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图交底报告_第1页
施工图交底报告_第2页
施工图交底报告_第3页
施工图交底报告_第4页
施工图交底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7/57陕西省省道301线府谷至店塔一级公路施工图设计交底报告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2001.7施工图交底报告一、概述陕西省省道301线府谷至店塔一级公路是陕西省“三横一纵”次骨架公路网中最北边的“一横”,是省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东起府谷县,通过府保黄河大桥及其连接线与山西省忻州至保德公路相连;西至神木县店塔镇,与省道204线相接。该条公路是陕西省榆林地区东北部连接山西通往北京最便捷的道路,也是府谷至内蒙古自治区新街国防公路的一部分。该项目是陕西省首次采用BOT形式建设的项目,其建成将打开世界著名的神府煤田东运大门,迅速带动沿线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实现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该项目总体设计按分期修建考虑,一期工程内容为:按一级公路标准修建左半幅,同时对既有道按二级标准进行整治改建作为右幅道路,实现车辆的分道行驶;二期工程内容为:把右幅既有道路标准提高为一级,使之与左幅形成完整的一级路网标准。本项目施工图设计的内容为:左半幅工程;既有道路整治改建工程;起点连接线工程。二、工程规模及标段划分该项目主线全长55.116Km,其中整体式路基11.82Km,分离式路基44.09Km。大中桥42座,共长5015.07m,小桥17座,共长499.0m,涵洞178道,平交口6处,挡墙66段,共长12971m。挖方563万m3,填方307万m3。连接线长6.247Km,全为整体式路基。大中桥2座,共长755.6m,小桥3座,共长62.0.0m,涵洞17道,防护工程73607m3,土方523725m3,石方114647m3。主线分14个标段,其中主体工程分9个标段,旧路整治改建分2个标段,路面分2个标段(含连接线路面),沿线设施1个标段;起点连接线分2个标段。标段划分见表1。陕西省省道府谷至店塔一级公路施工标段划分表表1标段序号起讫桩号长度(Km)主要工程内容备注FD-1K6+430~K10+0003.57路基、桥涵FD-2K10+000~K13+3003.30路基、桥涵FD-3K13+300~K19+7006.40路基、桥涵FD-4K19+700~K25+8406.14路基、桥涵FD-5K25+840~K30+9805.14路基、桥涵FD-6K30+980~K37+0006.02路基、桥涵FD-7K37+000~K45+0808.08路基、桥涵长链0.515mFD-8K45+080~K54+2009.12路基、桥涵FD-9K54+200~K61+546.6397.35路基、桥涵FD-10K6+430~K32+00025.57路面FD-11K32+000~K61+546.63929.55路面FD-1222.59旧路改建FD-1322.40旧路改建FD-14K6+430~K61+546.63955.1246.39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FDL-1K0+000~K2+100.0002.10路基、路面、桥涵起点连接线FDL-2K2+100.000~K6+247.0174.15路基、路面、桥涵起点连接线注:1、GK×××+×××为旧路改建桩号。2、长链桩号:K42+359.014=K42+358.499长0.515m。3、短链桩号:K6+247.017=K6+430.000短182.983各标段主要工程数量见表2。各标段主要工程数量汇总表表2编号路线长度(Km)计价方(m3)大中桥(m/座)小桥(m/座)涵洞通道(道)防护工程(m3)备注土方石方FD-13.57121220245370727.20/547.0/273330FD-23.301787151628191021.39/6414715FD-36.40186866205022520.18/371.5/22576679FD-46.14163974204439596.98/457.5/22422969FD-55.1426132375682841.53/720.5/11378176FD-66.0254454080770505.44/680.5/31932749FD-78.0842023166.87/255.0/22957596FD-89.12473464102607231.28/4167.0/528117035FD-97.35678953366684404.20/52958349FD-1025.57路面工程FD-1129.55路面工程FD-1222.59旧路改建FD-1322.40旧路改建FD-1455.1246.39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FDL-12.103818767627548.2/135.0/176916起点连接线FDL-24.1548553847020207.4/127.0/21066691起点连接线三、各标段设计介绍(一)、主线第1标段1、路基工程本标段起于K6+430,终于K10+000,全长3.57km。挖土方12.4万立方米,挖石方24.9万立方米,填土方11.4万立方米,填石方12.9万立方米。防护工程3330立方米。2、桥涵本合同段共计有4座大桥、1座中桥、2座小桥、7道涵洞及1道涵式通道。4座大桥分别为孤山川1号大桥、孤山川2号大桥、孤山川3号大桥和孤山川4号大桥;1座中桥为木瓜川中桥;2座小桥分别为K7+072小桥和K8+960小桥。孤山川1号大桥上部结构采用24.88m+5×25m+24.88m的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柱式或肋式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90°,该桥位于平曲线半径R=800m的曲线段内,全桥总长182.32m。孤山川2号大桥上部结构采用24.88m+3×25m+24.88m的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柱式或肋式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90°,该桥位于平曲线半径R=800m的曲线段内,全桥总长132.28m。孤山川3号大桥上部结构采用24.86m+4×25m+24.86m的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柱式或肋式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60°,该桥平面一部分位于直线段内,另一部分位于缓和曲线上,缓和曲线参数A=204.939、Ls=100m,全桥总长157.24m。孤山川4号大桥上部结构采用24.88m+4×25m+24.88m的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肋式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90°,该桥平面位于R1=800m、A=214.645m及R2=292.355m的卵型曲线上,全桥总长157.28m。4座大桥上部结构均采用跨径25m的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其上部结构设计图及设计说明详见《跨径25m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通用图》。