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考点:高考古文概括赏析题正误对比与专练_第1页
2022届高考语文考点:高考古文概括赏析题正误对比与专练_第2页
2022届高考语文考点:高考古文概括赏析题正误对比与专练_第3页
2022届高考语文考点:高考古文概括赏析题正误对比与专练_第4页
2022届高考语文考点:高考古文概括赏析题正误对比与专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高考考点:高考古文概括赏析题正误对比与专练考点:.[北宋]苏轼《答李端叔书》.[明]张岱《琅娘福地记》.《宋史•俞献卿传》.[明]归有光《上万侍郎书》【考点研究】一、比对关键词语设误方式曲解文意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比对方法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二、比对人物设误方式误解形象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张冠李戴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的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的结果。对法比方要围绕“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样的品质”比对,要着重比对选项在这几方面的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三、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误式设方中有无空故意添加原文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以偏概全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型的词语,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对法比方辨析时应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是否有故意添加的而原文中未涉及的内容或词语,或者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词(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况。四、比对时间、地点设误时序颠倒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方式间位空错把不同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颠倒地点的位置关系。比对分析时W更特别注意选项中表示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方法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五、比对句间关系设误改变因果命题人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了其他关系。方式事件杂糅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使考生难以理清头绪。比对辨析时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将方法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关系是否恰当。【考题对接】一、[北宋]苏轼《答李端叔书》答李端叔书[北宋]苏轼①轼顿首再拜。闻足下名久矣,又于相识处,往往见所作诗文,虽不多,亦足以仿佛其为人矣。寻常不通书问,怠慢之罪,犹可阔略,及足下斩然在疚①,亦不能以一字奉慰,舍弟子由至,先蒙惠书,又复懒不即答,顽钝废礼,一至于此,而足下终不弃绝,递②中再辱手书,待遇益隆,览之面热汗下也。足下才高识明,不应轻许与人,得非用黄鲁直、秦太虚辈语,真以为然耶?②不肖为人所憎,而二子独喜见誉,如人嗜昌歌③、羊枣,未易诘其所以然者。以二子为妄则不可,遂欲以移之众口,又大不可也。③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既及进士第,贪得不己,又举制策。其实何所有?而其科号为“直言极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至今坐此得罪几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直可笑也。然世人遂以轼为欲立异同,则过矣。妄论利害,谗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譬之候虫时鸟,自鸣自己,何足为损益。轼每怪时人待轼过重,而足下又复称说如此,愈非其实。④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足下又复创相推与,甚非所望。⑤木有瘦,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乎?