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语法(二)-语言学专题课件_第1页
第六讲-语法(二)-语言学专题课件_第2页
第六讲-语法(二)-语言学专题课件_第3页
第六讲-语法(二)-语言学专题课件_第4页
第六讲-语法(二)-语言学专题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讲语法(二)第六讲语法(二)句法分析一、句子成分分析法(中心词分析法、符号标记法)句子成分分析法又称为中心词分析法,是传统语法学分析句法结构的主要方法。它从句子的语法意义出发,对句子的结构部分进行功能分析,以句子内部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意义为依据,在分析过程中,先找主干,再找枝叶。也叫多分法。句法分析一、句子成分分析法(中心词分析法、符号标记法)这种方法把句子分为三个层次:主要成分:主语、谓语连带成分:宾语、补语附加成分:状语、定语这种方法规定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来表示意义关系和句子成分。用“‖”表示主谓关系,“︱”表示动宾关系,用“=”表示主语中心,“—”表示谓语中心,“﹏”表示宾语中心,“()”表示定语,“[]”表示状语,“〈〉”表示补语,“△”表示独立语。这种方法把句子分为三个层次:例句:

(我们)班‖[昨天上午][在教室]举行了︱(很精彩)的(演讲)比赛。句子成分可以由词充当,也可以由短语充当。分析句子时,一般要求只分析到句子成分为止,如果句子成分由短语充当,短语内部结构一般不需要再分析。例句:(1)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2)我的祖母常常对我说,白蛇娘娘就被压在这塔底下。(3)母亲教给我生产知识和革命的意志。(4)这个女人便走到远一点的地方坐下来。(5)树林里突然窜出一只老虎来。(6)总理呵,你知道不知道,他们不让我完成您给的任务。(1)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7)李大妈有个儿子正在上大学。(8)这就意味着,一切今天没有的,明天就会有;一切今天没有达到的,明天就会达到。(9)狂风把大树刮得东倒西歪。(10)为了保护羊群,英雄的小姐妹——玉荣和龙梅同暴风雪搏斗了一天一夜。(11)同学们请王老师作了一个精彩的报告。(12)西藏,我们知道那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7)李大妈有个儿子正在上大学。句子成分分析法评价:1.优点:(1)寻找中心词,主次分明。容易反映句子的基本构造。(2)在反映句子基本构造的基础上,能够准确地归纳句型,收到提纲掣领的效果(3)找句子主干的方法便于教学,便于寻找语病。句子成分分析法评价:2.局限:(1)只重视句子的六大成分,忽视句子的层次构造,不注重句子的层次分析。(2)没有找到中心词充当句子成分跟词组充当句子成分之间的正确关系。承认主谓、联合、介词结构和“的”字结构可以充当句子成分,不承认偏正、动宾、中补词组作句子成分。句子成分分析出来的结构有时与表达意图矛盾,分析出来的主干不成句。例如: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天是天)金桥‖是︱朝鲜人。(金桥是人)哭瞎了眼睛。(哭眼睛)洗衣服‖非常方便(洗方便)

(3)只适用于分析单句。2.局限:二、层次分析法1.层次分析法是通过分析直接成分间的组合来揭示句子层次构造的分析方法,又叫做直接成分分析法。这种析句方法把句子一次又一次地切分为两个部分,所以又叫做“二分法”。(每一层中直接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大的语法单位的两个组成成分叫做直接(组成)成分。)层次分析法是美国描写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首先提出并运用的语言分析上的。二、层次分析法2.层次分析法的特点:(1)切分:将一个语言片段按照“一分为二”的办法(少数不能二分的例外),一直分析到词为主(虚词可以不切分出来)。切分的三个原则:①结构原则:切分出来的两个部分都必须是合法的句法结构体,而且可以在别的句法结构中再现。

他/刚来他刚/来(×)

年轻的/一代年轻/的一代(×)很/有办法很有/办法(×)判断:去了一趟/美国去了/一趟美国越发显得/精神越发/显得精神

2.层次分析法的特点:②功能原则:切分出来的两个部分,可以根据汉语句法的组合规律再重新组合起来,而且组合所依据的规则在该语言中必须具有普遍性。例1:刚/买的书包(×)

刚买/的书包(×)刚买的/书包(√)

例3:他/属于白种人(√)他属于/白种人(×)判断:小张/看中的皮鞋小张看中的/皮鞋越发显得/精神越发/显得精神

②功能原则:切分出来的两个部分,可以根据汉语句法的组合规律再③意义原则:切分所得的各个直接成分,在意义上的组合,必须跟原结构意义相符,而且语义上要符合逻辑常理。一片/好风光(√)一片好/风光(×)一位/小偷的辩护律师(√)一位小偷的/辩护律师(×)判断:我/最好的朋友我最好的/朋友

割断中国的/历史割断/中国的历史③意义原则:切分所得的各个直接成分,在意义上的组合,必须跟原(2)定性:解决切分所得的直接成分之间在句法上是什么关系。3.层次分析法评价(1)优点①使用范围更广,不仅用于分析单句,还可以分析复句、合成词的内部构造。(2)定性:②能够揭示句子构造的层次性,符合语言的组合特点。③析句时坚持层层二分(少数例外),大大提高了词组在句子中的地位。就是说,它每次切分所得到的两个直接成分,可以是任何结构关系的词组。④分化多义语义结构的能力比较强。例如:三个/学生的家长三个学生的/家长在这儿/睡不好

在这儿睡/不好小王/这事儿没办成

小王这事儿/没办成②能够揭示句子构造的层次性,符合语言的组合特点。(2)局限①层次分析法只注重揭示句法的结构层次和直接成分间的显性语法关系,即语法结构关系,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所隐含的语义结构关系(即非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由语义结构关系关系的不同而造成的歧义句式就不能用层次分析法来加以分析。例如歧义句“鸡不吃了”可能是“鸡不吃食了”,也可能是“人不想吃鸡了”。但用直接层次分析,只有一种结构。(2)局限②层次分析法完全是一种静态的分析,有些现象无法解释。例如:

(1)a.木头桌子质量

b.羊皮领子大衣(2)a.北大数学老师

b.土壤钾盐含量用层次分析法分析,(1)中的a和b完全一样,(2)中的a和b也完全一样。但是并不是这样的。(1)中a例去掉修饰语“木头”,“桌子质量”仍然成立,可是b例如果去掉修饰语“羊皮”,则“领子大衣”不成立;同样(2)中a例如果去掉中间的修饰语“数学”,“北大老师”仍然成立,但b例如果去掉中间的修饰语“钾盐”,则“土壤含量”不成立。②层次分析法完全是一种静态的分析,有些现象无法解释。例如:③层次分析法的应用有局限性,如汉语中的兼语结构、双宾语、连谓结构等就无法二分。练习③层次分析法的应用有局限性,如汉语中的兼语结构、双宾语、连谓三、变换分析法(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1.变换分析是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把一种结构的短语或句子变为另一种结构的分析方法。通过变换揭示隐含在句子里的实词和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三、变换分析法(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举例: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词类序列:名词[施事]+在+名词[处所]+发现+名词[受事](A式)在汉语中,该词类序列所表示的意思可以用A1、

