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教学设计_第1页
《凉州词》教学设计_第2页
《凉州词》教学设计_第3页
《凉州词》教学设计_第4页
《凉州词》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凉州词》教学设计《凉州词》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凉州词》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学认2个生字,练习写好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品读悟诗情

教学预备:老师预备:乐曲、课件、边塞诗等。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是——母亲河。自古以来,长江、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成为许多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长江的诗句我们就学过不少,谁情愿来展现一下,来一两句。(请三个同学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黄河的古诗。题目是——凉州词。(板书)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许多诗人都曾经以此为题。不信吗?那我们一起去网络中看一看。(师亲自查询演示:输入“凉州词”)你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代诗人王之涣、王翰、张籍都曾写过此同名诗歌。其中王翰的这首也很出名,同学们也都很熟识吧,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今日,我们要学的这首凉州词的是——唐朝的王之涣。王之涣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鹳雀楼》,一首《凉州词》,已足以使他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

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读这首诗,留意读准字音。

谁情愿来读一读?(指名两位同学读,然后齐读)

二、感悟诗意,品位诗情

过渡语: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我们先来看看诗歌的第一句。(课件出示这句诗)

1、这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各自都有什么特点呢?你从诗中的哪些字词可以感受到这些特点?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预设:

(1)黄河:宏伟壮丽从“远上”“白云间”进行体会

(在同学说的过程当中,在黑板上简洁地画出黄河、白云)

(2)孤城(不是孤城,而是城):联系上下行的诗句想一想,它指的是哪座城?(玉门关)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玉门关吗?那了解这个地方吗?这下我们都遇到难题了,怎么办呢?(利用网络)

同学查找:有关玉门关的资料(文字介绍、图片)

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看了图片,你觉得玉门关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荒芜、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板书)

你还能从哪些字词体会到玉门关的特点?(一片、万仞山:片,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单薄)

(在同学说的过程当中,在黑板上简洁地画出城、山)

师:的确,“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境况孤危。那么,谁能带着这种感受来读读这句诗呢?(指名读,齐读)

总结学法:刚才我们学习第一句诗就是抓住一些关键的字词进行理解,下面这句盼望同学们也能用这种方法来学习。诗的第一句都是诗人对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而我们都知道,诗人写诗往往都喜爱借景来——抒情。那它毕竟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我们接着往下学。

2、读“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课件出示)

(1)这句诗中你觉得哪些词难以理解,提出来?(生说,再查阅资料,汇报时提示同学用一句话汇报自己觉得重要的学问点)

预设:

羌笛:文中的解释里就有,同学们,解释也能很好的关心我们理解课文。

何须:有什么必要,意即没有必要。

杨柳;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原来古人有个习惯,即是常用谐音来寓意。“柳”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古人所谓的杨和柳其实是一种植物)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爱折柳相赠,到唐代已极为流行。“折柳”便成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

(2)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两三个同学说)

(何必用羌笛吹奏《折杨柳》这首哀怨的思念家乡的曲子,就算是春风也吹不过玉门关外的。)

(3)这句诗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首诗的感情?(怨)

(4)那么,战士们,毕竟是怨还是不怨呢?假如怨,他们怨什么?假如不怨,他们又为什么不怨呢?绽开争论

师:的确,战士们是有怨的,他们思念家乡的亲人,希望能早日回家,可是,他们也知道自己是一名驻守边防的战士,有着保家卫国的责任,因此他们的这种哀痛的哀怨中还带着为国捐躯的壮烈,是悲而不失其壮。

谁能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句诗?(指名读,齐读)

(5)师: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豪迈的、誓死保家卫国的将士们。面对这些,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写下了这首诗,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三、学问延长

1、师:事实上,描写黄河的诗句除了我们今日课本内的学的还有许多,假如我们想要了解,仍旧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

生:查找描写黄河的诗句。(诗句直接抄在书上进行反馈)

师:你看,合理利用网络来学习语文,我们不仅学到了课本上关于黄河的诗句,还了解了很多课本之外的。(看来,合理地利用网络,收获真是不少啊)

2、师:在唐诗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和今日我们学习的这首《凉州词》一样,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反映战斗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请同学们课后进行查找。

《凉州词》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熟古诗;2、运用图文结合,结合解释,边读边想等方法,学习诗句,体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边塞将士的思乡之苦。3、培育同学的诵读古诗力量,激发学习古诗的爱好。教学重点:体悟诗歌的意境,感受边塞将士的思乡之苦。教学预备:1、关于诗中折柳寄乡思的资料;2、打印5首边塞组诗;3、多媒体课件。4、古诗及解释。教学程序老师指导同学活动设计意图揭示诗题简介循序渐进读熟古诗图文结合引导感悟入境朗读配乐背诵情景运用主题拓展同学们,第五课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词,想想是围绕什么主题写的?诗人王之涣的诗中思乡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边塞诗《凉州词》。(一)读范读古诗。引导同学读熟古诗。(二)看指导同学们看画面。(三)说引导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四)比引导比较自己的话与古诗语言。(五)想引导同学想象“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悲壮气概。”指导朗读。(六)悟(1)引导同学感悟其次行诗表现的边塞景致,及的心情。指导读。(2)组织同学学习后两行诗。引导点拨抓住诗句中的重点字词“怨”“何须”。依据学情相机沟通整首诗.的学习状况。(七)背引导同学背诵古诗。1、出示有关河流的图片。2、拓展边塞主题诗。回忆学过的第5课三首思乡诗词.同学们齐读课题。简介听准字音,留意诗句内部的停顿。同学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接力读等。同学看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体会古诗语言的简短凝练。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背诵有关黄河的诗句。读出黄河的悲壮气概。多种方式感悟“孤”。有感情地读其次行诗。同学先自主学习后两行诗;再小组内合作沟通;然后集体汇报。同学诵读古诗,配乐朗诵古诗。同学吟诵相关诗句。同学课后读读背背边塞组诗。抓住课外与课内的结合点“思乡”。体现古诗教学多读的理念。培育学习古诗边看图边想象边描述的力量。感受中华古诗的魅力。触发同学的古诗积累。培育朗读古诗的力量。学习抓住关键词体悟意境,体会的情感。培育自主学习,合作沟通和表达的学习素养。感情朗读,背诵积累古诗。激发学诗爱好。古诗学以至用。向课堂外延长诗。

