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辨析题(整理)_第1页
马基辨析题(整理)_第2页
马基辨析题(整理)_第3页
马基辨析题(整理)_第4页
马基辨析题(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辨析题目录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技术科学作为主要的生产力,已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金融资本就是银行资本历史事件是人们意识的“合力”造成的。6.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创立的理论总称。物质是存在的,意识也是存在的,因此,世界统一于存在。国家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垄断是在垄断竞争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是为一切被剥削阶级服务的。12.既然物质和意识都是存在的,所以杜林说“世界统一于存在”是对的。13、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因此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的要素是多元的。“物以稀为贵”实际上就是价值规律的要求。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就在于它确立了崇高的社会理想。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因而人类历史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可变资本,即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经过生产过程后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就在于它确立了崇高的社会理想。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24、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因而人类历史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超额剩余价值是全社会劳动生产力提高而获得的。“时势造英雄”,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成为新世界观的创始人,完全是客观社会历史条件所致。27.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因此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的要素是多元的。“物以稀为贵”实际上就是价值规律的要求。哲学是“科学之科学”。仓廪实必知礼仪。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有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生存、生活正确。34、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错误。劳动力价值就是劳动创造的价值。错误。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就在于他们彻底抛弃了资产阶级时代的一切旧思想。错误。37.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正确。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才具有反作用。错误。“人生的每一瞬间都是必然性掌控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错误。可变资本,即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经过生产过程后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错误。真理是有用的,有用即真理。错误。“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错误。历史的发展最终会通过人民的意志表现出来。正确。人的本质在于人自身。错误。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因此货币本身就是资本。错误。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错误。47.“人生的每一瞬间都是必然性掌控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错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正确。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剩余价值的源泉。正确。谬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变为真理。正确。哲学是“科学之科学”。错误。仓廪实必知礼仪。错误。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有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生存、生活。正确。54、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错误。劳动力价值就是劳动创造的价值。错误。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就在于他们彻底抛弃了资产阶级时代的一切旧思想。错误57.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才具有反作用。“人生的每一瞬间都是必然性掌控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可变资本,即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经过生产过程后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史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辩证思维中,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就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人们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获得感性经验。辨析“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元物别无感”中所包含的认识论倾向。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就是最坏的见证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与阶级立场无关。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主观世界。在信息时代,社会的基本关系表现为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文化的作用问题上,有人认为:“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只要物质文明上去,精神文明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人类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思想发展的历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包含个人意志。在人们的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因而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选择是完全自由的。“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备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心力是爱”,因此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心力。108“.在历史转折时期,只要充分认识历史的必由之路和自己的历史责任,作出正确的选择,就可以在历史进程中大有作为。”人的价值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发展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但可以避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在于不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地理环境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经济基础是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尚未解决的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允许一丝一毫的修改。一切从实际出发,关键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它能够合理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劳动力和劳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成为商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购买工人的劳动力。因此资本家和工人之间是一种自由、平等的交换关系。货币和生产资料都是资本。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考察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形成后,各企业都按照平均利润率获得平均利润,超额利润就消失了。资本创造利润、土地产生地租、劳动获得工资。苏联模式可以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辨析题详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正确。(2分)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和实践关系的正确观点。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社会关系得以形成的基础,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一切理论上的问题,都只有立足于实践,依靠实践来解决。实践的观点既能科学地解释被神秘化了的种种理论,又能在实践中找到产生它们的根源。(参见教材P29、P33)技术科学作为主要的生产力,已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答:错误。(2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它们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它们的价值是在工人生产它们的过程形成的,在它们参加产品的生产时,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技术科学的普遍采用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资本家阶级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参见教材P140、教参P158-159)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答:正确。(2分)意识能动性表现在反映客观世界和创造客观世界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指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根据实践需要对客观世界作出评价,预见客观事物的发展趋势等等。