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的认识 说课稿(推荐15篇)_第1页
千米的认识 说课稿(推荐15篇)_第2页
千米的认识 说课稿(推荐15篇)_第3页
千米的认识 说课稿(推荐15篇)_第4页
千米的认识 说课稿(推荐1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7页共77页千米的认识说课稿〔推荐15篇〕篇1:千米认识说课稿北碚区人民路小学王凤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千米的认识》,我准备从以下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首先是教材简析一、教材简析《千米的认识》是西师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四单元测量长度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属于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千米是比拟大的长度单位,教材共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主要是通过主题情景图和例题中创设的活动情景引出学生对1千米的初步感知。例2通过创设理论活动的情景,让学生在走的过程中去进一步体验、感受1千米有多长,从而主动构建1千米的长度观念,并引出1000米=1千米。教材设计了多个生活化的活动,增强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尽可能地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二、说学生在正确理解了教材设计意图的根底上,我认真分析^p了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知识根底方面学生在二年级上期已经有了米、厘米的认识,知道了分米,并且能在理论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的含义,建立了详细的表象。在根本技能方面二年级下期的孩子都具备了最初步的感知长度的生活经历,初步养成了合作学习和交流的才能。千米的空间观念的建立要靠学生想象、推理来完成,而现阶段学生的推理才能还比拟弱,所以千米的观念的建立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三、说教学目的新课程标准在空间与图形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络: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直观经历。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订了以下教学目的:1、在详细的生活情景中,体会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000米=1千米2、培养学生的观察才能、理论才能、开展学生的空间想象才能。3、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4、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络,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这四个目的,其中第1、2点目的是针对知识与技能领域提出的,第3点是针对解决问题提出的,第4点那么是关注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三维目的有机整合、融会贯穿,使学生协调开展。四、说教学重难点找准重难点是上好课的前提,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在活动中体验千米的含义,正确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五、课前准备为了能顺利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我课前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学生沿着学校操场跑5周,记下所用的时间;第二组学生沿着学校操场走5周,记下自己所走的步数和时间。六、教法与学法根据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本课教学采取“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方法,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灵敏地组织教学环节,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理论、探究、交流中学习。我拟订了以下教法: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复习引入、情景激趣、引导发现、学用结合。学法:观察、想象、验证、类比推理。七、说教学流程通过对教材的'分析^p,以学生开展为本的原那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根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历。因此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一〕;激趣引入〔二〕初步感知;〔三〕体验感受;〔四〕稳固应用。〔一〕激趣引入创设生活中的情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亲和力,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学习的愿望。所以刚开课我就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在阳光明媚的三月,老师去了成都,一路上还录了象,你们想看看吗?在学生热情洋溢时,播放录象:〔课件:汽车在告诉路上行使〕看了录象让他们说说都看到了什么?当学生说到路牌时〔课件:特写一个路牌200km〕老师追问:在这个路牌上你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会发现两个新的字母km,接着让学生说说它表示的意思。假如学生能说出km表示千米,老师给予肯定,并引出课题,假如学生不能说出来,老师可以直接介绍:这是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关于千米的知识你想理解些什么呢?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老师提醒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解决同学们关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二〕初步感知〔教学例1〕接下来对千米进展初步的感知,教学例1,在这里我设计了4个层次:详细感知――加深理解――抽象概念――课堂活动详细感知这一环节我注意遵循了学生认识事物从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注重把学生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历根底之上。于是我首先让学生比划以前我们认识过的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通过比画1米,知道假如我们把手臂伸直可能有1米多一些。在次根底上请8个小朋友伸直手臂手拉手站成一排,大约就是10米。让学生观察10米的详细长度,感觉到10米比拟长。假如80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有100米。大约就是我们年级两个班的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让学生根据10米想象100米的长度,学生很容易的发现100米比10米长得多。100米都这么长,那1000米需要800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800个小朋友相当于我们学校一、二、三、四年级的学生全部站成一排,那个队伍会是一个什么样呀?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会由衷的体会到1000米好长啊!这里把抽象的数字800转化成形象的、熟悉的事物,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建立1000米的概念。这个环节的处理要充分运用老师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根底上进展合理的想象,从直观的10米,过度到比拟长的100米,最后感知1000米的长度。2、加深理解为了加深理解,我选择了学生非常熟悉的教学楼作为参照物,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千米的含义,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入手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告诉学生我们的教学楼大约长50米,1000米就相当于把20幢这样的教学楼连成一排,让学生结合实物想象1000米确实很长。通过800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20幢教学楼连在一起这两个活动有效的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体验了千米的含义,建立千米的空间观念。3、抽象概念刚刚的这些长度假如我们仍然用米尺1米、1米的去量很不方便,这就需要有一个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它就是千米,所以长度单位千米是用来测量比拟长的间隔。千米也叫公里,1000米等于1千米,同时进展板书。4、课堂活动在认识了千米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千米作单位,同学们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的积累进展交流,老师也要搜集素材并展示给大家看〔课件展示一些用千米做单位的〕。这个练习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对千米有更深的认识,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三〕体验感受〔教学例2〕课标指出: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根本线索,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敏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本节内容的例2需要让学生到操场跑或走1千米,让学生实际感受1000米的长度。课前我到学校体育组理解到:二年级的孩子假如走1千米大约要20几分钟,假如跑1千米大约要10分钟。假如将这一环节安排在课堂上去体验,会花去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势必会影响其它环节的教学,所以我把这一活动在课前进展了处理。教学时只是让学生反响活动结果与收获。操场一周是200米,5周就刚好是1千米。例1是让学生想象1千米的长度,例2那么给了学生一个详细的1千米的长度。让学生汇报自己跑1千米用了大约10分钟,这一个体验很重要:它既能让学生感受到跑完1千米用的时间较长,还能让学生知道自己跑10分钟的路程大约就是1千米。交流了所用的时间后再让学生谈谈身体的反响,从感觉很累、腿软等现象中感受1千米太长了。第二组同学汇报自己走完1千米大约要用20分钟,从所用的时间特长、步数特多、不易数清这些亲身体验,一方面感受1千米的长度,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走20分钟的路程大约就是1千米。通过这些体验活动,不仅让学生从生理方面感受1千米很长,而且还从用时的多少上再次加深学生对1千米的实际长度的认识,并掌握了估测1千米长度的方法,更好的打破了本课学生学习的难点。〔四〕稳固应用数学知识来于生活,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了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我设计了让学生在生活中确定1000米长度的活动。