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歌鉴赏在艺术教育中的功用_第1页
论诗歌鉴赏在艺术教育中的功用_第2页
论诗歌鉴赏在艺术教育中的功用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诗歌鉴赏在艺术教育中的功用【内容摘要】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古希腊的诗歌起源时曾引述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认为诗起源于人再现外来印象的本能,或纯以艺术形象产生快感。朱老而后得出诗的起源以人类天性为基础,意即诗歌是人类艺术的母体,同时也是艺术发展进程中连接各种艺术形式的重要纽带。文章以此为点,通过对我国著名诗人、文艺评论家、教育学者李森教授艺术教育形式多维性的分析,探讨诗歌鉴赏在艺术教育中的独特功用,以期从不同侧面切入艺术教育的发展路径,推动艺术教育的持续长久发展。【关键词】诗歌鉴赏功用多维转换适度切入一、艺术与诗歌的宏观与隐性关联诗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看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人们看小说,不看其艺术技巧,只求里面有趣的故事。,,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1]这一观点与李森教授不谋而合,他曾以电影为例描述人们在观影时所获得的艺术欣赏差异。一部分人是纯粹地沉迷于电影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或动人心魄的立体声效所营造的虚幻影效而不能自拔,然另一部分人则是细细把玩作品的原著艺术特色、潜心回味导演独到的艺术处理方式以及画面与艺术思想的完美结合。李森先生首先肯定自己是一个诗人,其次才是教育者与批评家,诗歌被他看做所有艺术活动的中核,他经常戏谈宁愿别人拿走他所有的积蓄,也不愿别人染指他诗中的一个字符,哪怕只是一个标点符号,这是对诗歌艺术何等虔诚的艺术态度啊。二、诗歌鉴赏在艺术教育中的显性之力1.艺术教育思维的多维转换李森教授将康德和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理论纳入课堂,其深层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哲学与教育的关系。哲学的智慧不仅仅是“教人思维”的途径和方法,而且使人自觉到“思维的本性”,掌握思想运动的逻辑,从而获得真理性的认识。这一观点在李森《教育的危机》一书中关于教育即心灵与心智的养成这一观点中已有显现,他认为教育具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用各种人为的、不加反省的知识进行填充,使人变成‘知识人',这种方式本质上是一种‘武装'――用知识武装人的头脑;另一种方式是苏格拉底式的‘催产士'的引导,不给人强加任何知识的模式,让人有充分选择养成心灵与心智的自由。第一种方式实施的是知识暴力,第二种方式则是人性化的。”[2]从中可以看出,李森教授倡导教育重要的是“教人思维”“思维的智慧”以及“对心灵与心智以自由”的大教育思想,这些都是站在哲学高度逻辑理论的平台上对事物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的结果,并且是被现实证明了的正确的教育途径。2.艺术教育路径的适度切入艺术教育应该具备多维的切入路径,诗歌鉴赏就是其中一个有效的切入点。在此,以李森先生最近的新作《黄昏的耕牛》为例:躺下吧,像一个玉米在波浪里慢慢长出胡须躺下吧,像一块马蹄铁梦见湖中明亮的月牙躺下吧,像圣洁的雪峰在橘黄的呼噜中渐渐变矮躺下吧,像树上的鹭鸶把头埋在胸前的天堂从诗的最表层意思我们不难看出,这是对田间劳作一天带有疲态的耕牛的描写,人身临其中。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跟李森教授的生活阅历相关,记忆中家乡天空的湛蓝、树木的青翠、田野的嫩绿、庄稼的金黄都成为他艺术创作中活灵活现的灵感因子。这些影像被他主观性地加入自身记忆当中,他认为这才是最真实的生活,也是最能给予他艺术灵感的来源。优秀的艺术创作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第一是艺术家自身要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即具有良好的心灵与心智,这是从根本上保证艺术创作结果的纯净性。第二是艺术家本身要具备丰富的生活阅历,这是艺术创作具有强大生命力及影响力的中核。第三是艺术创作要与实践相结合,这是艺术作品真实性的内在要求。无疑,《黄昏的耕牛》的作者是优秀的艺术创作者。从诗的深层寓意来看,语言的运用堪称精妙。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从语言存在主义基本本体论哲学出发,视语言为人的本质属性。他认为:“语言是此在的世界,唯有言说使人成为作为人的生命存在。讨论语言,意味着不仅把语言,而且将我们带入其存在的位置,我们自身聚集于事件之中。”[3]《黄昏的耕牛》只是李森众多优秀诗篇中的一例,在此为范意在论证艺术教育具有多维途径切入的必要性与可操作性。随着中国艺术教育的转型,大众教育成为当前艺术教育的普遍形式,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提升转变为艺术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任务。精英培养的艺术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和适应当前的教育群体,因此,艺术教育的发展路径必须与其培养目标紧密联系,形成有针对性的培养框架及执行体系,并在此体系中深入建构其有特色、有针对性的教育模式与教育理念。诗歌鉴赏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对我国艺术教育的多维发展具有重要的思维转换与借鉴作用,也是中国艺术教育多元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节。结语诗是语言的隐喻和对隐喻的消解,诗同时也是一种哲学的思考方式。在艺术教育中彰显着显性与隐性的双重之力,面临在教育危机下的艺术发展途径,更应切实地采用多维模式转换,以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对于现代艺术教育而言,如何塑造学生在未来发展道路上的多元化与全面性,李森先生给我们做出了切实可行的道路指引。转换现有固化式、圈养性的艺术教育模式,将启迪学生心灵与心智放在艺术教育的首位,在艺术教育中实践诗歌鉴赏的功用,改变以往较为单一的艺术培养模式,适应现今高速多变的社会发展趋向,在艺术教育与诗歌鉴赏中建立不可忽视的联结纽带,利用诗歌对于人心灵与心智的升华作用,适度切入到艺术教育培养模式中,丰富艺术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实现教育思维上的多维转换,真正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参考文献:[1]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