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中西文化的主导模式及其评价
一、中西文化的起源二、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
三、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四、中西宗教文化比较五、中西社会规范体系比较六、中西艺术比较1
(二)中西文化的主导模式及其评价
1三、中西思维方式的比较“天人合一”与“二元对立”
直觉形象与逻辑推理
实践理性与抽象理性
人类任何自觉的行为,都是以认知为基础的。所以说,思维方式是文化的基础,也是文化的核心内容。
2三、中西思维方式的比较“天人合一”与“二元对立”2
“天人合一”与“二元对立”
中国的“天人合一”——重和谐西方的“二元对立”
——重对立3
“天人合一”与“二元对立”
3“天人合一”认识论自然观(道)
社会观(儒)宗教观
中国人的观念,明知物我、人我之间的种种矛盾,但力求避免强化对立,希望相融和合一,追求对称、平衡、和谐。
中国文化的三种平衡:人与自然界的平衡(天人平衡)、社会内部人与人的平衡(人伦平衡)、人心内部的平衡(身心平衡)。4“天人合一”认识论中国人的观念,明知物我、人我之间的种种矛盾
“天人合—”成为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它构造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内外等重大范畴统一的宇宙;它培育起“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广土大众的文化;它向往大同社会,四海为家,中央集权,一统天下;它崇尚秩序,追求和谐,反对战争,痛恶分裂,也不尚竞争;它倡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要求理论的实际效用,要求言行一致,为人师表;它反对空谈玄想,憎恶口是心非,也造成了对纯理论和纯思辨的轻视。它铸成“礼之用,和为贵”的大众行为模式,它包含对家人的关怀和责任,对乡土的眷恋与归依,也有老道圆滑的一团和气和息事宁人的柔顺。它也是“文以载道”,情景交融,文质彬彬的艺术追求和人的精神与九天的同流贯通。5“天人合—”成为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它构造了一“天”是指认识对象、客体,“人”指认识主体。天人合一:主客体合一。把天地人我、人身人心、万事万物都处在一个系统之中,肯定各子系统合要素的内外依存,密切联系。如以“道”、“一”、“太和”表明整体,以阴阳为两面,认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形成一个整体综合。强调了宇宙一元论、世界的一体化,是一种古朴的系统论。而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又体现了一种朴素的辨证思维。认识论6“天”是指认识对象、客体,“人”指认识主体。天人合一:主客体认识论在天人统一体中,人处于中心位置,认为天道(自然规律)与人道(社会规律)是同一的宇宙规律的表现,因此,“人者,天地之心也”,了解人道,就是了解天道,或者说用人道取代天道。忽视天道,就是对客观不做分解分析,也不做界限区别,用主观代替客观。7认识论7爱因斯坦论科学与科学家所有的科学家之所以是科学家,乃是因为:
(1)他假设了有一个在很大程度上不依赖于人类观察者的客观世界的存在。
(2)主张唯理论,相信自然界的统一性和合理性,相信人的理性思维能力。
8爱因斯坦论科学与科学家所有的科学家之所以是科学家,乃是因为:
天人合一的系统观虽然相信自然界的统一性和合理性,却否定了一个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实体的存在,与科学需要的客观精神相悖。
9天人合一的系统观虽然相信自然界的统一性和合理性,却否《列子天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礼记〉:阳盛则散为雨露,阴盛则凝为霜雪〈淮南子论镜〉: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国语论地震〉: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是为地震。〈吕氏春秋论酒〉:黍为阳,麴为阴,阴阳相感,乃能沸动。〈蔡邑论虹〉:阴阳交接之气,着于形色者也10《列子天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10思维对事物整体“统观会通”的缺点在于即使对客体解析区别,也是用简单的阴阳(一分为二)解释一切,穷尽真理。这种朴素系统论,就是对系统内部的子系统、要素不做具体研究分析,而是笼统地解释。这种思维方式断绝了进一步的探索,堵塞了走向近代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的道路。
11思维对事物整体“统观会通”的缺点在于即使对客体解析区12121313自然观“天”是指自然。天人合一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有机的联系。
中国文化从来不认为自然是外界、是彼岸,是人身外的知识活动对象,而是与人自身融为一体的统一有机体。“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中国(道家)文化强调人对自然的顺应、协调和感恩,以人与自然的亲和作为其文化的价值基础。这种思想受到现代环境保护人士、绿色和平组织的推崇。14自然观“天”是指自然。天人合一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有机的联“泰坦尼克”的沉没不是因为船不够坚,而是因为人们太相信它的坚固了。现代世界越来越证明科学技术不是万能的。过分依赖科技赋予我们的“超人”能力,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彻底埋葬,灾难必然降临。
地球是一个活的“女神”,她不但具有生产功能,还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然而,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我们却没有领会和珍惜自然的功能,反而肢解她的躯体——田园和草原,毁损其筋骨——山脉,毁坏她的肾脏——湿地系统,切断她的血脉——河流水系,毒化她的肺——林地和各种生物栖息地……使她丧失服务功能,最终就连一场小雪或暴雨都可以使整个城市瘫痪。15“泰坦尼克”的沉没不是因为船不够坚,而是因为16161717社会观“天”是道德之天,
儒家将天道、天理视为社会伦理价值的最高来源。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社会观强调人与人的和谐统一。统一观念表现于政治领域,是春秋大一统的观念;在伦理上表现为顾全大局,必要时不惜牺牲个人或局部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18社会观“天”是道德之天,儒家将天道、天理视为社会伦理价值的宗教观“天”是人事不能及,无能为力之事的终极原因,是“天命”、“命数”、“命运”。天人合一:天主宰着人事的成败,而人能以至诚求得神助。由此,它引导中国文化理性趋于实用,它指导了一个较少宗教情结的乐观坚定的民族,一个关注热爱现实生活的文化。19宗教观“天”是人事不能及,无能为力之事的终极原因,是“天命”二元对立认识论自然观
