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结构试验报告_第1页
中南大学结构试验报告_第2页
中南大学结构试验报告_第3页
中南大学结构试验报告_第4页
中南大学结构试验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z构造实验报告班级:土木*班专业:********:***********:****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z目录实验一电阻应变片的粘贴及防潮技术……………2实验二静态电阻应变仪单点接桥练习……………4实验三简支钢桁架梁静载试验……9实验四钢筋混凝土简支梁静载试验………………14实验五测定构造动力特性与动力反响……………21实验六钢筋混凝土构造无损检测…………………27实验一电阻应变片的粘贴及防潮技术一、试验目的1.了解应变片选取的原则及质量鉴别方法;2.掌握应变片的粘贴技术。二、仪器和设备1.电阻应变片〔型号:3mm×2mm;灵敏系数:2.08〕、连接端子、连接导线;2.惠斯登电桥、放大镜、高阻表;3.万能试验机、静态电阻应变仪、螺丝刀;4.打磨机、砂布、铅笔;5.丙酮〔或无水酒精〕、药棉、镊子;6.剥线钳、剪刀、白胶布、绝缘胶布;7.502胶水〔或环氧树脂〕、塑料膜;直尺、游标卡尺。试验步骤划线定位:在钢片上选定应变片位置划出十字线,且深度适中。2.砂纸打磨钢片外表,使其符合光洁度要求。3.清洁外表:用棉纱沾丙酮清洁打磨位置外表,清洁后不可用手指触碰。4.对正调整:用透明胶带将应变片与钢片位置临时固定,移动胶带使其到达正确位置。涂胶粘贴:在应变片反面滴一滴胶水,拇指按压挤出多余胶水。粘贴接件:将应变片接线拉起至根部,在紧连应变片的下部用胶水粘接一片连接片。7.焊接引线:将应变片引线焊接在接线片上,焊点要求光滑结实。8.焊接导线:把连接应变仪的导线焊接在接线片上,并用绝缘胶带固定在钢片上。检验:用高阻表检验连接好的应变片电阻值。现场图片划线定位打磨清洗粘贴按压焊接引线焊接导线电阻检验心得体会通过这次试验我知道了电阻应变片是根据电阻应变效应作成的传感器。在发生机械变形时,电阻应变片的电阻会发生变化。使用时,用粘合剂将应变计贴在被测试件外表上,试件变形时,应变计的敏感栅与试件一同变形,使其电阻发生变化,在有测量电路将电阻变化转化为电压或电流的变化。这次试验是一个细活儿,从打磨到粘贴到焊接,一步都马虎不得。在我们小组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快速准确的完成了应变片的粘贴与连接,获得了朱志辉教师的肯定与表扬,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了课堂之外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试验二静态电阻应变仪单点接桥练习一、试验目的1.了解电阻应变片、电阻应变仪、百分表的构造。2.通过等强度梁的加载实验,掌握电阻应变片、电阻应变仪、百分表的使用方法及相应的数据处理方法。二、仪器和设备1.dh3818静态电阻应变仪一台;2.等强度梁一套〔附砝码3个〕〔梁板弾性模量E=2.00×105MPa〕;3.应变片:工作片6枚〔竖向R1,R2,R3,R4;横向R5,R6〕,温度片1枚(R7);4.螺丝刀一把。试验容1.记录等强度梁的截面尺寸如图1;图12.翻开电源检查K值。K值=2.080,符合。如图2;图2根据1/4桥电路将应变片连接好,应变清零,当数据全部清零后,开场加砝码,从1kg开场,逐渐加到3kg,记录应变数值,重复测量3次,接线方式如图3;图3根据半桥电路将应变片连接好,然后应变清零,当数据全部清零,开场加砝码,从1kg开场,逐渐加到3kg,记录应变数值,重复测量3次,接线方式如图4;图45.