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考试复习要点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50d742d223d7798c00988df0e9a26e1/f50d742d223d7798c00988df0e9a26e11.gif)
![环评考试复习要点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50d742d223d7798c00988df0e9a26e1/f50d742d223d7798c00988df0e9a26e12.gif)
![环评考试复习要点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50d742d223d7798c00988df0e9a26e1/f50d742d223d7798c00988df0e9a26e13.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v环评考试复习要点第一章:概论环境的法律定义.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开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环境质量的的含义.环境的优劣程度,对人群的安康、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开展的适宜程度等环境评价的概念及分类.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英文缩写EIA,即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是指1、对规划和建立工程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展分析、预测和评估,2、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3、进展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通俗说就是分析工程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止对策和措施。分类:按对象分:建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按环境要素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水环境影响评价,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等;
按时间分: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开场五个开展阶段:1、引入和确立阶段〔1972~1979年〕2、规X和建立阶段〔1979~1989年〕3、强化和完善阶段〔1990~1998年〕4、提高阶段〔1979~1989年〕5、拓展阶段〔2003年至今〕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征.1、具有法律强制性2、纳入根本建立程序3、评价对象偏重于工程工程建立4、分类管理5、评价资格实行审核认定制按环境影响要素分类,我国建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X围可以分为哪几类.1水(地表水/地下水/海水)、2气、3声、4固体废物、5生态、6核及放射性、7电磁、8水土保持、9社会经济、10人体安康环境标准的分类.按级别分: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或部门标准按内容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根底标准、环境方法标准、、、按性质分:强制性标准〔GB〕、推荐性标准〔GB/T〕我国目前的环境标准体系.已经逐步形成了比拟完整的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包括: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两个级别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根底标准和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等六个类别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环境影响的分类筛选.〔1〕、建立工程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建立工程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展全面、详细的评价;〔2〕、建立工程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建立工程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展分析或者专项评价;〔3〕、建立工程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展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建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的环境敏感区主要包括哪些区域.〔1〕需要特殊保护地区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规划确定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根本农田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地等;〔2〕生态敏感与脆弱区沙尘暴源区、荒漠中的绿洲、严重缺水地区、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系统、天然林、热带雨林、红树林、珊瑚礁、鱼虾产卵场、重要湿地和天然渔场等;〔3〕社会关注区人口密集区、文教区、党政机关集中的办公地点、疗养院、医院等,以及具有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等。建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流程.1窗口申报;2审查资料;3踏勘现场;4确定工程环评等级;5告知审批要求;6受理;7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8发出审批意见〔批复或审批意见;批复或审批意见自审批之日起五年内有效〕。A、建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由建立单位报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B、建立工程有行业主管部门的,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应当经行业主管部门预审后,报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C、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以下建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1、核设施、绝密工程等特殊性质的建立工程;2、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建立工程;3、国务院审批的或者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审批的工程。