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口碑史料的价值与局限
1.口碑史料的价值与局限1口碑史料:口碑史料或口述史料,是指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1)种类: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等。(2)价值:①口述史料可以与文字、实物、图像等史料进行相互印证,弥补史料的不足。②多用于现代史的研究,通过对尚在人世的当时人访问口述而获得对历史更直接深入的了解。一、概念解读口碑史料:口碑史料或口述史料,是指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2
(3)局限:①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口述资料会与本来面貌有较大差距,当事人回忆也难免不准确或不全面(受到当事人的记忆能力、情感、价值判断等因素的影响)。②在史诗、神话、传说、故事当中,也会有大量创造和虚构的情节。(3)局限:①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口述资料会与本来面3二、典型示例
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二、典型示例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4该题采用传教士的口述史料作为命题材料,充斥着误解与惊奇,反映了中西方人价值观念上的差别。清末相当于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当时西方基本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的职业结构也变得丰富多彩,人们可以选择的职业很多,可以从事工商业、农业,金融业等等;而中国的近代化步履维艰,重农抑商政策虽然被突破,但是歧视商人的观念依然浓厚,国人依然沿着“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则科举道路上挣扎。中西方知识分子的行为选择的差异是根源于不同的时代的。该题采用传教士的口述史料作为命题材料,充斥着误解与惊奇,反映5A项错误,传教士并没有批判学子,而是试图解释学子行为选择背后的深层次原因。B项错误,在中国传统的社会里,通过科举实现入仕,是学子的理性选择。C项正确,通过科举考试,不仅能够实现学子的理想抱负,更能获取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D项错误,属于偷换论题,材料探讨中国学子追求功名的原因,选项谈科举制度的弊端,所指不同。故选C。A项错误,传教士并没有批判学子,而是试图解释学子行为选择背后61.口述史是记录历史的古老形式,唐德刚给口述史注入了新的因素,树立了活的范例。如唐德刚的成名作《李宗仁回忆录》中,李宗仁本人口述占15%,其它的85%是从报纸、图书馆到处搜求资料补充、考证而成,这本书至今是现代口述史的代表著述。材料反映的口述史研究特点不包括A.已从传统口述史学发展为现代口述史学B.以搜集和使用口述史料作为研究方法C.是受访者与历史工作者合作的产物D.口述史料成为历史研究的主要来源1.口述史是记录历史的古老形式,唐德刚给口述史注入了新的因素71.D。口述史是记录历史的古老形式,唐德刚给口述史注入了新的因素,树立了活的范例,说明已从传统口述史学发展为现代口述史学;“李宗仁本人口述占15%,其它的85%是从报纸、图书馆到处搜求资料补充、考证而成”说明以搜集和使用口述史料作为研究方法,也说明是受访者与历史工作者合作的产物;口述史料成为历史研究的主要来源,从材料中反应不出来;故此题应选D项。1.D。口述史是记录历史的古老形式,唐德刚给口述史注入了新82.当下,以调查、访问和回忆等口述记录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和依据口述史学正在悄然兴起,下列主题最适合今天按口述史的方法研究的是()A.“巴黎公社”的诞生B.“火烧曹宅”的真相C.“长沙会战”的胜利 D.“9.11事件”的揭秘2.当下,以调查、访问和回忆等口述记录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和依92.D。时间越靠近,失真的情况会减少。2.D。时间越靠近,失真的情况会减少。103.2007年7月,《张良口述历史》出版。在历史习和研究中,口述历史的价值主要()A.当事人的所见所闻,是价值很高的一手史料B.通用于缺少文献资料的特定领域和问题C.对政治制度史和经济史的研究作用很大D.是对文字记载历史的唯一补充3.2007年7月,《张良口述历史》出版。在历史习和研究中,113.B。口述史料不属于一手史料,一手史料是指实物史料,故A项错误;口述史料是历史的再现,可以用于讨论历史本原的依据,故在缺少其他史料的情况下有很大作用,故B项正确;口述史料往往带有个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应与其他史料一起作为研究历史的依据,故单独的口述史料不能对研究政治制度和经济史有很大作用,故C项错误;D项“唯一”二字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3.B。口述史料不属于一手史料,一手史料是指实物史料,故A项122.民俗史料的价值与局限
2.民俗史料的价值与局限13
民俗史料指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且至今仍旧保存在人们生活中的社会风俗、民间习惯、文化传统等。(1)种类: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2)价值:是文字史料、实物史料的重要补充,具有鲜活性、直观性、信息丰富性,是一种活的史料。
(3)局限性:有传说性与虚假性,需要仔细甄别。一、概念解读民俗史料指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且至今仍旧保存在人14二、典型示例1.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缺乏逻辑性违背真实性缺乏逻辑性二、典型示例1.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15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等,是一种有历史价值的史料。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明清时期,纂修族谱成为普遍的社会风尚,这能说明人们的宗族观念有较大的增强。材料展示出史实,选项是结论,因而这种类型的选择题考查的是史论结合这一史学原则。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等,是一种有历史价值的史料。16首先研读题干,概括主旨。题干可概括为:明清时期纂修族谱十分普遍。其次,逐一辨析题支。A项错误,缺乏逻辑性,选项与题干信息相互矛盾,宗族观念是增强了而非削弱了。B项表述错误,缺乏逻辑性,选项与题干信息互相矛盾。宋代以前族谱只能是官修,这体现了等级制度。宋元以后,逐渐私家修谱之风才逐渐盛行。私家修谱之风盛行,恰恰体现了社会等级弱化的趋势。C项表述正确,程朱理学的核心就是强调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并把它视为治乱的根本所在。通过修家谱,明确血缘,维护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及各种尊卑长幼关系,从而实现巩固统治的目的。D项错误,违背了真实性。修族谱适应了加强皇权的需要,而不是重建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故选C。首先研读题干,概括主旨。题干可概括为:明清时期纂修族谱十分普172.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杜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A.服饰的西化现象逐渐风靡上海
B.政治变革促进了经济的空前繁荣
C.上海社会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D.攀比之风盛行导致社会风气败坏偷换论题偷换论题偷换论题2.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稍有赢余,即莫不18材料是一个表示继承关系的句群,展示了上海风尚的变迁。第一分句是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在古代中国,服饰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是等级观念的直接体现。转折复句强调后者,下等人的穿着俨然望族,反映的是等级观念的淡化。A项错误,属于偷换论题,材料讲服饰不再反映等级,选项谈服饰的西化现象;B项属于偷换论题;C项表述正确;D项错误,题干缺乏信息支持,一是未能体现攀比之风;二是没有谈及社会风气。故选C。