木瓜川中桥上部结构采用29.88m+30m+29.88m的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下部结构桥墩采用双柱式桥墩、肋式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90°,该桥平面位于直线段内,全桥总长98.08m。其上部结构设计图及设计说明详见《跨径30m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通用图》。K7+072小桥,上部结构采用1-6m的钢筋混凝土空心板,下部结构采用薄壁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90°,全桥总长13.50m。K8+960小桥,上部结构采用2-13m的钢筋混凝土空心板,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薄壁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90°,全桥总长33.50m。以上两座小桥上部结构设计图及设计说明详见《板式桥上部结构通用图》。本合同段的7道涵洞及1道涵式通道,均为钢筋混凝土盖板涵,其盖板钢筋及设计说明详见涵洞通用图。(二)、主线第2标段1、路基工程本标段起于K10+000,终于K13+300,全长3.30km。挖土方17.9万立方米,挖石方16.3万立方米,填土方12.6万立方米,填石方2.9万立方米。防护工程14715立方米。2、桥涵本合同段共计有6座大桥、2道涵洞及2道涵式通道。6座大桥分别为孤山川5号大桥、孤山川6号大桥、孤山川7号大桥、孤山川8号大桥、孤山川9号大桥和孤山川10号大桥。孤山川5号大桥上部结构采用24.83m+6×25m+24.83m的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柱式、肋式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45°,该桥位于平曲线半径R=688.839m的曲线段内,全桥总长207.22m。孤山川6号大桥上部结构采用24.88m+5×25m+24.88m的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柱式、肋式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90°,该桥平面一部分位于直线上,另一部分位于半径R=2000m的圆曲线内,全桥总长182.32m。孤山川7号大桥上部结构采用24.88m+3×25m+24.88m的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柱式、肋式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90°,该桥位于平曲线半径R=2000m的曲线段内,全桥总长132.28m。孤山川8号大桥上部结构采用24.88m+5×25m+24.88m的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肋式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105°,该桥平面一部分位于缓和曲线上,缓和曲线A=244.949m、Ls=100m,另一部分位于R=600m的圆曲线段内,全桥总长182.272m。孤山川9号大桥上部结构采用24.86m+4×25m+24.86m的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柱式、肋式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60°,该桥平面位于直线段上,全桥总长157.24m。以上5座大桥上部结构均采用跨径25m的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其上部结构设计图及设计说明详见《跨径25m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通用图》。孤山川10号大桥上部结构采用16m+6×20m+16m的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下部结构采用独柱式桥墩,柱式、肋式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90°,该桥平面位于A=163.039m、Ls=100m及R2=265.815m的平曲线上,全桥总长160.06m。本合同段的2道涵洞及2道涵式通道,均为钢筋混凝土盖板涵,其盖板钢筋及设计说明详见涵洞通用图。(三)、主线第3标段1、路基工程本标段起于K13+300,终于K19+700,全长6.4km。挖土方4.35万立方米,挖石方20.5万立方米,填土方22.66万立方米,填石方21.67万立方米。防护工程76679立方米。2、桥涵本合同段共计有2座大桥、1座中桥、2座小桥及24道涵洞。2座大桥分别为孤山川11号大桥、孤山川12号大桥;1座中桥为南梁沟中桥;2座小桥分别为K14+962小桥和K15+451小桥。孤山川11号大桥上部结构采用16m+10×20m+16m的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下部结构采用独柱式桥墩,柱式、肋式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90°,该桥平面一部分位于缓和曲线上,缓和曲线位于A=128.983m、Ls=75m,另一部分位于R=221.82m的圆曲线段内,全桥总长240.06m。孤山川12号大桥上部结构采用16m+7×20m+16m的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下部结构采用独柱式桥墩,肋式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90°,该桥平面一部分位于缓和曲线上,缓和曲线位于A=172.988m、Ls=95m,另一部分位于R=315m的圆曲线段内,,全桥总长180.06m。南梁沟中桥上部结构采用16m+3×20m+16m的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下部结构采用独柱式桥墩,肋式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90°,该桥平面一部分位于缓和曲线上,缓和曲线位于A=125.452m、Ls=75m,另一部分位于R=209.841m的圆曲线段内,全桥总长100.06m。K14+962小桥,上部结构采用1-16m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下部结构采用U型桥台,扩大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45°,全桥总长33m。K15+451小桥,上部结构采用3-10m的钢筋混凝土空心板,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薄壁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90°,全桥总长38.50m。以上两座小桥上部结构设计图及设计说明详见《板式桥上部结构通用图》。本合同段共设置了24道涵洞,其中钢筋混凝土盖板涵23道,石拱涵1道。其盖板钢筋及设计说明详见涵洞通用图。(四)、主线第4标段1、路基工程本标段起于K19+700,终于K25+840,全长6.14km。挖土方16.4万立方米,挖石方20.4万立方米,填土方10.3万立方米,填石方11.0万立方米。防护工程22969立方米。2、桥涵本合同段共计有2座大桥、2座中桥、2座小桥及24道涵洞。2座大桥分别为孤山川13号大桥和新城川3号大桥。2座中桥分别为新城川1号中桥和新城川2号中桥。