社会观
宗教观
与所有其他文明一样,西方文化中也出现过早期人类与自然混沌一体的认识。但随着文明的发展,他们逐渐形成了人与自然分离的哲学认识,确立了一个物我分离,主客对立的二元世界。
二元对立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他人及社会的对立,人自身的分裂。20二元对立认识论20
由此西方人建立起无数对立的范畴: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与社会,人与神,灵与肉,有限与无限,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理性与经验,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西方文化正是认定事物内部、外部的矛盾冲突促成了事物的发展,所以宇宙世界、人类社会才如此充满生机活力,永不止息地运动。也正是承认事物的差异特征,强调个性的价值,才有了林林总总、千姿百态的世界,才有了一个个独立的各具风姿的人和人的独特价值,以及对人的尊重及平等观念。然而,对-错、好-坏这类对立思维,使西方人倾向于把世界看成为黑白两色世界,把对世界的看法简单化了。他们通常依据自己的标准对一切事物作出评价,这在东方人看来是一种傲慢的表现。
2121认识论物我二分在认识论上表现为主客体的对立二分。
因为发现了人在认识活动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将认识主体从自然万物中分离出来,把自然界看作一个课题,这样才有了科学研究,才有可能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这种主客体的二元对立就成了西方哲学思维的基本前提,构成了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等二元对立的哲学范畴。
22认识论物我二分在认识论上表现为主客体的对立二分。22自然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一开始就表现出控制与征服自然的强烈欲望。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是整个西方文化突出的特征。征服自然必以认识自然为基础,于是科学理论作为征服自然的有力武器备受西方文化重视。23自然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一开始就表现出控制与征服自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凡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鸟,都必惊恐、惧怕你们;连地上一切的昆虫并海里一切的鱼,都交付你们的手,凡活着的动物,都可以做你们的食物,这一切我都赐给你们,如蔬菜一样。”——《圣经》“人为自然立法”——康德“自然界,外部的感性世界是劳动者用来实现他的劳动,在其中展开他的劳动活动,用它并借助于它来进行生产的材料。”——马克思
“全部文明的进程是以精神法则战胜自然法则——人战胜自然为标志的。”
——亨利·托马斯·布克尔《英国文明史》24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24社会观个人是自由独立的,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而群体(社会)则注重共同目标。从这种意义上讲,社会共同利益的原则对个人个性原则毫无疑问是一种限定、制约、压制。西方文化不仅关注社会与个人的对立,也承认每个个体之间存在利益的冲突。承认对立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社会中每个个人的独立权利。
25社会观个人是自由独立的,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而群体(社会)则注宗教观人的存在有理性与动物性,心与物或灵与肉的二元对立。
宗教徒把人生当作皈依上帝的旅程,将肉体与灵魂、此岸与彼岸、天堂与地狱作绝对的分割。26宗教观26
直觉形象与逻辑推理
中国式的直觉形象
西方式的逻辑推理27
直觉形象与逻辑推理
27中国式的直觉形象重形象、重体验、重直觉。从语言、宗教开始,中国人认识事物习惯借助具体的、形象的符号,用形象来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本质。28中国式的直觉形象重形象、重体验、重直觉。28从感官感知的事物入手,以直观具像的符号说明道理,用某种具体事物或直观表象表示抽象概念、思想意境。用特殊性例子(不经过归纳)直接得出普遍性结论,抽象概念均由感性词汇借喻演变而来。两小儿辩日大小=体积,东西=物体,尺寸=长度“螳螂捕蝉”、“守株待兔”、“庖丁解牛”
以阴阳五行等可感知的具体事物解释一切29从感官感知的事物入手,以直观具像的符号说明道理,用某种具体事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30两小儿辩日选自类比外推:1、事物现象或属性间的相似,是类比的基础,而比喻、附会则是类比推理的出发点。万物感应关联,由特殊事物推出特殊事物。文学中形象思维:比兴:取象曰比,取义曰兴,触景生情,因事寄兴,托事于物,起譬引类,起发己心。朱熹:“以一物比一物,而所指之事常在言外”(言外之意)2、认为只要把握了某些现象的某些特征和属性,就可以推导出其全部特征和属性。荀子: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以近知远,以一知万,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31类比外推:1、事物现象或属性间的相似,是类比的基础,而比喻、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千里之堤,蝼蚁之穴溃。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32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染于苍则苍,染于崇尚一种观物取像、立像尽意的思维方式。故事寓言本身不直接说明理论,而是要人从中领悟道理。这种领悟,不需要言传,只要意会,靠心领神会,直觉体悟。都是要求超越逻辑,扫除概念,排斥分析。
3333中国人思维方式重形象、重体验、重直觉,但抽象逻辑思维却不够发达。
所有重大基本的哲学概念都落不到实处,都没有确定明晰的内涵与外延。如“仁”、“道”。“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汉语语法研究直至1898年《马氏文通》出版,才成为独立的学科,大大晚于印度文化体系和希腊文化体系。
鸦片战争之后,逻辑一词由严复译自英文logic。34中国人思维方式重形象、重体验、重直觉,但抽象逻辑思维却不够发评价之一优点:体现中国式智慧。所谓中国式的智慧,是指这种思维拒绝任何规则的限制,包括逻辑和语言规则,因而灵活,有创造力。
钟会答嵇康缺点:造成“无法无天”的对外在约束,对法律的蔑视。