材料是一个表示继承关系的句群,展示了上海风尚的变迁。第一分句191.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聋发聩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1.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202.“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A.唐宋时期B.明朝后期C.民国初年D.新中国时期2.“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213.在江苏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B.富有地域特色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3.在江苏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22DCADCA233.原始史料与间接史料
3.原始史料与间接史料24
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
1.概念:直接史料是指第一手史料,即未经中间人修改或者省略或转写的史料(也叫原始资料,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特别是当事人和目击者提供的史料)。间接史料是指第二手史料,即已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转写的史料。例如,卜辞则是直接史料;《明史》是间接史料,明档案则是直接史料。一、概念解读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一、概念解读252.价值:直接的材料是比较可信的,间接材料因转手的缘故容易被人更改或加减,但有时某一直接的材料也许是孤立的、是例外的,而有时间接的材料反是前人精密归纳直接材料而得的,这个都不能一概而论,要随时随地地分别看待。3.运用:两者与文献、实物、口述三类史料的关系:①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的;②文献史料中第二手的居多;③口述史料辗转相传,更需要仔细甄别。2.价值:直接的材料是比较可信的,间接材料因转手的缘故容易被26二、典型示例
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二、典型示例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27解析:命题资源中有两则材料,材料一带有文学史料性质,里面有夸张不实之词,可信度较低;材料二属于档案史料,属于第一手史料,真实可信。两则在表述上存在一致与矛盾。一致性在于宋代汴京人使用煤炭做燃料,差异在于使用煤炭的程度。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汴京人大量使用煤炭。解析:命题资源中有两则材料,材料一带有文学史料性质,里面有夸28A项错误,只看到差别,未看到一致。B项正确,材料一带有文学化的表述,“尽”和“无一家”明显不符合生活实际。仅用材料一难以得出正确结论。C项错误,并非所有史实认定都需要考古学支持。有些历史信息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无法获得考古学的支持。考古学的支持能增强史实的真实性,但不是必要条件。D项属于解读错误。材料一中的“数百万家”本身包括官员。故选B。A项错误,只看到差别,未看到一致。291.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二十而南游、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这段材料告诉我们,他获取史料的重要方式是()A.考古发掘B.实地调查C.道听途说D.文献查阅1.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二十而南游、淮,上会稽,探禹穴301.B。根据游、上、探、涉、观等动词,可知是实地调查,不包括发掘、道听途说、文献查阅的信息,可排除ACD,故B正确。1.B。根据游、上、探、涉、观等动词,可知是实地调查,不包括312.2013年,唐代才女上官婉儿的墓被发现。2014年1月,其墓志全文在最新一期的《考古与文物》期刊发表。以前史书记载上官婉儿与韦后一党关系十分紧密,而墓志则显示上官婉儿并非与韦后一伙。这印证了()A.陈寅恪的“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B.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C.王国维的“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D.梁肩超的“对旧史不可轻信,十之七八应取存疑态度”2.2013年,唐代才女上官婉儿的墓被发现。2014年1月,322.C。材料反映地下新史料的发现对史书记载的补充作用,符合王国维的“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观点,故C项正确;A项从事物演变和联系探究历史、B项从假设到求证、D项对史料的存疑均与材料无关,故A、B、D项错误。2.C。材料反映地下新史料的发现对史书记载的补充作用,符合王333.1942年,中原发生“大饥荒”,反映该历史最可信的是()A.河南八旬亲历老人的口述B.“河南四荒,水旱蝗汤”的民谣C.美国《时代》记者白修德现场摄影图片D.《大公报》的《看重庆,念中原》社论3.1942年,中原发生“大饥荒”,反映该历史最可信的是(343.C。本题考查史料辩证。一手史料是能够直接反映当时历史真实,比较客观公正的,如图片、考古发掘等都属于一手史料;二手史料是间接反映当时历史,带有明显主观色彩的,如口述史、民谣、术研究等。3.C。本题考查史料辩证。一手史料是能够直接反映当时历史真实354.史料鉴别
4.史料鉴别36
史料鉴别史料的可靠性是史实真实性的重要前提。史料存在作伪的可能,一是当事人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倾向往往影响史料的记述,有时甚至会故意隐瞒历史真相;二是实物史料也可以做假做旧,这些都需要进行鉴别。鉴别方法很多,考古上用科学手段进行测定,文字记述则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时间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一、概念解读史料鉴别一、概念解读37
1.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二、典型示例1.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38A项错误。根据常识,文学作品不能作为信史,但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史料价值,故排除A。B项正确。史料仅能说明晋代有饮茶风尚,但是不能证明晋代以前没有饮茶风尚,故史料不够充分。C项错误。《荈赋》是以茶为主题的文献资料,史料价值最大,但时间是在西晋,不是唐朝,所以排除。D项错误。传说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不能作为信史,排除D。A项错误。根据常识,文学作品不能作为信史,但能反映当时的社会39
2.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B.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
C.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D.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2.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40考生容易误选D项,单从数学计算上看,1958年的工业生产增长率差不多是1955年的12倍。但是考虑到1958年开始了大跃进,钢铁生产的数量增加质量下降,再加上浮夸风的作用,1958的增长率达到66%这个数字明显有夸大的成分,属于虚假数字,因而D项是不能入选的。根据1953~1958年增长率来看,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是无疑的。故选A项。考生容易误选D项,单从数学计算上看,1958年的工业生产增长415.史料的运用5.史料的运用42