后者主要是指设计改造客观世界的蓝图,提出目的和方案,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付诸实践,使之成为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性活动,使客观世界发生我们所需要的变化,为人类服务。反映世界是创造世界的前提和基础,创造世界是反映世界的目的和归宿。必须把反映客观世界和创造客观世界辩证统一起来。(参见教材P48)金融资本就是银行资本答:错误。(2分)金融资本并非银行资本,而是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的融合。这是随着生产集中和垄断的发展,大银行与大企业的金融联系更加紧密,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垄断资本。(参见教材P160)历史事件是人们意识的“合力”造成的。答:正确。(2分)要全面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仅仅单纯地看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客观条件是不够的。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构成的,社会发展包括各种历史事件都或多或少带有人的意志的烙印,是个人意志“合力”作用的结果。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人们的创造历史的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引导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个人都是现实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个人不仅与个人之间相互作用,而且个人与外部世界(自然和社会)发生相互作用;当然,人们的意志不能否定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存在。(参见教材P111、教参P125)6.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创立的理论总称。答:错误。(2分)答:错误。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立场、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即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物质是存在的,意识也是存在的,因此,世界统一于存在。答:错误。(2分)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这就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意识只是物质的反映。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命题,容易为两派哲学各取所需,造成混乱。把物质和意识说成是平行的存在,没有说明物质对于意识的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抹煞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一种二元论的观点。国家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答:错误。(2分)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任何国家都是维护一定阶级的利益的,都只能是一定阶级的国家,而对统治阶级的民主又恰恰是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因此,没有全民的国家,没有不具有阶级性的国家。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答:正确。(2分)这是列宁关于意识能动性的科学论断。意识能动性表现在反映客观世界和创造客观世界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指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根据实践需要对客观世界作出评价,预见客观事物的发展趋势等等。后者主要是指设计改造客观世界的蓝图,提出目的和方案,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付诸实践,使之成为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性活动,使客观世界发生我们所需要的变化,为人类服务。反映世界是创造世界的前提和基础,创造世界是反映世界的目的和归宿。必须把反映客观世界和创造客观世界辩证统一起来,任何割裂二者关系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有害的。垄断是在垄断竞争中产生的。答:错误。(2分)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产生的,而垄断竞争只是垄断已经形成后存在的一种竞争形式。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当集中发展到定阶段必然产生垄断。马克思主义是为一切被剥削阶级服务的。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而不可能是奴隶与农民阶级的思想武器。12.既然物质和意识都是存在的,所以杜林说“世界统一于存在”是对的。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意识只是物质的反映。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命题企图用“存在”抹煞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抹煞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13、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因此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的要素是多元的。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多种要素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在社会发展中起作用的,既有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等物质要素,也包括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等精神要素和人的主体能动作用。但是,最终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的力量,只能是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他因素的作用都是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基础上发生的。唯物史观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那种把决定作用和影响作用混同起来的多元论观点是错误的。“物以稀为贵”实际上就是价值规律的要求。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物以稀为贵”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当供大于求时价格低于价值;当供不应求是价格高于价值。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不在于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并不否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表现在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回答上。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两者的其他对立和分歧都是由这一根本对立派生和发展而来的。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就在于它确立了崇高的社会理想。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这是旧哲学在哲学的对象和内容上的观点。它把哲学看成是包罗万象的、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体系,没有正确解决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既会阻碍具体科学的发展,也会阻碍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强加在哲学头上的“科学之科学”的光环,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根本变革。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参考答案要点:正确。(2分)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两者相互区别。只有通过去粗取精、由此及彼、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才能透过现象达到对本质的认识。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因而人类历史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这是从一个正确的前提,得出一个错误的观点。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是说人们所面对的生产力,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转移的既定力量,是前人创造出来而每一代人所直接面对的物质前提和现实基础。但是历史又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离开人的活动、人的参与就无历史而言。可变资本,即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经过生产过程后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不是被转移到生产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就在于它确立了崇高的社会理想。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参考答案要点:正确(2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现象。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现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并不是说它不需要任何条件,或不处于一定条件之中,而是指它虽然处于一定条件之中,受特定条件的限制,又能打破这些条件的限制,并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新的条件。从而表现出矛盾的斗争性在任何条件下都要贯彻下去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受同一性制约。把“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理解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同样是割裂了矛盾性和同一性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因而是错误的。24、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因而人类历史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这是从一个正确的前提,得出一个错误的观点。