A

2两种类型的句子表示:

A1我在飞机上发现了敌人的坦克。我在屋顶上发现了藏在草丛里的小偷。他在紫金山天文台发现了这颗小行星。举例: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

A

2他在抽屉里发现了蟑螂。他在马桶里发现了校长的钥匙。他在书里发现了那张纪念邮票。

A1组可以跟下面的词类序列发生:名词[施事]+发现+名词[受事]+时,名词[施事]+是+在+名词[处所](C式)A

2组句子可以跟下面的词类序列发生:名词[施事]+发现+的+名词[受事]+是+在+名词[处所](D式)A2他在抽屉里发现了蟑螂。我们发现:

A1式只能变换成C式,不能变换为D式,即:A1C式

A1D式A2式只能变换成D式,不能变换为C式,

即:A2D式

A2C式在A1组各例“名词[处所]”指明“发现”的施事所在的地方;A2组各例“名词[处所]”指明“发现”的受事所在的地方。我们发现:“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既可以等同于A1,也可以等同于A2,既可以变换成C式,也可变换为D式,是歧义句。“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既可以等同于A1,也可以等同于A2,3.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层次分析法的客观依据是句法构造的层次性。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是句法格式的相关性。句法格式的相关性表现在:(1)句法同义几种句子格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结构意义,称为句法同义。3.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例如:A.名词语[施事]+动词+名词语[受事](一般的“主—动—宾”句式)

我丢了两把办公室的钥匙。B.名词语[施事]+把+名词语[受事]+动词语(“把”字句)

我把办公室的两把钥匙丢了。C.名词语[受事]+被+名词语[施事]+动词语(“被”字句)

办公室的两把钥匙被我丢了。D.名词语[受事]+名词语[施事]+动词语(主谓谓语句)办公室的两把钥匙我丢了。上述A、B、C、D四种句式就是同义句式。例如:(2)句法多义语言表达要求尽可能经济,常常在一定的上下文里省略一些词语,这样就造成原本属于不同句式、内部语义关系也不相同的两个句子在表面上成了形式相同的歧义句。例如,“老虎把鸡吃了”跟“白菜被鸡吃了”原本是属于不同句式的两个句子,前者属于“把”字句,后者属于“被”字句。但是为了经济而省略的结果,出现了表面相同而实质不同的“鸡吃了”。(2)句法多义4.变换分析所遵守的原则——平行性原则(同一性)(1)作为一个合格的变换,一定得形成一个变换矩阵,这个矩阵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我们所要研究分析的句法格式(称为“原句式”)及其一个个具体的实例,这部分置于变换矩阵的左边。二是与原句式在结构上有相关性的另外的句法格式(称为“变换式”)及其一个个具体的实例,这部分置于变换矩阵的右边。三是表示原句式和变换句式之间变换关系的箭头,置于原句式及其实例和变换式及其实例之间。4.变换分析所遵守的原则——平行性原则(同一性)举例:戏台上放着鲜花(A)戏台上演着京戏(B)

这两个句子格式相同,其词类序列是: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A式)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C式)名词语+动词+在+名词[处所]

戏台上放着鲜花鲜花放在戏台上门上贴着对联对联贴在门上黑板上写着字字写在黑板上墙上挂着画画挂在墙上台上坐着主席团主席团坐在台上说明(A式)(C式)举例:(B式)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D式)名词语[处所]+正在+动词+名词语戏台上演着京戏戏台上正在演京戏门外敲着锣门外正在敲锣外面下着雨外面正在下雨教室里上着课教室里正在上课炉子上熬着粥炉子上正在熬粥说明(B式)(D式)(B式)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总结:(A式)(C式)(A式)(D式)(B式)(D式)(B式)(C式)(2)在变换矩阵中,矩阵左边作为原句式的一个个实例和矩阵右边作为变换式的一个个实例,形式(即词类序列)必须相同,语法意义也必须一致。总结:(A式)(C式)(3)变换矩阵中每一横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其共现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必须保持一致。例如:

前三排坐着来宾来宾坐在前三排在原式句中“来宾”和“坐”是施事和动作的关系,“前三排”表示“来宾”所处的位置;在变式句中,“来宾”和“坐”仍是施事和动作的关系,“前三排”仍表示“来宾”所处的位置。二者在共现词之间的语义关系上保持不变。(3)变换矩阵中每一横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其共现词之间的语义结(4)变换矩阵中每一横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在语法意义上的差别一致。例如:

台上坐着主席团主席团坐在台上门上贴着对联对联贴在门上原句式和变换式虽然都表示存在,表静态,但二者有差异:第一组原句式以“台上”为话题,说明台上存在什么事物;变换式则以“主席团”为话题,说明主席团存在于何处。第二组原式句以“门上”为话题,说明门上存在什么事物;变式句以“对联”为话题,说明对联存在于何处。显然,两组各自原式句和变式句在语法意义上的差异是一致的。(4)变换矩阵中每一横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在语法意义上的差别一举例1:(A式)名词语+在+名词语[处所]+动词+着(B式)名词语+动词+在+名词[处所]a.病人在床上躺着病人躺在床上

b.孩子们在门口坐着孩子们坐在门口

c.他在马背上跳着他跳在马背上

d.张三在门外站着张三站在门外e.胸针在胸前别着胸针别在胸前

f.书在地上堆着书堆在地上

g.水在河里流着水流在河里举例1:解释:在这个变换矩阵中,c和g是不符合平行性原则的。c和g原句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跟其他各实例不一致,其他实例的原句式都表示存在,表静态,而c和g则表活动,表动态;c和g变换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跟其他各实例也不一致,其他实例的变换式都表示存在,表静态,而c和g则表示事物的位移,表动态。c和g的原句式和变换式中共现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也不一致,c的原句式里“马背上”指明“他跳”这一活动的场所,而变式句里的“马背上”指明“他”位移的终点。解释:举例(A式)有+名词+动词(B式)有+动词+的+名词

a.有能力完成有完成的能力

b.有办法解决有解决的办法

c.有条件上大学有上大学的条件

d.有人骂过他有骂过他的人

e.有人陪她有陪她的人

f.有钱买新房子有买新房子的钱

g.有时候玩儿有玩儿的时候在这个变换矩阵中也有不符合平行性原则的。举例5.变换分析的作用(1)变换分析最直接的作用是可以更有效地分化歧义句式。层次分析能分化的歧义句式,变换分析能分化;层次分析不能分化的歧义句式,变换分析也可以分化。

