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动物防疫与检疫讲解课件_第1页
第一章-动物防疫与检疫讲解课件_第2页
第一章-动物防疫与检疫讲解课件_第3页
第一章-动物防疫与检疫讲解课件_第4页
第一章-动物防疫与检疫讲解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绪论动物疫病动物寄生虫病动物传染病(病原微生物引起)绪论动物疫病动物寄生虫病动物传染病1.优先防治的动物疫病(16种)一类动物疫病(5种):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新城疫。二类动物疫病(11种):2.重点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13种)1.优先防治的动物疫病(16种)

是指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预防、控制、扑灭动物疫病,它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动物防疫预防采取一系列综合性防疫措施(免疫、消毒、驱虫、清洁养殖及建立无疫区等),防止疫病的发生。预防是动物防疫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指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预防、控制、扑灭动物疫病,它是一项系

一是发生疫病时,采取措施,尽可能降低动物发病数和死亡数,控制在局部范围内,防止其扩散蔓延。

二是对常在动物疫病采取措施,逐步进行净化,最终消灭。控制一是发生疫病时,采取措施,尽可能降低动物发病数和死亡数,控扑灭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采取紧急、严厉的综合措施,迅速扑灭疫情,终止传播和流行。扑灭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采取紧急、严厉的综合措施,迅速扑灭疫

预防、控制、扑灭三者互为补充、互为目的。疫病的预防要求采取控制、扑灭措施;而及时控制、扑灭疫情,则是最有效的预防。预防、控制、扑灭三者互为补充、互为目的。疫病的预防要求动物防疫工作的方针和原则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疫、群防群控、果断处置动物防疫工作的方针和原则加强领导、动物检疫

概念:动物卫生监督机构采用法定的程序和方法,依照法定检疫对象和检疫标准,对动物、动物产品进行疫病检查、定性和处理。动物检疫概念:动物卫生监督机构采用法定的程序和方法,依照动物检疫特点

具有强制性(政府行为,法律)

具有法定的机构和人员(县级以上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官方兽医具体实施动物、动物产品检疫)

具有确定的动物疫病

具有科学性动物检疫特点具有强制性(政府行为,法律)动物防疫与检疫的关系动物防疫包括动物检疫,检疫是手段,防疫是目的,以防促检。通过检疫,控制患病动物、染疫动物产品流动,防止动物疫病传播。动物防疫与检疫的关系动物防疫包括动物检疫,检疫是手段,防疫是1.保护畜牧业安全生产2.保护人体健康3、保障动物产品安全动物防疫与检疫的目的1.保护畜牧业安全生产动物防疫与检疫的目的1.有利于农民的增收2.有利于公共卫生安全3.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动物防疫与检疫的意义1.有利于农民的增收动物防疫与检疫的意义1.制定动物防疫法律、法规2.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3.确定动物疫病防控技术要点4.加强动物防疫监督管理我国动物防疫与检疫工作概况1.制定动物防疫法律、法规我国动物防疫与检疫工作概况第一章动物防疫基本知识

动物疫病的发生与流行

动物疫病的预防措施

动物疫病的控制、扑灭措施

人畜共患病的防控措施第一章动物防疫基本知识动物疫病的发生与流行第一节动物疫病的发生与流行1.具有病原体(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疫病种类不同,病原体不同。比如:猪瘟—猪瘟病毒,猪蛔虫—猪蛔虫。病原体是确诊疫病的主要依据。

动物疫病的基本特征第一节动物疫病的发生与流行1.具有病原体动物疫病的基本特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传染:患病动物传染给健康动物,个体—个体,出现和患病动物相同的症状。

传染性是疫病与普通病区别的重要特征。流行:疫病在动物群体中蔓延、扩散的特性,个体—群体。

动物疫病是群发性疾病。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3.具有免疫力

免疫力就是抵抗力。动物患某种疫病后,由于病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使其对相同病原的再次侵入具有抵抗力,在一定时间内或终生不再感染同种传染病。3.具有免疫力4.具有季节性、周期性和地方性

