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测试_第1页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测试_第2页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测试_第3页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测试_第4页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测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010页,共=sectionpages1010页第=page99页,共=sectionpages1010页第三课同步测试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A B.B C.C D.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A.君主立宪制 B.总统制 C.责任内阁制 D.君主制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图片展,展览内容按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5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封面

B.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C.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内容片段

D.中国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1913年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广大群众茫然不知国会为何物,就连精英、乡绅也不明白,他们都让票。但是那些留学的、跟革命党沾边的人都投了,所以第一届选举国民党大胜,获得参众两院多数席位。上述现象的出现反映了()A.中国数千年旧传统并未发生改变 B.薄弱的经济带来脆弱的民主政治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无法推行 D.西方思想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1953年12

月,新中国进行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在天津选民投票日,恰逢女青年蒋宝珍要举行婚礼,她为了参加选举,把婚礼推迟了2个小时。她说:“结婚是喜事,选举更是喜事!”她所说的后一件喜事是指投票选举()A.国家主席 B.人大代表 C.国务院总理 D.政协委员《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通信、信教等自由;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和被选举等项权利”。这些规定()A.使人民真正获得了自由民主 B.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否定了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D.体现了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据此可知,《宪法大纲》()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D.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其后,“它的职能更加突出地得到了体现”,这里人民政协“更加突出”的职能是A.政治协商 B.议政决策 C.行使立法权 D.区域自治“克服西方两党制和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指的是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1912年1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中华民国实行总统制,临时大总统拥有“统治全国”、“统率陆海军”等各项权力;而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改总统制为内阁制,规定“国务员辅佐大总统,负其责任”。临时约法做出这一修正的原因是()A.立宪党人和旧官僚的支持 B.革命党内部争斗,妥协退让

C.加强总统的行政决策权力 D.强化议会权力防范个人独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临时大总统对于参议院议决事件,如否决时,得于咨达后十日内声明理由,咨院复议;但参议院对于复议事件,如有到会参议员三分二以上仍执前议时,仍照第二十二条办理(即参议院议决事件咨由临时大总统公布施行)。该规定集中体现了()A.君主立宪原则 B.民主共和原则 C.分权制衡原则 D.直接民主原则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在北京召开,当时专门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在组织8000多人讨论、修改的基础上,又有1.5亿人参与建言,征集到各方面意见118万多条。宪法起草委员会对这些意见认真研究,采纳吸收100多条。这一过程()A.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B.为新中国成立准备了条件

C.奠定了国家改革开放的基础 D.确立了“依法治国”方略某校历史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主要收集了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们研究的课题是()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运动《中国大趋势》作者多丽丝•斯比特认为,中国政府非常稳定,政策非常持续,没有被竞选左右的思维模式。西方的问题就是由于竞选导致各个党派互相竞争,他们只能通过达成共识来实施政策,而中国一直在进行长期的战略计划、规划。这表明丽丝•斯比特()A.肯定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的优势

B.认为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具有积极作用

C.称赞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认为西方制度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有一部宪法规定某一国家机构的职权包括“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决定国民经济计划”、“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等。该国家机构应是()A.中央人民政府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中央政治局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政治民主化是现代政治发展的趋势和重要环节,现代中国政治民主化有着自身发展的历史性、现实性和前瞻性。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地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二在“一届政协”的政治架构下,一方面正如亨廷顿所说的,“一个现代化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大国秩序的重构,推进了国家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政治体系的良性运转;另一方面则基于其政治系统的巨大包容性而实现了中国革命力量的大联合、大团结,并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使得建国初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究其原委,“一届政协”是发端于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它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在现代国家政治建设中凸显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

——覃敏健《试论“一届政协”的历史方位》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建设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现代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建立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答案和解析1.【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对图表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结合所学知识,我国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1954年宪法,故A项错误;“文革”期间,我国未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只能说明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但不能说彻底破坏,故B项错误;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形成,故C项错误;D项表述符合基层民主发展的史实。故选D。

2.【答案】C

【解析】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内阁对总统有很大的制约权力,内阁实际上掌握国家行政大权,体现了当时实行的是责任内阁制。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要求学生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责任内阁制的特征和影响,要搞清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特点。