例1:咬死了猎人的狗可以用层次分析法分化歧义(略),也可以用变换分析来分化。5.变换分析的作用(A1)动词+补语(了)+名词1+的+名词2(B式)把+名词1+的+名词2+动词+补语(了)

咬死了猎人的狗把猎人的狗咬死了打破了张三的杯子把张三的杯子打破了砸坏了张家的窗户把张家的窗户砸坏了踢断了桌子的腿儿把桌子的腿儿踢断了

(A1)动词+补语(了)+名词1+的+名词2(A2)动词+补语(了)+名词1+的+名词2(C式)是+指量+名词2+动词+补语(了)+名词1

咬死了猎人的狗是那条狗咬死了猎人打伤了鸽子的人是那个人打伤了鸽子叼走了鸡的黄鼠狼是那只黄鼠狼叼走了鸡撕破了练习本的孩子是那个孩子撕破了练习本

(A1)(B式)(A1)(C式)(A2)(C式)(A2)(B式)而例句“咬死了猎人的狗”既可以变成B式,又可变成C式。(A2)动词+补语(了)+名词1+的+名词2例2:这几捆书送北京大学图书馆当“送”是“赠送”义时,“北京大学图书馆”是与事宾语时为(A1);当“送”是“运送”义时,“北京大学图书馆”是处所宾语为(A2)。(A1)名词语1+送+名词语2

(B式)名词语1+送+给+名词语2

这几捆书送北京大学图书馆这几本书送给北京大学图书馆这几本书还老王这几本书还给老王这件衣服送李奶奶这件衣服送给李奶奶

例2:这几捆书送北京大学图书馆(A2)名词语1+送+名词语2

(C式)名词语1+送+到+名词语2

这几捆书送北京大学图书馆这几捆书送到北京大学图书馆这张桌子搬里屋这张桌子搬到里屋这坛酒抬地下室这坛酒抬到地下室

(A1)(B式)(A1)(C式)(A2)(C式)(A2)(B式)例句既可变为B式又可变为C式。(A2)名词语1+送+名词语2(2)变换分析的运用有助于把汉语研究引向深入,揭示更多的语法规律。例1:“把”字句和受事主语句可以互相变换,但是“把”的宾语为人称代词时则“把”字句都不能变换为无标记受事主语句。

把那个字擦了那个字擦了把那瓶啤酒喝了那瓶啤酒喝了

把他撤了﹡他撤了那个西红柿烂了,把它扔了﹡它扔了(2)变换分析的运用有助于把汉语研究引向深入,揭示更多的语法例2:用变换分析探究主语为联合短语的句子,为什么有时能变换成一个并列复句有的不能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深入理解了副词“都”的语法意义。

爸爸、妈妈、姐姐都给我送了礼物。爸爸给我送了礼物,妈妈给我送了礼物,姐姐也给我送了礼物。小芸和小玲都天资过人。小芸天资过人,小玲也天资过人王先生和张先生都是山东人王先生是山东人,张先生也是山东人例2:用变换分析探究主语为联合短语的句子,为什么有时能变换成

在变换中我们发现副词“都”在表示总括时,强调表示“都”后所说的形状或情况适用于它所指向的某个集合中的每个个体,即无一例外地独自进行了后面所谈到的行为动作,或无一例外地各自具有后面所谈到得性状,或无一例外地属于后面所谈到的情况。凡不具备这些特点的,用了副词“都”都会出现病句。例如:

﹡麦克生日那天,我们三个都送给他一个大大的蛋糕。

﹡佐佐木、冈本俩都是同乡,都出生在鹿儿岛。在变换中我们发现副词“都”在表示总括时,强调表示“都6.变换分析的局限变换分析可以用来分化歧义,但不能揭示造成差异和歧义的原因。6.变换分析的局限四、语义特征分析法1.语义特征分析是20世纪80年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开始运用的一种语法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是基于变换分析的局限性而采用的。是通过分析某句法格式的各个实例中处于关键位置上的实词所具有的共同的语义特征,来解释、说明代表这些实例的句法格式之所以独具特色、之所以能与其他同形句法格式相区别、之所以只允许这一部分词进入而不允许那一部分词进入的原因。四、语义特征分析法2.语义特征(1)词语中符合某种组合选择的有区别性特征的最小语义成分就是语义特征。

陆俭明:某一小类实词所特有的、能对它所在的句法格式起制约作用的、并足以区别于其他小类实词的语义要素。

王红旗:在同样句法位置上出现的一组实词所具有的或与这组实词的词义密切相关的、且对这些实词的语法形式或这些实词所在的句法结构的形式有制约作用的语义因素。2.语义特征词与词在组合时既受语法的限制,又受语义的限制,这种限制就使词与词在组合时具有选择性。有些词在组合时能互相适应,就可以组合,否则,就不能组合,这就是词所表现出来的语义特征。例如:①能与动词“洗”组合的受事宾语应该具有[+形体]、[+较小]的语义特征,像“衣服、被褥、身体”等词同时具有上述特征,像“空气、云雾”等词不具有上述特征,所以不能与“洗”组合。词与词在组合时既受语法的限制,又受语义的限制,这种限制就使词②能够与动词“享受”搭配的受事词语应具备[+可感]、[+满足]的语义特征,如“享受阳光、享受生活、享受母爱”等,“阳光、生活、母爱”都是人能感受到的,又是能令人愉快和满足的。像“思想、道德、痛苦、垃圾”等词或没有可感性,或不能使人满足,所以不能与“享受”搭配。③能够与助词“着”搭配的动词应该具备[+持续]的语义特征,如“走、跑、睡、说、劳动”等,具有上述特征,后面可加“着”;像“死、毕业、结束、起来、明白”等,表示短时间内完成的动作行为,不能延长和持续,所以后面都不能加“着”。②能够与动词“享受”搭配的受事词语应具备[+可感]、[+满足3.义素分析法和语义特征分析法的区别(1)分析目的不同。

义素分析法主要有三个目的:①从某个特定角度对某一个语义类再进行细分类。例如人类是一个语义类,为了说明同一个家族中不同人的不同辈分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根据某些语义特征对家族中不同称谓的人细加分类:(“+”表示具备此特征,“-”表示不具备)3.义素分析法和语义特征分析法的区别