根据全桥电路将应变片连接好,然后应变清零,当数据全部清零后,开场加砝码,从1kg开场,逐渐加到3kg,记录应变数值,重复测量3次,接线方式如图5;图5四、理论值分析表1等强度梁的截面尺寸尺寸l(mm)b(mm)h(mm)30042.765.472五、试验结果表2应变测量记录表荷载〔kg〕测次1/4桥工作片互为补偿半桥工作片互为补偿全桥工作片互为补偿+-+-+-1172731411432872882717114214228629037172145143287292平均71.372142.6142.6286.6290.02114214528928857667621401442862865745803141143288288577584平均141144287.7287.3575.75803121121643243286287222082174324348688773208215431431864875平均209216431.7432.3864.7874.7表3实验结果与理论值的比拟荷载〔kg〕测次1/4桥温度片补偿半桥工作片互为补偿全桥工作片互为补偿+-+-+-1理论值7070140140280280实测值71.372142.6142.6286.6290.0误差〔%〕1.92.91.91.92.33.52理论值140140280280560560实测值141144287.7287.3575.7580误差〔%〕0.72.82.72.62.83.53理论值210210420420840840实测值209216431.7432.3864.7874.7误差〔%〕0.52.82.72.92.94.1六、实验误差分析应变测量的分析:以应变值的数据分析,根本上呈线性增长,说明实验结果可靠。数据都是成倍增加的,如图6。图6〔二〕以1/4桥工作片和半桥工作片互为补偿为例,实际值测量都比理论值小。如图7,图8所示。原因可能是:1.测量时砝码的位置放的不好,造成了重量的不匀称,重心位置偏差。2.可能实验室仪器设备较久,长导线的电阻过大,实验室的温度略低都会造成影响。图7图8试验三简支钢桁梁静载试验一、试验目的1、了解构造静载试验的一般方法及步骤。2、掌握dh3818静态电阻应变仪和百分表的使用和操作。3、熟悉静载试验数据的整理及试验报告的编写方法。二、仪器及设备1、试件:简支钢桁梁,如图1所示。2、电阻应变片技术指标:阻值R=120Ω,型号L×a=5mm×3mm,灵敏系数K=2.08。3、加载设备:千斤顶、反力架、分载梁、支座。4、观测仪器:静态电阻应变仪、百分表及磁性表座、电子秤及荷重传感器。图1简支钢桁梁三、试验方案图1简支钢桁梁简支钢桁梁静载试验的布置如图2所示:简支钢桁梁由两片桁架联结而成,跨度4m,每片桁架的上、下弦杆采用等边角钢2L40×4,斜杆为2L25×3,垂杆为L40×4。沿跨度方向在每片桁架的下弦布五个位移测点,在每片桁架的1-1、2-2、3-3、4-4、5-5、6-6杆件中截面处均按“角点法〞布设应变测点〔见图3〕。图2试验布置立面示意图因试件并非实际工程中的构造件,故无荷载标准值。假定试件在正常使用状态的工作荷载P=20kN〔不含自重效应〕,试验时加荷级差取ΔP=20%×P,每级荷载下的荷载持续作用时间Δt=10分钟上,正式试验前应先预载一次。预载值为一个加载级差。图2试验布置立面示意图图3应变片布置示意图试验步骤1、通过构造力学求解器可求得单位荷载作用下单片桁架的杆件力如图3,图4。1111图4作用下单片桁架的杆件力11图5作用下单片桁架的杆件力计算出各级荷载下控制点的理论应变值及位移值,见表1。表1控制参数理论值P(kN)控制点48121620杆件截面应变〔1=1×10-6〕1-1〔5-5〕-23.90-47.80-71.70-95.60-119.502-2〔4-4〕000003-3〔6-6〕+23.60+47.19+70.79+94.38+117.98桁梁挠度〔〕下弦中点0.2290.4590.6880.9171.146备注角钢弹模:E=2.06×105N/mm2面积:AL40×4=3.086cm2AL25×3=1.432cm22、下弦中点挠度计算公式:〔mm〕3、桁梁就位,安装并调试仪器仪表。