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CYB_第1页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CYB_第2页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CYB_第3页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CYB_第4页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CYB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名词解释生态危机:指的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它包含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答案。科学问题是一种已知与未知的结合体、交界。科学事实:是指通过观察与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范式:范式是指通过一个具体科学理论为范例,通过解决科学中关键性、全局性的问题,给人们提供了关于世界整体的图式,即世界观。人类发展指数:HDI是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0年人文发展报告》中提出的,用以衡量联合国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是对传统的国民生产总值指标挑战的结果。人类发展指数由三个指标构成: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人均GDP的对数。这三个指标分别反映了人的长寿水平、知识水平和生活水平。科学的社会建制:社会建制是指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科学的社会建制是指科学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的一种社会现象。它从科学家的社会角色、科学专业、科学共同体及其活动、规范等方面反映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汤浅现象:由日本科学史家汤浅光朝1962年发现,汤浅现象是近代科学史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现象。如果定义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占全世界的25%就为科学兴隆期,那么科学兴隆期在世界范围内曾按下列顺序转移:意大利(1540-1610)、英国(1660-1730)、法国(1770-1830)、德国(1810-1920)、美国(1920-现在),而且上述各国的科学兴隆期平均约为80年。科学史上的这种现象被称为汤浅现象。默顿规范:1942年,默顿在《论科学与民主》一文中系统地阐述了科学活动的规范结构——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有组织的怀疑主义。对应规则:科学理论的结构在语言形式方面,可按从经验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实验数据,往往就是仪器指针的读数;第二个层次是科学事实,它往往以定量的形式表达;第三个层次是科学定律,反映科学概念之间的关系;第四个层次是科学理论,它们把科学定律组成一个复杂的演绎系统。这些层次的语言中最基本的是术语,可以通过一定的操作,使它们之间相互对应起来,这种操作就是对应规则。无形学院:科学知识的积累其实就是一个新的科学思想在科学家群体中扩散的过程,而新思想的扩散在很大程度上又是通过科学家之间的非正式网络联系来进行的,这种科学家的非正式联系或网络组织被称为无形学院。二.简答论述题1.简述古希腊自然观的特点及意义答案:古希腊自然观特点:古希腊唯物主义者提出素朴辩证法的自然观。基本内容有三个方面:1、设想万物的始基是某种东西。2、大都用物质本原固有的内部矛盾,诸如气的稀散和凝聚、对立面的斗争以及原子的集结和疏散等,说明自然事物不断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但也有少数唯物主义者陷于外因论。3、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从本原产生出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本原的合乎规律的过程,它既有从简到繁的进化,也有从繁到简的退化。但有些唯物主义者却带有循环论的色彩,如认为世界周而复始地变化着,也有的表现出宿命论的缺陷。古希腊唯心主义者提出另一种自然观,其主要内容有万物由数产生,按照特定的比例构成和谐的秩序;变动不居的具体事物是虚妄不实的,不变不动的抽象才是真实的;万物是由神创造和安排的,并体现了神的目的;具体事物组成的感性世界是从世界派生出来的等。这种唯心主义自然观尽管包含某些合理成分,但整个来说却是错误的。(by:《中国古代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的异同等哲学问题》)古希腊自然观的历史意义:答案一: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它在本质上是以笼统的直观为基础经过理性思考而建立起来的自然观,而不是以观察和实验为依据的科学研究的结论。但古代自然哲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终于开始运用自己的理性去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这无疑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一次大踏步的前进。从古希腊多种多样的自然哲学中,我们看到,它们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哲学思想,它们坚持从自然界本身去寻求对自然界的解释,坚持在自然界的总的联系和运动、发展、变化中认识自然界,因而孕育了许多在以后科学发展中得到成熟和证实的天才预见。尽管朴素的自然观中带有许多猜测和臆造的成份,但他们毕竟已经开始运用理性去探究自然的本质和规律,这就给当时包罗万象的哲学打上了科学的印记,其中包含了大量近现代科学的萌芽。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深刻而广泛。