小朋友每天在学校上学,对学校周围一定很熟悉,根据自己对千米的认识,以及走1千米、跑1千米的时间来估计一下:从学校大门出发,走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在学生答复的根底上千米认识说课稿老师总结:有的小朋友正确建立了千米的概念,有的还不够准确,老师也去测量了一下,〔课件展示:学校到各个方向的1千米图〕从学校大门出发,经车站到区门诊、到龙凤桥南桥头、到天奇花园;经和平路口到中山路小学、到体育场、到锦绣都是1千米。把这些正确的1千米的实际长度呈现给学生,并让学生放学时,结合回家的道路去走一走,再次感受1千米的长度和所需的时间。以上各个环节,学生在老师创设的一个又一个活动情景中认识了1千米,建构了千米的长度观念。八、板书设计篇2:千米认识说课稿1000米=1千米〔公里〕1000m=1km本课的板书设计力求简明扼要,表达了本节知识的重点。。回忆整堂课的设计,我把教学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数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合适学生开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以上就是我对《千米的认识》的说课,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篇3:认识千米说课稿认识千米说课稿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千米的认识》。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千米”不像厘米、分米那样看得见、画得出,所以学生对“千米”的感知相对较少,这就为学生认识“千米”带来了困难。严密联络学生的生活,灵敏运用教材,是解决这一困难的有效途径。根据上述内容的分析^p,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2、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的观察才能、理论才能,开展学生的空间想象才能。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严密联络,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其中,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教学这一内容,我大胆走出教材的约束,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亲身体会,加深对“千米”的理解。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的,解决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以下教学过程:一、以一次旅游出发初识“千米”同学们去过北京吗?你是怎样去的?去北京,哪种出行方式最适宜呢?暑假里,我们全家开车去了北京,路途上需要多长时间?请大家猜一猜。有人说是两小时,有人说三小时,这是我记录的时间,请大家来算一算吧!我们的行程足足用了4小时,看来呀,北京离我们这里真的很远。我查了资料,大家请看:北京离我们这里大约是300——〔千米〕。引出长度单位——千米〔板书:千米的认识〕,并告诉学生:计量比拟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千米用字母“km”来表示;“千米”也叫“公里”。设计意图:去北京选择适宜的出行方式是对学生生活积累的.考察,讨论路途上用了多长时间,对第一单元“时、分、秒”进展了复习,将时间的长短与路程的远近联络起来,加强了知识间的交融。二、从操场跑道出发感受“千米”1千米有多长呢?出示第一幅情景图:运动场的跑道通常一圈是400米,几圈是1000米呢?结合跑道,同学们可以有条理地分析^p出跑道两圈半的长度就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板书:1000米=1千米〕观看动态视频,感受1千米的产生。第二幅情景图就是一项理论活动,我把这项活动安排在了课前。在我校操场的北端有100米的跑道,我以做游戏的形式组织学生沿百米跑道走一走,并记录所用的时间、步数。课堂上,我组织大家交流:假如沿着百米跑道,走一个来回是多远?怎么走能走出一千米呢?假如100米我大约要走200步,大约用了2分钟,1千米呢?通过推算1千米要用的时间和步数,理解了〔10〕个100米就是1千米。事实上,我校操场上的跑道,一圈是300米,利用圆形跑道,怎样走出1千米的路程呢?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结合学生熟悉的运动场跑道示意图,说明1千米有多长;结合课前的理论活动,推算出步行1千米要用的时间,是对“1千米”的感知,从而加深了对“千米”的理解。三、从校外旅游出发体会千米有两名同学想去校外寻找“1千米”的路程,他们来了一次校外旅游。他们从海港一小出发,都到过哪些地方呢?这就是他们的道路图,这是他们记录下来的数据:1千米、700米、1500米、2千米。首先请同学们将各数按一定顺序排序,然后将这些数据放到适宜的位置上,这是在考察学生对长度的理解才能及解决问题的才能。根据道路图,请同学们说一说图上哪两个地方的间隔是1千米?我们发现从学校到信达的间隔是1千米,通过计算还能得知从信到达医院的间隔也是1千米。这张道路图中还藏着许多数学信息,小组内互相交流并汇报。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的意图是让学生感知“1千米”的实际间隔,这比一圈一圈的跑道更加直观,更加接近孩子们的生活,更能加深对“1千米”的理解。四、学以致用我设计的练习如下:课件出示。这些都以答题卡的形式发给大家,完成这些练习之后老师进展订正。我认为一节数学课必须留给孩子安静的时间,让知识静静地融化、静静地沉淀。最后,我给孩子们布置一道理论题:和爸爸妈妈来一次小小的旅游,寻找“1千米”的路程。我的说课到此完毕,谢谢大家!篇4:千米的认识说课稿一、教材分析^p千米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10页的内容。《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时机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会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观念比拟困难。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建立千米的观念,在建立千米观念的根底上去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又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打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络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展简单的化聚。2、才能目的: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拟、抽象、概括才能,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3、情感目的: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究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本节课的课时安排为1课时二、说教法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我分析^p了学生的状况。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且三年级学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长度的生活经历,从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良好的。但三年级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要建立1千米这么大的一个长度观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对长度单位千米认识不深化,必将导致重量单位使用不适宜,以及估计物体长度不准确等错误。介于学生思维开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历建立联络。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三、说学法老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对学生进展学法指导,因为“方法是翻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同教法一样,学法指导也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与学习内容进展优化组合。在分组实验时,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拟、分析^p、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会合作与讨论,在认识千米时,指导他们学会自学与总结。四、说教学程序〔一〕复习导入1、一米大概有多长?2、出示米尺,让学生说说米尺的作用。3、当我们测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盒的厚度时,是不是还用米来测量?当米尺测量这些物体显得太长时,我们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这些单位间的关系是怎样的?4、假如我们要测量一下学校到君悦花园的路程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方法?根据学生的答复整理,当测量路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如今我们就来认识千米。〔设计意图:这种导入方法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根底上,通过设疑提问,巧设悬念,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并理解了千米这种单位的作用。〕〔二〕新课教学1、认识千米〔1〕认识10米。在学校的操场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两头插两根标枪,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每10米挪动一下标枪,同时让学生观察,走步,理解几十米,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0米?〔2〕认识100米。通过测量得到10个10米是100米,观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长度。举例说说从哪里到哪里的长度大约是100米?〔3〕认识1000米。上此课的前几天体育老师已经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绕操场跑道跑了4圈,每人必须跑完,跑慢没关系。学生先说说赛跑的感受,然后告诉学生跑道为250米,问实际上就是跑了多少米?2、单位间的换算〔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书千米、米关系〕,千米有时也叫公里。〔设计意图:联络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跑完艰辛的1千米,此时“千米”在学生的心中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将是长远的,打破了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难点〕〔2〕教学例1以前我们学过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互化,如今你能不能根据1千米=1000米,自己想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试一试,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与同桌商量一下。计算2千米=米学生计算结果,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再练习:2千米500米=〔〕米