D、规定以外的建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审批权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E、建立工程造成跨行政区域环境影响,有关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有争议的,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共同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特别规定:涉及水土保持的建立工程,还必须有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海岸工程建立工程报告书或报告表,经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并签署意见后,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工程报告书之日起60日内、收到报告表之日起30日内、收到登记表之日起15日内,分别作出审批决定并书面通知建立单位。预审、审核、审批工程报告书、报告表或登记表,不得收取任何费用。我国根本建立程序与环境管理程序的关系.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三个阶段:准备阶段:研究有关文件:例如法律法规、规划、导那么和标准等初步的工程分析:工程组成、排污环节及主要污染物、初步现状调查识别环境影响因素,筛选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确定单项环评的X围和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大纲或工作方案正式阶段:进一步的工程分析,充分的现状调查、监测和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开展公众意见调查报告书的编制阶段:提出环保建议和措施汇总、分析资料、数据,得出评价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的依据.①建立工程的工程特点〔工程性质、工程规模、能源及资源的使用量及类型、源项〕。②工程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自然环境特点、环境敏感程度、环境质量现状及社会经济情况等〕。③国家和地方政府所公布的有关法规〔包括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环评大纲一般包括哪九项内容.①总那么。包括评价任务的由来,编制依据,控制污染和保护环境的目标,采用的评价标准,评价工程及其工作等级和重点等。②建立工程概况。③拟建工程地区环境简况。④建立工程工程分析的内容与方法。⑤环境现状调查:根据已确定的各评价工程工作等级、环境特点和影响预测的需要,尽量详细地说明调查阐述、调查X围及调查的方法、时期、地点、次数等。⑥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建立工程的环境影响:包括预测方法、内容、X围、时段及有关参数的估值方法,对于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应说明拟采用的评价方法。⑦评价工作成果清单:包括拟提出的结论和建议的内容。⑧评价工作组织、方案安排。⑨经费概算。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及其特点与局限性.收集资料法应用X围广,比拟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是首选的方法。但此法只能获得二手资料,而且往往不全面,不能完全满足要求,需要其他方法补充。现场调查法此法可以针对工程评价的需要,直接获得第一手资料。但此法费时、费力,有时还受季节、仪器条件的限制。遥感方法可以从整体上了解一个区域的环境特点,可以弄清楚人类无法到达地区的地表环境情况,如森林、海洋、沙漠等。此法一般只作为辅助方法,绝大多数情况不直接使用飞行拍摄的方法,只判读和分析已有的航空或卫星相片。环境现状调查的内容.1地理位置;2地貌、地质和土壤情况,水系分布和水文情况,气候与气象;3矿藏、森林、草原、水产和野生动植物、农产品、动物产品等资源情况;4大气、水、土壤等的环境质量现状;5环境功能情况〔特别注意环境敏感区〕及重要的政治文化设施;6社会经济情况;7人群安康状况及地方病情况;8其它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现状资料。环境影响预测的X围、时段及内容.1.预测阶段和时段预测建立工程的建立阶段、生产运营阶段、效劳期满或退役阶段和冬、夏两季或丰、枯水期两个时段〔对各种不利条件如事故排放下的影响也应预测〕。2.预测的X围和内容预测X围应等于或略小于现状调查的X围,预测点的位置和数量除应覆盖现状监测点外,还应根据工程和环境功能要求而定。预测的内容依据评价工作等级、工程与环境特征及当地环保要求而定,既要考虑建立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要考虑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典型环评报告书编制要点有哪些〔9项内容〕.1工程概况2工程周围环境现状3工程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4工程环保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5工程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6环境监测的建议7环评结论8水土保持方案〔实际需要〕9公众参与内容〔实际需要〕常见的环境影响识别方法有哪些.列表清单法〔核查表法/一览表法〕、矩阵法、图形叠置法、网络法常见的环境影响预测方法有哪些.数学模式方法物理模拟方法比照法与类比法专业判断法〔专家咨询法〕常见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有哪些.指数法矩阵法图形叠置法网络法第三章:工程分析污染源排放量确实定方法〔三种〕.实测法物料衡算法经历〔系数〕计算法污染源评价方法——等标污染负荷法.2.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确实定:按调查区域污染物或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比的大小排列,分别计算百分比及累积百分比,将累积百分比大于80%的污染物或污染源列为该区域的主要污染物或污染源。新建工程污染物排放量统计要求算清哪两本账.算清两本账:一本是工程自身的污染物设计排放量;另一本那么是按治理规划和评价规定措施实施后能够实现的污染物削减量。两本账之差才是评价需要的污染物最终排放量改扩建工程和技术改造工程污染物排放量统计要求算清哪三本账.算清三本账:第一本账是改扩建与技术改造前现有的污染物实际排放量;第二本账是改扩建与技术改造工程按方案实施的自身污染物排放量;第三本账是实施治理措施和评价规定措施后能够实现的污染削减量。三本账之代数和方可作为评价后所需的最终排放量。第四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包括哪些水体.包括陆地外表的各种河流〔河口〕、湖泊、水库、海湾〔海岸带〕。海洋、江河、湖泊、水库,也包括潜藏在土壤和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地表水环评工作等级划分的依据.分级判据:建立工程的污水排放量;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受纳水域的规模;受纳水域的水质要求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时期的要求.
