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老子》四章(第二课时)【教案匹配版】最新国家级中小学课程课件_第1页
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老子》四章(第二课时)【教案匹配版】最新国家级中小学课程课件_第2页
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老子》四章(第二课时)【教案匹配版】最新国家级中小学课程课件_第3页
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老子》四章(第二课时)【教案匹配版】最新国家级中小学课程课件_第4页
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老子》四章(第二课时)【教案匹配版】最新国家级中小学课程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子》四章(第二课时)年级:高二学科:语文(人教统编版)主讲人:学校:《老子》四章(第二课时)年级:高二1

【以经解经】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我夸耀,反能有功;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人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确实能使人得到保全,回归大道。第二十二章(节选)【以经解经】是以圣人抱一为2

【理解章旨】(1)做人不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而要谦虚、谦让。“曲则全”的处世哲学:求全之道,莫过于不争,不争之道,在于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2)做人不要“企立”“跨行”,不要主观妄为,而要遵循遵循自然规律,顺“道”而行。【理解章旨】(1)做人不要“自见”“自3

【经典之用】『学习任务』现实中,有的老师或家长特别鼓励孩子去自我表现、自我展示,你对这种做法怎么看?请联系实际简要回答。【经典之用】『学习任务』现实中,有的老师或4参考示例: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在现实生活中,一定程度的自我表现与能力展示固然应该有,但需要有个度。过度的自我表现,一味让孩子刻意不自然地炫耀,不仅得不到称赞,反而会让人觉得幼稚浅薄,缺少内涵。如果为了某种目的而不顾孩子是否愿意、是否有能力,就更令人生厌。所以尊重孩子的愿望不加干涉,顺其自然发展才是最好的选择。何况真正的自我表现、自我展示,需要真才实学。而抛却浮华,修炼真学问,真功夫,才是正道。参考示例: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在现实生活中,一定程度的5

【疏通词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qiǎng)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明智。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学习任务』朗读《老子》第三十三章,读准字音。【疏通词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6

【探究内涵】『学习任务』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为什么说自知者、自胜者境界更高?【探究内涵】『学习任务』如何理解“知人者与7“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明于道。反省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8

【探究内涵】『学习任务』如何理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两句话与上文的联系?【探究内涵】『学习任务』如何理解“知足者富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为一组,强调人欲知人,必先自知,人欲胜人,必先自胜,故以“自知”“自胜”为立身之本。

如果对已经达到的境界(自知、自胜的程度)感到知足,可称得上富有,但精益求精、强劲奋进才称得上有(求道的)意志。那些知足者“不失其所”,可以立身长久;但强行者求道不息,身死道存,与道同在,才称得上“寿”,即不朽。(参见饶尚宽译注《老子》,中华书局年2006版;朱谦之撰《老子校释》,中华书局1984年版)“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为一组,强调人10

【探究内涵】(1)知足者富——真正的富有并不是满足于现状,也不是满足于物质匮乏,而是对自知、自胜的程度达到一定境界而感到满足,这才算富有。知足者不失“自知”“自胜”立身之本,才可以立身长久。如把“知足者富”解释为“知足常乐”,或理解为对物质生活不做过多要求就是富有,都与老子思想不相符合。【探究内涵】(1)知足者富——真正的富有并不是满足于现11

【探究内涵】(2)强行者有志——强行者自知自胜,并努力奋进,求道不息,这样的人身体虽然消失,但他所传承的道仍然存在,才称得上长寿不朽。如把“强行者有志”简单理解成发愤图强,才算有志气;把“死而不亡者寿”简单比附为“有的人死了,但还活在人民心中”,这就脱离了语境,与老子主张完全不同。【探究内涵】(2)强行者有志——强行者自知自胜,并努力12

【理解章旨】三十三章讲个人的修养。(1)知人、胜人固然重要,但自知、自胜更重要。(2)通过知人与自知,胜人与自胜,知足与强行,不失其所与死而不亡,两两比较辨析,告诉人们:人生唯有自知,自胜,自强,才能实现天地之志,与道长存。【理解章旨】三十三章讲个人的修养。13

