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定价规则专题研究:IPO定价强者红利背后的制度、本源与演进_第1页
IPO定价规则专题研究:IPO定价强者红利背后的制度、本源与演进_第2页
IPO定价规则专题研究:IPO定价强者红利背后的制度、本源与演进_第3页
IPO定价规则专题研究:IPO定价强者红利背后的制度、本源与演进_第4页
IPO定价规则专题研究:IPO定价强者红利背后的制度、本源与演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PO定价规则专题研究:IPO定价强者红利背后的制度、本源与演进核心观点:追本溯源:“限价-竞价-限价-竞价”的制度改革路径。我国IPO定价经历了“限价-竞价-限价-竞价”的反复演变,

是“摸着石头过河”,不断优化的过程。周期轮动:配售价量驱动打新产品兴衰。新股询价参与数量滞后于打新收益周期,并受风险偏好影响,呈周期性变

化。历史上打新产品曾4次兴起,核心驱动是配售价量变化。演进趋势:当下掣肘与长期方向。“新股不败”的效率损失和“买方市场”的趋同行为。长期增强承销商的定价和

分配权。1.1.

入围仍稳定,IPO询价配售市场兴起IPO询价整体入围率维持稳定,参与户数大增且滞后于收益峰值。(1)根据基金产品跟踪基准将上述强者产品分为主动

增强型(跟踪股指比例≥50%)与绝对收益型;(2)筛选回撤控制、最近一年收益率、夏普比率(截

止至2021年4月8日)均位于该类别前1/2的产品(部分

机构因绝对收益型产品数量较少无法筛出,我们放松

收益率这一指标进行筛选);(3)剔除规模小于1.2亿元,大于10亿元产品(保证

市值底仓,同时收益不被大幅摊薄),将筛选结果按

2021年4月8日Wind计算最新规模升序排列,选取规模

最小产品。2、追本溯源:“限价-竞价-

限价-竞价”的

IPO定价制

度改革历程2.1.

审批制下,行政色彩浓厚的IPO定价发行审批制下,IPO定价管制主要采用的方式为固定市盈率(1993-1996年)和相对固定市

盈率(1997-1998年)。2.2.

核准制下,IPO询价机制的引入和完善1998年底,《证券法》颁布之后,证券市场先后推出了一系列IPO定价发行方式

的创新,如突破市盈率限制,以询价方式确定发行价格,上网竞价发行,网上累

计投标发行定价等,对新股发行市场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影响。2.2.1.

突破市盈率限制(1999

年)发行价格和市盈率的上升,新股价格呈现出高开低走,市场出现抵触情绪。2001年11月

以后,IPO定价恢复为固定价格机制(20倍PE)。2.2.2.

询价制的引入和完善(2004

年末)2004年末,正式开始实施询价制,但具有很强的约束性。开始采用累计投标询价的方式确定IPO发行价格。IPO询价制度的改革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

2005年1月-2009年5月,窗口指导期;

2)

2009年6月-2012

年4月,市场化定价期;

3)

2012年5月-至今,询价天花板(实施注册制板块已放开)。2004

年年底,IPO发行定价开始走向市场化,同时对新股最终定价进行了窗口指

导,上限为30倍市盈率。

定价的价格区间主要根据“四值”来确定:询价对象报价均值、中值以及基金公司报价

的均值和中值。

询价未分隔网上网下,报价随意性较大。淡化了新股定价中的行政指导,提高了新股定价效率,但也同时引发了大面积的新股

破发潮和“三高”(高发行价、高市盈率和高超募资金)现象。提出不超过行业平均市盈率

25%

的定价约束。

由于发行价格依然较高,破发现象仍比较严重。纠正IPO定价过高问题,2014年5月之后,证监会再次实施询价制改革

(询价天花板不高于23倍PE)。

证监会于2014

年1

月12

日发布《关于加强新股发行监管的措施》,要求发行

人选取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发布的最近一个月静态行业平均市盈率为参考依据。2.3.

注册制下,

IPO市场化询价的试验田A股注册制改革稳步推进,科创板、创业板试点注册制,采取市场化的询价制度,

打破定价限制,推动IPO合理定价和资本市场的价值发现。3、周期轮动:IPO配售价

量驱动打新产品兴衰3.1.1.

06-07

年银行理财产品大量参与新股申购,收益

率可观银行打新理财产品爆发式增长的阶段。高收益吸引大量投资者涌入打新市场,

新股平均中签率被迅速摊薄。3.1.2.

14

年初

IPO重启、发行抑价、网下向

A类倾斜2014年初,IPO经历了409天停发后得以重启,网下配售要求有非限售股份的底

仓配置,并优先向A类投资者倾斜。

网下向公募、社保倾斜。调整网下配售比例,强化网下报价约束机制。调整网下网上回拨机制。

为解决发行市盈率高企的问题,证监会对发行市盈率进行限制,实质上23倍市

盈率成隐形上轨。2014年初,IPO经历了409天停发后得以重启,网下配售要求有非限售股份的底

仓配置,并优先向A类投资者倾斜。

网下向公募、社保倾斜。

调整网下配售比例,强化网下报价约束机制。调整网下网上回拨机制。

为解决发行市盈率高企的问题,证监会对发行市盈率进行限制,实质上23倍市

盈率成隐形上轨。3.1.3.

17

年打新底仓门槛提高,新股发行数量创新高,

打新红利再现2016年网下打新参与户数

大幅提升,但收益迅速摊

薄。结构:2017年后投资者参

与网下申购门槛进一步提

高,挤出部分投资者,提

高了中签率。总量:2017年新股发行数

量创历史新高,打新红利

再现。3.1.4.

19

7

月科创板开闸,

融资规模提升,

配售比

例大幅向网下倾斜注册制改革下,科创板从网下初始发行比例和回拨机制两方面,大幅提高网下

配售比例。3.2.

打新产品兴衰滞后于打新收益周期,背后核心是

IPO配售量价变化打新产品数量滞后于打新收益改变呈周期性变化,而打新收益变化的核心是IPO配售价与量。价,体现为新股上市后一二级价差,这决定了配售新股的收益率,是打新

策略能否存在的前提;量,总量上体现为

IPO融资规模,结构上体现为向网下参与询价投资者的

配售比例。3.2.1.

参与询价配售户数滞后于打新收益周期,

并受风

险偏好影响,呈周期性变化网下打新本质上是一种

周期性市场行为。

滞后性源于收益可预测

性较弱和机会成本影响。3.2.2.

“赢者诅咒”和制度设置使得打新策略长期存在“新股不败”使得A股打新成为“无风险收益”,也是打新策略长期存在的核

心原因,而投资者考虑到机会成本,随打新收益变化周期性进出。

新股不败”现象的背后主要有两个维度解释:

IPO定价抑价;

IPO上市溢价。4、演进趋势:当下掣肘与

长期方向4.1.

“新股不败”的效率损失和“买方市场”的趋同动机市场化是

IPO定价制度改革的核心逻辑,

但当前定价仍存一定局限性,

主要体现为“新股不败”的效率损失和“买方市场”下的趋同动机。“新股不败”使得询价入围更为关键;

p平均配售无法有效激励竞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