史料运用要详细占有史料,才能去伪存真。研究历史就像登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史料是客观事实的痕迹,如果只通过很少的史料来追求历史真实,无疑会陷入盲人摸象的困境。因而,要追求历史真实,必须拥有足够的史料,投入更多的注意力,才能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傅斯年先生为代表的史学研究者甚至提出了“史学便是史料学”的口号,他们认为,史家的责任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这是非常有见地的。一、概念解读史料运用一、概念解读43
二、典型示例1.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盛世危言》材料二(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同?(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综合两则材料可以推知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何种特点?二、典型示例1.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44分析:该题考查史料的运用。由于立场和自身的局限,人们对同一史实往往得出不同的结论。对第一个史实,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认识迥然而异,这一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不同论者站在不同的地域所致。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自沿海到内地有一个逐渐加深的过程,材料一看到的可能是东南沿海的情形,材料二看到的是河北的元氏县的情况。这也体现出自然经济解体不平衡性。另外,两则材料都打上了论者强烈的情绪烙印。材料一认为自然经济全然解体,并表达了对西方经济侵略的强烈抵触情绪;材料二认为即便是到了民国时期,自然经济依然未受到任何触动,因而两则材料只能反映中国的某一地区的自然经济的解体情况,而不能反映整体情况。分析:该题考查史料的运用。由于立场和自身的局限,人们对同一史45
参考答案(1)特征: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4分)不同:材料一: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解体;材料二:河北元氏县仍以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4分)(2)局限:材料一有夸大之处;材料二只反映局部。(4分)特点:地区发展不平衡。(3分)参考答案(1)特征: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461.有学者认为:“中古时代,天下佛寺无处不有,僧尼可达数百万,以此反映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虽为普通事实、人物,亦足以为历史事实;如多数碑碣之广泛叙述忠孝仁慈,千篇一律,虽为史家斥为毫无价值,但可见出社会心理趋向,亦可具有历史意义。”这说明了()A.存在数量大是社会现象成为历史事实的前提条件B.能反映社会重要趋向的普通事实可成为历史事实C.历史学家是普通事实能成为历史事实的决定因素D.反复出现但未经考古验证的文字记录无历史价值1.有学者认为:“中古时代,天下佛寺无处不有,僧尼可达数百万471.B。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广泛传播反映了普通民众希望通过礼佛来结束动乱的迫切愿望,宋明理学所倡导的忠孝仁慈等思想深刻的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故B项正确;“存在数量大的社会现象”并不一定能成为历史事实,故A项错误;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故C项错误;反复出现但未经考古验证的文字记录并不一定没有历史价值,故D项错误。1.B。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广泛传播反映了普通民众希望通过礼佛来482.商代的文字书体较自由,可以正书,也可以反书。20世纪70年代,术界据此对司母戊鼎的铭文提出了新的考释:将“司”改为“后”。2011年3月,在完成扩建的新国家博物馆中,司母戊鼎已改名为“后母戊鼎”。据此,你认为司母戊鼎更名的主要依据是
A.专家观点B.民间传说
C.史料记载D.文字研究
2.商代的文字书体较自由,可以正书,也可以反书。20世纪70492.D。从材料信息可知,商代的文字书体较自由,可以正书,也可以反书。可以将“司”改为“后”。因此司母戊鼎已改名为“后母戊鼎”的主要依据是文字研究。故选D。2.D。从材料信息可知,商代的文字书体较自由,可以正书,也可503.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这些现象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的观点是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B.“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C.“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D.“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3.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513.A。注意题干中的“既是一定的上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不同历史时期,对孔子的态度,都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是为现实服务的。3.A。注意题干中的“既是一定的上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526.历史理解6.历史理解53
历史理解
历史理解关注的是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因果是历史理解的重要形式。因果联系,在时间上表现为前后相继的顺序性,即原因在前,结果在后,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前因后果”。因此,对历史现象的因果分析,必须坚持两条基本原则,一是以时间的先后顺序为前提,二是以互相制约的内在联系为根据,两者缺一不可,其中尤以彼此的内在联系更为重要。历史因果关系具有复杂性,有一因多果,多因一果,还有多因多果。我们在分析历史事件因果关系时应坚持唯物史观。一、概念解读历史理解一、概念解读54
二、典型示例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二、典型示例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55计划经济体制属于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变化必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一定反作用。在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之初,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A项错误,粮食计划供应制度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同时进行;且二者之间缺乏内在联系。B项正确,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大型厂矿企业纷纷建立,不少农民脱离农业成为城市工人,工业化的发展对粮食供应提出了要求,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国家实行计划工业制度。换言之,粮食计划供应制度源自于工业化的需要,同时又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二者之间有内在的联系。计划经济体制属于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变化必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56C项错误,自然灾害特指1959~1961年。粮食供应计划制度与缓解自然灾害两个史实之间时间上不衔接,而且也缺乏内在联系。因为粮食供应制度确立于一五计划期间,当时自然灾害尚未发生。D项错误,国民经济是1952年底恢复,时间发生在一五计划执行之前。故选B。C项错误,自然灾害特指1959~1961年。粮食供应计划制度57