季节性:疫病的发生和流行随季节而变化,发病率因季节升高,或只在一定的季节发生。

周期性:疫病按照相当规律的时间间隔发生流行。

地方性:动物疫病局限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发生。5.具有潜伏性

4.具有季节性、周期性和地方性动物疫病发生的条件1.环境中存在病原体病原体是疫病发生的必要原因病原体的数量、毒力、稳定性是疫病发生的基础动物疫病发生的条件1.环境中存在病原体病原体是疫病发生的2.动物受到感染动物易接触到病原体病原体侵入到动物体感染不一定发病2.动物受到感染动物易接触到病原体病原体侵入到动物体感染不3.动物具有易感性易感性是指动物对某种病原体没有抵抗力而容易感染动物易感性是先天性的,由动物遗传特征决定影响动物易感性的因素:种、年龄、性别、个体、免疫3.动物具有易感性易感性是指动物对某种病原体没有抵抗力而容4.适宜的外界环境气候条件影响动物抗病能力气候条件影响病原体的致病力气候条件影响生物媒介和中间宿主的生命力4.适宜的外界环境气候条件影响动物抗病能力气候条件影响病原动物疫病的流行过程

流行:指疫病在动物中广泛传播。流行结果:发病畜禽数量不断增加(个—群,群—群),波及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

流行过程:动物疫病发生—传播—终止的全过程动物疫病的流行过程流行:指疫病在动物中广泛传播。流行结果:流行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1.传染源已被病原感染,并能通过各种途径向外界排出病原的动物患病动物

带菌、带毒、带虫动物传染源痰血液粪尿乳鼻腔分泌物皮肤溃疡分泌物阴道分泌物眼分泌物唾液流行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1.传染源传染源痰血液粪尿2.传播途径垂直传播水平传播经胎盘传播经卵传播经产道传播经哺乳传播子代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咬斗拥挤交配非生物媒介生物媒介饲料、饮水空气土壤、粪便动物产品工具及其它产品风源饲料、饮水空气土壤、粪便动物产品工具及其它产品风源2.传播途径垂直传播水平传播经胎盘传播经卵传播经产道传播经哺3.易感畜群

距传染源的远近

群体模式

幼龄畜群

群体营养状况

群体免疫状况3.易感畜群免疫密度:免疫率,指群体中某病免疫接种的动物数占该群动物总数的百分率。抗体合格率是指某病免疫接种后进行抗体检测,抗体合格的动物占动物总数的百分率,一般大于70%,群体的抗病能力强,不会发生大规模的流行。免疫密度:免疫率,指群体中某病免疫接种的动物数占该群动物总数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1.自然因素2.社会因素流行过程表现形式:1.散发2.地方性流行3.流行4.大流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第二节动物疫病的预防措施一、动物环境卫生1.环境2.动物环境:

饲养管理环境饲料、饮水;饲养方式密度,规模等生物学环境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虫卵,其它有害鼠类、蜘蛛昆虫

理化学环境温度,湿度,尘埃,有害气体,通分,光照,蓄舍基本结构第二节动物疫病的预防措施一、动物环境卫生动物环境因素对动物疾病的作用和影响1.养殖场建设厂址选择、圈舍设计、管理防疫等2.饲料、饮水

饲料是动物的营养物质,营养与免疫是影响机体健康的两大因素,营养好坏直接影响免疫力。

水是人和动物体内的重要溶剂,体内营养物质的吸收,转运和代谢废物的排出,均需溶于水中进行。缺水导致黏膜干燥,分泌物减少,抑菌物质(唾液、呼吸道黏液、生殖道中的溶菌酶、抗菌肽)减少,降低防御屏障对病原的低档作用,病原微生物通过黏膜侵入机体。动物环境因素对动物疾病的作用和影响1.养殖场建设3.饲养密度