4、加∆P荷载作预载,测取读数。检查仪器、仪表,桁梁及加装置等是否能正常工作,如发现问题,应及时排除。5.仪器仪表调零〔或初读数〕。6.正式分级加载并读取应变和百分表的数据,记录于表2、表3。7.满载读取数据后分二级卸载。五、实验结果的整理与分析图7百分表读数原始记录原始记录如图7、图8,数据整理于表2、表3。图7百分表读数原始记录图8应变读数原始记录表2应变读数记录表〔单位:〕P(kN)截面编号0481216201-1〔5-5〕0-25-47-69-89-1110-14-30-44-60-750-2-13-29-43-580-66-128-154-198-2412-2〔4-4〕0000000+2+9+11+12+150+21+37+44+54+620-20-32-44-54-623-3〔6-6〕0+22+44+68+90+1130+22+45+67+90+1130+21+47+74+100+1270+18+36+55+74+91表3百分表读数记录表〔单位:mm〕部P(kN)表号位0481216201#支座A6.9706.5686.3886.2646.1606.0842#5.1984.5754.1713.7843.4573.1653#7.8337.1996.7256.3115.9195.5544#7.0536.5586.2025.8805.6025.3415#支座B4.8314.6094.4984.4104.3704.350分解各级试验荷载下的界面力,见表4。表4截面应变分解〔单位:〕项P(kN)截面目0481216201-1〔5-5〕0-19.5-38.5-56.5-74.5-930-34-70.5-91.5-120.5-149.50-26.75-54.5-74-97.5-121.250+7.25+16+17.5+23+28.252-2〔4-4〕0+1+4.5+5.5+6+7.50+0.5+2.50000+0.75+3.5+2.75+3+3.750+0.25+1+2.75+3+3.753-3〔6-6〕0+22+44.5+67.5+90+1130+19.5+41.5+64.5+87+1090+20.75+43+66+88.5+1110+1.25+1.5+1.5+1.5+2备注〔近似计算〕3、修正后的挠度值,见表5。表5修正后的挠度值〔单位:mm〕部P(kN)表号位0481216201#支座A0000002#0-0.2660-0.5073-0.7793-1.0183-1.24833#0-0.3220-0.6505-0.9585-1.2785-1.59554#0-0.2280-0.4558-0.6808-0.9027-1.12985#支座B0000004、绘制“荷载-应变〞曲线,见图9。图9荷载-应变曲线5、绘制“荷载-挠度〞曲线,见图10。图10荷载-挠度曲线6、绘制各级荷载作用下桁梁的整体挠度曲线,见图11。图11桁梁的整体挠度曲线7、计算校验系数。表6截面计算校验系数表P(kN)项目截面048121620应变校验1-1〔5-5〕〔计算〕0-23.90-47.80-71.70-95.60-119.50〔实测〕0-26.75-54.5-74-97.5-121.25/0.8930.8770.9690.9810.986应变校验2-2〔4-4〕〔计算〕000000〔实测〕0+0.75+3.5+2.75+3+3.75/00000应变校验3-3〔6-6〕〔计算〕0+23.60+47.19+70.79+94.38+117.98〔实测〕0+20.75+43+66+88.5+111/1.1371.0971.0731.0661.063刚度校验〔计算〕00.2290.4590.6880.9171.146〔实测〕0-0.3220-0.6505-0.9585-1.2785-1.5955/0.7110.7060.7180.7170.7188、数据比照分析。