2.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2.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58旗袍流行,这是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的变化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变化。中华民国建立,人们对西方文化颇有好感,因而体现了中西结合的新式旗袍受到城市女性的青睐。A项错误,“完全西化”违犯了绝对化表述的错误。B项正确,中华民国建立,倡导自由,人们对西方的思想观念颇有好感,新式旗袍其实就是这种观念的外在表现。C项错误,属于偷换论题。材料讲女性着装的新时尚,选项讲女性引领新时尚,这是两个不同的话题,所指不同。前者指女性的审美情趣;后者讲女性的审美观念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D项错误,题干问的是社会原因,选项回答的是服饰自身的原因,属于偷换论题。故选B。旗袍流行,这是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的变化根源于社会存在的591.历史家克罗齐曾说:“死亡的历史会复活,过去的历史会变成现在”。下列与其观点相近的是()A.卡莱尔:只有传记是真实的历史。B.汤因比:历史是胜利者的宣传。C.班固:后之说今,犹今之视昔。D.魏源:执古以绳令,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1.历史家克罗齐曾说:“死亡的历史会复活,过去的历史会变成现601.C.。“死亡的历史会复活,过去的历史会变成现在”,旨在说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历史有时会重演,现实是对历史的折射,四个选项中,只有班固的“后之说今,犹今之视昔”体现了这一思想,故选C项。A、B的说法显然和材料信息不符,D项把历史与现实对立起来,也不符合题意。1.C.。“死亡的历史会复活,过去的历史会变成现在”,旨在说612.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阐释”、“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A.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是指辽沈、淮海和平津战役B.“一五”计划的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D.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阐释”、“历史现象”与622.B。注意审题,“历史结论”强调对历史现象的认识和判断,B项指明了“一五”计划的作用,属于“历史结论”,故B项正确;A项是解释“三大战役”这一历史概念,属于“历史阐释”故A项错误;C、D项叙述的是历史史实、历史事件,属于“历史现象”,故C、D项错误。2.B。注意审题,“历史结论”强调对历史现象的认识和判断,B633.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历史事实(史实)、历史解释、历史观点等。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商朝甲骨文主要出土于殷墟
B.哥伦布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C.孔子,名丘,字仲尼,系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也
D.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法国大革命的理论依据3.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历史事实(史实)、历史解释、历史观点等643.D。历史事实是指对客观事件的描述,历史解释是对客观事实的解说或说明,而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主观认识。AB项属于历史事实,C项是历史解释,D项是历史观点,故D项正确。3.D。历史事实是指对客观事件的描述,历史解释是对客观事实的657.历史评价7.历史评价66
历史评价一、坚持一个标准。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是评价历史现象最根本的标准。我们在历史评价中要看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二、运用两个观点。一方面要用历史的观点,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考查、评论,不能以我们现在的眼光去苛求古人;另一方面,要用辩证的观点,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去考查、分析评价对象,讲清评价对象的积极性和消极性、进步性和落后性。一、概念解读历史评价一、概念解读67三、注意一个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研究历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评价历史不能空穴来风,不能主观臆断,所有的结论都要来源于事实,坚持“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师”的精神,才能得出公正、客观、合理的结论。三、注意一个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研究历68
二、典型示例1.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民族主义的高涨
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
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二、典型示例1.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69评价具有主观性,人们对于同一史实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认识。从这则史料来看,义和团运动这一史实没有变,变化的是学者的价值观念。陈独秀站在新文化运动的角度来评价义和团,评价是负面的;站在国民大革命的角度看义和团运动,评价是积极的。A项错误,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在陈独秀撰文之前,如果陈独秀受此影响,应该对义和团运动持比较稳定的看法,而不可能出现前后如此强烈的反差。B项正确,1918年处于新文化运动的前期,陈独秀倡导科学、民主,因而对具有落后性的义和团运动持否定态度。而1924年正值国民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反帝反封,因而对于仇视帝国主义的义和团运动持充分肯定的态度。C项错误,与题干信息无法构成内在联系。材料谈反帝,选项谈民主,属于偷换论题。D项错误,近代社会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彻底改变发生在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故选B。评价具有主观性,人们对于同一史实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认70
2.史学家陈旭麓讲:“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是
A.阶级斗争分析法
B.“三个有利于”标准
