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8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基础题热身练_第1页
考点8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基础题热身练_第2页
考点8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基础题热身练_第3页
考点8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基础题热身练_第4页
考点8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基础题热身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8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在目前的形势下,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加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相互合作,并拟订民主联合政府的施政纲领,业已成为必要,时机亦已成熟……但欲实现这一步骤,必须先邀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一个会议。”这次会议()A.探讨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 B.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C.决定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2.1949年,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这次“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B.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纲领C.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略D.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我国法律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法律依据是()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4.有学者在分析现代中国政治时指出:这一制度“确保了那些有才能、有教养、有相当社会影响力、又有较强参政意识的非中共党员融入国家各级权力中枢,而不至于被排除在国家政治体系之外”。在该学者看来()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中国国情且独具特色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基C.政治协商制度具有包容性和灵活性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人民成为国家主人5.1949年9月20日,华北局作出《关于建立村区县三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决定》,指出:为了进一步建设与加强华北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起见,决定不论老解放区或新解放区,一律于今冬明春普遍建立起来村、区、县三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并准备明年召开各省人民代表大会。这反映了()A.村民自治等基层民主形式快速发展 B.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途径的确立C.中国共产党对根本政治制度的探索 D.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6.周恩来曾说:“(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据此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A.民族团结平等的历史传统 B.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C.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D.民族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7.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实际上就是()A.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C.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8.一首首老歌都是一个个时代风貌的缩影。有首歌这样唱道:“爷爷说那一年变化很大。报纸上天天讨论真理标准,安徽的农民偷着把地分啦!北京城开了一冬天的会,早春的雷声震撼了华夏。”与该首歌曲创作直接对应的历史背景应是()A.三大改造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成功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C.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全面展开9.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章放在“国家机构”之前,使本次修宪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据此可知,这次修宪“新”主要是()A.吸取“文革”教训,保障公民权利 B.借鉴古希腊文明,凸显人文价值C.吸取欧美经验,体现民主精神 D.借鉴苏联经验,突出公民义务10.邓小平在《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一文中讲道:“这些方针政策应该不仅是香港人民可以接受的,而且在香港的其他投资者首先是英国也能够接受,因为对他们也有好处。”邓小平所指方针政策的目的在于()A.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施 B.保持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C.换取英国在香港问题上的妥协 D.争取香港同胞的广泛支持11.香港回归之际,虽然香港民众对即将回归祖国心存疑虑,但很少有人质疑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合法性与正当性。这是因为香港人民()A.具有较强的国家认同感 B.不满英国长期的殖民统治C.普遍认可一国两制方针 D.受到“九二共识”的影响12.1987年5月,台湾“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成立,把对两岸长期隔绝的不满化为组织力量。促进会成员身着“想家”的上衣,在街头发送“骨肉隔绝四十年”的传单,举办座谈会,获得社会普遍认同与舆论支持。这一现象()A.表明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 B.促成海峡两岸真正实现了“三通”C.反映台湾民众接受了“一国两制” D.推动台湾当局调整对大陆的政策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一致同意,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经济措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的改革。——摘编自《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材料二1992年,中共十四大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紧结合在一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大决断。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在人们面前展现出新的面貌。——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列举两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并简要回答其历史意义。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天,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世界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台湾海峡目前仍然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峙。……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摘自《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材料二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有人担心这个政策会不会变,我说不会变。核心的问题,决定的因素,是这个政策对不对。如果不对,就可能变。如果是对的,就变不了。——摘自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材料三澳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回归后七年中有四年的GDP增长幅度达到双位数……澳门治安状况良好,各族群体和睦相处,人们安居乐业。……香港回归十年间,已先后有世界银行年会,世界会计师大会、《财富》全球论坛、世贸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等一系列重大国际活动在香港成功举办。1997年外国公司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或地区办事处的数量是2514家,而截至2016年12月已有3845家……——摘自腾讯网《陈佐洱向欧洲介绍“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澳门》(2007年)材料四“一国两制”方针在港澳的成功实践,是全世界公认的,对两岸关系发展具有启示性意义。……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中,“一国两制”方针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一国两制”方针实践上,香港走出第一步,许多困难是过去从未遇到的,这些经验都可以在交流交往中提供给台湾同胞,以便今后做得更好、设计得更好。——摘自《丰富“一国两制”方针务实推进两岸关系——访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梁爱诗》(2011年)(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设想有何相同点,又有何发展?(2)依据材料三、四,指出港澳在回归后取得的成绩说明了什么。指出“一国两制”构想与港澳问题、台湾问题之间的关系。(3)综合以上材料,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角度谈谈你对“一国两制”的认识。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指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该会议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筹备工作,故选B项。A项属于重庆谈判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这次会议不涉及三大改造,排除C项。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排除D项。2.答案:B3.答案:C解析: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故选C项。A项是中华民国时期颁布的法律。B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颁布的建国纲领。D项涉及的是政协制度而非民族制度。4.答案:C解析:根据“确保了那些有才能、有教养、有相当社会影响力、又有较强参政意识的非中共党员融入国家各级权力中枢”,结合所学,新中国建立的政治协商制度,使民主党派以及其他民主人士广泛地参与到政权中来,发挥参政议政作用,体现出政治协商制度具有包容性和灵活性,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我国的政党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无关,排除ABD。5.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前中共尝试“建立起来村、区、县三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这是对根本政治制度的探索,故选C项;村民自治形成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项;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6.答案:D解析:“(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这是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国情,故选D项。“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中原”不能说明民族团结平等,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各民族杂居的现象”,不能说明反侵略的要求,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民族的共同繁荣,排除C项。7.答案:C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根据材料中“讨论真理标准”可知,时间背景应为1978年,故C项正确。A项是在1956年,B项是在1976年,D项是在1984年,均与题干内容不符。9.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基于“文革”的教训,为进一步保障公民权利,1982年宪法作出了新的调整,将公民的权利义务放在了国家机构之前,故选A项。1982年宪法这一特殊的顺序调整,不是借鉴古希腊文明和吸取欧美经验,而是保障公民权利,也不是凸显公民义务,B、C、D三项错误。10.答案:B解析:材料中指出的方针政策对香港和英国都有好处,指的就是“一国两制”方针并不会改变香港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这可以保持香港的稳定繁荣,故选B项。11.答案:A12.答案:D13.答案:(1)决策: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措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发展乡镇企业);城市,实行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2)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意义: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4.答案:(1)相同: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平统一。发展: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观点(或明确提出在大陆和台湾分别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政策的稳定性(或长期不变)。(2)说明:“一国两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