《凉州词》教学设计篇3

教材分析:

《凉州词》是北师大版六班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二首》中的一首诗,古诗前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宏伟气概,勾画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芜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供应了一个典型环境。后两句写的是戍卒的离愁。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王之涣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表达了对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同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写景雄奇壮阔,抒情含蓄深永,短短的28字,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成为千古绝唱。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五六班级)的阶段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憧憬和追求美妙的抱负。”本课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古诗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老师为主导,以同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敬重同学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习。同学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教学中以“情”为突破口,以“读”为依托,依据同学的读诗感受,由古诗的意象入手,采纳“四步读诗法”,即“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读出感觉——读出意境”,引导同学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加深体验,培育语感。深化挖掘文本,扎扎实实进行听说读写训练。适当进行课外拓展,丰富文本,深化古诗内涵,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指导同学能有板有眼、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育同学阅读古诗的爱好和对古诗的喜爱之情。

4、引导同学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育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读出古诗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引导法、情境教学法、点拨争论法

学习方法:自读感悟、争论探究、诵读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支配: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1、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珍宝,古代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们,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的优秀诗篇,使每一个中国人为之傲慢。今日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诗的魅力,咱们来个赛诗会,看谁记的古诗多。

(1)我们三单元的主题是“母亲河”,谁能背出和黄河或者长江有关的诗?

(2)老师开诗头,看谁能接下去: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琶琵立刻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出示唐代地图,介绍边塞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引出边塞诗。

3、了解诗人及“凉州词”这种曲调名。

(1)简介王之涣。

(2)“凉州词”不是诗题,是凉州歌的唱词,它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很多诗人都喜爱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很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设计意图:同学在学校阶段接触到的边塞诗很少,对于当时的历史、地理状况了解甚少。从几首反映战斗的边塞诗引入,出示唐代地图,关心同学了解中原地区和塞外的区域划分,了解边塞地理位置和历史状况,为同学更好的理解古诗中戍卒的怨情打好感情基础。】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

2、指名读。

3、指导“仞”的读音和“羌”的书写。

4、读诗不仅要读的字正腔圆,还要读的有板有眼,读出节奏。谁来试试?

5、师生合作读古诗。

6、齐读古诗。

7、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心情来。假如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同学自由汇报,并将词语板书到黑板上)

8、请大家悄悄地默读《凉州词》,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心情。

【设计意图:引导同学分层次、按步骤进行练读,每个环节注意落实,做到读有层次,读有要求,读有指导,读有评价。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同学,引导同学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自读自悟,读出感觉,读出心情,然后引导同学在古诗词句中捕获“感受”的来源,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理念。】

三、抓诗象,入诗境,悟诗情。

依据同学的汇报,相机引导同学感悟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预设一:同学对“孤”的感悟

1、诗象:孤城、万仞山

(1)这座孤独单的城。指的是哪座城?引导同学从解释中猎取玉门关相关学问,师补充介绍玉门关。(出示图片)

(2)为什么称之为“孤城”?

引导感受:a看荒漠图景,感受玉门关的荒芜与孤独     。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四周荒无人烟,显得那么——荒芜、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城”。

b这样的一座城,不远处就是万仞高山,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那么——(渺小、孤独)——这就是诗句中说的“孤城”。

(3)了解“片”的用意。

师抛疑:"片"在这可以换成什么词?诗人这里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一片”是唐诗习惯用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孤城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像一片落叶,显得单薄。)

(4)指导朗读本句,可以把“一片孤城”和“万仞高山”对比读,读出戍边城堡的“孤”。

引导:孤城四周除了高山,还有什么?

2、诗象:黄河

(1)读读这句诗,你的眼前出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2)回顾“黄河入海流”的观看角度,了解本句诗的视角:逆着黄河流向,自下而上远眺黄河。

(3)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似乎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从白云中流出来的黄河像(想象练说,引导同学用比方句表达)

(4)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条黄河?

(5)指导朗读:让我们读出黄河的源远流长,读出黄河奔腾万里的气概。

3、深化“孤城”的意境。

巍巍高山、滚滚黄河,荒芜的地理环境,更加衬托了这座戍边城堡的“孤”!仅仅是城孤孤独单吗?(守城将士的心更是孤独的)与其说城孤,不如说人孤、心孤、情孤啊!