是指畜舍内畜禽的密集程度。饲养密度越大,排泄物越多,粉尘气体越多,温度越多,湿度也越大,环境中病原体生存分布机会越大,动物发病量增多。4.空气环境

在封闭的畜舍内,尘埃、飞沫、有害气体含量均高于舍外,对呼吸道疾病影响最大。3.饲养密度5.养殖废渣废水

养殖废渣废水是养殖场的污染源,它们含有大量病原体,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的“保护伞”“培养基”,如果不及时清理或处理不当,不仅使生活在圈舍内的畜禽非常容易接触到病原而感染,也污染周边环境。6.湿度

畜禽粪便中水分,潮湿地面蒸发的水分,畜禽呼出的水汽和大气湿度的影响,使圈舍湿度增加,这不仅有利于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发育繁殖,饲料、用具也会受潮发霉,引起消化道疾病。7.应激5.养殖废渣废水改善和控制到位环境的措施1.养殖场的建设符合到位防疫要求场址地势高燥,远离交通干线、屠宰场和畜禽交易市场,场与场、场内各建筑物之间注意“卫生距离”,特别是种畜禽场。场内清洁道与污染道分设,防止交叉污染。改善和控制到位环境的措施1.养殖场的建设符合到位防疫要求2.科学饲养管理

饲料、饮水卫生科学饲喂饲养密度合理

全进全出第一章---动物防疫与检疫讲解课件3.清洁养殖

清污分流

清除废渣

销毁动物尸体

消毒4.控制理化环境5.建立健全各种防疫制度

3.清洁养殖二、动物防疫监督与管理1.动物防疫监督的措施验证查物采样、留验、抽检补检、重检隔离、查封、处理调查取证二、动物防疫监督与管理1.动物防疫监督的措施验证查物采样、三、疫病监测1.疫病监测:又称疫情监测,即对某地、某种动物疫病进行系统、完整、长时间的观察与检测。了解、掌握疫病分布和发生、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预报,提出防控对策。2.监测范围:规模养殖场、散养畜禽、屠宰场、畜禽交易市场、动物隔离场等。3.监测对象:某病的易感动物和病原体赖以生存的环境(土壤、水源、饲料、粪便等)4.监测分类: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应急监测是发生疫情时,对疫区和受威胁区易感动物进行的监测,包括疫区封锁期间和解除封锁后的监测工作。三、疫病监测1.疫病监测:又称疫情监测,即对某地、某种动物5.监测方式、方法可全面监测或抽查,包括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6.预警预报7.强制免疫2013年国家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4种动物疫病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强制免疫计划。免疫密度常年维持在90%以上,免疫抗体合格率全年保持在70%以上。5.监测方式、方法动物疫病的区域化管理国家对动物疫病实行区域化管理。1.建立无规定动物疫病区

无疫区:指具有天然屏障或者采取人工措施,在一定期限内没有发生规定的一种或者几种动物疫病,并经国家验收合格的区域。2.建立生物安全隔离区3.加强优势畜牧业产业区的疫病管理动物疫病的区域化管理国家对动物疫病实行区域化管理。4.对动物疫病进行管理

分类管理

区域化管理:建立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无疫区)

无疫区:指某特定区域,在规定期限内没有发生过一种或者几种规定的动物疫病,并经验收合格。根据达到无疫区标准是否采取免疫接种措施,分免疫无疫区和非免疫无疫区。

对动物疫病防控指导管理5.对动物疫情进行管理4.对动物疫病进行管理四、其他综合性技术措施“养、管、免、消、检、治”1.针对传染源早检疫、早管理、早治疗、早淘汰2.针对传播途径

消毒

消灭传播媒介

管理人、畜粪便

科学放牧四、其他综合性技术措施“养、管、免、消、检、治”3.针对易感动物

非特异性措施

特异性措施

保护幼龄畜禽3.针对易感动物第三节动物疫病的控制、扑灭措施一、重大动物疫情的控制、扑灭疫情:指疫病发生、发展的情况重大动物疫情:动物疫病突然发生、迅速传播;发病率高或死亡率高,给养殖场造成严重威胁、危害;甚至危及人体健康。第三节动物疫病的控制、扑灭措施一、重大动物疫情的控制、扑扑灭原则:

“早、快、准、严、小”

