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课件_第1页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课件_第2页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课件_第3页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课件_第4页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创新求变的中唐诗1中唐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至贞元、元和年间,由于出现了韩孟、元白两大风格迥异的流派和刘禹锡、柳宗元等风格独标的名家,唐诗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中唐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繁2中唐诗人大约五百七十人,诗歌数量最多,约一万九千余首,诗歌流派也最多,所以称之为"中唐之再盛"。这时与安史之乱期间相比,虽然时局得到相对的稳定,但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以及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使社会陷于严重的无法摆脱的危机之中。盛唐那积极浪漫主义的热情和理想退潮了,严峻、冷酷的现实使诗人们不得不倾向冷静的观察与思考,所以诗歌转向了现实主义道路。中唐诗人大约五百七十人,诗歌数量最多,约一万九千余首,诗歌流3中唐诗坛,大致有以下几派:(1)以白居易和元稹为首,包括李绅、王建、张籍等人在内,倡导新乐府的创作,要求“歌诗合为时而作文章和为事而著”,揭露中唐社会政治的各种弊端,反映时弊民疾,在诗歌形式上只要求浅显平易通俗,自然,他们的创作在当时乃至以后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唐诗坛,大致有以下几派:4(2)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派诗人,从尚奇怪,重主观的创作主张出发,着力于探讨诗歌的新的艺术形式,并且通过个人的遭遇来反映社会的黑暗。这一派诗人除了韩孟之外,还有刘叉、卢仝、马异、贾岛、李贺等,其中韩、孟、李最为出色。(2)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派诗人,从尚奇怪,重主观的创作主张5(3)韩、孟、元、白之前的中唐早期,尚有刘长卿、韦应物与大历十才子等诗人,带着对盛唐的依恋,以萧条、冷落的心境表现山林隐逸的生活情趣。(4)柳宗元、刘禹锡等"元和贬谪"诗人,或借异乡山水以抒发贬谪之苦闷,或借历史古迹抒发千古兴亡之慨叹,柳的山水诗写得清淡秀丽,峻洁峭激,刘的咏史诗则豪迈畅朗。(3)韩、孟、元、白之前的中唐早期,尚有刘长卿、韦应物与大历6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7作者及创作背景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在韦应物赴滁州任职的一年里,他亲身接触到人民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就在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称帝号秦,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在此期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探听消息。到写此诗时,探者还没有回滁州,可以想见诗人的心情是焦急忧虑的。作者及创作背景8苏轼认为韦应物的诗有“寄至味于淡泊”的特点,结合此诗谈谈你的看法。

苏轼认为韦应物的诗有“寄至味于淡泊”的特点,结合此诗谈谈你的9这是一首寄赠好友的诗,但并不只限于抒写朋友间的情感,而是表达自己对时局的一种人生态度:自己所以拖着病体为官一方,并非贪恋名利。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正是这样一种淡泊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现了诗人的人生至味。这是一首寄赠好友的诗,但并不只限于抒写朋友间的情感,而是表达10“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黄彻更是激动地说:“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11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意象:春潮、雨、野渡、横舟。意境: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感情:作者自甘寂寞,恬淡闲适的胸襟。滁州西涧12贬谪诗贬谪诗13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作者韩愈(七六八-八二四),字退之,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世称韩文公。在唐代古文运动中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有《昌黎先生集》。他和柳宗元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作者14二、背景

唐宪宗一心想着长生不老,把死去的高僧骸骨迎奉到朝廷大内,一时上下乌烟瘴气。韩愈正是上疏驳斥这种无聊之举,而触怒唐宪宗。幸得好友裴度、崔群等人力争,才得以免死,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可想而知的。而有司急命赴任,家人随即也被驱赶。当诗人行至蓝关时,侄孙韩湘先行赶到,自己的妻子儿女,则不知尚在何处。诗人在这种情况下,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了这首名篇。二、背景15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zhāo)(chóng)zhàng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6译文

一篇奏折早晨上奏给像在九层天外的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州。想替皇上革除有弊病的事情,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乌云横亘秦岭,我的家在哪里?皑皑白雪拥堵蓝关,马儿都裹步不前。知道你远道而来应该有意图,好瘴气漫漫的潮州江边收殓我的尸骨。

译文

一篇奏折早晨上奏给像在九层天外的皇帝,171.第一、二句中的“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第六句“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请你对此评价加以分析。1.第一、二句中的“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18答:“朝奏”,点名获罪的原因是“自取”,是尽职尽责;“路八千”指出贬所的遥远偏僻。这两句透露出作者忠而遭贬的怨愤,也含蓄地表现了他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的倔强性格。答:“朝奏”,点名获罪的原因是“自取”,是尽职尽责;“路八千19答:“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这句借景抒情,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答:“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拥蓝关”语20清朝纪晓岚认为本诗“语极凄切,却不衰飒”,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清朝纪晓岚认为本诗“语极凄切,却不衰飒”,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21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中的“朝奏夕贬”,“路八千”,“衰朽残年”,“家何在”,“马不前”,“好收吾骨瘴江边”,都是极为凄切的,但诗人的情感基调并不衰飒。原因是诗中融人了诗人慷慨激昂、刚直不阿的情感;同时在写景抒情上,“云横雪拥”,境界雄阔,气势磅礴,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所以读起来不觉得衰飒。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中的“朝奏夕贬”,“路八千”,22潮州韩文公祠柱联:

“辟佛累千言,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海峤;(海峤:近海多山之地,指岭南地区。)

到官才八月,潮平鳄渚,于今香火遍瀛州”(潮州古有瀛州之称)

潮州韩文公祠柱联:

“辟佛累千言,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海峤23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刑部侍郎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是年正月十四日从长安起程,经过两个多月的长途跋涉,于三月二十五日抵达潮州。同年十月十四日"量移袁州"。韩愈治潮时间只有短短的8个月,但功绩卓著。首先是兴学重教,当他发现潮州州学荒废已久,随决意复置乡校,并起用了赵德这位"颇通经、有文章、排异端、宗孔氏"的进士出任海阳县尉,"专勾当州学之事"。并出己俸百千以为学本,从而使潮州文风蔚起,英贤辈出,赢得了"海滨邹鲁"的美名。此外,韩愈还十分关心农桑,修筑堤防,驱除鳄患,释放奴隶,使潮州生产得到发展,风气为之一新,他自己也赢得了民心和口碑。

(52岁的韩愈辗转几千里,历七十余日,终于到了潮州,小女却因惊恐劳顿死于途中。)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刑部侍郎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24韩愈在潮州为官仅仅七八个月,而潮州人民却永远记住了这位韩公,不是因为他的仕途不顺,不是因为他的文辞华美,不是因为他的名声远扬,而是因为他的兢兢业业地为民办事,为民着想,因此潮州的山易名为韩山,潮州的水易名为韩水,山水中间环抱着一座韩公祠。贬谪潮州,令韩愈失望,令韩愈惆怅,但他没有想到这使世人更看清了他的勃勃心志与飒飒风骨,更没有想到这使他在南方有了一片水土。

韩愈在潮州为官仅仅七八个月,而潮州人民却永远记住了这位韩公,25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

”天能长,地能久,而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生存,是由于它们不只是为自己而生存的缘故,因而能得长生。所以,圣人由于能够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中领先,能够置身于生死之外反而能保全身存;不就是因为他无私吗?因而就能够成就其个人私利。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26韩愈在庙堂则直言谏君,在荒所则造福一方,不管身在何处,不管身历何难,他所充斥的只是一种忠君爱国和以民为天的思想,而这不正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脊梁吗?上承屈原,下继林则徐,然而潮州百姓却永远记住了这位韩公,历史也永远记住了韩公。

韩愈在庙堂则直言谏君,在荒所则造福一方,不管身在何处,不管身27一、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在柳州任过刺史,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由于长期体验下层人民的痛苦生活,写下了大量的揭露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黑暗的寓言、山水游记和传记等散文作品。在唐代古文运动中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一、作者28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29公元八○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公元八○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30连连遭到统治者的打击迫害,好朋友又天各一方,非但不能见面,而且音信难通,他的心情极其忧悒悲愤。当他登上柳州城楼,满目是萧瑟凄凉的异乡风物,他把离京去国、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贬来荒域的抑郁情怀,对于挚友的真挚思念,一齐宣泄出来,词情凄恻,委婉动人。连连遭到统治者的打击迫害,好朋友又天各一方,非但不能见面,而31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32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出来。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山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我们来到百越这个纹身之地,虽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一读诗歌理解大意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一读诗歌理解大意331、诗人悲愁具体指什么?2、诗人是怎样将满腹悲愁表达出来的?3、这首诗中间两联都是写景,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1、诗人悲愁具体指什么?341.①作者因自己被贬荒蛮之地,感慨仕途风波险恶而愁绪满怀,②因友人望而不见而生牵挂思念之愁。1.①作者因自己被贬荒蛮之地,感慨仕途风波险恶而愁绪满怀,352.借景抒情,景中见情。“高楼大荒”“海天茫茫”“惊风乱飐”“密雨斜侵”“岭树重遮”“江流曲回”“百越文身地”,对唐代的贬谪诗人来说,都是哀苦无比的景色。诗人正是通过这些景色的铺叙,远近结合,景中见情地把自己的无限哀情表达了出来。哀景写哀情。2.借景抒情,景中见情。“高楼大荒”“海天茫茫”“惊风乱36明确:第二联写近景。运用比兴的手法写了登楼所见的风急雨骤的景象,用芙蓉与薜荔,象征着诗人人格的美好与芳洁。惊风、密雨映射敌对势力。暴风肆虐,抽打着水中的芙蓉;密雨施狂,侵袭着墙上的薜荔!是景语,更是情语,是诗人仕途险恶的写照,诗人对险恶处境的忧虑和愤慨溢于言表。抒发了作者在人生旅途上遭挫折所产生的痛楚和不平。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明确: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37第三联写远景。自己目前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好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以“岭树重遮”、“江流回肠”等景象,诉说了与故友远相隔离,音书难通的愁苦和抑郁。第三联写远景。自己目前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好友们的处境又是38比较韩、柳两首贬谪诗在思想感情上的差异。韩诗凄切中见忠愤之气,“为圣明除弊事”的政治理想,力辟佛教,充满了不平之气;柳诗凄苦中多哀怨之音,情感基调是愁思弥漫、凄苦无比,也有对恶势力的控诉

比较韩、柳两首贬谪诗在思想感情上的差异。韩诗凄切中见忠愤之气39贬谪诗中,诗人一般抒发的情感

1、英雄末路之哭

2、忠而被贬之愤

3、壮志难酬之怅

4、生不逢时之叹

5、羁旅行役之苦

6、思乡怀归之情7、思友

、忠君、豁达等感情贬谪诗中,诗人一般抒发的情感1、英雄末路之哭

2、忠而被40贬谪诗常用的表达技巧1.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对比衬托,虚实结合

