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南城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6月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6月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6月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6月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6月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6月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江西省抚州市南城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6月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PAGE42-江西省抚州市南城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6月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江西省抚州市南城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6月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疫灾是急性、烈性传染病大规模流行所导致的灾害。它既可以是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引起的原生灾害,也可以是其他自然和人为灾害诱发的次生灾害.疫灾直接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是必须重视和应对的一个重要灾害。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疫灾作为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因子,从来没有缺席过.一方面,疫灾单独发生或与其他灾害叠加,对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产生巨大危害.疫灾之祸常不单行,多与水、旱、蝗、震,饥、兵等灾结伴而行。疫灾流行时,“死者太半"“死者什七八”“死者不可胜数”等大批人口死亡的描述,史不绝书.另一方面,人类通过与疫灾的抗争并不断战胜疫灾,推动了预防医学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比如,东汉末年的伤寒大流行,催生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明代小冰河期瘟疫的频繁流行,造就了吴又可的《瘟疫论》;清末东北地区的鼠疫大流行,促成了国家防疫机构的建立。对历史疫灾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意义。“天灾流行,国家代有”,病原体与人类同进化,疫灾与人类相始终。即使到了今日,虽然许多古老疫病(如伤寒、天花、麻疹、白喉等)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新的疫病(如非典、中东呼吸综合征、新冠肺炎等)不断出现,疫灾流行的威胁并没有彻底消除.不仅如此,随着人类对自然干扰的深入和全球环境的变化,疫病传播的速度、途径、方式以及微生物的致病能力,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复杂变化,甚至一些旧的传染病(如肺结核、血吸虫病、病毒性肝炎等)还有死灰复燃之势。防控疫病流行依然是当今社会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民族振兴的重大任务。开展历史疫灾研究,探索疫灾的形成机理,揭示历史疫灾的流行规律,对完善卫生防疫体系,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凡民有丧,匍匐救之”,中国历代十分重视疫灾的救治。中国古人由于没有弄清疫灾流行的真正原因,对疫情防控缺少有效方法,故而每当大疫之时,人心惶惶,谣诼纷飞,对社会稳定造成极大的冲击.开展历史疫灾研究,总结历史疫灾的应对经验,剖析历史疫灾的社会危害,对于增强民众的防范意识,指导民众的抗疫实践,强化政府的疫灾防控治理能力,维护疫灾冲击下的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以及研究的问题的复杂化和综合化,融合多学科研究手段与方法已成为当前科学研究的新趋势。因此,开展历史疫灾研究,追溯历史疫灾的时间过程,探究历史疫灾的空间分布,分析历史疫灾的社会影响,对于拓宽历史学的空间视野,拓展地理学的时间尺度,拓新灾害学的研究领域;对于促进历史学、地理学和灾害学的交叉融合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摘编自龚胜生《中国古代疫灾发生的规律与思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历史上,疫灾对人类各方面产生过巨大危害,它常常与水、旱、蝗等灾害叠加,危害尤甚。B。受病原体不断进化等因素影响,虽然人类抗疫取得积极成效,但疫灾流行的威胁未彻底消除。C。古人对疫灾形成机理有困惑,官府对防控不作为,使古代大疫总伴随着人心惶怕,谣诼纷飞。D.开展历史疫灾研究既有对医疗、民众、政府的实践意义,又有促进相关学科融合的理论意义。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开篇明确了何为疫灾,引出后文关于历史疫灾研究的当代意义的论述。B.文章第二段从历史上疫灾对人类的危害与推动作用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体现出辩证的态度。C。文章先分析疫灾的历史影响,又论述了疫灾的当代意义,评古论今,立足当代,纵横开阖.D.对于历代疫灾研究的三个当代意义,文章都是先分析现象,然后由之得出结论,条理清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常言道“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此处的“大疫"指的就是由病毒等微生物引起的原生疫灾。B。《伤寒杂病论》和《瘟疫论》的出现,说明疫灾固然带来了危害,也酝酿了医学进步的契机。C。疫病的传播与人类对自然的干扰有关,只要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就可以控制疫灾的发生。D.融合多学科研究手段与方法是当前科学研究的新趋势,疫灾研究也应该以学科融合为重心。【答案】1。