3.【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于1949年,故A错误。

B.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发生在1949年,故B错误。

C.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1954年宪法,故C正确。

D.中国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属于外交成就,和“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4.【答案】B

【解析】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广大群众不知国会为何物,甚至连精英、乡绅也都让票。但是那些留学的、跟革命党沾边的人都投了,所以国民党获胜并非民主选举的结果,这反映了当时群众民主意识的淡薄和民主政治的脆弱性,B项正确。

材料显示传统已经有所改变,故排除A。

此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已经被废除,故排除C。

选举不能体现民主化的发展情况,故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后中国民主化进程的现状,关键信息是“广大群众茫然不知国会为何物,就连精英、乡绅也不明白,他们都让票”。

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影响的局限性,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5.【答案】B

【解析】A.国家主席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不是有人民直接选举,排除。

B.根据材料“1953年12月,新中国进行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并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召开由选举产生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在此基础上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随后,全国各地普遍开展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工作,正确。

C.国务院总理经全国人大选举产生,不是人民直接选举,排除。

D.19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等。

本题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切入点,考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6.【答案】C

【解析】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种并没有真正贯彻,人们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民主。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没有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得以真正的实现。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法律上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材料能够体现出来。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不是无产阶级宪法。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要求学生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特征和性质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7.【答案】C

【解析】国民革命运动开始于1924年国共合作,结束于1927年国共合作的破裂,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由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时间错位,故A项错误;

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其目标是反帝反封建,并不反对资产阶级,而《宪法大纲》中剥夺“资本家、富农”的政治权利,同民主革命纲领是不符的,故B项错误;

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属于进步的革命力量,《宪法大纲》中剥夺“资本家、富农”的政治权利,说明其含有理想化因子,一定程度脱离实际,故C项正确;

江西瑞金时期,党的领导人很多还是从莫斯科回国者,因而此时苏联对中国革命影响刚还较大,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对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认识。

本题旨在通过材料分析来考查学生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理解认识。

8.【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政协,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是在1949年至1954年,代行期间,具有决策等职责,但第一届人大召开之后,人民政协作为一个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发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作用,故A正确,BCD排除。

故选A。

9.【答案】A

【解析】略

10.【答案】D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中华民国,刚建立的时候,实行的是总统制,后来实行责任内阁制,主要是为了防止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而不是由于立宪党人和旧官僚的支持。

B.实行责任内阁制,有利于防止专制的出现,限制总统权力,这不是革命党斗争妥协的结果。

C.责任内阁制限制了总统权力,没有加强总统权力。

D.当时南北议和已经完全为了限制袁世凯的专制独裁,故而强化议会的权力和内阁的权力。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历程和特点来分析材料。

辛亥革命期间进行了南北议和,袁世凯答应推翻清政府,孙中山让出临时大总统职务,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临时约法,将以前的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民主共和政体,直接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专权,但是最终临时约法被袁世凯废除,辛亥革命失败。

11.【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政体是民主共和制,故A错误。

B.题干中没有体现民主共和原则,故B错误。

C.题干“临时大总统对于参议院议决事件,如否决时,得于咨达后十日内声明理由,咨院复议;但参议院对于复议事件,如有到会参议员三分二以上仍执前议时,仍照第二十二条办理”体现了临时大总统与参议院的分权制衡关系,故C正确。

D.近代民主政治采取的是间接民主形式,故D错误。

故选C。

12.【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在组织8000多人讨论、修改的基础上,又有1.5亿人参与建言,征集到各方面意见118万多条。宪法起草委员会对这些意见认真研究,采纳吸收100多条”可知,反映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故A项正确。

依据题干时间“1954年”,此时新中国已经成立,故B项错误。

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与题干时间“1954年”不符”,故C项错误。

“依法治国”方略是在1995年提出,与题干时间“1954年”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需要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在组织8000多人讨论、修改的基础上,又有1.5亿人参与建言,征集到各方面意见118万多条。宪法起草委员会对这些意见认真研究,采纳吸收100多条”进行分析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太平天国运动并没有成立中华民国。排除A。

B.义和团运动并没有涉及到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这些信息。排除B。

C.从题干中的“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显可以看出是辛亥革命的表现。故C正确。

D.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