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2.史学家陈旭麓讲:“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71史料是一个表示条件关系的复句,强调的信息是“中体是西用的前提”。史学家陈旭麓对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种看法突破了以前对洋务运动的过低评价。A项错误,阶级斗争分析法强调洋务运动运用西方科学技术维护反动的封建统治,对洋务运动会评价过低,这与材料中肯定性评价相反。B项错误,评价历史需要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场景,而不能用今人的眼光挑剔。C项正确。陈旭麓先生给予洋务运动以同情之理解,把洋务运动放在当时特殊国情中予以考查,对洋务运动指导思想的适切性与合理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D项错误。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按照这个标准,将对地主阶级的努力行动给予较低评价,与材料倾向不符。故选C。史料是一个表示条件关系的复句,强调的信息是“中体是西用的前提721.历史叙述一般分为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历史评价、历史解释等几种方式。下列叙述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①“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②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③清政府甚至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④使中国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A.①B.②C.③D.④1.历史叙述一般分为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历史评价、历史解释等731.D。①②③是均为史实陈述,④为历史评价。1.D。①②③是均为史实陈述,④为历史评价。742.以下叙述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①1840年以后,列强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一系列战争。②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③拥有独立主权的中国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④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2.以下叙述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752.D。①②属于历史史实;③④是关于近代历史的解释评价,选择D项符合题意。2.D。①②属于历史史实;③④是关于近代历史的解释评价,选择763.“他们(秦始皇、唐太宗)在位期间,或创立新制,开拓疆土;或知人善任,对外开放。这些举措顺应了人民的愿望、时代的要求,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当然,作为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他们还凭借其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实行专制集权,强化对人民的控制。”上述材料对历史人物评价体现的史方法是A.两位皇帝都有功有过,功大于过B.将人物活动分成若干阶段进行评价C.还原到历史时空中实事求是评价D.坚持历史评价先,辅以道德评价3.“他们(秦始皇、唐太宗)在位期间,或创立新制,开拓疆土773.C。本题考查史研究方法,意在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是具体评价,不是评价方法,应排除。题干材料将两位皇帝放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评价,既看到了他们顺应时代的要求,又看到了他们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评价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故选C项,题干没有体现分阶段评价,B项错误。题干属于历史评价,没有体现道德评价,排除D项。3.C。本题考查史研究方法,意在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解决788.史料运用专项训练8.史料运用专项训练79
1.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作者的意思是
A.任何文字史实都带有主观因素
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
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沙场点兵1.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801.A。这则史料是由一个表示递进关系的复句构成,强调后一分句,即文字史料是更常见的史料。文字史料是心理状态的流露,意味着文字史料带有主观性和情感性。A项正确,准确把握了史料的主旨。B项错误,从可信程度来看,实迹可靠性大,而文字史料都或多或少地带有作者的主观因素和情感倾向。C项错误,史料是客观事物的遗留下来的痕迹,文字史料带有主观因素,但是历史学的目标之一是追求历史真实,而非“心理状态”。D项错误,实迹实料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但是它的缺点在于具有片段性,不能反映历史全貌,需要和文献史料相互印证。故选A。1.A。这则史料是由一个表示递进关系的复句构成,强调后一分81
2.《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百下而众议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晚唐诗人王建的诗:“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些记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唐六典》中已有关于夜市的记载
B.文学作品对夜市的描写都不可靠
C.记载失实,夜市在唐代不可能出现
D.可说明唐代的市已有突破性发展2.《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百下而众议会;日入前822.D。该题考查史料的可靠性,题干材料由典籍和文学作品组成。一般说来,典籍的可靠性更强一些,文学作品往往存在着夸张、虚构的成分。两则材料相互矛盾,典籍说明唐朝的市具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文学作品能够说明市不受时间的限制。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典籍反映的是唐朝的规章制度,文学作品反映的是社会现实,即市的发展已经突破了统治者的规定。A项错误,缺乏信息支持;B项错误,文学作品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C项错误,根据所学,唐末市确实已经突破了时间限制。D项正确,故选D。2.D。该题考查史料的可靠性,题干材料由典籍和文学作品组成。831.如果要探究近代福州船政局的历史,下列方法最能接近其真实情况的是()A.走访船政局遗址附近的居民B.查阅专家学者的相关专著C.研究现存的船政局档案材料D.阅读船政局职员的回忆录1.如果要探究近代福州船政局的历史,下列方法最能接近其真实情841.C。档案系原始史料,具有可信度最强。1.C。档案系原始史料,具有可信度最强。852.人们通常根据文献资料研究历史,而今以口述回忆为基本史料的口述史正悄然兴起。下列最适合用口述史方法进行研究的是()A.红军战士长征日记B.解放初期的粮价波动情况C.鸦片贸易的统计资料D.文革时期的民众生活状况2.人们通常根据文献资料研究历史,而今以口述回忆为基本史料的862.D。时间最近,记忆清晰。2.D。时间最近,记忆清晰。873.2008年5月10日,胡锦涛主席访问了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该寺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当初是为从唐朝来的鉴真和尚建的道场。以下研究鉴真东渡历史的方法和途径中最不可靠的是()A.查阅历史文献B.参观唐招提寺C.咨询专家学者D.观看故事片《鉴真东渡》3.2008年5月10日,胡锦涛主席访问了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883.D.故事片带有艺术性,可信度低。3.D.故事片带有艺术性,可信度低。899.并列关系的复句(句群)9.并列关系的复句(句群)90