阿拉伯分驴故事何武断剑35评价之一优点:体现中国式智慧。所谓中国式的智慧,是指这种思维评价之二优点:为认知者留下了广大自由的主观空间,有极强的主观性,因而,在那些对主观创造力有极大依赖的文学、艺术、工艺、实用技术领域,中国人都有极好的创造成就。
缺点:给思想的理解、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传授带来一定的障碍。
孔子门生佛祖拈花迦叶微笑
36评价之二优点:为认知者留下了广大自由的主观空间,有极强的主观3737评价之三优点:直觉思维具有立体有机联系的特征。
中医文学艺术缺点:由于不受科学方法的束缚,这种联系有时达到荒唐的程度。
38评价之三优点:直觉思维具有立体有机联系的特征。38
西方式的逻辑推理
优点:逻辑思维具有严密性和清晰性的特点。便于人们理解和掌握,使经验和技能转化为可以交流和传承的知识。
缺点:限制了主观创造性的发挥。这也包括牺牲思维的自主性以保障遵守逻辑的法则。有时表现为刻板地不近人情,不会灵活变通。
39
西方式的逻辑推理
优点:39实践理性与抽象理性中国——实践理性西方——抽象理性中国哲学的目标在于回答“怎么样”,它关心的是物的功用。中国思维以“经世致用”为目标;西方哲学则致力于回答“是什么”,它的兴趣在于寻求终极真理。40实践理性与抽象理性中国——实践理性40中国——实践理性实践理性:“正德、利用、厚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人生头等大事。在正德的基础上讲利用、厚生。重视实用技术的开发创造,只关心理论的实用价值而不作纯粹认知,从而使纯粹科学得不到重视与发展。实用目标不仅存在轻理论的问题,而且实用目标的理性近视还会模糊我们对终极目标的追求。实践原则使中国文化具有急功近利的理论近视和极强的世俗功利心态。
41中国——实践理性实践理性:“正德、利用、厚生”,修身,齐家、4242春秋战国:名家(公孙龙“白马非马”)——“辩而无用,有害于治”(鲁胜《墨辩注序》)魏晋:玄学家清谈——上层知识界一时的风尚,终被正统文化所淘汰。
佛教:其中形而上的理论、教义、繁琐缜密的纯粹方法被拒绝了,其学无徒孙相传。
总之,有名家而无逻辑学,有测量计算而无几何学,有占星术而无天体学,有辞章学而无语法学,生物学知识也几乎完全含于农学和医学之中,从而使纯粹科学得不到重视与发展。而纯粹科学是应用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发达的纯粹科学,那么,实用技术的发展也就有限了。
43春秋战国:名家(公孙龙“白马非马”)——“辩而无用,有害于中国人对自然的亲和与感恩,本当较容易地克服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但当今社会抽掉了古代哲学的自然观,只剩下没有思想基础的感恩自然。而恩感的前提是有恩可感,有利益功用才有恩。人有无限欲求,环境难以承受,而以有功利实用为前提的感恩当然会走向今天的暴掠自然。
44中国人对自然的亲和与感恩,本当较容易地克服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
西方——抽象理性
西方哲学沉迷于追求物质的本质。本质是潜在的,非直观能把握的,因此抽象理性在西方成为其文化思维的特点。抽象理性具有超越功利、脱离急功近利目标而趋于纯粹方法、纯粹认识的指向,即为认识而认识,因而更注重于方法的寻找,系统理论的建立。抽象理性的心理基础是对理性的崇拜。西方人认为人的理性是值得信赖的,而经验常常会发生错误。
45
西方——抽象理性
西方哲学沉迷于追求物质的本质。本质是潜在毕达哥拉斯定理∵△ABD=△FBC(两边夹角)而矩形BL=2△ABD(=BD×DL)正方形b2=2△FBC(=FB×AB)故:矩形BL=正方形b2同理,矩形CL=正方形a2
∴由(1)和(2)可得到a2+b2=c2
46毕达哥拉斯定理∵△ABD=△FBC(两边夹角)46勾股定理47勾股定理47
关于宗教
宗教是文化之母。宗教活动是人类最早的精神生产活动,宗教思想是人类最早的意识形态或精神产品,主持宗教活动的人是人类最早的知识分子、脑力劳动者。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教义、仪式等)对于一个民族的思想(思维、学术)、科学(天文、医学)、艺术(文学、造型艺术)等具有决定性的影响。48
关于宗教
48
宗教产生的原因
恐惧——敬畏(自然、死亡)痛苦——救赎超脱现世生存状态,突破生命的限制,寻找生命的意义。宗教——人类的精神家园49
宗教产生的原因
恐惧——敬畏(自然、死亡)超脱现世生存状态
四、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非宗教的人生和对超越的向往多元信仰和一元崇拜王权与教权
50
四、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50非宗教的人生和对超越的向往宗教之所以产生是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摆脱现实痛苦的救赎的期待,追求灵魂净化的祈祷,精神上对生命本源和意义的追索。宗教是人类为自己寻找的精神家园。人类宗教的发展,都经过一个从非理性的巫术与迷信向成熟的不排斥理性的文明宗教演进的过程。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在进行这个过程的时候选择了不同的尺度,使得宗教发展的轨迹和方向各不相同。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中国文化就体现为对现世生活的热爱,具有人本的价值尺度;西方文化则表现出了对一个超越的彼岸世界的向往,在价值上是以神为本的。51非宗教的人生和对超越的向往宗教之所以产生是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敬非宗教的人生和对超越的向往中国——非宗教的人生西方——对超越的向往
52非宗教的人生和对超越的向往52
中国——非宗教的人生
中西宗教文化的分道扬镳始于人类由原始信仰走向文明宗教的进程中。中国文化发展到西周,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神本观念的明显衰落和人本思潮的广泛兴起。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知识分子出于对现实政治的忧虑,对超越现世人生的彼岸——来生或者是鬼神世界并不关注,而是倾向于入世和人道的价值取向。与西方哲学沦为神学婢女的状况不同,中国的宗教信仰一直让位于儒家思想。53
中国——非宗教的人生