2座小桥分别为K20+720小桥和K24+230小桥。孤山川13号大桥上部结构采用24.98m+10×25m+24.98m的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肋式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90°,该桥平面位于曲线半径R=580m的圆曲线上,全桥总长309.68m。新城川3号大桥上部结构采用24.83m+2×25m+24.83m的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柱式、肋式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135°,该桥平面位于曲线半径R=550m的圆曲线上,全桥总长107.18m。新城川1号中桥上部结构采用24.88m+25m+24.88m的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柱式、肋式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105°,该桥位于平曲线半径R=2604.714m的曲线段内,全桥总长82.26m。以上3座大中桥上部结构均采用跨径25m的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其上部结构设计图及设计说明详见《跨径25m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通用图》。新城川2号中桥上部结构采用16m+3×20m+16m的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下部结构采用独柱式桥墩,柱式、肋式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90°,该桥平面一部分位于缓和曲线上,缓和曲线参数A=144.685m、Ls=75m,另一部分位于R=279.117m的圆曲线上,全桥总长100.06m。K20+720小桥,上部结构采用1-10m的钢筋混凝土空心板,下部结构采用U型桥台,扩大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90°,全桥总长18m。K24+233小桥,上部结构采用3-10m的钢筋混凝土空心板,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薄壁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115°,全桥总长39.5m。以上两座小桥上部结构设计图及设计说明详见《板式桥上部结构通用图》。本合同段共设置24道涵洞,其中钢筋混凝土盖板涵20道,石拱涵4道。其盖板钢筋及设计说明详见涵洞通用图。(五)、主线第5标段1、路基工程本标段起于K25+840,终于K30+980,全长5.14km。挖土方26.2万立方米,挖石方7.6万立方米,填土方22.5万立方米,填石方5.2万立方米。防护工程78176立方米。2、桥涵本合同段共计有5座大桥、2座中桥、1座小桥及13道涵洞。5座大桥分别为新城川4号大桥、新城川5号大桥、新城川6号大桥、新城川7号大桥和新城川9号大桥。2座中桥分别为新旺沟中桥和新城川8号中桥。1座小桥分别为K29+262.5小桥。新城川4号大桥上部结构采用24.83m+3×25m+24.83m的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柱式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45°,该桥平面位于直线段内,全桥总长132.18m。新城川5号大桥上部结构采用24.88m+3×25m+24.88m的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柱式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105°,该桥平面一部分位于平曲线半径R=400m的曲线段内,另一部分位于缓和曲线上,缓和曲线参数A=200m、Ls=100m,全桥总长132.27m。新城川6号大桥上部结构采用24.88m+5×25m+24.88m的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柱式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90°,该桥平面一部分位于直线段内,另一部分位于平曲线半径R=4800m的圆曲线上,全桥总长182.32m。新城川7号大桥上部结构采用24.86m+2×25m+24.86m的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肋式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60°,该桥位于平曲线半径R=1531.526m的圆曲线上,全桥总长107.24m。新城川9号大桥上部结构采用24.83m+4×25m+24.83m的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柱式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45°,该桥平面一部分位于缓和曲线上,缓和曲线参数A=177.482m、Ls=70m,另一部分位于平曲线半径R=450m的曲线段内,全桥总长157.18m。新城川8号中桥上部结构采用24.86m+25m+24.86m的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U型桥台,扩大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120°,该桥平面一部分位于平曲线半径R=1531.526m的圆曲线段内,另一部分位于直线上,全桥总长88.84m。以上6座大中桥上部结构均采用跨径25m的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其上部结构设计图及设计说明详见《跨径25m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通用图》。新旺沟中桥上部结构采用2×16m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薄壁式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135°,该桥平面位于直线段上,全桥总长41.5m。K29+262.5小桥,上部结构采用1-13m的钢筋混凝土空心板,下部结构采用薄壁式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135°,全桥总长20.5m。以上两座中小桥上部结构设计图及设计说明详见《板式桥上部结构通用图》。本合同段共设置13道涵洞,其中钢筋混凝土盖板涵11道,石拱涵2道。其盖板钢筋及设计说明详见涵洞通用图。(六)、主线第6标段1、路基工程本标段起于K30+980,终于K37+000,全长6.02km。挖土方54.5万立方米,挖石方8.1万立方米,填土方27.3万立方米,填石方2.0万立方米。防护工程32749立方米。2、桥涵本合同段共计有2座大桥、4座中桥、3座小桥、16道涵洞及3道涵式通道。2座大桥分别为新城川11号大桥和新城川13号大桥。4座中桥分别为新城川10号中桥、新城川12号中桥、芦沟中桥和新城川14号中桥。3座小桥分别为K32+042小桥、K33+668小桥和K35+352小桥。新城川11号大桥上部结构采用5×20.17m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肋式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90°,该桥位于平曲线半径R=580.387m的圆曲线上,全桥总长105.33m。