6千米30米=〔〕米练习后说说想法。〔3〕教学例2尝试练习4000米=〔〕千米并说说练习过程的根据?再练习10000米=〔〕千米尝试练习:4350米=〔〕千米〔〕米想:4000米是4千米,4350千米是4千米350米〔4〕试一试:6千米720米=〔〕米

5830米=〔〕米3、归纳整理长度单位提问:经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把长度单位全部学完了。你可以先用手比划一下各长度单位〔千米除外〕的长度。谁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给它们排排位?答: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共有五个,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提问: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一样吗?不同在哪里?答:根本的进率关系式有四个,分别是: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在此根底上可以推算出以下的进率关系式:1千米=10000分米=100000厘米=1000000毫米1米=100厘米=1000毫米1分米=100毫米〔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进展整理和归纳,使学生认识一个完好的长度单位的知识体系。〕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问题?你是用哪些方法学会这些知识的?五、稳固应用这里老师搜集了几个问题,你们能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加以解决吗?1、填上适宜的长度单位一根拔河绳长12〔〕

小冬肩宽30〔〕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

一本数学书厚8〔〕北京到温州之间相距2510〔〕杭州到温州之间相距367〔〕〔设计意图:这道题和生活联络最严密,可以加强学生对长度单位千米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比照,培养学生准确使用长度单位的才能。〕2、在○里填上“〉”、“〈”、或“=”号。〔1〕5千米○678米;〔2〕28毫米○6厘米;〔3〕100分米○10米〔4〕6分米○485毫米3、有A、B、C、D四种物体,它们的长度分别如下。那么最长的一种物体是〔〕。A、680毫米B、4分米C、2米D、216厘米〔设计意图:安排这几题的目的是在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根底上,会进展单位换算,并比拟大小。又通过选择适宜的数量,建立实际长度的观念。〕4、你能说出一些详细例子吗?〔1〕约6分米长的物体〔举出5个例子〕。〔2〕用千米作单位最适宜〔举出5个例子〕。〔设计意图:在纯熟认识长度单位的根底上,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应用题,并能联络生活实际举例说明,进步运用长度单位的才能。〕板书设计:

千米〔公里〕的认识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例1:〔1〕2千米=〔〕米〔2〕2千米500米=〔〕米例2:〔1〕4000米=〔〕千米〔2〕4350米=〔〕千米〔〕米〔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设计一是有利于指导学生观察和抽象概括;二是板书设计和教学思路和谐统一,能简明突出地呈现本课知识点,看上去一目了然。〕篇5:千米的认识说课稿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课题是“千米的认识”.一、说教材分析^p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有了较深的认识,并可以准确地进展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之间一些简单的换算,这些都是学习本节课的根底,它们不仅为本课教学作了知识的铺垫,同时为本课千米与米的化聚作了思路孕伏、迁移。认识千米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也是长度单位形成完好知识体系的需要。教材例3通过到某地还有多少千米的情境图,引出千米,同时告知400米的跑道2圈半就是1000千米,得出1千米=1000米。例4是要学生量出100米,走10个100米来感受1千米的长度,做一做,让学生举例校门口到哪里是1千米,并且要求学生和老师一起体验一下1千米有多远。这个过程在课堂上操作不利于教学,我要求学生在课前做,但这个例题启迪我们教学千米时要注意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例5是利用刚刚所学的1千米=1000米进展千米与米的有关化聚,化聚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可以从已学的单位间化聚得到正迁移。学习好这课是今后学习土地丈量、平方千米等知识的根底。制定如下教学目的: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展千米与米间的简单换算。2.通过估计生活熟悉路段间隔,在观察、比拟、猜测和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才能,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在估计较长间隔时,培养学生养成利用生活经历,通过合理推理进展估计的习惯,开展学生空间观念,并养成在不要求准确值时能自觉进展估计的习惯。由于利用千米和米的进率进展化聚在今后学习中经常遇到,1千米是比拟大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比拟抽象,需要通过反复体验和想象、推理来建立观念,而新课程提倡建立单位观念。因此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会用它进展简单的化聚。教学难点是通过推算想象和体验建立1千米的观念。二、说教法本课的教学时,我拟采用以下二种教学方法为主。1.引导发现法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正确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化,也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络”.在本课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而且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理论,发现并感受1千米的长度,通过利用生活经历来推算1千米的长度。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一些间隔长度是多少千米,来帮助学生建立千米的观念。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2.尝试教学法从哲学角度看,辩证唯物的认识论要求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理论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开展思维,培养才能。尝试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一开场就要求学生进展尝试练习,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尝试练习中遇到困难,学生便会主动地自学课本或寻求老师的帮助,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本课例5是千米与米的互化,完全可以从其它单位的化聚迁移应用,因此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尝试结果就能到达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符合现代教学论思想的要求,改变了传统的注入式教法,把知识传授和才能培养统一起来,引起了教学过程中一系列的变化,三、说学法以这二种教学方法为主要方法的课堂,对学生以下方面才能的培养更为突出。1.培养学生迁移才能本课在教学千米和米的化聚时采用尝试教学,把例题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运用了心理学中的迁移规律,重视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和生活经历在新知识学习中的作用,使先前单位间的化聚方法迁移应用到新知识中,使学生形成能包容新知识的更高一级的新知识构造。2.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本课教材通过到某地还有多少千米的情境,引出千米,小精灵提出“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你知道1千米有多少长吗?”这个问题,学生利用生活中接触过千米的经历,交流各自生活经历和大家熟悉的间隔建立千米观念,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这种“问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究、开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知识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究知识,掌握技能,学会考虑、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开展。四、说教学程序为了更好地表达对教材的理解,理论教法和学法的精神,我是这样设计本课教学过程的。〔一〕复习导入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怎么样的?〔通过复习唤醒学生的知识储藏,为新课学习作好准备〕。2.出示书上的情境图提问:观察主题图,你理解到什么信息?根据学生答复,提醒课题:千米的认识。〔以旧引新,过渡自然,便于学生承受新知、探究新知。顺利进入新课展开环节〕二、新课展开第一层次,教学1千米=1000米。①提问:谁知道1千米有多长呢?是多少米?预计学生有生活说出1千米=1000米。假设学生不能说出,老师就指出1千米=1000米。②读一读1千米=1000米,说说你怎么读?师指出注意在哪里停顿?引导学生正确读。第二层次,建立1千米的观念。1.1千米到底有多少长?①跑道一圈是400米,1千米相当于跑道的几圈呢?②出示图片,我们学校的跑道直道100米,〔〕个这样的长度是1千米?③走了100米,大约走了200步,大约要走〔〕步是1千米?④走完100米,大约1分30秒的时间,大约用了〔〕时间能走1千米?师:用自己的话说说1千米的长度?引导来感觉千米相当比米要大得多。〔通过跑道长、学生跑的时间,步数等常见的间隔来帮助学生感知1千米的间隔,有利于建立1千米的观念〕2.利用经历帮助建立观念。研究问题①说说从校门口到哪里是1千米?②利用大家都熟悉的间隔来说说从哪到哪是1千米或几千米?〔千米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1千米长间隔的观看时容易不清楚。学生很难象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那样直观体验。需要通过熟悉的间隔来推算1千米长,有利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3.研究何时用“千米”作单位提出问题:说说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用千米作单位?〔公路边的里程碑、指路标志、限速标志、摩托车的速度表等〕在学生举例后,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考虑怎么样的'情况下用“千米”作单位?〔要求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同时指出用字母KM表示千米。接下去出示填空题:选择适宜的长度单位北京到杭州间隔约是1350〔〕。摩托车每小时约行50〔〕。乐清市白象镇到柳市镇的间隔约是8000〔〕。〔这题提示学生要考虑前面的数据,结合生活经历,综合各方面情况,选择适宜的单位。进步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在1千米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借助学生熟悉的间隔,通过看一看、算一算让学生想象、感悟1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从而打破难点,并培养了学生估测间隔的才能。〕第三层次,教学千米和米的换算。①出例如7:3千米=〔〕米5000米=〔〕千米这题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然后交流考虑过程。②③应用练习:把“温州到上海的路程是590000米,温州到北京的路程是204米,温州到哈尔滨的路程是3380000米”中的间隔改为用千米作单位,说一说。〔给学生尝试的时机,表达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那么,让学生利用知识迁移去解决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才能〕三、稳固练习课堂练习是形成技能不可或缺的环节,这节课的练习,我就直接应用练习三中的题目。〔用这二题是为学生拓展知识面,为今后应用中提供参照,有助于进步解题的正确率〕〔这样的练习兼顾形象性和抽象性,层次清楚有一定梯度,并且针对性,围绕本课所学的新知识展示稳固,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事半功倍〕四、总结拓展①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②你知道在我们生活中千米还有一个名称叫什么?〔假如课中学生有讲到,我就改为陈述句来表达,千米还有一个名称叫公里〕你想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长度单位与千米一样,表示的间隔较离呢?请你回去查一查,写数学日记来介绍它。〔这样的总结不仅回忆了本课学习的知识,及时回忆、防止遗忘。而且,还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布置探究性的作业,做到新课虽完毕,学习不停顿,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不仅学好课内知识,还丰富课外知识,一举两得。〕篇6:千米的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千米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7、8页的内容。《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时机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会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观念比拟困难。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建立千米的观念,在建立千米观念的根底上去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又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打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络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展简单的化聚。2、才能目的: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拟、抽象、概括才能,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3、情感目的: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究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本节课的课时安排为1课时二、说教法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我分析^p了学生的状况。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且三年级学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长度的生活经历,从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良好的。但三年级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要建立1千米这么大的一个长度观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对长度单位千米认识不深化,必将导致重量单位使用不适宜,以及估计估计物体长度不准确等错误。介于学生思维开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历建立联络。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三、说学法老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对学生进展学法指导,因为“方法是翻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同教法一样,学法指导也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与学习内容进展优化组合。在分组实验时,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拟、分析^p、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会合作与讨论;在认识千米时,指导他们学会自学与总结。四、说教学程序〔一〕复习导入1、一米大概有多长?2、出示米尺,让学生说说米尺的作用。3、当我们测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盒的厚度时,是不是还用米来测量?当米尺测量这些物体显得太长时,我们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这些单位间的关系是怎样的?4、假如我们要测量一下梧埏镇中心小学到温州动物园的路程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方法?根据学生的答复整理,当测量路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如今我们就来认识千米。〔这种导入方法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根底上,通过设疑提问,巧设悬念,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并理解了千米这种单位的作用。〕〔二〕新课教学1、认识千米〔1〕认识10米。在学校的操场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两头插两根标枪,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每10米挪动一下标枪,同时让学生观察,走步,理解几十米,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0米?〔2〕认识100米。通过测量得到10个10米是100米,观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长度。举例说说从哪里到哪里的长度大约是100米?〔3〕认识1000米。上此课的前几天体育老师已经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绕操场跑道跑了4圈,每人必须跑完,跑慢没关系。学生先说说赛跑的感受,然后告诉学生跑道为250米,问实际上就是跑了多少米?2、单位间的化聚。〔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书千米、米关系〕,千米有时也叫公里。〔联络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跑完艰辛的1千米,此时“千米”在学生的心中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将是长远的,打破了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难点〕〔2〕教学例5以前我们学过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互化,如今你能不能根据1千米=1000米,自己想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试一试,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与同桌商量一下。计算:3千米=〔