中西宗教文化的分道扬镳始于人类由原始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冲突1、在印度和尚第一,皇帝见和尚下跪,在中国王法大于佛法,和尚见皇帝下跪。2、印度和尚剃度以示舍弃一切。中国儒家认为身躯、头发为父母精血,应视之如命,还要在头上烧洞,就更不行了。3、印度和尚要出家,儒家则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在,不远游”。4、印度和尚当时靠野生物充饥,且视牛为天神。而中国当时已喝酒吃肉。54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冲突1、在印度和尚第一,皇帝见和尚下跪,禅宗:佛教中土化的结果1、重视现世:“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逢境对境,见色闻声,开眼合眼,悉得明宗”。2、重视直觉、顿悟:“拈花示众,默然一笑”;“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皆令自解自悟”,“一切万法尽在自心中,何不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见性成佛。55禅宗:佛教中土化的结果1、重视现世:“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道教: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1、道教在保留原始方术方技的基础上,在东汉年间佛教的刺激下,通过整理经籍、制定仪规,于南北朝正式使用道教名称。2、道教的核心是神仙思想,追求现实利益的理想:一是个人长寿永生,二是社会和谐安乐。既出世又入世,努力寻求现实满足。3、道教的经典是《道藏》。分四大部分:教义、方术(符咒、法术、斋醮)、医术(内丹、外丹)、伦理(戒规、功过格)56道教: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1、道教在保留原始方术方技的基础上,就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而言,也是实用主义态度:“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有奶便是娘”,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在这种价值尺度的导引下,宗教所有的超越性质(即宗教性)被抽取一空,剩下的只有保佑现世人生的幸福和安乐的功效,概括起来恰如梁漱溟所说的“非宗教的人生”。
5757西方——对超越的向往与中国文化不同的是,西方文化经历了一个从原始宗教到现代启示宗教的发展过程。58西方——对超越的向往58宗教对于西方的意义宗教的最大意义是对人的约束,即人的存在是有限和有罪的,在无所不能的上帝面前,所有人都是渺小的,所以人对神始终怀有敬畏之心。这种约束与中国儒家文化的道德约束有着相似的功能,因此,在西方,宗教与道德是不可分割的,即在敬畏上帝惩罚的阴影下对灵魂与欲望进行道德反省和自我约束,并执着期待于身后的救赎和解放。这种宗教道德的约束对于崇尚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西方人来说,恰恰起到了制衡的作用,从而确保社会的稳定发展。
59宗教对于西方的意义宗教的最大意义是对人的约束,即人的存在是有宗教对于西方的意义“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在启蒙运动之后,为“自由、民主、平等”的民主价值观和天赋人权的理想提供了思想武器,并被自然转换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而使法律获得了宗教强有力的支持。宗教还使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因为拥有共同的信仰而彼此信任,共同合作。清教徒讲求勤俭节约和刻苦工作的宗教伦理更是西方资本主义精神得以产生的原因,并对西方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60宗教对于西方的意义“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在启蒙运动之后,宗教缺失对中国的影响对于家国同构的中国传统社会,儒家以家为中心的思想足以确保社会稳定而有序的运转。因而,宗教在中国传统社会始终得不到重视。但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面对西方个人本位思想的影响,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中国,靠什么来约束个人的利己欲望?失去了信仰的民族将如何走向现代化?在残酷竞争的现实生活中迷失自我的人将如何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恐怕是摆在当代中国极其迫切的难题。61宗教缺失对中国的影响对于家国同构的中国传统社会,儒家以家为中
多元信仰和一元崇拜
中国——多元信仰西方——一元崇拜62
多元信仰和一元崇拜
62
天神地祗人鬼上帝社、土地先王日月、星辰四方、先公、先妣东母、西母四戈诸子云风、雨雪四巫诸母雷电山川之神旧臣殷人祭祀对象63
天神地祗人鬼上帝社、土地先王日月、星辰四方、先公、先妣东母儒三皇、五帝、尧、舜、禹及祖先崇拜对天、地的崇拜对社稷的崇拜龙、凤崇拜
64儒三皇、五帝、尧、舜、禹及祖先崇拜64道三清:太清、上清、玉清、四御:玉皇大帝、北极大帝、天皇大帝、土皇地袛三星:福星、禄星、寿星八仙:钟离权、何仙姑、张果老、铁拐李、曹国舅、韩湘子、吕洞宾、蓝采和九天玄女、盘古真人、城隍、土地、龙王、虫王关公、钟馗、岳飞、妈祖
65道三清:太清、上清、玉清、65佛三世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四大菩萨:“大智”文殊、“大行”普贤、“大悲”观世音、“大愿”地藏四大金刚或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罗汉、天龙八部等
66佛三世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66中国民间的宗教行为呈现出一种混乱的“大杂烩”的情况,来自不同宗教的各路神仙为广大民众同时膜拜。宗教文化与各种节庆礼仪水乳交融6767
王权与教权
中国——王权西方——教权
由于“敬鬼神而远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因而,宗教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一直被边缘化,始终臣服于世俗的政治权力。而在西方,世俗的王权势力反而一再受到教会的制约和挑战。68
王权与教权
中国——王权68
中国——王权
在中国古代,王权在社会生活当中处于一种绝对至上的地位,而宗教则受到世俗王权的操纵和支配,一直处于附庸的地位。
一种宗教想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扩大影响,就必须为世俗王权服务。
69
中国——王权
在中国古代,王权在社会生活当中处于一种绝对至佛教印度佛教本是出世的宗教,不受世俗的礼法道德的约束。印度佛教的基本教义主张无君无父,一不敬王者,二不拜父母,见在家的任何人都不跪拜,只合掌致敬———包括对王者。
70佛教印度佛教本是出世的宗教,不受世俗的礼法道德的约束。印度佛佛教东晋慧远:信佛的信众有两种,一是在家,二是出家,在家信徒应当忠君孝亲,遵守礼法名教。出家修道的沙门“是方外之宾,不应改敬王者”。北魏法果:“太祖(即魏道武帝拓跋珪)明睿好道,既是当今如来,沙门宜应尽礼。”“能鸿道者人主也。我非拜天子,乃是礼佛耳。”北周武帝:“帝王即是如来”。宋孝武帝:下令沙门必须对皇帝跪拜,否则就“鞭颜被面而斩之”。隋昙迁:“佛为世尊,帝(隋文帝杨坚)为至尊”。