新城川13号大桥上部结构采用6×20m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肋式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60°,该桥平面一部分位于缓和曲线上,缓和曲线参数A=272.529m、Ls=100m,另一部分位于平曲线半径R=742.722m的曲线段内,全桥总长124.5m。新城川10号中桥上部结构采用3×20m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柱式、肋式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90°,该桥平面位于直线段内,全桥总长64.48m。新城川12号中桥上部结构采用5×19.81m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柱式、肋式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120°,该桥位于平曲线半径R=500m的圆曲线上,全桥总长83.71m。芦沟中桥上部结构采用13.24m+13.16m+13.09m的钢筋混凝土空心板,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柱式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120°,该桥平面一部分位于缓和曲线上,缓和曲线参数A=94.868m、Ls=60m,另一部分位于平曲线半径R=150m的曲线段内,全桥总长43.44m。新城川14号中桥上部结构采用19.91m+19.88m+19.86m+19.86m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柱式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120°,该桥平面一部分位于缓和曲线上,缓和曲线参数A=260.374m、Ls=100m,另一部分位于平曲线半径R=677.944m的曲线段内,全桥总长83.98m。K32+042小桥,上部结构采用1-13m的钢筋混凝土空心板,下部结构采用薄壁式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90°,全桥总长20.5m。K33+668小桥,上部结构采用3-10m的钢筋混凝土空心板,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薄壁式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115°,全桥总长38.5m。K35+352小桥,上部结构采用1-13m的钢筋混凝土空心板,下部结构采用薄壁式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90°,全桥总长21.5m。以上9座大中小桥上部结构均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或钢筋混凝土空心板,其上部结构设计图及设计说明详见《板式桥上部结构通用图》。本合同段共设置16道涵洞及3道涵式通道,其中钢筋混凝土盖板涵17道,石拱涵2道。其盖板钢筋及设计说明详见涵洞通用图。(七)、主线第7标段1、路基工程本标段起于K37+000,终于K45+080,全长8.08km。挖土方187.2万立方米,挖石方4.2万立方米,填土方50.1万立方米,填石方12.7万立方米。防护工程57596立方米。2、桥涵本合同段共计有1座大桥、1座中桥、2座小桥、28道涵洞及1道涵式通道。1座大桥为阴卧沟大桥。1座中桥为新城川15号中桥。2座小桥分别为K39+265.5小桥和K44+938小桥。阴卧沟大桥上部结构采用5×19.86m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柱式、肋式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120°,该桥位于平曲线半径R=700m的圆曲线上,全桥总长103.81m。新城川15号中桥上部结构采用3×15.90m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U型桥台,扩大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60°,该桥位于平曲线半径R=798.926m的圆曲线上,全桥总长63.06m。K39+265.5小桥,上部结构采用2-13m的钢筋混凝土空心板,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薄壁式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90°,全桥总长33.5m。K44+938小桥,上部结构采用1-13m的钢筋混凝土空心板,下部结构采用薄壁式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75°,全桥总长21.5m。以上4座大中小桥上部结构均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或钢筋混凝土空心板,其上部结构设计图及设计说明详见《板式桥上部结构通用图》。本合同段共设置28道涵洞及1道涵式通道,其中钢筋混凝土盖板涵23道,石拱涵6道。其盖板钢筋及设计说明详见涵洞通用图。(八)、主线第8标段1、路基工程本标段起于K45+080,终于K54+200,全长9.12km。挖土方27.1万立方米,挖石方10.3万立方米,填土方49.4万立方米,填石方10.3万立方米。防护工程117035立方米。2、桥涵本合同段共计有4座中桥、5座小桥、26道涵洞及2道涵式通道。4座中桥为黄羊城川1号中桥、黄羊城川2号中桥、黄羊城川3号中桥和黄羊城川4号中桥。5座小桥分别为K45+887小桥、K46+588小桥、K46+802小桥、K47+744.5小桥和K52+616小桥。黄羊城川1号中桥上部结构采用3×16m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柱式、肋式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60°,该桥平面位于直线上,全桥总长51.96m。黄羊城川2号中桥上部结构采用15.83m+15.84m+15.85m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桩基础,U型桥台、扩大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120°,该桥该桥平面一部分位于缓和曲线上,缓和曲线参数A=195.063m、Ls=100m,另一部分位于平曲线半径R=380.494m的曲线段内,全桥总长57.59m。黄羊城川3号中桥上部结构采用3×16m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桩基础,U型桥台、扩大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45°,该桥平面位于直线上,全桥总长61.08m。黄羊城川4号中桥上部结构采用3×15.70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桩基础,U型桥台、扩大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90°,该桥该桥平面一部分位于缓和曲线上,缓和曲线参数A=132.288m、Ls=70m,另一部分位于平曲线半径R=250m的曲线段内,全桥总长60.65m。