恩格斯曾说:“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下,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by:《中国和西方的自然观》)答案二:1)亚里斯多德和其他希腊思想家的最大功绩就是把自然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2)古希腊科学是哲学的一个方面,所以它一开始就有重视理论思维、重视理性探索的特征,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和物活论的色彩,由于毕达哥拉斯主义和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古希腊科学中含有特别重的数学尤其几何学的成分。公理化和演绎推理的方法被运用到各门学科中去。在科学研究方法上,在希腊化时代的阿基米德那里,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逻辑推理的方法、严格定量的数学方法都已趋成熟,实验的方法也初露端倪。3)这些都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做好了准备。近代自然科学就是从古希腊自然科学演进而生。(By:《科学技术史》)2.谈谈你对关于“李约瑟难题”争论的看法。答案:李约瑟难题由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提出,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by:百度百科)解答一: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李约瑟还特别提出了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by:李约瑟自己的解答)解答二:从文化竞争模型给出另一个解答:中国小农经济的资源限制和保守倾向,阻碍了劳动分工和科学文化的多样发展。中国以前人多地少,却认为人口少,所以各个王朝建立的一个首要任务是鼓励生育;而西欧人少地多,他们却认为生活的空间狭小,要向外扩张,这个问题不得不让人深思为什么。一、资源因素。中国多山少地,半干旱气候的生态约束促使中国发展了节省能源、消耗劳力的农业技术,而非扩张资源、节省劳力的牧农技术,导致周期性的生态危机和治乱循环,阻碍了劳动分工的发展。二、文化因素。从文化竞争模型可以看到:冒险精神利于多元和创新,避险倾向利于稳定和赶超。中国的儒家、道家、法家流派的主导思想无不是规避风险、明哲保身。三、系统复杂性因素。劳动分工的发展,要求稳定的环境,现代科学和资本主义的出现不是单一文化的自身延展,而是多种文明冲突演化的结果。中国面临单一小农经济造成的生态危机的恶化,秦汉以来自然灾害的周期不断缩短,农民起义和外敌入侵不断,加上政府货币、财政政策的多变,都不利于劳动分工的保持。(by:网上解答)3.简述西方发展观的演变。答案一:西方自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的发展观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的传统发展观从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发展观肇始,到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演变成盛极一时的经济增长发展观;后一个阶段的新兴发展观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西方理论家和政治家出于对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批判,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诸多新的发展理念和思想。(by:《论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对西方发展观的扬弃与超越》)答案二:西方发展观至少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近代西方国家赖以发达起来而且坚持百年不动摇的发展观——“丛林法则”;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观的演变;三是联合国1970年代以来倡导的新发展观。1.丛林法则:学术界在讨论西方发展观时往往回避了他们坚持百年不动摇的发展观——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理论即社会达尔文主义,也就是所谓“丛林法则”。即“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资产阶级学者和政治家、企业家不管其口头是否承认,往往都把“森林法则”视为处理人际关系、国际关系的天条。奉行“丛林法则”、放任资本唯利是图本性的资本主义没有也不可能给世界带来普遍繁荣和共同富裕,而只会在世界范围内造成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

2.二战后的演变:西方的发展观理论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单一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阶段、注重社会综合发展阶段、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阶段。3.1970年代以来联合国倡导的新发展观: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环境大会,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主张将发展看做是追求社会要素(政治、经济、文化、人)和谐平衡的过程,注重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呼吁人类保护和改善环境。提出了“整体的”、“内生的”、“综合的”、“以人为中心的”、“关注文化价值的”新发展理论,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发展=经济+自然+社会+人”的综合发展观。联合国1986年通过的《发展权利宣言》强调:“发展是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全面进程,其目的是在全体人民和所有个人积极、自由和有意义地参与发展及其带来的利益的公平分配的基础上,不断改善全体人民和所有个人的福利”。