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体学批评视野下的弥尔顿与苏轼悼亡诗词比较研究_第1页
现代文体学批评视野下的弥尔顿与苏轼悼亡诗词比较研究_第2页
现代文体学批评视野下的弥尔顿与苏轼悼亡诗词比较研究_第3页
现代文体学批评视野下的弥尔顿与苏轼悼亡诗词比较研究_第4页
现代文体学批评视野下的弥尔顿与苏轼悼亡诗词比较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文体学批评视野下的弥尔顿与苏轼悼亡诗词比较研究

摘要:用现代文体学批评理论对弥尔顿悼亡诗与苏轼悼亡词中的不同语音特征、词汇句法、语言风格、修辞应用、意象选择和语篇衔接方式进行文体比较研究。从现代文体学批评这一崭新的视角对这二人两首诗词进行比较赏析,深刻地体会中西方两位大文豪以不同的语言文体风格,表达内心深处同样的哀思,不同的悲情。关键词:悼亡诗;文体学批评;文体风格比较1引言爱情和死亡是诗歌并存的永恒主题。悼亡诗词将这两个永恒的主题成功地融合在一起。“悼亡诗可以算抒情诗的一个‘亚种’。在西方表现哀怨的抒情诗品种很多,但专门为怀念亡妻的悼亡诗则极为罕见,而在我国则几乎可以说是一个传统。”[1](195)晋潘岳之妻亡后,即作诗三首,以抚存悼亡,感今怀昔,开悼亡诗这一题材之先河。然而用词写悼亡,是苏东坡的首创。悼亡诗词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历朝历代名家辈出,名作纷呈。但中西方悼亡诗呈现多寡不一的现象。在西方文学中,写过英语悼亡诗的有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托马斯·哈代、罗伯特·勃朗宁、邓约翰和美国诗人爱伦·坡等。普遍认为弥尔顿缅怀第二个妻子卡特琳·伍德科克的十四行诗开了西方悼亡诗的先河。英国大诗人弥尔顿(1608-1674)的悼亡诗《悼亡妻》和我国宋代豪放派词人苏轼(1037-1101)的悼亡词《江城子·记梦》有着相同的主题———对亡妻的追思悼念。本文从现代文体学批评的角度比较探析中西方悼亡诗词的不同文体风格,以此来分析两位大文豪内心深处的一种哀思两样情和各自独特的审美把握。2文体学及文体学批评文体学是一门用语言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各种文体语言中语言风格、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的学科,是跨语言学、文学批评、美学等各学科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广义的文体学研究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在内的各种语体和文体的语言表达。而狭义的文体学就是指文学文体学。而在现代文体学理论、现代语言学理论与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现代文体学批评。“文体学批评是指运用现代文体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性质入手,对其作审美把握的批评理论和实践活动”。[2](120)其任务就是把精确的语言学研究方法和主观性的文学批评理论有机结合起来研究文学文本的独特语言风格,就是依据语言诸因素的组合方式和相关原则,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诗歌是一种以言主情的文学体裁,其语言高度凝练。以丰富的想象、富有的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特定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Leech(1969)认为运用现代语言学和传统诗学的有关知识,对诗歌语言的分析方法进行了详细描述。Leech所倡导的文体学是文学文体学,是一种“描写性的修辞学”,“用语言学家的洞察力阐释文学批评家惯用的术语”。[3](3)欣赏诗篇,并不仅局限于理解诗篇的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现代文体学批评的视角,即通过分析诗篇中诗人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包括语音、词汇、句法、修辞、意象、篇章结构等各个语言结构层次的分析,更为清晰准确地把握其艺术格调、意象创造和审美意味,真正能与诗人产生共鸣。本文即从语言的各层级结构来对两首诗作详细文体比较分析。3弥尔顿悼亡诗与苏轼悼亡词文体风格比较3.1语音层面比较语音是语言的基础,也是文体构成的表层要素。文学文本的语音和语义内部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能够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感受。语音能够激起的联想被称作语音象征(phoneticsymbolism)。