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_第1页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_第2页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_第3页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_第4页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2页共32页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认识除法》是二年级上册课本中学生学习了平均分以后学习的知识,这节课的重难点之一是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除法运算是一个比拟抽象的模型,为了打破这个难点,我从与之联络严密的数学知识入手,遵循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一个吸纳新知的一个过程,利用动手操作后的结果完善已有的认知构造,从而充分认识除法的意义。首先,引发学生平均分的需要,让学生自主寻求答案。我一个追问:“每辆车坐2人是什么意思?”给了学生一个考虑方向上的提示,这对中等往下的学生更有所帮助,他们可以借助学具去分一分。对于中等往上的学生他们也可以直接在大脑里想分的过程或者联络乘法的意义来寻找答案,平均分和几个几相加本质上就有相通的地方。其次,暴露学生的思维,在争辩中完善知识构造。出例如题后,我让学生自主寻找答案,可以请身边的圆片帮助,也可以在大脑里考虑,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找到答案,后者比前者的思维层次要高一些。在组织汇报交流时我沟通了这两种方法相通的地方,“在这道题中是几个几相加是6人呢?”学生出现了意见的分歧,一方认为是3个2相加,一方认为是2个3相加,我让学生举手表决了一下,发现几乎是半对半,随后我说“有理走遍天下”,要说出自己的理由,此时有些学生根据平均分的意义来解释,有些学生知道想乘法来找到答案,但意义解释不清,我引导这局部学生去观察平均分好的圆片,最终是心服口服了,为除法的意义的理解奠定了良好的根底。最后,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在说中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算式中的3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整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经历一个“深化浅出”的过程,加强理解。其实,学生从平均分的角度用圆片去分一分去解释难度不算大,而对于是“几个几人是6?”这是一个从直观形象到完全抽象的一个中间的初步抽象过程,这是打破难点的重要纽带,需要暴露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主动地去明晰、完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4》这一教学反思,来自!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以贴近学生实际的游乐园情景导人,里面蕴含丰富的“一样加数”的因素,为引入乘法做准备,然后,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引导他们观察考虑,体会乘法意义,并进一步结合生活中的问题,稳固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与运用。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创设情景,激发探究动机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可以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本课中的游乐园情景图导入,使学生觉得贴近生活,生动有趣。教者再引导学生从图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自然而然地驱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从而培养和进步学生的自主探究才能。二,鼓励合作,培养交流意识。《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理论也证明:小组合作把个人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老师点拔等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提供了让学生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如:以小组为单位看图提问题,解决问题,再全班交流反应;让学生摆自己喜欢的图形,并交流成果……这样让学生最大可能的说一说,数一数,学生在做中,玩中愉快的学习。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引导学生交流合作成果整体会集体的力量。三,抓住课堂生成资,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让学生摆图形列出算式后,以黑板上较长的算式3+3+3+3+3+3+3+3+3+3=30为例,引导学生讨论:有什么方法能使算式变得简短一些在这一学习活动中,学生得出多种答案。如:6+6+6+6+6=309+9+9+3=306+12+12=3010个3,没想到3×10=30的算式也出现了,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马上决定不动声色,还是引导他们进展交流,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但在谈3×10=30这一方法时,特别注意引导全班同学参与考虑补充,老师在他们局部的根底上加以点拨,让他们有种知识是自己探究发现的感觉,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不同小组的互相提问,互相质疑,互相评价,使他们在交流,争辨中获得启迪。从而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四,重视反应,合理评价反应教学的过程是对信息反应的及时调控,有利于进步课堂质量的途径之一。因为学生有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有成功的时机,也存在着失败的可能性,由于学生才能的差异,有些学生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所以老师要注重课堂的反应,对成功的学生给予表扬肯定,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进步,促进他们进步学习的热情。对失败的学生,老师要发挥情感的力量,排除学生因失败所带来的消极因素,增强学生继续探究的信心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长算式:3+3+3+3+3+3+3+3+3+3=30如何变短的方法,由于老师的启发,诱导,合理的评价,使探究活动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在融洽,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中,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于质疑,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才能提供了适宜的平台。