〔1〕由表4和图9可看出,应变随着荷载的增加而呈线性增长。〔2〕由表5和图10可看出,挠度随着荷载的增加而呈线性增长。〔3〕由表5和图10可看出,跨中挠度最大,L/4处次之,3L/4处略小于L/4处。〔4〕由图11可以看出,桁梁的整体挠度曲线根本符合理论结果,但左右两半桁架挠度并不完全对称,此与理论〔对称构造受对称荷载挠度对称〕不符。〔5〕由表6可以看出,应变试验结果与理论值较接近,但挠度的试验结果与理论值偏差较大,校验系数最小达0.706,与理论计算结果相差近30%。9、误差分析。〔1〕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有偏差,主要因为理论值是在假设支座和节点铰接,不抗弯的根底上计算的,而试验时的支座和节点不可能制作成绝对铰接,支座已生锈,从而钢桁梁的杆件并非单纯的受压或受拉,而是可能同时存在弯矩或扭转。仪器自身存在测量误差,另外还有读数时存在误差。试验所用钢桁架有一片是旧的,有一片是新的,故可能会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差。试验四钢筋混凝土简支梁静载试验一、试验目的1、学习编制构造静载试验方案。2、对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在正常使用荷载作用下的承载性能有一个实际的认识。3、熟悉对试验数据进展总结和分析,并对构造性能进展评定。二、试验梁根本情况1、设计依据?钢筋混凝土设计规?〔GB50010-2021〕2、试验梁根本尺寸梁全长L=1.7m;计算跨度=1.6m;梁截面型式:矩形;梁截面尺寸:梁宽b×梁高h=100mm×180mm。3、设计荷载使用状态短期荷载设计值;承载力设计荷载值。材料钢筋采用HRB235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C20。受拉主筋净保护层厚度c=20mm,配筋见图1。图1试验梁配筋图125图1试验梁配筋图125φ6502φ12AABBA-A截面B-B截面154mm26mm1.7m1.6m550mm550mm560mm三、试验容和步骤1、用钢筋参数测定仪确定主筋位置,见图1;1*1*2*3*4*5*图2试验装置简图及测点布置图L0/4L0/4L0/4L0/46*4*2*26544030305*3*1*2*7*1*3*4*5*6*应变测点布置〔图b〕试验梁立面图〔图a〕连续搭接布置应变片确定开裂荷载值〔图c〕1*(4片应变片)分载梁梁底面受拉主钢筋上的测点有应变片7、8、9,即对应着应变仪通道11、12、13,见图2b和图3;图3应变片布置情况〔2〕混凝土应变测点有应变片1、2、3、4、5、6、1a、1b、1c,对应着通道1、2、3、4、5、6、8、9、10,见图4;注:要求分析截面应变分布及确定中性轴位置。〔3〕校核性测点〔用千分表测混凝土外表应变〕;3、梁安装就位,试验梁安装方式,见图2a,确定试验荷载图式,见图4,采用二集中力,四分点,等效荷载,修正系数为0.91;图4加载图式4、焊接应变片的连接导线,并接入应变仪〔注意编号〕;5、挠度测点选择及布置,见图2a,安装百分表、千分表和振弦应变计;6、传感器标定;7、应变仪调试。8、预载;在正式实验前对构造进展预加载,荷载量不宜超过开裂荷载值得70%,其目的是:a.使试验构造的各支点进入正常工作状态;b.检查加荷设备工作是否正常,加荷装置是否平安可靠;c.检查测试仪表是否都已进入正常工作状态;d.使试验人员熟悉自己担任的任务,掌握调表、读数等操作技术,保证采集的数据准确无误。在本次试验中由于缺乏经历,在测力仪无读数的情况下盲目加载,导致试验梁被压裂,无法进展弹性阶段的试验。9、正式试验,荷载分级;a.荷载分级的目的,一方面为控制加荷速度,另一方面是为便于观察构造变形情况,为读取各种试验数据提供所必须的时间;b.