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是说人们所面对的生产力,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转移的既定力量,是前人创造出来而每一代人所直接面对的物质前提和现实基础。但是历史又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离开人的活动、人的参与就无历史而言。超额剩余价值是全社会劳动生产力提高而获得的。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超额剩余价值是单个资本家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力,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时势造英雄”,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成为新世界观的创始人,完全是客观社会历史条件所致。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现实需求,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和实践基础。这种基础无疑是极其重要的,没有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实践要求,就不可能产生马克思主义。但是,只有这些客观条件还不够,还只能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只有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窗性,才变成了现实。27.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参考答案要点:正确(2分)。首先,意识不是人脑中固有和自生的东西,而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意识也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机械翻造,而是经过人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它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并不是说它不需要任何条件,或不处于一定条件之中,而是指它虽然处于一定条件之中,受特定条件的限制,又能打破这些条件的限制,并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新的条件。从而表现出矛盾的斗争性在任何条件下都要贯彻下去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受同一性制约。把“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理解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同样是割裂了矛盾性和同一性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因而是错误的。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因此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的要素是多元的。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多种要素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在社会发展中起作用的,既有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等物质要素,也包括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等精神要素和人的主体能动作用。但是,最终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的力量,只能是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他因素的作用都是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基础上发生的。唯物史观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那种把决定作用和影响作用混同起来的多元论观点是错误的。“物以稀为贵”实际上就是价值规律的要求。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物以稀为贵”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当供大于求时价格低于价值;当供不应求是价格高于价值。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这是旧哲学在哲学的对象和内容上的观点。它把哲学看成是包罗万象的、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体系,没有正确解决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既会阻碍具体科学的发展,也会阻碍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强加在哲学头上的“科学之科学”的光环,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根本变革。仓廪实必知礼仪。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仓廪实是物质文明,是社会存在,而礼仪属上层建筑,内容涉及精神文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有了一定物质文明并不意味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因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有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生存、生活。参考答案要点:正确(2分)。这段话揭示了物质与运动的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一方面,世上不存在无运动的物质,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中。否则会陷于形而上学。另一方面,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不存在无物质的运动。否则会陷入唯心主义。34、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该命题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则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劳动力价值就是劳动创造的价值。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劳动力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它包括三个部分:⑴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⑵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⑶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创造的价值是指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所创造的价值,它能创造比它自身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就在于他们彻底抛弃了资产阶级时代的一切旧思想。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他们通过革命的实践和孜孜不倦的科学研究,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优秀成果,才可能在已有的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而凭空创造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而是在综合人类思想积极成果和总结当代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实践运用中不断地得到验证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创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就在于它确立了崇高的社会理想。37.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参考答案要点:正确(2分)。根据唯物史观,实践是社会关系得以形成的基础,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才具有反作用。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本题考查的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社会意识都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只是反作用的性质不同而已。先进的社会意识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人生的每一瞬间都是必然性掌控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这是宿命论的观点,没有看到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个人虽然难以预测未来的命运及特点,但不等于就此失去了主动权。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抓住一切机会,终能获得成功。可变资本,即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经过生产过程后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不是被转移到生产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真理是有用的,有用即真理。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实用主义所鼓吹的“有用即真理”,是主观真理论的一个典型。实用主义者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必然和偶然不可分割。必然通过偶然表现并为自己开辟道路。从科学中“驱逐”了偶然性,必然性也无从发现了。该观点是机械决定论的表现。历史的发展最终会通过人民的意志表现出来。参考答案要点:正确(2分)。人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正是在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参与社会变革实现的。人的本质在于人自身。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这是人本主义的观点。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因此货币本身就是资本。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不仅在流通形式上有区别,而且作为货币只在一般商品流通中起媒介作用,目的是实现不同商品的交换;作为资本的货币,目的是经过流通使预付货币的价值增殖。货币只有当它作为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时,才成为资本。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人的本质不是从单个人中抽象出的共同点。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7.“人生的每一瞬间都是必然性掌控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这是宿命论的观点,没有看到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个人虽然难以预测未来的命运及特点,但不等于就此失去了主动权。