C2.C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第一步是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C项,“官府对防控不作为”说法错误。原文中说“‘凡民有丧,匍匐救之’,中国历代十分重视疫灾的救治”可知,中国历代官府都十分重视疫灾的救治。因此,题干中“官府对防控不作为”曲解文意。故选C。【2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原文论证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又论述了疫灾的当代意义”说法错误。原文第三自然段开头就提出“对历史疫灾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意义",接着论述了“开展历史疫灾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第四自然段“开展历史疫灾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五自然段“开展历史疫灾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可见文章论述的是对历史疫灾研究的当代意义,而不是“疫灾的当代意义"。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不要死抠字眼。A项,“此处的‘大疫'指的就是由病毒等微生物引起的原生疫灾"说法错误。此处的“大疫”指的是“其他自然和人为灾害诱发的次生灾害”。C项,“只要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就可以控制疫灾的发生"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对于增强民众的防范意识,指导民众的抗疫实践,强化政府的疫灾防控治理能力,维护疫灾冲击下的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分析可知,控制疫灾的发生需要多管齐下,选项的说法太绝对。D项,“疫灾研究也应该以学科融合为重心”说法错误。原文只说“开展历史疫灾研究”“对于促进历史学、地理学和灾害学的交叉融合,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并没有“以学科融合为重心”的意思。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智慧城市建设是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城市管理与运行效率,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新引擎,一经提出就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如今,“智慧”概念已渗透到城市的各个领域,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环保、智慧社区等,不断提高着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实际上,智慧城市这一概念问世时间尚短,智慧城市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未来发展方向还需要深入研究。针对我国城市发展现状,可以探索一种智慧城市建设新模式--超时空发展模式.它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冲破地域阻隔,跨越时间局限,打造一种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虚拟生活模式,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运行效率。在超时空发展模式中,通讯代替交通成为城市运行系统的枢纽,居民既可减少出行,又可摆脱地域束缚,学习、工作和生活变得非常方便.同时,通讯技术与空间信息技术的结合与发展,会让城市物流由物质资料实体流动向信息化流动转变,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提高城市物流发展水平.(摘编自文丰安、葛南南《智慧城市建设新理念》)材料二: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推进城市治理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手段创新,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这在疫情防控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比如,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子公司承担了浙江省际疫情检查站点的软件部署及现场设备搭建任务,平均每天监测车辆3000多台9000余人次,发挥了智慧检查站助力疫情防控的作用.又如,“杭州办事服务”APP第一时间上线“防控疫情”板块,让疫情公开透明。再如,江苏苏州吴中区运用智慧城市“大脑",为人民群众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提供线上平台,使得百姓足不出户就可享受政务服务,减少了人口聚集和交叉感染的风险.智慧城市可以通过城市“大脑”实现公共数据集中汇聚,建立健全跨部门数据共享流通机制,既高效调动资源,又优化政府治理。从当下看,通过系统建设智慧城市,可以有效降低人员聚集,避免人工传递数据而产生的错误、延迟等问题,也可以提前研判预警、有效防控疫情;从长远看,则可以全面促进城市治理升级、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就此而言,各地政府不妨立足当前,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助力疫情防控;更着眼长远,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政府治理升級、经济结构优化。(摘编自钟山《“智慧城市”建设助力疫情防控》)材料三:目前,全球16项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均出自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其中4项标准被16个联合国机构共同组建的“合作共建可持续智慧城市全球举措”(U4SSC)所采用,成为迪拜、新加坡等40多个试点城市的评估标准。据介绍,这16项国际标准,涵盖技术框架、城市综合管理、水管理等多项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城市的人居环境、政府公共服务和办事效率、经济等3个方面进行考量,涉及城市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水电气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就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标准,“更符合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智慧城市的建设”.