泌物,感觉,听力等方面进行检查。
(二)、诊耳耳为“宗脉之所聚”。耳与全身均有联系,在耳廓上有165(三)、诊鼻鼻居面部中央,为肺之外窍,“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故内经对望鼻非常重视,认为“五色独决于明堂”。望鼻不仅可以诊察肺和脾胃的病变,而且还可以判断脏腑的虚实、胃气的盛衰、病情的轻重和预后。主要从鼻的形态,分泌物,嗅觉、张缩等方面检查。特别注意鼻镜或鼻盘上的汗珠(三)、诊鼻鼻居面部中央,为肺之外窍,“五脏次于中央,六腑166(四)诊口唇、齿龈与咽喉(四)诊口唇、齿龈与咽喉167(五)、诊呼吸、饮食斑:指痰病过程中皮肤上出现红色或紫红色点状或片状。疹:指皮肤表面出现细小如粟粒样,高出皮面色红或淡,视之有形,摸之碍手的各种疼性疾病,常见的麻疹风疹,瘾疹。痘:指皮肤起疱,形似豆粒伴有外感证候,称为豆疱。有天花和水痘。白瘤:是皮肤上出现的一种白色小颗粒,晶莹如粟,高出皮肤,擦破流水,多因汗出不彻底所致。(五)、诊呼吸、饮食斑:指痰病过程中皮肤上出现红色或紫红色点168(六)、诊颈项、躯干、四肢诊呼吸:肺主气,司呼吸,故呼吸异常往往与肺有关,常见于各种肺经疾病。同时也应注意导致气机宣降失常的各种致病原因所导致的呼吸的变化。饮食:饮食欲、饮食量、采食动物和吞咽、咀嚼等情况,还应注意反刍情况。(六)、诊颈项、躯干、四肢诊呼吸:肺主气,司呼吸,故呼吸异常169痈:红肿高大,根盘紧束,伴有高热、疼痛。属阳证,为急性化脓性疾病。
肿:漫肿无头,肤色不变,热势不甚、疼痛较轻,溃后脓稀薄,或流清稀水浆,久不收口,属阴证,为下部慢性化脓性疾病。疔:为顶小根深,发病急速的外科疾患。毒:为浅表的化脓性疾患,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脓渍即愈。痈:红肿高大,根盘紧束,伴有高热、疼痛。属阳证,为急性化脓性170(七)、诊口津舌为血脉丰富的肌肉组织,有赖气血的濡养和津液的滋润,舌体的形质和舌色与气血的盈亏和运行状态有关,舌苔和舌体的润燥与津液的多少有关。中医认为唾为肾液,涎为脾液,为津液的一部分,其生成、输布离不开脏腑功能,尤其与肾、脾胃等脏腑密切相关,所以通过观察舌体的润燥,可以判断体内津液的盈亏及邪热的轻重。(七)、诊口津舌为血脉丰富的肌肉组织,有赖气血的濡养和津液的171三、查口色(诊舌)舌诊又叫望舌,早在《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中,就有望舌的记载。诊舌是通过观察舌象,了解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诊察方法,是望诊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中医诊法的特色之一。三、查口色(诊舌)舌诊又叫望舌,早在《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172(一)、舌诊的原理舌与脏腑的联系,舌属于口腔中,与消化道、呼吸道直接相通,胃气上游而产生薄苔,所以胃肠道出现疾病,肺系感受外邪,无论寒邪、热邪、痰饮、秽浊都会很快反映到舌上。“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在经络方面,心经的别络“系舌本”,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肾经“挟舌本”,肝经“络于舌本”,膀胱之经筋“结于舌下”,三焦之经筋“系于舌本”。(一)、舌诊的原理舌与脏腑的联系,舌属于口腔中,与消化道、呼173(二)、舌面定位舌尖(舌体前端):候心肺。舌中(舌体中部):候脾胃。舌边(舌体两边):候肝胆。舌根(舌体后部,人字形界沟之前):候肾。(二)、舌面定位舌尖(舌体前端):候心肺。174(三)、舌诊的方法顺序:先舌尖、再舌中舌侧、再舌根,先舌体的色质,再看舌苔。手段:刮舌法、揩舌法。(三)、舌诊的方法顺序:先舌尖、再舌中舌侧、再舌根,先舌体的175(四)、注意事项在自然光下,伸舌应自然,饮食或药物会影响,注意口腔对舌象的影响。(四)、注意事项在自然光下,伸舌应自然,饮食或药物会影响,注176(五)、舌诊项目望舌质和望舌苔。望舌质:分望舌神、望舌色、望舌形、望舌态。