早发现、早报告

快行动、快控制

准确诊断

严封锁、严处理

把疫情控制在最低范围,把损失降到最低扑灭原则:“早、快、准、严、小”扑灭措施1.疫情报告:

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动物种类、存栏数、发病数、死亡数

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情况

免疫情况

是否有人员感染

已采取的控制措施

报告单位、单位负责人、报告人、联系方式等扑灭措施1.疫情报告:2.疫情诊断

接到疫情后,立即现场核实、诊断3.采集病料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采取病料,送有关实验室进行诊断。4.调查疫源2.疫情诊断2.疫情控制“边报告,边调查,边控制”原则

隔离患病动物

根据疫情初步诊断,将动物分为三类:

患病动物:有明显特征症状

可疑感染动物:无症状,但与病畜有接触

假定健康动物:无症状且无接触

其他控制措施2.疫情控制3.疫情认定

重大动物疫情由省级兽医主管部门认定,必要时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认定。4.疫情处置

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疫情确认后,迅速划分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疫点:患病动物所在的地点。疫区:疫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区域,一般由疫点向外延伸3km。受威胁区:疫区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区域,由疫区周围向外延伸5~10km。3.疫情认定

封锁疫区

程序:县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封锁疫区——政府在24h内发布封锁令——疫区周围设立警示标志,进出口设立临时检疫消毒站

处置措施

扑杀、销毁、消毒、接种疫苗5.解除封锁6.恢复生产

封锁疫区二、慢性动物疾病的控制、净化1.净化

是指清除动物群体中一种或数种最普遍最难控制的疫病,使疾病减少,群体相对纯净。

检疫

非免疫净化

免疫净化

培育健康种群

定期驱虫

综合性净化措施2.治疗二、慢性动物疾病的控制、净化第四节人畜共患病的防控措施人畜共患病是由同一种病原体引起,流行病学上互相关联,在动物和人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人畜共患病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一、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病原体是指细菌(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病毒、寄生虫(线虫、原虫、吸虫、绦虫)等微生物或寄生虫。非生命的致病因素不包括在内。第四节人畜共患病的防控措施人畜共患病是由同一种病原体引起,流二、在流行病学上,动物是人类疾病发生、传播必不可少的环节,病原突破了人类的中间屏障,动物和人类对病原都具有易感性,是动物源性疾病。三、病原体在人和动物之间的自然传播是指水平传播,以接触感染方式为主,可以是直接接触(皮肤和粘膜),以可以是通过媒介(生物或机械媒介)间接接触(呼吸道、消化道、虫媒)。二、在流行病学上,动物是人类疾病发生、传播必不可少的环节,病1、皮肤和粘膜传播。皮肤和粘膜接触发病动物或发病动物含有病原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病原体通过皮肤和粘膜侵入。如被狂犬咬伤,接生布病羔羊,抚摸发病动物,接触疫水,通过破损的皮肤而发生感染。2、呼吸传播。病原微生物通过飞沫、尘埃漂浮与空气中,通过呼吸将病原体吸入体内感染发病。如肺结核、肺炭疽等。1、皮肤和粘膜传播。皮肤和粘膜接触发病动物或发病动物含有病原3、食入传播。病原以饮水和食物为媒介物,经消化道食入病原体。很多细菌性人畜共患病如沙门氏菌通过肉和蛋、布病病畜的肉和乳,以及被病原体污染的饲料和蔬菜等。目前我国发生的一些炭疽,都是农民在宰杀病死动物过程中,因手忙而把刀置入口中感染。3、食入传播。病原以饮水和食物为媒介物,经消化道食入病原体。4、虫媒传播。病原体以生物媒介进行传播。又包括两种方式,一是病原体在虫媒体内没有发育和繁殖,只是通过昆虫的口器、消化道机械传播,如肠道性细菌性感染等;二是病原体在虫媒体内经过发育和繁殖,在感染宿主,如森林脑炎、乙脑。4、虫媒传播。病原体以生物媒介进行传播。又包括两种方式,一是OIE(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公布主要人兽共患细菌病1、炭疽;2、钩端螺旋体病;3、布鲁氏菌病(牛种、羊种、绵羊附睾种);4、牛结核;5、牛生殖道弯曲菌病;6、绵羊地方性流产(绵羊衣原体病)、禽鹦鹉热衣原体病。7、鼻疽;8、禽结核;OIE(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公布主要人兽共患细菌病1、炭疽;二.人畜共患病的分类根据传染源分类1.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传染源是动物,以动物之间传播为主。如狂犬病,布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炭疽,旋毛虫病等。2.人源性人畜共患病:传染源主要是人,典型代表结核病.二.人畜共患病的分类根据传染源分类3.互源性人畜共患病:人和动物均为传染源。如日本血吸虫病,牛结核病,葡萄球菌病,钩端螺旋体病等4.真性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必须以人作为终末宿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猪囊虫病,猪肉绦虫病。3.互源性人畜共患病:人和动物均为传染源。如日本血吸虫病,牛人畜共患病有五个特征:1.群发性:低度流行(地方病).爆发流行.大流行2.职业性:动物是人畜共患病发生的决定环节.有职业特征.炭疽.布病.3.区域性:云贵川狂犬病.南方疟疾.牧区犬和羊棘球蚴.4.季节性:春季产羔布病.洪水布病.夏天穿衣少狂犬病.5.周期性:“灭火式”管理.如狂犬病一般10年为一个周期.人畜共患病有五个特征:人畜共患病预防1.预防原则(1)以根除和控制动物传染病为基础的工作原则:第一位(2)外防传入,内查净化的技术原则(3)政府主导的管理原则:坚持政府主导,辖区管理,各负其责.(4)多部门协作控制的运行原则:协作是基石.人畜共患病预防1.预防原则2.预防措施