一级二级三级河流一般调查一个水文年的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假设时间不够,至少调查平水期和枯水期条件许可,可调查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一般可只调查平水期和枯水期;假设时间不够,可调查枯水期一般可只调查枯水期河口同上〔河流〕一般应调查平水期和枯水期;假设时间不够,可调查枯水期同上〔河流〕湖/库同上〔河流〕同上〔河口〕同上〔河流〕海湾一般调查评价工作期间的大潮期和小潮期一般调查评价工作期间的大潮期和小潮期一般调查评价工作期间的大潮期和小潮期点源调查的根本内容.根据评价工作的需要,选择下述全部或局部内容进展调查:点源的排放:调查确定排放口的平面位置、排放方向、排放口在断面上的位置、排放形式〔分散排放或集中排放〕。排放数据:根据现有的实测数据、统计报表以及各厂矿的工艺路线等选定的主要水质参数,并调查现有的排放量、排放速度、排放浓度及其变化等数据。用排水状况:主要调查取水量、用水量、循环水量及排水总量等。废〔污〕水的处理状况:主要调查废〔污〕水的处理设备、处理效率、处理水量及进、出水的水质状况等。非点源调查的根本内容.根据评价工作的需要,选择下述全部或局部内容进展调查:概况:原料、燃料、废弃物的堆放位置、堆放面积、堆放形式、堆放点的地面铺装及其保洁程度、堆放物的遮盖方式等。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与处理情况:a应说明非点源污染物是有组织的聚集还是无组织的漫流b是集中后排放还是处理后排放c是单独排放还是与生产废水或生活污水共同排放等排污数据:A根据现有的实测数据、统计报表以及根据引起非点源的原料、燃料、废料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性质选定调查的主要水质参数B调查有关排放季节、排放时期、排放量、排放浓度及其它变化等数据水质调查中的水质参数包括哪两类.一类是常规水质参数〔如: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非离子氨等〕,反映水域水质一般状况。另一类是特征水质参数,代表建立工程将来排放的水质,根据建立工程特点、水域类别及评价等级选定。河流水质采样断面与采样点的设置.A水质取样断面设置的原那么〔对照、控制、消减三种类型的断面〕:在调查X围的两端应布设取样断面调查X围内重点保护对象附近水域应布设取样断面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处〔如支流汇入处〕、水质急剧变化处〔如污水排入处〕、重点水工构筑物〔如取水口、桥梁涵洞处〕附近水文站附近等应布设采样断面,并适当考虑水质预测关心点在拟建成排污口上游500m处应设置一个取样断面。B取样断面上取样垂线的布设:每个断面处按照河宽布设水质取样垂线。当河流面形状为矩形或相近于矩形时,可按以下原那么布设:小河:在取样断面的主流线上设一条取样垂线大、中河:河宽小于50m者,共设两条取样垂线,在取样断面上各距岸边1/3水面宽处各设一条取样垂线;河宽大于50m者,共设三条取样垂线,在主流线上及距两岸不少于0.5m,并有明显水流的地方各设一条取样垂线特大河〔如长江、黄河、珠江等〕:由于河流过宽,应适当增加取样垂线数,且主流线两侧的垂线数目不必相等,拟设置排污口一侧可以多一些。如断面形状十分不规那么时,应结合主流线位置,适当调整取样垂线的位置和数目C垂线上水质取样点设置的原那么:每根垂线上按照水深布设水质取样点。在一条垂线上,水深大于5m时,在水面下0.5m水深处及在距河底0.5m处,各取样一个水深为1~5m时,只在水面下0.5m处取一个样在水深缺乏1m时,取样点距水面不应小于0.3m,距河底不应小于0.3m三级评价的小河,不管河水深浅,只在一条垂线上一个点取一个样,一般情况下取样点应在水面下0.5m处,距河底不应小于0.3m。湖/库水质取样位置与采样点的设置.取样位置的布设:湖泊、水库中水质取样位置的设置主要考虑污水排放量、评价工作等级,一般按照一定的水域面积布设水质取样位置。在湖泊、水库中取样位置的布设原那么上应尽量覆盖整个调查X围,并能切实反映湖泊、水库的水质和水文特点〔如进水区、出水区、深水区、浅水区、岸边区等〕取样位置可以采用以建立工程的排放口为中心,沿放射线布设的方法。每个取样位置的间隔可参考以下表格大、中型湖/库
污水排放量<50000m3/d污水排放量>50000m3/d一级评价每1~2.5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每3~6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二级评价每1.5~3.5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每4~7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三级评价每2~4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小型湖/库
污水排放量<50000m3/d排放量>50000m3/d一级评价每0.5~1.5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每0.5~1.5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二、三级评价每1~2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取样位置上取样点的设置:每个位置上按照水深布设水质取样点。大、中型湖泊与水库:a平均水深小于10m时,取样点设在水面下0.5m处,但距湖库底不应小于0.5m;b平均水深大于等于10m时,首先应找到斜温层。在水面下0.5m及斜温层以下,距湖库底0.5m以上处各取一个水样。小型湖泊与水库:a平均水深小于10m时,水面下0.5m,并距湖库底不小于0.5m处设一取样点;b平均水深大于等于10m时,水面下0.5m处和水深10m,并距底不小于0.5m处各取一个水样。海湾水质取样位置与采样点的设置.取样位置的布设:取样位置的设置主要考虑污水排放量、评价工作等级,一般按照一定的水域面积布设水质取样位置。在海湾中取样位置的布设原那么上应尽量覆盖整个调查X围,并能切实反映海湾的水质和水文特点取样位置可以采用以建立工程的排放口为中心,沿放射线布设的方法或方格网布点的方法。每个取样位置的间隔可参考下表海湾水质取样位置设置间隔
污水排放量<50000m3/d污水排放量>50000m3/d一级评价每1.5~3.5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每4~7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二级评价每2~4.5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每5~8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三级评价每3~5.5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取样位置上取样点:每个位置按照水深布设水质取样点。水深小于等于10m时,只在水面下0.5m处取一个水样,此点距海底不应小于0.5m水深大于10m时,在水面下0.5m处和水深10m,且距海底不小于0.5m处,分别设取样点。水样的对待:每个取样位置一般只有一个水样,即在水深大于10m时,将两个水深所取的水样混合成一个水样在上下层水质差距较大时,可以不进展混合。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时期划分与预测时段.预测时期:建立工程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时期原那么上一般划分为建立期、运行期和效劳期满后三个阶段。所有建立工程均应预测生产运行阶段对地面水环境的影响。该阶段的地面水环境影响应按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两种情况预测。大型建立工程应根据该工程建立过程阶段的特点和评价等级、受纳水体特点以及当地环保要求,决定是否预测建立期的环境影响。根据建立工程的特点、评价等级、地面水环境特点以及当地环保要求,个别建立工程应预测效劳期满后对地面水环境的影响。预测时段:地面水环境预测应考虑水体自净能力最小、一般、最大三个时段。海湾的自净能力与时期的关系不明显,可以不分时段。一、二级评价,应分别预测水体自净能力最小和一般两个时段的环境影响。冰封期较长的水域,当其水体功能为生活饮用水、食品工业用水水域或渔业用水时,还应预测冰封期的环境影响。三级评价,或二级评价但评价时间较短时,可以只预测自净能力最小时段的环境影响。水质参数的排序指ISE的计算.对河流,可以按水质参数的排序指标ISE,从中选取预测水质因子。ISE是负值或者越大,说明拟建工程排污对该项水质参数的影响越大。ISE=cpQp/(cs-ch)Qh式中:ISE-水质参数的排序指标;cp-建立工程水污染物的排放浓度,mg/L;cs-水污染物的评价标准限值,mg/L;ch-评价河段的水质浓度,mg/L;Qp-建立工程的废水排放量,m3/s;Qh-评价河段的流量,m3/s。河流的简化要求.河流可以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矩形弯曲河流和非矩形河流。河流的断面宽深比≥20时,可视为矩形河流大、中河流,预测河段弯曲较大〔最大弯曲系数>1.3〕时,可视为弯曲河流,其它简化为平直河流大中河流断面上水深变化很大且评价等级较高〔如一级评价〕时,可视为非矩形河流并调查其流场,其它简化为矩形河流小河可以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河流水文特征或水质有急剧变化的河段,可在急剧变化之处分段,各段分别简化。污染源简化的要求.污染源简化包括排放形式的简化和排放规律的简化。