71佛教东晋慧远:信佛的信众有两种,一是在家,二是出家,在家信徒佛教向中国王权试探的结果,证明中国的世俗王权拥有强大而坚实的根基以及至高无上和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它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它决不容许任何宗教信仰、任何观念行为凌驾于它之上或对它稍有不敬。无论从佛教来看还是道教看,它们同世俗王权的摩擦争斗,无不以妥协或失败而告终。所以,“不依国主,则法难立。”
即使后来佛教、道教流行,都不能改变其从属于政治,做政治奴仆的命运。由此,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也就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超越,世俗王权也失去了最后的制衡与监督力量。72佛教向中国王权试探的结果,证明中国的世俗王权拥有强大
西方——教权
公元380年,基督教被确认为罗马帝国国教。11世纪,正式形成了罗马教皇制度,8世纪中叶,开创了存在了一千多年的教皇国,标志着教皇在精神领域的权威已经延伸到了世俗领域。公元800年,教皇为查理曼加冕,由此开始了帝王由教皇加冕的仪式,成为“君权神授”的具体体现。而后,教会又根据《伪伊西多尔教令集》,宣称教皇权力高于帝王,反对世俗王权控制教会。11世纪初到13世纪末是欧洲基督教会的全盛时期。在这一时期教权与王权的争斗中,往往是教权占上风。73
西方——教权
公元380年,基督教被确认为罗马帝国国教。7
西方——教权
13世纪教皇英诺森三世时,教皇的权势达到了顶峰。英诺森三世:“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像月亮要从太阳那里得到光辉一样,皇帝也要从教皇那里得到政权。”
16世纪,欧洲爆发了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脱离罗马天主教的新教,沉重地打击了天主教会,对欧洲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基督教采取了灵活务实的策略。按照灵肉二分的原则,世俗政权只能管人的肉身,而灵魂应交付给上帝亦即宗教。多数西方人也按此来处理生存与信仰的问题,通过宗教为自己的灵魂找到最后的依托。74
西方——教权
13世纪教皇英诺森三世时,教皇的权势达到了顶推荐书目:《中国传统文化的陷阱》端木赐香《潜规则》、《血酬定律》吴思《论语别裁》南怀瑾《论语今读》李泽厚《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万历十五年》、《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黄仁宇《吾国与吾民》林语堂75推荐书目:《中国传统文化的陷阱》端木赐香75
(二)中西文化的主导模式及其评价
一、中西文化的起源二、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
三、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四、中西宗教文化比较五、中西社会规范体系比较六、中西艺术比较76
(二)中西文化的主导模式及其评价
1三、中西思维方式的比较“天人合一”与“二元对立”
直觉形象与逻辑推理
实践理性与抽象理性
人类任何自觉的行为,都是以认知为基础的。所以说,思维方式是文化的基础,也是文化的核心内容。
77三、中西思维方式的比较“天人合一”与“二元对立”2
“天人合一”与“二元对立”
中国的“天人合一”——重和谐西方的“二元对立”
——重对立78
“天人合一”与“二元对立”
3“天人合一”认识论自然观(道)
社会观(儒)宗教观
中国人的观念,明知物我、人我之间的种种矛盾,但力求避免强化对立,希望相融和合一,追求对称、平衡、和谐。
中国文化的三种平衡:人与自然界的平衡(天人平衡)、社会内部人与人的平衡(人伦平衡)、人心内部的平衡(身心平衡)。79“天人合一”认识论中国人的观念,明知物我、人我之间的种种矛盾
“天人合—”成为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它构造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内外等重大范畴统一的宇宙;它培育起“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广土大众的文化;它向往大同社会,四海为家,中央集权,一统天下;它崇尚秩序,追求和谐,反对战争,痛恶分裂,也不尚竞争;它倡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要求理论的实际效用,要求言行一致,为人师表;它反对空谈玄想,憎恶口是心非,也造成了对纯理论和纯思辨的轻视。它铸成“礼之用,和为贵”的大众行为模式,它包含对家人的关怀和责任,对乡土的眷恋与归依,也有老道圆滑的一团和气和息事宁人的柔顺。它也是“文以载道”,情景交融,文质彬彬的艺术追求和人的精神与九天的同流贯通。80“天人合—”成为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它构造了一“天”是指认识对象、客体,“人”指认识主体。天人合一:主客体合一。把天地人我、人身人心、万事万物都处在一个系统之中,肯定各子系统合要素的内外依存,密切联系。如以“道”、“一”、“太和”表明整体,以阴阳为两面,认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形成一个整体综合。强调了宇宙一元论、世界的一体化,是一种古朴的系统论。而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又体现了一种朴素的辨证思维。认识论81“天”是指认识对象、客体,“人”指认识主体。天人合一:主客体认识论在天人统一体中,人处于中心位置,认为天道(自然规律)与人道(社会规律)是同一的宇宙规律的表现,因此,“人者,天地之心也”,了解人道,就是了解天道,或者说用人道取代天道。忽视天道,就是对客观不做分解分析,也不做界限区别,用主观代替客观。82认识论7爱因斯坦论科学与科学家所有的科学家之所以是科学家,乃是因为:
(1)他假设了有一个在很大程度上不依赖于人类观察者的客观世界的存在。
(2)主张唯理论,相信自然界的统一性和合理性,相信人的理性思维能力。
83爱因斯坦论科学与科学家所有的科学家之所以是科学家,乃是因为:
天人合一的系统观虽然相信自然界的统一性和合理性,却否定了一个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实体的存在,与科学需要的客观精神相悖。
84天人合一的系统观虽然相信自然界的统一性和合理性,却否《列子天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礼记〉:阳盛则散为雨露,阴盛则凝为霜雪〈淮南子论镜〉: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国语论地震〉: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是为地震。〈吕氏春秋论酒〉:黍为阳,麴为阴,阴阳相感,乃能沸动。〈蔡邑论虹〉:阴阳交接之气,着于形色者也85《列子天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10思维对事物整体“统观会通”的缺点在于即使对客体解析区别,也是用简单的阴阳(一分为二)解释一切,穷尽真理。这种朴素系统论,就是对系统内部的子系统、要素不做具体研究分析,而是笼统地解释。这种思维方式断绝了进一步的探索,堵塞了走向近代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的道路。