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布伦特兰夫人提出了一份具有重大意义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思想——可持续发展就是为了解决人类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既满足当前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其核心是要求“经济——社会——生态”巨大的三维复合系统协调运行。报告以此为主题对人类共同关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与会者的普遍共识,作出关于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庄严承诺,呼吁各国摒弃传统的以大量能源和资源消耗、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发展,而代之以人口、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2003年11月,在我国珠海举办的世界经济发展大会通过了《世界经济发展宣言》(珠海宣言),提出“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为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保持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by:<<中国和西方发展观问题之比较>>)4.结合我国的生态实际谈谈你对生态危机的认识答案一:生态危机指的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by:09年经管版本)答案二:我国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为:1.人口激增,2.自然资源消耗、短缺(水土流失,土壤沙化),3.环境污染:目前,最具有全球规模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酸雨蔓延、臭氧层耗损和温室效应;不可再生资源耗竭;森林资源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1)生态危机,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危机。长期以来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2)生态危机与社会问题息息相关,是社会异化的产物。(3)生态危机是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4)生态危机是传统发展观的错误结果(by:09土建版本)5.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它包含哪些基本原则?答案: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答案一:1、公平性原则2、可持续性原则3、和谐性原则4、需求性原则5、高效性原则6、阶跃性原则答案二: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2)发展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3)人类的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4)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一是代内公平;二是代际公平(by:土建版本)6.结合科学划界的标准,谈谈你对“中医是否伪科学”这一争论的认识。答案一:科学划界问题是指区分科学与伪科学以及其它非科学的界线问题。科学划界问题的核心是科学划界的标准。20世纪以来,大致形成了四种观点:逻辑实证主义的观点;批判理性主义的观点;科学历史主义的观点;科学实在论的多元观点。(by:09土建版本)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是有本质区别的。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根本标准。不可检验性和伪装是伪科学的基本特征。一般的非科学是指不满足精确性和可检验性的命题、问题或理论,无法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检验或评价的领域,如道德、哲学、宗教信仰、神话传说、艺术等。科学与非科学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它们只是标明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知识。(by:自然辨证法复习提纲)答案二:我特别要强调“科学”这两个字。曾有人讲过科学与迷信的最大区别便是科学不是万能的,而迷信却是万能的。用发展的眼光看,科学因此是无止境的,现在科学的将来未必就一定“科学”,现在解决不了的科学难题将来一定会有解决的时候。在这里,我还认为,任何人也是代表不了“科学”的,任何人都不能以科学自居,科学是前进的动态的,科学是一种求索的精神。再回到中医是不是伪科学一事上,不管怎么说,中医产生已经几千年了,它能够走过这几千年,而且现在还在中国各地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是任何人也否定不了的。如果它是害人的,如果中药是毒药,那么它会走过这几千年吗?我看很难。当然,中医并不是万能的,它永远有克服不了的疾病,这一点西医也一样。从这一点讲,何院士的“中医为什么治不好血吸虫病,因为中医本身就是伪科学。”便不仅根本站不住脚,而且不象一个治学严谨者所讲。西医难道就包治百病吗?也不可能。因为科学本身便不是万能的。而且,中医和西医各有各的长处,这也是一种事实,有些病中医治不了但西医能治,而有的病西医治不了但中医却可以有较好的疗效。所谓各有所长,是并不能以已之长攻彼之短的,那样不仅不科学也是很可笑的。因此,我以为中医是不是伪科学的问题实际上是个伪问题,就目前的科学发展水平而言,要对中医这一存在了几千年的现实说“不”还不大可能。毕竟中医还在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不是谁说打倒就能打倒得了的。