诗人失意后往往会联想到与自己经历相似的人,借以对比伤悼,或借古讽今,或自嘲,虚中有实,实里有虚;即便是借眼前景物抒写悲怀的诗句往往也是用景色的明艳秀丽来反衬烘托自己的心绪。贬谪诗常用的表达技巧413.象征比喻,托物言志由于权力地位的下降,失意的诗人大多内心压抑而不便明言,象征、比喻或托物言志便成为其在诗中表情达意的惯用手法。如“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以“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仕途上的政敌权势等阻碍3.象征比喻,托物言志424.咏史抒怀。被贬后,他们从历史中寻找古人的故事,借咏史怀古,委婉表达自己的心情。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借周瑜的故事抒发自己政途失意的悲伤,和渴望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4.咏史抒怀。被贬后,他们从历史中寻找古人的故事,借咏史怀古43与浩初上人①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注释】柳宗元早年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这首诗便是他任柳州刺史时所作。①浩初上人:潭州人,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作者。与浩初上人①同看山寄京华亲故44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1)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2)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扼要回答。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45⒈露重月寒,潇潇疏竹,泠泠水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而石上流出的泉水声和山鸟时而一鸣,更能显出四野的空旷和寂静.露”“月”“泉”“鸟”这四种意象相互融合,以动衬静,突显了诗人被贬谪后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⒈露重月寒,潇潇疏竹,泠泠水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而石上46面对这幅空旷寂寞的景象,诗人斜倚着柱子,观看,谛听,一直到天明。表达了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的郁悒的情怀⒉面对这幅空旷寂寞的景象,诗人斜倚着柱子,观看,谛听,一直到天47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①柳宗元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②,不学荆州利木奴③。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注】①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②楚客,指屈原。屈原忠而被谤,身遭放逐,流落他乡故称“楚客”。皇树,即橘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之句。③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发家至富,给子孙留点财产.临死时对他的儿子说:我在州里有千头木奴,可以足用。他把柑树当作奴仆一样,可以谋利,所以称为“木奴”。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①柳宗元48首句写种柑,点出种柑的数目。“手种”,说明是诗人亲自种的,而不是派遣仆从去种,体现了他的勤民形象。第二句写柑树成活时的景色。“春来”,点明时令。“新叶遍城隅”,既点明了柑树是种在城西北隅,又描写出了二百株柑树在春天到来时枝叶青翠,城西北隅一派碧绿,生意盎然,使古城增添了满园春色,给人以清新的感觉。这句表现出了诗人看到柑树成活时的喜悦心情。

首句写种柑,点出种柑的数目。“手种”,说明是诗人亲自种的,而49三、四两句写种柑之意,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分别用了两个典故来说明。“方同楚客怜皇树”,楚客,指战国时楚国大诗人屈原。屈原爱桔,曾作《桔颂》,对桔树的美质作了热情的赞颂:“后皇佳树,桔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说桔树是天地间所生的佳树,它异于众树,习于南土,有独立不迁等美德。

三、四两句写种柑之意,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分别用了两个典故来说50这实际是屈原托桔咏志,以桔树自比,通过赞颂桔树,来表白自己的人格。柳宗元说要象屈原那样热爱柑树,意思也是用柑树来表白自己。这句说:我正象屈原一样喜爱这天生的美树。这是从正面说。“不学荆州利木奴”,说的是李衡种柑谋利的事。据《水经注·沅水》载,三国时荆州人李衡为吴丹阳太守,曾遣人于武陵(今湖南常德县)龙阳洲种柑千株,临死时对他的儿子说:我在州里有千头木奴,可以足用。他把柑树当作奴仆一样,可以谋利,所以称为“木奴”。柳宗元对李衡这种做法很不屑,所以明确予以否定.这两句一个肯定,一个否定,突出了他种柑之意和表现了他不同流俗的高尚品质。

这实际是屈原托桔咏志,以桔树自比,通过赞颂桔树,来表白自己的51“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喷雪”、“垂珠”是两个比喻,用得妙绝。“喷雪”,是指花香和花色而言。一个“喷”字,既表现出了柑枝绽放白色花蕾时的景象,又表现出了柑花的芬芳香气,好似从花朵中喷吐出来一样,把无形的香气散发表现得有形有色了。“垂珠”,是指柑果情态:金黄色的柑果累累,悬挂枝头,远远望去,好象悬珠一般。这两句是说:多少年才能闻到它那象喷雪船开放出来的白色的花香?又是谁人来摘下那看去象垂珠般的果实呢?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喷雪”、“垂珠”是两个52最后两句:“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字面的意思是说:如果让我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的。但这是托词,实际上的意思是感伤自己迁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这两句以舒缓语气说出,言淡而意远,颇值玩味。

最后两句:“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字面的意思是说531.诗中哪个字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情感?结合诗句分析颈联中用何种手法抒发了这种情感?(6分)2.对诗的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作者希望橘树成林,清姚鼐则说作者“恐见(柑)这成林也。”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5分)1.诗中哪个字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情感?结合诗句分析颈联中用何种54答:颌联的“怜”字集中体现了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颈联作者运用比喻和想象的手法,将橘花和橘实比作“喷雪”和“垂珠”,想象橘树开花结实,生动而形象。“几岁”和“何人”都承上文“怜”字而来,“怜”之深所以望之切,深切的期望表现出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

答:颌联的“怜”字集中体现了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颈联作者运55我认为作者希望橘树成林。作者不论首联中“新”、“遍”二字对橘树嫩绿和茂盛的描绘还是颈联对橘树开花结实的想象,都表现了对橘的喜爱之情,自然也渴望自己亲手栽种的橘树成林;颔联更是一正一反用屈原怜橘和李衡谋利的典故,以像屈原一样爱橘表现了自己的志向,橘在作者眼中是高洁的象征,渴望橘树成林滋养自己正是作者未在贬谪后消沉,坚守节操的体现。我认为作者希望橘树成林。作者不论首联中“新”、“遍”二字对橘56我同意姚鼐所说的作者“恐见甘之成林也”。作者是被贬谪于此,无论写现实的还是想象的橘之繁盛都只能反衬出作者沉沦于此的落寞与苦闷,以屈原白比更是有对被贬谪的不满之意。尾联只是故作达观语,表面说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的,实际是感伤自己迂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