86思维对事物整体“统观会通”的缺点在于即使对客体解析区87128813自然观“天”是指自然。天人合一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有机的联系。
中国文化从来不认为自然是外界、是彼岸,是人身外的知识活动对象,而是与人自身融为一体的统一有机体。“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中国(道家)文化强调人对自然的顺应、协调和感恩,以人与自然的亲和作为其文化的价值基础。这种思想受到现代环境保护人士、绿色和平组织的推崇。89自然观“天”是指自然。天人合一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有机的联“泰坦尼克”的沉没不是因为船不够坚,而是因为人们太相信它的坚固了。现代世界越来越证明科学技术不是万能的。过分依赖科技赋予我们的“超人”能力,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彻底埋葬,灾难必然降临。
地球是一个活的“女神”,她不但具有生产功能,还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然而,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我们却没有领会和珍惜自然的功能,反而肢解她的躯体——田园和草原,毁损其筋骨——山脉,毁坏她的肾脏——湿地系统,切断她的血脉——河流水系,毒化她的肺——林地和各种生物栖息地……使她丧失服务功能,最终就连一场小雪或暴雨都可以使整个城市瘫痪。90“泰坦尼克”的沉没不是因为船不够坚,而是因为91169217社会观“天”是道德之天,
儒家将天道、天理视为社会伦理价值的最高来源。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社会观强调人与人的和谐统一。统一观念表现于政治领域,是春秋大一统的观念;在伦理上表现为顾全大局,必要时不惜牺牲个人或局部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93社会观“天”是道德之天,儒家将天道、天理视为社会伦理价值的宗教观“天”是人事不能及,无能为力之事的终极原因,是“天命”、“命数”、“命运”。天人合一:天主宰着人事的成败,而人能以至诚求得神助。由此,它引导中国文化理性趋于实用,它指导了一个较少宗教情结的乐观坚定的民族,一个关注热爱现实生活的文化。94宗教观“天”是人事不能及,无能为力之事的终极原因,是“天命”二元对立认识论自然观
社会观
宗教观
与所有其他文明一样,西方文化中也出现过早期人类与自然混沌一体的认识。但随着文明的发展,他们逐渐形成了人与自然分离的哲学认识,确立了一个物我分离,主客对立的二元世界。
二元对立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他人及社会的对立,人自身的分裂。95二元对立认识论20
由此西方人建立起无数对立的范畴: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与社会,人与神,灵与肉,有限与无限,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理性与经验,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西方文化正是认定事物内部、外部的矛盾冲突促成了事物的发展,所以宇宙世界、人类社会才如此充满生机活力,永不止息地运动。也正是承认事物的差异特征,强调个性的价值,才有了林林总总、千姿百态的世界,才有了一个个独立的各具风姿的人和人的独特价值,以及对人的尊重及平等观念。然而,对-错、好-坏这类对立思维,使西方人倾向于把世界看成为黑白两色世界,把对世界的看法简单化了。他们通常依据自己的标准对一切事物作出评价,这在东方人看来是一种傲慢的表现。
9621认识论物我二分在认识论上表现为主客体的对立二分。
因为发现了人在认识活动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将认识主体从自然万物中分离出来,把自然界看作一个课题,这样才有了科学研究,才有可能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这种主客体的二元对立就成了西方哲学思维的基本前提,构成了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等二元对立的哲学范畴。
97认识论物我二分在认识论上表现为主客体的对立二分。22自然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一开始就表现出控制与征服自然的强烈欲望。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是整个西方文化突出的特征。征服自然必以认识自然为基础,于是科学理论作为征服自然的有力武器备受西方文化重视。98自然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一开始就表现出控制与征服自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凡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鸟,都必惊恐、惧怕你们;连地上一切的昆虫并海里一切的鱼,都交付你们的手,凡活着的动物,都可以做你们的食物,这一切我都赐给你们,如蔬菜一样。”——《圣经》“人为自然立法”——康德“自然界,外部的感性世界是劳动者用来实现他的劳动,在其中展开他的劳动活动,用它并借助于它来进行生产的材料。”——马克思
“全部文明的进程是以精神法则战胜自然法则——人战胜自然为标志的。”
——亨利·托马斯·布克尔《英国文明史》99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24社会观个人是自由独立的,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而群体(社会)则注重共同目标。从这种意义上讲,社会共同利益的原则对个人个性原则毫无疑问是一种限定、制约、压制。西方文化不仅关注社会与个人的对立,也承认每个个体之间存在利益的冲突。承认对立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社会中每个个人的独立权利。
100社会观个人是自由独立的,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而群体(社会)则注宗教观人的存在有理性与动物性,心与物或灵与肉的二元对立。
宗教徒把人生当作皈依上帝的旅程,将肉体与灵魂、此岸与彼岸、天堂与地狱作绝对的分割。101宗教观26
直觉形象与逻辑推理
中国式的直觉形象
西方式的逻辑推理102
直觉形象与逻辑推理
27中国式的直觉形象重形象、重体验、重直觉。从语言、宗教开始,中国人认识事物习惯借助具体的、形象的符号,用形象来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本质。103中国式的直觉形象重形象、重体验、重直觉。28从感官感知的事物入手,以直观具像的符号说明道理,用某种具体事物或直观表象表示抽象概念、思想意境。用特殊性例子(不经过归纳)直接得出普遍性结论,抽象概念均由感性词汇借喻演变而来。两小儿辩日大小=体积,东西=物体,尺寸=长度“螳螂捕蝉”、“守株待兔”、“庖丁解牛”