抑将又有取于此也?此事非相见不能尽。⑥自得罪后,不敢作文字。此书虽非文,然信笔书意,不觉累幅,亦不须示人。必喻此意。岁行尽,寒苦。惟万万节哀强食。不次。【注】①斩然在疚:卧病在床。②递:驿站传递。③昌歇(chu):菖蒲根的腌制品。又称昌殖。.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感于李端书对自己的殷殷关切而作此文,又谆谆告诫他,各人自有喜好,不必受别人的影响而对自己赞誉有加。B.作者认为自己以往那些品评古今人物、纵论为政是非的策论文章,其实都不过是书生的泛泛空论,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恰恰是应试科举养成的毛病,实在不足称道。C.谪居期间,作者唯恐为声名所累,混迹于普通百姓中间,别人不识则喜,李端书赞誉则忧,足见因写文章获罪一事对他心灵的打击很大。D.本文感情真挚,主要采用直抒胸臆方法,表达了自己已厌倦官场游戏,淡泊利禄声名,醉心田园山野的乐趣。三处比喻手法的运用也通俗、贴切,形象生动地传达苏轼丰富的内心情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足以仿佛其为人矣仿佛:好像。B.无一字见及见:动词前,表示自己。C.复创相推与与:称赞。D.必喻此意喻:明白、理解。.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足下终不弃绝终苟免而不怀仁B.遂欲以移之众口曼辞以自饰C.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念谁为之戕贼D.以取妍于人其制稍异于前.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至今坐此得罪几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直可笑也.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1)不肖为人所憎,而二子独喜见誉,如人嗜昌软、羊枣,未易诘其所以然者。(3分)(2)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乎?抑将又有取于此也?(4分)一、[北宋]苏轼《答李端叔书》D【解析】说“醉心田园山野的乐趣”不对,作者主要还是因文章得罪,希望混迹众生,不为人所识以避祸,联系后文,连此信也不愿示人,可知心有忧惧,始终惴惴。A【解析】此处“仿佛”为“揣摩大概”或“想象”之意。A【解析】A连词,表转折,却。B介词,把;介词,用。C表被动;动词,此处为“引发”之意。D介词,从;介词,比。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至今/坐此得罪几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直可笑也。(1)我被别人憎恨,可是唯独这两个人喜欢赞扬我,就像一个人喜欢吃昌软羊枣,是不容易问他这样的原因的。(2)您恐怕是只听到我名声没有考察我的实情,只采取了花朵没有摘取果实?还是想要从我的这些“病态”中有所收获?苏轼《答李端叔书》【作品简介】作者感于李端书对自E别人的影响。认为自己那生的范范空论,没有什么期间,作者唯恐为声名所见因写文章获罪一事对他以避祸,联系后文,连此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3的殷殷关切而作此文,又谆谆告诫他,各人各自有喜好,不必受些品评古今人物人物'纵论为证是非的策论文章,其实不过是书实际的意义,恰恰是应试科举养成的毛病,实在不足称道。谪居・累,混迹于普通百姓中间,别人不识则喜,李端书赞誉则忧,足,心灵的打击很大。作者因文章得罪,希望混迹众生,不为人所识信也不愿示人,可知心有忧惧,始终惴惴。这本是一篇私人书信,苏轼的真实心理状态,非常可信。原文译文①轼顿首再拜。闻足下名久矣,又于相识处,往往见所作诗文,虽不多,亦足以仿佛其为人矣。寻常不通书问,怠慢之罪,犹可阔略,及足下斩然在疚,亦不能以一字奉慰,舍弟子由至,先蒙惠书,又复懒不即答,顽钝废礼,一至于此,而足下终不弃绝,递中再辱手书,待遇益隆,览之面热汗下也。足下才高识明,不应轻许与人,得非用黄鲁直、秦太虚辈语,真以为然耶?①苏轼顿首再拜。我听说您的大名很久了,又常常在朋友那里读到您作的诗文,虽然见得还不算多,也足以大概了解您的为人了。平常没有书信往来问候,懒散轻慢之罪还可以宽恕;可是等到您哀痛愁闷地居丧时,也没有只言片语来安慰您,(这就不可饶恕了)。我弟弟子由来我这里,承蒙您先写信给我,我又犯懒没有立即回复,愚顽迟钝没有礼貌,竟到了这个地步。然而您始终都不鄙弃我,驿车再次捎来您的亲笔信,(您)对待我更加厚重,我看了您的信禁不住脸热汗流啊。②不肖为人所憎,而二子独喜见誉,如人嗜昌歌、羊枣,未易诘其所以然者。以二子为妄则不可,遂欲以移之众口,又大不可也。②先生才华横溢见识高明,不应该轻易赞许一个人,莫非您是听了黄庭坚、秦观这些人的话,您就真的认为我值得赞扬了吗?我被别人憎恨,然而他们二人偏偏喜欢赞扬我,就像一个人喜欢吃昌歌羊枣,不容易问清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如果认为他们两人是胡乱赞许当然不行,但想让大家跟着他们这样说,那就更不应该了。③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既及进士第,贪得不已,又举制策。其实③我年少时读书写文章,不过专门为了应对科举罢了。进士及第之后,又贪得无厌,又参加制策考试,我实际上哪有什么才