我同意姚鼐所说的作者“恐见甘之成林也”。作者是被贬谪于此,无57清

明①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蜇,雨足郊原草木柔。人②乞祭余骄妾妇,士③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人: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③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清

明①黄庭坚58⑴

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⑵

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59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一面是初春时节,桃李欣欣而笑,万物复苏,一派生机;一面是清明扫墓,野田荒垅,让人顿生生死之悲。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衬哀情。

表达了出诗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一面是60作者运用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章中的齐人“乞祭余”还不算,还要向妻妾炫耀;与此相反,像介之推这样的人物,甘愿烧死在绵山中也不出山,其气节风骨之高重又如何!在对比中,作者讽刺了向权贵谄媚的卑鄙小人,赞扬了受迫害也决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作者运用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章中61尾联生发疑问:蓬蒿荒丘,遗骨一土,千载万世,谁知谁是贤愚?即便是活在当下,谁又辨贤愚?“知谁是”的反问中,浸透着诗人的满腔愤懑;以景做结的末句里有悟透生死的通达。这种通达,是贬谪失意的心灰意懒,是不满现实的讽刺反击,是坚守人格操守的格格不入。尾联生发疑问:蓬蒿荒丘,遗骨一土,千载万世,谁知谁是贤愚?即62清明节是扫墓的日子。诗黄庭坚人触景生情,由荒冢野坟联想到人生无常。在黄庭坚笔下,大自然的美好风光由冬到春,周而复始.而人却随着时光的流逝,一切都化为乌有。不论贤愚,千年之后都不过是黄土垄中的一堆朽骨,谁还来管你的是非曲直呢?这虽然反映了黄庭坚仕途失意后接受了禅宗消极虚无思想的影响。但也流露了他对不问是非、贤愚的炎凉世态之愤愤不平和内心的悲哀。清明节是扫墓的日子。诗黄庭坚人触景生情,由荒冢野坟联想到人生63怀古诗怀古诗64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65品读怀古诗的方法

1、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史实、人物和典故;2、清楚诗人的生平际遇和所处时代;3、明确古与今(人与己)的连接点;4、古今(人己)对比,结合诗句,体会作品主旨。品读怀古诗的方法1、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史实、人物和典故;66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唐文学家、哲学家。805年,参加“永贞革新”。因为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革新失败,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同时被贬为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他被贬谪长达22年,但却始终不屈。在诗歌创作方面,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他的诗,风格雄豪苍劲,传诵之作极多。他的怀古诗语言平易,寄寓深远,被奉为“咏史大家”。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唐文学家、哲学家。67

刘禹锡是汉中山靖王后裔。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刘禹锡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刘禹锡是汉中山靖王后裔。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68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69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其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701、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领高大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直往)三山,直取金陵。

背景链接:1、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领高大战712、唐宪宗时期,唐王朝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2、唐宪宗时期,唐王朝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72.解题: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指南京。六朝古都,是指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政权曾在南京建都;十朝都会,则是除了前述六个政权外,还有南唐、明初、太平天国、民国时期把南京作为首都)有名的军事要塞。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自夔州调往和州(今安徽和县)任刺史。他在赴任途中,经过西塞山时写了这首诗。

.解题: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73晋代王濬乘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诗歌大意晋代王濬乘楼船自成都东下,诗歌大意741.怀古:

首联那两个字用得好?①

“下”和“收”字用得好。

“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

“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一方面渲染出一种浩浩荡荡、居高临下的进军气势,给人以势如破竹、摧枯拉朽之感;一方面表明吴国军队闻风丧胆的情态,又预示吴国走向失败的必然命运。1.怀古:75

颔联:思考此联把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什么手法?

颔联:思考此联把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761、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2、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3、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4、手法:对比的手法。

1、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77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和“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都是怀古诗中的名句,其感情及表现手法均有相似之处,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和“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78⑴两首诗均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方法,表达了历史兴亡之感。如刘诗写山形依旧、寒江流淌,包诗写斜阳残照等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朝代更迭、人世变化的兴亡之感⑵两诗都用了对比的手法.江山依旧,人事全非,对历史上的兴亡,发出伤心的慨叹⑶都用了拟人的手法.⑴两首诗均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方法,表达了历史兴亡之79该诗最后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发出了悲鸣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分析。

该诗最后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发出了悲鸣作结,妙在哪里?请结80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芜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末句以景结情,含有不尽之意.这破败荒凉的西塞山不就像割据一方的藩镇吗?它们最终也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同时又警喻唐王朝统治者要以史为鉴,否则这个暂时还统一的局面恐怕很快就要失去,“故垒萧萧芦荻秋”大概将会成为唐王朝未来的真实写照。后人会和此时的诗人一样面对前朝的故垒遗迹,在一片秋风芦荻的摇曳之中而伤心叹喟。

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芜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末句以景结情,81

刘禹锡所处的中唐是藩镇割据的时代,其间虽然在唐宪宗时期出现过短暂的统一,但至刘禹锡写作此诗时的唐穆宗长庆四年(824),河北三镇又恢复到了割据状态。金陵(今南京)虽是六朝古都,但都是割据一方的政权。

诗人在诗中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地方割据势力,因此诗人的怀古其实是在慨今;四海为家,江山一统是诗人所极力赞扬的。同时,六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也是对当朝统治者的忠告,有一箭双雕的效果。