[直系男性女性长辈同辈年长年幼]母亲+-++-+-父亲++-+-+-哥哥++--++-姐姐+-+-++-弟弟++-

-+-+妹妹+-+-+-+舅妈--++-+-舅父-+-+-+-[直系男性女性长辈同辈②凸显同属于一个语义类的不同词语之间的差异。例如:“火”和“光”同属于自然现象这一语义类,但它们语义上有区别,可以分析它们的语义特征:

火[+现象,+亮度,+温度,-速度,+形体]

光[+现象,+亮度,+温度,+速度,-形体]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个词的差异,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光的速度”,而没有“火的速度”的说法?为什么有“大火、小火”,而没有“大光、小光”的说法。②凸显同属于一个语义类的不同词语之间的差异。例如:③可以用来区别看似同义实际并不同义的词。例如:看[+凭借眼睛,+自主,-被动感知,+可控]看见[+凭借眼睛,-自主,+被动感知,-可控]③可以用来区别看似同义实际并不同义的词。例如:(2)语义特征分析法旨在探究不同语法结构成立和形成歧义的原因,或者挖掘词语某个语义特征对形成句法结构的影响作用。例如:朱德熙先生在考察了“名词[主语]+动词+给+名词1+名词2”这一句式后,发现凡能在这一句法格式的动词位置上出现的词,都含有“给予”的语义特征。动词“写”跟名词“信”相关联时也可以进入这一句式,如“张三写给李四一封信”,所以“写”也具有“给予”的语义特征,而“写”离开这一具体句式,单独来看,我们是不会想到它还有“给予”的语义特征。(2)语义特征分析法旨在探究不同语法结构成立和形成歧义的原因(2)分析方法不同。义素分析法是从某个特定语义场入手,把意义相关的一组词各自的义项分解为若干个义素,对比分析相同义素和区别义素,最后概括、整理,加以描写。语义特征分析是使用变换、分化等方法找出对句法结构起决定作用的某个有区别性特征的义素并用来进行解释。(2)分析方法不同。(3)各自的内涵不同。义素的外延比较广,它是将义项分解成尽可能多的特征后形成的集合语义特征分析只关心能影响某种句法组合能否成立的那几个有区别同义词和反义词。(3)各自的内涵不同。3.语义特征分析的作用(1)弥补变换分析的不足,解释造成同形多义句法格式的原因。(2)说明在某个句法格式中,为什么同是动词,或同是形容词,或同是名词,而有的能进入,有的不能进入。这为根据句法研究需要对同一类实词划分小类,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句法、语义依据。

语义特征分析促使语法研究更加精密化,更具有解释力。3.语义特征分析的作用4.语义特征的局限性运用于语法研究的时间不长,缺乏必要的理论阐述。语义特征所涉及的范围狭窄,目前局限于两个方面:一是在词类方面主要涉及实词;二是将分析的框架设定为同一句法格式的同一关键位置。4.语义特征的局限性5.语义特征实例分析例1: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朱德熙)通过变换分析把它分化为(A)、(B)两个句式:(A)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表存在,表静态)(B)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表活动,表动态)歧义产生的原因跟句式中的动词有关。(A)的变换实例:5.语义特征实例分析(A式)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名词语+动词+在+名词[处所]

台上坐着主席团主席团坐在台上台下站着许多观众许多观众站在台下床上躺着病人病人躺在床上桌上放着几本书几本书放在桌上头上戴着礼帽礼帽戴在头上这些实例中各个动词虽然具体意思各不相同,但是具有某种共同的语义内涵,那就是“[+使附着]”。(A式)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B式)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名词语[处所]+正在+动词+名词语

戏台上演着京戏戏台上正在演京戏门外敲着锣鼓门外正在敲锣外面下着大雨外面正在下雨教师里上着课教室里正在上课炉子上熬着粥炉子上正在熬粥(B式)各组实例中,动词都不具有[使附着]的含义。(B式)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所以(A)(B)式动词具有的语义特征可描写为:

动词a:[+使附着]

动词b:[-是附着]这样(A)(B)两句式可以进一步描写为:(A)名词[处所]+动词a+着+名词语(B)名词[处所]+动词b+着+名词语所以(A)(B)式动词具有的语义特征可描写为:例2:名词[主语]+动词+名词1+给+名词2(朱德熙1979)

(1)他送了一个手机给小王(A式)(2)他买了一辆自行车给小孙子(B式)(3)他画了一幅画给孙教授(C式)通过变换分析可以证明这三个句子表示的语法意义不同。A式:名词[主语]+动词+名词1+给+名词2名词[主语]+动词+给+名词1+名词2

我送了一部手机给小王他送给小王一部手机他卖了一辆车给小李他卖给小李一辆车他交了五千元钱给税务局他给税务局交了五千元B式:他买了一辆自行车给小孙子*C式:他画了一幅画给孙教授*例2:名词[主语]+动词+名词1+给+名词2(朱德熙1979B式:名词[主语]+动词+名词1+给+名词2名词[主语]+从…+动词+名词1+给+名词2

他买了一辆自行车给小孙子他从商买了一辆自行车给小孙子他偷了一份情报给希尔公司他从我们公司偷了一份情报给希尔公司他取了一些钱给王大爷他从银行取了一些钱给王大爷A式:他送了一部手机给小王*C式:他画了一幅画给孙教授*B式:名词[主语]+动词+名词1+给+名词2通过变换句式可以把A、B、C三组句子分化。它们语法意义的差别就是由句中动词决定的。经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A组动词都含有“给予”的语义特征(动词a),例如“送、卖、还、交”。B组动词都含有“取得”的语义特征。(动词b),例如:“偷、要、买”。C组动词都含有“制作”的语义特征。(动词c),例如:“刻、煮、做”等所以,上述动词的语义特征可描写为:动词a:[+给予,-取得,-制作]动词b:[-给予,+取得,-制作]动词c:[-给予,-取得。+制作]通过变换句式可以把A、B、C三组句子分化。它们语法意义的差别例3:关于“形容词+(一)点儿”祈使句(袁毓林1993)A.谦虚点儿!客气点儿!大方点儿!B.远一点儿!近一点儿!大一点儿!小一点儿!C.*骄傲点儿!*粗心点儿!*笨一点儿!*蠢一点儿!D.*棒一点儿!*帅一点儿!*伟大一点儿!*崇高一点儿!以上四组例句,我们发现A、B两组都可以说,C、D两组都不说。说明“形容词+(一)点儿”祈使句对形容词有一定的选择性,而这种选择性取决于形容词的语义特征。例3:关于“形容词+(一)点儿”祈使句(袁毓林1993)ABCD组形容词为“形a、形b、形c、形d”。首先四组例子中形容词的感情色彩上看,形a[+褒义]、形b[-褒义]、形c[+贬义]、形d[+褒义],所以形容词的褒义和贬义这一语义特征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其次,我们比较A组和D组的形容词,发现它们存在“可控”和“非可控”的语义特征。