望舌苔又分为望苔质和苔色。(五)、舌诊项目望舌质和望舌苔。177(六)、正常舌象正常舌质:淡红明润,大小适中,活动自如。淡红明润:介于淡白舌与红舌之间。以红色为主,白色为次。明润指有光泽。大小适中:指与口腔大小成黄金分割,不胖不廋,比例合适。活动自如:伸缩自如,柔软灵活。正常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六)、正常舌象正常舌质:淡红明润,大小适中,活动自如。178(七)、舌象的生理变异年龄因素体质和禀赋因素性别气候因素(七)、舌象的生理变异年龄因素179(八)、异常口色及主病白色:主虚证,为气血不足之兆。赤色:主热证,为气血趋于外。青色:主寒,主痛,主风,为寒邪及疼痛之兆。黄色:主湿,为肝胆脾湿热之候。黑色:主寒深,热极。(八)、异常口色及主病白色:主虚证,为气血不足之兆。180(九)、异常苔色及主病色苔:主表证、寒证。黄苔:主里证、热证。灰黑苔:主热、主寒湿。(九)、异常苔色及主病色苔:主表证、寒证。181第二节闻诊第二节闻诊182一、概述(一)、概念: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断疾病的方法。(二)、主要内容:听声音包括叫声、呼吸、咳嗽、咀嚼、呕吐、肠鸣等各种声响。嗅气味包括嗅病体发出的异常气味、排出物的气味及病室的气味。一、概述(一)、概念: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断疾病的方法。183二、叫声正常为洪亮而有节律的各种叫声。在疾病过程中,叫声的宏微高低常有变化,与机体的阴阳平衡、正气盛衰、病势轻重有关。一般来说:声音高亢洪亮有力,声音连续者,多属阳证、实证、热证。是阳盛气实,机能亢奋的表现。声音低微细弱,懒言,声音断续,或前重后轻,多属阴证、虚证、寒证,多为禀赋不足,气血虚损所致。二、叫声正常为洪亮而有节律的各种叫声。184三、呼吸正常为呼吸平和、均匀通畅以及气息较弱,不易听到呼吸音。病态呼吸常见有喘、哮、短气、少气。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的症状。甚则鼻翼煽动,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其发病常与肺肾有关。
哮:呼吸急促似喘,喉间有哮鸣音的症状。哮喘:痰阻气道,气过痰声。喘不兼哮,但哮必兼喘,喘以气息急迫、呼吸困难为主,哮以喉间哮鸣声为特征。三、呼吸正常为呼吸平和、均匀通畅以及气息较弱,不易听到呼吸音185短气:呼吸气急而短促,短气不足以息,数而不相接续。似喘而不抬肩,呼吸虽急而无痰声的症状。少气:气微,呼吸微弱虚怯声低,气少不足以息,言语无力的症状。
属诸虚劳损证,多为内伤久病体虚或肺肾气虚所致。少气与短气的区别:“短气者,气短不能续息也;少气者,气少而不能成形也”少气呼吸比较自然,是静而无声,以气少不足以息,声低不足以听为主要临床表现;短气呼吸粗而勉强,气若有所窒,临床以呼吸急而短促,不相接续为特点。少气纯属虚证,短气则有虚有实。短气:呼吸气急而短促,短气不足以息,数而不相接续。似喘而不抬186四、咳嗽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有痰有声谓之咳嗽健康家畜不咳嗽。咳嗽为肺失肃降,肺气上逆的一种表现。注意:有痰有声的咳嗽一定不能先镇咳,应先祛痰,咳为保护性的机制。四、咳嗽有声无痰谓之咳187五、呕吐有声无物为干呕;有物无声为吐;有有物有声为呕吐。呕、吐、干呕皆为胃气失于和降所致五、呕吐有声无物为干呕;188六、肠鸣小肠音如流水声,大肠音如远方雷声,均有一定的节律。肠音增强或亢进,甚至距患畜有一定距离即可听到,称为肠鸣如雷,多属肠中虚寒,见于冷痛、冷肠泄泻等证。肠音减弱或寂然无声,多为胃肠滞塞不通,见于胃肠积滞、便密或结症等。在疾病过程中,肠音的变化也可帮助诊断病势的进退。六、肠鸣小肠音如流水声,大肠音如远方雷声,均有一定的节律。189七、嗅气味是用嗅觉来辨别家畜呼出的气体及各种分泌物、排泄物的气味,借以诊断疾病的方法。包括口气、鼻气及痰涕、脓、粪、尿的气味。各种病证分别归属于各种脏腑经病。
