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详细完整版课件_第1页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详细完整版课件_第2页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详细完整版课件_第3页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详细完整版课件_第4页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详细完整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回忆有关写月的诗词李白:张九龄:李白:苏轼:“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导入新课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在远离家乡、亲人者的眼里,月亮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月的文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很杰出的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在宋词中有特殊贡献,开创豪放一派,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是宋词中的不朽作品。他的散文代表作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等。他出身世族地主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七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创作背景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同年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本文写于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进行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学习目标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2.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解()衣藻荇()()遂()至未寝()柏()交横()jiě

xìng

suìqǐnbǎizǎohéng读准字音字词疏通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注意断句对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自译全文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户:

欣然:

愉快地、高兴地念:遂:

于是、就寝:

卧、睡相与:

散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打算睡觉,(看见)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想到没有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人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门考虑,想到共同,一起解:脱欲:想,想要与:者:和,同……的人至:到寻:寻找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空明:形容水的澄澈盖:

大概是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如:像……一样交横:交错纵横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惋惜无人赏月耳:闲人:无事可做的人,此指清闲的人。何:哪个但:少:缺少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其写景有什么过人之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此句描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想象奇特,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其中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全句无一个“月”字,而无处不在写“月”,月光照临,庭下如积水,可见月光之清,“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一是因为月色很美;二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精读文本3.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唯张怀民可以同乐。“怀民亦未寝”两人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相与步于中庭”两人关系密切。“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两人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4.其间有什么样的情感变化起伏?

明确: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动)——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平和从容)5.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

①“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叙述②“……盖竹柏影也”——描写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议论

1.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合作探究2.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句中的“闲”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试从表达的情感和文章结构两方面加以分析。

情感上,“闲”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暇顾佳良辰美景——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结构上,“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课堂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月下至寺月下游寺赏月抒怀积水空明藻荇交横静谧之美动态之美文章结构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自主思考

在赏月的欣喜、悠闲之中,包含着无限的感慨、无奈,甚至是悲凉。——政治上不得志,遭到贬谪。

为能够体味出山水之美,能和古代名人为知音而感到无限的愉快。——不想为官

1.为何苏轼在被贬后却依旧有此闲情呢?

儒、道、禅的融合,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拓展延伸

苏轼(1037-1101),21岁出蜀进京时,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奋厉有用世之志。苏轼不仅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