排放形式可简化为点源和面源3、排放规律可简化为连续恒定排放和非连续恒定排放4、在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中,通常把排放规律简化为连续恒定排放。5、点源位置〔排放口〕的处理有以下要求:排入河流的两排放口的间距较小〔≤预测河段长度的1/20〕时,可简化为一个排放口。其位置假设在两排放口之间,排放量为两者之和。排入小湖〔库〕的所有排放口可简化为一个排放口,排放量为所有排放量之和。排入大湖〔库〕的两排放口间距较小时,可简化为一排放口,其位置假设在两排放口之间,排放量为两者之和。一、二级评价且排入海湾的两排放口间距小于沿岸方向差分网格的步长时,可简化为一个,其排放量为两者之和。三级评价时,海湾污染源简化与大湖〔库〕一样。无组织排放可以简化成面源从多个间距很近的排放口排水时,也可简化为面源水质数学模式的类型与选用原那么.1.水质数学模式类型:按使用的时间尺度划分为动态、稳态和准稳态〔或准动态〕模式按使用的空间尺度,划分为零维、一维、二维、三维模式按模拟预测的水质组分,划分为单一组分和多组分耦合模式按水质数学模式的求解方法,划分为解析解和数值解2.水质影响预测模式的选用主要考虑水体类型和排污状况、环境水文条件及水力学特征、污染物的性质及水质分布状态、评价等级要求等方面。3.在单一组分水质模型中,可模拟的污染物类型包括:持久性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酸碱污染和废热;多组分耦合模式模拟的水质因子彼此间均存在一定的关联,如S-P模式模拟的DO和BOD。4.对于非持久性污染物,一般采用一阶动力学反映衰减规律;对于持久性污染物,在沉降作用明显的河段,一般可以近似地采用非持久性污染物相应的预测模式。5.适用条件:解析解模式适用于恒定水域中点源连续恒定排放,其中二维解析模式只适用于矩形河流或水深变化不大的湖泊、水库稳态数值模式适用于非矩形河流、水深变化较大的浅水湖泊、水库水域内的连续恒定排放动态数值模式适用于各类恒定水域中的非连续恒定排放或非恒定水域中的各类排放。常用河流水质数学模型与适用条件.1.河流完全混合模式的适用条件:河流充分混合段持久性污染物,不考虑降解或沉淀河流为恒定流动废水连续稳定排放C=(cpQp+chQh)/(Qp+Qh)计算题:方案在河边建一工厂,该厂将以2.83m3/s的流量排放废水,废水中总溶解固体浓度为1300mg/L;该河流平均流速为0.457m/s,平均河宽为13.72m,平均水深h为0.61m,总溶解固体为310mg/L,问该工厂的废水排入河流后,总溶解固体的浓度是否超标〔设标准为500mg/L)"2.河流一维稳态模式的适用条件:河流充分混合段非持久性污染物河流为恒定流动废水连续稳定排放c=c0exp[-K1x/(86400u)]练习题:一个改扩建工程拟向河流排放废水,废水量为0.15m3/s,苯酚浓度为30μg/L,河水流量为5.5m3/s,流速0.3m/s,苯酚背景浓度为0.5μg/L,苯酚的降解系数为0.2d-1,纵向弥散系数为10m2/s。求排放点下游10km处的苯酚浓度〔分别计算考虑纵向弥散和忽略纵向弥散两种情况下的苯酚浓度〕。3.S-P模式:河流充分混合段污染物为耗氧性有机污染物需要预测河流溶解氧状态河流为恒定流动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K1耗氧系数,1/dK2复氧系数,1/dDp排放废水中的亏氧量,mg/LDh排放口上游河流亏氧量,mg/Lxc最大亏氧点到计算初始点的距离,m4.河流二维稳态混合模式的适用条件:平直、断面形状规那么的混合过程段持久性污染物河流为恒定流动连续稳定排放对于非持久性污染物,需采用相应的衰减模式5.河流二维稳态混合累积流量模式与适用条件:弯曲河流、断面形状不规那么河流混合过程段持久性污染物河流为恒定流动连续稳定排放对于非持久性污染物,需采用相应的衰减模式水体自净利用指数〔包括溶解氧的自净利用指数〕的计算.自净能力允许利用率λ应根据当地水环境自净能力的大小、现在和将来的排污状况以及建立工程的重要性等因素决定,并应征得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同意。Pi,j=(Ci,j-Chi,j)/λ(Csi-Chi,j)Ci,j,Chi,j,Csi—分别为j点污染物i的浓度,j点上游i的浓度和i的水质标准;λ—自净能力允许利用率。溶解氧的自净利用系数PDO,j=(DOhj-DOj)/λ(DOhj-DOs)DOj,DOhj,DOs—分别为j点和j点上游溶解氧的浓度,以及溶解氧的水质标准;λ—自净能力允许利用率。当Pij≤1时说明污染物i在j点利用的自净能力没有超过允许的比例;否那么说明超过允许利用的比例,这时的Pij值即为超过允许利用的倍数,说明影响是重大的。例题:某河流为III类水体,CODCr基线浓度10mg/L。一个拟建工程排放废水后,将使CODCr浓度提高到13mg/L。设当地的开展规划规定还有两个拟建工程在附近兴建。按照水环境规划该河段自净能力允许利用率λ=0.6,问当地环保部门是否应批准该拟建工程的废水排放.为什么.解:PCOD=(13-10)/[0.6×(20-10)]=0.5<1,没有超过允许的比例,因此可以批准。单项水质因子评价方法〔标准指数法〕.1.单项水质因子i在第j点的标准指数:Si,j=ci,j/cs,j式中:Si,j—标准指数;ci,j—评价因子i在j点的实测浓度值,mg/L;cs,j—评价因子i的评价标准限值,mg/L。2.溶解氧〔DO〕的标准指数:SDO,j=∣DOf-DOj∣/(DOf-DOs)DOj≥DOsSDO,j=10-9DOj/DOsDOj<DOs式中:SDOj—溶解氧的标准指数;DOf—某水温、气压条件下饱和溶解氧的浓度(mg/L),计算公式DOf=468/(31.6+T),T为水温,℃;DOj—溶解氧实测值,mg/L;DOs—溶解氧的评价标准限值,mg/L。例题1:水温为15℃时,某河段溶解氧浓度为4.5mg/L,该河段属于II类水体,如采用单项标准指数评价,其指数为〔〕。〔根据GB3838-2002,II类水体溶解度标准为≥6mg/L〕解:当DOj<DOs,溶解氧〔DO〕的标准指数:SDO,j=10-9DOj/Dos答案:3.25例题2:水温为15℃时,某河段溶解氧浓度为6.5mg/L,该河段属于III类水体,如采用单项标准指数评价,其指数为〔〕。〔根据GB3838-2002,II类水体溶解度标准为≥5mg/L〕解:当DOj≥DOs,溶解氧〔DO〕的标准指数:SDO,j=∣DOf-DOj∣/(DOf-DOs)答案:0.73.pH值的标准指数:SpH,j=(7.0-pHj)/(7.0-pHsd)pHj≤7.0SpH,j=(pHj-7.0)/(pHsu-7.0)pHj>7.0式中:SpH,j—pH值的标准指数;pHj—pH的实测值;pHsd—评价标准中pH的下限值;pHsu—评价标准中pH的上限值。例题:某水样pH为13,如采用单项指数法评价,其指数为〔〕。答案:3某水样pH为6.5,如采用单项指数法评价,其指数为〔〕。答案:0.5熟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了解大气环评常见的术语和定义.1.环境空气敏感区指评价X围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规定划分为:一类功能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功能区中的居住区、文化区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以及对工程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2.常规污染物指GB3095中所规定的二氧化硫〔SO2〕、颗粒物〔TSP、PM10〕、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等污染物。3.特征污染物指工程排放的污染物中除常规污染物以外的特有污染物。主要指工程实施后可能导致潜在污染或对周边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产生影响的特有污染物。4.大气污染源分类按预测模式的模拟形式分为:点源、面源、线源、体源四种类型。点源: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放的固定点状源,如烟囱、集气筒等。线源: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者由移动源构成线状排放的源,如城市道路的机动车排放源等。面源:在一定区域X围内,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污染物的源,如工艺过程中大无组织排放、储存堆、渣场等排放源。体源:由源本身或附近建筑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使污染物呈一定体积向大气排放的源,如焦炉炉体等。