何所有?而其科号为“直言极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至今坐此得罪几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直可笑也。然世人遂以轼为欲立异同,则过矣。妄论利害,谗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譬之候虫时鸟,自鸣自己,何足为损益。轼每怪时人待轼过重,而足下又复称说如此,愈非其实。能?而制策的科目号称“直言极谏”,所以我就常喋喋不休地谈论古今,评论是非,不过是来应和这个科名罢了。做人苦于没有自知之明,既然凭“直言极谏”得了这个官,于是就认为自己确实能直言极谏,所以我才唠唠叨叨的争辩到现在,并由此获罪几乎被处死,这就是刘邦所说的“齐人娄敬凭借能言善辩得到官职”,实在可笑啊!然而人们于是就认为我苏轼直言进谏是想要标新立异,那就错了。狂妄自大地谈论利害,争先恐后的评判得失,这正是参加科举考试的人的不良习气。就像那些候鸟时叫时停,怎么会产生影响呢?我常常惊讶于人们对我苏轼过于看重,而现在足下又像这样称赞我,这就更加不是我的真实情况了。④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足下又复创相推与,甚非所望。④获罪以来,我努力地封闭自己。常常驾着一叶扁舟,穿着草鞋,在山水之间游荡,混杂在樵夫渔民之中,常常被路上碰见的醉汉推操诟骂,我很高兴自己渐渐不被人认识了。平生亲友没有只言片语寄给我,即便我写信给他们,他们也不回复,我自己庆幸可以避免再获罪了。先生您又开始再次赞扬我,这特别不是我期望的。⑤木有瘦,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乎?抑将又有取于此也?此事非相见不能尽。⑤树上有木瘤,石头上有晕斑,犀角有洞腔,以此来取悦于人,这都是事物的病态表征。被贬以来,无事可做,我默默地深自反省,回首我这三十年来的所作所为,大多都是这种病态啊。先生知道的都是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恐怕是只听到我的虚名没有考察我的实情,取其表面而弃其实际吧?还是想要从我的这些“病态”中有所收获?这件事不当面讲不能尽言其详。⑥自得罪后,不敢作文字。此书虽非文,然信笔书意,不觉累幅,亦不须示人。必喻此意。岁行尽,寒苦。惟万万节哀强食。不次。⑥自从获罪后,我就不敢再轻易提笔作文了。这封回信虽算不得什么文章,但信笔写来也已不知不觉累积成篇,先生也不要给别人看,一定要明白我的这个意思。将近年终,十分寒冷。希望您千万要节制悲伤的情绪努力饮食。好了,不再一一地说了。二、[明]张岱《琅娘福地记》琅娘福地记[明]张岱晋太康中,张茂先㈤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老人问茂先日:“君读书几何?”茂先日:“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日:“何书?”日:“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日:“万国志也。“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署篆,日“琅娘福地”。问老人日:“何地?”日:“此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指二犬日:“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开门琳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祷机》《春秋》诸书,亦皆在焉。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茂先为停停宿而出,谓老人日:“异日裹根再访,纵观群书。“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辞亦合,初无缝隙。茂先痴痞伫视,望石再拜四去。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繇前视伏羲,已是其叔季。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姑人。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示。[注]张茂先:名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FA.在张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当张茂先提出“裹粮再访”的请求时,老人又笑而不答。两“笑”之下,老人宽容、神秘的形象呼之欲出。B.本文借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揭示了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桃花源记》则借虚构桃源仙境寄托社会理想: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C.