“智慧城市标准体现了中国在新兴领域国际标准化的发展实力,以及在国际竞争中弯道超车的雄心,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烽火科技’作为央企,应该在这个领域起到和自身地位相称的作用。”牵头制定这16项国际标准的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智慧城市研究室主任桑梓勤博士说,智慧城市是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烽火科技"发展转型过程的战略重点,是从“通信专家”成为“信息化专家”的内在需求,“智慧城市是国家新常态中经济转型的核心重点,汇集了所有经济领域和技术领域的迫切需求和最新成果"。(摘编自胡琼之、张华《全球16个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均出自武汉》)4.下列不属于“智慧城市”概念被渗透利用的一—项是()A.对城市交通信号灯进行信息化改造升级,有效减缓了城市交通拥堵。B.教育部门借助即时通讯平台组织网上教学,在抗疫期间实现了停课不停学。C.小区服务人员通过电话逐户查询在家隔离居民的健康信息减少了交叉感染的风险.D.居民使用能记录电能消耗、即时传送信息便于监控和自动缴费的电表.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A.智慧城市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管理与运行效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我国制定相关国际标准时既关照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也考虑了全球共享。B.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基础,借此实现城市公共数据的汇集、共享、流动,当前智慧城市中通讯已成为城市运行系统的枢纽。C.疫情信息的有效传递、沟通、公布,对疫情防控起到了较好作用,从长远看,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和数字经济发展有赖于智慧城市建设。D。制定出新领域的国际标准,体现了我国相关方面的实力和抱负.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制定的16项智慧城市国际标准体现了中国贡献,符合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建设实际。6。请结合材料,概括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取得的成效。【答案】4。C5。B6.①“智慧”概念已渗透到城市的各个领域,不断提高着城市居民的奉福感,②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了城市治理创新,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③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提高了疫情防控的效率。④制定了诸多智慧城市国际标准,部分被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共享。【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不属于‘智慧城市’概念被渗透利用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C项,“小区服务人员通过电话逐户查询在家隔离居民的健康信息”中,电话查询属于传统信息手段,没使用智慧信息技术。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B项,“当前智慧城市中通讯已成为城市运行系统的枢纽”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一中“在超时空发展模式中,通讯代替交通成为城市运行系统的枢纽”可见,“通讯代替交通成为城市运行系统的枢纽"属于未来“超时空发展模式”阶段,目前还未实现。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结合文中相关信息进行概括,根据题干要求,回到原文中筛选关键信息,分点概括作答即可.根据材料一“如今,‘智慧’概念已渗透到城市的各个领域,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环保、智慧社区等,不断提高着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可概括出第①点;根据材料二“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推进城市治理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手段创新,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可概括出第②点;“这在疫情防控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比如,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子公司承担了浙江省际疫情检查站点的软件部署及现场设备搭建任务……发挥了智慧检查站助力疫情防控的作用.又如,‘杭州办事服务’APP第一时间上线‘防控疫情'板块,让疫情公开透明.再如,江苏苏州吴中区运用智慧城市‘大脑’,为人民群众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提供线上平台,使得百姓足不出户就可享受政务服务,减少了人口聚集和交叉感染的风险”可概括出第③点;根据材料三“全球16项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均出自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其中4项标准被16个联合国机构共同组建的‘合作共建可持续智慧城市全球举措'(U4SSC)所采用,成为迪拜、新加坡等40多个试点城市的评估标准"可概括出第④点。【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英雄之器[日]芥川龙之介“项羽此人,终究不是英雄之器。”汉军大将吕马通将自己的一张长脸越发拉长,捋着稀疏的髭须,如此说道。他身边还有十余人围着灯火而坐,夜晚的营帐中,每张脸孔都在灯下泛着红光。而且,众人脸上都浮现出平日所没有的微笑,或许是因为今日一战大获全胜,取得了西楚霸王的首级,这份喜悦尚未消散的缘故。