嗅气味可以了解疾病情况,一般气味酸腐臭秽者,多属实热,微有腥臭者,多属虚寒。七、嗅气味是用嗅觉来辨别家畜呼出的气体及各种分泌物、排泄物的190正常人呼吸或讲话时,口中无异常气味散出,口中散发臭气者,称为口臭,多与口腔不洁、龋齿或消化不良有关。口出酸臭气,并伴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者,多属胃肠积滞;口出臭秽气者,多属胃热;口气腐臭,或兼咳吐浓血者,多为内有溃腐脓疡;若臭秽难闻,牙龈腐烂者为牙疳,正常人呼吸或讲话时,口中无异常气味散出,口中散发臭气者,称为191第三节问诊第三节问诊192一、概述(一)、概念:通过与畜主进行有目的的交谈,了解疾病的起始、发展及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二)、主要内容:发病及诊疗经过;饲养管理及使役情况;病畜来源及疫病情况;既往病史及生殖情况;一、概述(一)、概念:通过与畜主进行有目的的交谈,了解疾病的193三、问诊的注意事项1、注意问诊的内容、次序。2、在问诊前有一个拟诊的过程。3、注意循循善诱,不可暗示提问。4、既要抓住重点,又要了解一般。5、询问通俗易懂,切记医学术语。6、危证扼要询问,迅速投入抢救。三、问诊的注意事项1、注意问诊的内容、次序。194四、问诊的顺序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四、问诊的顺序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195附、问现在症问现在症是指对病人就诊时所感到的痛苦和不适,以及与其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进行详细询问。一、寒热二、汗附、问现在症问现在症是指对病人就诊时所感到的痛苦和不适,以及196一、诊寒热概念:诊断动物体有无寒或热的感觉。方法:询问畜主和医生检查,中兽医中主要是摸口鼻耳体表四肢等部位一、诊寒热概念:诊断动物体有无寒或热的感觉。197(一)、寒一是动物怕冷,虽不受风吹亦觉寒冷,身虽发热亦不愿离开温暖的地方或群聚取暖,甚至在温暖处仍也怕冷,称为“恶寒”;恶寒为实寒,一般表明外感寒邪。二是虽怕冷,在获得温暖后,怕冷即缓解,称为“畏寒”;一般表明为虚寒、阳虚。三是怕风寒,见风尤甚,但避风或得温暖则无所恶者,称为“恶风”。(一)、寒一是动物怕冷,虽不受风吹亦觉寒冷,身虽发热亦不愿离198(二)、热即发热,指动物体温高出正常体温或者体温正常但机体全身或某些局部有发热的主观感觉(对人来讲,如五心发热等)。寒热的发生原因——主要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的阴阳盛衰两个方面。一般的:外感:寒邪致病,多见恶寒症;热邪致病多见发热症。内生: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虚则热,阳衰则寒。总之,寒为阴象,热为阳征。(二)、热即发热,指动物体温高出正常体温或者体温正常但机体全199(三)、寒与热出现的类型与规律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三)、寒与热出现的类型与规律恶寒发热2001、恶寒发热指机体既恶寒又发热,两个症状同时并见,又称“寒热齐作”。所属病证:多见于外感病的表证阶段,其机理为外邪袭表伤肺,肺失宜发,卫阳不得宜达于表,则肌表失于温煦而恶寒;邪气外束,玄府闭塞,卫阳失于宣发内郁则发热。
恶寒与发热并见是诊断表证的的重要依据。一般恶寒是发热的前奏。外邪侵袭肌表,无论是否发热,恶寒为必有之证。1、恶寒发热指机体既恶寒又发热,两个症状同时并见,又称“寒热201(1)、特点:恶寒而温不减,发热持续不间断,既恶寒而体温又明显升高。其中以恶寒之有无为判断表证与里证的关键。“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1)、特点:恶寒而温不减,发热持续不间断,既恶寒而体温又明202(2)、类型恶寒重发热轻发热重恶寒轻发热轻而恶风(2)、类型恶寒重发热轻203恶寒重发热轻感觉恶寒明显,并有轻微发热,是外感风寒的特征,主风寒表证。机理:寒为阴邪,寒邪袭表伤阳,故恶寒明显。又因寒性凝滞,致使卫阳郁闭失宣,故同时出现轻微发热。兼证:头身痛,无汗,口不渴。