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重庆育仁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2-2023学年重庆育仁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2-2023学年重庆育仁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2-2023学年重庆育仁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2-2023学年重庆育仁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重庆育仁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图2是清宫廷画家按雍正帝要求所绘的雍正画像。在研究画像的基础上,同学们拟定了以下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恰当的是 (

①《论道家思想对雍正帝的影响》

②《论清前期的中西方文化交流》

③《论清宫廷画家的艺术风格》

④《论雍正帝的统治策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参考答案:A2.当《资本论》德文版第三卷出版后,奥地利经济学家斯班在对《资本论》进行全面批判的同时,认为“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说中,确有一段真理”:劳动者与资本家“所得的各自部分”“实在未能公允,实在应谋改革”。他得出的这个结论是基于(

)A.经济的迅速发展

B.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C.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的完善

D.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参考答案:B3.以《欧洲的末日审判》、《欧洲的政治崩溃》和《欧洲时代的消失》等为标题的论文和专著大量出现在欧洲某一时期。欧洲的这一时期最有可能开始于

A.19世纪末20世纪初

B.一战后

C.二战后

D.20世纪70年代初参考答案:C4.“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穿越时空,轻拂史尘,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历史上三大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巨大差异。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宪法或宪法性文件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历史地位或评价《共同纲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②具有临时宪法性质1954年宪法1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82年宪法改革开放,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规定了我国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定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③A.①三大改造胜利完成②确立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为最高权力机关③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形成B.①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展开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形成C.①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展开②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D.①三大改造胜利完成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参考答案:C5.“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相反的道路”的起点是A.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B.南昌起义C.创建井冈山根据地

D.八七会议参考答案:C6.有学者认为:中国由于没有经历过欧洲历史上那样长时间、大规模的习俗改革运动,因此直至今日依赖思想、享乐主义、投机心理仍严重存在,日常生活中赌博打牌、大吃大喝、比阔斗富的不良现象比比皆是。材料中所说的“习俗改革运动”是指(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参考答案:B考察近代世界——人文主义的发展。题干“日常生活中赌博打牌、大吃大喝、比阔斗富的不良现象比比皆是”,说明西方受习俗改革运动影响这种局面得到改变,结合所学与此相关的习俗改革运动应该是宗教改革运动。7.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格曾说:“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是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和平,最为持久的征服。”下列说法最确切地体现了以上观点的是A.在罗马帝国扩张过程中公民法万民法所起的作用一样大B.《民法大全》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C.罗马法使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使平民利益得到保护D.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参考答案:DBC8.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美国对亚洲不结盟国家一改以往的不承认政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权选择自己未来的道路,不能以施加压力的方式强迫那些不愿意的国家成为盟国。……只要这些国家决心维护自己的独立,并为达到这一目标而采取积极的政策,我们就应支持和援助他们”。美国这一政策的调整主要是基于A.自身实力的削弱 B.冷战对抗的需要 C.经济危机的困扰 D.不结盟国家的斗争参考答案:B本题主要考查美苏“冷战”。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自身实力的削弱”不符合史实,排除A;1955年,华约成立,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为适应“冷战”需要,美国改变了对亚洲不结盟国家的态度,故B正确;“经济危机的困扰”不符合史实,排除C;“不结盟国家的斗争”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9.右图为上海《圣约翰书院院历》(1904年3月至1905年1月)所载书院放假节日,这一现象说明了A.上海开埠