5.简单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单地形。简答地形X围内可认为地形高度为0m。6.复杂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大于或等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注意:对于存在多源情况下的建立工程,简单地形与复杂地形的判断可用该工程几何高度最高污染源的高度作为判断标准。7.非正常排放指非正常工况下的污染物排放。如点火开炉、设备检修、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达不到应有效率、工艺设备运转异常等情况下的排放。8.长期气象条件指到达一定时限及观测频次要求的气象条件。一级评价工程的长期气象条件为: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3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二级评价工程的长期气象条件为: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1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9.复杂风场指评价X围内存在局地风速、风向等因子不一致的风场。一般是由于地表的地理特征或土地利用不一致,形成局地风场或局地环流,如海边、山谷、城市等地带会形成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等。10.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为保护人群安康,减少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民区的环境影响,在工程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1.评价工作分级方法根据工程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1~3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第i个污染物〕,及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其中Pi定义为:Pi=(Ci/C0i)×100%式中: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的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C0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评价工作等级评价工作等级分级判据一级Pmax≥80%,且D10%≥5km二级其他三级Pmax<10%或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评价工作等级确定的其他规定同一工程有多个〔含两个〕污染源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那么按各污染源分别确定其评价等级,并取评价级别最高者作为工程的评价等级。对于高能耗行业的多源工程,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对于建成后全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有明显减少的改、扩建工程,评价等级可低于一级。如果评价X围内包含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或者评价X围内主要评价因子的环境质量已接近或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或者工程排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安康或生态环境有严重危害的特殊工程,评价等级一般不低于二级。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道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工程,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对于公路、铁路等工程,应分别按工程沿线主要集中式排放源〔如效劳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计算其评价等级。确定评价工作等级的同时应说明估算模式计算参数和选项。例题:某汽车XX拟新建一条汽车生产线,拟建工程涂装车间和焊装车间排放二甲苯、CO、粉尘三种主要大气污染物。经预测,二甲苯最大地面浓度为20.65μg/m3;CO最大地面浓度为9.27μg/m3;粉尘最大地面浓度为5.559μg/m3。请判定该工程大气评价等级,并给出判定依据。答:分别计算二甲苯(查"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CO(小时浓度)、粉尘(日均浓度的3倍)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比率Pi。二甲苯:P二甲苯=20.65÷300×100%=6.883%CO:PCO=9.27÷1000×100%=0.093%粉尘:PTSP=5.559÷(300×3)×100%=0.618%取污染物中Pi最大者二甲苯,其最大地面浓度占比率P二甲苯=6.883%<10%,故大气评价等级为三级。大气环境影响评价X围确实定原那么"评价X围根据工程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X围确定工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X围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X围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确定评价X围为半径25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km矩形区域评价X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工程,评价X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的X围大气污染源调查对象确实定及调查方法"1.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一、二级评价工程:应调查新建工程的所有污染源〔对于改、扩建工程包括新、老污染源〕及评价X围内与工程排放污染源有关的其他在建工程、已批复环评文件的未建工程等污染源。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查评价X围内所有的拟替代的污染源。三级评价工程:只调查拟建工程污染源。2.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新建工程: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或设计资料确定在建和未建工程:使用已批准的环评报告书中的资料现有工程和改、扩建工程:利用已有的有效数据或进展实测分期实施的工程:利用前期工程最近5年内的验收监测资料、年度例行监测资料或进展实测各等级评价工程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内容及要求"污染源调查内容与调查清单一级评价工程需进展以下9个方面的调查:绘制污染流程图满负荷排放下,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对改、扩建工程应给出:现有工程排放量、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现有工程经改造后的污染物预测消减量,并按上述3个量计算最终排放量对于毒性较大的污染物还应估计非正常排放量将污染源按点源和面源分别统计点源调查统计内容〔详〕面源调查统计内容〔详〕对于颗粒物污染源,调查其密度及粒径分布原料、固体废弃物等堆放场产生的扬尘按面源处理。通过试验或类比调查,确定其起动风速和扬尘量污染源调查中如何计算“三本账〞.案例:某化工企业生产某化工产品A,现拟进展扩产改造。现在该化工产品的产量为5000t/a,年工作300天、7200h。