【疏通词句】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sàn)。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léi)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jī)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学习任务』朗读《老子》第六十四章,读准字音。【疏通词句】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14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易持:容易维持、保持。兆:征兆,苗头。泮:同“判”,分离,分散。未有:没有出现。于:由,从。毫末:指极为细微。执:控制。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15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从事:行事,做事。不贵:不珍视,不看重。不敢为:不妄加干预。欲不欲:一“欲”,动词,想往。二“欲”,名词,想往的东西。无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16

【解说大意】

事物安然未生变数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没有发生前就早作准备,要在祸乱没有产生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解说大意】事物安然未生变数的时候容易持守,17

强作妄为就会败事,执意把持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妄为(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慎重),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求别人所不欲求的,不看重难得的财物,学别人所不学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强作妄为就会败事,执意把持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妄为18

【解说大意】据学者饶尚宽考证,文中两句话为“错简重出”:(1)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一句原文见于《老子》二十九章;第二句意思与前文无关联,且要表达的主旨散见于第三十七章、四十八章、五十七章和六十三章,应删去。【解说大意】据学者饶尚宽考证,文中两句话为19

【探究内涵】第一层:“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1)为之于无事。(2)防患于未然。【探究内涵】第一层:“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20

【探究内涵】第二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大由小发展而来。(2)为之于细微,终成其大。【探究内涵】第二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21第三层:“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没有以慎重态度对待事情的终结,没有注意细微和小节,所以“常于几成而败之”。始终谨慎从事,才不会出现失败。『学习任务』一般人“常于几成而败之”的原因是什么?第三层:“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22

【以经解经】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处理困难要从容易处入手,实现远大(目标)要从细微处入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定从细微的做起。所以圣人始终不自以为伟大,因此才能成就大的事情。第六十三章(节选)【以经解经】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23

【以经解经】(1)事情都是从小到大、从易到难、从细到巨发展而来。(2)圣人在事情刚出现或在萌芽之时就把它化解掉了。(3)圣人表面上做小事、细事、易事,最后结果却成就大事、难事。【以经解经】(1)事情都是从小到大、从易到难、从细到24

“圣人”: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不同于儒家,儒家的圣人是伦范化的道德人;道家的“圣人”则体任自然,拓展内在的生命世界,扬弃一切影响身心自由活动的束缚。道家的“圣人”和儒家的圣人,无论对政治、人生、宇宙的观点均不相同,两者不可混同看待。(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p82注释)“无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即不干扰,不妄为。『学习任务』“圣人”是怎样做的?“圣人”: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不同于儒家,儒家的圣人25(1)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圣人顺应自然,不干扰,不妄为,心理不偏执;自然少有失败;而为者、执者必然败之、失之。(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圣人能补救众人经常犯的错误,能辅助万民顺应自然本性,顺势而为,不妄为,不强为,所以圣人能够终成大业。(1)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26

【理解章旨】第六十四章主要讲“治国”。首先,指出“持于安,谋于未兆,泮其脆,散其微”四种现象,由此提出治世者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方法,要居安思危,处盛防衰。其次,举出事物由小而大、由少到多、由近及远的三个事例,由此提出治世者要循序渐进,慎终如始。第三,强调圣人的做法,按自然规律做事,无为无执,所以无败无失。【理解章旨】第六十四章主要讲“治国”。27