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一、小学数学《垂直与平行》教学反思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大家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的数学课堂也逐渐变得真实而生动,教学的设计朴实而又创新,学生学得扎实而又愉快。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垂直与平行》。这局部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根底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根底。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哪些线是穿插的,哪些线是不穿插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穿插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穿插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知识根底,从复习有关“直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街接准备。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回忆在《垂直与平行》的课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在无限大的平面上同学们想象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进展分分类?”这样有考虑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展观察、考虑,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进步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才能,发现垂直与平行现象。在处理教学难点“在同一平面内”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在长方体的不同面上画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提问学生是否平行,帮助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关系“必须在同一平面内”,直观到位。3、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扎实有效。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平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制学习数学的枯燥感。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才能。当然,朴实不是不追求完美,真实不是为了展示平淡无奇,扎实不是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和训练。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要充分应用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扎扎实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让课堂融入我们的智慧和考虑,让课堂充满勃勃活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缺乏之处,如1、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2、有一名学生的发言不够准确,我没有及时指正出来。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学生们也失去了一个自我小结、交流的时机,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对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理论,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理论中开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师:猴妈妈有6个桃,想分给几只小猴,可以怎样分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生讨论。交流:生1:3个3个分,分2份。生2:2个2个分,分3份。师:没有其它分法了吗?〔大多数学生都摇头表示没有了,这时有一个学生说还有,于是叫他起来答复〕生3:一边2个,一边4个。师:这样的分法可以吗?大局部学生摇头。师:这里我们只是要求随意分,所以分成2个和4个也是可以。除了这些还可以怎样分?生:分成1个和5个。师:看来我们小朋友在生活中都是很友善的人,都认为分东西应该分的公平些,那终究怎样分才算公平呢?生:每份分的一样多。师:对,这样分才算公平,每份分的一样多,我们把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反思:很多学生都认为分成2个和4个不可以。说这样分不公平。看来学生们在生活中已经有了平均分的意识了。而且,孩子们的思想也很不错呢,分东西要公平些。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根底的根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不过从学生的表现看来他们对平均分的生活感受还是挺深的。所以在本节课上,通过理论操作,让学生在分小棒的时候再次感受平均分,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才能,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才能。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亲自动手理论,得到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再屡次经历分学具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的道理,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根底。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这次试卷紧扣大纲要求,遵循新课程标准,适应新阶段儿童的特点。针对考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我对本此时卷的看法,现对试卷谈一谈我的看法。首先,我觉得本次考试试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题型全面。本次考试试卷共分十种题型:填空、直接写得数、填“<”“>”“=”、判断、选择、排序、竖式计算、脱式计算、列式计算、应用题。总体来看,试卷面向全体学生,即考察了学生的根底知识,有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二、难易结合。总的来看,题比拟容易,表达了大局部学生的知识构造。如填空题都是最根本的,只要认真审题,仔细观察,都没问题。计算题更是如此,只要不是太马虎,都不会出现错误。