“是吗?"有一人问道。这人鼻梁高挺、目光锐利,唇边漾着一丝嘲讽的微笑,直直地盯着吕马通的眉间。不知何故,吕马通似乎有些狼狈。“诚然,项羽武功高强,毕竟他连涂山禹王庙的石鼎都能举起。今日之战也是如此,一时间,在下还以为要命丧当场。李佐被杀,王恒也被杀,着实是势不可挡。论起项羽的武功,的确高强无比哪。”对方依然微微含笑,淡然颔首。营帐外悄然无声,除了远处传来两三声号角,连马嘶声也听不到。空气中隐隐飘着枯叶的味道。“然而——”吕马通环视众人,配合着“然而”的话头,眨了眨眼。“然而,项羽却非英雄之器。证据依然是今日之战。楚军被追到乌江时,只剩下区区二十八骑,根本无法与我方云集的大军对抗。而且,据说乌江亭长特意前来迎接项羽,打算用船助他返回江东。若项羽真是英雄之器,即便含羞忍辱,也应当渡过乌江,以图后日卷土重来。这本不是应当顾及什么体面的时候嘛。”“如此说来,所谓的英雄之器,就是要精于算计啰?”听了这句话,众人都低声笑了起来。但吕马通并未气馁,他不再捋胡须,微微挺起胸膛,时不时地瞥一眼那张鼻梁高挺、目光锐利的脸孔,猛力做着手势,侃侃说道:“不,在下并非此意.说到项羽……据说,今日之战开始前,项羽对二十八名部下言道:‘亡项羽者天也,非由人力之不足。吾必以仅余之兵力,三破汉军于诸君之前,以作证见。'实际上,他岂止三破我军,而是九战九胜。若依在下看来,项羽此举其实甚为怯懦,将自己的失败委过于上天——上天岂不烦恼?他若是渡过乌江,纠合江东健儿,再度逐鹿中原之后才说这番话,倒也罢了。但他并非如此。明明可以堂堂皇皇地活下去,他却自蹈死路。在下说项羽不是英雄之器,并非仅因为他不精于算计,将一切归咎于天命,以此来搪塞—-这实在不可取。在下以为,所谓英雄,绝非这等人物。当然,萧丞相等饱学之士会如何评说,在下就不得而知了。”吕马通得意地环顾左右,停住了口.众人或许觉得他的高论颇有道理,都满意地点头不语。唯有那个鼻梁高挺的人,眼中现出一种意外的感动,漆黑的瞳仁热烈地闪闪发亮。“是吗?项羽说了那番话?”“据传他说过。”吕马通上下晃动着长脸,重重地点头,又道:“这岂非懦弱?至少不是大丈夫之举。在下以为,所谓英雄,应当敢与上天相抗才是.”“有理。”“即便知晓天命,也应当奋力一争才是。”“有理。”“如此说来,项羽他……"刘邦扬起锐利的眼光,直盯着秋风中摇曳不定的灯火。片刻之后,仿佛自言自语似的,他徐徐说道:“如此说来,项羽真乃英雄之器也!"注: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新思潮派作家,作品取材多样丰富,注重艺术形象的完美,代表作有《罗生门》《竹林中》《鼻子》等。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是()A。吕马通“一张长脸越发拉长,捋着稀疏的髭须”,而刘邦则是“鼻梁高挺、目光尖锐,唇边漾着一丝嘲讽的微笑”,通过外貌对比凸显人物境界高低。B.通过环境描写,“营帐外悄然无声”“两三声号角”“枯叶的味道”等都体现了大战之后一切归于平静,和对英雄陨落的悲哀.C。吕马通认为项羽“武功高强"“势不可挡",但却不精于算计,心性怯懦而归咎于上天,最终错失渡过江东的时机,是“非英雄之器"的。D。芥川龙之介的改写增强了小说的戏剧性表达,使小说叙述更具情节张力,透露出了对英雄的惺惺相惜,展现出了中国古典式的英雄悲剧。8.司马迁《项羽本纪赞》中说:“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请结合文章末段刘邦对项羽的评价,浅谈吕马通与刘邦对于英雄之器的理解.9.作为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性作家,请简要分析芥川龙之介在《英雄之器》中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创新之处。【答案】7。C8。①吕马通认为项羽不应将战败归结于上天,应忍辱渡江,卷土重来,方为英雄之器。②刘邦认为项羽认清形势,有与天斗的勇气和不甘心,亦为英雄之器。③两人都认为英雄之器需有与天相抗的勇气;即使知晓天命,也需奋力一争。9.①重新审视历史事件,赋予对于英雄之器的多重评判和解读,包含对现世生活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层挖掘.②增加人物细节和心理描写,刘邦“徐徐说道"凸显英雄相惜,和英雄情怀难以为俗人所知,注重形象的完整性。③跳出时代的拘束,展现出传统社会与现代工业社会相互碰撞的灵感,暗含作者的怀疑主义。【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项,“但却不精于算计”不是吕马童的看法,原文刘邦问“如此说来,所谓的英雄之器,就是要精于算计啰?",吕马童回答说“不,在下并非此意……"。吕马童认为项羽明知不能战胜却逞匹夫之勇、不肯渡江重来;还用归咎上天来搪塞,是怯懦的表现。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重要信息、理解概括人物观点的能力。解答时要返回原文,找出能够体现人物观点的句子,通过语言等描写总结概括人物的观点态度。解答时先概括出观点,再通过文中的描写举例来佐证。吕马通与刘邦对于英雄之器的理解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首先看吕马童的观点,“楚军被追到乌江时,只剩下区区二十八骑,根本无法与我方云集的大军对抗。而且,据说乌江亭长特意前来迎接项羽,打算用船助他返回江东。若项羽真是英雄之器,即便含羞忍辱,也应当渡过乌江,以图后日卷土重来。这本不是应当顾及什么体面的时候嘛"“若依在下看来,项羽此举其实甚为怯懦,将自己的失败委过于上天——上天岂不烦恼?他若是渡过乌江,纠合江东健儿,再度逐鹿中原之后才说这番话,倒也罢了。但他并非如此.明明可以堂堂皇皇地活下去,他却自蹈死路”,可见吕马通认为项羽不应将战败归结于上天,应忍辱渡江,卷土重来,方为英雄之器.而刘邦的观点,他听吕马童说项羽对部下说“亡项羽者天也,非由人力之不足。吾必以仅余之兵力,三破汉军于诸君之前,以作证见"时,“眼中现出一种意外的感动,漆黑的瞳仁热烈地闪闪发亮。‘是吗?项羽说了那番话?’”,可见他认可项羽的这句话,因为这体现出项羽能够认清形势,但仍有与天斗的勇气和不甘心,亦为英雄之器。而他们两人都认可的是英雄之器需有与天相抗的勇气;即使知晓天命,也需奋力一争.这从下面对话中可以看出,“这岂非懦弱?至少不是大丈夫之举。在下以为,所谓英雄,应当敢与上天相抗才是”“有理”。【9题详解】本题考查探究作品的内容、写法及主旨。解答时,首先概括出小说的主要内容,分析出作品在塑造人物、体现主旨时采用的手法,然后结合背景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题目要求简要分析芥川龙之介在《英雄之器》中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创新之处。注意“创新之处”.本文围绕“项羽之死”的历史事件,通过描写吕马童与刘邦对项羽之死的看法,重新审视历史事件,赋予对于英雄之器的多重评判和解读,这是作者对中国古典文学内容上的创新;其实这就是借“项羽之死”的历史事件,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感悟,比如对项羽是不是英雄的不同看法,其实包含着作者对人性的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在历史事件之外的。