以阴阳五行等可感知的具体事物解释一切104从感官感知的事物入手,以直观具像的符号说明道理,用某种具体事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05两小儿辩日选自类比外推:1、事物现象或属性间的相似,是类比的基础,而比喻、附会则是类比推理的出发点。万物感应关联,由特殊事物推出特殊事物。文学中形象思维:比兴:取象曰比,取义曰兴,触景生情,因事寄兴,托事于物,起譬引类,起发己心。朱熹:“以一物比一物,而所指之事常在言外”(言外之意)2、认为只要把握了某些现象的某些特征和属性,就可以推导出其全部特征和属性。荀子: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以近知远,以一知万,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106类比外推:1、事物现象或属性间的相似,是类比的基础,而比喻、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千里之堤,蝼蚁之穴溃。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107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染于苍则苍,染于崇尚一种观物取像、立像尽意的思维方式。故事寓言本身不直接说明理论,而是要人从中领悟道理。这种领悟,不需要言传,只要意会,靠心领神会,直觉体悟。都是要求超越逻辑,扫除概念,排斥分析。
10833中国人思维方式重形象、重体验、重直觉,但抽象逻辑思维却不够发达。
所有重大基本的哲学概念都落不到实处,都没有确定明晰的内涵与外延。如“仁”、“道”。“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汉语语法研究直至1898年《马氏文通》出版,才成为独立的学科,大大晚于印度文化体系和希腊文化体系。
鸦片战争之后,逻辑一词由严复译自英文logic。109中国人思维方式重形象、重体验、重直觉,但抽象逻辑思维却不够发评价之一优点:体现中国式智慧。所谓中国式的智慧,是指这种思维拒绝任何规则的限制,包括逻辑和语言规则,因而灵活,有创造力。
钟会答嵇康缺点:造成“无法无天”的对外在约束,对法律的蔑视。
阿拉伯分驴故事何武断剑110评价之一优点:体现中国式智慧。所谓中国式的智慧,是指这种思维评价之二优点:为认知者留下了广大自由的主观空间,有极强的主观性,因而,在那些对主观创造力有极大依赖的文学、艺术、工艺、实用技术领域,中国人都有极好的创造成就。
缺点:给思想的理解、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传授带来一定的障碍。
孔子门生佛祖拈花迦叶微笑
111评价之二优点:为认知者留下了广大自由的主观空间,有极强的主观11237评价之三优点:直觉思维具有立体有机联系的特征。
中医文学艺术缺点:由于不受科学方法的束缚,这种联系有时达到荒唐的程度。
113评价之三优点:直觉思维具有立体有机联系的特征。38
西方式的逻辑推理
优点:逻辑思维具有严密性和清晰性的特点。便于人们理解和掌握,使经验和技能转化为可以交流和传承的知识。
缺点:限制了主观创造性的发挥。这也包括牺牲思维的自主性以保障遵守逻辑的法则。有时表现为刻板地不近人情,不会灵活变通。
114
西方式的逻辑推理
优点:39实践理性与抽象理性中国——实践理性西方——抽象理性中国哲学的目标在于回答“怎么样”,它关心的是物的功用。中国思维以“经世致用”为目标;西方哲学则致力于回答“是什么”,它的兴趣在于寻求终极真理。115实践理性与抽象理性中国——实践理性40中国——实践理性实践理性:“正德、利用、厚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人生头等大事。在正德的基础上讲利用、厚生。重视实用技术的开发创造,只关心理论的实用价值而不作纯粹认知,从而使纯粹科学得不到重视与发展。实用目标不仅存在轻理论的问题,而且实用目标的理性近视还会模糊我们对终极目标的追求。实践原则使中国文化具有急功近利的理论近视和极强的世俗功利心态。
116中国——实践理性实践理性:“正德、利用、厚生”,修身,齐家、11742春秋战国:名家(公孙龙“白马非马”)——“辩而无用,有害于治”(鲁胜《墨辩注序》)魏晋:玄学家清谈——上层知识界一时的风尚,终被正统文化所淘汰。
佛教:其中形而上的理论、教义、繁琐缜密的纯粹方法被拒绝了,其学无徒孙相传。
总之,有名家而无逻辑学,有测量计算而无几何学,有占星术而无天体学,有辞章学而无语法学,生物学知识也几乎完全含于农学和医学之中,从而使纯粹科学得不到重视与发展。而纯粹科学是应用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发达的纯粹科学,那么,实用技术的发展也就有限了。
118春秋战国:名家(公孙龙“白马非马”)——“辩而无用,有害于中国人对自然的亲和与感恩,本当较容易地克服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但当今社会抽掉了古代哲学的自然观,只剩下没有思想基础的感恩自然。而恩感的前提是有恩可感,有利益功用才有恩。人有无限欲求,环境难以承受,而以有功利实用为前提的感恩当然会走向今天的暴掠自然。
119中国人对自然的亲和与感恩,本当较容易地克服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
西方——抽象理性
西方哲学沉迷于追求物质的本质。本质是潜在的,非直观能把握的,因此抽象理性在西方成为其文化思维的特点。抽象理性具有超越功利、脱离急功近利目标而趋于纯粹方法、纯粹认识的指向,即为认识而认识,因而更注重于方法的寻找,系统理论的建立。抽象理性的心理基础是对理性的崇拜。西方人认为人的理性是值得信赖的,而经验常常会发生错误。
120
西方——抽象理性
西方哲学沉迷于追求物质的本质。本质是潜在毕达哥拉斯定理∵△ABD=△FBC(两边夹角)而矩形BL=2△ABD(=BD×DL)正方形b2=2△FBC(=FB×AB)故:矩形BL=正方形b2同理,矩形CL=正方形a2
∴由(1)和(2)可得到a2+b2=c2
121毕达哥拉斯定理∵△ABD=△FBC(两边夹角)46勾股定理122勾股定理47
关于宗教
宗教是文化之母。宗教活动是人类最早的精神生产活动,宗教思想是人类最早的意识形态或精神产品,主持宗教活动的人是人类最早的知识分子、脑力劳动者。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教义、仪式等)对于一个民族的思想(思维、学术)、科学(天文、医学)、艺术(文学、造型艺术)等具有决定性的影响。123
关于宗教
48
宗教产生的原因
恐惧——敬畏(自然、死亡)痛苦——救赎超脱现世生存状态,突破生命的限制,寻找生命的意义。宗教——人类的精神家园124
宗教产生的原因
恐惧——敬畏(自然、死亡)超脱现世生存状态
四、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非宗教的人生和对超越的向往多元信仰和一元崇拜王权与教权
125