〕米学生计算结果,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再练习:2千米500米=〔

〕米6千米30米=〔

〕米练习后说说想法。尝试练习:5000米=〔

〕千米,并说说练习过程的根据?再练习:10000米=〔

〕千米尝试练习:4350米=〔

〕千米〔

〕米想:4000米是4千米,4350千米是4千米530米〔3〕试一试:6千米720米=〔

〕米5830米=〔

〕米3、归纳整理长度单位经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把长度单位全部学完了。你可以先用手比划一下各长度单位〔千米除外〕的长度。谁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给它们排排位?答: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共有五个,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一样吗?不同在哪里?答:根本的进率关系式有四个,分别是: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在此根底上可以推算出以下的进率关系式:1千米=10000分米=100000厘米=1000000毫米1米=100厘米=1000毫米1分米=100毫米〔引导学生对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进展整理和归纳,使学生认识一个完好的长度单位的知识体系。〕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问题?你是用哪些方法学会这些知识的?三、稳固应用学了这些知识你觉得能解决哪些问题?那么多实际问题,课后你们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问题想方法加以解决。这里老师也搜集了几个问题,你们能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加以解决吗?1、

填上适宜的长度单位一根拔河绳长12〔

〕小冬肩宽30〔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

〕一本数学书厚8〔

〕北京到温州之间相距2510〔

〕杭州到温州之间相距367〔

〕学校到温州动物园相距12〔

〕〔这道题和生活联络最严密,可以加强学生对长度单位千米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比照,培养学生准确使用长度单位的才能。〕2、有A、B、C、D四种物体,它们的长度分别如下。那么最长的一种物体是〔

〕。A、680毫米

B、4分米

C、2米

D、216厘米〔安排这道题的目的是在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根底上,会进展单位换算,并比拟大小。又通过选择适宜的数量,建立实际长度的观念。〕3、你能说出一些详细例子吗?〔1〕约6分米长的物体〔举出2个例子〕。〔2〕用千米作单位最适宜〔举出2个例子〕。〔在纯熟认识长度单位的根底上,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应用题,并能联络生活实际举例说明,进步运用长度单位的才能。〕五、说板书设计千米〔公里〕的认识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例5:3千米=〔

〕米5000米=〔

〕千米4350米=〔

〕千米〔

〕米〔这样的板书设计一是有利于指导学生观察和抽象概括;二是板书设计和教学思路和谐统一,能简明突出地呈现本课知识点,看上去一目了然,使学生记忆深化〕篇7:千米的认识说课稿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例1:〔1〕2千米=米〔2〕2千米500米=〔〕米例2:〔1〕4000米=〔〕千米〔2〕4350米=〔〕千米〔〕米这样的板书设计一是有利于指导学生观察和抽象概括;二是板书设计和教学思路和谐统一,能简明突出地呈现本课知识点,看上去一目了然。篇8:千米的认识的说课稿千米的认识的说课稿一、说教材我要说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二、说教法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但要建立1千米这么大的一个长度观由于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对千米认识不深化,因此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三、说学法学法指导在教学中也很重要。在分组讨论时,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拟、分析^p、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会合作与讨论;在认识千米是,指导他们学会自学与总结。四、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例4。教学目的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2、正确运用千米表示长度,知道1千米=1000米。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和1米的关系。教学难点掌握千米与米的换算关系。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同学们,到如今为止,我们都学过哪几个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请大家比画比画,这些长度单位大概分别有多长呢?想一想,她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同学们学得真棒!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出示课题——千米的认识〕〔通过回忆,唤起学生对已有的长度单位的有关知识和经历的总结,有利于学生千米长度观念的建立。〕(二)自主探究温故知新我们认识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新课先知自学教材26页例4。1、计量比拟长的路程,通常用〔〕作单位,用字母〔〕表示,它也叫〔〕。2、认识千米,感知1千米的`长度。运动场的跑到通常1圈是400米,半圈是〔〕米,2圈是〔〕米,2圈半是〔

