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文化史之心理学与社会学代表人物课件_第1页
德国文化史之心理学与社会学代表人物课件_第2页
德国文化史之心理学与社会学代表人物课件_第3页
德国文化史之心理学与社会学代表人物课件_第4页
德国文化史之心理学与社会学代表人物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德国文化史--心理学与社会学代表人物制作人:

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第三节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

TableofContents内容大纲20世纪的德国曾产生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在心理分析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最著名的人物便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和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年4月21日-1920年6月14日)。心理学和社会学并不比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的成果对人类发生效用的速度快,但对人类的影响却很深远,因此对它们的研究似更艰难。第一节概述LOREMIPSUM

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1885年在维也纳综合医院担任医师,从事脑解剖和病理学研究。然后私人开业治疗精神病。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1900年出版《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1919年成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最终形成。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1936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侵占,赴英国避难,次年于伦敦逝世。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第一单元人物简介LOREMIPSUM

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主要著作:

《梦的解析》1900

《精神分析中潜意识的注释》1912

《自我与本我》1923

《错觉的未来》1927

《焦虑问题》1926

《文明中的不悦》1930

《精神分析概述》1940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又称无意识,指无法被个体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主要是不能被客观现实、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的要求和欲望、已经被意识遗忘了的童年时期不愉快的经历、心理创伤等。潜意识(unconscious)介于两者之间,主要包括目前未被注意到或不在意识之中但通过自己集中注意或经他人提醒又能被带到意识区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前意识(preconscious)我们所知觉到的各种外界刺激。如感觉、知觉、情绪、思维等。意识(conscious)第二单元主要思想一、精神分析的心理结构

按心理(mind)如何组织加工经验的方式将心理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潜意识冰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我”构成人格的整体,各自代表了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是生物本能的我,它追求快乐;自我是心理社会的我,它追求现实;超我是道德理想的我,它追求完善。三个“我”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出现健康状况;当三者互不相让,产生敌意时,就会产生心理疾病。(二)利比多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两种危机:

固着:停滞在前一阶段不前倒退:不前进反而倒退到较初的阶段固着和倒退都是不正常的。早期利比多的发展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的正常与否。

弗洛伊德认为,生殖期的人格发展是在前面几个阶段的发展基础上加以发展的。在社会化过程中,这个时期奠定了人的行为模式,成为成熟的个体,使个体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征。性心理的发展过程如不能顺利地进行,停滞在某一发展阶段,即发生固着;或在个体受到挫折后从高级的发展阶段倒退到某一低级的发展阶段即产生了退行,就可能导致心理的异常,成为各种神经症、精神病产生的根源。来源于肉体的某种欠缺,其目的是消除肉体欠缺重建内部平衡。本能的特征(1)生本能——个体生存本能和种族延续本能。开始仅指性欲,后来泛指与保存生命有关的本能,包括所有指向快乐的行为;(2)死本能——死亡的愿望,包括攻击、自杀、谋杀等。本能的种类四、人格动力理论

人格的起源——潜意识中的本能

原发性焦虑:根源于与母体的分离——出生创伤焦虑。足够好的妈妈能让他克服。1现实性焦虑:由环境中真实的危险引起的焦虑。2五、其它(一)焦虑及其分类

定义:一种体验为紧张、担忧、烦乱和恐慌的不良情绪状态。是一种自我机能,使人警惕即将到来的危险,并对之做出相适应的反应。精神性焦虑:担心本我冲动会战胜自我,并引起他去做使他遭受惩罚事情的一种恐惧。3道德性焦虑:对违背超我的事情的焦虑。4升化——把可怕的无意识冲动被转化为社会接受的行为。(体育、绘画、跳舞)本能的一种间接表达,带来快乐的性质没有丧失,有一种疏泄的畅快。1、成熟的防御机制

(二)自我的防御机制A、压抑:自我把不被允许的念头从意识中排除出来,并将它控制于无意识中。B、替代:反应指向一个无威胁的目标,而不是无意识想针对的目标。如恐怖症。C、合理化作用:找借口。酸葡萄心理。D、反向形成:人按照与自己无意识欲望相反的方式行动。2、神经症性防御机制六、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一)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弗洛伊德认为浮现在脑海中的任何东西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借此可挖掘出潜意识中的症结。自由联想就是让病人自由诉说心中想到的任何东西,鼓励病人尽量回忆童年时期所遭受的精神创伤。这是弗洛伊德临床治疗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将处于潜意识中的欲望提升到意识中来,使问题得到解决。(二)释梦(dream

interpretation)弗洛伊德将梦境分为两层次:当事人所记忆者称为显性梦境(manifest

dream-content),显性梦境并非梦的真正内容。另一为当事人所不能记忆者为隐性梦境(latent

dream-thought),隐性梦境中隐含更重要的意义。心理治疗的目的,即在根据患者显性梦去解析其隐性梦的涵义,从而找出当事人潜意识中的问题。

(三)移情(transference)即患者对心理医生的情感反应。移情有正移情(Positive

transference)和负移情(negative

transference),正移情是患者将积极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负移情是患者将消极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借助移情,把病人早年形成的病理情结加以重现,重新经历往日的情感,进而帮助他解决这些心理冲突。移情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决定着一切医疗效果的成功与否,而且实际上,它还支配着个人与社会环境的所有关系。第三单元人物评价

英国生物学家A.G.坦斯利评论弗洛伊德的写作风格时说:“尽管弗洛伊德在写作时表达不是很系统,有时候会有含糊不清或不一致的情况,但他的行文风格优美、流畅、明晰而优雅,读起来让人很愉快,每个句子都意蕴深厚。”在聊起他的谈吐时,坦斯利说:“聊天时他也是个很好的伙伴,充满了风趣和幽默,而又不乏一针见血的智慧。”而在说起弗洛伊德坚持观点毫不退让时,他说:“弗洛伊德坚持自己的结论,对同行的敌对观点毫不在乎……要像他的某些同行那样妥协的话很容易,无非是修改一下措辞,或者选择用更抽象的、与主流思想相比不是那么突兀的说法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他拒绝这么做,因为这样……不是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的最完美表达。”美国心理学家T.H.

