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部血管病概述课件_第1页
脑部血管病概述课件_第2页
脑部血管病概述课件_第3页
脑部血管病概述课件_第4页
脑部血管病概述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脑的解剖与生理及脑血管疾病概述内容脑的解剖与生理一、脑的血液供应二、脑解剖与功能三、脑脊液的产生与循环途径脑血管疾病概述一、概念二、病因及危险因素三、分类一、脑的血液供应(一)、脑动脉系统:1、颈内动脉系统眼动脉(前循环)脉络膜前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包括额、顶、颞叶、基底核和间脑前部

(供应眼部和大脑半球前3/5部分)脑的解剖与生理

一、脑的血液供应大脑前动脉:是颈内动脉的终支,在视交叉上方折入大脑纵裂,在大脑半球内侧面延伸。供应大脑半球内侧面前3/4,及额顶叶背侧面上1/4皮质及皮质下白质,深穿支供应内囊前肢及部分膝部、尾状核、豆状核前部等。分五段:A1段:水平段,A2段:上行段,A3段:膝段,A4段:胼周段,A5段:终段一、脑的血液供应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供应大脑半球背外侧面2/3,包括额、顶、颞叶和岛叶、内囊膝部和后肢前2/3、壳核、苍白球和尾状核等。解剖上分四段:水平段(M1)、脑岛段(M2)、侧裂段(M3)、皮层支(M4、M5)。2、椎-基底动脉系统(后循环):两侧椎动脉在脑桥下缘合成基底动脉脊髓前、后动脉椎动脉延髓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脑桥支基底动脉内听动脉小脑上动脉小脑后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后2/5(枕叶及颞叶内侧)、丘脑、内囊后肢后1/3、全部脑干和小脑的血液.大脑后动脉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的终末支,绕大脑脚向后,沿海马旁回的钩转至颞叶和枕叶的内侧面。皮质支分布于颞叶的内侧面、底面及枕叶。中央支由起始部发出,经后穿支入脑实质,供应背侧丘脑、内侧膝状体、下丘脑、底丘脑等。内侧膝状体:听觉的皮层下中枢。内侧膝状体发出的纤维束上行散开成放射状,叫听放射,终止于大脑听皮层。小脑下后动脉小脑下后动脉:起源于椎动脉,在平橄榄下端发出,向后外行经延髓与小脑扁桃体之间,分支分布于小脑的后部和延髓外侧部。该动脉行程弯曲,易发生栓塞而出现同侧面部浅感觉障碍和小脑共济失调。小脑下后动脉综合征,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小脑共济失调(站立向病灶同侧歪倒,走路向病灶同侧歪斜),上睑下垂、眼裂变小,同侧面颊部、眼睑,对侧躯干、下肢痛温觉减退,四肢肌力可,饮水呛咳,声音嘶哑。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Wiliis环动脉供血范围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前脉络膜动脉大脑后动脉(二)脑静脉系统是由脑静脉和静脉窦组成:脑静脉是由浅静脉组和深静脉组成上矢状窦下矢状窦主要静脉窦直窦海绵窦横窦乙状窦脑部静脉系统分为深、浅两组。浅组有大脑上静脉、大脑中静脉及大脑下静脉,汇聚大脑半球的静脉血液流入上矢状窦、海绵窦及横窦。深组主要为大脑大静脉(Galen静脉)位于胼胝体压部之下,接受左右大脑内静脉的血液流入直窦;下矢状窦接受大脑镰静脉注入直窦。深、浅两组静脉内血液均经乙状窦由颈内静脉孔出颅。(三)脑血液循环调节及病理生理:

正常成人脑占体重的2℅~3℅,流经脑组织血液占心搏出量的20℅,表明脑血液供应极丰富,脑代谢极旺盛。脑组织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20℅~30℅.能量主要来源于糖有氧代谢。脑的血流及其调节正常脑血流量800-1000ml/min1/5流入椎基底动脉4/5流入颈内动脉脑的平均重量1400g占体重的2~3%,脑血流量占全身15~20%。

脑血流量的调节平均动脉压60~160mmHg可自动调节

二、脑解剖与功能大脑半球的外部形态(大脑皮质、白质、基底节、侧脑室)1、三个面背外侧面内侧面

底面

2、四个极额极、颞极枕极、岛极3、五个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岛叶边缘叶(扣带回,海马回,钩回)大脑的外形和分叶扣带回中央旁小叶中央后回中央沟中央前回外侧沟顶枕沟海马旁回和沟距状沟大脑皮质Brodmann分区功能定位躯体运动区躯体感觉区视区听区嗅觉区语言区大脑水平切面大脑白质联络纤维:是联络同侧大脑半球各部的纤维。连合纤维:是连接左右两侧大脑半球的纤维。如胼胝体(膝部病变出现精神、性格改变,压部病变出现智能下降)。投射纤维:是联系大脑皮质和皮质下各部的纤维。通过内囊走行。间脑的位置和分部分部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底丘脑Thebrainstem脑干Consistsof