加强科普宣传:增强全社会防疫意识,做好卫生防护

做好动物防疫工作:

改善人居环境

确保动物性食品安全:把好屠宰检疫关,管理活禽市场,严格处置病死畜禽

保护生态环境2.预防措施人畜共患病疫情处置(1)依法处置

(2)早快严处置

(3)兽医和卫生同步到位:联防机制

人畜共患病疫情处置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绪论动物疫病动物寄生虫病动物传染病(病原微生物引起)绪论动物疫病动物寄生虫病动物传染病1.优先防治的动物疫病(16种)一类动物疫病(5种):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新城疫。二类动物疫病(11种):2.重点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13种)1.优先防治的动物疫病(16种)

是指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预防、控制、扑灭动物疫病,它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动物防疫预防采取一系列综合性防疫措施(免疫、消毒、驱虫、清洁养殖及建立无疫区等),防止疫病的发生。预防是动物防疫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指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预防、控制、扑灭动物疫病,它是一项系

一是发生疫病时,采取措施,尽可能降低动物发病数和死亡数,控制在局部范围内,防止其扩散蔓延。

二是对常在动物疫病采取措施,逐步进行净化,最终消灭。控制一是发生疫病时,采取措施,尽可能降低动物发病数和死亡数,控扑灭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采取紧急、严厉的综合措施,迅速扑灭疫情,终止传播和流行。扑灭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采取紧急、严厉的综合措施,迅速扑灭疫

预防、控制、扑灭三者互为补充、互为目的。疫病的预防要求采取控制、扑灭措施;而及时控制、扑灭疫情,则是最有效的预防。预防、控制、扑灭三者互为补充、互为目的。疫病的预防要求动物防疫工作的方针和原则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疫、群防群控、果断处置动物防疫工作的方针和原则加强领导、动物检疫

概念:动物卫生监督机构采用法定的程序和方法,依照法定检疫对象和检疫标准,对动物、动物产品进行疫病检查、定性和处理。动物检疫概念:动物卫生监督机构采用法定的程序和方法,依照动物检疫特点

具有强制性(政府行为,法律)

具有法定的机构和人员(县级以上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官方兽医具体实施动物、动物产品检疫)