【经典之用】成语: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居安思危/有备无患/防微杜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学习任务』请你用三个成语说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观点,并联系现实或历史谈谈你的理解或看法。【经典之用】成语: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居安28参考示例1:2020年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在我国肆虐,由于人们对新病毒完全没有了解,缺乏防范意识,预防措施不到位,所以疫情开始就呈现出快速爆发态势,给人民的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危害。但是,随着我们对病毒认识的逐步深入,全国人民共克时艰,守望相助,以坚定果敢的勇气和决心,科学防治、精准施策,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措施,有效阻断了病毒传播链条,真正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尽管如此,当前我们仍不能掉以轻心,决不放松对疫情的监控,要有备无患,时刻保护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参考示例1:2020年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在我国肆虐,由于人们对29参考示例2:居安思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先秦时期《左传》便提出为政要“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周易》中说“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孟子也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唐朝宰相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个建议。先哲们总结出安危、存亡、忧患、安乐之理,都与老子“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观点有相通之处。今天,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我们更应牢记历史,心怀忧患意识,只有警钟长鸣,防微杜渐,才能建好精神大厦,更上层楼。参考示例2:居安思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先秦时期30

【学习小结】(一)自然(二)无为(三)不争(四)辩证:事物对立统一;事物发展变化【学习小结】(一)自然(二)31

【布置作业】学者柳诒征指出:“老子之书,专说对待之理。”(《中国文化史》)《老子》四章中的“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即是讲“对待”的关系,其中蕴含着立身处世的道理。请你梳理总结出一至三条,联系实际,以“说对待”为题,写一段文字,与同学交流。【布置作业】学者柳诒征指出:“32谢谢!谢谢!33《老子》四章(第二课时)年级:高二学科:语文(人教统编版)主讲人:学校:《老子》四章(第二课时)年级:高二34

【以经解经】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我夸耀,反能有功;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人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确实能使人得到保全,回归大道。第二十二章(节选)【以经解经】是以圣人抱一为35

【理解章旨】(1)做人不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而要谦虚、谦让。“曲则全”的处世哲学:求全之道,莫过于不争,不争之道,在于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2)做人不要“企立”“跨行”,不要主观妄为,而要遵循遵循自然规律,顺“道”而行。【理解章旨】(1)做人不要“自见”“自36

【经典之用】『学习任务』现实中,有的老师或家长特别鼓励孩子去自我表现、自我展示,你对这种做法怎么看?请联系实际简要回答。【经典之用】『学习任务』现实中,有的老师或37参考示例: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在现实生活中,一定程度的自我表现与能力展示固然应该有,但需要有个度。过度的自我表现,一味让孩子刻意不自然地炫耀,不仅得不到称赞,反而会让人觉得幼稚浅薄,缺少内涵。如果为了某种目的而不顾孩子是否愿意、是否有能力,就更令人生厌。所以尊重孩子的愿望不加干涉,顺其自然发展才是最好的选择。何况真正的自我表现、自我展示,需要真才实学。而抛却浮华,修炼真学问,真功夫,才是正道。参考示例: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在现实生活中,一定程度的38

【疏通词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qiǎng)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明智。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学习任务』朗读《老子》第三十三章,读准字音。【疏通词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39

【探究内涵】『学习任务』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为什么说自知者、自胜者境界更高?【探究内涵】『学习任务』如何理解“知人者与40“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明于道。反省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41

【探究内涵】『学习任务』如何理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两句话与上文的联系?【探究内涵】『学习任务』如何理解“知足者富4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为一组,强调人欲知人,必先自知,人欲胜人,必先自胜,故以“自知”“自胜”为立身之本。

如果对已经达到的境界(自知、自胜的程度)感到知足,可称得上富有,但精益求精、强劲奋进才称得上有(求道的)意志。那些知足者“不失其所”,可以立身长久;但强行者求道不息,身死道存,与道同在,才称得上“寿”,即不朽。(参见饶尚宽译注《老子》,中华书局年2006版;朱谦之撰《老子校释》,中华书局1984年版)“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为一组,强调人43

【探究内涵】(1)知足者富——真正的富有并不是满足于现状,也不是满足于物质匮乏,而是对自知、自胜的程度达到一定境界而感到满足,这才算富有。知足者不失“自知”“自胜”立身之本,才可以立身长久。如把“知足者富”解释为“知足常乐”,或理解为对物质生活不做过多要求就是富有,都与老子思想不相符合。【探究内涵】(1)知足者富——真正的富有并不是满足于现44

