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子,名
,字
,邹人,战国初期
、
。他是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是
学派继孔子之后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在政治上,他提倡“
”,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______论。作者简介轲子舆儒家亚圣思想家教育家仁政性善文学价值《孟子》共七篇,记述孟轲的言行。此书的写作与《论语》不同,是他本人和门徒共同完成的。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很大发展。这不但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只添上题目,就可单独成篇。
《孟子》的文学性,还表现在它善于用形象帮助说理。有时是短小的比喻,有时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出尔反尔”“出类拔萃”“绰绰有余”“怨天尤人”等等,都成为后世常见的成语。读准字音恶箪蹴乡羹妾
wùdāncù
xiànggēngqiè(1)与: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②呼尔而与之通“欤”,语气词
给
2、一词多义(2)之:①呼尔而与之②为宫室之美③人皆有之④此之谓失其本心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⑥得之则生代词,他
助词,的2、一词多义代词,这种思想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代词,食物
(3)于: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万钟于我何加焉(4)为:①乡为身死而不受②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③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比
对于2、一词多义为了接受做为了
(9)而:①呼尔而与之②蹴尔而与之③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④舍生而取义者也⑤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⑥乡为身死而不受表修饰2、一词多义表转折表并列表修饰
表修饰表转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熊掌:得兼:熊的脚掌,是一种珍贵的食品。同时得到。
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所想要的/所喜爱的。所欲:舍:舍弃。取:选取。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话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义:生命大义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东西,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要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中心论点句,能概括全文。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比喻论证、类比论证,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为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你能举出舍生取义的人物例子吗?邓世昌:邓世昌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谥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文天祥: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次年,元朝蒙、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将其押赴厓山(今新会南),令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之,书《过零丁洋》诗中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志。岳飞: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宋孝宗时,平反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有甚于:苟得:恶:患:辟:比……更重要。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wù,厌恶,与“欲”相反。祸患,灾难。通“避”,躲避。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然而我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事情,但所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为严重的,所以有祸患我也不躲避。正面论证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如使:何不用也:莫: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什么手段不可用呢?没有。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为严重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反面论证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由是:通过这种方法。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东西比生命更重要(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事情比死亡更为严重(那就是“不义”)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非独:不仅仅。勿丧:不丢掉/不丧失。是心:这种本性。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第一段:不为苟得不避祸患不择手段求生不择手段避患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正面反面舍生取义所欲莫甚于生所恶莫甚于死所欲甚于生所恶甚于死有不用有不为非独贤者人皆有贤者能勿丧为义可以舍生贪生怕死对比论证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箪:不屑:豆:呼尔而与之:蹴尔: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用脚踢着。尔,助词。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正面论证
嗟来之食
《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1、请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典故。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黔敖做好饭汤等食物摆在大路边,等待把食物给饥饿的人来吃。有一个饥肠辘辘的人用衣袖遮住脸,拖着鞋子,昏昏沉沉地走了过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对他吆喝道:“喂!来吃吧!”那人瞪大他的眼睛盯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侮辱我的尊严的食物,才饿成这个样子的。”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终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用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还是可以去吃。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辩:通“辨”,辨别。
奉:侍奉何加:(有)什么益处。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所熟识的贫穷的人。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与:通“欤”,语气词。
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反面论证
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孰多孰少?在意义上呢?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守义不辱存有本心见利忘义失去本心2、孟子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这句话应指前面的哪一句?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诱惑不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通“向”,以前。为,宁愿,宁肯。全句:从前宁肯死也不愿接受。
第一个“为”wèi,介词,为了。第二个“为”,wéi,动词,这里是接受。
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是丧失“本心”的表现反面论证是亦不可以已乎:之谓:本心: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是,此,这种做法。已,停止,放弃。天性,天良。羞恶廉耻之心。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相当于“称作”“叫做”。第二段:弗受、不屑正面反面行道之人、乞人不辩礼义受万钟失本心第一部分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就是人所固有的,“义”重于生命。文章结构
第二部分举例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命,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⑴比喻论证
⑵对比论证
⑶举例论证(4)类比论证1、比喻论证:本文一开头就用了比喻论证,把生和死的选择比喻为鱼和熊掌的选择。2、举例论证: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3、对比论证:第三段整段用了对比论证,把现在情况和以前的情况作对比。举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一箪食,一豆羹”虽然比“万钟”少得多,可是“弗得则死”,看来更为重要。4、类比论证:文章开头用“鱼”和“熊掌”同类事物进行类比,引人入胜,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主旨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的本心是美好的,是善良的。“本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仁也;对自己犯了错误觉得羞耻和对别人干了坏事感到憎恶的心情。义也;礼也;智也。见到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产生同情之心。人人都具有谦恭敬重的心态分辨是非得失的能力。“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恶之心”(按现在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为“廉耻之心”).文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生热爱运动保证书3篇
- 幼儿园与供货商合同3篇
- 2024年长沙市雨花区东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聘考试真题
- 2024年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教务部实验教学岗招聘考试真题
- 高中教师学期教学总结(4篇)
- 2024年丽水市云和县工投经济开发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
- 南宁上林县白圩镇中心卫生院招聘笔试真题2024
- 2024年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海西路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聘考试真题
- 终末期患者的生命意义探索考核试卷
- 法律在我身边主题精彩演讲稿(4篇)
- 电商平台合规管理制度分析
-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测试数学试卷2
- 数智化转型背景下国企财务管理体系的优化分析
- 中级会计实务《速记手册》
- Unit 7单元话题写作“中国传统节日”五年级下册译林版三起
- 宪法与法律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2024年丢失物品索偿协议书模板
- 部门级安全培训试题及答案可打印
-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广州数控GSK 980TDc车床CNC使用手册
- 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课件(23张)2024版新教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