〕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因此,1千米=〔〕。米和千米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3、假如学校操场跑道1圈长200米,那么〔〕圈正好是1千米。4、用卷尺量出100米的间隔,看看它有多长。〔〕个100米的长度是1千米。()个500米是1千米;5个200米是〔〕千米。5、两根电线杆之间的间隔是50米,〔〕个这样的长度是1千6、一个游泳池的长度是100米,〔〕个游泳池的长度是1千米。〔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出千米,表达数学与生活的联络,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进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三、合作交流1、组长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并组织小组交流疑问。2、老师巡视,参与小组交流,并及时提示点拨。〔使学生加深对千米概念的理解〕四、展示鼓励1、小组选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补。2、全班学生对小组发言情况进展补充,并作出一些评价。五、当堂检测填一填。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2、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作单位。3、千米是比米——(填大或小)的长度单位。辨一辨。1、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2、50千米和5000米同样长。〔〕3、1千米又叫1公里。()算一算。米=〔〕千米4千米=〔〕米1千米—600米=〔〕米1千米+500米=〔〕米1公里=()千米6千米=()米〔使学生进一步解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关系。〕拓展练习学校运动会1千米的跑步比赛中,第一名到达终点时,最后一名离终点还有100米,最后一名此时跑完了多少米?六、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篇9:《千米的认识》说课稿《千米的认识》说课稿范例一说教学内容《千米的认识》是江苏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中的一个内容,这一单元的教学是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因此,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的认知根底的。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说明了主题。接着,展示学生比拟熟悉的运动场400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历,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课标要求和详细的教学内容,表达“三维”目的的整体落实,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定位于:1、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3、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才能、估算才能和实际测量才能。同时培养学生一定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开展学生空间想象才能。学生学习重点是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而整个学习活动也都是围绕这个重点展开的。二说设计思路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根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开展。为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开展。”在设计《千米的认识》的教学时,我力求表达以下几个方面:1、活化教材,表达数学思想。教材通过一个标准跑道来认识1千米〔400米一圈,2圈半就是1千米〕,备课时,我问自己:“假如我这样讲了,学生是不是就认识了1千米?”答案肯定是否认的。而看见教材后面的做一做安排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走一走去实际体验1千米的时候,我决定把这一局部糅合到新知识的教学中,分三阶段进展,使学生对千米的认识丰富立体化。同时使学生在解决旧问题中不断生成新问题,而就在新旧问题交织的过程中浸透“理论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辨证思想,学会解决问题的数学解决方法。2、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老师在师生活动中是“平等的首席”。教学中,我力求在师生、生生多渠道的交流合作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表达学生活动的主体性、自主性,有效性,把学生推到“活动主体”的位置,同时,适时、适宜的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3、活动分层,强化体验。活动设计形式多样,逐层推进,如设计三个小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活动一请学生谈谈你走或者跑学校操场8圈的感受〔因为我们学校操场一圈只有125米〕,学生均言累使他们初步意识到千米比已经学习的长度单位都大;活动二放请学生观察自己放学回家的路上的1千米,使他们感受1千米有点远。活动三带着我们已经认识的1千米去实际走走,有意识的感受1千米到底有多长。三说教学过程在详细的教学中主要以“情境感知、设疑导入——三次体验、自主探究——稳固应用、自我检验”为主线展开的,分三个环节进展的。第一个环节:情境感知、设疑导入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络,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兴趣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我执教本节课一开场便与学生平等对话“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能不能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出来?你们能用手比一比1米有多长吗?1厘米、1毫米呢?假如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什么单位比拟适宜?测量教室的长度呢?”在学生答复后,放了一段有关高速公路的录像,从公路路标的实际情境引入,问:“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什么?你能说一说“路标表示什么意思吗?”为什么在高速公路上路标用“千米”作单位,而不用其他长度单位呢?通过学生的语言描绘,使学生明白路标的详细含义。接着提醒课题:“千米的认识”,并问学生:“对于这个新朋友,你们最想理解它的什么呢?”学生提出:“千米是用来测量什么的?1千米到底有多长?千米与其它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等问题。这样本节课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已经由学生提出来了,“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开场今天的学习旅途吧!”一句这样的话语就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新知的欲望,也轻松的'进入了学习。第二个环节:三次体验、自主探究有一句话说:“做过了,你就理解了,确实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都不如亲身经历的来得直接,深化,要使孩子们体会1千米有多长,听凭老师如何加以解释,加以转换,也不如孩子自己亲身去走一走,去感觉来得正确,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取在学生理论和身边材料的根底上,让学生在走一走,数一数,算一算,估一估,体验、感悟“千米”的概念后,回归生活,理解千米的应用。其中在这一环节中又巧妙的安排了三次估算,一次比一次估算的难度大,同时也力求一次比一次估算准确,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根底上得到开展,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1、第一次估测:1千米有多长?提供米尺,学校的操场,教室门口的走廊,问:米尺量多少次大约是1千米,操场跑几圈大约是1千米,教室门口的走廊来回走多少次大约是1千米,请你大胆估测一下。课前有目的的带着局部学生在学校操场走了8圈即1000米,耗时10分钟左右,也带着局部学生在教室走廊来回跑20趟,也就是1000米,学生感到筋疲力尽,在学生的经历中,知道1千米很长,但到底有多长,却没有这个概念,因此第一次估测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五花八门,不能较为准确的估计。通过电脑演示,学生在理解了米尺连续量1000次就是1000米,在125米的跑道上走8圈,耗时10分钟,大约就是1千米,在50米的教学楼走廊来回跑20趟也是1000米,进而得到1千米=1000米。有些学生会为自己的准确估测感到快乐,对于估测不准的学生实际上也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比照,感受到自己的估测与实际间隔的差距,水到渠成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感受到1千米的长度。2、第二次估测:再来估测,学校到家的路上走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学生天天放学走这条路,再熟悉不过了,可能谁都没意识到今天所学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于是各个争先恐后,根据第一次估测的经历,抢着汇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此刻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电脑显示从学校出发的三条道路各走1千米后的终点,学生看着如此熟悉的画面,忘记了这是课堂,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到达极点。此次估测的结果没有像第一次那样离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3、第三次估测: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相隔1千米呢?对间隔的感受、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对走路步数的感受、对身体疲劳程度的感受等多种方式来体验1千米的长度之后,学生已逐步建立了1千米的长度观念,因此估计的地点也比拟准确了。又问:“从学校出发乘24路公汽,到哪一站下大约是10千米?你估测的理由是什么?”这是学生学习的再一次升华,学生根据掌握的估测方法各抒几见,千米这个抽象的概念学生在学生自信的答复中显得那么容易。我再次感悟到,我们的教学改革带来的真正意义,就如《数学课程标准》谈到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开展程度和已有的知识经历根底之上。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根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历。”通过3次估测,学生已结实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学生在理解1千米的长度之后告诉学生一些常见的交通工具的速度,使学生能初步感知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的快慢。第三个环节:稳固应用、自我检验为进一步强化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我把练习安排成争夺智慧星的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在研究千米和米的关系的时候,由学生自己组成学习小组分析^p讨论。开放题练习时,更是把学生推到了前台,让他们结合实际独立运用。