当然,也有个别复杂的问题,如应用题第〔4〕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p才能。三、涉及面广、灵敏多样。从本次试卷考察的知识面来看,可以说是非常广的。如填空题里面既有一般根底知识,也有根底知识的灵敏应用。如最后一题〔3〕中,关于价钱的应用,多数同学想象的特别难,其实只要稍动脑子,就会发现和学过得例题一样。以上是我对本此时卷的简单分析^p,对于考试中学生的答题情况,在教学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学生出现的问题,下面就这些做一下分析^p:一、哪些地方错误多?为什么?填空题里面最后一题,说明学生根底知识还可以,灵敏运用欠佳。计算题里有些同学马虎,计算失误较多,应用题错误较多,说明学生的分析^p才能不够。二、哪些地方教学需改良?怎么做?在教学不能再像以前一样用题海战术,应多注意进步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学有兴趣的数学,觉得数学有意思。让他们多动脑,而不是多做题。少做一些繁、难、偏、旧的题,多联络实际,结合所学内容,多出一些引起学生广泛讨论的题,要深浅得当,以锻炼学生的分析^p才能。数学本身是比拟枯燥的,但要求我们变枯燥为有趣,就要求我们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每一小小进步给以鼓励,进步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当前,全国将要普及新课程标准,我们老师要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数学的总的目的,改良我们的教学,进步我们的教学程度,培养适应时代、全面开展的合格人才。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小学生要认识除法,必先认识平均分。认识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场,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根底。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根底上的,要打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平均分是认识除法含义的根底,是一个比拟抽象的概念。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认识除法建立根底。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根底的根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出于低年级小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在详细形象的情境中获得知识的特点,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学具盒中的小棒,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究规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又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情感投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过程中去。1、新课开场,从帮猴妈妈分苹果入手,利用帮猴妈妈分苹果的故事引出分东西,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亲密联络,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让学生在分苹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3、通过理论操作,让学生在分苹果的时候再次感受平均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才能,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才能。4、在教学“试一试”时,让学生再次操作学具,按要求分物体,通过分,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全过程,表达分的多样化,从而得出: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活动都是在学生通过动手分学具的过程中,到达了全员参与。识平均分”教学“认反思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亲自动手理论,得到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再屡次经历分学具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的道理,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根底。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初三数学教学反思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认识时、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认识时间单位时、分,为下面秒的认识和看钟面所表示的时刻这一难点作根底。教学通过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大格与小格来认识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并发现时、分的关系,1时=60分,并通过时间对时间的感受,使来于生活的数学知识再应用于生活。时间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很多的相关经历,比方对钟面的认识,在一年级时也认识了几时和大约几时,初步理解了某个时刻在做什么事情,为学习本课内容奠定了一些根底。但是二年级的教材放在一年级上,对学生来说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在准备的过程中做了如下考虑,改变了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考虑一:钟面有必要画吗?在第一次设计的过程中,我设计了“给小朋友一个钟面,把钟面补充完好。”这一前置性作业。希望能利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经历,通过学生对钟面的观察,在钟面上标出有1到12这12个数字,有12大格,有时针、分针等,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了两个问题:1.小朋友们很少有画到小格的,为什么呢?对学生课后的访谈中发现如今大多数的卡通钟表上都不标小格的,因此学生观察不到,也就画不出小格;2.在课堂上让小组中交流“你画了什么?”。一年级是小组交流的建立阶段,学生对小组交流的要求和程序,甚至是学生的语言表达才能都受到了限制,学生小组交流、上台展示后还是需要老师的总结和说明,在这一过程中也浪费了很多时间。基于以上两点原因,我将这一环节改为了:在课堂上出示一个钟面,上小朋友来说说这个钟面上还缺什么?学生说到哪里,课件出示到哪里,展示出钟面上有时针、分针,它们有什么区;有1~12个数字,是怎么排列的;数一数,12个数字把整个钟面平均分成了几大格?通过学生说,课件展示也同样能到达教学目的。考虑二:是否一定要先认识了钟面上有60小格后才能认识“分”?1.有的小朋友知道分针转一圈是60分,有的小朋友知道分针转一圈是1小时。