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抓住一切机会,终能获得成功。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参考答案要点:正确(2分)。一定的社会形态是同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统一体。人类历史是人的自觉创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当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人们必将在客观可能性的基础上,变革陈旧的社会形态,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社会形态。但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生产力,从而人们也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参考答案要点:正确(2分)。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能创造出使用价值;作为抽象劳动,不仅能创造新价值,而且能创造出超过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谬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变为真理。参考答案要点:正确(2分)。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与谬误的区别和对立并不是绝对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失去了特定条件,它就会变成谬误。当然,谬误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变为真理。谬误不同于偏见。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失败常常是成功之母。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这是旧哲学在哲学的对象和内容上的观点。它把哲学看成是包罗万象的、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体系,没有正确解决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既会阻碍具体科学的发展,也会阻碍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强加在哲学头上的“科学之科学”的光环,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根本变革。仓廪实必知礼仪。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仓廪实是物质文明,是社会存在,而礼仪属上层建筑,内容涉及精神文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有了一定物质文明并不意味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因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有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生存、生活。参考答案要点:正确(2分)。这段话揭示了物质与运动的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一方面,世上不存在无运动的物质,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中。否则会陷于形而上学。另一方面,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不存在无物质的运动。否则会陷入唯心主义。54、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该命题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则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劳动力价值就是劳动创造的价值。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劳动力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它包括三个部分:⑴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⑵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⑶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创造的价值是指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所创造的价值,它能创造比它自身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就在于他们彻底抛弃了资产阶级时代的一切旧思想。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他们通过革命的实践和孜孜不倦的科学研究,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优秀成果,才可能在已有的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而凭空创造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而是在综合人类思想积极成果和总结当代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实践运用中不断地得到验证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创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就在于它确立了崇高的社会理想。57.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参考答案要点:正确(2分)。根据唯物史观,实践是社会关系得以形成的基础,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才具有反作用。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本题考查的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社会意识都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只是反作用的性质不同而已。先进的社会意识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人生的每一瞬间都是必然性掌控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这是宿命论的观点,没有看到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个人虽然难以预测未来的命运及特点,但不等于就此失去了主动权。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抓住一切机会,终能获得成功。可变资本,即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经过生产过程后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不是被转移到生产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错误。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错误。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人们进行活动的动机和实现动机的意志对于活动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人们进行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即能否取得预期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人们的动机和意志。只有人们的动机和意志复合客观实际及其发展规律,并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条件,才能保证人们活动的目的得以实现。否则,即使动机善良、意志坚强也会事与愿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错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是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因此,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正确。(1)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余力的正确论断。应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2)这个论断主要说明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立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错误。(1)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2)超额剩余价值是少数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企业,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又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3)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里的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4)该命题的错误在于点到了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因果关系。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这一说法不准确。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只有用发展了的理论才能指导发展了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的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人了唯心主义的泥潭。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既有继承,又有批判性的改造。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那里继承了劳动价值理论、利润理论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方面的思想精华。同时又批判地改造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指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时暴露了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批判他们把资本看作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同时,又极力掩饰工业革命过程中就已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冲突,断然否定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批判他们在历史和时代发展问题上所持的资产阶级的立场、所运用的非社会的和反历史的方法,得出的也只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相悖的理论观点。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科学,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发展趋势。