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心理学》第十一章阶级的政治心理_第1页
《政治心理学》第十一章阶级的政治心理_第2页
《政治心理学》第十一章阶级的政治心理_第3页
《政治心理学》第十一章阶级的政治心理_第4页
《政治心理学》第十一章阶级的政治心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章阶级的政治心理

本章所讲的“阶级”一词是宽泛意义的概念,和我们经常谈到的“阶层”并无本质性的区别。因为在西方,无论是“阶级”,还是“阶层”,都是“class”。一、无产阶级的政治心理(一)西方工人阶级的心理变迁对于无产阶级心理特征的论述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学者那里。从马克思到当代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人们对无产阶级的认识有了较大的变化。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认识评价较高。他认为无产阶级生来善良,一旦他们从桎梏他们的经济枷锁中解脱出来,这种善良品质就会自动表现出来。如《共产党宣言》所宣称的无产阶级“失掉的只是自己身上的枷锁。”而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弗洛姆认为这个著名诊断包含着一个严重的心理错误:“工人失掉枷锁的同时也会失掉带着枷锁时形成的那一切非理性的需要和满足。”这种对人类感情的低估导致了马克思思想中的三项错误:

第一,他忽略了人身上的道德因素。第二,马克思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作了奇特性的错误判断。他对未来持过于乐观的态度,他相信“好的社会”将很快来临。第三,马克思认为手段的社会化不仅是资本主义转变到相互合作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充分条件。1931年,弗洛姆在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期间与他的同事专门对德国的工人和雇员中对人的政治性格作了调查。这次调查共分发调查表2000份,收回了600份。弗洛姆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其一,社会民主党在工人中占有优势。其二,共产党在失业工人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这项调查报告最值得注意的研究成果是,它发现了国家社会主义党受到了白领工人的欢迎,这点是大大超出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判断。二战以后,随着西方各国经济的发展,劳动阶级对资本主义社会逐渐认同。在马尔库塞看来,时代已经不同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消失了。这种变化的根源在于技术的进步,促进物质条件的改善。随着生活的改善,工人开始满足于资本主义制度所提供的安逸的生活。美国的学者丹尼·贝尔发表了相同的观点,他认为福利国家的工人阶级已经不是一个革命阶级。(二)中国工人阶级的心理变化中国的工人阶级也经历了一个前后转变的过程。1949年以前,工人阶级受资本家的剥削,处于绝对贫困的状态,这时的工人阶级最具有革命性,罢工、示威游行等都有他们的身影。1949年-1978年,工人阶级的地位有了极大提高,成为了统治阶级。他们原来革命的对象资本家成为了被改造的对象。工人阶级成为一个令人羡慕的阶级。1978年以后,中国开始推行市场经济,把工厂、企业推向市场。现代工人在分化中失落,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感受身份转变。终身不变的国家人的身份象征消失了,与之相伴随的职业身份的荣耀感也随之消失。二是感受地位失落,工人这个职业从热到冷,工人的地位逐渐下降,无论社会还是工人自身对工人职业评价都在降低。三是感受利益失衡,在改革过程工人的利益冲击最大。四是感受生活困难,许多工人的生活出现了困难。二、中产阶级的政治心理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列宁、毛泽东,都很少谈论中产阶级。奥地利的社会心理学家赖希肯定了中产阶级在社会中的作用,他把中产阶级看作是法西斯产生的重要的支持者。赖希认为法西斯的心理基础就是中产阶级,具体来说就是下中产阶级:“国家社会主义的群众心理基础不同于威廉大帝的帝国主义的基础,因为前者拥有一个贫困化的中产阶级,而德意志帝国则以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为群众基础。”法西斯主义之所以能够兴起,原因就在于中产阶级保存了父权制,从而能够对极权专制的法西斯提供群众的支持。经济上的窘迫与政治上对权威的认同,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了下中产阶级身上。尽管经济地位和产业工人是相似的,但是下中产阶级的性格结构却是和产业工人具有明显的区别,当权威趋于专制时,他们多采取迎合的态度。“佣人或职员的头脑里最初只是想要像上级一样,但逐渐地由于压抑性的物质依附的作用,他们的整个人格都按统治阶级的样式被重新塑造了。下中产阶级的人总是准备去迎合权威,他们扩大了自己的经济地位和意识形态之间的裂隙。他们生活在物质上受限制的环境中,但表面上却装出一副绅士的派头,常常到了滑稽可笑的程度。他们吃的食物即低劣又不够,但非常看重‘一套体面的服装’。大礼帽和燕尾服成了这种性格结构的物质象征。”三、资本家的政治心理(一)西方资本家心理的变化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资本来到这个世上,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而拥有资本的资本家是导致这一切的实施者。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家都是驱利的,为了获得高额的利益他们可以做出一切。