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学》课件第九章 微信_第1页
《网络社会学》课件第九章 微信_第2页
《网络社会学》课件第九章 微信_第3页
《网络社会学》课件第九章 微信_第4页
《网络社会学》课件第九章 微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微信第一节微信概说第二节微信的交往场域第三节微信中的互动第四节微信中的社群感和孤独感2概要3第一节微信概说第一节微信概说一、微信的特点与功能二、微信使用特征42011年1月21日,微信1.0版发布,目前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深度植入了人们工作生活的每个角落,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之中。2016年8月17日,腾讯公布的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用户数达到8.06亿,比去年同期增长34%(见表91)。2016年的微信社会经济影响力研究报告称,超过九成的微信用户每天会使用微信,半数用户每天使用微信超过1小时。其中,拥有200位以上好友的微信用户占比最高,61.4%的用户每次打开微信必刷朋友圈。5一、微信的特点与功能(一)微信的界定微信定义为基于网络平台的特定的社会交往空间,是为上网者提供即时通信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腾讯公司微信研发团队认为,微信本身“不具备媒体属性”,“微信和微博是定位完全不同的两个产品。二者的根本区别是,微博可以被认为是大众媒体……相反,微信是一个社交平台”。关注微信发展的人倾向于认为微信的本质是一种社交工具(或社交媒介、社交平台、社交网络等)。事实上,微信从一开始就是被作为一项社交工具来开发的。微信仅仅是模仿现实社会的交往方式,将现实交往放到了网络世界,更确切地说,是将现实交往放到了移动终端。67知识链接:微信(WeChat)

[1]

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

[1]

,由张小龙所带领的腾讯广州研发中心产品团队打造[2]

。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截止到2016年第二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

94%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8.06亿,

[3]

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

[4]

此外,各品牌的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经超过800万个,移动应用对接数量超过85000个,广告收入增至36.79亿人民币

[3]

,微信支付用户则达到了4亿左右。

[4]

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微信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2018年4月1日起,微信静态条码支付,每天限额500元。

[5]