刘禹锡所处的中唐是藩镇割据的时代,其间虽然在唐宪宗时82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歌开头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秦淮河南岸。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世族就居住在这里。“朱雀桥”在乌衣巷附近,是当时的交通要道。可以想见当年这里车水马龙热闹繁华的盛况。但而今桥边却只有“野草花”。一个“野”字,揭示了景象的衰败荒凉。而“乌衣巷”又处在夕阳斜照之中。“夕阳”之下,再加一“斜”字,有力地渲染出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诗歌开头用了工整的对偶句,写今日的衰败景象,它与昔日的繁荣盛况,形成强烈对照。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83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⑴一、二两句哪两个词最能表现石头城现今的氛围?为什么?⑵有人说“寂寞”一词用得最妙,妙在何处?⑶“月”明明是现时之月,作者为何把它称为“旧时月”?⑷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石头城84⑴明确:“故”、“空”。“故”,所有都已消逝,“空”,什么也没有。“故”、“空”两词形象地描绘出石头城现今的荒凉、萧条景象。⑴明确:“故”、“空”。“故”,所有都已消逝,“空”,什么也85⑵:“寂寞”一词用了拟人手法。潮水热情地拍打过来,但这座城已是一座空城,繁华不再,也没有人欣赏它,因而寂寞地退回去。“寂寞”一词准确地描绘了石头城现今的荒凉、萧条。⑵:“寂寞”一词用了拟人手法。潮水热情地拍打过来,但这座城已86⑶:“月”是现时之月,也是“旧时月”。它见证了昔日,也见证着现在,还将见证未来。作者把它称为“旧时月”,是因为它见证了六朝的繁华,而现在,石头城已一片荒凉、萧条,今昔对比,感慨不已。⑶:“月”是现时之月,也是“旧时月”。它见证了昔日,也见证着87⑷这首诗着重描绘了石头城现今的荒凉、萧条,暗示六朝繁华已一去不返,寄寓了作者对山川萧条、人生凄凉的伤感和对历史兴亡的思考。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慨,希望统治者能吸取历史教训。

⑷这首诗着重描绘了石头城现今的荒凉、萧条,暗示六朝繁华已一去88思想内容:1、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2、时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感伤3、通过赞扬古人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苦闷,忧国伤时。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手法:用典,对比,借景抒情(情与景),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怀古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思想内容: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8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台城: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结绮临春”陈后主营造的两座楼阁。

(1)

这首诗以“台城”为题,其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历史反思?

(2)

结句“只缘一曲后庭花”显示了这首怀古诗高超的表达技巧,试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90答:诗人反思了六朝相继灭亡的历史原因:奢侈豪华,荒淫误国。

诗人借用《玉树后庭花》的典故,用听觉形象来代替议论,无论野草凄凉中,《玉树后庭花》的乐曲在空中回荡,使人联想起当年翠袖曼舞的场面,让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可听可感的具体形象。

答:诗人反思了六朝相继灭亡的历史原因:奢侈豪华,荒淫误国。

9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92答案:

(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答案:

(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93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请从本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这一角度,来分析诗人所寄托的感慨。越中览古李白94前三句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对比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前三句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95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此诗系作者于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登金陵凤凰台(李白)96(1)答: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了人世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说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1)答: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97创新求变的中唐诗创新求变的中唐诗98中唐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至贞元、元和年间,由于出现了韩孟、元白两大风格迥异的流派和刘禹锡、柳宗元等风格独标的名家,唐诗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中唐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繁99中唐诗人大约五百七十人,诗歌数量最多,约一万九千余首,诗歌流派也最多,所以称之为"中唐之再盛"。这时与安史之乱期间相比,虽然时局得到相对的稳定,但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以及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使社会陷于严重的无法摆脱的危机之中。盛唐那积极浪漫主义的热情和理想退潮了,严峻、冷酷的现实使诗人们不得不倾向冷静的观察与思考,所以诗歌转向了现实主义道路。中唐诗人大约五百七十人,诗歌数量最多,约一万九千余首,诗歌流100中唐诗坛,大致有以下几派:(1)以白居易和元稹为首,包括李绅、王建、张籍等人在内,倡导新乐府的创作,要求“歌诗合为时而作文章和为事而著”,揭露中唐社会政治的各种弊端,反映时弊民疾,在诗歌形式上只要求浅显平易通俗,自然,他们的创作在当时乃至以后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唐诗坛,大致有以下几派:101(2)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派诗人,从尚奇怪,重主观的创作主张出发,着力于探讨诗歌的新的艺术形式,并且通过个人的遭遇来反映社会的黑暗。这一派诗人除了韩孟之外,还有刘叉、卢仝、马异、贾岛、李贺等,其中韩、孟、李最为出色。(2)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派诗人,从尚奇怪,重主观的创作主张102(3)韩、孟、元、白之前的中唐早期,尚有刘长卿、韦应物与大历十才子等诗人,带着对盛唐的依恋,以萧条、冷落的心境表现山林隐逸的生活情趣。(4)柳宗元、刘禹锡等"元和贬谪"诗人,或借异乡山水以抒发贬谪之苦闷,或借历史古迹抒发千古兴亡之慨叹,柳的山水诗写得清淡秀丽,峻洁峭激,刘的咏史诗则豪迈畅朗。(3)韩、孟、元、白之前的中唐早期,尚有刘长卿、韦应物与大历103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104作者及创作背景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在韦应物赴滁州任职的一年里,他亲身接触到人民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就在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称帝号秦,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在此期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探听消息。到写此诗时,探者还没有回滁州,可以想见诗人的心情是焦急忧虑的。作者及创作背景105苏轼认为韦应物的诗有“寄至味于淡泊”的特点,结合此诗谈谈你的看法。