语音主要由音韵和节奏结合而成,诗人往往在诗歌创作中有意地选择特定的与之情感相关联的音韵和节奏表达模式。先看弥尔顿《悼亡妻》(《英美诗歌选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版)语音的音韵和节奏。英语诗歌的韵律类型是重音基础上的节奏型韵律,就是重音与非重音之间的和谐的排列组合。弥尔顿悼亡诗采用工整的十四行诗形式,具有五步抑扬格的特征,读起来朗朗上口,能体味到诗人的悲痛而又激昂的情绪。诗中仅前四行中用了很多长元音或者双元音,如methought,saw,force中的长元音/:/;late,Saint,grave,gave,faint,great,pale中的双元音/ei/;es-poused中的双元音/au/;though,Jove中双元音/u/;Brought中的长元音/:/;Whom中的长元音/u:/;rescued中的长元音/ju:/等。发这些长元音或者双元音时口型表现为变大变圆,在一定范围内长元音和双元音频率出现越高,听觉的敏感程度也在提高,听起来就特别响亮,更能传达出特殊的音乐效果。由此,我们不禁要联系诗歌的主题-悼念。通过这些音响效果使人感觉,声音低缓中带有低沉的洪亮,激昂中带有无限的悲情,真切地听到诗人满怀悲痛之情的放声呼喊。但诗人在诗的末尾却使用不同的语音效果,如“Love,sweetness,goodness”,“Soclear”,“ButO”和“Iwakd,shefled”。诗末是全诗高潮部分,诗人用单个的词或者短句,语音语速也明显加快。“我醒了,人空了,白天带回了我的黑夜”,这种短促、急促的语音节奏把梦中的爱妻即将离“我”而去,心中恋恋不舍的悲痛表现得淋漓尽致。苏轼的《江城子·记梦》(《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版)的韵脚的选择吻合词作者痛苦悲凉的情绪。张梦机(1981):“倚声填词,必声情相资,互无龃龉,始成佳制。”声音能唤起特定的情绪反应。苏轼在这首悼亡词中,声调的平仄相间和对仗,声韵的去而复返,奇偶相错,前呼后应,往往形成一种回环之美。这种平仄正是构成汉语言尤其是诗歌声律美的基本条件。另外上阙以“茫”、“忘”、“凉”、“霜”、“行”的“ang”为韵脚,同样下阙以“乡”、“妆”、“行”、“冈”的“ang”为韵脚。除此之外苏轼在上下阙的第二行内部分别用了“量”和“窗”,也押了“ang”韵。我国第一本标志性的文体学著作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也指出类似的语音和语义之间的联想:“声音语是声音和意义两个因素的结合构成的,自然离了声音便不能存在,却乐意义也不能存在”,“声音和意义之间仿佛有着一种必然的自然的关系”。[4](24)例如说“酸”字,口如食酸之形;说“辛”字,口如食辛之形。当读者读这首悼亡词时无意识的寻找语音和情感类型的对应关系,发“ang”声,口如“痛哭”之形,使人深切体味其中词人扼腕墓道、肝肠寸断、悲怆恸哭之情。再者“茫茫”这一叠词的语音“mang,mang”也闻如“哭声”,状述出双方实即自己无边惆怅,无限空虚的情怀。3.2词汇和句法语言风格比较王佐良先生在《英语文体学引论》中对诗的语言分成三种语言风格,即“古雅的、普通的和奇特的语言”。[5](387)弥尔顿悼亡诗呈现古雅的语言风格,而苏轼悼亡词呈现普通的语言风格。古雅的语言风格是指语言丰富而有文采,语言奔放且有气势,意境恢弘阔远。普通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选用日常的、确切的语言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本文主要从词汇和句法两层面上比较弥尔顿悼亡诗和苏轼悼亡不同语言风格。词汇的选择在诗歌文本构成因素中占据显著位置,它是最小的能够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诗人的创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定词汇的选择和运用,以达到自己的审美情趣。句子是表意的基本语言单位,属于文体研究的更高层面,句法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是文体研究的重要方面。弥尔顿悼亡诗呈现语言奔放、意境恢弘的古雅语言风格。先从词汇层面上看,诗中含有许多文雅的大词。如在诗的第一行作者连用了methought和espoused两个古英语单词。诗中使用日常生活中不再用的古词,是古雅语言风格的一个标志。诗人还在诗中用了诸如:Saint,Jove,Son,washt,Purification,Heaven,pure等带有明显古雅色彩的宗教词汇用语。在句法层面上,弥尔顿长句使用明显,全诗有四个语法结构完整而严谨的复杂长句组成。其特点是语法结构复杂,表达内容丰富,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曲折的心理活动等。另外,诗中有几处词序的颠倒与一般普通语言比较形成偏离,如把bought,rescud,Came等过去分词或者动词置于句首。英诗的古雅语言风格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用引用古希腊神话。