形a[+可控],形d[-可控]。(所谓“可控”是说形容词所表示的性状,人是可以控制的,可以使自己尽量做到;“非可控”是说形容词所表示的性状,人是不能控制的,要让别人来评价。)ABCD组形容词为“形a、形b、形c、形d”。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下表结论:形a[+褒义,-贬义,+可控]可以进入该句式形b[-褒义,-贬义,+可控]可以进入该句式形c[-褒义,+贬义,±可控]不可以进入该句式形d[+褒义,-贬义,-可控]不可以进入该句式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能进入“形容词+(一)点儿”祈使句的,只限于具备[-贬义、+可控]语义特征的形容词。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下表结论:五、语义指向分析1.语义指向是指句中某个句法成分与哪一个成分之间有语义。例如:(1)他喜滋滋地炸了盘花生米。(2)他早早地炸了盘花生米。(3)他脆脆地炸了盘花生米。各句状语在语义上所直接的成分不同。例(1)“喜滋滋”指向施事主语“他”,例(2)“早早地”指向谓语动词“炸”,例(3)“脆脆地”指向宾语“花生米”五、语义指向分析(4)我才做。(5)我才做第二道题。(6)我才做三道题。(7)我才做完。以上四句作为状语的“才”语义指向不同。例(4)“才”指向谓语动词“做”;例(5)“才”指向“做”的受事名词性成分“第二道题”;例(6)“才”指向数量成分“三道”;例(7)“才”指向表示行为动作的结果的“完”。(4)我才做。2.语义指向分析通过分析句中某一成分的语义指向来揭示、说明、解释某种语法现象,这种分析手段就叫做语义指向分析。3.语义指向的运用理论上说每个句法成分都有语义指向的问题,但是实际上并不是每个句法成分都必须运用语义指向分析手段来加以考察。下面四种句法成分,其语义指向是值得考察的:2.语义指向分析(1)补语的语义指向①前指中心语。如a.大家吃罢了饭。(补语“罢”的语义指向中心语“吃”这一动作的完结。)b.请你走慢点。(补语“慢”的语义指向中心语“走”)②指向主语。如:a.大家走累了,歇会儿。(补语“累”指向主语“大家”。“大家走,大家累了”。)b.几个人都吃饱了饭。(补语“饱”指向主语“几个人”)(1)补语的语义指向③指向宾语。如:a.几个人吃光了饭。(补语“光”的语义指向宾语“饭”。“人吃饭,饭光了”。)b.大家吃完了所有的馒头。(补语“完”语义指向宾语“馒头”。“大家吃馒头,馒头完了”。)④指向介词引介的对象。如:a.几个人把饭吃光了。(补语“光”语义指向介词的宾语“饭”。)b.小张把自行车骑坏了。(补语“坏”的语义指向介词宾语“自行车”。)③指向宾语。如:(2)状语的语义指向①语义指向后面的中心语。如:a.咱们明天见。(状语“明天”语义指向中心语“见”,见面的时间,)b.你怎么来的?(状语“怎么”的语义指向中心语“来”,来的方式。)②语义指向前面的主语。如:a.果子一筐一筐地推成了小山。(状语“一筐一筐”语义指向主语“果子”。)b.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批判”指向“我们”。)(2)状语的语义指向③语义指向后面的宾语。如:a.他在信的末尾整整齐齐地写上问候的话。(“整整齐齐”语义指向宾语“话”,表示所写的话很整齐。)b.他向连长非常规范地行了个军礼。(“非常规范”语义指向宾语“军礼”。)④语义指向介词所介引的对象。如:a.小孩把玩具乱七八糟地扔了一地。(“乱七八糟”语义指向“玩具”。)b.他们把奖状高高地挂在墙上。(“高高”语义指向“奖状”。)③语义指向后面的宾语。如:如果中心语前不止一个状语,这些状语的语义指向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如:a.他拼命地向前挤。(两个状语“拼命”、“向前”的语义都指向主语“他”)b.队长多次严厉地批评他。(“多次”的语义指向中心语“批评”,说明批评的次数;“严厉”的语义指向“队长”,说明队长的态度严厉。)如果中心语前不止一个状语,这些状语的语义指向可能一致,也可能(3)定语的语义指向①指向后面的中心语。如:a.他们村里出了三个百岁老人。(定语“三个、百岁”的语义都指向中心语“老人”。)b.他是非常优秀的青年。(“非常优秀”语义指向中心语“青年”。)②指向前面的主语。如:a.大家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难忘”的语义指向主语“大家”。)b.我们作了一次坦诚布公的谈话。(“坦诚布公”的语义指向主语“我们”。)(3)定语的语义指向注意:语义指向是指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不是指某个词的语义指向。但是,副词只能作状语,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把副词跟它所充任的句法成分等同起来,可以直接说“副词的语义指向”。注意:语义指向是指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不是指某个词的语义指向3.语义指向的形式:(1)前指和后指具体什么样的成分一定前指,什么样的成分一定后指,是值得探索的问题,尤其是副词。例如:副词“互相”只能前指,“只、总共”语义就只能后指。3.语义指向的形式:①只:a.我只买了苹果。

b.我只买了红富士苹果。

c.我只买了三斤红富士苹果。以上三例我们可以发现“只”语义指向的规律:首先,都是语义后指。其次,当谓语是动宾短语时,“只”的语义首先指向宾语,如a例;如果宾语是偏正短语,“只”的语义首先指向修饰语,如b句;如果宾语中心语前有多个修饰语时,“只”的语义首先指向最外层的修饰语。如c句。①只:a.我只买了苹果。②总共:a.总共招收了一百名学生。b.他呀,总共买了一个西瓜,这给谁吃呀?c.他大约总共买了十五六本书。d.*他总共买了很多/许多书。e.*他总共只买了一点苹果。f.*他总共买了青的三斤苹果。通过以上例句的分析,我们发现“总共”在语义指向上有这样的规律:②总共:第一,只能后指。第二,只能指向数量成分,所以在“总共”之后必须有数量成分跟它同现。第三,只能指向有明确范围的数量成分。a、b两句的数量成分都说的整数,数目非常明确;c句的数量成分“十五六本”虽然表示的是约数,但是数量范围还是明确的;d、e两句“很多/许多、一点儿”所说的数量就都没有明确范围,所以不能说。第四,数量成分不能再受限制性定语的修饰。f句中与“总共”同现的数量成分虽然表示一个确定的数量,但在它之前有一个限制性定语“青的”,这样就不能说了。可以将“青的”移到“三斤”之后,“苹果”之前。第一,只能后指。(2)内指和外指语义“内指”是指所指向的成分就在本句之内。语义“外指”是指所指向的成分不在本句之内,而在本句之外。

a.他喝醉了。(“醉”指向句内成分,喝酒的施事“他”。)

b.罢工代表被客客气气地引进了客厅。(“客客气气”指向句外成分,“引进”的施事。)

c.当时,那孩子就稀里糊涂地判给了男方。(“稀里糊涂”指向句外成分,判案的法官。)(2)内指和外指4.语义指向分析的作用语义指向分析揭示了句法成分在语法上和语义上的矛盾,指明了句法成分之间,特别是间接的句法成分之间语义上的种种,从而可以比较合理地揭示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之间复杂的对应关系。具体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4.语义指向分析的作用(1)可以进一步帮助分化歧义句式例如:a.老张有一个女儿,很骄傲。