并列关系并列关系是指几个分句或句子分别说出几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彼此之间呈现横向的平行关系。并列关系的复句或者句群在概括的时候,分句和句子的信息都要在概括中平等体现,不能遗漏。一、概念解读并列关系一、概念解读911.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B.道家
C.墨家D.法家二、典型示例1.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92这道题的命题材料属于摘编。该学派的三个主张是并列关系。简单概括为:该学派注重实践,反对贵族、商人和学者。根据所学,法家学派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军功爵制,否定世卿世禄制度,加强君主专制,故选D。这道题的命题材料属于摘编。该学派的三个主张是并列关系。简单概932.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2.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94这则材料是一个由表示并列关系句子组成的句群。第一分句讲沿海口岸进口洋纱;第二分句讲内地各省使用洋纱,两个信息结合起来,就是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洋纱。A项错误,信息概括不全,遗漏了第二句话的信息。B项错误,与题干信息矛盾。C项错误,属于偷换论题。洋纱进口增多,能够说明我国民族织布业的迅速发展,而不能说明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另外,用“消失”这个词也犯了绝对化表述的错误。D项正确,与题干信息吻合,故选D。这则材料是一个由表示并列关系句子组成的句群。第一分句讲沿海口951.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1.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961.D。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为了适应工业化的需要,导致农产品价格极低。B项错误,时间不符,加速战略出现于戈尔巴乔夫当政时期,80年代。C项错误,世界农产品价格会有波动,但是不可能影响如此之裂。D项正确,这一时间段属于戈尔巴乔夫当政时期,他对农业政策进行了调整,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直接导致了农产品的平均价格指数的提高。1.D。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为了适应工业化的需要,导致农972.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2.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982.C。服饰是社会心理的最外层的表现。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服饰的改变能为改变人们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创造条件,进而为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A项错误,要改变人们的传统的穿着习惯是一个十分困难的过程。C项属于偷换论题,依据材料,改变服饰服务于政治改革,而非为了改变国际形象。D项错误,服饰是社会心理的直接体现,但不能简单地与政治态度等同起来,这一选项无疑把复杂问题简单化。2.C。服饰是社会心理的最外层的表现。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993.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3.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1003.题干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两个分句总的意思是有限度地学习俄国。A项错误,孙中山借鉴的是苏俄的革命精神,代议制度指的是西方的民主制度,张冠李戴;B项与苏俄的社会主义制度背道而驰,未能体现“以俄为师”;C项正确;D项与“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主张不符。故选C。3.题干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两个分句总的意思是有限度地学10110.解说关系的复句(句群)10.解说关系的复句(句群)102
解说关系解说关系是指分句或句子之间呈解释、说明、补充或举例等关系。解说关系往往用“例如”、“其中”等虚词来标志。在概括时要将两个句子或分句的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概念解读解说关系一、概念解读103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二、典型示例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104分析:该题是一个表示解说关系的句群,后一分句是对前一分句的解释说明,因而学者要表达的主旨在第一分句上。而第一分句又是一个表示递进关系的复句,递进关系的复句强调后一信息,因而,该题的主旨是“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A项错误,与题干主旨相反。B项错误,属于偷换概念。材料讲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选项探讨传统文化是先进还是落后的问题。C项错误,“没有全盘反传统”不等于充分肯定传统,属于典型的偷换概念。D项正确,与题干信息高度吻合。故选D。分析:该题是一个表示解说关系的句群,后一分句是对前一分句的解1051.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经济全球化A.表现为大规模的跨国运动B.不利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C.使生产和交换活动更密切D.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1.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1061.B。题干材料是一个表示解说关系的句群。后一分句是对前一分句观点的解说。概括的时候要注意对前一分句的研究。第一分句是一个表示转折的复句,转折关系往往强调后一信息,即经济全球化不是福音,具体表现为日益增长的财富未能在全球合理分配。其他选项均未能揭示材料主旨。故选B。1.B。题干材料是一个表示解说关系的句群。后一分句是对前一1072.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2.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1082.D。这则材料是一个表示解说关系的复句,后一句对前一句进行解释说明。前一句属于关键句,而前一句又是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转折关系的复句强调后一分句上的信息,即该材料可以概括为:农民是国家制度的修正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据此D项符合要求。农民抵制人民公社体制而自发包产到户,最终催生了一场影响深刻的农村改革。A项错误,农民对农业合作化运动持支持态度,该史实不能支持材料论点。B、C项也犯了类似错误。故选D。2.D。这则材料是一个表示解说关系的复句,后一句对前一句进行1093.宋仁宗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对宋仁宗观点概括得准确的是A.集体决策容易减少失误B.提高言官地位以加强集权C.通过权力制衡以巩固皇权D.通过行政分工以提高效率3.宋仁宗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有一不1103.A。题干材料是解说关系,第一句话点明主旨,后三句话对主旨进行解释说明。宋仁宗不尚专制的原因有三:皇上有错纠正不易;二是集思广益;三是纠错容易。A项符合题干主旨。B、C、D三项均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与题干主旨脱节。3.A。题干材料是解说关系,第一句话点明主旨,后三句话对主11111.总分关系的复句11.总分关系的复句112总分关系总分关系是指分句或句子之间呈总说和分说的关系。一般可分为总说—分说和分说—总说两种。总分关系的句群,总说句就是概括句。一、概念解读总分关系一、概念解读113二、典型示例