从写法上看,小说以吕马童为主要描写对象,而对刘邦的描写很少,但却一点也不影响刘邦的形象,反而让人感觉到吕马童的简单、直率,刘邦的深不可测,刘邦更像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这是作者对人物塑造的创新.当然,作者也巧妙的借诸如“徐徐说道”这样的描写凸显刘邦对项羽英雄相惜,和英雄情怀难以为俗人所知的寂寞,注重形象的完整性.中国人对项羽的看法,是由中国传统社会中对英雄的定义而决定的;而作者在文中展现的却是工业社会中人们思想的多元性,作品跳出了时代的拘束,展现出传统社会与现代工业社会相互碰撞的灵感,暗含作者的怀疑主义.这是作者对中国古典文学思想的创新。【点睛】小说从大的范畴上讲属于记叙文,只是比一般的记叙文复杂一点,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组织阅读: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具体的分析,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人物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鉴赏人物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主人翁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人物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二、(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复官,徙江宁府,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威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奏曰:“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陛下持久不决,何也?”仁宗曰:“卿欲谁立?”拯曰:“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帝喜曰:“徐当议之。”请裁抑内侍,减节冗费,条责诸路监司,御史府得自举属官,减一岁休暇日,事皆施行。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选自《宋史·包拯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B.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C。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D.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端土产砚”,端砚因产于古端州(今广东肇庆)而得名。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并称为“四大名砚"。B。“龟鉴"即龟甲和镜子,龟可以卜吉凶,镜可以辨美丑,以龟作镜纽,借喻镜鉴前史,为人做事要履于“正中"。C.“朋党”指精诚团结的朋友与同侪,古人倡导君子应该胸怀修齐治平的理想,广结朋党,同心同德,为国尽忠。D.“路”指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路”这一行政区划始于宋代,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如福建路、两浙路。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包拯刚正直谏,多次斥责权臣。他用唐朝宰相魏征的三篇奏疏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还劝谏天子要爱惜人才,避免大兴土木等,朝廷大多予以实施推行。B.包拯敢于改革弊政,一心为民.旧时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他却打开官署正门,让人们到公堂前陈述是非曲直,方可不受官府小吏的欺瞒.C.包拯忠于职守,心系朝廷。任谏议大夫时,他询问皇帝迟迟未立太子的原因,引起皇帝的疑问,之后皇帝理解他是为国家长远考虑,表态将慢慢商议此事。D.包拯家风朴实淳正,不尚奢华.他厌恶官吏克扣百姓,要求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决不能贪污,否则不允许他们回到家乡,去世后也不能葬入家族墓地。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2)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答案】10。B11.C12.A13。(1)包拯在朝廷立身为人刚正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过他的人都很害怕他。(2)包拯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伪装言辞脸色来取悦别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与他断绝来往.【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主来诉”,牛主人来告状,告状应是到县衙,不会直接向包拯告状,后面要断开。排除C、D。“来告私杀牛者"即盗贼,包拯明断,所以“盗惊服”,其前后断开.排除A.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朋党”解释错误。朋党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在古代官场,结党营私是常事,多为争夺权力、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例如唐代的牛李党争。不能说其是“精诚团结,修齐治平,同心同德,为国尽忠”。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A项,“他用唐朝宰相魏征的三篇奏疏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错误.包拯向皇帝上书魏征的三篇奏疏,是希望皇帝把它们作为座右铭,拿来借鉴自勉.因原文有“愿"字,而且奏疏是给皇上进谏的,臣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恐有不妥。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答此类题一定要事先还原语境,切忌直接读句子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1)立朝,在朝廷立身;敛手,收敛;惮,害怕。