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史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观点正确。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第一,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是其学说的最有价值和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它为后人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激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分析社会发展史的过程中,在猜测和论证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的过程中,萌发了许多进步的、引导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思想。但是,空想社会主义有很多局限性,主要在于:空想社会主义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和谈论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意义在于:第一,科学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之上;第二,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即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大众通过社会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第三,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所以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这一说法不对。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错误;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人们进行活动的动机和实现动机的意志,对于活动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人们进行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既能否取得预期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人们的动机和意志;只有人们的动机和意志符合客观实际及其发展规律,并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条件,才能保证人们活动的目的得以实现,否则,即使动机善良,意志坚强也会事与愿违。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是列宁在意识起源问题上的正确论断。反映特性是一切物质形态都具有的属性,它是物质形态在同他物的相互作用中复制、再现他物属性并留下"痕迹"的属性和能力。非生命物质的反映特性表现为机械、物理和化学的反应,包含着发展出生物反映形式的可能性。生物出现后,则具有了剌激感应性这种反映特性,动物则先后产生了各种感觉和动物心理这种反映形式。高等动物的长期进化则产生了人类和人的意识。人的意识这种高级反映形式不是凭空突然产生的,而是自然界长期高度发展的产物。列宁的上述论断不仅是合乎逻辑的,而且是合乎事实的。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这是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特征问题上的一个正确论断。意识固然从非生命的机械,物理,化学反应,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和动物的感觉及动物心理长期演化而来,但它和其他物质反映形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感觉不同于动物的感觉心理活动,它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人的感知能力在个别方面不如某些动物,但在整体水平上却是任何动物不能比拟的。更重要的是人的意识的本质是抽象思维,能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趋势,提出改造世界的目的和蓝图,并通过实践创造世界,这是动物所没有的。如果认为动物,甚至一切非生命物质都具有意识,那会犯"物活论"的错误。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是符合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正确论断。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包括正确的意识或思想,也包括错误的意识或思想,它们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内容都来自客观世界,只不过错误思想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颠倒的反映罢了。错误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指:第一,错误思想有其产生的客观“原型”,如神、鬼等错误观念的“原型”就是人自己,是人这一“原型”的主观变形。第二,错误思想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有其产生的客观物质根源,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根源。第三,错误思想也随客观存在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在分析和克服错误思想时,就要分析这种错误思想产生和存在的客观前提和根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人工智能与人的思维有着本质区别,不能将二者相提并论,不应该得出人工智能将会取代人的意识的结论。首先,人工智能是通过物理的、生物的手段对思维的模拟,尽管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可以替代和超过人的思维,但从根本上说,人工智能仍是思维和实践的产物,模拟者不能替代被模拟者,对人类思维活动一般过程和共性的模拟并不能代替思维活动的复杂性、丰富性和特殊性。其次,人工智能自身不具备社会性,它使用功能中的社会性是由人赋予和设定的,因而它不会自觉考虑实施指令而形成的社会后果。最后,人工智能没有自身的需求和解决需求的实践活动,因而也就缺乏促使自身的功能发展的内在动因,没有能动的创造能力;而人类思维则是随社会实践和自身需求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作为人脑的延长的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代替人的部分思维.减轻脑力劳动的负担,但作为人类实践所创造出来的工具在根本上是受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和水平所决定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错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首先,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其次二者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场合又是可以变化的。所以,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辩证思维中,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就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错误。从抽象到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从一个抽象的逻辑起点开始,经过一系列逻辑中介,一步步揭示思维对象的内在矛盾,达到思维具体的过程,这是思维的发展和深化。从理论到实践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是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去,用以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它已经超出思维的领域。二者是不能等同的。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偶然性是必然性相对应的哲学范畴。必然性是由内部根本矛盾决定的事物发展的确定不移的趋势,仍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因索决定的事物发展的不确定趋势。二者辩证联系。不可分割。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演形式,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通过无数偶然事件为自己开辟道路并得以实现。科学探索的任务是通过反复试验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即通过大量偶然性发现必然性。偶然性是科学活动中的“机遇”,对科学发现有着重要作用。把偶然性看作科学的敌人就无法认识必然性,实际也就取消了科学。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第一,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关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没有离开本质的现象,也没有离开现象的本质。因此,题目所作的论断是错误的。第二,世界上不存在离开本质的现象。因为现象是反映、表现事物的本质的。否认现象和本质的不可分割性,也就否定了事物存在的客观性,必须导致唯心主义。因此,“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的论断是错误的。第三,反映本质的现象是多样的、生动具体的,又是多变易逝的,但任何现象都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表现着事物的本质。因此,认为“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它割裂了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并不是说斗争性的存在不需要任何条件,不是处在一定的条件中。斗争性的无条件性,一是与有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相比较,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是指斗争性虽然受同一性的制约,但它能打破制约它的那些条件,并创造事物转化所需要的新的条件。表现斗争性在任何条件下都要贯彻下去的趋势。此题割裂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人们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错误;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人们进行活动的动机和实现动机的意志,对于活动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人们进行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既能否取得预期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人们的动机和意志;只有人们的动机和意志符合客观实际及其发展规律,并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条件,才能保证人们活动的目的得以实现,否则,即使动机善良,意志坚强也会事与愿违。