4、带着我们的感觉,自由读两句,读出古诗的意境。

预设二:同学对“怨”的感悟。

1、感悟“杨柳”的双关。

(1)理解“怨”,思索:埋怨杨柳什么?(不发芽)为什么杨柳不发芽呢?――“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吹不到,杨柳自然不会发芽。战士们是多么希望见到春风轻拂,杨柳吐绿啊?但在这茫茫高原,那只是奢望。埋怨杨柳有用吗?所以说——读后两句

(2)杨柳在这里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指的是战士吹奏的是《折杨柳》曲子。介绍古人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3)在古诗中,有很多诗句都提到了折柳风俗。(课件出示:出示跟杨柳有关的一些诗句,让同学和老师轻声诵读。)

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代——无名氏《送别》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当戍边将士听到羌笛吹奏的悲凉的折杨曲时,会是怎样的心情?理解后两句的意思。

(5)指导读后两句。

2、感悟“春风”的深意。

春风,表面指的是自然界的风。它另一种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怀。戍边将士们希望着朝廷早点让他们回家,可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朝廷好像遗忘了他们的存在,根本不顾他们的死活。许多将士魂归关外。

3、拓展:有关描写战斗的诗句。轻声地跟老师一起读。(配哀伤的乐曲)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4、激qing创境,配乐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依据同学的初读感悟,以“情”为突破口,以“孤城”为主要意象,引导同学体会边塞的荒芜地理环境,感悟戍卒的离愁别恨。以“读”为依托,引导同学品读感悟,进入古诗的情境,感悟诗人的情感。大量的课外拓展,有助于同学深化理解古诗,同时深化了古诗的内涵,让同学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也积淀了古诗的文化底蕴】

四、情感渲染,拓展运用

1、写话练习:羌笛发出的悲切之音,让将士黯然泪下。假如他家有年迈的父母,假如他已经有了妻儿,他会对父母妻儿说些什么?请你任选一种角色,写一写戍边将士的心里话。(写好后沟通)

2、亲人们能听到他的诉说吗?将士们只好把滔滔的思念寄予在幽幽的羌笛声里,含泪回忆那依依惜别的情景!有感情背诵《凉州词》。

2、结课升华:连年的战斗,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的家庭。战斗带给人们多少苦难啊!让我们反对战斗,维护和平,让天下全部的家庭幸福安静!

4、课外拓展:自学王翰的《凉州词》。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同学写一写戍边将士的心里话,同学情之所至,定会言之有物,读写结合,对同学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深化古诗内涵,将立意提升至”反对战斗,维护和平“,给予了古诗新意。】

《凉州词》教学设计篇4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愿和亲归去来。

【解释】

1、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凉州词在唐代是乐府的常见曲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之事。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3、“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7、羌笛:古羌族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8、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四周。

【简析】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很多诗人都喜爱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很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宽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似乎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绕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矗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宏伟气概,勾画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芜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供应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突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亲密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原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刺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一直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行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确定确有此意。详细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怨”它又有何用?

【赏析】

凉州(今甘肃武威)位于河西走廊。这首诗描写了黄河上游宽阔荒芜的景象。此诗境界开阔,气象沉伟,情调悲壮苍凉。“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指遥望黄河,其源仿如出自白云间。“羌笛”是西域乐器,“怨杨柳”是指羌笛声奏出哀怨的《折杨柳》一曲。

首句设想奇特,是溯流而望。这与李白《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视觉方向相反,强调的重点也不同。李诗强调气概,王诗强调源流之高远。在如此山长水远天高地阔的浩翰背景中,一片孤城形只影单,兀然独立于万仞群山之中,而那条黄河则如丝如带,把蓝天白云、孤城、群山系结在一起。这是一幅泼墨写意的边塞图画。诗人把一座城说成一片城,以一片对万仞,突出孤独之感:孤城如一叶扁舟在翰海中漂泊,如一朵白云在天地间淹滞,正如戍守者那孤独无奈的情怀。由此便推出了一个"怨"的主题:这偏远荒芜的边塞啊,春风都不愿光顾,而人却要背井离乡地在这里苦熬岁月。如此深长无奈之怨却以"何须怨"这样宽慰的语气说出,曲折达意,举重若轻。认真想来,《折杨柳》之曲也的确无助于消解幽怨。那么怨谁呢?诗人没说,倒是同题的另一首诗微露怨词:"汉家天子今神武,不愿和亲归去来。"但天子也不是好怨的,因此只好轻轻地怨怨"春风"算了。《唐诗正声》吴逸一评:“满目征人苦情,妙在含蓄不露”。《唐贤三昧集笺注》:“此状凉州之险恶也。笛中有《折柳曲》,然春光已不到,尚何须作杨柳之怨乎?明说边疆苦寒,阳和不至,措词宛委,深耐人思。”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商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闻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远眺黄河的特别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看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现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境况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戍边的堡垒,同时示意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其次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预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戍守者境况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开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犯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好像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剧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假如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觉,此诗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宽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或许正由于《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趣闻】

传奇清代的纪晓岚曾机灵灵敏,摆脱了一次窘境。

纪晓岚是乾隆皇帝时的大红人,学问大。应对灵敏,乾隆帝喜爱他。有一次要他在折扇上题字,他就写王之涣的这一首《凉州词》。可是这位才子一下子不当心,把第一句的“间”写漏了。