试验荷载一般按20%左右为一级,即按五级左右进展加载;c.本次试验中根本采用3kN的加荷等级差;d.分两级卸载。10、确定实测开裂荷载及裂缝观测,见图5。图5裂缝观测四、试验资料整理与分析1、应变量测结果整理,原始应变数据记录如图6;图6应变原始数据记录挠度量测结果整理〔含支座沉降影响的修正、跨中点加载图式影响的修正〕,原始数据截图,见附录,原始数据记录见图7;图7挠度原始记录构件的挠度是指构件本身的绝对挠度。由于试验时收到支座沉降、构件自重和加荷设备、加荷图式及预应力反拱的影响,欲得到构件受荷后的真实实测挠度,应对所测挠度值进展修正。修正后的挠度计算公式为:图7挠度原始记录式中:——消除支座沉降后的跨中挠度实测值;——构件自重和加载设备重产生的跨中挠度值;或——构件自重和加荷设备自重产生的跨中弯矩值;、——从外加试验荷载开场至构件出现裂缝前一级荷载的加载值产生的跨中弯矩值和跨中挠度实测值;——用等效集中荷载代替均布荷载时的加荷图式修正系数,本试验取用0.91。图8自重挠度计算由于仪表初读数是在试件和试验装置安装后读取,加载后量测的挠度值中未包括自重引起的挠度,因此在构件挠度值中应加上构件自重和设备自重产生的挠度,的值可近似认为构件在开裂前处于弹性工作阶段,弯矩挠度为线性关系,如图8。图8自重挠度计算本次试验中未能成功测得开裂前的阶段,无法对挠度值进展自重挠度修正。绘制试验曲线;由于本次试验未能成功测得弹性阶段的应变和挠度,无法对挠度进展完全修正,故挠度曲线无法绘出。〔1〕各级荷载作用下梁的整体挠度曲线〔2〕测点的荷载——挠度曲线〔3〕测点的荷载——应变曲线由于本次试验只记录了梁开裂后的应变值和挠度值,且其中有些应变片已断掉,应选取观察第12通道〔即跨中钢筋〕的应变与荷载的关系,见图9。图9开裂后跨中钢筋应变〔*-8〕与荷载的关系曲线〔4〕梁跨中截面应变图选取2〔北〕2-6号应变片所测得的在4kN到28kN荷载下跨中截面的应变值分析,绘图如图10。图10开裂后梁跨中截面应变图图10开裂后梁跨中截面应变图〔5〕梁裂缝分布图试验未能成功观测到裂缝的开展过程,故无法绘出裂缝分布图。五、试验结果分析1、由于缺乏试验经历,在测力仪无读数你的情况下盲目加载,将梁压开裂,未能记录下梁弹性阶段的应变和挠度,故后续对于挠度的修正和绘图分析都不能进展,这是本次试验失败之处,需吸取教训。2、试验过程中,测量到荷载43kN后,测力仪突然无读数,在未记录应变和挠度值的情况下继续试验,以裂缝宽度达1.5mm判断其极限荷载为54kN。2、通过分析图9,可看出梁开裂后应变随荷载呈线性递增关系。3、通过分析图10,可看出梁开裂后随荷载增加,中性轴根本不变,偏向于钢筋一侧,应变根本呈线性递增。试验五测定构造动力特性与动力反响一、试验目的1、学习编制构造动载试验方案;2、熟悉动态测试仪器系统;3、熟练掌握构造动力系数的测定方法及构造动力特性的测试方法;4、熟练掌握构造动载试验资料的整理。二、仪器设备1、工字型简支钢梁〔16a〕,梁长7m;2、电动葫芦,重180kg;3、加速度传感器3个;4、应变式位移计5、DH3817电阻应变仪图1加速度传感器图1加速度传感器三、试验方案设计1、试验对象为工字型简支钢梁〔16a〕,装置简图见图2。钢梁长7m,电动葫芦自重180kg。图2实验装置简图2、制定加载方案图2实验装置简图〔1〕确定钢梁计算跨度〔2〕自由振动的鼓励方法及鼓励设备〔3〕确定钢梁不同计算跨度下移动荷载加载系统及加载值的大小3、制定观测方案〔1〕确定观测工程〔2〕确定测点位置〔3〕确定观测用的仪器设备四、试验步骤及数据计算1、将三个加速度传感器分别布置于梁的四分点处〔[1]表示1/4梁处,[2]表示梁跨中,[3]表示3/4梁处〕,并将其接入通道,将采集的信号输入计算机。2、将应变式位移计按半桥接法接入DH3817电阻应变仪,将应变仪与计算机连接。3、开启应变仪及计算机,启动采样控制软件进展相关参数设置及平衡、清零操作。