Midbrain中脑

Pons脑桥Medullaoblongata延髓

脑干外形脑干内部结构灰质脑神经核非脑神经核白质上行传导束内侧丘系和交叉、脊丘系、三叉丘系和交叉下行传导束锥体束

网状结构

脑神经核在脑干背面的投影间脑视神经管中脑眶上裂中脑眶上裂脑桥眶上裂圆孔卵圆孔脑桥眶上裂脑桥内耳门脑桥内耳门延髓颈静脉孔延髓颈静脉孔延髓颈静脉孔延髓舌下神经管

连接脑的部位进出颅腔的部位网状结构网状结构由散在的神经元胞体和纤维交织而成,在进化上属古老的结构。网状结构与脑的其他部位和脊髓有广泛的联系。功能:网状脊髓束:易化伸肌张力。网状上行激动系统(ARAS):来自各部的感觉信息投至网状结构,由此向上,经间脑中继,投至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影响意识水平和注意力,使人处于觉醒状态。调节内脏活动;如呼吸、血压、泌涎、呕吐等的调节。中缝核:与镇痛和睡眠有关。

脑干的功能对内脏活动的影响在脑干的网状结构,特别是延髓的网状结构内,存在一些内脏基本调节中枢,如心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等。这些中枢反射性地调节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如果延髓受伤,破坏了这些生命中枢的生理活动,将引起心跳、血压、呼吸等的严重障碍,常可导致死亡。对脊髓活动的影响脑干网状结构通过网状脊髓束对脊髓的反射活动施加促进性或抑制性的影响。对大脑皮质的影响脑干网状结构对大脑皮质也有兴奋和抑制两方面的影响。小脑的位置、外形小脑的内部结构小脑皮质小脑核齿状核:接受新小脑皮质纤维,发出纤维止于红核和丘脑。栓状核:接受新、旧小脑皮质纤维,发出纤维止于红核和网状结构。球状核:与栓状核略同。顶核:接受古小脑皮质纤维,发出f止于前庭神经核和网状结构小脑脚小脑的分叶绒球小结叶小脑前叶小脑后叶小脑的分部古小脑(前庭小脑)旧小脑(脊髓小脑)新小脑(脑桥小脑)小脑的功能及病变*小脑的功能维持身体的平衡、调节肌张力和协调随意运动。*小脑病变古小脑综合征见于古小脑病变,如室顶部的成神经管细胞瘤。表现为平衡丧失:站立不稳,行走时两脚叉开,左右摇晃,反射和肌张力正常。新小脑综合征

表现为随意运动的协调性和精细性丧失:精细运动时发生震颤;指鼻试验阳性;轮替运动不能;肌张力下降。一侧小脑半球病变,运动障碍出现在同侧。共济失调边缘系统边缘系统所包括的大脑部位相当广泛,如梨状皮层、内嗅区、眶回、扣带回、胼胝体下回、海马回、脑岛、颞极、杏仁核群、视前区、下丘脑、海马以及乳头体。边缘系统的主要部分环绕大脑两半球内侧形成一个闭合的环,故此得名。边缘系统内部互相连接与神经系统其他部分也有广泛的联系。它参与感觉、内脏活动的调节并与情绪、行为、学习和记忆等心理活动密切相关。三、脑脊液的产生与循环途径脑脊液主要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经室间孔至第三脑室,和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中脑水管至第四脑室,和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外侧孔流入小脑延髓池,由池流入脑和脊髓的蛛网膜下隙,沿该隙流向大脑背面,经蛛网膜颗粒渗入上矢状窦,以后再经窦汇、直窦、乙状窦回流至颈内静脉。■脑血管疾病概述一、概念脑血管疾病是各种血管源性脑病变引起的脑功能障碍。发病率高四高一低致残率高死亡率高治愈率低二、病因及危险因素:(一)病因1、血管壁病变: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性动脉硬化最常见,其次为动脉炎、先天性血管病及各种血管损伤。2、血流动力学改变:心脏疾病和血压改变3、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改变血细胞异常,血流动力学异常、止凝血异常4、其他病因包括栓子、脑血管痉挛、受压和外伤等。部分脑卒中病因不明。(二)、危险因素:1、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2、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高龄高血压性别心脏病种族糖尿病家族史吸烟脑血管病病史酗酒血脂异常、体力活动减少、超重、口服避孕药等三、分类(199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颈动脉系统

(二)椎基底动脉系统

二、脑卒中动脉瘤破裂引起

血管畸形(一)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异常血管网其他

原因未明

高血压性脑出血

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出血

继发于梗塞的出血(二)脑出血肿瘤性出血

血液病源性出血

淀粉样脑血管病出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