有1个3t/h燃煤锅炉,耗煤7200t/a。锅炉安装有脱硫除尘设施,现状废气污染物排放监测数据见下表锅炉燃烧烟气监测数据〔烟气量8400m3/h〕监测点位SO2/(mg/m3)烟尘/(mg/m3)排放高度/m锅炉烟囱95212035标准值(I时段)120015030改扩建采用先进生产工艺,淘汰旧设备,对现有共用工程装置做相应增容改造。该产品拟产到达15000t/a。锅炉增容改造后燃烧含硫0.4%的低硫煤,吨煤产尘系数为3%,用量增加到21600t/a〔假设增容后锅炉热效率和吨煤产汽量不变〕。同时对锅炉脱硫除尘系统进展改造,提高脱硫率、除尘效率分别至85%和99%,以满足新时段排放标准要求。问题:扩建工程提出的“以新带老〞措施有哪些.按扩建工程,绘制工程SO2、烟尘的总量变化“三本账〞汇总表。〔设低硫煤的产尘系数为3%,SO2转化率为80%〕答:采用先进生产工艺,淘汰旧设备来改造原有生产线,使用含硫0.4%的低硫煤,对锅炉脱硫除尘系统进展改造,提高脱硫率、除尘效率分别至85%和99%,以满足新时段排放标准要求。注意:“以新带老〞措施主要从三方面去考虑:以清洁生产水平较高的先进工艺设备等手段改造原有工程使用清洁原料或能源,减少污染物产生提高现有工程污染物的处理效率,新工程运行后可以消除现有污染源扩建前后SO2、烟尘的总量变化“三本账〞:污染物现有工程排放量A扩建局部排放量B以新带老削减量C改扩建后排放总量D变化量ESO257.5713.8250.6720.72-36.85烟尘7.264.325.16.48-0.78现有工程排放量A可以按监测资料计算,即:排放量=监测浓度×烟气排放速率×年工作小时数因假设扩建后锅炉热效率和吨煤产汽量未变,分析扩建前后吨产品耗煤量没有变化,因此扩建局部带来的燃煤量为21600-7200=14400t/a,平均为2t/h。按3%产尘系数及99%的除尘效率计算,扩建带来的新增燃煤烟尘排放量为4.32t/a[=14400×3%×(1-99%)],而扩建后总体排放量为6.48t/a,那么原有局部7200t/a燃煤通过换为优质煤以及提高除尘效率等方式是的其燃烧烟气中烟尘排放量降低至:6.48-4.32=2.16t/a比照现状的排放量7.26t/a,“以新带老〞的削减量为:7.26-2.16=5.1t/a同样,通过含硫量以及SO2转化率、脱硫效率计算,扩建带来的新增14400t/a燃煤SO2排放量为13.82t/a[=14400×0.4%×2×80%×(1-85%)],而扩建后总体排放量为20.72t/a,那么原有局部7200t/a燃煤通过使用低硫煤以及提高脱硫效率等方式使得其燃烧烟气中的SO2排放量降低至:20.72-13.82=6.9t/a比照现状的排放量57.57t/a,“以新带老〞削减量为:57.57-6.9=50.67t/a表中根本关系是:现有工程A+扩建局部B-以新带老C=扩建后D另外:扩建后排放总量D-现有工程A=变化量EE为负值就说明增产减污E为零说明增产不增污E为正值说明增产,同时也相应增加了污染物排放总量常规污染物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因子、监测布点原那么与监测制度"〔1〕监测因子〔三类〕:工程排放的常规污染物工程排放的特征污染物〔有相应的国家、地方或TJ36—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没有标准的,但毒性较大的,选取有代表性的污染物,同时给出参考标准值和出处〔2〕监测制度:一级评价工程不得少于两期〔冬季、夏季〕,二级评价工程可取一期不利季节,三级评价工程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每期监测至少有季节代表性的7天有效数据;评价X围内没有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工程,可减少监测天数无法连续监测的特殊污染物,可监测一次浓度值,但须满足评价标准值取值时间要求一般工程现状监测布点原那么评价等级一级评价二级评价三级评价监测点数≥10≥62~4布点方法极坐标布点法布点方位在约0、45、90、135、180、225、270、315等8个角度方向布点,并且在下风向加密在约0、90、180、270等4个角度方向布点,并且在下风向加密在约0、180等2个角度方向布点,并且在下风向加密布点要求可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各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能反映各环境敏感区、环境功能区,以及预计受工程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统计分析的要点"现有监测资料的分析分析污染物长期浓度〔年均、季均、月均浓度〕、短期浓度〔日均、小时平均浓度〕的达标情况假设监测结果出现超标,应分析其超标率、最大超标倍数以及超标原因还应分析评价X围内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网上答案: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统计分析的要点包括:各点、各期、各主要污染物浓度X围,一次最高值,日均浓度波动X围,季日均浓度值,一次值及日均值超标率,不同功能区浓度变化特点及平均超标率,浓度日变化及季节变化规律,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的相关特点等。〕对建立工程所在地附近气象台站气象调查时期的要求"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1〕一级评价,获取近5年内至少连续3年的气象资料〔2〕二级评价,获取近3年内至少连续1年的气象资料〔3〕一、二级评价,如果在评价区域内的气象台〔站〕和该建立工程所在地的地理条件根本一致,那么可直接使用气象台〔站〕的地面和探空气象资料。三级评价,可直接使用距建立工程所在地距离最近的气象台〔站〕资料。假设没有符合使用要求的气象台,那么要进展现场观测,一级评价为期1年,二级评价至少2个月以上建立工程所在地附近气象台站现有常规气象资料的采用原那么"气象资料调查的根本原那么各级评价,均应调查评价X围内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包括:年平均风速和风向玫瑰图,最大风速与月平均风速,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均降水量,降水量极值,日照等。一、二级评价,还应调查逐日、逐次的常规气象资料〔包括地面气象观测和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及其他气象资料。〔网上答案:根据气象台〔站〕距建立工程所在地的距离以及二者有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等地理环境条件方面的差异确定该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的使用价值。1对于一、二经级评价工程,如果气象台〔站〕在评价区域内,且和该建立工程所在地的地理条件根本一致,那么其大气稳定度和可能有的探空资料可直接使用,其它地面气象要素可作为该点的资料使用。如果乞象台〔站〕不符合上述条什,那么应按6.3条中的规定执行。2对于三级评价工程,可直接使用建立工程所在地距离最近的气象台〔站〕的资料。3对于不符合1中规定条件的建立工程所在地附近的气象台〔站〕资料,必须在与现场观测资料进展相关分析前方可考虑其使用价值。〕大气稳定度分级"大气稳定度分为六级,即强不稳定、不稳定、弱不稳定、中性、较稳定和稳定。分别以A、B、C、D、E、F表示大气稳定度的等级:地面风速m/s太阳辐射等级321012≤1.9AA-BBDEF2-2.9A-BBCDEF3-4.9BB-CCDDE5-5.9CC-DDDDD≥6DDDDDD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10个步骤.确定预测因子确定预测X围确定计算点确定污染源清单确定气象条件确定地形数据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选择预测模式确定模式中的参数预测分析与评价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网格点的设置方法.