而且指责中医为伪科学者本身也拿不出一个科学的结论。有句古话叫“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我们套用在中医上,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存在了数千年发挥作用了数千年的医学来,不要代表科学轻易说“不”,因为谁也代表不了科学。而科学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正如我们这个世界还有许多迷等着发展的科学去揭开一样,中医这个存在最终还得靠科学来证明。(by:《中医是否“伪科学”得“科学”说了算》)7.简述客观事实、经验事实、科学事实之间的关系。答案:经验事实:是指用某种语言描述被观察到的客观事件、现象和过程作出的经验陈述或观察判断。科学事实:是指通过观察与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客观事实:指在时间和空间中客观存在的、被观察到的事件、现象和过程。经验事实存在着可错性、主体性。①同一客观事实,受测量条件的制约,不同主体会有差异。②同一客观事实的描述,受理论系统的制约。不同主体会有差异。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经验事实到科学事实再到客观事实逐步提高,升级,从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更加准确。(by:土建版本一)8.试比较“证实原则”和“证伪原则”。答案一:波普认为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不过是某种猜想或假说,其中必然潜藏着错误,即使它能够暂时逃脱实验的检验,但终有一天会暴露出来的,遭到实验的反驳,即证伪;科学理论就是在不断地提出猜想,发展错误而遭到否证,再提出新的猜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波普的证伪主义是在批判归纳与证实原则的基础上建立的。逻辑经验主义认为通过个别经验的归纳概括就可以得到一般的理论知识。波普认为,这种观点在逻辑上不成立,因为科学理论是普遍性陈述,要通过归纳从作为单称陈述的经验事实推出具有严格的普遍陈述的科学理论是不可能的,自然定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无限性,永远不会被有限的观察事实所穷尽。波普对归纳的否定同时也就是对证实原则的批判。逻辑经验主义认为科学理论可以通过经验事实所证实。波普反对证实原则,认为科学理论不可能被经验事实证实,因为从全称陈述的理论(H)推出的关于事实的命题(E)被检验为真,并不意味着这个理论(H)被证实,从普遍性命题H引申出一系列关于事实的单称命题E1、E2......En,并通过观察实验检验为真,也不能说明这个理论被证实。波普认为,理论不可能证实但可证伪,例如“凡是天鹅都是白的”这个全称陈述,只要发现一只不是白色的天鹅,“天鹅都是白的”命题就被证伪了。一个理论只有在逻辑上有可能被证伪,才是科学,否则就是非科学的。(by:周老师课件)答案二:证实原则:波普尔认为科学命题具有普遍性,不可能用经验的事实加以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因为经验是个别的。证伪原则:波普尔进一步把可证伪性作为科学和非科学的划界标准。(by:土建09年版本)9.如何理解“科学始于问题”这一观点?答:科学认识发生的微观机制就是:发现并提出问题;选择意义重大的科学问题进行研究;运用种种手段,提出科学假说;通过观察和实验等科学实践,检验、评价和确认科学假说;最后提出和建立科学理论。可见,科学问题是科学认识的起点,科学发现植根于此,进而获取科学事实,并运用科学方法构建科学理论。即“科学始于问题”。(by:09土建版本)10.结合自己的科研实际,谈谈应该怎样进行科研选题。答案一:科研选题是形成、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科研选题是科学研究的起始步骤,它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方向、目标和内容,直接影响科研的途径和方法,决定科研成果的水平、价值和发展前途。因此,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更关键。科研选题的一般步骤:1.搜集情报资料:这是科研选题的第一步。对所要研究的问题的产生、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详尽的考察,从而充分了解前人的工作及其经验教训,以免重犯他人已指出的错误和重复他人已作过的工作,恰当的确定自己的研究起点。2.课题设计:在搜集科技情报的基础上,对研究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出需要研究的课题并提出选题报告。3.课题论证:这是选题过程的最后关键环节。实际上就是对课题或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4.课题确定:这是一个综合评估的过程。课题评估一般采用同行专家评议与管理部门决策相结合的方法。(by:土建版本)答案二:科研选题就是从战略上选择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确定研究课题的过程和方法。需要性原则,指选题要面向实际,着眼于社会的需要,讲求社会效益,这是选题的首要和基本原则,体现了科学研究的目的性,即目的原则。这里所谓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尤其是工农业生产的需要,这是它的社会意义;二是根据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这是它的学术意义。或者二者兼有。可行性原则,指在选题时要考虑现实可能性。可行性原则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条件原则”。一个课题的选择,必须从研究者的主、客观条件出发,选择有利于展开的题目。如果一个课题不具备必要的条件,无论社会如何需要,如何先进,如何科学,没有实现的可能,课题也是徒劳,选题等于零。合理性原则,指选题不但要考虑是否满足社会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具有实用价值;确实可行;而且还要看课题本身是否合理。所谓合理性原则,也称科学原则。如永动机、水变油的研究永远都是徒劳。创新性原则,即价值原则。就是指选题要有新颖性、先进性,有所发明、有所发现,其学术水平应有所提高,以推动某一学科向前发展。