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山西省长治市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第一轮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1-2022学年山西省长治市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第一轮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1-2022学年山西省长治市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第一轮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1-2022学年山西省长治市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第一轮测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1-2022学年山西省长治市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第一轮测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山西省长治市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第一轮测试卷(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20题)1.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

A.由知到行的转化

B.由知到情的转化

C.由知、情到意、行的转化

D.由行到知的转化

2.尽管刺激不完整,但人们仍把一个事物知觉为一个整体,这是因为知觉具有()。

A.恒常性B.理解性C.选择性D.整体性

3.

4.我国课程设置以综合课程为主的阶段是()

A.高中阶段

B.初中阶段

C.小学阶段

D.大学阶段

5.

6.“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段话讲的是()。

A.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B.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C.直观性的教学原则D.启发性的教学原则

7.人类最早的教学手段是()。

A.文字材料B.口耳相传C.直观教具D.黑板加粉笔

8.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是()。

A.认知B.需要C.客观现实D.个性

9.在不同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都各不相同。这体现了教育具有()。

A.永恒性B.历史性C.阶级性D.相对独立性

10.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按照现成方案与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是()。

A.常规性思维B.集中性思维C.创造性思维D.发散性思维

11.“万绿丛中一点红”,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这主要是由于刺激物具有()

A.强度的特点

B.新异性的特点

C.变化的特点

D.对比的特点

12.情绪和情感所反映的是()

A.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B.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C.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D.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13.从动物的心理演化到人的心理,具有决定意义的条件是()。A.语言B.制造工具C.劳动D.直立行走

14.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学制改革在()。

A.1949年B.1950年C.1951年D.1952年

15.凯洛夫《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更侧重于哪一教育流派?()

A.形式教育派

B.实质教育派

C.传统教育派

D.现代教育派

16.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

A.主体地位B.主导作用C.领导作用D.执行作用

17.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学生B.教师C.家长D.校长

18.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是()

A.动作技能

B.认知技能

C.运算技能

D.智力技能

19.“将心比心”、“以己度人”体现的印象形成效应是()

A.首因效应

B.刻板印象

C.晕轮效应

D.投射倾向

20.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的理论是()。

A.成就动机理论B.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C.成绩结构理论D.强化理论

二、填空题(20题)21.课的类型主要有两大类:单一课和______。

22.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者认为课程应该围绕当代重大的_______来组织,帮助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

23.品德评价的方式主要有奖励、惩罚、_______和_______。

24.德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________、________。

25.学校文化由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组织文化和____________构成。

26.记忆过程包含___、___、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27.思维的基本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我国1902年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________。

29.人的意志行动的特征是有自觉的行动目的,以__为基础,受意识能动调节支配和__。

30.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反映称之为____________过程。

31.在斯坦福一比奈智力量表中,计算智商的公式是:智商等于__除以__再乘以100。

32.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_______、_______和体系化与具体化。

33.与再造想象相比,创造想象具有的特点有:首创性、_______和_______。

34._______是以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

35.按活动领域的不同,可以把能力分为_______和_______。

36.条件反射形成的关键在于________,其实质是大脑皮层有关神经中枢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

37.在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应将学校教育和__教育、__教育相配合,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38.家庭教育的教育内容具有_______的特点。

39.首先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理论描述和概括的教育学家是________。

40.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方法是________。

三、简答题(5题)41.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什么?

42.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43.简述教育的社会功能。

44.简要说明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45.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四、论述题(5题)46.试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47.试分析态度的理论。

48.意志的品质是什么?如何培养?

49.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灵活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

50.阅读下列案例,并回答问题。年轻的黄老师每次教完生字后,总是让学生回去把每个生字抄10遍,准备请用“巩固性教学原则”的相关原理分析案例中黄老师的“新规定”出台前后教学效果不同的原因。

五、辨析题(5题)51.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总能带来行为效率的提高。

52.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

53.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问卷法。

54.教育对社会发展有巨大作用,可以决定社会发展方向。

55.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

参考答案

1.AA

[解析]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了思想品德的基本结构。一般来说,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按知、情、意、行顺序进行的,知是基础,行是结果,情、意是催化剂。

2.D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3.D

4.D

5.A

6.D《学记》中提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思想,阐明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强迫或代替学生学。这体现了启发性的教学原则。

7.B最早的教育手段肯定不是文字,而应该是口头语言。根据基本的历史知识应该能够判断出来。

8.C

9.B

10.A此题主要考查思维的分类,一是要注意思维分类的维度,二是注意每个概念的含义。

11.D

12.D

13.C

14.C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使教育适应新的需要,政务院于1951年10月1日颁布《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学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15.C

16.B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与发展有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起关键作用;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7.B由于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能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教师。