还有意识的安排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如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2千米500米=()米,并且讨论你是怎么想的?课即将完毕的时候,我讲了下面一段话:同学们,10月12日是令中国人难忘的日子,你们知道是什么日子吗?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其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吧。出示画面:载有费俊龙和聂海胜两名航天员的“神舟”六号飞船12日上午九点整自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气象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当天天气良好,地面温度2-3摄氏度,西北风6-8米/秒,高空风40-50公里/秒。九点非常,飞船和火箭成功别离,火箭工作完成。飞船升空后运行在间隔近地点高200公里,远地点高度347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距点火583秒。九时四非常,当陈炳德总指挥正式宣布:“‘神舟’六号飞船发射获得圆满成功!”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和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掌声雷动,一片欢跃,很多人眼里噙着冲动的泪花。〔并配有神六升空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均言千米是我们目前认识的最大的长度单位,老师及时肯定学生,并请学生自己交流他们认识的有关千米的数据,如长江全长6300千米;黄河全长5464千米;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我国的古建筑长城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城,全长约6700千米……这样学生再一次意识到“一些比拟长的路程用千米做单位”。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通过大量事实事例领会其丰富的内涵,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不正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吗?篇10:三年级《千米认识》说课稿《认识线段》说课稿推荐度:圆的认识说课稿推荐度:《负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推荐度:幼儿小班认识颜色说课稿推荐度:小班数学《认识颜色》说课稿推荐度:相关推荐三年级《千米认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千米的认识》。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千米”不像厘米、分米那样看得见、画得出,所以学生对“千米”的感知相对较少,这就为学生认识“千米”带来了困难。严密联络学生的生活,灵敏运用教材,是解决这一困难的有效途径。根据上述内容的分析^p,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2、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的观察才能、理论才能,开展学生的空间想象才能。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严密联络,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其中,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教学这一内容,我大胆走出教材的约束,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亲身体会,加深对“千米”的理解。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的,解决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以下教学过程:一、以一次旅游出发初识“千米”同学们去过北京吗?你是怎样去的?去北京,哪种出行方式最适宜呢?暑假里,我们全家开车去了北京,路途上需要多长时间?请大家猜一猜。有人说是两小时,有人说三小时,这是我记录的时间,请大家来算一算吧!我们的行程足足用了4小时,看来呀,北京离我们这里真的很远。我查了资料,大家请看:北京离我们这里大约是300——〔千米〕。引出长度单位——千米〔板书:千米的认识〕,并告诉学生:计量比拟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千米用字母“km”来表示;“千米”也叫“公里”。设计意图:去北京选择适宜的出行方式是对学生生活积累的考察,讨论路途上用了多长时间,对第一单元“时、分、秒”进展了复习,将时间的长短与路程的远近联络起来,加强了知识间的交融。二、从操场跑道出发感受“千米”1千米有多长呢?出示第一幅情景图:运动场的跑道通常一圈是400米,几圈是1000米呢?结合跑道,同学们可以有条理地分析^p出跑道两圈半的长度就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板书:1000米=1千米〕观看动态视频,感受1千米的产生。第二幅情景图就是一项理论活动,我把这项活动安排在了课前。在我校操场的北端有100米的跑道,我以做游戏的形式组织学生沿百米跑道走一走,并记录所用的时间、步数。课堂上,我组织大家交流:假如沿着百米跑道,走一个来回是多远?怎么走能走出一千米呢?假如100米我大约要走200步,大约用了2分钟,1千米呢?通过推算1千米要用的时间和步数,理解了〔10〕个100米就是1千米。事实上,我校操场上的跑道,一圈是300米,利用圆形跑道,怎样走出1千米的路程呢?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结合学生熟悉的运动场跑道示意图,说明1千米有多长;结合课前的理论活动,推算出步行1千米要用的时间,是对“1千米”的感知,从而加深了对“千米”的理解。三、从校外旅游出发体会千米有两名同学想去校外寻找“1千米”的路程,他们来了一次校外旅游。他们从海港一小出发,都到过哪些地方呢?这就是他们的道路图,这是他们记录下来的数据:1千米、700米、1500米、2千米。首先请同学们将各数按一定顺序排序,然后将这些数据放到适宜的位置上,这是在考察学生对长度的理解才能及解决问题的才能。根据道路图,请同学们说一说图上哪两个地方的间隔是1千米?我们发现从学校到信达的间隔是1千米,通过计算还能得知从信到达医院的间隔也是1千米。这张道路图中还藏着许多数学信息,小组内互相交流并汇报。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的意图是让学生感知“1千米”的实际间隔,这比一圈一圈的跑道更加直观,更加接近孩子们的生活,更能加深对“1千米”的理解。四、学以致用我设计的练习如下:课件出示。这些都以答题卡的形式发给大家,完成这些练习之后老师进展订正。我认为一节数学课必须留给孩子安静的时间,让知识静静地融化、静静地沉淀。最后,我给孩子们布置一道理论题:和爸爸妈妈来一次小小的旅游,寻找“1千米”的路程。我的说课到此完毕,谢谢大家!篇11:认识千米说课稿教学设计认识千米说课稿教学设计认识千米说课稿教学设计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认识千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第一节的教学内容。2、千米是较大的长度单位,本课教学前,学生对米、分米、厘米和毫米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并可以准确的进展单位之间的换算。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能感知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这个仅仅是工农业消费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单位间的化聚打下根底。3、教材的知识构造通过学生熟悉的场景,让学生知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感知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然后通过看、算、走等丰富的理论活动来体会和理解千米的认识,认识1千米=1000米,体验和感悟千米的实际长度,通过想想做做让学生进一步感悟1千米的长度,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纯熟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4、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根本理念,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的确定为:1.在详细生活情境中,感知和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展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2、进步学生解决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的才能,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3、在理论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络。学会与别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5、基于以上的分析^p,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知和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展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教学难点是:进步学生解决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的才能,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二、说教学程序本课的教学我是这样设想: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答复。你知道我们学校跑道一圈多少米?小华跑了5圈大约是多少米?同桌讨论后,交流。汽车每小时能行70〔〕,你认为可以填上哪个长度单位?请学生答复。设计意图是激活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数学思维,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一〕认识千米。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学生交流自己看见过的。出示路标牌的图,并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介绍千米的符号km。〔二〕理论体验“1千米”。1、猜一猜:1千米大约有多长?学生猜测后答复2、观察:1千米到底有多长?多媒体演示测量公路长度的过程,学生仔细观察测量公路长度的过程,并记录。学生答复,你知道了什么?小结:1千米=1000米。3、课前已经请大家去操场走了走,一圈大约走了几分钟?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呢?学生答复。4、你感觉1千米长吗?学生自由交流。找一找:从学校到附近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讨论结果。设计意图是在详细生活情境中感知和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展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学会与别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理论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络。三、稳固深化,理论应用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从小明家到哪里正好是1千米?学生观察后独立描出图上1千米的长度。再交流。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米与千米的换算方法。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怎样考虑的。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用什么单位适宜。5.