K45+887小桥,上部结构采用2-13m的钢筋混凝土空心板,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薄壁式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130°,全桥总长33.5m。K46+588小桥,上部结构采用2-13m的钢筋混凝土空心板,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薄壁式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90°,全桥总长33.5m。K46+802小桥,上部结构采用2-13m的钢筋混凝土空心板,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薄壁式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90°,全桥总长33.5m。K47+744.5小桥,上部结构采用2-13m的钢筋混凝土空心板,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薄壁式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125°,全桥总长33.5m。K52+616小桥,上部结构采用1-16m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下部结构采用U型桥台、扩大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90°,全桥总长33m。以上9座中小桥上部结构均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或钢筋混凝土空心板,其上部结构设计图及设计说明详见《板式桥上部结构通用图》。本合同段共设置26道涵洞及2道涵式通道,其中钢筋混凝土盖板涵25道,石拱涵3道。其盖板钢筋及设计说明详见涵洞通用图。(九)、主线第9标段1、路基工程本标段起于K54+200,终于K61+546.639,全长7.35km。挖土方67.9万立方米,挖石方36.7万立方米,填土方17.8万立方米,填石方15.3万立方米。防护工程58349立方米。2、桥涵本合同段共计有2座大桥、3座中桥及28道涵洞。2座大桥为张家峁沟大桥和黄羊城川7号大桥,3座中桥为黄羊城川5号中桥、黄羊城川6号中桥和黄羊城川8号中桥。张家峁沟大桥上部结构采用19.88m+19.96m+19.86m+19.77m+19.81m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肋式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60°,该桥平面一部分位于缓和曲线上,缓和曲线参数A=143.797m、Ls=70m,另一部分位于平曲线半径R=295.392m的曲线段内,全桥总长103.78m。黄羊城川7号大桥上部结构采用5×20m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柱式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45°,该桥平面一部分位于缓和曲线上,缓和曲线参数A=387.298m、Ls=150m,另一部分位于平曲线半径R=1000m的曲线段内,全桥总长104.5m。黄羊城川5号中桥上部结构采用3×15.82m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柱式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90°,该桥平面一部分位于平曲线半径R=418.75m的曲线段内,另一部分位于缓和曲线上,缓和曲线参数A=183.03m、Ls=80m,,全桥总长51.42m。黄羊城川6号中桥上部结构采用4×16m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桩基础,U型桥台、扩大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105°,该桥平面位于直线上,全桥总长80.06m。黄羊城川8号中桥上部结构采用3×20m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柱式桥台、桩基础。路线前进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90°,该桥平面位于缓和曲线上,缓和曲线参数A=387.298m、Ls=150m,全桥总长64.44m。以上5座大中桥上部结构均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或钢筋混凝土空心板,其上部结构设计图及设计说明详见《板式桥上部结构通用图》。本合同段共设置28道涵洞,其中钢筋混凝土盖板涵25道,石拱涵3道。其盖板钢筋及设计说明详见涵洞通用图。四、施工注意事项(一)、路线及总体1、施工前必须对控制点进行复测,对破坏的、丢失的、移位的控制点进行补做。恢复或加密的控制点必须满足有关精度要求。2、施工放样仪器必须满足测设精度要求,使用时定期对仪器进行效验。3、受总体设计的影响,整体式路基于分离是路基频繁交替,为了设计方便统一,整体式路基设计中心线为路基的几何中心,左线分离式路基设计中心距路基右侧边缘25厘米处,右线分离式路基设计中心距路基左侧边缘25厘米处,旧路整治改建路基设计中心为路基几何中心。4、为减少施工时对旧路交通的影响,在开工前旧路保通便道必须完成。5、下列与主线桩号相对应的旧路改建部分路基土石方、桥梁、涵洞等工程数量计入主线各标段,与主线相对应的旧路部分路面、排水、防护等工程量计入旧路改建工程中。K8+371.826~K8+420(2)K8+690~K9+200K9+760~K9+980K11+550~K11+760K18+510~K18+600K23+193.082~K23+480K37+000~K37+186.321K39+500.719~K39+560K45+950~K46+050K49+080~K49+200K49+800~K50+320K55+038~K55+350K60+350~K60+5506、为了解决局部路段的车辆逆行问题,全线在左右幅相距较近的路段设置了一定数量的横向连接道,横向连接道按标准形式进行设计,施设中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7、该路为不封闭的一级公路,与地方道路交叉一般为平交,只对等级路及较为重要的小煤窑道路进行平交设计,交通量极小的小路未进行设计,但边沟上需加盖板,以利行车。(二)、路基路面一)、边坡设计边坡开挖⑴黄土深路堑边坡黄土深路堑边坡设计按陡坡宽台原则,分级高度8米,每级边坡坡率按1:0.5,各级平台宽度根据边坡高度为4~6米,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可根据实际地质情况,在保证坡体稳定的情况下可增加或减小平台宽度;对边坡平台处的黄土湿陷性采用3:7灰土换填,修建截水沟来消除湿陷的影响。⑵砂土深路堑边坡对于杨伙盘右线所经砂土路段的挖方边坡设计是根据地质资料而确定的,第一级边坡高5米作路堑墙,第二、三、四级边坡坡高8米、坡率1:1.5,在实际开挖过程中,根据地质情况坡率、坡面防护形式可作适当调整。⑶风化岩质和碎砾石土边坡风化岩质和碎砾石土边坡,第一级边坡高8米,其余各级边坡高10米,每级边坡坡率按1:0.5或1:0.75,各级平台宽度为2米,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可根据实际地质情况,在保证坡体稳定的情况下可增加或减小平台宽度,并对坡率作适当调整。路基填方路基填料无论是土或石第一级边坡坡率均采用1:1.5,第二、三级坡率采用1:1.75、1:2第一级边坡高8米,第二级边坡高12米,第三级边坡高10米。