具有确定的动物疫病

具有科学性动物检疫特点具有强制性(政府行为,法律)动物防疫与检疫的关系动物防疫包括动物检疫,检疫是手段,防疫是目的,以防促检。通过检疫,控制患病动物、染疫动物产品流动,防止动物疫病传播。动物防疫与检疫的关系动物防疫包括动物检疫,检疫是手段,防疫是1.保护畜牧业安全生产2.保护人体健康3、保障动物产品安全动物防疫与检疫的目的1.保护畜牧业安全生产动物防疫与检疫的目的1.有利于农民的增收2.有利于公共卫生安全3.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动物防疫与检疫的意义1.有利于农民的增收动物防疫与检疫的意义1.制定动物防疫法律、法规2.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3.确定动物疫病防控技术要点4.加强动物防疫监督管理我国动物防疫与检疫工作概况1.制定动物防疫法律、法规我国动物防疫与检疫工作概况第一章动物防疫基本知识

动物疫病的发生与流行

动物疫病的预防措施

动物疫病的控制、扑灭措施

人畜共患病的防控措施第一章动物防疫基本知识动物疫病的发生与流行第一节动物疫病的发生与流行1.具有病原体(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疫病种类不同,病原体不同。比如:猪瘟—猪瘟病毒,猪蛔虫—猪蛔虫。病原体是确诊疫病的主要依据。

动物疫病的基本特征第一节动物疫病的发生与流行1.具有病原体动物疫病的基本特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传染:患病动物传染给健康动物,个体—个体,出现和患病动物相同的症状。

传染性是疫病与普通病区别的重要特征。流行:疫病在动物群体中蔓延、扩散的特性,个体—群体。

动物疫病是群发性疾病。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3.具有免疫力

免疫力就是抵抗力。动物患某种疫病后,由于病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使其对相同病原的再次侵入具有抵抗力,在一定时间内或终生不再感染同种传染病。3.具有免疫力4.具有季节性、周期性和地方性

季节性:疫病的发生和流行随季节而变化,发病率因季节升高,或只在一定的季节发生。

周期性:疫病按照相当规律的时间间隔发生流行。

地方性:动物疫病局限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发生。5.具有潜伏性

4.具有季节性、周期性和地方性动物疫病发生的条件1.环境中存在病原体病原体是疫病发生的必要原因病原体的数量、毒力、稳定性是疫病发生的基础动物疫病发生的条件1.环境中存在病原体病原体是疫病发生的2.动物受到感染动物易接触到病原体病原体侵入到动物体感染不一定发病2.动物受到感染动物易接触到病原体病原体侵入到动物体感染不3.动物具有易感性易感性是指动物对某种病原体没有抵抗力而容易感染动物易感性是先天性的,由动物遗传特征决定影响动物易感性的因素:种、年龄、性别、个体、免疫3.动物具有易感性易感性是指动物对某种病原体没有抵抗力而容4.适宜的外界环境气候条件影响动物抗病能力气候条件影响病原体的致病力气候条件影响生物媒介和中间宿主的生命力4.适宜的外界环境气候条件影响动物抗病能力气候条件影响病原动物疫病的流行过程

流行:指疫病在动物中广泛传播。流行结果:发病畜禽数量不断增加(个—群,群—群),波及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

流行过程:动物疫病发生—传播—终止的全过程动物疫病的流行过程流行:指疫病在动物中广泛传播。流行结果:流行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1.传染源已被病原感染,并能通过各种途径向外界排出病原的动物患病动物

带菌、带毒、带虫动物传染源痰血液粪尿乳鼻腔分泌物皮肤溃疡分泌物阴道分泌物眼分泌物唾液流行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1.传染源传染源痰血液粪尿2.传播途径垂直传播水平传播经胎盘传播经卵传播经产道传播经哺乳传播子代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咬斗拥挤交配非生物媒介生物媒介饲料、饮水空气土壤、粪便动物产品工具及其它产品风源饲料、饮水空气土壤、粪便动物产品工具及其它产品风源2.传播途径垂直传播水平传播经胎盘传播经卵传播经产道传播经哺3.易感畜群