恶寒重发热轻感觉恶寒明显,并有轻微发热,是外感风寒的204发热重恶寒轻感觉发热较重,同时又感轻微怕冷。是外感风热的特征,主风热表证。机理:由于风热为阳邪,阳邪致病则阳盛,阳盛则热,所以发热较盛。又因风热袭表,使腠里开泄,所以同时有轻微恶寒。兼证:汗出,口苦,咽喉痛。发热重恶寒轻感觉发热较重,同时又感轻微怕冷。是外感风205发热轻而恶风感觉有明显发热,并有遇风觉冷,避之可缓的症状,称为恶风,较恶寒轻。因外感风邪所致,属伤风表证。机理:因外感风邪所致,属伤风表证。由于风性开泄,腠里疏松,阳气郁遏不甚,所以发热恶风皆轻。兼证:鼻塞,汗出,流清涕。发热轻而恶风感觉有明显发热,并有遇风觉冷,避之可缓的206必须注意的是:恶寒发热除与感受外邪的性质有关外还与邪正盛衰有关邪正俱盛邪轻正重邪盛正衰恶寒发热俱重恶寒发热俱轻恶寒重发热轻必须注意的是:恶寒发热除与感受外邪的性质有关外还与邪正盛衰有2072、但寒不热含义:动物只觉畏寒怯冷而不发热。所属病证:属里寒证。新病恶寒:多因感受寒邪较重,阳气郁遏,皮毛失其温煦所致。为里实寒证。久病畏寒:多因阳气虚衰,形体失于温煦所致。为里虚寒证。2、但寒不热含义:动物只觉畏寒怯冷而不发热。所属病证:属里寒2083、但热不寒含义:只发热无恶寒,甚至恶热喜凉。
所属病证:多属阳盛阴虚的里热证。根据发热的轻重、时间、特点等不同,可分为壮热、潮热、微热等三种类型。3、但热不寒含义:只发热无恶寒,甚至恶热喜凉。209(1)、壮热高热而持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多因风寒入里化热,或风热内传,邪正相搏,阳热内盛,蒸达于外所致。多见于外感温热病气分阶段,属里实热证。(1)、壮热高热而持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多因风寒入里化热,210(2)、潮热发热如潮汐之有定时,即按时发热或按时热更甚。多因阳明经气旺于日晡之时,加之胃肠热盛(日间潮热)或湿邪遏制,热难透达,湿郁热蒸(午后及夜间潮热)。(2)、潮热发热如潮汐之有定时,即按时发热或按时热更甚。多因211(3)、微热发热不高,或仅自觉发热者。微热大多发热时间较长,病因与病征较复杂,如阴虚潮热多为长期微热;气虚清阳被郁,亦可导致长期微热,称为气虚发热;情志不舒,气郁化火,亦可表现为时有微热,称为郁热。(3)、微热发热不高,或仅自觉发热者。微热大多发热时间较长,2124、寒热往来含义:恶寒和发热交错进行。是邪正相争,互为进退的病理表现,为半表半里的特征,可见于少阳病和疟疾。所属病证:半表半里证。4、寒热往来含义:恶寒和发热交错进行。是邪正相争,互为进退的213(1)、寒热往来,发无定时指病人时冷时热,一日发作多次,无时间规律,可见于伤寒少阳病,主半表半里证。其病理机制为:外感病邪达半表半里阶段时,邪正相争,相持不下,邪胜则恶寒,正胜则发热,所以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1)、寒热往来,发无定时指病人时冷时热,一日发作多次,无时214(2)、寒热往来,发有定时即寒战与高热交替发作,发有定时,一日发作一次,或二、三日发作一次,并兼头痛剧烈、口渴、多汗等症,常见于疟疾。其病理机制为:由于疟邪侵入人体,伏藏于半表半里之间,入与阴争则寒,出与阳争则热,故寒战与高热交替出现,休作有时。(2)、寒热往来,发有定时即寒战与高热交替发作,发有定时,一215诊寒热小结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外感表证里寒证里热证半表半里证诊寒热小结恶寒发热外感表证216二、诊汗(一)、诊汗之有无(二)、特殊汗出二、诊汗(一)、诊汗之有无217(一)、诊汗之有无表证有汗:多属外感风邪所致的中风表虚证,或为外感风热所致的表热证。由于风性开泄,热性升散,风热袭表,腠理疏松,故见汗出。