四、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50非宗教的人生和对超越的向往宗教之所以产生是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摆脱现实痛苦的救赎的期待,追求灵魂净化的祈祷,精神上对生命本源和意义的追索。宗教是人类为自己寻找的精神家园。人类宗教的发展,都经过一个从非理性的巫术与迷信向成熟的不排斥理性的文明宗教演进的过程。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在进行这个过程的时候选择了不同的尺度,使得宗教发展的轨迹和方向各不相同。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中国文化就体现为对现世生活的热爱,具有人本的价值尺度;西方文化则表现出了对一个超越的彼岸世界的向往,在价值上是以神为本的。126非宗教的人生和对超越的向往宗教之所以产生是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敬非宗教的人生和对超越的向往中国——非宗教的人生西方——对超越的向往
127非宗教的人生和对超越的向往52
中国——非宗教的人生
中西宗教文化的分道扬镳始于人类由原始信仰走向文明宗教的进程中。中国文化发展到西周,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神本观念的明显衰落和人本思潮的广泛兴起。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知识分子出于对现实政治的忧虑,对超越现世人生的彼岸——来生或者是鬼神世界并不关注,而是倾向于入世和人道的价值取向。与西方哲学沦为神学婢女的状况不同,中国的宗教信仰一直让位于儒家思想。128
中国——非宗教的人生
中西宗教文化的分道扬镳始于人类由原始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冲突1、在印度和尚第一,皇帝见和尚下跪,在中国王法大于佛法,和尚见皇帝下跪。2、印度和尚剃度以示舍弃一切。中国儒家认为身躯、头发为父母精血,应视之如命,还要在头上烧洞,就更不行了。3、印度和尚要出家,儒家则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在,不远游”。4、印度和尚当时靠野生物充饥,且视牛为天神。而中国当时已喝酒吃肉。129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冲突1、在印度和尚第一,皇帝见和尚下跪,禅宗:佛教中土化的结果1、重视现世:“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逢境对境,见色闻声,开眼合眼,悉得明宗”。2、重视直觉、顿悟:“拈花示众,默然一笑”;“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皆令自解自悟”,“一切万法尽在自心中,何不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见性成佛。130禅宗:佛教中土化的结果1、重视现世:“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道教: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1、道教在保留原始方术方技的基础上,在东汉年间佛教的刺激下,通过整理经籍、制定仪规,于南北朝正式使用道教名称。2、道教的核心是神仙思想,追求现实利益的理想:一是个人长寿永生,二是社会和谐安乐。既出世又入世,努力寻求现实满足。3、道教的经典是《道藏》。分四大部分:教义、方术(符咒、法术、斋醮)、医术(内丹、外丹)、伦理(戒规、功过格)131道教: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1、道教在保留原始方术方技的基础上,就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而言,也是实用主义态度:“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有奶便是娘”,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在这种价值尺度的导引下,宗教所有的超越性质(即宗教性)被抽取一空,剩下的只有保佑现世人生的幸福和安乐的功效,概括起来恰如梁漱溟所说的“非宗教的人生”。
13257西方——对超越的向往与中国文化不同的是,西方文化经历了一个从原始宗教到现代启示宗教的发展过程。133西方——对超越的向往58宗教对于西方的意义宗教的最大意义是对人的约束,即人的存在是有限和有罪的,在无所不能的上帝面前,所有人都是渺小的,所以人对神始终怀有敬畏之心。这种约束与中国儒家文化的道德约束有着相似的功能,因此,在西方,宗教与道德是不可分割的,即在敬畏上帝惩罚的阴影下对灵魂与欲望进行道德反省和自我约束,并执着期待于身后的救赎和解放。这种宗教道德的约束对于崇尚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西方人来说,恰恰起到了制衡的作用,从而确保社会的稳定发展。
134宗教对于西方的意义宗教的最大意义是对人的约束,即人的存在是有宗教对于西方的意义“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在启蒙运动之后,为“自由、民主、平等”的民主价值观和天赋人权的理想提供了思想武器,并被自然转换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而使法律获得了宗教强有力的支持。宗教还使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因为拥有共同的信仰而彼此信任,共同合作。清教徒讲求勤俭节约和刻苦工作的宗教伦理更是西方资本主义精神得以产生的原因,并对西方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35宗教对于西方的意义“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在启蒙运动之后,宗教缺失对中国的影响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物流园区智能管理升级方案
- 在线教育平台使用责任协议书
- 二零二五年度工业自动化生产线安装合同6篇
- 借款股权质押合同
- 楼宇课程设计心得
- 宠物行业宠物社交平台搭建与管理方案
-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方案
- 旋片真空泵相关项目投资计划书
- 中成药制药生产线行业相关投资计划提议范本
- 健身房私教实习总结范文
- 设备维修转正述职报告
- 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方案
- 游戏发行计划书
- 2023通信中级传输与接入(有线)实务知识点大汇总
- 半导体自动测试设备(ATE)全球市场、份额、市场规模、趋势、行业分析报告2024-2030年
- 工程热力学英文双语版
- 领导干部必须坚守廉洁底线课件
- 矿山三合一报告
- DRG付费常见九大问题答疑
- 中科院2022年物理化学(甲)考研真题(含答案)
- 广东省汕尾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