1.黄炎培在《我亲自经历的辛亥革命》中说,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所有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总之,辛亥革命无数头颅换得来的,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材料中黄炎培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制度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社会生活领域出现重大变化
D.促使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二、典型示例1.黄炎培在《我亲自经历的辛亥革命》114这则材料是一个表示总分关系的句群,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首句和末句都反映了句群的主旨。概括起来,就是社会风俗人心在辛亥革命前后有明显变化。中间省略的部分属于分说,为了避免信息冗长,采用省略号来省略相关信息。A项错误,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B项属于偷换论题,材料讲风俗的变迁,选项讲政治观念的变化,所指不同。、C项正确。与题干信息高度吻合。D项属于偷换论题,材料讲风俗,题干讲教育。故选C。这则材料是一个表示总分关系的句群,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首句115
2.《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2.《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116【注释】细:细小的利益;大:大部分利益。近:眼前的利益;远:长远的利益。获:取得【译文】“农业、工业、商业,是社会财富的来源。……国家的利益,应该舍小利取大利、不计较眼前利益而追求长远利益。如果这样,商品就会流通了,农民、工人、商人都会高兴地从事自己的事业进而富裕,如果是这样,公家有这么会没有收获的呢?”【概括】这则史料是由两个分句构成的句群。第一分句总说,第二分句分说,两句之间构成总分关系。第一分句是该句群的中心句,可以转述为:农工商都是财富的源泉。据此,可以判断B项正确。【注释】细:细小的利益;大:大部分利益。近:眼前的利益;远:11712.递进关系的复句(句群)12.递进关系的复句(句群)118
递进关系递进关系是指后面的分句或句子与前面的分句与句子之间呈现一层进一层、逐层深入的关系。递进关系往往通过虚词“并且”作为标志。递进关系的复句或句群强调后一信息,后一信息往往就是主旨。一、概念解读递进关系一、概念解读119二、典型示例
《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
A.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
B.皇帝的敕令是制定法律的唯一依据
C.法律可以消除社会矛盾
D.法律是治国重要手段之一二、典型示例《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120这则史料是一个人表示递进关系的复句构成,递进关系强调后一信息,很显然,该句话强调的是法律在巩固统治的作用性,故选D。A项属于偷换概念,史料的主旨是讨论如何巩固皇权,题支讲皇权的地位。B项是错误的,概括不全,除了法律,还需要兵器。C项错误,属于典型的绝对化错误。
这则史料是一个人表示递进关系的复句构成,递进关系强调后一信息1212.桑弘羊上书汉武帝指出“今意一总盐铁,非独为利也,特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兼并之路也。”桑弘羊建议由国家管理盐铁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
B.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C.限制土地兼并
D.巩固封建统治秩序2.桑弘羊上书汉武帝指出“今意一总盐铁,非独为利也,特以建本122【注释】意:意愿,心愿。总:统管。独:仅仅。本:农业。末:工商业。特:特别,突出。离:分散。朋党: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简称利益集团。淫侈:极度浪费。【译文】桑弘羊在给汉武帝的奏折中指出:“如今政府想统管盐铁事物,不仅仅是从中获得利益。更为重要的是促进农业,抑制工商,打破利益集团,禁止财富浪费,断绝土地兼并的路径。”这则史料是一个表示递进关系的复句,强调的是后一句,可以概括为:盐铁官营更有助于稳固统治秩序。故选D。【注释】意:意愿,心愿。总:统管。独:仅仅。本:农业。末:工1231.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记载“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的普遍的新现象。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由此可知A.重商已成为明清时期社会共识B.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变化C.儒家思想在当时失去正统地位D.明清时期商人地位远远高于儒生1.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记载“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1241.B。题干材料是一个表示解说关系的句群,后一句是对前一句的解释说明。后一句又是一个表示递进关系的复句,强调信息“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贾人与士人之间相互转化体现了在商业繁荣冲击下人们观念的变化。A项属于偷换概念,商业影响增强并不意味着重商成为社会共识。重商是部分士人的选择,该选项以偏概全;B项正确;C项错误,民间弃儒不等同于官方弃儒,这属于偷换概念。D项错误,偷换概念,商人经济地位较高并不意味着政治地位高,事实上,抑制商业发展、歧视商人仍然是统治者的主流思想。故选B。1.B。题干材料是一个表示解说关系的句群,后一句是对前一句1252.“任何政府侵犯了人民的权利,人民便可以不承认它,而且有理由起来推翻当权的统治者,夺回自己的权利。人们以暴力推翻封建暴君的专制统治,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合理的。”该学说的影响不包括A.彻底否定了君主制B.动摇了封建主义的根基
C.成为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旗帜D.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2.“任何政府侵犯了人民的权利,人民便可以不承认它,而且有理1262.A。题干材料是一个表示并列关系的句群,从政府和民众两个角度表达了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每一个分句又各自是一个表示递进关系的复句,强调后一信息。A项错误之处在于表述过于绝对,且偷换论题,题干否定的是封建暴君而非一切君主。故选A。2.A。题干材料是一个表示并列关系的句群,从政府和民众两个角12713.转折关系的复句(句群)13.转折关系的复句(句群)128
转折关系转折关系是指分句或句子之间在语意上呈相转逆接的关系,换句话说,后面的分句或句子不是顺着前面的意思往下说,而是转到了跟顺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方面。转折关系往往用虚词“但是”、“却”、“其实”作为标志。转折关系的复句或句群在概括的时候,要注意突出第二分句的信息,这是史料表达的重点。一、概念解读转折关系一、概念解读129二、典型示例