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的原则,即承认人的认识是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这就是说,都承认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因此,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不是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第一,旧唯物主义不懂得社会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而辩证唯物主义则把实践引进到认识中来,承认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作用。第二,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反映论;而辩证唯物主义则把辩证法同认识论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得认识论发展成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三,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满足对于世界的解释和说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则不仅说明世界,而且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获得感性经验。错误。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由感性经验达之于理性的思维,由对事物表面的、片面的、现象的认识达到对事物全体的、深入的、本质的认识。因此人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感性经验的阶段,而是要循此继进,达到对事物的理性认识。辨析“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元物别无感”中所包含的认识论倾向。此观点中的“感”是指人的感知或感性认识;“物”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世界。该论断的意思是说,感知也依赖于客观事务,有了客观事物才有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此观点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感知依赖于外界客观事物;二是感知是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在认识论上,该论断反映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倾向。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是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永恒真理论时使用的术语。用来说明人的思维能力是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的统一。思维的至上性是指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绝对性;思维的非至上性是指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和相对性。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不是指个别人的思维,而是指整个人类的思维。作为无数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的思维,是至上的、无限的是能够完全认识客观世界的;而对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个别人来说,他的思维能力要受到种种历史和现实条件的限制,因而是非至上的、有限的。因此,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非至上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必须使用有实践力量的人。这个论断是正确地解释了理论和实际的关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或理论,哪怕是正确的思想,完全科学的理论,它本身是什么也实现不了的,如果不把它用于指导实践,不与实践相结合,那么它只能是一种空洞的理论,而空洞的理论是无用的。只有把思想理论用来指导人们的做和行动,用于指导时间,变成一种实践的力量,才能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即改变旧事物,创造新事物。由此可知,我们在实践中一定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就是最坏的见证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感性之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是有合理之处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错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见解;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以及在大多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是客观真理,同样具有绝对和相对二重性。它揭示的真理包含着不能被推翻的客观内容,具有绝对性,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因此要坚持。但它揭示的客观真理又有一定的限度,即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没有穷尽对世界的认识,有待于扩大和深化,具有相对性,因此要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结束真理,只是为真理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既要反对否认马克思主义真理绝对性的“过时论”观点,又要反对否认马克思主义真理相对性的教条主义错误。“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与阶级立场无关。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的。客观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但是,认识真理却受到人们的阶级立场、世界观以及其他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在阶级社会中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首先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相互作用之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这样双重的目的。其次无论改造客观世界,还是改造主观世界,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在信息时代,社会的基本关系表现为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在文化的作用问题上,有人认为:“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文化是人与人之间联系和交往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它具有维护和巩固特定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其正常运转的功能。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特有的文化,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国将不国。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上述说法强调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大作用,但不能由此把它夸大为“文化决定论”。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不在于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并不否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例如,黑格尔就认为社会历史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不过他把规律说成绝对观念所固有的。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表现在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上。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则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二者的其他对立和分歧都是由这一根本对立派生和发展而来的。可见,上述命题是不正确的。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从生产力的构成来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智能性要素。科学技术在没有渗入到生产力诸要素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还不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要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就必须同生产实际相结合,让它渗透于生产力三个实体性要素之中,即让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物化于劳动资料之中、扩大劳动对象,转化为生产管理手段。这样,科学技术就可以成为巨大生产力。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这个看法是不的。因为一定的社会形态是由一定的生产力决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所构成的统一体。当某种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人们必将在客观可能性的基础上变革旧的社会形态,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社会形态。但是,人们不可能自由选择某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就不可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只要物质文明上去,精神文明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文明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的总和。精神文明指的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两个方面。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和前提;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发展的思想保证,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各有其特点和发展规律,二者不能互相混淆和互相代替。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物质条件,但它不能代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如果只抓物质文明建设,就会诱发人们对物质利益的片面追求,滋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因此,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人类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思想发展的历史。