距传染源的远近

群体模式

幼龄畜群

群体营养状况

群体免疫状况3.易感畜群免疫密度:免疫率,指群体中某病免疫接种的动物数占该群动物总数的百分率。抗体合格率是指某病免疫接种后进行抗体检测,抗体合格的动物占动物总数的百分率,一般大于70%,群体的抗病能力强,不会发生大规模的流行。免疫密度:免疫率,指群体中某病免疫接种的动物数占该群动物总数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1.自然因素2.社会因素流行过程表现形式:1.散发2.地方性流行3.流行4.大流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第二节动物疫病的预防措施一、动物环境卫生1.环境2.动物环境:

饲养管理环境饲料、饮水;饲养方式密度,规模等生物学环境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虫卵,其它有害鼠类、蜘蛛昆虫

理化学环境温度,湿度,尘埃,有害气体,通分,光照,蓄舍基本结构第二节动物疫病的预防措施一、动物环境卫生动物环境因素对动物疾病的作用和影响1.养殖场建设厂址选择、圈舍设计、管理防疫等2.饲料、饮水

饲料是动物的营养物质,营养与免疫是影响机体健康的两大因素,营养好坏直接影响免疫力。

水是人和动物体内的重要溶剂,体内营养物质的吸收,转运和代谢废物的排出,均需溶于水中进行。缺水导致黏膜干燥,分泌物减少,抑菌物质(唾液、呼吸道黏液、生殖道中的溶菌酶、抗菌肽)减少,降低防御屏障对病原的低档作用,病原微生物通过黏膜侵入机体。动物环境因素对动物疾病的作用和影响1.养殖场建设3.饲养密度

是指畜舍内畜禽的密集程度。饲养密度越大,排泄物越多,粉尘气体越多,温度越多,湿度也越大,环境中病原体生存分布机会越大,动物发病量增多。4.空气环境

在封闭的畜舍内,尘埃、飞沫、有害气体含量均高于舍外,对呼吸道疾病影响最大。3.饲养密度5.养殖废渣废水

养殖废渣废水是养殖场的污染源,它们含有大量病原体,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的“保护伞”“培养基”,如果不及时清理或处理不当,不仅使生活在圈舍内的畜禽非常容易接触到病原而感染,也污染周边环境。6.湿度

畜禽粪便中水分,潮湿地面蒸发的水分,畜禽呼出的水汽和大气湿度的影响,使圈舍湿度增加,这不仅有利于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发育繁殖,饲料、用具也会受潮发霉,引起消化道疾病。7.应激5.养殖废渣废水改善和控制到位环境的措施1.养殖场的建设符合到位防疫要求场址地势高燥,远离交通干线、屠宰场和畜禽交易市场,场与场、场内各建筑物之间注意“卫生距离”,特别是种畜禽场。场内清洁道与污染道分设,防止交叉污染。改善和控制到位环境的措施1.养殖场的建设符合到位防疫要求2.科学饲养管理

饲料、饮水卫生科学饲喂饲养密度合理

全进全出第一章---动物防疫与检疫讲解课件3.清洁养殖

清污分流

清除废渣

销毁动物尸体

消毒4.控制理化环境5.建立健全各种防疫制度

3.清洁养殖二、动物防疫监督与管理1.动物防疫监督的措施验证查物采样、留验、抽检补检、重检隔离、查封、处理调查取证二、动物防疫监督与管理1.动物防疫监督的措施验证查物采样、三、疫病监测1.疫病监测:又称疫情监测,即对某地、某种动物疫病进行系统、完整、长时间的观察与检测。了解、掌握疫病分布和发生、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预报,提出防控对策。2.监测范围:规模养殖场、散养畜禽、屠宰场、畜禽交易市场、动物隔离场等。3.监测对象:某病的易感动物和病原体赖以生存的环境(土壤、水源、饲料、粪便等)4.监测分类: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应急监测是发生疫情时,对疫区和受威胁区易感动物进行的监测,包括疫区封锁期间和解除封锁后的监测工作。三、疫病监测1.疫病监测:又称疫情监测,即对某地、某种动物5.监测方式、方法可全面监测或抽查,包括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6.预警预报7.强制免疫2013年国家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4种动物疫病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强制免疫计划。免疫密度常年维持在90%以上,免疫抗体合格率全年保持在70%以上。5.监测方式、方法动物疫病的区域化管理国家对动物疫病实行区域化管理。1.建立无规定动物疫病区