11.简析“观察渗透理论”这一观点。答案一:现代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汉森、库恩等人,他们认为纯粹的中性观察是根本不存在的。爱因斯坦也认为:“是理论决定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东西……只有理论,即只有关于自然规律的知识,才能使我们从感觉印象中推论出基本现象来。”具体表现为:①理论对观察有定向作用。②观察者要受到背景知识影响。观察不仅是接收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③对观察结果的陈述渗透着理论。任何观察陈述都是用科学语言表达出来的,而科学语言总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着。(by:土建版本)答案二:“观察渗透理论”,是美国科学哲学家汉森提出的著名命题。这个命题指出了我们的任何观察都不是纯粹客观的,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观察者观察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观察结果。“观察渗透理论”摧毁了逻辑实证主义所追求的科学合理性。观察和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观察和理论的这种关系是由观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所决定的。观察的主观性决定了观察必须依赖理论;观察的客观性决定了理论必须依赖观察。观察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决定了观察与理论的辩证统一。12.简述科学理论的自洽性评价标准的内容,并试举一例说明。答案:就是分析理论内部是否自相矛盾。如果一个理论T,不能从它逻辑地推导出命题A与非A,那么T就没有逻辑矛盾,因而是自洽的。例一:燃素说。认为火是由无数细小而活泼的微粒构成的物质实体。这种火的微粒既能同其他元素结合而形成化合物,也能以游离方式存在。大量游离的火微粒聚集在一起就形成明显的火焰,它弥散于大气之中便给人以热的感觉,由这种火微粒构成的火的元素就是“燃素”。(by:土建版本)例二:亚里士多德说质量大的物体下落速度快。伽利略假设如果现在有一大一小两石头,一齐从塔顶下落,那么根据那个时代人们的经验,一定是重的(即大石头)先落地。那么要是再把这两块石头绑在一起让他们下落~根据这样的经验,两个石头要比一个石头重量还要大~那就会落下的更快~但是反过来想:大的石头本来要比小石头下落的快~那绑在一起的话势必会受小石头的影响而下落速度变慢。(by:百度知道)13.如何认识科学理论的判决性实验检验,试举例说明。答案一:判决性实验:一般指能决定性地判决相互对立的两个假说或理论中的一个为“真”而另一个为“假”的实验。它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相互竞争的理论有相对的、暂时的、局部的判决作用,但是最终的、一劳永逸地宣布证实一个理论而否认另一个理论的判决性实验并不存在。(by:百度百科)答案二:“判决性实验”(crucialexperiment)是指能够决定性地判决相互竞争假说或理论“真”“假”的实验,它涉及到实践对理论检验的问题。作为一种科学方法,“判决性实验”的可行性在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史上曾倍受争议。直到现在,它仍然是科学哲学界经常讨论的话题。所以,我们也很有必要对此作更进一步的研究。不可否认,“判决性实验”作为科学实验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其对假说或理论的检验的可靠性比起普通的科学观察记录更有优势。特别是对于与之相背离的假说可以提供一种有力的反驳,深刻揭露其内在的缺陷和矛盾,而对于与之相容的假说则提供有力的支持,增强其确证程度。当然,任何科学实验都很难超越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其某些时候出现一定的误差也在所难免。(by:《科学认识中的“判决性实验”研究》)判决性实验存在:例子一:1957年初,华人女性物理学家吴健雄与美国国家标准局的科学家就是通过设计互为镜像且包含弱相互作用的两套实验装置,利用有关粒子衰变特征的“判决性实验”,检查两套装置中粒子衰变的宇称结果是否总是相同,并最终成功得出在这样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不成立的结论。例子二:1887年,迈克耳逊和物理学家莫雷在麦克斯韦研究的基础之上,运用超高精度的实验设计得出了以太并不存在的结论。判决性实验不可行例子:例子:在光的波粒之争的实验判决中,“判决性实验”并没有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光的波动说与微粒说之争,从17世纪初开始,至20世纪初以波粒二象性解释告终,前后共经历了近300年的时间。光究竟是波还是粒子?最初有不少科学家认为光是一种波,1666年,牛顿的色散实验解释了光的直进、反射和折射现象,牛顿通过许多的“判决性实验”得出的微粒说能够简单、通俗地解释一些光学现象,因而光是粒子很快获得了支持。但是,1801年,英国医生兼物理学家托马斯·杨进行了著名的双缝干涉实验,用叠加原理进行了解释,重新证明光是一种波,从而为光的波动学说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此时,前期牛顿的微粒说遇到很大的挑战。更加难以置信的是后人在不断的探索中,发现光其实既不是波,也不是粒子,而是一种具有波粒二向特征的特殊物质。这里,牛顿甚至后来的托马斯·杨,他们精心设计的判决性都没有获得满意的效果,这使得“判决性实验”的判决效力在科学界受到了怀疑。(by:《科学认识中的“判决性实验”研究》)14.简要评价科学理论发展的社会历史观。