乾隆帝发觉了,不说什么,只叫他把写的念一念。纪晓岚接过来一看,明白了,但很有捷才,不慌不忙地读成了一首长短句:“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足以体现纪晓岚的才智。

《凉州词》教学设计篇5

国庆节前夕,在文翁试验学校有幸倾听了市教科所罗老师关于学习新课标的讲座,受益匪浅。尤其听到他讲到的李吉林老师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案例。李吉林老师教学时,并没有根据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指导同学画“篱笆”,画“飞入黄花无处寻”,通过画使同学深刻体会到诗句中的美妙意境。

诗歌教学历来就是一个教学难点,尤其对于学校生,要在读中感悟几千年前诗人的情感,是很难的一件事情。但是,李老师的方法,却化难为易,同学爱好高,易接受,而且也更简单弄懂诗词的意思,这样一举几得的事情,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用呢?

今日预备学习《古诗二首》其一——《凉州词》。我也想像李老师一样来一个创新,一改平常的教学模式,给同学一个更自由的空间。

一、开课

师:同学们,经过国庆长假之后,你们还记得我们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吗?

生:母亲河。

师:板书“母亲河”。前面两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知道了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她无私的培育了我们,但是我们同样知道,我们还有另外一条河……

(来不及说完,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的说出了——黄河)

师:在母亲河旁边板书“黄河”。不错,黄河也是我们的母亲河,千百年来,也始终是人们赞美歌咏的对象,我就记得在我们一班级的时候,大家还学过一首写黄河的古诗,你们还记得吗?

生:忘了。(在师的提示下)背诵《登鹳雀楼》。

师:今日我们同样要学习王之涣写的一首描写黄河的古诗。板书课题——凉州词、王之涣。

师:你们了解“凉州词”和王之涣吗?

生:沟通预习时收集的关于“凉州词”“王之涣”的学问。(对的介绍太过简洁,导致后面诗意的理解不到位)

二、学习古诗

师:首先我们来朗读古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生:齐读古诗。

师:这一遍,同学们能把字音读准,但是对于诗的韵律和节奏还把握得不好,现在请自由朗读,待会儿,情愿读的同学请大胆的起来朗读。

生:自由读诗,用铅笔划节奏。

生甲读,评价。生乙读,再评价,老师点评。全班齐读。

(对于我们班的孩子来说,诗歌的朗读技巧已经把握的不错了。)

师:我们读诗要讲究轻重缓急,这样才能读出诗的美,诗的韵。刚才同学们再一次的朗读,就让老师听出了这样的美。现在请同学们拿出预备好的笔和纸,我们再来画一画吧。

师:请大家跟着我读第一句,然后用你手中的笔,把你读懂的东西画下来,我们再请同学起来说说你要这样画的理由。

生:跟读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然后把读懂的画下来。

(同学很有爱好)

师:巡察。

生甲:我画了黄河和白云,由于我从"黄河远上白云间"这句诗中体会到有黄河和白云。

(这个同学平常是一个内向的男孩,但这次是他最先举手)

生乙:我也画了黄河和白云,不过我和他的黄河不一样,我的黄河是远远的流向白云的,所以我画的越来越小。我从“远眺”这个词知道的。

(这个同学的发言,很明显得到许多人的赞同,室里立刻喧闹了起来,孩子们自主地进行沟通了。)

师:同学们,你们读得很仔细,也画的很仔细,那么,你们能不能将其次句诗也同样的画下来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其次句诗吧!

生:齐读其次句诗,并连续作画。

师:巡察。发觉有孩子没有在第一副画的基础上画,于是立刻提示:孩子们,我们现在是重新单独画呢,还是在第一副画的基础上画,为什么呢?

生:应当在第一副画的基础上画,由于它们描绘的是同一幅画面。

生甲:我又画了城墙和山,由于诗句中说了有城和山。

师:有同学补充吗?请同学们认真读诗句,诗句中告知我们,是怎样的城,怎样的山呢?你能将你的画再进行修改呢?

生乙:我只画了一座城,和许多的山。由于诗句说是“孤城”和“万仞山”。

师:同学们,你们理解“仞”的意思吗?

(生七嘴八舌,不能全都。)

生甲:尺

生乙:米

师:“仞”是一种度量单位,它不是指数量,而是用来表示长度、高度。“一仞”相当于七尺。可见,万仞山是指山高,而不是山多。所以同学们,当我们看到自己手中的这副画,就知道第一二句诗写的是什么了?

生:写景

师:对,它在进行写景,那么后面两句诗又在干什么呢?请大家自由读后面两句,再用手中的笔进行描绘。

生读诗,画。师巡察。发觉许多孩子都不能画,问:“孩子们,你们为什么不能画了呢?”

生:由于不知道该怎样画!

师:为什么呢?这两句在些什么呢?

生:写人。

师:能不能详细的说说写人的什么,怎样写人的?

生甲:写人在吹笛子,很悲伤。

生乙:又在写柳树和春风。

师:我们写人物有哪些呢?这里诗人写了人物什么?