11月30日起,微信和暂时下线漂流瓶服务,专项清理色情内容。(二)微信的信息方式特点无论是在信息的流动方式上,还是在信息的流动范围上,微信都与微博、人人网等社交应用存在很大的差别,而具有自己的特色。首先,微信具有准实名制的特点。微信上的好友主要来自手机通讯录和QQ好友,通过号码绑定。微信会及时向用户推荐手机通讯录和QQ上的好友。其次,微信考虑到了个人隐私保护。在微信朋友圈中,用户对状态的回复只有其共同好友才能看到。用户之间只有通过验证,双方才能开启聊天模式,这保护了用户的个人隐私。最后,微信信息并不会瞬间大规模传播。在微信中,信息以点对点的流动方式为主,主要在熟人组成的社交圈中进行传播。微信中发出的信息只有使用者与其好友才可以看到,非好友是不能看到的。朋友圈具有点赞和评论功能,而且一般的信息也可以有选择地转发给微信好友。8从信息流动范围看,微信的信息传播范围不如微博广。微信上的好友多为家人、同学、朋友等熟人,微信形成了一个以强关系为主的社交圈,信息较少被陌生人接收或向外扩散。当一个人兼在两个或以上微信群中,或者该人朋友圈中的另一个人把这个朋友圈的信息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中的时候,微信的跨群传播或跨朋友圈的信息流动形成,从而使信息得到扩展和传播。9(三)微信的功能微信的基本功能主要有:(1)聊天。微信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包括表情)和文字,是一种聊天软件,支持多人群聊。(2)添加好友。微信支持查找微信号,查看QQ好友添加好友,查看手机通讯录和分享微信号添加好友,二维码查找添加好友等方式。(3)建群。微信用户可以随时建立微信群或进行群聊。(4)视频聊天。(5)实时对讲功能。微信用户可以通过语音聊天室和一群人语音对讲。10实际上,微信的功能目前已经伸向大众传播领域,其传播功能更强大,并且有其独到之处。不仅如此,微信的触角已经伸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微信的功能服务不断创新:(1)社交通信。升级语音、视频聊天及朋友圈功能,推出群管理工具等。(2)微信支付。实现刷卡、扫码、转账、公众号和APP支付,满足不同支付场景,累计绑卡用户数超过2亿。(3)公众平台。微信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主要的信息传播平台之一。(4)企业号。微信为政府、企业及各类组织提供移动应用入口和信息化平台。(5)城市服务。微信与相关机构合作,提供生活缴费、城市服务等便民功能。(6)微信硬件平台、生物认证开放平台等更多的功能服务正在持续推出。11微信的基本功能主要是即时和异步互动、互联和信息发布。这些功能整合产生了人们新的生活方式。所以说,微信最大的功能是整合功能,整合是资源运用的最佳配置方式。互动和信息发布可以采用一对多的形式,把人、信息和物,跨越时间和空间地整合在一起。由此形成的优势具体地说,一方面,微信强大的整合能力笼络了一批便利实用的功能特性;另一方面,微信具有简洁统一的用户界面。截至2016年8月,微信已经保有8亿月活跃用户。微信已经被看作会话式用户界面的典范。12二、微信使用特征人们使用微信的主要目的也出现了新的多元态势。微信最早的出发点和核心功能就是社交,而且是熟人社交,“和朋友互动,增进和朋友之间的感情”是人们使用微信的主要目的,提及率为80.3%。网民在微信上使用较多的功能分别为文字聊天、语音聊天、朋友圈,这三者的使用比例均在80%以上。此外,群聊的使用比例为64.5%。社交因素在微信应用里表现较强。13微信是基于熟人关系链的在线社交,在微信联系人中,主要有同学、现实生活中的朋友、亲人/亲戚、同事,占比在80%~90%。从微信的使用频次来看,53.3%的用户每天使用微信,每天使用10次以上的用户累计占87%。微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微信的目的主要是沟通交流,以及查看随时可能会更新的朋友圈,每次使用时长较短,但是频率高,因此日均时长累计较高。调查结果显示,微信用户中,每天使用时长在60分钟以上的用户占59.7%,使用时长在30分钟以上的用户占75%。以上数据也说明了微信占用人们生命时间的比重大和微信的日常生活黏性高。1415第二节微信的交往场域第二节微信的交往场域一、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二、微信群内关系三、微信朋友圈关系16一、个人与个人的关系研究表明,人们在使用这些通信科技时,保持长期有规律的联络的只有几个人,而这些人一般都是亲人和十分要好的朋友。对于实时通信的用户来说,即便好友清单上有上百个好友,人们也只是经常和四五个人聊天。在Facebook上,用户平均有120个好友,但定期的双向交流对象也只有4~6人。在Skype上,用户一般也就只和两三个人聊天。而对于手机通话来说,80%的通话时间是和通讯录中的4个人进行的。值得一提的是,A、B两个人相互之间没有微信联系或其他通信联系,而第三个人C是这两个人都认识的,则C可以通过微信让A、B这两个没有通信联系的人即时建立联系,成为微信中的好友。1718知识链接: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Simmel,1858~1918)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出生于犹太家庭,父亲是位成功的商人,父亲去世时年方16,受家庭的一位朋友的监护,并从那里继承了一笔可观的遗产,这使得他得以在以后的岁月里潜心追求一种自在的学术生活。一生交友甚广,如马克思·韦伯等人都是他家中举办的沙龙的常客。1881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后在该校任副教授、编制外教授。1914年转任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齐美尔写了一篇题为《陌生人》的文章,在文中,齐美尔对于我这里引用的“陌生人”概念作了一个精妙的诠释。齐美尔说:“天狼星的居民对我们来说并非是真正陌生的”,因为他(它)们根本不是为了地球人而存在的,因而与我们之间,没有远近之分,“无所谓远近”。齐美尔将“陌生人”定义为群体的要素和环节。在他眼中,“陌生人”从群体的外部定义群体的实质,他们通过“叛逆”与“疏离”,与群体构成“统一体”。人类学家不同于这个意义上的“陌生人”。根据学科的传统要求,他们需要在一个外在于他们的群体中生活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暂时成为内在于其中的外来人。为了“把握事实”,在调查期间,这些“暂时成为内在于其中的外来人”最忌讳对被研究群体实行“叛逆”,最忌讳疏离于他们之外。他们要与当地人暂时地融成一体,与之消除道德与政治意义上的背反,与他们“亲密无间”。他们设计出诸如“参与观察”、“主位观点”、“当地知识”等概念框架,为的恰是达到使自身在“土著”中“去陌生化”的功效。因而,从他们与被研究的“当地人”一起生活的那段光阴来看,人类学家,可以说是“装扮成当地人的外来人”,他们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陌生人”二、微信群内关系

(一)微信群的种类每个微信用户都可以在微信中建立微信群,也可以被他人拉进某个群。根据微信群的性质,可以进行如下分类。(二)微信群中的主要互动群按照参与互动的用户的身份,可将微信群中的主要互动群划分为同龄人互动群、子女与父母亲戚互动群、师长学生互动群、工作同事互动群和私密群(密友群)五种类型。1920知识链接:微信群是腾讯公司推出的多人聊天交流的一个平台,可以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形式上更加丰富的类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联系。三、微信朋友圈关系(一)微信朋友圈的主要技术特点1.基础功能2.高级功能(二)选择关系(三)朋友圈的信息发布与回应1.朋友圈的信息发布2.朋友圈对发布信息的回应(1)内容为王。(2)相互支持。(3)情感连带。2122知识链接:社交功能朋友圈一般指的是腾讯微信上的一个社交功能,于微信4.0版本2012年4月19日更新时上线