18.A

19.D

20.B

21.混合课混合课

22.社会问题社会问题

23.评比操行评定评比,操行评定24.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25.制度文化26.识记保持27.概念,判断,推理28.壬寅学制29.随意运动克服内外困难

30.认识

31.智龄(心理年龄)实龄(生理年龄)智龄(心理年龄)实龄(生理年龄)32.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

33.独立性新颖性独立性,新颖性

34.学科课程学科课程35.一般能力;特殊能力

36.强化强化37.社会家庭

38.生活化生活化

39.夸美纽斯夸美纽斯40.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41.(1)思维与想象的有机统一。

(2)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

(3)常有“灵感”出现。

(4)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相结合。

(5)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

42.(1)人的知觉特点。(2)定势与功能固着。(3)已有知识经验。(4)情绪与动机。(5)个性因素(能力、气质、性格)。

43.教育对社会发展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与作用。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育的政治功能。

(2)教育的经济功能。

(3)教育的文化功能。

44.(1)性格和气质的联系。①性格和气质都属于稳定的人格特征;②性格和气质互相渗透,彼此制约,二者相互影响。气质对性格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气质影响到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及其行为方式,因而使性格带上某种气质的色彩和具有某种特殊的形式。第二,气质影响到性格形成和发展,气质影响性格形成的速度。性格对气质的影响:性格可以掩蔽和改造气质,指导气质的发展,使它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

(2)性格与气质的区别。①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②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③气质特征表现较早,性格特征出现较晚;④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

45.(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教师受过专业训练,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4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1)课程任务方面的改革目标。改变课程任务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2)课程结构方面的改革目标。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课程内容方面的改革目标。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课程实施方面的改革目标。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课程评价方面的改革目标。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课程管理方面的改革目标。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47.(1)态度的学习理论。霍夫兰等人认为,态度大致同其他习惯一样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人通过联想(包括强化和模仿)获得有关信息和情感的过程加上评价组成的。所谓联想就是两个或者多个观念(概念)之间构成联结通道,由一个观念可引起另一个观念的活动表现。强化对态度形成有相当的作用。当个体的态度得到社会的赞许,它就会得到强化,否则就得不到强化。态度的强化更多地依赖于赞许,或者同时受到两种相反的强化,其作用则取决于两者相对的强度。模仿是通过榜样人物形象的示范而产生的联想反应,即初级学习形式。榜样如果是强有力的、重要的或者亲近的人物,引起模仿的作用更大,甚至在没有榜样言语教诲的情况下,也是如此。(2)态度的分阶段形成理论。凯尔曼指出,态度形成以及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顺从,指在社会影响下,个人仅仅在外显行为上表示与别人一致,这里还谈不上有多少深刻的认识或者情绪成分。这种态度是表面的、外控的(受奖惩原则支配),一旦外因消失,它就中止。因此是暂时的。第二个阶段:认同,指由于喜欢某人、某群体或者某件事,乐于与其保持一致或者采取与其相同的表现。这种态度带有较多的情绪、情感成分,它虽然谈不上有多深刻的认识作基础,但已经比较主动了。第三个阶段:内化,即把情感认同的东西跟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联系起来,给予理智上的辨认,作出是非判断。这是一种认知性成分占主导地位的态度,它已经成为人格的一部分,因此一经产生就比较持久,不容易改变。(3)态度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认知不协调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关于人们在相互作用中其认知因素由不协调到协调,从而引起态度或者行为变化的研究领域。费斯廷格认为,任何人都有许多认知因素,他们之间存在三种情况:相互一致和协调的;相互冲突和不和谐的;无关的。当人们的两个认知因素处于第二种情况,人就会感受到不舒适或者紧张,并力求减缓。这种由于认知冲突(更多的是心理上的不一致)导致其内心不自在的状态,就叫做“认知不协调”现象。人出现了认知不协调现象,就会不由自主地驱使自己去减少这种矛盾,力求恢复或者保持认知因素之间的相对平衡和一致性。它通过以下几种途径:①改变或者否定两个认知因素中的一个;②对两个认知因素重新评价,减弱其中一个或者同时改变二者的重要性或者强度;③在不改变两个认知因素的情况下,增加一个或者几个能弥补鸿沟的新认知或者理由。

48.意志的品质:

(1)意志的自觉性。

(2)意志的果断性。

(3)意志的自制性。

(4)意志的坚韧性。

意志品质的培养:

(1)胸怀大志,确立崇高的理想。

(2)加强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3)从小事做起,在困难中磨炼意志。

(4)根据意志品质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联系实际进行阐述。

49.(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正确地运用直观性原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知觉,从而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领会、理解和掌握,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在教学中,教师应按照知觉的组织原则,正确地组织直观,才能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任务的重要条件。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是必要的。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50.(1)巩固性教学原则的基本含义: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2)贯彻巩固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①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②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③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④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3)案例分析:在“新规定”出台之前,黄老师对巩固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和贯彻要求的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