马克思对资本家的结论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所得出的,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目前的资本家也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首先,受当代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一些资本家具有了利他的心理倾向。一些大的资本家拿出自己营利的一部分,组建自己的基金会,依靠基金会来帮助弱势群体。其次,资本家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受害者,他们的人性也遭到了扭曲。按照马尔库塞的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健全对所有的人都会有所影响,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把社会歪曲成金钱和商品的世界,把人作为敌对的力量来对待的世界。这种人性的扭曲,不仅限于劳动者,也包括资本家。(二)中国资本家的心理变化中国资产阶级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们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同时他们也受国内的封建阶级以及国外的帝国主义的压迫,因此,他们与无产阶级既有矛盾,同时也有共同的敌人,从而也有革命性的一面。他们对当时的社会也极不满,在反对地主阶级以及帝国主义的过程中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1949年之后,随着地主阶级的被消灭,帝国主义的被赶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这时的资产阶级成为了改造的对象,他们的资产被国家收回,他们本身也成为了阶级斗争的对象。1978年以后,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允许多种经营,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政策的感召下,出现了一批新型的企业家阶层。“对于大多数私营企业主来说,政治参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为参与政治是需要一定条件的。”譬如,相当的经济势力,过多的精力,从政的能力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国的企业家的地位比以前有了极大地提高。但是他们的社会声望与他们的经济地位是不相称的。与此相适应的是,企业家中出现了为富不仁的心理。他们有的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视工人的生命为草芥,从而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四、知识分子阶层的政治心理(一)西方知识分子的心理特征马克思在寻求改造社会的过程中突出了无产阶级的作用。而当今的西方学者,则突出了知识分子的作用。许多学者认为知识分子天生具有批判精神,并以此形成他的社会角色,即作为真理、正义的代表而存在。正因为知识分子具有批判意识,因此,知识分子成为当今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马尔库塞认为,知识分子对目前社会的危险状况有着清醒的认识,并能够向人们提供未来社会的方向。而且因为知识分子在推动当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已经远远超过了工人阶级,只有他们发动起来,革命的成功才有希望。(二)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理特征中国学者对知识分子的认识与西方有着很大的差别。中国的学者很少谈及知识分子的批判性。中国的知识分子多强调知识的层面,很少突出知识分子的独立的批判意识。这种特征具体来说可以1976年为界分为两个方面:1.1949年-1976年,知识分子接受思想改造的时期当时以毛泽东为首的领导人认为,知识分子阶层是一个可以利用的阶层,但是他们必须接受改造。先后经历过1951-1952年的思想改造时期,三反、五反时期、批判《武训传》、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以及胡适思想的批判,胡风事件、肃反运动、反右派运动等几次思想改造运动。知识分子的心态有了比较大的变化,表现如下:其一,忏悔自己的行为,向人民认罪。其二,自己的独立批判意识被打击,向政权依附。2.反思、批判阶段(1978-1990)1978年以后,中央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的地位有了巨大改变,知识分子已经不再处于被改造的地位,他们的政治和社会地位都有了极大提高。他们不断吸收传统文化以及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理念,然后用这些思想文化来评判当时的社会,也出现了少数批判社会的知识分子。3.对现实认同的知识分子(1990-)进入90年代之后,知识分子基本放弃了自己的批判精神,对现实社会表示认同。五、农民阶级的心理特征与对工人阶级的高度评价相反,马克思、恩格斯对农民阶级评价较低。马克思认为农民阶级对公共权力漠不关心,专注于自己的利益。毛泽东对农民阶级的评价则相对较高,他把农村中的雇农归入了无产阶级之列。中国的学者对农民阶级的心理特征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初步性的成果。袁银传把古代小农的政治心理称之为皇权政治心理。他认为古代的农民对于皇权呈现出既冷漠又崇拜的矛盾状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处于转型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