“很骄傲”语义指向“老张”,则“老张有一个女儿,老张很骄傲”;“很骄傲”语义指向“女儿”,则“老张有一个女儿,那女儿很骄傲”。b.我在屋顶上发现了小偷。“在屋顶上”语义指向“我”(我在屋顶上),语义指向“小偷”(小偷在屋顶上),语义既指向“我”,同时指向“小偷”(我和小偷都在屋顶上)(1)可以进一步帮助分化歧义句式(2)为解释某种语法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例1:a.究竟谁出了那么多钱?*谁究竟出了那么多钱?

b.究竟他出了多少钱?他究竟出了多少钱?原因:“究竟”在语义指向上的特点:第一,他只能指向一个具体的疑问形式,即疑问句里一定要有一个具体的疑问形式(疑问代词、选择疑问形式、正反问形式)。例如:(2)为解释某种语法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c.你究竟去哪儿?d.你究竟去广州还是去上海?e.这个月你究竟去没去深圳?第二,“究竟”只能后指,即“究竟”所指向的具体疑问形式一定得位于它之后,不能出现在它前面。所以,a.句的变换式,疑问形式“谁”在“究竟”的前面,不成立;b句变换式,疑问形式“多少”仍然位于它后面,句子成立。c.你究竟去哪儿?例2:“吃了他三个苹果”是单宾结构还是双宾结构?(陆俭明2002)有争议。单宾结构说,认为“他三个苹果”是表示领属关系的偏正结构,作为“吃”的宾语;双宾结构说,认为“他三个苹果”可以不分析为偏正结构,“他”可以作“吃”的与事宾语,“三个苹果”是“吃”的受事宾语。通过语义指向分析,我们人为“双宾结构”说是可取的。具体论证过程:例2:“吃了他三个苹果”是单宾结构还是双宾结构?(陆俭明20①前面分析过“总共”在语义指向上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总共”所指向的数量成分不能再受限制性定语的修饰,限制性定语成分就包括表示领属关系的定语。例如:

总共三个苹果(*总共红的三个苹果)墙上总共贴了三幅画(*墙上总共贴了齐白石的三幅画)②“给了他三个苹果”是大家公认的、典型的双宾结构,而“总共”可以修饰这种双宾结构。如:

总共给了他三个苹果①前面分析过“总共”在语义指向上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总共”所“总共”之所以能修饰这种双宾结构,是因为其中的“他”跟“三个苹果”没有直接的句法关系,“他”不是“三个苹果”的定语,而是一个独立的宾语成分。③“总共”同样可以修饰我们的争议结构“吃了他三个苹果”。例:

总共吃了他三个苹果“总共”之所以能修饰这种双宾结构,是因为其中的“他”跟“三个这就是证明,“吃了他三个苹果”中“他”和“三个苹果”,虽然语义上有领属关系,但是在该结构中并没有直接的句法关系。因此“吃了他三个苹果”应该分析为双宾结构。这就是证明,“吃了他三个苹果”中“他”和“三个苹果”,虽然语六、语义关系分析1.语义关系是指隐藏在句法结构后面的词语之间的各种意义关系。2.语义关系和句法关系不同,二者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例如:

(1)小李吃了/苹果吃了(2)吃饭了/来人了可见,主语不等于施事,宾语也不等于受事。一种句法结构关系,可能包含着多种语义关系,反之,一种语义关系也可能构成多种句法结构关系。六、语义关系分析3.动词和名词的语义关系类别动词和名词的语义关系是句法分析的重点,又叫做“格关系”,或者“名词的语义角色”。名词主要担任的语义角色有:(1)施事:指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如:

孩子们在玩耍/小鸟在枝头唱歌

他让老师批评了/大驴子被小老虎吃了3.动词和名词的语义关系类别(2)受事:指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如:

我们干完了工作/小老虎吃了大驴子我把小说看完了/小鸟将巢安在繁花嫩叶中(3)系事:指判断类动词联接的对象。如:他是学生/小刚成为一名战士(4)与事:指动作行为的间接承受者。如:朋友送我一支笔他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奶奶给小朋友讲故事(2)受事:指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如:(5)工具:指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凭借物。例如:

小孩要多晒太阳/我们坐大船别拿这话吓我/你凭什么打人(6)时间:指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例如:

我的课请排星期五/出生于1949年(7)处所:指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起点、终点。例如:

他们住招待所/我住二楼/一起走到河边(5)工具:指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凭借物。例如:(8)结果:指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例如:

作家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河上建起一座大桥(9)方式:指动作行为进行的形式。例如:

明天考口试/他会游蝶泳(10)原因:指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例如:

他在医院养伤/他在外面呆了一个月避风头(11)目的:指动作行为要达到的目的。例如:

小玲正准备考研究生/俩人在筹备婚礼(8)结果:指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例如:(12)对象:指动作行为的对象。如:

对人民负责/向家长做出保证(13)致使:指动作行为使动的对象。如:

要繁荣市场/我热了一碗饭4.名词和名词的语义关系(1)领属关系:我们的学校、弟弟的书包(2)处属关系:天上的云彩、室外的温度(3)时属关系:当天的情况、过去的历史(4)从属关系:厂长的秘书、同学的妈妈(12)对象:指动作行为的对象。如:(5)含属关系:蔬菜的味道、妹妹的脾气(6)质料关系:老虎皮的坐垫、杉木的扁担(7)来源关系:中国的留学生、四川的榨菜(8)相关关系:李先生的消息、爱情的传说(9)比喻关系:金刚石的性质、历史的车轮(5)含属关系:蔬菜的味道、妹妹的脾气七、配价分析法1.利用动词与不同性质名词之间的配价关系来研究、解释某些语法现象,这种研究、分析手段,就称之为配价分析法;由此而形成的语法理论就成为配价理论。“配价”这一概念借自化学。化学中提出“价(化合价)”的概念为的是说明分子结构中各元素原子数目间的比例关系。语法学中引入“价”这个概念是为说明一个动词能支配多少个名词性成分。最早把化学中“价”明确引入语法研究中的是法国语法学家特思尼耶尔。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七、配价分析法2.配价语法理论的基本精神是:(1)句法旨在研究句子,句子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句子的构成成分不只是表面所看到的词,更重要的是词与词之间的关联。(2)动词是句子的核心,配价理论所注意的句法关联就是动词与它所支配的其它成分之间的关联,主要有:直接受动词支配的名词性词语(行动元)和副词性词语(状态元),状态元是无限的,而行动元不得超过三个:主语、宾语1、宾语2。(3)动词所关联的行动元的多少就决定了动词的配价数目。动词按配价分类:2.配价语法理论的基本精神是:一个动词如果只能支配一个行动元,也就是说这个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那它就是一价动词,一般记为V1;一个动词如果能支配两个行动元,而且也只能支配两个行动元,也就是说它只能带一个宾语,那它就是二价动词,记为V2;一个动词如果能支配三个行动元,也就是说它后面能带两个宾语,那它就是三价动词,记为V3。一个动词如果只能支配一个行动元,也就是说这个动词后面不能带宾3.实例分析(1)“喝啤酒的学生”和“喝啤酒的方式”在语法上有区别吗?内部构造和结构类型都相同,但是“喝啤酒的学生”中“学生”有时可以省略;“喝啤酒的方式”中“方式”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省略。用变换分析法分析可以看出两个结构确实不同,但是却不能说明这种“动词结构+的+中心语”的结构在什么情况下中心语可以省略,什么情况下不能省略。3.实例分析用配价分析法我们可以看出:“喝”是二价动词,它的两个配价成分应分别是“喝”的施事和受事。“学生”可以成为“喝”的施事,“啤酒”可以成为“喝”的受事;但是“方式”不能成为“喝”的施事或受事。也就是说,“学生”和“啤酒”可以成为“喝”的配价成分,“方式”不能成为“喝”的配价成分。所以这两个结构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的中心语“学生”可以成为动词“喝”的配价成分(行动元),后者中心语“方式”不可能成为动词“喝”的配价成分。用配价分析法我们可以看出:“喝”是二价动词,它的两个配价成分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动词结构+的+中心语”的结构中,充当中心语的名词如果能成为动词性词语中动词的配价成分,那么中心语就有可能在一定的上下文里省略,否则就不能省略。例如:①喝啤酒的学生请举手喝啤酒的请举手②小张喝的啤酒便宜小张喝的便宜③卖菜的农民富裕了卖菜的富裕了④喝啤酒的方式有多种﹡喝啤酒的有多种⑤张大爷卖菜的地方给占了﹡张大爷卖菜给占了⑥小张参观的时候人很多﹡小张参观的人很多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动词结构+的+中心语”的结构中(2)“VP的”结构①“VP的”能不能作主宾语来指称事物?“VP的”这种“的”字结构所指称的一定是动词V的配价成分。例如:

a.他买的(指称动词“买”的受事,即具体的东西)b.吃羊肉的(指称动词“吃”的施事,具体的人)这种“的”字结构能不能作主宾语来指称事物,就取决于在“VP的”里边是否缺省V的配价成分,如果有缺省,“VP的”就能作主宾语来指称事物。例如:(2)“VP的”结构a.正在游泳的是我的孩子。这句中主语“正在游泳的”是“VP的”结构,其中动词“游泳”是一价动词,它的配价成分没有在“VP的”结构中出现,所以“正在游泳的”可以在句中作主语。而“老王游泳的”中动词的配价成分已经出现,就是施事“老王”,所以“老王游泳的”不能在句中作主宾语。a.正在游泳的是我的孩子。b.张三今天参观的是工业展览会。句中主语“张三今天参观的”是“VP的”结构,其中动词“参观”是二价动词,它的配价成分在结构中出现了一个施事“张三”,另一个配价成分受事缺省,所以“张三今天参观的”可以在句中作主宾语。而“张三今天参观展览会的”没有缺省配价成分,不能作主宾语。b.张三今天参观的是工业展览会。②“VP的”什么情况下会有歧义?A.有歧义的“VP的”,其中V一定是二价动词或三价动词,不可能是一价动词。B.在“VP的”里所缺省的动词配价成分一定不止一个。例如:a.我吃的(我吃的是饺子)b.吃饺子的(吃饺子的只有他一个人)c.吃的(你们吃不吃羊肉?吃的请举手/你先等一会儿,我去买点儿吃的。)②“VP的”什么情况下会有歧义?上面三个例子都是“VP的”,其中动词“吃”是二价动词,有施事和受事两个配价成分。a中“吃”的施事“我”在“VP的”里出现,所以“我吃的”只能指称受事(“饺子”);b句中“吃”的受事“饺子”在“VP的”里出现,所以“吃饺子的”只能指称施事(“他”),指称单义,没有歧义。而c句中“吃”的施事和受事都未出现,“吃的”既可以指称施事,也可以指称受事,有歧义。上面三个例子都是“VP的”,其中动词“吃”是二价动词,有施事朱德熙先生根据上述情况,概括并建立了一个有关“VP的”的“的”字结构的歧义指数公式:P=n-mP代表“VP的”的“的”字结构的歧义指数,指的是“VP的”能不能指称事物,会不会有歧义;n代表V的配价数,m代表在“VP的”里出现的配价成分的。根据这个公式:当P为零时,这样的“VP的”就不能作主宾语指称事物;当P为1时,这样的“VP的”就能作主宾语指称事物,一般没有歧义;当P为2或3时,或者说当P≧2时,这样的“VP的”就能作主宾语指称事物,而且会有歧义。朱德熙先生根据上述情况,概括并建立了一个有关“VP的”的“的(3)“放了一只鸽子”和“飞了一只鸽子”在语法上有何异同?同:词类序列相同,都是“V+了+NP”;内部层次构造相同(略);都可以变换为“把”字句:

放了一只鸽子把一只鸽子放了飞了一只鸽子把一只鸽子飞了不同:“放了一只鸽子”可以变换为“被字句”,而“飞了一只鸽子”不能。如:放了一只鸽子﹡鸽子被我放了飞了一只鸽子﹡鸽子被我飞了(3)“放了一只鸽子”和“飞了一只鸽子”在语法上有何异同?原因:“放”是二价动词,“放了一只鸽子”中省略了动词“放”的另一个配价成分,即施事,所以可以变换成被字句,补出施事;“飞”是一价动词,句中“飞”的配价成分只有一个,即施事“鸽子”,没有省略,所以不需要,也不能补出。它们虽然都能变换成把字句,但是两个把字句的语法意义不同:“把鸽子放了”表示处置义;“把鸽子飞了”则表示使动意义。原因:※4.名词也有配价名词的配价表现为某个名词一定要求与另外的某个名词在语义上构成依存关系。(袁毓林1992年)所谓依存关系,就是说二者各自均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先决条件。如“弟弟”这个词,一定有“哥哥”或“姐姐”这个名词与它相对。根据名词的配价可以将名词分为:(1)一个名词如果不要求与另外的名词在语义上构成依存关系,这样的名词,我们称为零价名词,记为N0。如“大海、天空、空气”等。※4.名词也有配价(2)一个名词,如果要求与一种性质的名词在语义上与之构成依存关系,这样的名词,称为一价名词,记为N1。如表亲属称为的“爸爸、妈妈、哥哥、弟弟”;表属性的“质量、脾气、价格”;表部件的“脚、手、锅盖、抽屉”等。(3)一个名词,如果要求与两种性质的名词在语义上与之构成依存关系,这样的名词,称为二价名词,记为N2。二价名词都是抽象名词,如“意见、兴趣、态度、害处”等。目前还没有发现三价名词。(2)一个名词,如果要求与一种性质的名词在语义上与之构成依存实例分析:(1)介词结构“对……”能作什么样名词的定语?a.对考试的意见/对祖国的感情/对身体的害处*b.对《红楼梦》的论文/对农村情况的影片/对外交工作的原则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能够受“对……”修饰的名词都是二价名词。如a中“意见、感情、害处”,“意见”一定会涉及到两方面的事物:意见的持有者和意见所针对者;“感情”也一定会涉及两方面的事物:具有某种感情者和感情所针对者;“害处”也一样:害处的产生者和害处的波及者。实例分析:根据袁毓林(1998)、李小荣(2000)考察,二价名词从语义上看,主要有以下四类:①情感、态度类。表示人或感情动物对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这类二价名词的两个配价成分分别是“情感、态度的持有者或情感、态度所针对者”。例如:对祖国的态度/对旅游的兴趣/对弱者的同情心/对这件事的反应/对他的敌意/对工作的热情②见解、论点类。表示人们对人或事物的见解、看法、印象的。这类二价名词的两个配价成分是:“见解、论点的持有者和见解、论点所针对者”。例如:根据袁毓林(1998)、李小荣(2000)考察,二价名词从语对这件事的看法/对这个问题的见解/对这个问题的结论/对这部影片的感想③作用、意义类。表示人或事物对其他人或其他事物的作用、意义。它们的两个配价成分是:“起作用者和受作用者”。例如: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对感冒的疗效/对生命的意义/对读者的吸引力/对健康的好处④工作、方针类。表示人们针对某个方面所采取的工作方针、政策。它们的两个配价成分是:“方针政策的制定者和方针政策的针对者”。例如:对农村工作的方针/对农民的优惠政策对这件事的看法/对这个问题的见解/对这个问题的结论/对这部影思考:介词结构“对……”能修饰什么样的形容词?对这一带很熟/对学生很严/对顾客很耐心/对工作很热心*对这个苹果很大/对这件衣服很漂亮/对计算机很聪明/对作弊现象很可恶思考:(2)“对……+名词”结构什么情况会产生歧义?对校长的意见/对儿子的感情/对这些孩子的注意力/对美国的意见/对这篇文章的看法用层次分析法我们可以分化歧义,但是“对……+名词”结构什么情况会产生歧义,或者说这一结构为什么会产生歧义?用配价理论解释会比较清楚而深刻。当介词“对”的宾语成分在语义上可以任意地理解为“的”字后面的那个二价名词的任何一个配价成分时,那么整个结构就会产生歧义。例如:“对校长的意见”中“校长”既可以是“意见”的持有者,也可以是“意见”的针对者。(2)“对……+名词”结构什么情况会产生歧义?(3)为什么可以说“他是王刚的老师”却不能说“他是王刚的教师”?“教师”只是一种职业,泛指担任教学工作的的人员,它不反映社会上有依存关系的人际关系,是属于零价名词;而“老师”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是学习者对给自己传授文化、技术的人的尊称,它反映了社会上一种有依存关系的人际关系,属于一价名词。所以“老师”可以受指人的专有名词或人称代词的修饰形成一个领属性的偏正结构,如“张三的老师”、“我的老师”等;而“教师”不行,不能说“*张三的教师”、“*我的教师”。(3)为什么可以说“他是王刚的老师”却不能说“他是王刚的教师歧义一、歧义歧义也叫多义,严格的说,二者还是有差别的。多义指某种语言形式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如多义词、多义句等;而歧义指某种语言形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人们对它实际上可以有不止一种的理解。也可以说多义现象是属于语义层面的,而歧义是属于语用层面的。但是目前语法学界对多义和歧义的区分并不是很严格,一般多义指词的多义,歧义指句法结构的多义。歧义一、歧义二、歧义的类型(原因)(一)口头歧义口头歧义主要由同音造成的歧义。例如:(1)这个姑娘有点儿jiāoqì(娇气/骄气)(2)这门课要进行qīzhōng(期中/期终)考试。(3)zhìái(致癌/治癌)物质(4)quánbù(全部/全不)合格二、歧义的类型(原因)(二)书面歧义1.词汇歧义由多义词造成的歧义。例如:(1)他走了一个小时。(步行/离开)(2)车上的人多半儿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大部分/可能)2.结构歧义由于句法因素造成的歧义,由可分三小类:a.词和短语同形,例如:“他要炒鸡蛋”。b.结构关系不同,例如:“进口彩电”、“食堂卫生”c.组合层次不同,例如:(二)书面歧义(1)新职工宿舍(2)安排好工作(3)撞到了叔叔的自行车3.语义歧义由于词语之间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可以分为两小类:a.语义关系不同。例如:(1)连厂长都不认识(“厂长”施事/受事)(2)开刀的是他的父亲(“父亲”施事/受事)b.语义指向不同。例如:(1)老张有个女儿,很骄傲。(2)中山公园松树最多。(1)新职工宿舍4.语境歧义(1)今天是星期天(可以睡懒觉/可以出去逛公园/可以不用上班……)(2)明天上街不用穿裤子(穿裙子/光屁股……)三、歧义分化的方法1.语音制约a.轻声。例如:我想起来了。(qǐlái,睡不着/qǐlai,想到了)b.声调。例如:他背着儿子常常到老师家学下棋。(bèi,隐瞒/bēi,用背驮)4.语境歧义c.重音。例如:除了萧长春,′他最怕韩伯仲。(萧长春和他都怕)除了萧长春,他最怕′韩伯仲。(他怕萧和韩两人)d.停顿。例如:我/讲不好。我讲/不好。外面/睡不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