“一个诗人在创作时向神祈求帮助,也是一种古雅的惯例”。[5](389)这是因为弥尔顿深受两希文化的影响,其悼亡诗带有宗教神秘色彩。苏轼的悼亡词呈现含蓄写实,质朴感人的普通语言风格。从词汇层面上,苏轼悼亡词的选词通俗易懂,直抒胸臆,淳朴感人,多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如“生死”、“难忘”、“相逢”、“尘满面”、“鬓如霜”、“泪千行”、“肠断处”等语言都是思念亲人时常用的语言,平实如话,质朴无华,但平中见奇。在句法层面上,短句使用频繁,全词共十六个短句,上下阕各八句,句式对应极为工整。并且整首词每句都是省略了人称代词的无主句或者不完整句,短句的功能是把动作、景物和感情加以融合提炼,突出主旨,从而使行文简洁流畅。而恰恰是这种形式上的缩减带来了信息上的扩张。相对于弥尔顿的古雅用典,苏轼在词中再现了自己和亡妻往昔平凡无奇日常生活情景。3.3修辞应用比较修辞是语言艺术化的重要手段,在诗歌文本文体分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修辞是修饰、调整语言,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中形成的具有特定的表达作用和特定的表达形式的特殊修饰方式和方法。“用典”和“示现”分别是弥尔顿悼亡诗和苏轼悼亡词的主要修辞应用。“用典”和“示现”与他们的诗词语言的情景语境产生关联,在情景语境中起“前景化”作用,构成语言中“突出”文体特征。弥尔顿悼亡诗最主要的修辞应用为“用典”。弥尔顿援引古希腊神话和《圣经》中的典故来表达对亡妻的颂扬和思念。诗人在第一小节引用了一个完整古希腊神话故事。“MethoughtIsawmylateespousedsaintBroughttomelikeAlcestisfromthegrave,WhomJovesgreatsontohergladhusbandgave,Rescuedfromdeathbyforcethoughpaleandfaint.”[6](74-75)这里的Alcestis(阿尔刻提斯)是希腊神话中珀利阿斯和阿那克西比亚的女儿,Admetus(阿德墨托斯)的妻子。她为爱而牺牲自己,愿代夫而死,最终被希腊神话中的大英雄赫拉克勒斯(JovesgreatSon即上帝之子),将阿尔刻提斯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诗人用类比的方式告诉我们他的妻子是如何神奇地回到他的身边。这个典故烘托出了一个浪漫、神奇的意境。诗人在第二小节中,又使用了《圣经》里的典故,“washedfromthespotofchildbedtaint”,“Purifica-tionintheoldLaw”。耶稣的母亲玛丽娅生了耶稣以后就履行了“净身礼”(就是“圣烛节”Candlemas的由来)。以此来圣赞妻子的圣洁。苏轼悼亡词的主要修辞体应用为“示现”。“示现”是把想象中的现在、过去或者将来的图景,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增加行文的画面感,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如历其境。示现可以分为过去的示现、现在的示现和未来的示现。过去的示现即“追述”,是追忆过去的人和事物,历历在目地呈现在眼前。“小轩窗,正梳妆”之句看似梦境记实,再现往日恩爱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动写照。往时,不知有过多少次,爱妻在小轩中临窗梳妆,至今难忘。诗人抓住了这一具有典型特征的普通生活片断,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幸福生活的情景。现在的示现是指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把目前境况活现在眼前。“尘满面”“鬓如霜”不仅表明一位被生活折磨,受痛苦煎熬、风尘满面、两鬓如霜的诗人外部形象,也暗示诗人仕途屡屡失意,颠沛流离,生活狼狈不堪的现状。未来的示现是指预言的示现,把未来的人或者事物写的历历在目。“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想象中那爱妻肯定将是年复一年,遥隔千里,松冈之下,长眠地底,冷月清光,孤寂凄哀。苏轼诗以“示现”这一修辞传递的夫妻恩爱深情,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互相关心、体贴、爱护,呈现出浓厚的人伦情味。3.4意象选择比较诗歌对事物的描写常常是对读者的感官起作用的具体描写。这种具体的描写就使我们所说的形象或意象(im-agery)。现代文体学批评理论中意象的分析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意象是经作者情感和意识加工的由一个或多个语象组成,具有某种意义自足性的语象结构,是构成诗歌本文的组成部分”。