B.教育创新C.中西融合D.西书翻译参考答案:C10.清代的驿路(官路)通达各省省城及边疆的重要城市,如山西境内,“八十里乐平到柏平驿,五十里平定州平潭驿,八十里……”,在此基础上,晋商开辟出茶马之路。这表明()A.政府十分重视保护长途贩运业B.民间服务性行业已达较高水平C.清朝官道修建有利于商业发展D.市镇商业发达使抑商政策松弛参考答案:考点:2P: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商业发展的相关史实.解答:根据题干中表述清代开辟官路通达各省,造就了晋商的茶马古道,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官道的修建有利于商业的发展,A项中的“十分重视保护”在题干中不能体现,BD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故选C.11.在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A.分封制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以后分裂割据的因素B.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C.行省制是满洲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三省六部制明确了宰相之间的分工,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参考答案:A12.据史料记载,自19世纪50年代始,上海茶叶出口数量大多保持在5000万磅以上,较之1845年增长了10余倍。19世兄60年代,中国茶叶出口有增无减,1867年中国供给了欧美国家茶叶消费总量的约90%。这说明A.中国与世界的依存度增强B.欧美开始掠夺中国的茶叶C.茶叶出口主导着中外贸易D.欧美的侵略方式发生转变参考答案:A【详解】材料显示,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茶叶出口量持续增长,说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世界的联系加强,也就是与世界的依存程度增强,A正确。中国早在鸦片战争前就已经进行茶叶出口,所以既不能说明“开始”,也不能说欧美进口中国茶叶就是掠夺行为,B错误;材料没有茶叶贸易与其他商品贸易的比较,不能说明“主导”性,C错误;欧美侵略方式发生转变于甲午战争后,此时仍是商品输出为主,D项错误。13.明清时期,流入中国的日本白银约2亿两,流入的美洲白银约4亿两,其中经由马尼拉流入的及经由欧洲和美国流入的各约2亿两。当时大量白银的流动()A.造成了中国小农经济的破产 B.促成了亚洲的资本原始积累C.有力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扩展 D.冲击着中国政府的对外政策参考答案:14.“锦上添花”、“丝丝入扣”等成语都是对中国古代纺织工艺的赞誉。下列对古代纺织业的表述正确的是A.商周时期丝绸产品远销欧洲B.唐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C.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D.清朝官营手工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参考答案:C15.道家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为人负有“仁民爱物”、善待自然的伦理义务。这些观念A.专注于保护生态环境B.属于农耕经济的产物C.受到天人感应说影响D.强化了神权政治体制参考答案:B根据题干可知,道家和儒家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而这些理念的出现则植根于农业生产需要掌握自然规律,故是农耕经济的产物,B项正确。题干强调道家和儒家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而不是专注于保护生态环境,排除A。天人感应思想是董仲舒提出的,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题干强调道家和儒家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而不是借天强化了神权政治体制,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16.1946年,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指出:苏联“狂热地坚信,它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的妥协.它坚信,如果苏联政权要得到巩固,那么搞乱我国社会的内部和谐,破坏我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损害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权威,这种做法是可取和必要的”。其本质意图是A.苏联是个很狂热的国家

B.苏联与美国有很大的矛盾C.苏联必然会危害美国的利益

D.美国应该对苏联采取遏制的政策参考答案:D17.德意志帝国统治期间,教师们常将自己看做是训练场上的军官,商人们自豪地向人们展示其后备役的军官证,中产阶级则将军事阶层当做是社会的最高层。这反映了德国A.民主政治的缺失B.军事实力的强大C.历史传统的延续D.对外扩张的企图参考答案:C由材料可知,军官意识已经渗透到教育、商业和中产阶级,说明德国由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民主战争,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军事力量,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对外扩张的信息,排除D。18.现在人们通过互联网还不能实现的愿望是(

)A.休闲娱乐

B.信息交流

C.在家办公

D.穿衣吃饭参考答案:D19.“(剌史)以六条问亊,非条所问,即不省。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五条,二千石子弟恃估荣势;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可见刺史的设置A.彻底解决了封国威胁问题B.不干涉郡国正常的行政权C.削弱了丞相的权力D.严重威胁到了皇权参考答案:B“六条”内容没有涉及政府行政,无法看出刺史对郡国正常的行政权的干涉,故B项正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从而彻底解决了封国威胁问题,故A项错误;刺史的职责是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并不是制衡宰相的,故C项错误;刺史的设置有利于加强皇权,与题意相反,故D项错误。20.第二次工业革命引起资本主义对生产关系的调整表现在

A.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资产阶级之手

B.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适应其发展的垄断组织

C.对商品生产、价格和市场的控制加强

D.跨国组织的国际垄断集团出现

参考答案:B21.一幅古代绘画作品,画有两朵萱花,一只白头翁,画中题诗:“问之花鸟何为春?独喜萱花到白头。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诵千秋”。该画属于:

A.宫廷画

B.文人画

C.风俗画

D.宗教画参考答案:B22.邓小平的重要讲话意在1977年7月,邓小平在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重申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1978年6月,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讲话,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11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A.抵制错误,解放思想B.整顿党风,统一思想C.经济改革,市场主导D.力挽狂澜,创造历史参考答案:A根据“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结合所学,1978年5月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得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了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思想基础,A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解放思想,而不是整顿党风,排除B;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实行改革开放,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夸大了邓小平的重要讲话的作用,排除。点睛:首先把握时间信息,由材料时间看,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然后结合十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分析解答。23.西方学者弗里德曼认为,全球化包括不可阻挡的市场一体化,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全球化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从而在这些国家出现强烈的反作用。由此可知,该学者A.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利弊 B.批评现存的反全球化思潮C.强调了全球化的消极作用 D.提出了应对全球化的策略参考答案:A由材料信息全球化使“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可知,该学着客观地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批判反全球化的信息,故B项错误;C项只符合材料部分信息,故错误;该学者没有提出应对全球化的策略,故D项错误。24.20世纪80年代,美国里根政府用大规模减税来刺激人们的投资和工作积极性,以医治生产停滞。里根的这一政策践行的是A.凯恩斯的经济理论

B.货币学派的理论C.供给学派的理论

D.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理论参考答案:C20世纪80年代,美国里根政府的改革是对凯恩斯经济理论的调整,故A项错误;货币学派认为,影响经济的要素是货币发行量而不是需求,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供给学派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个人和企业提供生产要素和从事经营活动是为了谋取报酬,对报酬的刺激能够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认为减税能刺激人们的投资和工作积极性,故C项正确;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理论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时期,故D项错误。25.1878年5月,俾斯麦提交的“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不久,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10月19日,新一届帝国议会以221票对149票通过了该法令,经皇帝批准,21日起法令生效。这件事反映了当时德意志帝国()A.首相有权力解散帝国议会

B.皇帝只有形式上批准法律的权力C.联邦议会没有任何立法权

D.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从材料信息看,德国首相俾斯麦提交的法案遭到议会的否决,俾斯麦指使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新选举的议会被迫通过了该法令,经皇帝批准后生效,表明议会在与首相的斗争中败北,说明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因此选D。A项首相没有解散议会的权力,B、C两项说法错误。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民主政治的扩展·德国26.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中学堂章程》规定:“先讲中国史,当专举历代帝王之大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泽,暨中国百年以内之大事;次则讲古今忠良贤哲之事迹,以及学术、技艺之隆替,武备之弛张,政治之沿革,农、工、商业之进境,风俗之变迁等事。”这反映出

A.中国教育完成了近代化

B.教学内容适应了社会发展

C.清末培养出了大批人才

D.清王朝继续加强君主专制参考答案:B27.在十二生肖中,牛是最勤劳的动物,也是人类的朋友。牛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直享有尊崇的地位,因而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下列关于牛的评说中,不具有可能性的是(

)A.牛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殷商时牛已经拉着犁给人耕地了B.古人以竹蒲作画,以牛拉车载书,所以有“汗牛充栋”的故事C.唐诗“牛咤咤,田确确,早块敲牛蹄趵趵”,描写老牛田地耕作劳累D.人们常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只问耕耘、不问索取的人称为“老黄牛”参考答案:A28.启蒙思想家卢梭在他的著作《爱弥尔》中表达了自然主义的教育观点,主张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主张教育要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这表明卢梭A.強调思想意识对人发展的影响B.认为可以凭理性完整地了解世界C.反对理性,强调感性D.强调理性的同时关注感性参考答案:D卢梭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强调理性,题中“主张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主张教育要顺乎天性”表明卢梭注重孩子的情感,主张顺乎天性,体现了关注感性,故D正确;A、B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卢梭强调理性,C错误。29.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参考答案:D30.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机构的改革与完善是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表现。下列对这三个机构的表述正确的是()A.机构成员均由抽签选举产生