(2)苟合,随意附和;伪,伪装;辞色,言辞脸色;悦,取悦;私书,私人信件;绝,断绝来往。【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注意体现句式和实词的各种用法及活用类型.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参考译文: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有一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发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非常佩服。(包拯)移任端州知府,升任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假借进贡的名义,肆意敛取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却命令工匠,只需要制造满足贡数的砚台即可,当政满一年,他没拿一方砚台回家。(包拯)担任天章阁待制、主持谏院。多次论述斥责权贵得宠大臣,请求朝廷废除一切由内廷施予的曲意恩赐。又依次递上唐魏郑公(魏征)的三篇奏疏,希望皇帝把它们当座右铭,作为借鉴。又上言天子应当明智地听取和采纳臣下的意见,辨清结党营私的人,爱惜有才能的人,不能坚持先入为主的主观意见,一共提了七件事;又请求去除刻薄的风气,抑制投机取巧的人,端正刑典,明确禁令,不要轻易大兴土木,禁止妖妄荒诞的事情,朝廷大多实施推行了这些意见.(包拯)恢复官位,调任江宁府,(包拯被朝廷)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为人刚正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过他的人都很害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做让黄河水变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私通贿赂)却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曲直,方可不受官府小吏的欺瞒。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自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包拯)升任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上奏说:“太子空缺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天下人都很担忧,陛下长时间犹豫不决,这是为什么?”仁宗说:“你想立谁为太子呢?”包拯说:“微臣我没什么才能而担任朝廷官职,之所以请求皇上预立太子,是为国家长远着想.陛下问我想让谁做太子,这是怀疑我啊。我已年届七十,又没有儿子,并不是谋求好处的人."皇帝高兴地说:“我会慢慢考虑商议这件事的。"包拯请求裁减内廷侍臣的人数,减损和节约浩大的开支,分类(条理清晰地)责成各省的行政机构尽职尽业,御史府可以自行推荐属官,减少每年的休假日期,这些事情都得到了实行。包拯性情严峻刚正,厌恶官吏克扣百姓,做事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贪官,但也会因为他们的诚实而宽恕他们。(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伪装言辞脸色来取悦别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与他断绝来往。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自已还是平民百姓时一样。(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污,不得回归老家,去世后也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算是我的子孙。”(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长城胡曾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长城汪遵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胡诗认为,古尧舜时代本来就是一个太平盛世的年代。B.汪诗说,秦朝的长城固若金汤,北方外敌都不敢越过临洮。C。汪诗用万里长城“连云际”与“三尺高”的尧殿台阶作了对比。D.两首诗都是咏史诗,语言浅显,笔锋犀利,富于深意,风格独特。15.两首诗都是以“长城”为题,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试作简要分析.【答案】14.A15。同:都指出了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借古讽今,以秦亡故事来警告当时的统治者.异:汪诗认为秦亡的原因是武力治国,未实行仁义道德,不能与有仁德的尧舜相提并论.胡诗指出秦亡是百姓受苦,祸起萧墙,不是外族入侵所致。【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古尧舜时代本来就是一个太平盛世的年代"理解错误,应为“效法尧舜以礼治天下自然就能达到天下太平”。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古代诗歌对比鉴赏的能力。胡诗结合诗句“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认为“秦始皇修长城使苍生受苦,他不知道最终祸乱起于国内,白白建造防范外族的万里长城了",分析出“秦亡是百姓受苦,祸起萧墙,不是外族入侵所致”。汪诗结合诗句“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认为“再强大的军事武力。也远远不如仁义道德的精神力量.空前强盛烜赫一时的秦王朝也不能和上古主修仁德的尧庭舜阶相提并论”,分析出“秦亡的是因为武力治国,未实行仁义道德,不能与有仁德的尧舜相提并论”。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成语“方枘圆凿”意思相似,表达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处世态度.(2)同样是描写赤壁附近的长江水,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一句描写月出之后雾气笼罩大江的景象,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一句,作者则用比喻手法描写出了江水的汹涌。(3)《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月光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美玉。