[7](74)《辞海》注释相对简洁:“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象情景交融,意生象,象生意,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的有机融合和高度统一,是被作者思想化了的物象。弥尔顿悼亡诗的意象选择趋向于自由幻想,浪漫想象。在西方传统哲学中,意象被认为与知觉、思维等认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即我们在感知、认识外界事物时伴随着一种心理意象的产生。韦勒克曾说过:文学的意义与功能主要呈现在隐喻和神话中。人类头脑中存在着隐喻式的思维和神话式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借助一般隐喻的手段,借诗歌叙述与描写的手段来进行的。这里所指的借隐喻手段来思维所产生的就是意象。西方诗人的思维是自由幻想,而又浪漫的,意象的构造又是发散性的。诗中如“saint”,“Alces-tis”,“JovesgreatSon”,“grave”,“Heaven”,“white”等这些带有宗教色彩的意象,是超越现实的想象性意象。“paleandfaint”,“embrace”,“enclined”等都是诗人思妻之心迫切而产生的幻想和想象。思想驰骋,作者在梦境的天国中再现了夫妻恩爱美好浪漫的幸福生活。而苏轼悼亡词的意象选择趋向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的现实性意象和原型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过程中,其意象选择除了带有一种普遍的、具体的、现实性特征,即是亡妻生前接触或使用的闺阁庭院中的种种具体物象,还要特别注重使用“原型意象”。‘“原型”’一词起最早源于文学人类学,在人类的无意识深处都积淀着人类世代经验的永恒记忆,就是集体无意识形成的原型意象。原型常保留在神话、宗教、史诗、民间传说中,它可能是形象、细节或人物等。苏轼的悼念词的意象选择带有一种普遍的、具体的、现实性特征。如在《江城子》中直接选择了亡妻生前日常生活中常见或相关的意象,如“轩”、“窗”、“梳妆”等具体的意象。其中也使用了表相思之苦的传统原型意象,如“生”、“死”、“梦”、“千里”、“孤坟”、“鬓”、“还乡”、“泪”、“千行”、“年年”、“月夜”等。中国古典诗词中这些意象都有着相对稳定的含义所指,是中国古代文人诗词中集体无意识形成的“原始心象”,即“原型意象”,这是西方悼亡诗中所没有的。一物一景、一事一情都是一个意象,组成了一首凄美绝伦、催人泪下的悼亡词。十年之隔,千里之遥,思念亡妻,心中凄苦无人诉说。从现实到梦境,物是人非,清冷的月夜下,幽幽的松林中,就是妻子思念自己,柔肠寸断的地方。所有这些意象都帮助诗人表达了深切的思念,无限的悲伤。3.5篇章衔接方式比较篇章是指句群或段落构成的语言整体。美的诗篇不仅体现在音、词、句上,更重要的是着眼于整个篇章衔接,表现为结构严谨,完整,和谐统一。英语注重的是理性和形合,汉语注重的是悟性和意合。其深层原因在于“汉字起源的象形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汉语语法直观和意合的特点。而西方字母文字,以英语为例,是对事物的抽象反映,其语法也不倾向于直观地描写客观世界,而是在描写事物的同时通过屈折变化、主从句的结构、介词词组等语法手段把对事物及事物间关系的分析表现出来”[8](44)。意合和形合之别其实也就是语篇连贯的隐显性的不同。汉语的意合无需借助语法的衔接手段,仅靠词语和句子内含意义的逻辑关系就能构成连贯的语篇。英语要依靠词汇和语法的显性衔接,即从语言形式上通过指示代词、关系代词、连接词、连接短语、非谓语动词或从句,把词语和句子结合成语篇。注重显性接应,注重结构、形式,以形显义。而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语言往往是言简意赅,前后连贯。寥寥数语,诗词的构思、层次、结构便了然于心。语言的使用不囿于文本语言,并超越文本语言。弥尔顿悼亡诗的十四行诗由4个语法结构完整而严谨的复杂长句组成。该诗的情节发展和逻辑关系主要依靠人称代词、物主代词、关系代词、连词、介词、分词、主从复合句等衔接手段来完成。其中用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多达17处,指称非常明确。用关系代词共2处。诗人用的连词有though,as,suchas,but,and等。介词包括from,by,in,as,with,to等。分词应用也比较丰富,包括brought,res-cued,fancied等。四个长句子都是主从复合句,虽然很长而且复杂,但结构清晰,层次明确。所以从中可以看出弥尔顿的悼亡诗的衔接连贯注重的是形合,诗人是通过多种多样的词汇和语法手段把对事物及事物间关系的分析表现出来,使人际关系和上下语义联结一目了然。反映出英语注重结构形式完整,注重语法合乎规范,注重以形显义。苏轼悼亡词共16个小句,都是省略了人称代词的无主句或者不完整句。其语义连接是围绕主题形成的,是对形式连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