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人类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认为人类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思想发展的历史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历史发展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的,有其客观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思想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可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历史是人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人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社会历史规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各要素直接本质的比如的联系,他具有客观性、普遍性重复性的特点。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一再发挥作用。历史事件是历史主客体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他总是个别的、具体的、不可重复的。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复性正是通过一个个不可重复的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但不能由此得出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的结论。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这种观点指出了科学技术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作用,给人类敲内了警钟。但是,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而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经济发展观念等因素导致的对科学技术使用不当,以及科学技术本身发展不充分。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进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的变革或改革,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发展和推广科学技术。“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观点错误。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说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前进。但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不能采取阶级斗争的形式解决,“文革”时的阶级斗争不仅没有推动中国前进,反而使中国倒退了。社会注意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能通过改革才能解决,改革的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因此,说不断开展革命运动推动中国社会发展是错误的。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这种说法把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立起来,违背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应该说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成为历史的“剧作者”。历史唯物主义不否认英雄人物在历史创造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英雄人物都是在群众的实践中造就并涌现出来的,他们的历史作用必须和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和人民群众一起,即成为历史的“剧中人”,又成为历史的“剧作者”。英雄人物如果脱离了群众,就将一事无成。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包含个人意志。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从计多个意志的相互交错、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每个人的意志都融合在这一总的合力中,都对“合力”的形成起着或大或小,或正或负的作用。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个人的意志及其活动对历史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在人们的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的说法,肯定了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道理的和具有积极意义的。但认为“成事在天”,断言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则又排除了人的能动作用,因而是错误的,这种观点具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历史的发展有其固有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而不能随心所欲。但历史规律是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实现的,它存在于人们能动的自觉活动之中。因此,人们可以和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去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因而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选择是完全自由的。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是自觉的活动,人的一切创造活动始于人的自觉选择。但是,人在历史实践的选择不是主观任意的,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存在于人的自觉活动中,它一经形成又成为制约人们行动的客观力量,因此人的选择只能在客观规律所提供的可能范围内进行。相反选择就无法实现。并且人的选择还取决于主体自身的素质、文明程度与客观因素的制约。人的自觉选择与历史规律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备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心力是爱”,因此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心力。这是人本主义哲学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基本观点。这一观点认为一个完善的人必须具备理性、意志和情感,这是合理的,但它把人的理性、意志和心归结为人的本质是错误的。它把人看成脱离一定社会关系的抽象的、自然的人,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人类共同的“自然本质”,反映了抽象人性论的观点。从这种抽象的人性论出发去解释历史,必然导致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08“.在历史转折时期,只要充分认识历史的必由之路和自己的历史责任,作出正确的选择,就可以在历史进程中大有作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类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行动的规律,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在认识并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人的自觉能动性才能用到有效的发挥,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在具体的历史过程中,客观规律只是在总体上、长远趋势上决定历史进程,规定人的活动的大致范围和可能性;而历史活动的具体内容,把可能性变成现实,则取决于活动着的人的选择。这种选择不是主观任意的,它只能在客观规律所提供的可能性范围内进行,并与主体历史形成的素质密切相关。当今时代正处于历史大转折时期,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国青年的历史责任。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自觉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是走历史必由之路。这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选择。循环前进,是一定可以大有作为的。人的价值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人的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不能把人的价值仅仅归结为自我价值,更不能片面夸大自我价值,把它看成是人的惟一价值。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要尊重自我价值,因为一个人连自己的最基本的需要都不能得到满足,就根本谈不上为他人和社会做贡献。其次,必须以社会价值为前提,没有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也谈不上满足个人的需要。片面强调自我价值,不顾他人和社会利益,实质上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价值观。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正确。首先联系构成运动。事物的相互联系即相互作用必然引起作用双方的状态或性质发生变化,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联系是运动的前提,没有联系不能构成运动,也不能显示运动。其次运动体现联系。联系即相互作用,本身就是运动的一种态势。因此,不能离开运动来讲联系,离开运动就不能理解联系。发展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正确。首先联系的普遍性蕴涵着发展的永恒性。这是因为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必然引起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而变化的结果包含着事物的发展。客观世界的永恒发展已经并将继续为实践和科学进展的成果所证实,生物进化论充分说明发展的永恒性。从整个物质世界来说,发展是无限的、永恒的,没有顶点,没有止境;但是就某个具体事物来说,发展是有限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只能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无数事物发展的有限性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发展的永恒性和无限性。其次发展具有普遍性。自然界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的思维、人的认识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