二)、挡土墙设计说明填方路段为防止路基坡脚落空或挤占河道、覆压坡脚处厂房、铁路,并尽可能少占耕地,设计中采用了石砌重力式或衡重式路肩墙(路堤墙),扬伙盘砂土挖方路段在第一级边坡设置了路堑墙,材料要求及施工注意事项如下:1、材料要求石料:采用质地坚硬、均匀、不易风化的片、块石。片石应具有两个大致平行的面,其厚度不小于15cm,其中一条边长不小于30cm;块石应大致方正,其厚度不小于15cm,宽度和长度相应为厚度的1.5~2倍和1.5~3倍。砂浆:砌体均采用10号水泥砂浆砌筑,用10号砂浆勾缝。砂:采用干净的中粗砂,含土量小于5%。2、沿山坡布设的挡墙,在施工时应做好坡体上侧的截排水工程,以防雨季来临时,基坑积水,影响正常施工。3、在石质路段,基坑开挖后,若基岩有裂逢,应以水泥砂浆或小石子砼灌注饱满;基底岩层有外露软弱夹层时,应在墙趾前对此层做封面保护。4、浆砌挡土墙应错逢分段砌筑,空隙用砂浆及碎石填塞紧密,圬工表面应作勾缝处理,当墙体达到设计强度75%时,方可进行填料。5、墙背面填料必须均匀摊铺平正,并设4%的横坡,以利排水。墙背1.0m范围内,应用小型压实机械,厚度不超过20cm进行分层碾压、密实.6、墙后地面横坡大于1:5时,应按路基施工要求,将地面横坡挖成不小于2m的台阶,以保证挡土墙路的稳定.7、路肩墙墙顶应为设置护栏柱、标志牌等设施预留孔洞,其具体要求见交通工程设计图。8、挡墙基础开挖后若与实际地质不符可经设计代表或驻地监理同意做适当调整。三)、改河工程说明全段路线总体上沿孤山川布线,河道与路线的干扰较大,部分段落的路基填方后挤占原有河道,致使水流断面面积过于压缩,需要拓宽河槽。并且原有河道多呈S型分布,路线多次跨越河道,增加了构造物的数量和构造物的工程造价。改河后即可使河道顺直,减小水流对路基的直接冲刷,又可以减小工程造价,同时原有河道可回填土方造田。改河设计原则及施工注意事项如下:1、改河段的纵坡设计基本按照原有河道的原有纵坡设计,改河段的进出口要与原河道顺直衔接使新河槽符合自然河流特征。取直后的河道,一般较原河道缩短,因而河底纵坡变陡。若纵坡过陡,可能冲刷河流两岸,或造成河流上冲下淤等不利情况。根据河床地质条件,在进水口处设跌水调整。改河的弯曲河段,纵坡应放缓。2、改河起点应布置导流建筑物,并在原河道上修筑截水坝。如条件许可,可将二者合并修筑,减少工程数量。导流建筑物必须使水流能够匀顺地转向。四)、取弃土场说明本路段沿河谷梁峁布线,地形起伏,填挖交错,大部分路段土石方经调运后可趋于平衡。对一些路段因跨沟、梁、峁,土石方不能调运,需就近寻找合理的取弃土场。取土场一般选择在荒山坡地或黄土山包,且运输较为方便。弃土场一般选择在冲沟内,或填方路基与山坡坡脚之间地段。由于本路段位于陕北多山地区,并且第四系覆盖层较厚,人均优良地极少,在荒山上取土,冲沟内弃土填平后,均可返田复耕,造福地方,积极推动地方上的经济建设。弃土场多位于路线两侧的黄土冲沟内,为免水土流失及山体滑坡破坏环境,弃土场的弃土应压实,使弃土压实度不小于85%,并作适当的防护工程。借鉴当地的经验在沟口设置拦挡坝,弃土填方两侧设急流槽,高填方的弃土场每隔8m设置填方平台,平台采用2m宽,并设30×30cm的平台截水沟,拦挡坝面坡坡率采用1:0.3,背坡直立,坝前作30cm厚浆砌片石铺砌。五)、环保说明由于本工程在路线设计中对较大规模的村镇已进行了绕避,选定的路线沿线的环境噪声敏感点较少,全线的环境敏感点主要为学校,沿线共有8处小学的交通噪声严重超标,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噪声控制措施。对于离路线较远的学校采用加高学校现有围墙,教室加设双层玻璃,部分围墙可拆除重建。对于离路线较近的学校需加设防护林带,个别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在路线与学校之间可堆筑工程弃方,堆筑体应压实,保证稳定,并在堆筑平台上采用植树绿化。绿化林带宽度不宜小于10m,长度应不小于敏感点沿公路方向的长度,并根据当地自然条件选择枝繁叶茂、生长迅速的常绿树种。六)、路基及排水施工注意事项1、路堤基底为耕植土时,须清除表土,并作填前压实处理,压实度不小于85%(重型压实标准);路基填土高度小于路床厚度80cm时,基底压实度不宜小于路床的压实度标准。2、为保证边坡的压实,则应对路堤进行加宽超填,每侧路基超填宽度为0.3m。3、路基施工前应进行最大干密度及最佳含水量试验,并选择实验路段进行压实实验,以确定合理的压实方法、压实设备类型、组合工序及最佳组合下的压实遍数和厚度,从而确保路基压实质量。4、山坡路堤地面横坡陡于1:5时,原地面应挖成宽度不小于2m的台阶,逐台向上填筑,并用小型夯实机分层夯实,所有台阶填完之后,即可按一般填土进行。5、路基在施工过程中,须做好临时排水和防护措施,以免路肩和边坡拉槽坍塌。6、路线以填方形式通过支沟时,沟头应填与绿化台齐平并压实,压实度不小于85%,填方表面用厚30cm的3:7灰土处理,并作成向截水沟倾斜4%的横坡。7、急流槽的位置和型式在施工时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七)、土钉墙施工注意事项1、土钉墙施工流程土钉墙施工工序为:开挖工作面、修正边坡、坡面排水片→喷射第一层混凝土→钻孔→锚杆制安→注浆→绑扎钢筋→喷射第二层混凝土→养护。2、施工注意事项(1)锚杆孔位测放,偏差不得超过±10厘米,钻孔倾角15°,倾角允许误差±2°,考虑沉渣影响,为确保锚索深度,实际钻孔深度要比设计深度长1米。(2)锚杆成孔采用无水钻进,钻进过程中应对每孔的地层变化、进尺速度、地下水情况以及一些特殊情况作现场记录。若遇坍孔,应立即停钻,进行固壁灌浆处理,注浆36小时后重新钻进。(3)锚杆孔径120毫米,钻孔完成之后必须使用高压空气(0.2~0.4MPa)清孔。(4)锚杆材料采用直径Φ28mm,Ⅱ级螺纹钢筋。(5)锚杆必须除锈、除油圬,按设计要求绑扎架线环。(6)锚杆孔内灌注M30水泥砂浆,水灰比0.4,砂浆体强度应大于等于30Mpa,采用从孔底到孔口返浆式注浆,注浆压力不低于0.25Mpa。(7)未尽事宜按《土层锚杆设计与施工规范(CECS22:90)》执行。(三)、桥梁涵洞一)、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设计要点:(1)本通用图采用简支板专用程序进行计算;跨中弯矩以简支正板为设计依据,支点剪力以简支斜板为设计依据,横向结构按铰接计算。(2)运营状态下主梁应力考虑了预制板、铰缝及整体化现浇混凝土共同受力进行计算。(3)为降低预制板钢材用量及减少预应力引起的反拱度,在荷载组合Ⅰ作用下按全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在其它各类荷载组合下按部分预应力混凝土A类构件设计。(4)图中的预应力钢筋长度已包括预应力筋的传力锚固长度。(5)伸缩缝设置原则:①一联桥梁总跨长L<100米的桥,采用D60型毛勒缝。②一联桥梁总跨>100米的桥,采用D80型毛勒缝。③小桥下部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轻型桥台或薄壁桥台时不设伸缩缝,而采用背墙桥面连续。(6)抗震措施:上部结构采用防止落梁的措施,是在空心板两端铰缝处设置防侧向位移的防震锚栓。(7)桥面横坡由下部构造形成。(8)本图以简支板结构设计,孔与孔之间采用桥面连续构造。2、施工要点:(1)为使现浇桥面混凝土与预制空心板紧密结合成整体,预制空心板的顶面必须拉毛。可采用垂直于跨径方向划槽,槽深0.5~1.0厘米,横贯板顶,每延米桥长至不少于10~15道,严防板顶滞留油腻。(2)要特别注意预制空心板的振捣与养生,严格保证混凝土质量,混凝土实际立方体强度达设计标号80%以后方可起吊、运输。堆放时应在空心板端部两点搁支,不得使上、下面倒置。运输时要采取措施,严防压力区产生负弯距使板顶产生拉应力而导致混凝土发生裂缝。(3)浇筑铰缝、桥面混凝土前,必须用钢刷清除结合面上的浮皮,用水冲洗;浇筑铰缝用小石子混凝土并振捣密实,然后浇筑桥面现浇混凝土,并严格保持钢筋网及护拦、护拦座、伸缩缝等预埋件的位置准确和捣实养护工作。