图3移动荷载作用下示意图4、移动荷载作用下位移计及应变片布置情况见图3,启动电动葫芦〔挂50kg砝码〕,记录移动荷载作用下的振动曲线如图4,计算梁及电动葫芦〔挂50kg砝码〕系统的动力系数见表1。图3移动荷载作用下示意图图4移动荷载作用下的振动曲线图4移动荷载作用下的振动曲线表1动力放大因数计算表〔mm〕1.7891.7891.7631.7631.882〔mm〕1.4621.4951.4821.4711.5311.2241.1971.1901.1991.229所以动力因数。将电动葫芦〔挂50kg砝码〕移动到梁中部,突卸荷载记录梁及电动葫芦系统的自由振动曲线,或突加荷载记录梁及电动葫芦系统〔挂50kg砝码〕的自由振动曲线,见图5,试验数据记录于表2,计算衰减系数见表3。图5自由振动曲线表2自由振动试验数据表No.时间(s)时间差(s)[1](m/ss)[2](m/ss)[3](m/ss)16.79687500.598580.70850.4013626.906250.1093750.466320.505890.104637.0156250.1093750.373920.577650.4897347.10937593.75m0.427780.685330.4319657.20312593.75m0.412630.502030.3053167.3203130.1171880.335220.378180.2311677.41406393.75m0.288420.475750.3206487.5156250.1015630.277150.377280.2166497.6171880.1015630.236820.316360.20979107.718750.1015630.13480.259750.17295117.812593.75m0.16440.196720.12328由周期,频率,,得:表3衰减系数计算表[1](m/ss)[2](m/ss)[3](m/ss)0.598580.70850.401360.16440.196720.123281.27241.26171.1622所以,,阻尼比。用脉动法测量构造的固有频率,将地面不规则运动〔见图6〕作为鼓励作用于构造上,记录脉动曲线并进展自谱分析如图7,试验数据记录于表4。图6地面不规则运动图7脉动法自谱分析表4脉动法试验数据记录表No.频率(Hz)频率差(Hz)[1](m/ss)[2](m/ss)[3](m/ss)112.87503.593E-44.585E-42.79E-4216.3753.52.093E-42.993E-41.830E-4326.375101.336E-44.734E-52.767E-5可知,第一阶频率为12.875Hz,第二阶频率为16.375Hz,第三阶频率为26.375Hz。五、试验结果比照与分析1、从上面数据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用自由振动方法测得的构造固有频率为9.843Hz,而由脉动法测得的构造固有频率为12.875Hz,相差3.032Hz,可能由于试验测得的自由振动波形未能很好的表达其衰减特征,另外数据点的选取也可能不太合理。2、测得动力放大系数为1.208>1,可见动荷载作用下的挠度比静荷载增大20%左右。3、自由振动中传感器[1]和[3]〔即梁的1/4处和3/4处〕所测得的加速度值并不完全对称相等,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加速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不精准或仪器设备自身的误差等。4、脉动法所测波形经过自谱分析后可以看出四分点处的频谱根本一致,测到了三阶频率,1处峰值最高,为基频。