【探究内涵】(2)强行者有志——强行者自知自胜,并努力奋进,求道不息,这样的人身体虽然消失,但他所传承的道仍然存在,才称得上长寿不朽。如把“强行者有志”简单理解成发愤图强,才算有志气;把“死而不亡者寿”简单比附为“有的人死了,但还活在人民心中”,这就脱离了语境,与老子主张完全不同。【探究内涵】(2)强行者有志——强行者自知自胜,并努力45

【理解章旨】三十三章讲个人的修养。(1)知人、胜人固然重要,但自知、自胜更重要。(2)通过知人与自知,胜人与自胜,知足与强行,不失其所与死而不亡,两两比较辨析,告诉人们:人生唯有自知,自胜,自强,才能实现天地之志,与道长存。【理解章旨】三十三章讲个人的修养。46

【疏通词句】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sàn)。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léi)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jī)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学习任务』朗读《老子》第六十四章,读准字音。【疏通词句】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47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易持:容易维持、保持。兆:征兆,苗头。泮:同“判”,分离,分散。未有:没有出现。于:由,从。毫末:指极为细微。执:控制。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48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从事:行事,做事。不贵:不珍视,不看重。不敢为:不妄加干预。欲不欲:一“欲”,动词,想往。二“欲”,名词,想往的东西。无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49

【解说大意】

事物安然未生变数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没有发生前就早作准备,要在祸乱没有产生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解说大意】事物安然未生变数的时候容易持守,50

强作妄为就会败事,执意把持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妄为(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慎重),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求别人所不欲求的,不看重难得的财物,学别人所不学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强作妄为就会败事,执意把持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妄为51

【解说大意】据学者饶尚宽考证,文中两句话为“错简重出”:(1)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一句原文见于《老子》二十九章;第二句意思与前文无关联,且要表达的主旨散见于第三十七章、四十八章、五十七章和六十三章,应删去。【解说大意】据学者饶尚宽考证,文中两句话为52

【探究内涵】第一层:“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1)为之于无事。(2)防患于未然。【探究内涵】第一层:“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53

【探究内涵】第二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大由小发展而来。(2)为之于细微,终成其大。【探究内涵】第二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54第三层:“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没有以慎重态度对待事情的终结,没有注意细微和小节,所以“常于几成而败之”。始终谨慎从事,才不会出现失败。『学习任务』一般人“常于几成而败之”的原因是什么?第三层:“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55

【以经解经】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处理困难要从容易处入手,实现远大(目标)要从细微处入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定从细微的做起。所以圣人始终不自以为伟大,因此才能成就大的事情。第六十三章(节选)【以经解经】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56

【以经解经】(1)事情都是从小到大、从易到难、从细到巨发展而来。(2)圣人在事情刚出现或在萌芽之时就把它化解掉了。(3)圣人表面上做小事、细事、易事,最后结果却成就大事、难事。【以经解经】(1)事情都是从小到大、从易到难、从细到57

“圣人”: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不同于儒家,儒家的圣人是伦范化的道德人;道家的“圣人”则体任自然,拓展内在的生命世界,扬弃一切影响身心自由活动的束缚。道家的“圣人”和儒家的圣人,无论对政治、人生、宇宙的观点均不相同,两者不可混同看待。(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p82注释)“无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即不干扰,不妄为。『学习任务』“圣人”是怎样做的?“圣人”: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不同于儒家,儒家的圣人58(1)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圣人顺应自然,不干扰,不妄为,心理不偏执;自然少有失败;而为者、执者必然败之、失之。(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圣人能补救众人经常犯的错误,能辅助万民顺应自然本性,顺势而为,不妄为,不强为,所以圣人能够终成大业。(1)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59

【理解章旨】第六十四章主要讲“治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