(引导出了问题,偏离了诗意)

生:神态。

师:对人物描写呀,可以有神态描写,但是,同学们,你们在回头看看我们的前两句诗,你明白前两句写景的目的吗?我们分析古诗,不能将几句拆开,而应当前后联系的进行分析。

生静默,思索。良久,生甲:是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其他附和。

师:以前老师曾经告知过大家,诗人写诗都有它的目的,要么是借景抒情,要么是借古讽今,这首诗的,正是借用黄河之景,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

(自己觉得像是硬灌)

师:既然同学们已经感觉出的意图,那么,你能通过朗读,体会的思想感情吗?

生自由读诗。

生甲:我觉得是依依不舍,由于有战士要离别了。

生乙:我感觉诗人生活很孤独,很无聊。

生丙:我觉得心里很不舒适,在埋怨。

(能够起来说的很少,许多同学都是一幅深思状,这时候,我焦急了,只有又开头硬灌。)

师:同学们通过朗读,从诗句中理解到诗人的思想感情,那么,请问同学们,“怨”什么呢,在“怨”字的前面还有词语你仔细体会了吗?大家知道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那么是谁走谁留呢?诗句中写的人是谁呢?

生开头谈论纷纷

生甲:没有怨,由于前面还有“何须”两个字,就是不怨的意思。

师:诗句中写的人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生:写战士,他们在吹笛子。

师:为什么吹笛子?

生:由于有人要走了。

(简直就是问答式的提问法了)

师:请同学想象,在黄河边上,孤零零的城池里的那些人们,他们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他们吹奏笛子的目的真正的是为了送别吗?

(问题开头绕了,纠缠不清的感觉了)

生:他们很孤独,所以吹笛子解闷。

师:这样的环境下,战士们过着孤独孤独     的生活,只有靠吹奏笛子来解除苦恼,但是他们缺并不埋怨,“何须怨”,这又可以看出战士们怎样的思想?

生缄默,没人能够回答。

师连续引导:这样孤独的生活,他们竟然一点也不埋怨,这是怎样的思想啊?(还是没人回答,只有自己说出来)这是一种豪迈的情怀,一种悲壮的情怀。这也是诗人写作这首诗的目的,为的就是表达内心的这种孤独和豪迈。

师:当我们面对滔滔的黄河水,却身处异乡,倍感孤独的时候,你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感情呢?请你将自己当作诗人去感受一下吧?现在,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再去朗读全诗吧。

生:读诗

(下课铃响起,本准备推举王翰的《凉州词》,也没有时间了)

回想上课的过程,我有几点深刻的感受:

一、老师在课堂上的作用虽然是引导,不是主导,但是,假如引导不胜利,反而会适得其反。这堂课,我的引导就存在很大的问题。

二、同学的学习主体地位假如不发挥好,或者根本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会很大程度影响课堂,甚至会限制课堂的生成和出彩。

三、古诗词教学,对于学校的孩子,仍旧是个难点,尤其是理解感悟力量欠缺的孩子,根本不能进入角色,与诗人、与课本进行对话。

四、在古诗教学之前,肯定要充分给与孩子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尤其是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不然,无法让孩子能真正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凉州词》教学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体会将士们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体会诗的韵律美,感受中国古代诗词的美妙。

3.熟悉4个生字,会写6个字。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建议

(一)教学预备

1.查找有关诗人王翰的资料。

2.预备三至五首题为《凉州词》的诗对比、拓展学习。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要求熟悉的生字中要留意“催”字的读音是平舌音“cu”。

要求会写的生字中要留意“葡”“卧”字的写法。另外,“葡萄”“琵琶”两个

词语在构词方式上比较特别,可以让同学再举出一些类似的词语,但不必和同学

讲构词的方法。

2.阅读教学

学习这首古诗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同学进行背诵积累,理解诗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在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解决问题。在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的同时,体会全诗慷慨激扬、豪放明快的感情。详细建议如下:

(1)通过查工具书、阅读书后解释等,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进而体会意境。

(2)在理解和感悟意境的过程中,可以配乐读诗,可以给诗配画,把古诗改编成一个小故事,上网查找资料,还可以用多媒体展现意境等,促进同学对古诗的感悟。

(3)要调动同学之间进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用多种形式理解诗意。

3.活动提示

(1)“背诵这首诗”。这道题旨在促进同学对古诗的积累。老师要依据教材的指示,指导同学朗读背诵的方法。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与同学总结更多的朗读背诵的方法。

(2)“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这道题旨在引导同学熟悉词语,进行词语的积累。可以引导同学熟悉这类词语的特点,但不必讲构词的方法。

(3)“争论沟通”。这道题为同学创设了一种学习理解诗意的学习情境。同学可以依据诗的前两句,绽开想象,画一画边关将士在一起进行盛大筵席的情景;依据诗的后两句,想象将士们在一起相互劝酒的语言,写一段对话;还可以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同学之间相互解答。

(4)“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这里列出了三个句子。可以引导同学进行比较,会发觉这三句诗都渲染了战斗的残酷和无情,自古以来,有多少人在战斗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战斗令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带给人们无尽的灾难。