1.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二、典型示例1.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130这则史料是一个句群,包括两个句子,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有转折。儒学中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经过董仲舒阐发为君本思想,再到李贽强调民本思想,这体现了李贽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这段材料在概括时要注意后一句子所含信息,可以概括为:李贽主张儒学要关注下层民众。A项表述错误,民本思想是孔孟所提倡的,这是弘扬传统而非反对传统;B项表述太过绝对化;D项错误,不属于李贽的思想。李贽生活在明朝末年,尚未经历满人入关、改朝换代的剧变,因而矛头指向正统观念而非君主专制;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经历了社会阵痛,抨击君主专制。故选C。这则史料是一个句群,包括两个句子,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有转折。儒1312.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2.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132【注释】并兼:合并;并吞。长:增加。放钱货:放高利贷。比:等列。【译文】东汉初年桓谭上书皇帝:“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在于抑制土地兼并,增强廉耻之心(等级观念)。而今,富商大贾,通过放高利贷获取的收入可以和封君比肩。”【概括】这则史料是由两个转折关系的句子组成的句群。第一句讲重农抑商政策的初衷,第二句讲这一政策实施情况事与愿违。这个句群可以概括为:重农抑商政策实践的情况与政策目的背道而驰。据此可以推断,商业繁荣,等级制度受到冲击,桓谭认为需要强化这一政策。据此,可以判断C项正确。【注释】并兼:合并;并吞。长:增加。放钱货:放高利贷。比:等1331.有学者发现和查证在德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中对于私有制,马克思用的不是Abschaffung(消灭),而是Aufhebung(扬弃),因而提出马克思理论是A.消灭私有制的理论B.“扬弃私有制”的理论C.发展和完善的理论D.实践和检验的理论1.有学者发现和查证在德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中对于私有制,马1341.B。该题体现学术界的最新观点。消灭即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扬弃即有继承有发展。这道题材料是一个由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构成,强调的是后一个信息。1.B。该题体现学术界的最新观点。消灭即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扬1352.启蒙运动时期,欧洲一些启蒙思想家竭力推崇儒家学说,并加以借鉴;1840年以后,启蒙思想逐渐传入中国,最初却受到了儒学思想家的抵制。材料反映了欧洲、中国对外来文化态度不同,其主要原因是A.学说体系不同 B.经济发展不同C.政治诉求不同 D.民族精神不同2.启蒙运动时期,欧洲一些启蒙思想家竭力推崇儒家学说,并加以1362.B。首先要研读题干,题干材料可以概括为:启蒙思想家推崇中国儒学而中国儒士抵制启蒙思想,这一思想差异的根源是什么?其次要逐一辨析题支。A项表述正确,但是不是这种态度差异的根源。启蒙思想的核心是自由平等,儒家思想服务于等级制度。B项正确,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源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西欧启蒙思想获得了充分发展,而启蒙思想在专制势力强大的中国则受到抵制。C项表述正确,但是不能入选,社会思想的根源是社会存在。D项错误类型与A、C相同。故选B。2.B。首先要研读题干,题干材料可以概括为:启蒙思想家推崇中1373.康熙帝曾说“朕生来不好仙佛”,他多次在他的宫廷教师面前“斥责了佛教和道教”,但另一方面,”康熙帝保护了喇嘛教,频繁地拜谒佛教的圣山(五台山),并且修建了大量的佛教寺庙。”康熙帝这一行动,最主要出于A.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B.争取社会政治势力的支持C.通过宗教手段控制思想言论D.对宗教的态度和认识发生了变化3.康熙帝曾说“朕生来不好仙佛”,他多次在他的宫廷教师面前“1383.B。首先要研读材料,准确概括材料主旨。材料可概括为:康熙帝反对佛教的同时保护并支持佛教。看似矛盾的态度背后是康熙帝服从于国家统一、政权稳固的大局。其次,逐一分析题支。A项是表面现象,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B项表述准确,尊重各民族的宗教,能够得到各民族的心理认同,进而得到民众的支持,有助于巩固统治、维护统一。C项错误,从材料看,康熙帝对于不同的宗教信仰实行宗教宽容政策,而非限制其发展。D项属于现象,康熙帝心里不认同佛教和道教,但是实践上予以尊重和支持,主要体现了他的大局意识。3.B。首先要研读材料,准确概括材料主旨。材料可概括为:康熙13914.条件关系的复句(句群)14.条件关系的复句(句群)140
条件关系条件关系是指分句或句子之间呈现条件与结果的关系。条件关系往往通过“假如”、“如果”等虚词来标志。条件关系的复句或句群在概括的时候一定凸显条件上的信息,条件关系的句子往往强调条件的重要性。一、概念解读条件关系一、概念解读141二、典型示例
1.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A.限制君权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D.废除三省六部制二、典型示例1.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142这则命题材料采用了条件关系的复句。从材料中隐含的情感极性来看,“肆无忌惮”一词表明了作者对极端君主专制的强烈反对的情绪,据此可以判断该学者对宰相制度持充分肯定的态度。这段材料可以概括为:宰相制度可以防范君主暴政。比较选项,选A。这则命题材料采用了条件关系的复句。从材料中隐含的情感极性来看1432.从1876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即对外通商,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中方谈判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李鸿章此话的主要意图是
A.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
B.变相地接受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
C.借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
D.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2.从1876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144李鸿章的回应是一个表示条件关系的复句,意思是只有在轮船通航以后方能通考虑重庆通商事宜。故选D。其它选项都与题干信息不符。
李鸿章的回应是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武汉科技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榆林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2018-2024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含答案解析
- 课题申报参考:涉外民商事合同中经济制裁法适用问题研究
- 《动物科学养殖技术》课件
- 公司员工聘用合同范年
- 跨境投资与并购项目合同
- 订购水处理设备合同
- 全新茶叶销售购销合同下载
- 洗车店租赁合同
- 电影版权购买及发行合同
- 二零二五版电力设施维修保养合同协议3篇
- 最经典净水厂施工组织设计
- VDA6.3过程审核报告
- 2024年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带答案
- 骨科手术中常被忽略的操作课件
- 物流服务项目的投标书
-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
- 导尿术操作技术
- 中日劳务合同范本
- 白宫-人工智能行业:美国人工智能权利法案蓝图(英译中)
- 典范英语8-15Here comes trouble原文翻译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