苏轼认为韦应物的诗有“寄至味于淡泊”的特点,结合此诗谈谈你的106这是一首寄赠好友的诗,但并不只限于抒写朋友间的情感,而是表达自己对时局的一种人生态度:自己所以拖着病体为官一方,并非贪恋名利。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正是这样一种淡泊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现了诗人的人生至味。这是一首寄赠好友的诗,但并不只限于抒写朋友间的情感,而是表达107“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黄彻更是激动地说:“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108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意象:春潮、雨、野渡、横舟。意境: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感情:作者自甘寂寞,恬淡闲适的胸襟。滁州西涧109贬谪诗贬谪诗110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作者韩愈(七六八-八二四),字退之,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世称韩文公。在唐代古文运动中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有《昌黎先生集》。他和柳宗元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作者111二、背景

唐宪宗一心想着长生不老,把死去的高僧骸骨迎奉到朝廷大内,一时上下乌烟瘴气。韩愈正是上疏驳斥这种无聊之举,而触怒唐宪宗。幸得好友裴度、崔群等人力争,才得以免死,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可想而知的。而有司急命赴任,家人随即也被驱赶。当诗人行至蓝关时,侄孙韩湘先行赶到,自己的妻子儿女,则不知尚在何处。诗人在这种情况下,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了这首名篇。二、背景112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zhāo)(chóng)zhàng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13译文

一篇奏折早晨上奏给像在九层天外的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州。想替皇上革除有弊病的事情,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乌云横亘秦岭,我的家在哪里?皑皑白雪拥堵蓝关,马儿都裹步不前。知道你远道而来应该有意图,好瘴气漫漫的潮州江边收殓我的尸骨。

译文

一篇奏折早晨上奏给像在九层天外的皇帝,1141.第一、二句中的“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第六句“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请你对此评价加以分析。1.第一、二句中的“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115答:“朝奏”,点名获罪的原因是“自取”,是尽职尽责;“路八千”指出贬所的遥远偏僻。这两句透露出作者忠而遭贬的怨愤,也含蓄地表现了他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的倔强性格。答:“朝奏”,点名获罪的原因是“自取”,是尽职尽责;“路八千116答:“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这句借景抒情,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答:“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拥蓝关”语117清朝纪晓岚认为本诗“语极凄切,却不衰飒”,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清朝纪晓岚认为本诗“语极凄切,却不衰飒”,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118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中的“朝奏夕贬”,“路八千”,“衰朽残年”,“家何在”,“马不前”,“好收吾骨瘴江边”,都是极为凄切的,但诗人的情感基调并不衰飒。原因是诗中融人了诗人慷慨激昂、刚直不阿的情感;同时在写景抒情上,“云横雪拥”,境界雄阔,气势磅礴,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所以读起来不觉得衰飒。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中的“朝奏夕贬”,“路八千”,119潮州韩文公祠柱联:

“辟佛累千言,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海峤;(海峤:近海多山之地,指岭南地区。)

到官才八月,潮平鳄渚,于今香火遍瀛州”(潮州古有瀛州之称)

潮州韩文公祠柱联:

“辟佛累千言,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海峤120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刑部侍郎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是年正月十四日从长安起程,经过两个多月的长途跋涉,于三月二十五日抵达潮州。同年十月十四日"量移袁州"。韩愈治潮时间只有短短的8个月,但功绩卓著。首先是兴学重教,当他发现潮州州学荒废已久,随决意复置乡校,并起用了赵德这位"颇通经、有文章、排异端、宗孔氏"的进士出任海阳县尉,"专勾当州学之事"。并出己俸百千以为学本,从而使潮州文风蔚起,英贤辈出,赢得了"海滨邹鲁"的美名。此外,韩愈还十分关心农桑,修筑堤防,驱除鳄患,释放奴隶,使潮州生产得到发展,风气为之一新,他自己也赢得了民心和口碑。

(52岁的韩愈辗转几千里,历七十余日,终于到了潮州,小女却因惊恐劳顿死于途中。)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刑部侍郎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121韩愈在潮州为官仅仅七八个月,而潮州人民却永远记住了这位韩公,不是因为他的仕途不顺,不是因为他的文辞华美,不是因为他的名声远扬,而是因为他的兢兢业业地为民办事,为民着想,因此潮州的山易名为韩山,潮州的水易名为韩水,山水中间环抱着一座韩公祠。贬谪潮州,令韩愈失望,令韩愈惆怅,但他没有想到这使世人更看清了他的勃勃心志与飒飒风骨,更没有想到这使他在南方有了一片水土。

韩愈在潮州为官仅仅七八个月,而潮州人民却永远记住了这位韩公,122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

”天能长,地能久,而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生存,是由于它们不只是为自己而生存的缘故,因而能得长生。所以,圣人由于能够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中领先,能够置身于生死之外反而能保全身存;不就是因为他无私吗?因而就能够成就其个人私利。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123韩愈在庙堂则直言谏君,在荒所则造福一方,不管身在何处,不管身历何难,他所充斥的只是一种忠君爱国和以民为天的思想,而这不正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脊梁吗?上承屈原,下继林则徐,然而潮州百姓却永远记住了这位韩公,历史也永远记住了韩公。