(5)“积累”。这道题旨在引导同学积累另一首《凉州词》。这也是一首边塞诗,

是唐朝的王之涣。这首诗写了出塞远征的士兵的哀怨之情,悲壮苍凉,表

现了诗人慷慨激扬的心胸。

诗歌第一、二句勾画出凉州苍茫宽阔而又孤独     荒芜的景象。接着,第三句笔锋一转,写出了戍边士兵境况的孤危和思乡的心情。在这时,突然传来羌笛声。而羌笛吹奏的正是“愁杀行客儿”的《折杨柳》曲。唐代盛行折杨柳送别的风俗,因此杨柳简单引起离别的伤感。“何须怨杨柳”,按字面解释,是不必怨杨柳的意

思,而实际上更加深切地提示了戍边士兵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歌以“春风不度

玉门关”句结尾。玉门关这荒芜孤寂的塞外,连春风都不会吹到,还有谁来关怀

士兵的疾苦呢?流露出诗人对戍边士兵的无限同情。

4.课时支配:建议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教学中,同学对于诗意的理解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看法。例如:“欲饮琵琶立刻催”一句中的“立刻”“催”往往使人简单联想到“动身”,以为这是在督促将士们立刻动身去打仗。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原来就是骑在立刻弹奏的。在这里,“琵琶立刻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老师在教学时对这句诗的

理解应予以关注。

5.相关资料

凉州词:乐府旧题。

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制成的酒杯,如同“光明夜照”,故称夜

光杯,此指精致的酒杯。

《凉州词》教学设计篇7

《凉州词》与《浪淘沙》赏析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古诗词词语解释

孤城:指玉门关。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羌:古代的一个民族。

古诗词诗文解释

澎湃的黄河远远望去似乎奔流在白云之间,一座孤城耸立在高峻的山岭之间。羌笛何必要吹出折杨柳这哀怨的曲调?春风不愿度过玉门关。

简介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排行七,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隆迁居绛州(今山西新绛)。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谤辞官,家居十五年。晚年出任文安县(今禹河北)尉,卒于官舍。为人慷慨有大略,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龄、崔国辅等唱和,名动一时。靳能为作墓志,称其“歌从军,吟出塞,皎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中”。《全唐诗》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

古诗词诗文赏析

诗人以一种特别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别感受,同时也展现了边塞地区壮阔、荒芜的景色。全诗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家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宽阔。(唐诗之旅)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商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此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宽阔雄奇的背景。首句“黄河直上”,有人认为很费解,故易“黄河”为“黄沙”。然而“黄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观察“白云”?其实,“黄河直上”并不难理解。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呈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遥望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长,直入白云,这是纵向描写。在水天相接处突起“万仞山”,山天相连,这是竖向描写。就在这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一片孤城”,模糊可见。这,就是此诗所呈现的独特画面。

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芜感。而背景的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芜。“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这“孤城”明显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住在这里的征人,大约正是沿着万里黄河直上白云间,来此戍守边疆的。久住“孤城”,能无思家怀乡之情?这就引出了三四句。羌笛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愁杀行客见”的《折杨柳曲》,其思家怀乡之情已明白可见。妙在不说思家怀乡,而说“怨杨柳”。“怨”甚么呢?从结句看,是怨杨柳尚未发青。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有助于加深对这个“怨”字的理解。诗意很婉曲:闻《折杨柳曲》,自然想到当年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由亲人折柳的回忆转向眼前的现实,便想到家乡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而“孤城”里还看不风一点春色,由此激起的,仍旧是思家之情。诗意如此委婉深厚,而诗人意犹未足,又用“不须”宕开,为结句蓄势,然后以解释“不须”的缘由作结。意思是: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怨”它又有何用?黄生《唐诗摘抄》云:“王龙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李君虞‘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与此并同一意,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须’二字略略见意故耳。”写景雄奇壮阔,抒情含蓄深永,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含蓄深永的诗是可以从多方面理解的。杨慎《升庵诗话》卷二:“此诗言恩泽不及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李锳《诗法易简录》进一步指出:“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

从唐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看,这道诗脱稿不久,已传遍四方,推为绝唱。

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际。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见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来宾。他的一些诗歌反映了进步的思想,其学习民歌写成的《竹枝词》等诗具有新奇活泼,健康开朗的显著特色,情调上独具一格。语言简朴生动,情致缠绵,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中《竹枝》(六)中“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句为闻名的双关语,足见诗人之匠心独具。其诗结有《刘来宾集》。

古诗词词语解释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许多。

浪淘:波浪淘洗。

浪淘风簸——大风荡起波浪,大浪冲走泥沙,形容风大浪大。

簸:掀翻。

天际——天涯。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见一次。古诗词诗文解释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际。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古诗词诗文赏析:

《浪淘沙》组诗共九首,此其第一首。是刘禹锡穆宗长庆年间(821━824)任夔州刺史时所作。第九首末联云∶“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或许是有感于屈原放逐沅湘间,为民作迎神曲《九歌》而作。

这首诗写于夔州,是民歌体的政治抒怀诗。诗歌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来自天涯,奔腾千里的壮美图景。“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自天际”将黄河的源远流长突写得了神入化,与李白的《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后两句采纳了张骞为武帝查找河源和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这是一首描写黄河宏伟气概的闻名诗篇。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光辉绚烂文化的发源地,黄河,古往今来,很多诗人为她放声歌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流不复回”,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些诗,极写黄河的源远、势猛,至今众口传诵。“黄河之水天上来”,著意渲染的是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奔腾不息的动态美。“黄河远上白云间”,视角与河之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刘禹锡这首黄河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篇一样,著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紧接著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再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君形象化。在王之涣、李太白之外,另辟一番境界,增加了一层奇异的神话颜色。