[1]

,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图片,同时可通过其他软件将文章或者音乐分享到朋友圈。用户可以对好友新发的照片进行“评论”或“赞”,其他用户只能看相同好友的评论或赞。功能设置微信设置里有个比较隐蔽的开关——朋友圈三天可见。通常这种隐蔽设置很少人会用,因为大部分人都很懒。超过一亿人,设置了朋友圈三天可见。这个开关,是微信里用的人最多的。这个功能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自我防卫机制。23第三节微信中的互动第三节微信中的互动一、微信人际互动的模式二、微信人际互动的特点三、与其他互动方式的比较四、持续互动的主要因素24一、微信人际互动的模式(一)互动构成要素(二)互动模式分类1.两两互动模式2.单中心星状互动模式3.多中心网状互动模式25二、微信人际互动的特点(一)一般特点1.多媒介互动方式2.熟人社交3.私密性(二)互动选择特点1.私密互动2.微信群或朋友圈的选择偏好3.发现他人之间的熟悉程度26三、与其他互动方式的比较微信互动之所以特殊或者说成功,就在于它不仅是一个便捷的互动平台,可以即时地传递和共享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同时也是一个易于实现情感交流的平台。这种几乎可以实现人际交流“同步或异步”“情绪在场”的互动,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信息耗损量,并在某种意义上满足了人类信息互动的沟通需求。27(一)符号资源的相似性(二)共同关注点(三)情感因素1.情感能量相似2.情感共享3.情感互动2829第四节微信中的社群感和孤独感第四节微信中的社群感和孤独感

一、微信社群感二、微信孤独感30一、微信社群感

(一)社群感社群感最初来源于人们在一起活动(包括交往、互动和一起行动)时形成的个人与他人在一起的欢乐感受、被支持的感受和形成更强力量的感受等,这些感受在一个人的时候是形成不了的,所以与他人交往成为人们的一种需求,一种亲社群的需求。当个体在与他人在一起的时候有了这种体验,就会感到满足、充实。人们之间的联系对于我们的祖先而言尤其重要。群居生存和成群活动,使人类个体之间形成了单个人所不能产生的感觉。这种感觉是:群体的另一个成员就在我身旁,由于他的存在,我感到踏实,较少焦虑。与之相联的另一种感觉就是:我是这个群体中的一个成员,在这个群体中我感到安全、充实。社群感定义为:在与他人一起活动或交流时产生的情绪和感觉,以及由社群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承诺而产生的信赖、支持和满足感。3132知识链接:一般社会学家与地理学家所指的社群(community),广义而言是指在某些边界线、地区或领域内发生作用的一切社会关系。它可以指实际的地理区域或是在某区域内发生的社会关系,或指存在于较抽象的、思想上的关系,除此之外。Worsley(1987)曾提出社群的广泛涵义:可被解释为地区性的社区;用来表示一个有相互关系的网络;社群可以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含社群精神(communityspirit)或社群情感(communityfeeling)。可归为两类:一是群体本身分类。如萨姆纳的内群体与外群体、我群与他群,梅约的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米德的参照群体与成员群体等;二是对群体与群体之外的社会组织分类,如库利等人按成员关系的性质,将其分为首属群体与次属群体,日本社会学会将其分为基础群体与功能群体,苏联社会学家安德烈耶娃将其分为大群体与小群体,等等。其他有影响的分类,如索罗金的纵向群体与横向群体,帕克等的“地域的”与“非地域的”群体等。根据群体产生的历史过程,也有人将其分为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趣缘群体和志缘群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古尔维奇的集团论及帕森斯的观点,即AG-IL理论,作为集团论的两种方向,博得较高评价。教育社会学注重研究学校组织中群体及群体间的互动关系,如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师生互动等。

(二)微信社群感的表现成员关系是指个人感受到社群内其他成员的共识并接受后,所产生的认同行为。成员关系主要由五个方面组成:(1)边界。比如同班同学、一个团队的群等。当社群的边界明显时,非社群成员会相对不受重视,并且容易受到指责及处罚。(2)情感安全。当边界确立后,成员认识到在社群中的活动与互动是安全的,从而提高个人参与度。(3)个人投入和参与。成员参与发言、对话、发帖和转帖,进而为促进成员关系、增强社群意识做出贡献。(4)归属感与认同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