答案:合理因素:首先,他提出的科学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发展历史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量变(常规科学)和质变(科学革命)、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其次,科学不是停留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上,而是不断探求新知识,放弃旧范式、旧理论,接受新范式、新理论的创造性活动第三,科学发展受科学内部因素和科学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制约。缺陷和错误:首先,只承认知识的相对性,否认科学的客观真理性,从而陷入了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其次,在范式的产生问题上,片面夸大了非理性因素(如直觉、灵感和社会心理等)的作用。再次,否定了科学发展形式的多样性。(by:土建版本)15.简述技术认识与科学认识之间的区别。答案一:1.性质不同:科学活动是认识活动,是通过知识的生产和交流进行的;技术活动是经济活动,是通过商品的生产和交换进行的。科学活动是物质转化为精神的过程,技术活动是精神转化为物质的过程。2.追求的目标不同:科学指向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技术指向人的活动方式,科学的目的是求真;技术的目的是求利。3.面临的基本矛盾不同:科学的基本矛盾是已知与未知、真理与错误的矛盾;技术的基本矛盾是利与弊、投入与产出、低效与高效的矛盾。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分辨是非、弄清真伪、坚持真理;技术的思维方式是权衡利弊、趋利避害,如何使低效变为高效。科学竞争是学术竞争,不同观点因为难以说服对方,所以长期共存。技术竞争是市场竞争。科学竞争比较宽容,技术竞争则十分残酷。4.成果形式不同:科学是知识创新活动,科学创新的成果是新知识;方法也是科学成果,但最终要转化为知识。技术是物质创新活动,技术创新的成果是新产品,新工艺也是技术成果,但最终要转化为产品。5.不同的评价标准:科学的评价标准是求真程度,包括正确度、深度和广度三维。技术的评价标准是获利程度,包括价格、功能和操作方便三维。(by:土建版本)答案三:如果说科学是认识世界,那么技术则是变革世界。科学是提高人类的认识水平,技术是增强人类的生存能力,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科学的内容包括科学事实(概念)、科学原理、科学方法和科学观念。技术是一种变革世界的能力。古代技术主要来自生产实践,现代技术则更多的是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为达到一定的应用目的,所发展和开发出来的方法和手段。技术,包括材料技术,产品技术,设计技术,工艺技术,生产工序技术以及手工技术等等。技术体现为三种形态:物质形态(如工具、设备等);知识形态(如图纸、资料、图书等,也可以说是信息形态);人才形态(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员、技术工人等技术人才)。显然,人才是技术的核心。有了人才,就可以创造出物质形态和知识形态的技术。由于科学和技术的差别,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动力和机制也有所不同。科学发展的动力主要是科学家的好奇心、兴趣和社会责任感;遵循的机制则是:政府出资支持,科学家自主研究,科学共同体评价认可。这里谈的科学,从科研的角度看,则是指基础研究。而技术发展的动力则是社会的需求,特别是市场手需求,技术运行的机制是市场机制。(By:《领导干部科普知识全书》)16.如何认识科学技术界的社会分层。答案:“分层”(Stratification)一词来源于地质学.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借用“分层”一词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重要范畴。社会分层作为一种社会同有的现象和过程,是制度化了的社会不平等。它是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不同而呈现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现象和过程,其实质是社会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均等分配。在社会学家眼里.社会不平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所有社会的所有成员之间.都存在着差异。最简单的差异就是性别和年龄的差异。此外还有肤色、宗信仰、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的结果通常就是社会不平等。在有关科学的神中.科学界曾经一度被描绘成一个似乎完全平等的社会。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分层理论和科学社会学的发展.一些关注科学的社会学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科学家同时也扮演着其他一些社会角色,由于一般社会的生活方式、制度、倾向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科学.因而必然也会在科学活动中造成社会差异和一定程度上的社会不平等,形成分层现象。因此,可以用社会分层理论来考察这种不平等。科学界分层的金字塔结构反映了从事科学研究的艰巨性。虽然科学知识有一定的累积性.但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创造性。许多科学家终生辛劳,皓首穷经。终因无大的创造性而永居科学界的下层。真正要在科学家这个本身就是社会分层的上层群体中出类拔萃,谈何容易!成功者自然寥寥.因此形成现在的分层结构。在科学界.社会分层往往导致那些处于分层体系顶端的“富有者”成为科学中的权威。科学权威最根本的是其所具有的知识的权威性,其作用体现在科学的社会化与社会控制过程之中.以及维持科学共同体的自主功能上。但同时科学权威也有其消极作用.从范式的观点来看科学发展,它往往会阻碍新发现、新思想的传播,甚至存在科学权威蜕化为科学中的统治集团的可能性。科学界的社会分层现象反映了科学界的不平等。科学是由相对少数的精英支配的,这没有多少异议。所以,常有些来自科学共同体的不同成员的牢骚,抱怨科学资源分配中的偏差,抗议权力和资源集中在很少数的“富有者”的手中。社会分层现象在科学界的影响还表现在科学交流中,主要表现在对文献及其作者的选择中产生的马太效应光环效应、回溯效应以及波敦克效应、普朗克效应和棘轮效应等。(By:《科学界的社会分层现象探析》)17.结合一个现实案例,谈谈你对“现代科学技术严重挑战传统道德”这一现象的认识。答案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诸多伦理问题(1)正当竞争的失序。公平的交易和正当的竞争是市场秩序的基础,不正当的竞争会导致市场失序和混乱。在供应商和客户的关系中,伦理失序也常常表现出来。