预测网格方法直角坐标网格极坐标网格布点原那么网格等间距或近密远疏法径向等间距或近密远疏法预测网格点网格距距离源中心≤1000m50~100m距离源中心>1000m100~500m各等级评价工程大气环境影响的预测内容"一级评价的预测内容一般包括:〔1〕、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X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2〕、全年逐日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X围内的最大地面日平均浓度〔3〕、长期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X围内的最大地面年平均浓度〔4〕、非正常排放情况,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和评价X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5〕、对于施工期超过一年的工程,并且施工期排放的污染物影响较大,还应预测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二级评价预测内容为一级评价的前4项三级评价可不进展上述预测。常规预测情景组合.情景设置一般考虑五个方面内容:污染源类别、排放方案、预测因子、气象条件、计算点污染源类别:新增污染源、削减污染源、被取代污染源及其他在建、拟建工程相关污染源新增污染源分为: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排放方案分为:设计或可研报告中现有排放方案和环评报告中推荐排放方案常规预测情景组合序号污染源类别排放方案预测因子计算点预测内容1新增污染源〔正常排放〕现有方案推荐方案所有预测因子保护目标网格点最大浓度点小时浓度日均浓度年均浓度2新增污染源〔非正常排放〕现有方案推荐方案主要预测因子保护目标最大浓度点小时浓度3削减污染源〔假设有〕现有方案推荐方案主要预测因子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日均浓度年均浓度4被取代污染源〔假设有〕现有方案推荐方案主要预测因子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日均浓度年均浓度5在建、拟建工程相关污染源〔假设有〕/主要预测因子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日均浓度年均浓度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式.包括:估算模式、进一步预测模式和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1〕估算模式SCREEN3:是一个单源高斯烟羽模式,可计算点源、火炬源、面源、和体源的最大地面浓度,以及下洗和岸边熏烟等特殊条件下的最大地面浓度。估算模式中嵌入了一些最不利的气象条件,在某个地区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没有此种不利气象条件。所以经估算模式计算出的是某一污染源对环境空气质量的最大影响程度和影响X围的保守的计算结果。估算模式所需的根本参数:点源数据:点源排放速率(g/s);烟囱几何高度(m);烟囱出口内径(m);烟囱出口处烟气排放速度(m/s);烟囱出口处的烟气温度(K)面源数据:面源排放速率(g/(s·m2));排放高度(m);长度(m)(矩形面源较长的一边);宽度(m)(矩形面源较短的一边)体源数据:体源排放速率(g/s);排放高度(m);初始横向扩散参数(m)〔见下表〕;初始垂直扩散参数(m)〔见下表〕;烟囱出口处周围环境温度(K);计算点高度(m)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内容.环境空气敏感区:预测值+同点位的现状背景值的最大值的叠加影响最大地面浓度点:预测值+所有现状背景值的平均值的叠加影响工程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同时考虑评价X围内其他在建工程、已批复环评文件的拟建工程的共同影响典型小时气象条件下,工程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X围的最大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位置,分析小时浓度超标概率和最大持续发生时间,并绘制评价X围内出现区域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典型日气象条件下,工程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X围的最大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位置,分析日浓度超标概率和最大持续发生时间,并绘制评价X围内出现区域日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长期气象条件下,工程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X围的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X围及位置,并绘制评价X围内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评价不同排放方案对环境的影响,即从工程的选址、污染源的排放强度及排放方式、污染控制措施等方面评价排放方案的优劣,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对解决方案进展进一步预测和评价,并给出最终的推荐方案熟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第六章:环境噪声影响评价分贝的加减计算.环境噪声评价量及应用.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各等级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根本要求.各等级声环境影响评价的X围.环境噪声现状调查的根本内容.环境噪声现状测量点的布置原那么.环境噪声现状调查的根本方法.环境噪声现状评价的主要内容.噪声预测的根底资料要求.噪声预测的X围和预测点的布置原那么.简化声源的条件和方法.户外声源声波在空气中传播引起声级衰减的主要因素.声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噪声污染技术防治对策应考虑的环节.熟悉"声环境质量标准"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分贝的加减计算.〔1〕分贝加法:噪声的叠加假设Lp1=Lp2那么LpT=Lp1+10lg2≈Lp1+3〔dB〕亦可利用“两噪声源的叠加曲线〞查值计算:方法:设Lp1>Lp2,以Lp1-Lp2值按图查得△Lp,那么总声压级LpT=Lp1+△Lp结论:两噪声相加,总声压级不会比其中较大一个大3dB以上。当两个声压级相差10dB以上时,叠加增量忽略不计〔2〕分贝的减法:噪声的相减声压级Lp2=LpT+△L△L=10lg[1-100.1(LpT-Lp1)]当两个声压级相差10dB以上时,减少量可忽略不计。环境噪声评价量及应用.1、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21〕,声功能区的评价量为昼间等效声级〔Ld〕、夜间等效声级〔Ln〕、突发噪声的评价量为最大A声级〔Lmax〕2、根据"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环境标准",机场周围受飞机通过〔起飞、降落、低空飞越〕的评价量为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LWECPN〕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划分的依据:1、建立工程所在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2、建立工程建立前后所在区域的声环境质量变化程度3、受建立工程影响人口的数量工作等级一般分为三级,一级为详细评价,二级为一般性评价,三级为简要评价一级评价评价X围内有适用于GB3096规定的0类声环境功能区域以及对噪声有特别限制要求的保护区等敏感目标或建立工程建立前后评价X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达5dB(A)以上〔不含5dB(A)〕或受影响人口数量显著增多时二级评价建立工程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区为GB3096规定的1类、2类地区或建立工程建立前后评价X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达3dB(A)~5dB(A)〔含5dB(A)〕或受噪声影响人口数量增加较多时三级评价建立工程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区为GB3096规定的3类、4类地区或建立工程建立前后评价X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在3dB(A)以下〔不含3dB(A)〕,且受影响人口数量变化不大时在确定评价工作等级时,如建立工程符合两个以上级别的划分原那么,按较高级别的评价等级评价各等级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根本要求.