(4)焊接钢筋时,要根据《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J023-85和《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严格检查焊接质量和几何尺寸。(5)桥面横坡均由桥墩(台)帽形成,墩台帽上设支座垫块,支座置于其上,在GYZ支座处,当纵、横向坡度≤2%时,支座垫块斜设,支座斜置其上与板梁底密贴。当纵、横向任一方向坡度>2%时,支座垫块顶面保持水平,支座平置其上,板底坡度用预埋钢板调整,板底钢板在支承中心处凸出板底值可根据相应下部结构支座及垫块总高度及纵、横坡度值自行设计。在GYZF4支座处,支座及垫块必须水平设置,用板底预埋钢板调整坡度,支座不允许倾斜安装,滑动支座上下焊接钢板本设计按总位移量为80毫米确定GYZF4支座上、下钢板尺寸as=390毫米、bs=318毫米,板底预埋钢板as,=450毫米、bs,=378毫米,钢板连接采用焊接;若总位移超过本设计时,设计者自行调整。附件应按板底预埋钢板形状和支座垫块形状及尺寸规格定做。在TCYB系列球冠圆板式橡胶支座处,板底均设置预埋钢板并保持其与板底平齐。TCYB系列支座均用于合成坡度i≤4%的情况。(6)预制板中空洞可采用橡胶气囊防水纸模或钢管成型等工艺。振捣混凝土时,如采用交频插入式振捣棒,须从两侧同时振捣,以防止芯模左右移动,并避免振捣棒头接触芯模,防止芯模穿孔漏气及上浮。(7)预应力混凝土板成批生产前,应作几块预应力混凝土板的实验,观察预应力钢铰线截断后的情况:①预制板的上缘、端部及其它部位是否发生裂纹。②板的反拱度。③预应力失效措施是否可靠。④钢绞线是否有滑动迹象。(8)因采用钢铰线强度较高,其传力锚固长度按100d考虑,如发生滑丝现象,须采取必要措施:如采用夹具机械锚固等。预应力筋有效长度范围以外部分(图中虚线段)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失效处理,一般采用硬塑料管将失效范围的预应力筋套住,以使预应力筋与混凝土不产生握裹作用。(9)预应力筋有效长度以板跨中心线(斜板为斜向中心线)对称设置,使板两端的失效长度相等。(10)预应力筋张拉采用张拉力和伸长值双控制的施工工艺,张拉控制应力采用σk=0.72Rby=1339Mpa,跨径16米预制板每根钢绞线张力为132.17KN;跨径20米预制板每根钢绞线张拉力为187.46KN。伸长值则根据施工时钢绞线张拉长度另行计算。(11)预应力筋采用多根同时张拉时,要采用可靠的措施使各根钢绞线受力相同。(12)钢筋绑扎工作应在张拉结束后8小时后进行,以策安全。(13)放松预应力钢绞线,应对称、均匀、分次完成,不得骤然放松;放松钢绞线时混凝土实际立方体强度不低于设计标号的80%。(14)预应力混凝土板存放时间不得大于60天,否则可能产生过大的反拱度。预应力混凝土板放张及下列龄期的上拱度见下表:(单位:mm)龄期(天)跨径(米)放张306090120180168.3611.8013.3914.9815.7716.572011.7716.3518.5920.8221.9423.06(15)本通用图结合所配套使用的下部结构通用图仅设计采用D80和D60毛勒伸缩缝的板端、桥台背墙预留槽口和预埋钢筋位置及构造尺寸图。设置伸缩缝时,相应预制板端部需预留槽口并预埋其锚固钢筋,槽口尺寸和钢筋位置及构造尺寸见《伸缩缝构造图》。当采用其它型号的毛勒伸缩缝时,可以按其要求的预埋件和槽口尺寸进行特殊设计。(16)在预制或现浇板和浇筑桥台时必须按施工图要求控制各部分尺寸。在架设板时应严格按施工图要求留出板端和桥台间的缝宽,缝内用泡沫板嵌填,缝内不得残留混凝土渣、模板、砂石等杂物。(17)预制板梁时,须密切注意护栏、支座、伸缩缝及交通工程所需管线预埋件的设置和预埋,有关护栏预埋件及交通工程管线预埋件位置尺寸详见有关图纸。(18)为避免斜板锐角意外破损,当斜交角度Φ≥200时,应设置3厘米倒角。(19)整体化现浇桥面混凝土顶面采用三涂FYT-1改进型防水层。(20)斜交板桥有右斜、左斜之分,使用时须特别注意。本图仅给出一种斜角情况,另一种情况与之完全相似,尺寸相同,仅交角反向。(21)其它未尽事宜,按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办理。二)、装配式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1、设计要点(1)、结构分析①内力计算采用平面杆系有限元程序,荷载横向分配系数采用刚接板(梁)法计算并用梁格法进行验算。桥面板计算按单向板和悬臂板计算。②相关参数墩、台不均匀沉降考虑为0.005m。桥面板与其他部分的温差为±5°预应力管道成型为钢波纹管管道磨擦系数u=0.20管道偏差系数k=0.00251/米钢筋回缩和锚具变形为6mm(2)、构造处理①为了减轻安装重量和增加横向整体性,在各箱之间设横向湿接缝。每联端部横梁与箱梁同时预制,各中间墩顶横梁采用现浇(箱内堵头板采用单独预制)。②为了满足锚具布置的需要,箱梁端部在箱内侧方向加厚,腹板内预应力钢束除竖向弯曲外,在主梁加厚段尚有平面弯曲。与此相应,锚固面在三个方向倾斜,使预应力钢束张拉时垂直于锚固端面。③为了扩散应力,预应力锚具在梁端布置力求均匀。④本设计为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故跨中底板下层钢筋和支点处顶板上层钢筋是根据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置的。⑤钢绞线的弯折处采用圆曲线过渡,管道必须圆顺,预制箱梁定位钢筋在曲线部分以间隔为50厘米、直线段间隔为100厘米设置一组。板束的定位钢筋为100厘米设置一组。⑥箱梁负弯矩区板束的钢波纹扁管,应在预制箱梁时预埋,在箱梁安装好后,浇筑连续接头段前将对应的扁管相接。⑦预制箱梁简支安装时的临时支座,可采用硫磺砂浆制成,硫横砂浆内应埋入电热丝,采用电热法解除临时支座。⑧桥面铺装为9厘米厚沥青混凝土。⑨为了使桥面平整顺畅,桥面板顶面设置8cm水泥混凝土调平层,调平层顶面设置防水层。2、施工要点有关桥梁的施工工艺及其质量检查标准,均按《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中的有关规定执行。另外,根据结构的特点,提出以下几点注意事项。(1)、箱梁施工工艺流程如下:①先预制主梁,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90%后,张拉正弯矩区预应力钢束,并压注水泥浆。②设置临时支座并安装好永久支座(联端无需设临时支座),逐孔安装主梁,置于临时支座上成为简支状态。并进行横向连接。③连接连续处预留钢筋,绑扎横梁钢筋,设置接头板束波纹管并穿束。在日温最低时,一次性浇完连续接头混凝土(包括预制箱梁高度及负弯矩短束范围内所有的现浇混凝土),代接头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90%后,张接负弯矩区预应力钢束,并压浆水泥浆。每联箱梁形成连续的步骤见施工顺序图。④接头施工完成后,先浇跨中部分0.6L段范围内湿接缝混凝土,其次浇筑剩余部分湿接缝混凝土,最后拆除一联内临时支座,完成体系转换。解除临时支座时,应特别注意严防高温影响橡胶支座质量。⑤浇筑箱梁板束张拉预留孔。⑥进行调平层施工、防水层喷洒施工,护栏施工、桥面铺装及伸缩缝安装。(2)、预制箱梁应保证支座预埋钢板的位置、高度正确。防撞护栏的锚固钢筋应预先埋入,并注意预留泄水孔位置。(3)、预制箱梁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90%时方可张拉钢绞线。现浇接头混凝土可采用膨胀水泥。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90时方可张位负弯矩束。(4)、临时支座顶面标高应与永久支座顶面标高相齐平。永久支座顶面直接与接头混凝土底部浇在一起。(5)、钢绞线张拉锚下控制应力为σk=0.75Rby=1395MPa。(6)、从箱梁预制到浇筑完横向湿接缝的时间不应超过三个月。(7)、所有新、老混凝土结合面均应严格拉毛处理。