韩愈在庙堂则直言谏君,在荒所则造福一方,不管身在何处,不管身124一、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在柳州任过刺史,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由于长期体验下层人民的痛苦生活,写下了大量的揭露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黑暗的寓言、山水游记和传记等散文作品。在唐代古文运动中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一、作者125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126公元八○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公元八○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127连连遭到统治者的打击迫害,好朋友又天各一方,非但不能见面,而且音信难通,他的心情极其忧悒悲愤。当他登上柳州城楼,满目是萧瑟凄凉的异乡风物,他把离京去国、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贬来荒域的抑郁情怀,对于挚友的真挚思念,一齐宣泄出来,词情凄恻,委婉动人。连连遭到统治者的打击迫害,好朋友又天各一方,非但不能见面,而128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129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出来。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山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我们来到百越这个纹身之地,虽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一读诗歌理解大意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一读诗歌理解大意1301、诗人悲愁具体指什么?2、诗人是怎样将满腹悲愁表达出来的?3、这首诗中间两联都是写景,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1、诗人悲愁具体指什么?1311.①作者因自己被贬荒蛮之地,感慨仕途风波险恶而愁绪满怀,②因友人望而不见而生牵挂思念之愁。1.①作者因自己被贬荒蛮之地,感慨仕途风波险恶而愁绪满怀,1322.借景抒情,景中见情。“高楼大荒”“海天茫茫”“惊风乱飐”“密雨斜侵”“岭树重遮”“江流曲回”“百越文身地”,对唐代的贬谪诗人来说,都是哀苦无比的景色。诗人正是通过这些景色的铺叙,远近结合,景中见情地把自己的无限哀情表达了出来。哀景写哀情。2.借景抒情,景中见情。“高楼大荒”“海天茫茫”“惊风乱133明确:第二联写近景。运用比兴的手法写了登楼所见的风急雨骤的景象,用芙蓉与薜荔,象征着诗人人格的美好与芳洁。惊风、密雨映射敌对势力。暴风肆虐,抽打着水中的芙蓉;密雨施狂,侵袭着墙上的薜荔!是景语,更是情语,是诗人仕途险恶的写照,诗人对险恶处境的忧虑和愤慨溢于言表。抒发了作者在人生旅途上遭挫折所产生的痛楚和不平。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明确: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134第三联写远景。自己目前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好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以“岭树重遮”、“江流回肠”等景象,诉说了与故友远相隔离,音书难通的愁苦和抑郁。第三联写远景。自己目前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好友们的处境又是135比较韩、柳两首贬谪诗在思想感情上的差异。韩诗凄切中见忠愤之气,“为圣明除弊事”的政治理想,力辟佛教,充满了不平之气;柳诗凄苦中多哀怨之音,情感基调是愁思弥漫、凄苦无比,也有对恶势力的控诉

比较韩、柳两首贬谪诗在思想感情上的差异。韩诗凄切中见忠愤之气136贬谪诗中,诗人一般抒发的情感

1、英雄末路之哭

2、忠而被贬之愤

3、壮志难酬之怅

4、生不逢时之叹

5、羁旅行役之苦

6、思乡怀归之情7、思友

、忠君、豁达等感情贬谪诗中,诗人一般抒发的情感1、英雄末路之哭

2、忠而被137贬谪诗常用的表达技巧1.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对比衬托,虚实结合

诗人失意后往往会联想到与自己经历相似的人,借以对比伤悼,或借古讽今,或自嘲,虚中有实,实里有虚;即便是借眼前景物抒写悲怀的诗句往往也是用景色的明艳秀丽来反衬烘托自己的心绪。贬谪诗常用的表达技巧1383.象征比喻,托物言志由于权力地位的下降,失意的诗人大多内心压抑而不便明言,象征、比喻或托物言志便成为其在诗中表情达意的惯用手法。如“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以“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仕途上的政敌权势等阻碍3.象征比喻,托物言志1394.咏史抒怀。被贬后,他们从历史中寻找古人的故事,借咏史怀古,委婉表达自己的心情。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借周瑜的故事抒发自己政途失意的悲伤,和渴望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4.咏史抒怀。被贬后,他们从历史中寻找古人的故事,借咏史怀古140与浩初上人①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注释】柳宗元早年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这首诗便是他任柳州刺史时所作。①浩初上人:潭州人,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作者。与浩初上人①同看山寄京华亲故141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1)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2)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扼要回答。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142⒈露重月寒,潇潇疏竹,泠泠水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而石上流出的泉水声和山鸟时而一鸣,更能显出四野的空旷和寂静.露”“月”“泉”“鸟”这四种意象相互融合,以动衬静,突显了诗人被贬谪后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⒈露重月寒,潇潇疏竹,泠泠水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而石上143面对这幅空旷寂寞的景象,诗人斜倚着柱子,观看,谛听,一直到天明。表达了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的郁悒的情怀⒉面对这幅空旷寂寞的景象,诗人斜倚着柱子,观看,谛听,一直到天144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①柳宗元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②,不学荆州利木奴③。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注】①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②楚客,指屈原。屈原忠而被谤,身遭放逐,流落他乡故称“楚客”。皇树,即橘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之句。③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发家至富,给子孙留点财产.临死时对他的儿子说:我在州里有千头木奴,可以足用。他把柑树当作奴仆一样,可以谋利,所以称为“木奴”。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①柳宗元145首句写种柑,点出种柑的数目。“手种”,说明是诗人亲自种的,而不是派遣仆从去种,体现了他的勤民形象。第二句写柑树成活时的景色。“春来”,点明时令。“新叶遍城隅”,既点明了柑树是种在城西北隅,又描写出了二百株柑树在春天到来时枝叶青翠,城西北隅一派碧绿,生意盎然,使古城增添了满园春色,给人以清新的感觉。这句表现出了诗人看到柑树成活时的喜悦心情。

首句写种柑,点出种柑的数目。“手种”,说明是诗人亲自种的,而146三、四两句写种柑之意,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分别用了两个典故来说明。“方同楚客怜皇树”,楚客,指战国时楚国大诗人屈原。屈原爱桔,曾作《桔颂》,对桔树的美质作了热情的赞颂:“后皇佳树,桔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说桔树是天地间所生的佳树,它异于众树,习于南土,有独立不迁等美德。