其中一个就是虚件问题。(2)知识产权的侵犯。新技术的发展使知识产权的保护界线方面越来越模糊,也使事实上的侵权行为越来越常见(3)个人隐私的失控。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个人隐私被采集和公开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从而使个人的自由和尊严受到了潜在的威胁。(4)对信息安全的破坏。.信息安全的威胁大多来自于某些恶意的破坏或故意犯罪,如未经授权闯入计算机网络、银行和信用卡诈骗、用病毒对计算机和重要信息进行破坏等。这些导致人们对信息系统安全的忧虑。(5)通过网络传播各种不健康的信息。有些信息被称为“信息垃圾”,不仅是无用的,而且是有害的。如宣扬色情、暴力、种族歧视,进行人身攻击等。然而这一切的控制却是非常困难的,网络的无国界性,使它成为道德最自由的地方(by:土建版本)答案二:对科技和伦理道德的讨论有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相斥论。这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发展不仅不能带来道德进步,反而导致道德退步,因此,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是水火不相容、互相排斥的。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认为,“智慧出,有大伪”、“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只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才能保持道德的纯洁性。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著名的《科学和艺术的发展是败坏了风俗还是净化了风俗》一文中,悲观地预言:“科学与艺术日益进步,可是人类变得越来越坏了”,“随着科学和艺术的光芒在我们的天边上升起,德行也就消逝了。”特别是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道德堕落的现象遍及社会各个角落,一些学者认为“道德崩溃”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他们甚至主张停止科学技术的发展,拯救道德危机,陷入了道德决定论的误区。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同时,其矛盾也逐步显现。其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和广泛化。我们应该科学客观的看待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在二十一世纪,科技伦理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科技伦理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科技伦理道德的研究,指导科技伦理道德持续深入地发展。

20世纪成为科技文化的时代。科技给人类带来繁荣与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全球危机和灾难,同时向人们提出了许多事关人类生存和尊严的重大伦理道德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它们足以使人们为之新奇或兴奋、焦虑或不安。科学技术的这种双层作用让我们不得不去重新思考它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传统伦理观念的猛烈冲击,促使着人类去思考传统伦理观念的沉浮和伦理学的发展趋向。在当今的高科技时代,科技伦理问题的确是极为复杂而又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科学技术发展与伦理道德之间不断产生的冲突,使人们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也深切地关注和探讨着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以及如何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使二者达成良性互动。(by:《浅谈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18.简述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历史进程。答案:古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前史在科学萌芽的古希腊时期,就有了与教育相伴而生的学会或学社,哲人们的社团交流早就开始了.但总的来说,没有形成独立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近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肇始—>科学研究社会组织的雏形—>科学研究社团的体制化—>大学职能的转换与科学家角色的出现—>近代技术专家的出现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最终确立—>现代科学家角色的确立;现代技术角色的确立。(by:土建版本)19.简评中国古代自然观的特点及意义。答案一:中国古代哲学是带有浓郁思辨性质的自然观。如”阴阳说“主张阴阳和谐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原因;“五行说”则认为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组成,元素之间“相邻相生,相间相克”;柳宗元的“元气说”认为万物都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成,气“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一切运动变化的原因,张载认为“凡象,皆气也”,并提出“一物两体”“不有两,则无一”的矛盾论观点;王夫之的“方动方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理论阐述了动与静的辩证关系。总之,我国古代自然观更多讨论的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和对运动规律的思辩解说,纯粹是各家的主观臆测。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的,注重的是辨证统一。对问题的讨论也只是泛泛而谈,不作深究。(by:《中国和西方的自然观》)答案二:中国人对自然宇宙及人与自然宇宙的关系的看法,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