一级评价〔一〕声环境质量现状:1、评价X围内具有代表性的敏感目标的声环境质量现状需要实测2、对实测结果进展评价,并分析现状声源的构成及其对敏感目标的影响〔二〕工程分析:1、给出建立工程对环境有影响的主要声源的数量、位置和声源源强2、并在标有比例尺的图中标识固定声源的具体位置或流动声源的路线、跑道等位置3、在缺少声源源强的相关资料时,应通过类比测量取得,并给出类比测量的条件〔三〕噪声预测:1、应覆盖全部敏感目标,给出各敏感目标的预测值2、给出厂界〔或场界、边界〕噪声值3、等声级线:固定声源评价、机场周围飞机噪声评价、流动声源经过城镇建成区和规划区路段的评价应绘制等声级线图,当敏感目标高于〔含〕三层建筑时,还应绘制垂直方向的等声级线图。4、环境影响:给出工程建成后不同类别的声环境功能区内受影响的人口分布、噪声超标的X围和程度〔四〕预测时段:不同代表性时段噪声级可能发生变化的建立工程,应分别预测其不同时段的噪声级〔五〕方案比选:1、对工程可行性研究和评价中提出的不同选址〔选线〕和建立布局方案,应根据不同方案噪声影响人口的数量和噪声影响的程度进展比选2、并从声环境保护角度提出最终的推荐方案〔六〕噪声防治措施:1、针对建立工程的工程特点和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提出噪声防治措施2、并进展经济、技术可行性论证3、明确防治措施的最终降噪效果和达标分析二级评价〔一〕声环境质量现状:1、评价X围内具有代表性的敏感目标的声环境质量现状以实测为主,可适当利用评价X围内已有的声环境质量监测资料(与一级评价不同)2、对实测结果进展评价(并分析现状声源的构成及其对敏感目标的影响,在二级评价中不要求)〔二〕工程分析:与一级评价一样〔三〕噪声预测:1、应覆盖全部敏感目标,给出各敏感目标的预测值〔同一级评价〕2、给出厂界〔或场界、边界〕噪声值〔同一级评价〕3、等声级线:根据评价需要绘制等声级线图〔不同〕4、环境影响:与一级评价一样〔四〕预测时段:与一级评价一样〔五〕方案分析:从声环境保护角度对工程可行性研究和评价中提出的不同选址〔选线〕和建立布局方案的环境合理性进展分析〔不同〕〔六〕噪声防治措施:与一级评价一样三级评价〔一〕声环境质量现状:1、重点调查评价X围内主要敏感目标的声环境质量现状,可利用评价X围内已有的声环境质量监测资料,假设无现状监测资料时应进展实测,(与二级评价不同)2、并对实测结果进展评价(与二级评价一样)〔二〕工程分析:与一级评价一样〔三〕噪声预测:1、只给出各敏感目标的预测值〔不同二级评价〕2、给出厂界〔或场界、边界〕噪声值〔同二级评价〕3、等声级线:不需要〔不同〕4、环境影响:只分析敏感目标受影响的X围和程度〔不同〕〔四〕预测时段:不分预测时段〔五〕方案分析:不需要〔六〕噪声防治措施:只提出防治措施和达标分析,不需要进展经济、技术论证各等级声环境影响评价的X围.1.对于以固定声源为主的建立工程〔如工厂、港口、施工工地、铁路站场等〕:一级评价:一般以建立工程边界向外200m二级、三级评价:可根据建立工程所在区域和相邻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及敏感目标等实际情况适当缩小如依据建立工程声源计算得到的奉献值到200m处,仍不能满足相应功能区标准值时,应将评价X围扩大到满足标准值的距离2.城市道路、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地上线路和水运线路等建立工程:一级评价:一般以道路中心线外两侧200m以内为评价X围其它规定与固定声源一样3.机场周围飞机噪声评价X围:应根据飞行量计算到LWECPN为70dB的区域一级评价:一般以主要航迹离跑道两端各6km~12km、侧向各1km~2km的X围为评价X围二级、三级评价X围可根据建立工程所处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及敏感目标等实际情况适当缩小环境噪声现状调查的根本内容.调查内容影响声波传播的环境要素建立工程所在区域的主要气象特征:年平均风速和主导风向,年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等。评价X围内1:2000~50000地理地形图,说明评价X围内声源和敏感目标之间的地貌特征、地形高差及影响声波传播的环境要素声环境功能区划评价X围内不同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划情况,调查各声环境功能区的声环境质量现状敏感目标评价X围内的敏感目标的名称、规模、人口的分布等情况并以图、表相结合的方式说明敏感目标与建立工程的关系〔如方位、距离、高差等〕现状声源声环境质量现状超过相应标准要求或噪声值相对较高时,需对区域内的主要声源的名称、数量、位置、影响的噪声级等相关情况进展调查有厂界〔或场界、边界〕噪声的改、扩建工程,应说明现有建立工程厂界〔或场界、边界〕噪声的超标、达标情况及超标原因环境噪声现状测量点的布置原那么.现状测量的监测布点原那么布点应覆盖整个评价X围,包括厂界〔或场界、边界〕和敏感目标。当敏感目标高于〔含〕三层建筑时,还应选取有代表性的不同楼层设置测点评价X围内没有明显的声源〔如工业噪声、交通运输噪声、建立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等〕,且声级较低时,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布设测点评价X围内有明显的声源,并对敏感目标的声环境质量有影响,或建立工程为改、扩建工程,应根据声源种类采取不同的监测布点原那么a)固定声源:1、现状测点应重点布设在可能同时受到现有声源和建立工程声源影响的敏感目标处2、以及有代表性的敏感目标处3、为满足预测需要,也可在距离现有声源不同距离处设衰减测点b)流动声源(且呈现线声源特点):1、现状测点位置选取应兼顾敏感目标的分布状况、工程特点及线声源噪声影响随距离衰减的特点,布设在具有代表性的敏感目标处2、为满足预测需要,也可选取假设干线声源的垂线,在垂线上距声源不同距离处布设监测点3、其余敏感目标的现状声级可通过具有代表性的敏感目标噪声的验证和计算求得c)改、扩建机场工程:1、测点一般布设在主要敏感目标处2、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年级口算题1000道
- 三年级数学下册口算练习题三
-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步入近代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作业设计新人教版
- 2024-2025学年度八年级物理上册5.1透镜练习新版新人教版
- xx市水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武汉铁路桥梁职业学院《安全管理学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生物基材料与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宣城职业技术学院《畜禽生态与环境控制》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至2030年中国D型橡胶垫圈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C3岗位资格考试复习测试卷附答案
- 15篇文章包含英语四级所有词汇
- 王阳明心学完整版本
- 四年级上册竖式计算300题及答案
- 保洁班长演讲稿
-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范例及课题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模板
- 牙髓炎中牙髓干细胞与神经支配的相互作用
- 劳务雇佣协议书范本
- 【2022届高考英语读后续写】主题升华积累讲义及高级句型积累
- 环境监测的基本知识
- 电动车棚施工方案
- 《中国十大书法家》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