B.五百人议事会负责日常事务C.陪审与审判权仅归民众法庭

D.城邦成员必须参加公民大会参考答案:B十将军委员会不是由抽签选举产生,故A项错误;五百人议事会属于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负责公民大会日常事物,故B项正确;民众法庭是国家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对公民大会的决议拥有最终核准权,故C项错误;城邦成员实行观剧津贴,并不是强制,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果有人提出这么一个赤裸裸的问题,“打仗干什么?”对第一次战争的回答是“该怎样安排欧洲”;对第二次战争则仅仅是“这个重新安排了的欧洲该不该保持下去”。——(英)泰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材料二泰勒先生在这里缩小了第二次战争的严重意义,而且必须把这里“重新安排欧洲”换成“重新瓜分世界”才更确切,因为尽管两次战争的决定性战斗都在欧洲爆发和展开(第一次世界大战尤其如此),战争的目标和内容却都是世界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完全意义上的全球战争)。——潘仁杰、李巨廉《两次世界大战起源的比较研究》(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观点。(7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泰勒的观点。(8分)参考答案:(1)(7分)材料一认为:一战的原因争夺欧洲,二战的原因稳定欧洲现状。(4分)材料二认为:两次大战都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3分)(2)(8分)泰勒的观点是偏颇的。(1分)两次世界大战都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产物,都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不仅仅是欧洲;(4分)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还具有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性质。(3分)

试题分析:里强调他缩小了二战的严重意义,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都是为了争霸世界。结合所学知识,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产物,都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因此他的观点有失偏颇。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两次次世界大战?原因、性质【名师点睛】两次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2)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核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3)两次世界大战主要都在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之间进行。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李贽曾自述说:“余自幼倔强难化,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王阳明先生道学钞》附《王阳明先生年谱后语》)。他这种“异端”性格,特别是对“道学”的厌恶,影响了他一生,至死不“化”。也正因此,他一生坎坷,受尽磨难。——《李贽的异端思想》材料二王夫之在知、行关系上,强调行是知的基础,反对陆王心学“以知为行”和禅学“知有是事便休”的论点,提出“天下唯器”,“理不先而气不后”的理论。在社会历史方面,他批判“泥古薄今”的观点,认为人类历史是不断进化的。他反对天命观,认为历史发展具有规律性,是“理势相成”。——《王夫之》(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贽的观点并分析其产生背景。(8分)(2)材料二反映了王夫之的什么思想主张?以上历史人物的思想对儒学的发展有何意义?(6分)参考答案:(1)观点:反对传统思想中虚伪的道学。(2分)背景: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工商业者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明朝晚期八股取士使思想界因循守旧。(6分)(2)思想主张:实践是知识的基础;人类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4分)意义:他们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2分)33.【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自李悝撰《法经》以来,个人作律盛行,如萧何作《九章律》、叔孙通作《傍章》、张汤作《越宫律》,魏明帝太和三年(229)诏陈群、刘邵、韩逊、庾嶷、荀说等人纂修《魏律》。汉初实行尚简的立法精神,约法省刑,到汉魏禅代之际,汉律十分繁杂,“凡断罪所当由用者,合二万六千二百余条,七百七十三万余言”,魏律按照“律以定罪名,令以存事制”原则,实行律、令分编,将原来的傍律、单律、章句等归并到正律中,废除一些有名无实的旧律,将各项律令中同类的条目合并为一律,又于律外再修编魏令一百八十余篇,分为州郡令、尚书令和军中令三大类,内容涉及民治、吏治和将治,属于行政法规。汉律中具律在第六篇,具律规定罪名条例,是律文的总则,既不在篇首,也不在篇末,魏律改具律为刑名,置于篇首,统领全文,“律始于刑名者,所以定罪制也”。这种体例遂成此后封建法典的定制,也与现代法典总则在前相吻合。——摘编自刘笃才《论魏晋时期的立法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编撰魏律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律编撰在立法史上的影响。

参考答案:(1)个人作律盛行,法律杂乱;汉律繁杂,为断案带来困难;部分律令有名无实。(2)开创了集体修订法律的先例,为后世所借鉴;在编纂体例上总则在前,影响后世法律编写体例;条文简要,开始就繁至简的转变;律令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