1‧视自然宇宙为一有机整体,人与它的关系是彼此相因、交感和谐的关系。

2‧自然宇宙这一有机整体始终处在大化流行、生生不已的运作过程中,因此人应"上下与天地同流",强调天、地、人三才共存共荣。

3‧视自然宇宙及万物皆为有情,即所谓"天地含情,万物化生",故人与自然应处情景交融之中,同时体悟造物之生意,陶冶性情。庄子的"观鱼之乐"‧、苏轼的"其身与竹化"、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亦如是",以及程明道因窗前茂草而见"造物生意"等,均可反映出中国古人对自然宇宙有情的看法。

4.肯定自然宇宙有表现至善至美的价值。孟子的"诚者天之道",即是对自然宇宙可表现真实无欺的看法。儒家"天人合德"的思想即是以宇宙至善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他们所以视宇宙为至善,是因为它表现了大公无私之德。如《吕氏春秋.无私篇》说:"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从以上几点简要的概括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自然价值系统的核心,乃是天与人的和谐,即"天人合一"。这是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与西方文化的价值系统之最大的区别。(by:《中国古代自然价值观》)意义:中国传统文化的上述自然价值观对中国传统的现实人生、文化的承传以及科学、文学与艺术的发展等无不打上鲜明的烙印,产生极其广泛的影响。首先,就人生方面说,因为"自然"或"宇宙"有道德的含义,有至善至美的价值,所以人生就应与自然相应,与自然和谐。如张载谓"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集‧干称篇》);朱熹谓"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此心何心也,在天地则盎然生物之心,在人则温然爱人利物之心,包四德而贯四端者也》(《仁说》)王阳明谓"仁人之心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欣合和畅,原无间隔"(《答顾东桥书》)等等,都是这个意思,即强调人生应"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样才能领略自然宇宙的生物气象,得到天地的仁爱与广大,使人的生命趋于至善,使人的精神得到提升。这种人生与自然相和谐的境界,一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目标。其次,就文学与艺术方面说,它所追求的境界也是以"天人合一"、"情景合一"为其文学与艺术的最高理想。它以有情的宇宙为基础,力求人的创作与这个有情的宇宙相交流与融合,从而把人的感情渗透到自然景物之中,达到主客交融、物我合一,天人无隔的境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元好问的"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等著名诗句,以及王右军的《兰亭集序》等,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天人无隔"的典型,王国维曾称之为"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文学如此,中国的艺术更是如此。以绘画为例。中国古代的艺术家非常强调:"凡画山水,最要得山水性情,……自然心情即我情,心性即我性,而落笔不生软矣,……自然水情即我情,水性即我性,而落笔不板滞矣。"这种"得山水性情"及"水情即我情,水性即我性"等说法,即是主客、情景,天人、物我的合一,也即是盎然生命与自然生机的契合与同流。第三,就中国的科学与技术说,也深受上述中国传统自然价值观的影响。前面说过,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宇宙的看法,采取的是一种审美与道德的价值取向,而不是一种与自然相对待的认知态度。人与自然以情相感,以心相通,只能产生相和谐的境界形态,涵养人生的道德,激发文学与艺术的灵感,而不能产生科学知识。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认识和控制自然,而中国技术发展是认识和控制心灵。"中国哲学家不需要科学的确实性,因为他们希望知道的只是他们自己,同样地,他们不需要科学的力量,因为他们希望征服的只是他们自己。在道家看来,物质财富只能带来人心的混乱。在儒家看来,它虽然不象道家说的那么坏,可是也绝不是人类幸福中最本质的东西。那么科学还有什么用呢?”(by:<<中国古代的自然价值观>>)20.结合你上网的亲身经历,谈谈你对网络伦理建设的认识。答案一:当前网络伦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网络信息污染问题、信息与网络安全问题、个人私隐权问题、信息膨胀与信息资源短缺问题网络问题的成因:1网络自身原因:首先,网络伦理发展先天不足。其次,网络的日益普及,使整个社会逐渐分裂为网络与现实两个不同的生活空间。再次,网络问题的复杂性。最后,网络伦理的规范难具操作性。2网民的心理原因。3社会原因。网络伦理问题的特点:1.自主性,即与现实社会的道德相比,“网络社会”的道德更多自主性的特点与趋势。2.开放性,时空一直是限制人们之间交往的主要障碍。3.多元性,即与传统社会的道德相比,“网络社会”的道德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多层次化的特点与趋势。加强网络伦理建设的具体措施:1.增强计算机网络行为主体的道德自律道德主体的自律是网络伦理文化发挥积极作用的基本条件。作为网络行为主体之一的经营性网站,必须遵守市场运行的游戏规则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制度,必须遵循网络空间的伦理价值观和各项行为准则,以确保经营方式上的合法性和道德性。主体之二的非经营性网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