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D.张岱行文善于渲染,笔墨传神:说老人,则有“枕书石上卧”;写福地,则有痴龙“守此二千年矣”。结尾用韵文的形式点明主旨,发人深思。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门肃茂先入 肃:恭敬的样子B.茂先为停值宿而出信宿:两三天C.异日裹根再访裹粮:携带粮食D.读书三十乘乘:车.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f茂先坐与论说[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I若二十年外书若望仆不相师J多用未闻''[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f望石再拜而去[毕礼南归之.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1)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3分)(2)方知余见小,春秋问姑蠕。(4分)二、[明]张岱《琅娘福地记》C【解析】并非“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作者的目的是间接引出世上未读之书还有很多。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中实词的含义。“肃”在句中处于谓语位置,此处做动词用,应解释为“恭敬地引导“。B【解析】B项,假设连词,意为“如果”/动词,好像。A项,均为介词,意为“和”;C项,均为助词,意为“……的”;D项,均为连词,表示顺承.(1)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2)(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解析】(1)中注意“爽”和“饷”的翻译。(2)中注意后半句要联系《逍遥游》中的句子,根据文意进行翻译。原文译文

晋太康中,张茂先闺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苓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署篆,曰“琅娘福地”。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晋朝太康年间,张茂先担任建安从事,在洞山游玩。沿着溪水走入深山,看到有一个老人以书为枕在石头上躺着,张茂先坐着和他谈论。(张茂先)看着老人所枕的书,都是蝌蚪文,不能辨认,张茂先感到很奇怪。老人问张茂先说:“你读了多少书啊?”张茂先说:“我没有读的书是二十年年之内写就的书,如果是二十年以外的书啊,那么我当然已经读完了。”老人微笑着,握着张茂先的手臂,在石壁下行走,忽然就有一扇门可以走进去,路面非常宽阔,到了一个屋舍里,里面有万卷藏书。(他)问老人说:“这是什么书?”老人说:“这是世史。”又到一间屋子,里面的藏书更多。(他)又问:“这是什么书?”老人说:“这是万国志。”后来(他们)又到了一个密室,门外面的门闩上了锁,很牢固,有两只黑色的狗在门前守护,上面有篆体的题字,写着“琅娘福地”。(他)又问老人说:“这是什么地方?”老人说:“这里有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老人)又指着两只狗说:“这是痴龙,守在这里已经两千年了。”开门帚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祷机》《春秋》诸书,亦皆在焉。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老人)开门恭敬地引导张茂先让他先进门,(张茂先)看见老人所藏的书,都是秦汉之前以及海外各国的事情,大多是(他)没有听说过的事,比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祷机》《春秋》等书籍,也都在这里面。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张茂先为此停留了两三天才出洞,(他)对老人说:“他日我会携带粮食再来拜访,纵观所有的书籍。”老人笑而不答,(他)送茂先走出洞。刚出去,门石忽然间自己关闭了。张茂先回头一看,只看到杂草藤萝,绕着石头生长,石头上都是苔辞,也已经合拢在一起,跟开始一样没有任何的缝隙。张茂先痴痴地伫立在那里,望着石壁,(他)对着石壁拜了两拜才离开了。能茂先为停停箱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根再访,纵观群书。”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辟亦合,初无缝隙。茂先痴痣伫视,望石再拜回去。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繇前视伏羲,已是其叔季。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姑蝇。