“想想做做”第5、6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意图是:进一步感受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在理论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络。四、总结概括,拓展延伸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设计意图是:既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又培养了学生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情进展总结回忆的习惯和才能。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注重让学生体验数学。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三年级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是长度单位教学中的难点。所以本节课着重让学生创设体验过程,引导体验生成,帮助学生较好地在体验中构建起千米的概念。以上说课仅仅是我对本课的一种教学欲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将努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开展性和创造性,及时调控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动态生成。认识吨一、说教材。本节课教学前,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可以纯熟准确地进展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质量单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教材所展现的知识构造,层次清楚,先通过猜一猜大象有多重,引入质量单位“吨”,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1吨有多重,并提醒1吨=1000千克。通过练一练,联络学生生活实际,稳固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通过做一做,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平时学生接触较少。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识,我对教材进展适当的整合。我先让学生猜我的体重,引出质量单位千克,再让学生猜猜大型动物的重量,引入更大的质量单位“吨”;通过玩背一背游戏,让学生亲身感受的根底上想象1吨的重量,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概念,再通过实际应用,深化对“吨”的认识,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的安排,使学生更容易在脑海形成1吨的概念。根据新课标理念及教材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确定为以下3个方面:1.知识目的:借助生活中的详细事物,感知和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1吨重物体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2.技能目的:区分质量单位,灵敏选用质量单位,会进展吨与千克间的简单换算。3.情感目的: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络,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根据对教材的分析^p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能进展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使用的教具主要是多媒体课件。二、说教法和学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时机,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构造出发,创设“生活化”的课堂,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引入富有情趣的课堂学习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表达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导的原那么。1.教学中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究,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理解并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观察比拟、抽象概括的才能,开展空间想象力。2.学生的认知构造由教材的知识构造转化而来。通过对教材的整合,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回给学生,引导并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重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知构造。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主要流程如下:创设情景,引入课题亲历活动,探究新知实际应用,深化认识总结全课,评价交流三、说教学程序。〔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第一环节:估计老师的体重。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猜一猜我的体重,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猜完后我提问:“刚刚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从猜我的体重入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师生之间的'间隔,同时,也为引入“吨”做了有力的铺垫。第二环节:引入“吨”我让学生猜测世界上体重最重的动物是什么吗。学生猜测后课件出示:非洲象,是现存的最大的陆地动物,体重约为5000千克,相当于100个人的体重;蓝鲸,是目前海洋动物重体积最大的动物,体重约为150000-250000千克,相当于-3000个人的体重。接着让学生考虑:这么重的动物体重也用“千克”作单位,很不便,怎么办?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用更大的重量单位“吨”。从而提醒课题。〔板书:吨的认识〕。课题提醒后我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学生可能会说出以下的物体:轮船、火车等等。〔课件出示〕再让学生考虑: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这样的结论:计量比拟重的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一般用字母t表示。这一层次的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出发,让学生猜测大型动物重量,并及时设疑,引入“吨”的概念,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表象,为下面深化感受和体验1吨的重量打下坚实根底。〔二〕亲身活动,探究新知。感受和体验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吨是一个离学生生活经历较远的概念,假如只用语言描绘是很空洞的,只有让学生在亲身感受和体验的根底上,借助想象来把握。为了突出重点,打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了3个层次进展教学。第一层次,互背同桌,感受其重量,并以此想象1吨的重量。启蒙家卢梭说过:“要让学生获得知识经历并得以开展,就必须引领他们参加各种活动。”游戏是学生最爱的活动,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学习与游戏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好学、乐学的习惯。教学中,我让学生互相背一背自己的同桌,感受对方的重量。学生的普遍感受是同桌很重,这为以后想象1吨的重量埋下伏笔。全班交流感受后,让学生计算〔不念〕:我们班平均每个同学的重量大约是25千克,4个同学的体重约多少千克?40个呢?是多少吨?学生计算后可以答出:4个同学的体重大约是100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大约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1t=1000kg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1吨有多重,我让班上的40个同学起立,让学生观察、想象40个同学的重量。然后我说:“请同学们闭眼再回想一下背同桌的感觉,很重,对吗?想象一下,假设刚刚站起来的40个同学全压在你背上,你会怎样?”一石激起千尺浪,班里顿时沸腾起来,学生冲动地说“压扁我了!”“重死了!”“受不了了!”。学生的感慨声说明了他们对“吨”已有了较深化的感受和理解,他们已意识到1吨是非常重的。这时的学习气氛到达了一个高潮。互背同桌的小游戏,使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在此根底上让学生通过“40个同学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来想象1吨的重量,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1吨重的观念,打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第二层次,掌握千克与吨的换算。课件出示:试试看3吨=〔〕千克6000千克=〔〕吨这局部内容对学生来说不难,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班内集体说理、说方法。第三层次,利用常见的物品,想象1吨的重量。1、看一看,说说图片的意思,再算一算。2、自由选择其中的某一件,想想需要这样的多少个物品,总重量才够1吨。这个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感知、表象,借助想象和推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习,让学生尝到了探究的喜悦,在愉快的气氛中到达了本课的教学目的。〔三〕、实际应用,深化认识。应用是数学永久的主题。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为了让学生理解“吨”在实际生活的应用,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1.说说图中“1吨”的含义。2.给千克、克、吨找朋友。3.淘气的数学日记中使用的质量单位准确吗?12月2日星期天天气:晴今天是星期日,早上,我吃了两个100千克的肉包子,然后就和妈妈一起去市场买菜。市场上的物品可真多啊!看得我眼花缭乱。我和妈妈转了一大圈,一共买了1克香菜,5吨西红柿,4千克鸡蛋,1千克白菜和1000千克肉。我和妈妈拎着这些东西累得满头大汗。(四)、总结全课,交流评价。我以“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的问题,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展了回忆和梳理,既稳固了知识,又加深了认识。积极恰当的评价,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教学中,我以鼓励性的评价为主,除了师评外,还组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学会正确对待自我,学会欣赏别人,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我还布置了一道这样一道作业题:把你的收获和评价写进今天的数学日记中。最后,我说:生活中有丰富的数学,数学中有无限的微妙,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观察者、考虑者、探究者、发现者!板书:吨的认识1吨=1000千克1t=1000kg篇12:小学数学说课稿《认识平方千米》各位老师,大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