据张华《博物志》记载,汉武帝指令张骞穷溯河源,张骞乘槎而去,经月至一处,见城郭如官府,室内有一女织布,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后还至蜀中,方知已至牛郎、织女二星座。这里诗人奇妙地运用了上下联的开合关系。第一联由上而下,顺黄河奔流之势著墨;其次联以“直上”为转折,把人们的视线从“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顺视中拉回,从地下引到天上,从现实世界进入神话世界━━黄河连银汉,乘槎溯河源。全诗节奏有徐有疾,奔放而有宕逸之气。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妙生活的憧憬。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舒适而美丽,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成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予了他们心底对安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这种浪漫的抱负,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另附拓展阅读的两篇古诗文赏析: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斩,

直为斩楼兰。

题解:

《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是唐代新乐府题,歌辞内容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李白写了六首《塞下曲》,第一首尤佳。

内容大要:

此诗写边塞的苦寒,五月仍旧未见柳色。「晓战」二句写战斗之艰苦,对仗工稳而自然。

这是首五言诗。本诗从“天山雪”开头点明塞下寒冷。前两句从大处起笔,描写了典型的边塞环境,交代了地点、时间。五月份,内地已是夏季,而塞外依旧是皑皑白雪,未见鲜花开放,覆盖着一片寒气。仲夏五月尚无花,其他季节寒如之何,即可想见。此二句是举轻而见重,语淡意深。从“无花”紧启下句“无柳”。“笛中”句,看起来写塞外闻笛,实为话中有音,即在说眼前无柳可折。绿柳只能在“笛中闻”。“无花”又无柳,也即“春色未曾看”,此四句意脉紧连,一气贯穿。

五六句紧紧承前意,描写大环境下军旅的战斗与生活。并刻画人物,表现战斗紧急与生活之艰辛,同时诗中又透露出乐观情调。选取最有代表性、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概括性极强,且富有启发性,引起读者更多的想象。古代行军与作战击鼓鸣金,以整齐步伐,指挥进退。写金与鼓烘托紧急气氛和严明军纪。只选“晓战”来写,整日行军俱在不言中。一“晓”和一“宵”概括性极高。句式对仗整齐,严整*形式与严厉 内容协作,增加了表达效果,抒发了爱国激qing。

末二句是转合。用“愿”字来转,用“直为”来合,点睛结句。雄快有力的结尾与前六句的起承反面烘托出的是结尾点破题旨,写身经百战的将士的誓言:“直为楼兰”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这反映了诗人以身许国、英气逼人的壮志。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简介: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脚印     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宽阔,风格多样。或写儿女之情,几近轻薄;或状戎旅之苦,风骨凛然,诗名早著,影响深远。

古诗词诗文解释: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观察悠悠的白云。阳光照射下的汉阳树木清楚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掩盖。天色已晚,远眺远方,家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覆盖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古诗词诗文赏析: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奇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奇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奇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行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适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年首就整伤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远眺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宇一再出现,却因其气概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正弦,目送飞鸿",赶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象遗忘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宇宇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厌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卒阅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由于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旱就有了,崔颢自已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状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颇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也就是这个意思。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始终贯注究竟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其次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骑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因旬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奇,额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大黄鹤,否然已去,给人以渺不行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睛川草树,历历在目,妻妻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女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分不归,春草生分萋萋。"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行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台",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是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胜利,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凉州词》教学设计篇8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母亲河”为主题,《古诗二首》是第三篇课文。其中王之涣的《凉州词》描写了戍边士兵的还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没有丝毫的颓废消沉,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宽阔胸怀。刘禹锡的《浪淘沙》,用浪漫主义手法,以生动形象的笔调,高度的艺术想象,极大的热忱描绘了黄河的宏伟瑰丽。

同学分析

同学已把握肯定的古诗学习方法,形成了肯定的基础。以黄河为主题的诗,同学已接触过多首,教学这首诗,一方面在熟读的基础上,使同学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理解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一方面引导同学体会汉语的韵律美。

教学设想

依据课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观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反复诵读上,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引导同学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进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凉州词》虽然表现了边塞将士生活的凄苦,但悲而不失其壮,要引导同学领悟这一点。《浪淘沙》要引导同学体会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老师可就两首诗让同学提出问题,大家绽开争论,沟通心得。在教学中,可以画画,可以配乐,牵引同学走进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的有关资料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会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绽开丰富的想象的,培育同学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丰富想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忱、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黄河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哺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从古到今,歌咏黄河的诗歌许多,这节课我们要观赏到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出示古诗《凉州词》,课件自主朗诵。)

二、初读古诗。

师:这首诗的大家都很熟识,他就是王之涣。你还能背诵王之涣的哪些古诗?

师:王之涣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鹳雀楼》,一首《凉州词》,已足以使王之涣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谁情愿为大家朗读这首千古绝唱?

三、感悟诗意

(一)整体感知。

师: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1、播放黄河课件。

2、谁能读出黄河汹涌咆哮,奔腾万里的气概来?(指多个同学读)

3、你知道其他描写黄河的诗吗?