【答案】(1).何方圜之能周兮(2).夫孰异道而相安(3).白露横江(4)。卷起千堆雪(5)。浮光跃金(6).静影沉璧【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能力。该题型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中需要注意的词语有“方圜”“孰"“跃金”“沉璧”等。第Ⅱ卷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英文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最近引发_______.在这部片子里,英国历史学家追随杜甫当年的脚步,重走杜甫走过的路,请英国戏剧家用“莎士比亚腔"朗诵杜甫的诗作,与中外学者对话,和中国老百姓交流,在_______的中国寻找“杜甫”的影子。这位西方探访者将杜甫与西方最伟大的文学家并列,并发出感慨:“在当代,往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离我们远去,寻旅者却可以在中国找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是啊,在中国提到杜甫,人们总是____。“,”,三岁小孩就能吟诵;他的律诗浑然天成,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典范;他的笔下有“,”的沉郁顿挫,“,”的人间疾苦,“,”的忧国忧民……尽管一生九死一生,甚至颠沛流离,但没有拘一已之欢,他的身上有一股广大的关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就像一棵扎根大地、枝繁叶茂的大树,一代代中国人从杜甫的诗心中汲取营养,从文学到人生再到家国。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争议日新月异总是心照不宣B。热议日新月异仍然心领神会C。热议日增月益仍然心照不宣D。争议日增月益总是心领神会18。将下列杜甫的诗句填入文中的引号内,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A.②③①④ B。③②①④ C。②③④① D.③②④①19.文中划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尽管一生颠沛流离,甚至九死一生,他的身上有一股广大的关怀,没有拘之一已之欢B.尽管一生九死一生,甚至颠沛流离,但没有拘于一己之欢,他的身上有一股广大的关怀C。尽管一生颠沛流离,甚至九死一生,但他没有拘于一己之欢,他的身上有一股广大的关怀D.尽管一生九死一生,甚至颠沛流离,他的身上有一股广大的关怀,没有拘于一己之欢【答案】17.B18.D19。C【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能力。解答技巧:(1)看词义,抓住近义成语中不同的语素或整个成语的含义,分析各自的侧重点、范围的大小、词义的轻重。(2)看对象,近义成语适用对象不同,有的适用于人,有的适用于物。(3)看褒贬近义成语感情色彩有不同,有褒义、贬义、中性之分.(4)看语体,有的成语用于书面,有的用于口语。(5)看功能,近义成语语法功能不同,不可乱用。“争议”指事情上在争论中,没有一致结论;“热议”指对某事的强烈关注、热烈讨论;这里没有争论之意,强调的是关注,所以用“热议”。“日新月异"是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现象;“日增月益”指一天天一月月地增添、加多;这里指的是发展迅速,没有增添、加多的意思,所以用“日新月异”。“总是"强调频率高,经常,老是;“仍然"表示某种情况持续不变,仍旧,照样;这里强调的是仍旧,照样,所以用“总是”.“心用不宜”指被此心里明白,面不公开说出来;“心领神会”指不用对方明说,心里已经领会,指深刻领会;这里强调的是不用对方明说,心里已经领会,所以用“心领神会”。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衔接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本段文字③句适合儿童,②出自律诗之冠《登高》,突出其抑扬顿挫,④强调贫富悬殊,百姓的疾苦,①体现忧国忧民。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要做好这类题,应该熟记病句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本句存在语序不当和成分残缺两种错误:1、语序不当,“甚至"表递进,所以“九死一生”放在后面;2、成分残缺,“但”后缺主语,加上主语“他”,“拘”与“一己之欢”是被动关系,被“一己之欢”拘束,所以应增加表被动的“于”字。故选C。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如今熬夜现象极其普遍,虽然各种关于熬夜伤身体的科普随处可见,____①,他们认为熬夜后白天补一觉就万事大吉了.殊不知,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是与体内昼夜节律的自然运行密切相关的.无论熬夜还是熬夜后再补觉,都打乱了人体正常的昼夜节律,___②,从而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所以说,_____③,大量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比如多轮班工作群体(如护士、安保人员等)虽然在夜班后可以得到补休,但他们依然是心脑血管和代谢疾病的高发群体。【答案】(1)。①但许多人对熬夜的危害不以为意(2)。②造成体内免疫系统发生紊乱(3)。③补觉绝非熬夜后的救命稻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第一空,根据横线前“虽然各种关于熬夜伤身体的科普随处可见”,以及横线后“他们认为熬夜后白天补一觉就万事大吉了",可知此处应填写“不熬夜不在意"“没有认识到熬夜的危害”之类的句子。第二空,根据横线前“打乱了人体正常的昼夜节律”和横线后“从而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可知此处应该填写二者之间的衔接的内容,比如“造成免疫系统紊乱"之类的句子.第三空,根据横线前“所以说”可知这是总结性的句子,根据横线后“虽然在夜班后可以得到补休,但他们依然是心脑血管和代谢疾病的高发群体”,可知此处应填写“补觉不能减轻熬夜的危害"之类的句子.【点睛】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21.请根据朱慧卿的漫画《脱贫攻坚战》,写一段文字,阐述其内容和寓意。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答案】内容:一块“贫困”的巨石挡住了致富之路;一位年轻干部满头大汗,手持钢钎和铁锤,正奋力凿开巨石;右边一家三口露出欣喜的表情.