三)、现浇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1、设计要点(1)箱梁分析按桥面铺装完成后一阶段受力设计并依此配筋。计算中考虑了支座不均匀沉降(1cm)及截面温差(5℃)。箱梁结构采用强度控制配筋,并验算了裂缝宽度满足规范设计要求。(2)箱梁采用等截面单箱单室结构,桥面横坡由台帽斜置及梁底垫块调整形成。(3)桩基按嵌岩桩设计,嵌入弱风化砂岩深度不小于3米,桩长不小于12米,单桩承载力要求如下:桥墩单桩承载力不低于580t,桥台单桩承载力不低于270t。(4)台后填土应选用透水性良好的砂砾,分层(30cm)夯实,压实度不小于95%。(5)桥台内力分析时,台后填料容重按18KN/m3,内摩擦角按35°考虑。2、施工要点(1)上部箱梁采用满堂支架施工法。浇筑混凝土前应对支架进行预压,预压重量为箱梁自重100%,在浇筑混凝土时逐步减压。(2)现浇箱梁的空腔应采用有效方法成型,施工中应严防内模变形、移位。(3)横梁区域内钢筋较多,间距较小,施工时应特别注意振捣密实。(4)预拱度设置:边跨2cm,中跨2.5cm,按抛物线均匀分配。(5)箱梁底板中设有通气孔及泄水孔,拆模后应即时打通。(6)支架拆除原则:先中跨后边跨,同跨内应从中间向两边均匀进行。(7)基桩施工及验收过程中应认真核对地质报告及其力学指标,若地质情况异常,应变更基础设计。(8)施工中请注意各类预埋件的设置(如支座、伸缩装置、护栏、泄水管及电力、电讯及交通安全设施等)。四)、大中桥下部结构1、设计要点(1)墩、台盖梁计算未考虑墩、台身和盖梁的固结作用。对于双柱墩、台近似简化为简支结构计算,对于三柱墩、台近似简化为连续结构计算,结构内力计算采用平面杆系有限元程序。(2)为减弱地震对构造物的不利影响,当桥墩高度大于或等于7米时,设系梁。桥梁墩、台挡块内侧、背墙与预制梁对应位置及可能发生构件刚性撞击的位置均应设橡胶缓冲块,在断面变化部位加密箍筋间距。(3)基桩按弹性摩擦桩或嵌岩桩进行计算;(4)桥面横坡以墩、台身高度的变化予以调整,支座垫石厚度为定值。(5)大中桥桥头搭板的长度采用8.0米。(6)为了在桥台耳墙内护栏受撞后不致影响耳墙安全,耳墙相外移了25厘米或30厘米,为此,桥头路基均应加宽50厘米或60厘米,从锥坡顶点起10m过渡到正常宽度。(7)对于上部结构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的桥梁,桥梁上部施工设计中考虑采用跨墩龙门架,若实际情况需调整施工方案,对于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的部位,应首先进行施工验算,以确保施工阶段结构安全。2、施工要点有关施工工艺及质量标准应严格按照《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有关条文办理。除此之外,另需注意以下几点:(1)台后及锥坡填土应选用透水性良好的材料,并按本路段路基填土的有关规定分层夯实,待台后及锥坡填土完成后,方可施工柱式桥台基桩。(2)路基填筑时应台前台后对称填筑,以免造成桥台变位过大。(3)台后及锥坡填土应采用小型机械严格按照分层压实的原则进行压实,其压实度应不小于路基压实度。(4)墩、台盖梁顶面支座垫块位置和高程控制要求准确,支座垫块顶面必须保持水平。(5)桥台背墙施工时,应根据伸缩缝设计图的要求,在背墙内预埋相应的伸缩缝锚固钢筋,并预留安装伸缩缝的位置。当桥台处为桥面连续构造时,背墙顶面应预留10cm高度与上部桥面板一次浇筑成整体。(6)当桥梁上部结构为空心板时,墩、台帽梁上的预留防震锚栓孔的位置,应严格控制,以免与上部板铰缝所留孔位不一,影响上部结构的安装。在防震锚栓的钢套管内与铰缝一次浇筑混凝土,保证上、下部之间不产生相对位移。(7)施工时,应按交通工程设计的要求,在桥台背墙上预留管线通过孔。(8)施工时应注意有关预埋件、预留孔等的设置。(9)基桩应采用超声波或其他可靠的方法进行质量检测,当采用超声波检测时,应注意预埋声测管。(10)基桩钻孔及其验收过程中,应核实地质资料,当实际地质状况与本设计所用地质资料不符时,应变更基桩设计。五)、小桥下部结构1、设计要点(1)薄壁桥台的台帽与钢筋混凝土板、预应力混凝土板之间用固定锚栓连接,下端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设计原则上是将上部结构作为对桥梁墩台的支撑,墩、台视为一次超静定结构。(2)为保证上部结构与桥台之间不产生相对位移,除台帽与上部结构以固定锚栓连接外,台帽前墙顶部10厘米高度范围内的混凝土拟与现浇桥面铺装层一次浇注成整体。(3)斜桥下部结构设计,以桥孔斜长为计算跨径,简化为用正桥的方法计算斜桥墩、台内力及进行强度,稳定性验算。(4)台后填土内摩擦角为35度,土容重18KN/m3。(5)钻孔桩内力按“m”法计算。(6)桥面横坡均由桥台台帽形成,台帽上设支座垫块,支座置于其上,通道桥支座均采用TCYB系列球冠圆板式橡胶支座。预制板板底均设置预埋钢板并保持其与板底平齐。应特别注意TCYB系列支座均只适用于合成坡度i≤4%的情况,若合成坡度i>4%,则必须采用板式橡胶支座。(7)桥头搭板采用5米。2、施工要点(1)台后填土须待上部结构架设完毕,锚栓孔内、钢套管中、铰缝处的混凝土强度达设计强度的70%以上时方可进行,并应在两台对称分层填土夯实。台后及锥坡的填土应选用透水性良好的砂性土,压实度应不小于路基压度。(2)台帽搁置橡胶支座处,必须保持垫块顶面水平、清洁;连接上部构造的锚栓位置保证准确。(3)由于桥台耳墙较长,施工时应注意桥台的稳定性。在上部未安装好前,耳墙的支撑最好不要拆除。(4)施工中应注意有关预埋件,预留孔的设置。(5)基桩应采用超声波或其他可靠的方法进行质量检测,当采用超声波检测时,应注意预埋声测管。(6)基桩钻孔及验收过程中,应核实地质资料,当实际情况与本设计所采用的地质资料不符时,应变更基桩设计。(7)为确保桥台耳墙安全,耳墙外移了25厘米,相应桥头路基两侧均应加宽50厘米,从锥坡顶点起10米长过渡到正常宽度。(8)其它未尽适宜,按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办理。六)、钢筋混凝土盖板暗涵1.设计要点(1)装配式钢筋混凝土预制盖板按简支板计算内力,不考虑涵台传来的水平力。(2)计算涵台上车辆荷载引起的竖向力时,车轮着地面积的边缘向下作30度角分布,当几个车轮的扩散线重叠时,以最外边扩散线为准。(3)涵台计算时,分离式基础盖板涵假定盖板和涵底铺砌为支承,整体式基础盖板涵假定盖板与涵台、涵台与基础的结合面为支承,涵台作为上下简支的竖梁,承受台后水平压力。(4)活载引起的台后土压力按换算土柱高计算。2、施工要点(1)装配式钢筋混凝土预制盖板按99厘米和74厘米两种宽度预制,如块件需要零数的增宽,可按需要的宽度进行预制,板内钢筋按99厘米宽的配筋进行折算。当为斜交涵洞时,洞口两端盖板按实际设计为梯形板,可预制拼装,亦可就地现浇。(2)盖板安装完毕后,应采用30号水泥砂浆填充台背与盖板间的间隙,当其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方可进行台后填土。(3)上下部采用栓钉连接,钉孔位置上下部要一并考虑。栓钉可用盖板的主筋制作,栓钉长度为盖板厚度加台帽厚度。每块盖板在预制时端部各预留一个钉孔,盖板按装后在每一个钉孔中插两个栓钉,再用20号小石子混凝土填满捣实。(4)预制板必须在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70%后,才能脱底模、移运和堆放,堆放时应在块件端部两点搁置,不得把上下面倒置,可用钢丝绳梆捆吊运。(5)在整体式基础涵洞的涵台筑砌前,应在基础与涵台的接触面处将基础顶面进行正规拉毛处理,冲洗干净,以利基础与涵台间牢固结合。(6)台后在不小于两倍孔径范围内,选用透水性能良好的砂质土或砂砾石土等对分层夯实。(7)分离式基础涵洞的涵底铺砌采用40厘米双层浆砌片石,片石缝隙间应填满砂浆,防止冲刷,使铺砌层起到支撑梁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