黧黑说:“如果一个人的伟大程度可以用他对后世的影响来衡量,那么弗洛伊德无疑是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几乎没有一项探讨人性的问题没有被他触及过。他的学说影响了文学、哲学、神学、伦理学、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流行心理学……弗洛伊德、达尔文和马克思可算是20世纪西方思潮的三位先知……他公开宣称和哥白尼、达尔文站在同一线上,向人们幼稚的自我中心挑战,希望唤醒人类,使之迈向成熟的自知之明。他对人类的本性和必然的灾难充满了悲观的结论,但在这种悲观的宿命论中却存在着一丝的希望,希望人们能以理智面对自己的潜意识和黑暗的本性,唯有如此才能扭转人类的命运。”

二十世纪,我们每个人的思维和理解,如果没有了他都会不一样,没有他那些超前的想法,没有他促使我们进入内心,我们每个人的思想、判断和感觉都会更狭隘、不自由、不公正。无论如何,只要我们想在人类心灵的迷宫中摸索前行,他的精神光辉都会继续照耀着我们的道路。弗洛伊德作为发现者和指引者所创造的一切,事先就解释过的一切,在将来也会与我们同在……

——茨威格第三节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现代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KarlHeinrichMarx)马克斯·韦伯(MaxWeber)埃米尔·杜尔凯姆(ÉmileDurkheim)LOREMIPSUM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韦伯最初在柏林大学开始教职生涯,并陆续于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等大学任教。对于当时德国的政界影响极大,曾前往凡尔赛会议代表德国进行谈判,并且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设计。是同泰勒和法约尔同一历史时期,并且对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确立做出杰出贡献,是公认的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被后世称为“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年4月21日-1920年6月14日)第一单元人物简介传统权力(世袭、低效率)1超凡权力(非理性)2法定权力(理性、合法)3韦伯认为--法定权力才能作为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它提供了慎重的公正。*管理的连续性使管理活动必须有秩序地进行。*以“能”为本的择人方式提供了理性基础。*领导者的权力受到约束,并非无限。,,,,第二单元主要思想--古典组织理论一、权力的来源:二、韦伯理想官僚制组织六项原则01职权原则02层次原则03工作原则04录用原则05分工原则06薪酬原则组织中的成员应有:固定和正式的职责依法行使职权

组织是根据合法程序确定的,应有其明确目标,并靠着这一套完整的法规制度,组织与规范成员的行为,以期有效地追求与达到组织的目标。职权原则组织的结构:由上而下逐层控制的体系

在组织内,按照地位的高低规定成员间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层次原则强调人与工作的关系:成员间只有对事的关系无对人的关系工作原则成员的选用与保障:每一职位均根据其资格限制(资历或学历)按自由契约原则,公开考试合格予以使用务求人尽其才录用原则专业分工与技术训练:对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并明确每人的工作范围及权责不断通过技术培训来提高工作效率分工原则成员的工资及升迁:按职位支付薪金建立奖惩与升迁制度,使成员安心工作,培养其事业心薪酬原则三、理想官僚组织模式(BureaucraticIdealType)韦伯认为—具备六种特征的组织,高度的理性化组织,其成员的工作行为也能达到预期效果,组织目标能顺利实现。贡献:理想官僚组织模式为行政组织指明了一条制度化的组织准则。不去纠缠有关官僚制效率的争论把目光投向准确性、连续性、纪律性、严整性与可靠性。

优点:

稳定;高效(有助于杜绝任人唯亲、组织涣散、人浮于事等现象)。理论主要创新之处四、"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特点第三单元人物评价马克斯·韦伯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关于基督新教伦理决定经济发展的观点和欧洲的发展本身相矛盾。意大利北部地方、巴伐利亚、莱茵河地区、西班牙和法国等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经常被看作资本主义发展单一因素决定论的反例,包括地理的、政治的或者其它单一因素的决定论,也包括新教伦理理论。一般认为历史上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力在于财产权的加强、交易成本的降低、封建主义的衰落和瓦解等。在现当代,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新加坡、日本等地在经济上取得了繁荣,而这些地区是具有儒家价值观的社会。东亚地区的成功,也和基督教没有关系。因此,表面看来马克斯·韦伯关于基督新教伦理和经济发展的理论似乎与事实相悖。但是,马克斯·韦伯在他的研究中仅仅试图揭示新教伦理在资本主义精神形成初期的所扮演的“火车扳道工”角色,此后的资本主义风尚(ethos)在时空的推移中获得了新的非宗教性能量和执着物欲的理由,人类历史也就此走上了新的轨道。韦伯的主要著作围绕于社会学的宗教和政治研究领域上,但他也对政治、经济学领域作出极大的贡献。他的知名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他对宗教社会学最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