三、四两句写种柑之意,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分别用了两个典故来说147这实际是屈原托桔咏志,以桔树自比,通过赞颂桔树,来表白自己的人格。柳宗元说要象屈原那样热爱柑树,意思也是用柑树来表白自己。这句说:我正象屈原一样喜爱这天生的美树。这是从正面说。“不学荆州利木奴”,说的是李衡种柑谋利的事。据《水经注·沅水》载,三国时荆州人李衡为吴丹阳太守,曾遣人于武陵(今湖南常德县)龙阳洲种柑千株,临死时对他的儿子说:我在州里有千头木奴,可以足用。他把柑树当作奴仆一样,可以谋利,所以称为“木奴”。柳宗元对李衡这种做法很不屑,所以明确予以否定.这两句一个肯定,一个否定,突出了他种柑之意和表现了他不同流俗的高尚品质。

这实际是屈原托桔咏志,以桔树自比,通过赞颂桔树,来表白自己的148“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喷雪”、“垂珠”是两个比喻,用得妙绝。“喷雪”,是指花香和花色而言。一个“喷”字,既表现出了柑枝绽放白色花蕾时的景象,又表现出了柑花的芬芳香气,好似从花朵中喷吐出来一样,把无形的香气散发表现得有形有色了。“垂珠”,是指柑果情态:金黄色的柑果累累,悬挂枝头,远远望去,好象悬珠一般。这两句是说:多少年才能闻到它那象喷雪船开放出来的白色的花香?又是谁人来摘下那看去象垂珠般的果实呢?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喷雪”、“垂珠”是两个149最后两句:“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字面的意思是说:如果让我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的。但这是托词,实际上的意思是感伤自己迁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这两句以舒缓语气说出,言淡而意远,颇值玩味。

最后两句:“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字面的意思是说1501.诗中哪个字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情感?结合诗句分析颈联中用何种手法抒发了这种情感?(6分)2.对诗的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作者希望橘树成林,清姚鼐则说作者“恐见(柑)这成林也。”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5分)1.诗中哪个字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情感?结合诗句分析颈联中用何种151答:颌联的“怜”字集中体现了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颈联作者运用比喻和想象的手法,将橘花和橘实比作“喷雪”和“垂珠”,想象橘树开花结实,生动而形象。“几岁”和“何人”都承上文“怜”字而来,“怜”之深所以望之切,深切的期望表现出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

答:颌联的“怜”字集中体现了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颈联作者运152我认为作者希望橘树成林。作者不论首联中“新”、“遍”二字对橘树嫩绿和茂盛的描绘还是颈联对橘树开花结实的想象,都表现了对橘的喜爱之情,自然也渴望自己亲手栽种的橘树成林;颔联更是一正一反用屈原怜橘和李衡谋利的典故,以像屈原一样爱橘表现了自己的志向,橘在作者眼中是高洁的象征,渴望橘树成林滋养自己正是作者未在贬谪后消沉,坚守节操的体现。我认为作者希望橘树成林。作者不论首联中“新”、“遍”二字对橘153我同意姚鼐所说的作者“恐见甘之成林也”。作者是被贬谪于此,无论写现实的还是想象的橘之繁盛都只能反衬出作者沉沦于此的落寞与苦闷,以屈原白比更是有对被贬谪的不满之意。尾联只是故作达观语,表面说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的,实际是感伤自己迂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

我同意姚鼐所说的作者“恐见甘之成林也”。作者是被贬谪于此,无154清

明①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蜇,雨足郊原草木柔。人②乞祭余骄妾妇,士③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人: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③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清

明①黄庭坚155⑴

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⑵

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156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一面是初春时节,桃李欣欣而笑,万物复苏,一派生机;一面是清明扫墓,野田荒垅,让人顿生生死之悲。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衬哀情。

表达了出诗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一面是157作者运用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章中的齐人“乞祭余”还不算,还要向妻妾炫耀;与此相反,像介之推这样的人物,甘愿烧死在绵山中也不出山,其气节风骨之高重又如何!在对比中,作者讽刺了向权贵谄媚的卑鄙小人,赞扬了受迫害也决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作者运用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章中158尾联生发疑问:蓬蒿荒丘,遗骨一土,千载万世,谁知谁是贤愚?即便是活在当下,谁又辨贤愚?“知谁是”的反问中,浸透着诗人的满腔愤懑;以景做结的末句里有悟透生死的通达。这种通达,是贬谪失意的心灰意懒,是不满现实的讽刺反击,是坚守人格操守的格格不入。尾联生发疑问:蓬蒿荒丘,遗骨一土,千载万世,谁知谁是贤愚?即159清明节是扫墓的日子。诗黄庭坚人触景生情,由荒冢野坟联想到人生无常。在黄庭坚笔下,大自然的美好风光由冬到春,周而复始.而人却随着时光的流逝,一切都化为乌有。不论贤愚,千年之后都不过是黄土垄中的一堆朽骨,谁还来管你的是非曲直呢?这虽然反映了黄庭坚仕途失意后接受了禅宗消极虚无思想的影响。但也流露了他对不问是非、贤愚的炎凉世态之愤愤不平和内心的悲哀。清明节是扫墓的日子。诗黄庭坚人触景生情,由荒冢野坟联想到人生160怀古诗怀古诗161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162品读怀古诗的方法

1、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史实、人物和典故;2、清楚诗人的生平际遇和所处时代;3、明确古与今(人与己)的连接点;4、古今(人己)对比,结合诗句,体会作品主旨。品读怀古诗的方法1、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史实、人物和典故;163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唐文学家、哲学家。805年,参加“永贞革新”。因为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革新失败,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同时被贬为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他被贬谪长达22年,但却始终不屈。在诗歌创作方面,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他的诗,风格雄豪苍劲,传诵之作极多。他的怀古诗语言平易,寄寓深远,被奉为“咏史大家”。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唐文学家、哲学家。164

刘禹锡是汉中山靖王后裔。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刘禹锡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