实验六钢筋混凝土构造无损检测一、实验目的1、了解混凝土超声仪、回弹仪、钢筋位置测定仪的使用方法;2、了解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的要求;3、掌握回弹法及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的根本原理,熟悉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的测定方法;4、掌握超声法测缺陷的根本原理。二、试件、实验仪器设备和试剂1、试件钢筋混凝土块根本情况:截面:矩形;尺寸:L×b×h=1500mm×500mm×500mm;粗骨料:卵石;泵送混凝土强度等级:C25。2、实验仪器设备〔1〕DJUS-05非金属超声波仪;〔2〕DJHT225W-09回弹仪,见图1;〔3〕DJGW-2A钢筋位置测定仪;图1DJHT225W-09回弹仪图1DJHT225W-09回弹仪3、试剂1%酒精酚酞试液。三、根本原理1、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的根本原理回弹法的根本原理是使回弹仪的弹击拉簧驱动仪器的弹击重锤,通过中心导杆,弹击混凝土的外表,并测得重锤反弹的距离*,以反弹距离与弹簧初始长度L之比为回弹值R,由它与混凝土强度的相关关系来推定混凝土强度。2.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的原理超声法和回弹法都是民混凝土材料的应力应变行为与强度的关系为依据的。超声波在混凝土材料中的传播速度反映了材料的弹性性质。由于超声波穿透被检测的材料,因此它反映了混凝土部构造的有关信息。回弹法的回弹值反映了混凝土的弹性性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混凝土的塑性性质,但它只能确切反映混凝土表层约3cm左右厚度的状态。当采用超声和回弹综合法时,它既能反映混凝土的弹性,又能反映混凝土的塑性;既能反映混凝土的表层状态,以能反映混凝土的部构造。这样由表及里,较为确切地反映混凝土的强度。3、超声波检测混凝土缺陷的根本原理〔1〕超声波检测混凝土裂缝的根本原理采用低频超声波检测仪,测量超声脉冲的纵波在构造混凝土中的传播速度,接收波形信号的振幅和频率等声学参数的相对变化,来判定混凝土的缺陷。〔2〕超声检测混凝土部的不密实区域或空洞根本原理根据各测点的声时(或声速)、波幅或频率值的相对变化,确定异常测点的坐标位置,从而判定缺陷的围。4、混凝土部钢筋位置检测的原理钢筋测试仪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进展检测。混凝土是带弱磁性的材料,而构造配置的钢筋是带有强磁性的。混凝土中原来是均匀磁场,当配置钢筋后,就会使磁力线集中于沿钢筋的方向。检测时,钢筋测试仪的探头接触构造混凝土外表,探头中的线圈通过交流电,线圈周围就产生交流磁场。该磁场中由于有钢筋存在,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压。该感应电压的变化值是钢筋与探头的距离和钢筋直径的函数。钢筋愈靠近探头、钢筋直径愈大时,感应强度变化也愈大。四、实验方法〔一〕检测混凝土强度1、回弹法〔1〕测区、测点布置测区布置在构件混凝土浇注的侧面,两侧对称布置,均匀分布,尺寸为200mm×200mm,见图2。避开钢筋密集区和预埋件。测试面应清洁、平整、枯燥。每一测区的两个相对测试面各弹击8点〔每一测区16个回弹测点〕,测点在测区围宜均匀分布,相邻两测点的间距不小于20mm。测点距构件边缘的距离不小于30mm,同一测点只允许弹击一次。〔2〕测试方法①将回弹仪的弹击杆水平方向顶住混凝土的外表,轻压仪器,使按钮松开,弹击杆**伸出,并使挂钩挂上弹击锤。②使回弹仪对砼外表缓慢均匀施压,待弹击锤脱钩,冲击弹击杆后,读回弹值,测读至1。图2回弹测试③逐渐对回弹仪减压,使弹击杆自机壳伸出,挂钩挂上弹击锤,待下一次使用。图2回弹测试④每一测区记取16个回弹值。⑤用冲击钻钻取直径约15mm的孔洞,深度大于混凝土的碳化深度,除尽孔洞中的粉末和碎屑。