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示。秦始皇焚烧书籍,咸阳的大火正炽热。这个石洞中有完整的书籍,并没有遗失一个字。上溯到用文字记事之前,已经有人结绳记事。从前人角度看伏羲,已经是他的弟辈。海外有很多著名的国家,九州也只是其中的一颗黑痣而已。读书三十车,也是千千万万的书籍中的一二。(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石彭与凫毛,所见识到的如同孩童一般幼稚。(他)想进山再问老人,但是迷失路途无法到达。回头观望绝壁之间,只有荒生的藤蔓和薜荔。后悔自己一走出山门,就只可望着深山,却难以企及。在此处坐下或躺着十年左右,或许这个地方的石门还会再开吧。三、《宋史•俞献卿传》俞献卿,字谏臣,歙人。少与兄献可以文学知名,皆中进士第。献卿起家补安丰县尉。有僧贵宁,积财甚厚,其徒杀之,诣县绐言师出游矣。献卿曰:“吾与宁善,不告而去,岂有异乎?”其徒色动,因执之,得其所瘗堆1尸,一县大惊。调昭州军事推官,会宜州陈进乱,象州守不任事,转运使檄献卿往佐之。及至,守谋弃城,献卿曰:“临难苟免,可乎?贼至,尚当力击:不胜,有死而已,奈何弃去。”初,昭州积缗钱银万,献卿尽用平汆,至积谷数万,及是大兵至,赖以馈军。除殿中侍御史,为三司盐铁判官。上言:“天下谷帛日益耗物价日益高欲民力之不屈不可得也今天下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数倍矣人皆谓稻苗未立而和汆桑叶未吐而和买。”淮、浙盐利不登,命献卿往经度之,更立新法,岁增部裸缗钱甚众。会其兄为盐铁副使,徙开封府判官。朝廷择陕西转运使,宰相连进数人,不称旨。他日,献卿在所拟中。帝曰:“此可以除陕西转运使。”时边吏多因事邀功,泾原路铃辖擅于武延川凿边壕,献卿度必招寇患,亟檄罢之。未几,贼果至,杀将士,塞所凿壕而去。徙京西。因入对,甚言赵振堪将帅,范仲淹、明镐可大用,及条上边策甚备。除福建转运使,还判三司盐铁勾院,累迁的节刑部郎中、直史馆、知荆南,历户部、度支、盐铁副使,以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杭州。暴风,江潮溢决堤,献卿大发卒凿西山,作堤数十里,民以为便。还,勾当三班院,知通进、银台司,最后知应天府,以刑部侍郎蓼住,卒。(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九》,有删改)【注】瘗(yi):埋葬。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FA.俞献卿聪明敏捷。他少年时以精通古代文献经典出名;他在安丰县任职时,有个和尚杀了自己的师父,却想欺瞒官府,被俞献卿识破,真相大白后,全县震惊。B.俞献卿恪尽职守。他被派往象州协助太守处理叛乱时,反对弃城而逃;当初,他就预料到会有人叛乱,用公款购买很多粮食,这时候正好派上用场。C.俞献卿深得皇帝信任。朝廷挑选陕西转运使,宰相呈上好几个人选,皇帝都不满意,一次,皇帝看到名单中有俞献卿,即认可他,并让他担任这个职务。D.俞献卿关注民生,有才能。他上书关心粮、布价格;他在杭州任职,杭州受到风暴侵扰,他挖山筑堤,百姓得到便利;他被派去管理淮、浙盐利,政绩显著。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下谷帛日益耗物/价日益高欲民力之/不屈不可得也/今天下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数倍矣/人皆谓稻苗未立而和汆/桑叶未吐而和买B.天下谷帛日益耗/物价日益高/欲民力之不屈/不可得也/今天下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数倍矣/人皆谓稻苗未立而和汆/桑叶未吐而和买C.天下谷帛日益耗/物价日益高欲/民力之不屈/不可得也/今天下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数倍矣/人皆谓稻苗未立而和汆/桑叶未吐而和买D.天下谷帛日益耗/物价日益高/欲民力之不屈/不可得也/今天下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数倍矣/人皆谓稻苗未立而和汆/桑叶未吐而和买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高一级考试,即会试的,称为进士。B.盐课指古代的盐税,盐税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C.尚书,一指儒家经典《尚书》,二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政府官员名称,如刑部尚书。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我国很早就建立了官员退休制度,各朝代退休年龄不尽相同。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临难苟免,可乎?贼至,尚当力击。(5分)(2)泾原路铃辖擅于武延川凿边壕,献卿度必招寇患,亟檄罢之。(5分)三、《宋史•俞献卿传》LB【解析】“当初,他就预料到会有人叛乱”于文无据。D【解析】原文标点为:天下谷帛日益耗,物价日益高,欲民力之不屈,不可得也。今天下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数倍矣。