过渡: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地似乎与白云相接。诗人将目光移到近处,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示图片)

4、释“仞”:仞是什么意思?谁来念一下材料中的内容。

5、理解:“孤城”指哪座城?(让同学知道玉门关的也许位置。课件出示中国地图〖标明凉州、黄河、玉门关〗,这些地方在我国荒芜的西北地区。)诗人这里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孤城的单薄,如同树叶一片)

6、回读诗句:那奔腾的河水好像从天际云空直泻而下,气概宏伟,意境开阔。在苍茫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非常孤独而孤独     。请同学们再读诗句。

(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你较难理解?

2、怨杨柳,即埋怨。埋怨杨柳什么?(不发芽)

3、为什么没有必要埋怨杨柳不发芽呢?(“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不到,这里就没有春天,杨柳自然不会发芽。)

4、为什么战士们如此希望杨柳发芽,春天的到来呢?(是久处荒芜,希望布满生气的春天;二是杨柳发芽了,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头了,回家的盼望又增加了。)

5、过渡:回家真的有盼望吗?

出示征戍资料: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最终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师: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懂吗?可见,战士们不仅仅只是埋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埋怨什么呢?

①埋怨朝廷。读出这种埋怨的情感来――

②责备和憎恨。

③埋怨朝廷有用吗?没用。所以战士们只能无可奈何地埋怨杨柳,读――

师:所以战士们埋怨杨柳是怎样一种情感?无可奈何!因此,“春风”的另一种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怀。

6、感悟“杨柳”的另一种含义。

师: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还有它的特殊之处,那就是一语双关。杨柳,在这里又指《折杨柳》曲子。在这荒芜的玉门关外,在这孤独     的寒冬夜里,回忆起与亲人伴侣的话别,无限愁思如同大海波涛,汹涌而来。如今,只有把满腔的愁绪和相思,寄予在凄切的羌笛上,吹奏起令人伤感的《折杨柳》曲子。请同学们再读后两句诗。

(四)整体读古诗。

师: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无穷的苦痛。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五):两地话亲情。

师: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1、假如他是已经结婚的战士,他有什么心里话要对妻子倾诉?假如他家有老母,他将如何对母亲说?假如他已经有了孩子,他又会对孩子怎么说?请你任选一种角色,说说战士的心里话。

2、远在家乡的亲人也肯定在思念着长年在外的战士。此刻,他的妻子遥望着远方,会怎样思念着他?年迈的母亲坐在昏黄的油灯下又怎样惦记着他?他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牵着父亲的手,又有什么话想对爸爸说?请你任选一种或几种角色,写下来。

四、结课升华――拓展延长。

1、连年的战斗,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战斗带给人们多少苦难啊!让我们反对战斗,维护和平,让天下全部的家庭拥有幸福的生活!

2、谈起黄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来为人们称颂和赞美。古人描写黄河的诗词名句也有许多,请同学们搜集、整理、沟通。

其次课时

一、导入。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它曲折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在那片广袤无垠的大地上,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使人感到宇宙的宏大与旷阔。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刘禹锡的《浪淘沙》。

二、自主学习。

(一)沟通资料。

1、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出仕后,其主见革新,被贬。后复用,至礼部尚书。《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其诗高亢激扬、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爽,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至今广为传唱。

2、补充介绍。

(1)浪淘沙: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

(2)直上银河:传奇汉武帝派张骞(qiān)查找黄河的源头,经过一个多月,张骞乘筏始终到了天河,见到织女。

(3)牵牛、织女:即牵牛星、织女星。古代神话把这两颗星宿说成牛郎、织女,他们结成夫妻,因触怒王母,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见一次。

(二)朗诵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1、可用齐读、男女生分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同学对诗歌内容初步把握。

2、感知诗歌内容。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际”,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始终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概;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这首诗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黄河的宏伟瑰丽。

三、合作探究。

引导同学理解诗句意思,从而深化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1、请同学说出自己最喜爱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本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又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

4、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绽开想象的?

小结: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推举阅读。

刘禹锡的《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

五、拓展训练。

1、诵诗会:把自己积累的有关黄河的诗句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2、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赞美黄河。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二首》。

课后反思: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珍宝,如何让同学充分领会这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使同学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积累语言,我觉得古诗的教学还要以读为手段。不仅是让同学在读中理解所学古诗的意思,体会其中的情感,更是要让同学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激发同学乐观诵读、涵咏、理解古诗的爱好。在古诗诵读中相机渗透,培育同学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力量。另外,由于古诗短小精悍,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需要同学去想象,合理地补充情节,补充画面,丰富诗的内涵,在学习《凉州词》时,有更多体现。

学习古诗对于六班级同学来说,内容理解方面没有太大的难度,但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同学为主体,培育同学自主学习的力量和创新意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我确立了以学定教的主导思想,努力体现以同学为主体。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上,以同学的独特体验为主,给同学充分的思索、争论时间,力求使课堂体现一个全体同学乐观学、独立学、制造性地学的过程,使同学的语文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每一个孩子都情愿去做发觉者,以满意自己的表现欲。理解诗意过程中,老师要敬重了解同学的个性心理体验,不做统一的讲解,特殊是学习《浪淘沙》时,诗中所阐述的道理让同学自己体会,老师相机指导,做到让孩子有自己的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