无疫区:指具有天然屏障或者采取人工措施,在一定期限内没有发生规定的一种或者几种动物疫病,并经国家验收合格的区域。2.建立生物安全隔离区3.加强优势畜牧业产业区的疫病管理动物疫病的区域化管理国家对动物疫病实行区域化管理。4.对动物疫病进行管理

分类管理

区域化管理:建立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无疫区)

无疫区:指某特定区域,在规定期限内没有发生过一种或者几种规定的动物疫病,并经验收合格。根据达到无疫区标准是否采取免疫接种措施,分免疫无疫区和非免疫无疫区。

对动物疫病防控指导管理5.对动物疫情进行管理4.对动物疫病进行管理四、其他综合性技术措施“养、管、免、消、检、治”1.针对传染源早检疫、早管理、早治疗、早淘汰2.针对传播途径

消毒

消灭传播媒介

管理人、畜粪便

科学放牧四、其他综合性技术措施“养、管、免、消、检、治”3.针对易感动物

非特异性措施

特异性措施

保护幼龄畜禽3.针对易感动物第三节动物疫病的控制、扑灭措施一、重大动物疫情的控制、扑灭疫情:指疫病发生、发展的情况重大动物疫情:动物疫病突然发生、迅速传播;发病率高或死亡率高,给养殖场造成严重威胁、危害;甚至危及人体健康。第三节动物疫病的控制、扑灭措施一、重大动物疫情的控制、扑扑灭原则:

“早、快、准、严、小”

早发现、早报告

快行动、快控制

准确诊断

严封锁、严处理

把疫情控制在最低范围,把损失降到最低扑灭原则:“早、快、准、严、小”扑灭措施1.疫情报告:

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动物种类、存栏数、发病数、死亡数

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情况

免疫情况

是否有人员感染

已采取的控制措施

报告单位、单位负责人、报告人、联系方式等扑灭措施1.疫情报告:2.疫情诊断

接到疫情后,立即现场核实、诊断3.采集病料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采取病料,送有关实验室进行诊断。4.调查疫源2.疫情诊断2.疫情控制“边报告,边调查,边控制”原则

隔离患病动物

根据疫情初步诊断,将动物分为三类:

患病动物:有明显特征症状

可疑感染动物:无症状,但与病畜有接触

假定健康动物:无症状且无接触

其他控制措施2.疫情控制3.疫情认定

重大动物疫情由省级兽医主管部门认定,必要时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认定。4.疫情处置

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疫情确认后,迅速划分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疫点:患病动物所在的地点。疫区:疫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区域,一般由疫点向外延伸3km。受威胁区:疫区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区域,由疫区周围向外延伸5~10km。3.疫情认定

封锁疫区

程序:县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封锁疫区——政府在24h内发布封锁令——疫区周围设立警示标志,进出口设立临时检疫消毒站

处置措施

扑杀、销毁、消毒、接种疫苗5.解除封锁6.恢复生产

封锁疫区二、慢性动物疾病的控制、净化1.净化

是指清除动物群体中一种或数种最普遍最难控制的疫病,使疾病减少,群体相对纯净。

检疫

非免疫净化

免疫净化

培育健康种群

定期驱虫

综合性净化措施2.治疗二、慢性动物疾病的控制、净化第四节人畜共患病的防控措施人畜共患病是由同一种病原体引起,流行病学上互相关联,在动物和人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人畜共患病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一、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病原体是指细菌(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病毒、寄生虫(线虫、原虫、吸虫、绦虫)等微生物或寄生虫。非生命的致病因素不包括在内。第四节人畜共患病的防控措施人畜共患病是由同一种病原体引起,流二、在流行病学上,动物是人类疾病发生、传播必不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