人皆谓稻苗未立而和汆,桑叶未吐而和买。A【解析】“会试”应改为“殿试”。(1)面对危难苟且逃避,行吗?叛贼到了,还应当奋力抗击。(得分点:临、苟、免、力,每个词1分;句意1分)(2)泾原路铃辖擅自在武延川开挖边防战壕,俞献卿推测一定会招致外敌侵扰的祸害,赶紧发文制止了他。(得分点:擅、度、亟、檄,每个词1分;句意1分)【译文】俞献卿,字谏臣,是歙(Sh»县人。少年时和哥哥俞献可因为(精通)古代文献经典而闻名,都考中了进±»俞献卿初次任职,被补授安丰县尉。有个叫贵宁的和尚,积累了丰厚的财产,他的徒弟杀了他,到县衙欺瞒说师父出游了。俞献卿说:“我和贵宁关系好,他没有告诉我而离去,难道发生异常情况了?”贵宁的徒弟脸色变了,俞献卿就把他抓起来,找出他埋葬的尸体,全县大吃一惊。俞献卿调任昭州军事推官,碰上宜州陈进叛乱,象州太守不能尽职,转运使发文通知俞献卿前往帮助他。等俞献卿到达后,太守打算弃城逃走,俞献卿说:“面对危难苟且逃避,行吗?叛贼到了,还应当奋力抗击;不能取胜,不过一死而己,怎么能弃城逃走?”起初,昭州积存钱币极多,俞献卿全部用来买粮,以至积累了几万石,等这时大军到来,靠这供给军粮。授任殿中侍御史,担任三司盐铁判官。(俞献卿)上书说:“天下粮食、布帛日益消耗,物价日益上涨,想不损伤民力,是不可能的。现在天下粮食、布帛的价钱,比祥符初年增长了几倍。人们都说禾苗没有长成就被官府收购,桑叶没有长出就被官府征购。”淮、浙盐利不丰厚,朝廷命令俞献卿前往经营,改立新法,每年增加盐税钱很多。恰好俞献卿的哥哥担任盐铁副使,调任开封府判官。朝廷挑选陕西转运使,宰相连续推荐几个人,皇帝都不满意。一天,俞献卿在拟定的名单中。皇帝说:“这个人可以任陕西转运使。”当时边境上的将领大多通过修筑军事工程请功,泾原路铃辖擅自在武延川开挖边防战壕,俞献卿推测一定会招致外敌侵扰的祸害,赶紧发文制止了他。不久,敌人果然来了,杀害将土,填塞所挖的战壕而离去。调往京西。趁着入朝对答,极力陈述赵振可任将帅,范仲淹、明镐可以重用,并逐条呈上边境策略,第略很完备。授任福建转运使,回京任判三司盐铁勾院,多次升职担任尚书刑部郎中、直史馆、荆南知府,历任户部、度支、盐铁副使,凭着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的身份担任杭州知府。起暴风,江潮冲击堤岸,俞献卿大量征调士兵开挖西山,筑堤几十里,百姓因之得到便利。回京,主管三班院,掌管通进、银台司,最后担任应天府知府,以刑部侍郎身份退休,去世。四、[明]归有光《上万侍郎书》上万侍郎书[明]归有光居京师,荷蒙垂盼。念三十余年故知,殊不以地望逾绝而少变。而大臣好贤乐善、休休有容之度,非今世之所宜有也!有光是以亦不自嫌外,以成盛德高谊之名,令海内之人见之。有光晚得一第,受命出宰百里①,才不逮志,动与时忤。然一念为民,不敢自堕于冥冥之中,拊循劳徐②,使鳏寡不失其职。发于诚然,鬼神所知。使在建武之世,宜有封侯爵赏之望。今被挫讪③如此,良可悯恻。流言朋兴,从而信之者十九,小民之情,何以能自达于朝廷?赖阁下桑梓连壤,所闻所见,独深知而信之。时人以有光徒读书无用,又老大,不能与后来英俊驰骋。妄自测疑,不待问而自以为甄别已有定论矣。夫监郡之于有司之贤不肖,多从意度;又取信于所使咨访之人。只如不睹其人之面,望其影而定其长短妍丑,亦无当矣。如又加以私情爱憎,又如所谓流言者,使伯夷、中徒狄复生于今,亦不免于世之尘垢,非饿死抱石,不能自明也。夫士之所负者气耳。于其气之方盛,自以古人之功业不足为;其稍歉,则犹欲比肩于今人;其又歉,则视今人已不可及矣。方其久讪于科试,得一第为州县吏,已为逾分;今则顾念养生之计,欲得郡文学,已复不可望。计已无聊,当引而去之。譬行舟于水,值风水之顺快,可以一泻千里;至于逆浪排天,篙橹俱失,前进不止,未有不没溺者也。不于此时求住泊之所,当何所之乎?兹复有渎于阁下者,自以禽鸟犹爱其羽,修身洁行,白首为小人所败。如此人④者,不徒欲穷其当世之禄位,而又欲穷其后世之名。故自托于阁下之知,得一言明白,则万口不足以败之。假令数百人见誉,而阁下未之许,不足喜也;假令数百人见毁,而阁下许之,不足惴也。故大人君子一言,天下后世以为准。有光甘自放废,得从荀卿屈原之后矣!今兹遣人北上,为请先人敕命,及上解官疏,并道所以。轻于冒渎,无任惶悚。不宣。(选自《归有光散文选集》,有删节)【注】①出宰百里:出任县令。②劳徐:慰问、劝勉。③挫讪:贬斥。④此人:作者自指.L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FA.作者晚年才及第,受命为县令;任县令时他一心勤政为民,却招致贬斥,感到很委屈。B.作者揭露了明代官场的不良风气:流言诽谤;监郡甄别官吏大多主观臆测,偏听偏信。C.作者以“禽鸟犹爱其羽”为喻,表明自己一向洁身自爱,希望万侍郎能为他表明清白。D.作者最后说,若大人君子不能为他公正进言,他甘被放逐,步荀子、屈原后尘以死明志。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盛德高谊之名 盛:美好B.才不逮志 逮:赶上C.良可悯恻 良:确实D.当引而去之 引:引领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①时人以有光徒读书无用,又老大,不能与后来英俊驰骋。(3分)②假令数百人见誉,而阁下未之许,不足喜也。四、[明]归有光《上万侍郎书》LD【解析】D项:该项假设关系不存在,“以死明志”乃无中生有。.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