表证无汗:多属外感寒邪所致的伤寒表实证。因寒性收引,腠理致密,玄府闭塞,因而无汗。(一)、诊汗之有无表证有汗:多属外感风邪所致的中风表虚证218(一)、诊汗之有无里热汗出:若外邪入里,成为里热证,或因其它原因导致里热炽盛,阳气过亢,迫使津液外出,则见汗多。里证无汗:当发热时而不出汗,见于久病里证患者,常因阳气不足,蒸化无力,或为津血亏耗,生化乏源所致。(一)、诊汗之有无里热汗出:若外邪入里,成为里热证,219(二)、特殊汗出自汗:经常日间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多见于气虚或阳虚证。因阳气亏虚,不能固密肌表,致玄府不密,津液外泄,故见汗出,每当活动则更加耗伤阳气,因而汗出更甚。(二)、特殊汗出自汗:经常日间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220盗汗:入睡则汗出,醒后汗止,多为阴虚里热,或气阴两虚。因入睡则卫阳入于内,外则肌表失于固密。内则阴虚不能制阳,而阳气躁动,虚热内生,虚火妄动,逼津外泄,醒后阳气从阴出阳,肌表而被固密而汗止。若气阴两虚,临床常自汗、盗汗并见。盗汗:入睡则汗出,醒后汗止,多为阴虚里热,或气阴两虚221战汗:指在病势沉重之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战汗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应注意观察病情的变化。如汗出热退,脉静身凉,是邪去正复之佳象;若汗出而身热不减,仍烦躁不安,脉来疾急,为邪盛正衰之危候。战汗:指在病势沉重之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222绝汗: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出现大汗不止,每可导致亡阴或亡阳,故又称脱汗。如病势危重,在高热烦渴,脉细数急的情况下,而见汗出如油,热而粘手者,为亡阴之汗,若病势危重,在身凉肢厥,脉微欲绝的情况下,而见大汗淋漓,汗稀而凉者,属亡阳之汗。绝汗: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出现大汗不止,每可导致亡阴223第四节切诊第四节切诊224一、概述(一)、概念:又称切脉、候脉、按脉、摸脉、把脉。是医者用手指触按进行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汽车行业展会组织与赞助合同2篇
- 2025年度合作社租赁房屋合同(含公共设施共享条款)
- 2025年度环保节能产品采购合同变更协议
- 2025年度石材行业质量认证与标准制定合同
- 二零二四新能源项目配套水电安装劳务分包合同协议书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抽油烟机环保材料回收与再利用合同3篇
- 2025版水路运输合同锦集:二零二五年度航运业务服务规范6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文化传播公司股权合作开发合同3篇
- 2025年度电视广告投放居间服务合同
- 2025年度建筑工程施工监理合同模板下载
- 2025年合资经营印刷烟包盒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
- 天津市五区县重点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试题 化学 含答案
- 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二模试题 生物 含答案
- 2025年湖南省通信产业服务限公司春季校园招聘76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电影之创战纪》课件
- 开题报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校教育研究
- 浙江省五校镇海中学2025届高考考前模拟数学试题含解析
- 公司2025年会暨员工团队颁奖盛典携手同行共创未来模板
- 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光的世界各个章节测试试题(含答案)
-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四则混合运算300道及答案
- 非遗国粹川剧变脸的传统文化知识了解原创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