⑥用浓度为1%的酚酞酒精溶液滴在孔洞壁的边缘处,用游标卡尺测量未变色的垂直距离,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每次读数准确至0.5mm。2、超声回弹综合法〔1〕准备工作①混凝土部钢筋位置检测②布置测区:清理待测构件的两个对称外表,测区间距及面积、测区的要求同回弹法。布置好各测区的3个超声对测点〔见图3〕,收、发探头应在同一轴线。,并量取距离。1.回弹测点21.回弹测点2.超声测点图3超声回弹综合法测强测点布置图每对测点的连线尽量不要与附近的钢筋轴线平行。测区应避开钢筋密集区和预埋铁件。检测部位〔测点〕不平或有粉刷层时要进展打磨去除处理,以保证换能器与测试面耦合良好。〔2〕回弹测试〔3〕开机用仪器专配的连接电缆分别将发射换能器和接收换能器与主机的“发射〞接口和“接收1〞接口相连。翻开主机电源,在操作系统界面中双击DJUS—05超声仪〔即采集系统〕图标,进入测试主界面。图4超声回弹法测量强度〔二〕检测裂缝深度〔浅裂缝〕〔1〕准备工作布置不跨缝测线:在被测裂缝附近〔同一混凝土上〕,选择质量较好、无裂缝的区域,布置测线L。以两个换能器边缘间距〔l′〕分别等于100、150、200、250、300mm、……布置发射点和接收点。lhc图5超声波测浅裂缝深度布置跨缝测线:选择裂缝明显,且裂缝两侧各有不小于300mm平坦无缺陷的区域,垂直于裂缝布置跨缝测线L′,以裂缝处为中点,以两个换能器边缘间距〔l′lhc图5超声波测浅裂缝深度考前须知:被测裂缝中不得有积水或泥浆。测线尽量不要与混凝土中的主钢筋平行。测点接触面不平或有粉刷层时要进展打磨去除处理。〔2〕开机用仪器专配的连接电缆分别将发射换能器和接收换能器与主机的“发射〞接口和“接收1〞接口相连。翻开主机电源,在操作系统界面中双击DJUS—05超声仪〔即采集系统〕图标,进入测试主界面。图6裂缝测量及输出数据五、资料整理〔测区数少于10个的单个构件〕〔一〕回弹资料整理1、回弹值计算〔1〕计算测区平均回弹值表1测试结果测次12345678数值3542395046424438测次910111213141516数值4037424439334344从测区16个回弹值中,剔除3个最大值和3个最小值,然后将余下的10个回弹值按以下公式计算:〔5-1〕式中:—测区平均回弹值,计算至0.1—第个测点的回弹值。注:当回弹仪测试位置非水平方向时、测试面为浇注方向的顶面或底面时,测得的回弹值应修正。当检测时回弹仪为非水平状态且测试面为非混凝土的浇筑侧面时,应先进展角度修正,再进展浇筑面修正。〔2〕测区的平均碳化深度值的计算〔5-2〕式中:――测区的平均碳化深度值〔mm〕,计算至0.5mm;――第i次测量的碳化深度值〔mm〕;――测区的碳化深度值测量次数。2、计算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1〕普通混凝土构造或构件根据第i个测区平均回弹值及平均碳化深度值,查由?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21〕附录A可得该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2〕泵送混凝土构造或构件根据第i个测区平均回弹值及平均碳化深度值,由式〔5-3〕计算。〔5-3〕注:测区数为10个及以上时应计算平均值及标准差。3、确定混凝土强度推定值=〔5-4〕式中:——构件中最小的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二〕超声回弹综合法1、计算测区声速测区声速按以下公式计算〔5-5〕〔5-6〕式中:——测区声速值,〔〕;——超声测距,〔〕;——测区平均声时值,〔〕;、、——分别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