何不利用学生的经历进展教学呢?2.认识小格的过程中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认识钟面上有60小格,而且学生只能5格5格数,还不会用5的乘法口诀来解决,因此在这一环节必然浪费很多时间,而认识“分”以后,让学生来看分针转一圈是60分,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利用数来认识的,很少有学生意识到是60小格,60分。是否能整合一下呢?因此我对设计做了如下调整:第一层:认识“分”直接出示小猪和小猴比赛的钟面,小猴钟面分针走1小格,小猪钟面分针走1大格,让学生说说小猪和小猴穿衣服分别用了多久?学生能利用生活经历说出:小猴钟面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小猪钟面1大格是5小格,所以是5分钟。第二层:稳固“分”小猴的钟面上分针从12转到了3,小猴用了几分钟?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能通过5小格5小格数,能知道分针转了15小格,是15分钟。其次小猪是花了20分钟,可是分针开场的时候指向4,分针走到哪里会停下来呢?这是有思维含量的,让学生逆向思维比拟难,但是学生也能通过数知道分针指向8,但是答复出来的学生并不多。最后设计了一个练习让学生填一填:“小猴从家出发到学校,分针从3走到了7,过了多久?小猪上学路上花了25分钟,分针从8走到几?”通过对上面两题的讲解,学生已经能初步掌握了,但是有学生会写出“分针从8走到17”这类的错误,说明学生对钟面的认识掌握地不到位。第三层:认识1小时=60分创设情境:小猴阅读分针从12了1圈,用了多少时间呢?学生说出了1小时。肯定学生的答复。其次提问:如今是分针在转,你可以知道是多少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此时让学生数出1圈是60小格60分,指出分针走1圈可以说是60分,也可以说是1小时,板书1小时=60分。再让学生通过观察钟面认识到:分针走1圈,时针走1小时,让学生再次体会到1小时=60分。最后通过1小时可以用分针走1圈来表示,还可以怎样表示?引出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从而认识“时”。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8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这一内容,课本设置了三个例题。学生对这三个例题所呈现的各个量的关系并不生疏。因为在上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出现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问题,这个学期重点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化、小括号的正确使用以及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我执教的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例1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两步计算的问题,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严密联络,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开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才能和创新意识。一、激趣导入,让学生进入课堂本局部内容是本学期的开篇内容,但是解决问题又是学生最困难的问题,因此,有一个好的开端是非常重要的。我用书本上的情境,以谈话的方式呈如今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愿意发现知识。二、复原课堂,让学生做主人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为已经有了上学期解决问题的才能,本局部内容让学生自己来解决并不是非常困难。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充当小老师,将自己的思路呈如今课堂上。三、回归理论,让练习伴随练习是一节课的重中之重,或许有人会说,新知才是主题,但是没有了稳固的新知,只是一粒沙子,微缺乏道,所以适当的练习非常重要,在练习的设计上我并没有以量取胜,而是用简单的三道题来完成这一环节,但是难度确实层层递进。固然,一节课有好的一面也会有缺乏的地方,在本节课的处理上我过于放手课堂,让学生发散思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段,自己并不可以有一个标准的书写方式。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9《租船》这一课是在学生能正确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根底上,帮助学生学会灵敏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本节课充分地表达数学与实际生活的亲密联络。“租船”这一课时的教学目的是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在教这一课时,我是通过创设同学们租船的情境,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让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以后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时,我先演示课件图,让学生说一说从情境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然后提出课本中的问题。在个人考虑的根底上,进展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结合实际想一想,怎样答复下列问题。学生都知道要利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计算,可是在最后的“答”这一环节就出现了问题,大局部学生都想21÷4=5(条)……1(人),所以“至少要租5条船。”他们没有想到多出来的1人。还有学生对于安排的合理性掌握也不算好,他们不知道怎样的安排才是合理的。在理解“最多”、至少“的意思时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不会写答。所以在上课应尽量多给学生一些主动探究的空间,多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的游戏和活动,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可能会发挥得更好一些,体会得更深一些。本节课的缺乏是:学生在练习时探究的空间还不够,虽然学生在解决有余数的问题时大局部孩子根本上都已经会计算,但在写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时还有几个孩子写不对,在理解“最多”、至少“的意思时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不会写答。所以老师在上课应尽量多给学生一些主动探究的空间,多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的游戏和活动,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可能会发挥得更好一些,体会得更深一些。