寓意:干部是脱贫攻坚战的中坚力量,带领百姓消灭贫困,走上富裕道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及语言表达简明、准确的能力.漫画是一门绘画艺术,它常用简单而又夸张的手法,勾画出幽默诙谐的画面,用以说明某种观点。因此,看漫画的画面是解题的重要环节。漫画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对概括漫画的寓意有提示作用.因此,我们在做漫画题时定要仔细、全面地观察画面。根据题干“请根据朱慧卿的漫画《脱贫攻坚战》,写一段文字”可知,该漫画的主题是“脱贫攻坚战”。漫画中一块“贫穷”的大石头堵在“致富之路”的中间,一位干部打扮的青年正手持钢钎和铁锤,满头大汗地奋力凿开巨石,寓意“干部是脱贫攻坚战的中坚力量”。干部身后是农民打扮的一家三口,表情喜悦,寓意“干部带领百姓消灭贫困,走上富裕道路"。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读书沙龙”活动中,老师郑重地向同学推荐近期出版的《中国精神读本》.这本书精选了从晚清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一百多年来的华文传世名篇,为读者展现出波澜壮阔的近现代中国精神进化史.其中既有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孙中山的《国事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继续努力”)、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也有入选中学教材的林觉民《与妻书》、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多数同学纷纷表示要认真阅读,但也有同学质疑,这些诗文年代已久,在当今以经济、科技实力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读之又有何益?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请结合自己阅读的体验或思考,写一篇文章回应那些同学的质疑.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中国精神,壮我中华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那些认为这些诗文过时的同学,其实是没有明白这些诗文当中蕴含的中国精神,更没有参透中国精神对我华夏民族的巨大价值。花放中华遍野,光洒神州万丈。打造大国风范,传递中华美德。问何以壮吾华夏,答曰:“中国精神”,壮吾巍巍中华。从古至今,中国一直是世界舞台上的重要角色,而中国精神则是其背后那无形的擎天博玉柱、架海紫金梁。正是有这一傲骨,中国才能一次又一次振翅高飞,一次又一次震惊世界。因而,我们要发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一种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那口经历无数次锻打的章丘铁锅爆红网络。一口铁锅经历多重复杂的工艺才成。其背后不正是大国工匠精神的体现吗?章丘铁锅爆红背后是一代又一代章丘人的坚守,才能被国人所熟知。如“天眼之父”南仁东,建设世界面积最大的一口“锅”相当于六十个足球场的射电望远镜,他用毕生精力与时间,只为让中国在天文方面独领风骚,FAST建成后不久,他便溘然长逝.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才让中国科技迅猛发展,走在世界前列。中国精神,一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当一百多年前,鸦片战争爆发,林则徐毅然写下这一诗句警示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他仍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老桑杰曲巴及其女儿一生,一生守护祖国最边疆。他一生无怨无悔,独自带领家人为祖国看护边疆,最终感动玉麦所有人。正是有这一感动天地的爱国精神,中国才能越走越远,越来越强.中国精神,一种“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开放包容的共同体精神。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致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本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有国家都应共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率先垂范,积极履行大国职责。不仅公布地质数据,还自曝短板—-水资源污染,致力建设亚投行,牵头举办进博会……中国正以其特有的方式改变每个人,改变世界。正是这种开放包容的命运共同体精神,才让中国在国际社会上不断发声,不断成长。中国精神深扎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它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优良品质,正是有这种精神,才让中国愈发强盛,让中国梦愈发美丽,愈发光彩照人。重读这些诗文,重温中国精神,莫忘历史,才能展望未来。那些质疑的同学,你们认为呢?【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分为材料和要求两部分。材料部分通过老师推荐的《中国精神读本》,展现了不同时期的伟人代表及他们的“中国精神”。其中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有梁启超“少年强则国强”从“未来"的角度展现的爱国精神;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继续努力"的坚韧的革命精神、拼搏精神;毛泽东“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为人民服务精神、红色精神等等。除了材料中给出的这些,考生还可以扩展思维,补充“中国精神”的内涵,比如“工匠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通过思考这些,考生会对“中国精神”的内涵有初步的了解.材料部分还给出了某些同学的质疑“这些诗文年代已久,在当今以经济、科技实力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读之又有何益?”。要求部分是“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请结合自己阅读的体验或思考,写一篇文章回应那些同学的质疑",这就相当于告诉考生,要肯定“中国精神”,即使在当代,中国精神也不过时.考生要论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