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今天试上,《观察物体》感觉在这几个方面处理得不够理想:1、活动的有序性“观察物体”这类数学活动,学生喜欢也乐于参与,由于年龄比拟小,容易冲动,活动假如失去有效的组织现场就就会变得一团糟。在上课之前我已经对活动进展了一定的防范,把学生分组后编号,交流时按一定的顺序大家轮流说,因此在第一阶段在自己位置上观察熊猫时,活动按我预设的那样有序进展,但是在再次观察左右两边的熊猫时,我让3号和1号在左、2号和4号在右,先观察再交换讨论,这时就有些乱了,导致在小组交流左右两边看到的熊猫是否一样时组织无序而无效。其次在观察茶壶时,我抛出两个问题:先说说自己看到的是哪一张,再说说其它三人看到的各是哪一幅后让他们自由交流,没有让他们按顺序,所以有的小组长能组织好,有的就不行了,相信效果也不会太好。2、活动的有效性应该说,有序性直接影响了活动的有效性,但是也有我对活动设计目的性的模糊造成的。观察熊猫有这样几个层次:在自己位置上观察,主要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和有条理的表达,是观察方法上的指导,这一点我处理的比拟粗糙,效果就打了折扣。交换位置观察前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考虑为什么?”要培养学生观察前猜想、观察后验证的才能,并在遇到矛盾冲突时再观察调整自己的认识,设想是理想状态的,但是在操作时并没有细化到让学生怎样再次观察讨论,因此这个环节是匆匆走过场了,并没有让矛盾提升学生的认知才能。在指导学生全面观察熊猫时,没有指名示范,因此学生转倒转了,但每次转没有仔细观察,并没有为第二个活动积累经历。在交流茶壶时有效性的问题就更突出了,我没有指名示范,直接导致只有我参与的两组能到达料想的效果,其它几组恐怕都不知如何组织。3、思维的培养学生被活动的外在形式吸引住了,活动虽乐于参与,但未冷静考虑,真正的数学考虑和空间观察未必能得到开展。在抽照片找位置的游戏中可以看出这一点,假如前几个观察活动能起到培养学生思维才能的作用,这个游戏应该相当顺利,但是情况并非如此,抽到左右两张照片的学生还是会撞到一起,这就显示了交换观察的目的未到达,学生没有把观察活动内化。4、文化内涵和运用价值也许我在备课之初就没有考虑那么多,只是想如何把教材执行到底,因此在数学文化的内涵上未曾考虑,对观察物体的生活价值也没有考虑,在董老师的建议之下才匆匆地加了《题西林壁》,但怎样运用这首诗的价值还不到位,有些僵硬,数学文化不能运用自如,那么是不是还有更多的文化内涵呢?再想想吧!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1本节课教学还算顺利,有成功也有失败;为了很好地表达新课标三维目的和四基核心,我在教学时充分展现了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但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我运用了活动教学形态,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采取“合作——探究”的教学形式,情境创设的手段,先让学生通过比照图形大小理解面积概念,然后循序渐进的学习面积单位。我想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这节课做一反思:一、成功之处1、亲历理论,感知“面积”面积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中,使理解和建立面积这一概念效果很好。课的一开场,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让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引导学生通过摸、比、找、看和指身边物体的面,让学生从触觉和视觉中直接感知物体外表有大有小,从而总结出物体外表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紧接着又通过观察比拟黑板上所画的长方形、圆形、“⌒”及大屏幕中菱形、正边形、五角形等引出什么是封闭图形、封闭图形的面积;然后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概括出面积的含义。这样分层教学,降低了学生理解概念的难度,不仅让学生全方位地感知什么是面积,又充分展现了面积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对面积这一概念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更注重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目光去关注生活中的物体。2、创设矛盾,强化体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面积单位的建立。为了打破这一难点,让学生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真正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我巧妙地设计了比拟红、黄、蓝三张彩纸的大小,将学生引入重重矛盾之中,引导学生自己探究、解决矛盾,把知识和才能溶为一体,锻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他们经历了从观察——重叠——拼摆——用统一的标准来摆——面积单位的建立这一过程,从而理解了:要正确比拟出两个图形的大小,所选择的用于拼摆的图形,形状、大小必须一样,拼摆后会出现空隙的图形不合适;真正体会到用正方形测量比拟方便。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探究规律,有利于学生面积单位的表象形成。学生始终在兴奋中考虑、探究,知识的学习成为了自我需要,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挑战和乐趣。3、鼓励动手操作,重视表象形成新课标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我在每一环节的设计中都很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理论,在摸一摸中感知了物体外表的大小;在摆一摆中理解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在说一说、拿一拿、画一画、找一找、试一试等一系列操作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正确建立了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4、稳固运用中,尽享数学乐趣用数学的目光审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现象,这才是享受数学知识带来的无穷乐趣。因此,我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征与生活经历,具有一定兴趣性和挑战性的活动,一画、找一找、试一试等一系列操作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正确建立了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4、稳固运用中,尽享数学乐趣用数学的目光审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现象,这才是享受数学知识带来的无穷乐趣。因此,我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征与生活经历,具有一定兴趣性和挑战性的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例如:我设计的为小马哈“修改数学小日记”这一活动,贴近生活,学生在争着抢着去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同时,也为小马哈的马虎而捧腹大笑,享受到了极大的快乐,并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不学好数学就会弄出大笑话。“在同桌合作选择适宜的面积单位量一量中”,使学生不仅学会了选择适宜的面积单位,从中掌握测量的技巧,更是体会了与别人合作的重要性。“还有美妙生活化的填空题”中,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拥有着学习知识的兴趣,也让课堂上充满着孩子的欢声笑语,课堂才富有灵动的气息。二、失败之处1、这节课概念性知识点比拟多,需要给学生大量的体验,由于时间关系感觉给学生的体验还不够,导致知识点落实得不够扎实。2、本课内容安排非常多,让学生感知面积用时太长,特别是封闭图形那局部:感知封闭图形的概念〔怎样的图形是封闭图形、怎样的图形不是封闭图形〕——探究封闭图形的大小——不是封闭图形大小不能确定——提醒封闭图形的面积——归纳面积的含义,导致课堂上习题训练不多,显得前松后紧。3、课堂上有效的评价语言在本节课中也表达不够完善,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评价语言单调,不够多元。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本质性评价。三、改良措施1、继续学习新课程标准,按照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执行课堂,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应学生大量的学习资,让孩子们可以充分体验、感受,把知识点落实得扎扎实实。2、把握好课堂时间,合理安排教学任务,留给学生充分的考虑、交流、表现时空。3、多元化进展评价,让课堂变成“伯乐”。改变过去单独由老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参与到评价中,特别是学生自我评价,一方面可进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能进步他们的自我反思才能。让“评价”走进孩子的“心灵”,充分发挥数学课堂的评价功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和谐、安康的开展,也是我今后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四、假如让我从新上这节课,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面积和面积单位》分成《面积》和《面积单位》两节来上,这样既可以使这节课的概念性知识多得到分散,又可以让孩子们在足够的时间里进展理论探究、感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1、教学的放与收做得不理想。学生摆小棒并列出许多一样加数的加法算式后,我没有及时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共同点,从而总结出一样加数,导致在后面讲两个因数的意义时很少学生答复准确,也不能准确列出乘法算式。就是在放开之后没有及时作一个小结,把知识收笼到重点难点上来。第二个地方做得不好的.是:在回应课的开头时,我让学生看图提数学问题后,没有把很多的问题收笼到这节课的乘法问题上,使局部学生列出了加减算式。从这节课上使我认识到:放与收都应有个度,开放是一种形式,而不是我们追求的目的,放得太开不利于学生的探究,收得太紧不利于学生学习才能的培养,在放与收之间,老师应恰当起好主导作用。2、教学难点把握不好。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识别一样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而我在教学中只轻轻地点了一下,致使有很多中下生不能列出正确的乘法算式,影响了教学效果。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但凡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但凡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但凡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总之,老师在数学教学中重组与激活教学内容、设计弹性化的教学构造、组织动态化的教学过程、施行鼓励性的教学评价旨在打破以“课堂中心”的封闭性的教学时空,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开放性;旨在打破以“老师中心”的灌输式,进展沟通与对话,真正表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就是当今老师所必须做到的。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3乘法口诀是学生解决乘法运算的重要钥匙,因此,它的教学可算得上是乘法计算教学的奠基石,显得尤为重要。《表内乘法二》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第六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后进展教学的。通过表内乘法二的教学,让我感受到以下几点在乘法口诀的教学中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有以下反思:1、联络生活实际,产生学习需求。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本节课一开场从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计算手指。在人数的不断增加中,学生发现这样不断的加太费事了,算起来也不方便,,那有没有更简便的点的方法呢?这样自然而然的产生理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导入新课,学生跃跃欲进,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为探究新知创下良好的开端。2、找准知识起点,适当运用讲解。当我和学生谈到该如何将几个一样加数连加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一个简单的算式这个问题时,我首先让孩子们发言,可是从孩子们的答复中我理解到他们对于乘法知之甚少,所以我采用了老师讲授的形式。以其中的一个连加算式为例进展讲解,之后又让孩子自己尝试改写其他的算式,从学生作题情况看效果不错,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3、习形式注重兴趣性低年级学生特点是争强好胜,应充分利用这一点。课堂上跟学生开展“对口令游戏、跟同学比赛和跟老师比一比”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勇于挑战的欲望。课堂气氛很活泼,学生学习效果也很好。通过这节课出现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的问题是:在上课之前应该理解孩子现有的知识程度,也就是备学生,课前料想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提出问题后学生可能的答案,这样可以更好的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另外就是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才能,训练学生说话准确,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