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_第1页
2022年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_第2页
2022年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2022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防止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欢送阅读与收藏。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的第十九课,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中的一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

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学习目标是:

①重视诵读和背诵;

②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

④使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先秦散文的能力有所提高。

根据单元目标,结合课文内容,本课学习目标可定为:

①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②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③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④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⑤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⑥初步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根据课标要求,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本课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文意;遇有读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以期课文学习目标①②的完成。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学习目标③④⑤⑥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予以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下面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引用典故,解题导入。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那么已,一飞冲天;不鸣那么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注:此成语典故于楚庄王也有记载〕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蔼辩着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弹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很大。

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设计说明:先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破题导入;然后请同学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拟完整的知识概念。特别是对题目这个“兼语式短语〞的破解,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产生“

豁然开朗〞之感。〕

二、理解内容,探究写法。

1。课文中有一个很有趣的语言现象:就是很多内容都与“三〞有关,并还可以用“三〞的二字短语概括大意,请同学们试着找找看。

〔一〕课文中的“三〞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

邹忌解蔽的三思;

入朝见威王的三比;

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

纳赏后齐国的三变。

〔其它还有这样的一些“三〞:“朝、旦日、明日〞;“孰视、自视、寝思〞;甚而情节结构上的“起因、经过、结果〞……〕

这样,在内容上前后照应,上下照顾,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2。课文除了在“三〞字上很有意味,在“比〞字上也下足了工夫。请同学们说说文章中的“比〞。

〔二〕课文中的“比〞

①类比、喻比〔如:以“家事〞比“国事〞:私、畏、求〕

②详比、略比〔如:“邹忌进谏〞写得详;“臣民进谏〞写得略〕

③侧比、正比〔如:“三问三答〞侧面比;“三思〞正面比〕

④明比、暗比〔如:“邹忌比美〞是明比;“四国朝齐〞是暗比〕

〔设计说明:采用“一字经纬式〞的教学方法,串起对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这里,抓住了“三〞、“比〞两个字,从写法入手,促内容理解:通过“三〞字的切入,必能拎起全文的内容理解;通过“比〞字的深化,从而引出课文的写法探究。课中“关键字〞的使用,力图到达“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三、分析人物,拓展延伸。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邹忌:头脑冷静,善于思考;

实事求是,缘事及理;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齐王〞这个人物形象。

齐王:闻过那么改,明智果断;

从谏如流,兴利除蔽……

3。补充相关材料,比照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一〕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三人,愿王察之。〞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

〔选自?战国策?魏策二?〕

庞恭〔魏国臣子〕陪同太子到邯郸〔赵国国度〕去做人质,他对魏王说:“现在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国王你相信吗?〞答复说:“不信。〞“两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国王你信吗?〞答复说:“不信。〞“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国王你信吗?〞国王说:“寡人相信。〞庞恭说:“实际上街市上没有老虎,现在是邯郸离魏国比街市远,议论我的人不止三个人,希望国王您明察。〞〔后来〕庞恭从邯郸返回,终于还是不能被国王召见重用。

〔二〕螳螂捕蝉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那么怀丸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

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选自刘向?说苑?正谏?〕

吴王阖闾准备进攻楚国,告诫他身边的大臣说:“胆敢向我进谏的人就处死。〞他的侍从官中有个年轻人,想向吴王阖闾进谏,劝阻他不要进攻楚国,但是又不敢,就藏着子弹拿着弹弓来到吴王阖闾的后园走来走去,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象这样经过了三个早晨。吴王阖闾说:“你来,为什么要自找苦吃,把衣服沾湿到这个地步!〞那年轻的侍从官说:“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只知了,知了在高处鸣叫,它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后面;螳螂弯着身子,屈着前肢,想要逮住蝉,却不知道有一只黄雀在他的旁边;黄雀伸长了头颈,想要啄螳螂,却不知道拿着弹弓和子弹的人在他的下面。

知了、螳螂、黄雀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的祸害。〞

吴王阖闾听了说:“对啊!〞于是停止了用兵。

〔设计说明:分析人物形象,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拓展延伸,那么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四、说古谈今,内化知识。

1。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历史上的“进谏〞故事。

2。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怎样给别人提出建议或者怎样对待别人对自己的建议。

3。赠记名言,师生共勉。

铭记古人谏言,感悟现实生活: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唐〕魏征

〔设计说明:说历史故事,让学生之间实现知识资源共享,有利于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谈现实生活,主要是想增强学生在“提出意见〞和“接受意见〞的感受和体会,引起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注意和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根底上,水到渠成地引出魏征的名言,让他们铭记。〕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知识要点。

2。写好学习心得。〔参考题目:①说说?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三〞

②谈谈?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比〞

③“讽谏〞和“纳谏〞

④“谏臣〞和“明君〞

⑤“人言〞与“自信〞

⑥人贵有“自知之明〞

⑦感情亲疏和认识事物的关系……〕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2

1、认识齐威王纳谏除蔽的积极意义;

2、了解讽谏〔讽喻〕的方法;

3、学习对话技巧和详略安排;

4、掌握文学常识和文言知识。

一课时。

自学辅导法。

一、自学定向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给领导提意见,古往今来,都要冒很大的风险。历史上偏偏就有人不但屡次给领导提了意见,而且屡次被领导赏识,建议得以实施,又产生了奇效,其人其事也在历史上传为美谈。邹忌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战国时齐国的谋臣,曾万事恒公、威王、宣王三朝,多谋善谏。一次,威王弹琴,邹忌进门就说琴弹得好。威王认为他未仔细听,是在说谎。邹忌说,琴声宽和像君主,清廉像章宰辅,舒缓像政令,谐调畅适像四时。威王听了,知道他在说治理国家的道理,极为赞赏,就拜他为相。课文所讲的是在这之后的另一个故事。〔板书课题〕

二、自读查疑

1、运用工具书,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2、齐读课文,然后复述大意,概括文章思想;

3、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三、讨论释疑

1、齐读段一:比美离题否?有何作用?

?古文观止?有评语: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勘察,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诌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评得好。

2、段一中的三问三答写法上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了人物间的什么关系〕?

提示:内容都是说邹忌的美,语言只有一两个字变化,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

板书:

妻→私:偏爱赞扬

妾→畏:卑微喂怯

客→有求:逢迎敷衍

3、〔齐读段二〕私事、国事有何相通?何以能以喻讽谏?

4、〔齐读段三、四〕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威王确实受了蒙蔽?〔讽谏是在比美中偶有所悟而为之的吗?何以见得?〕

三、延伸迁移

〔齐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王之蔽甚矣一句,为何点到了却不深说?

提示:善揣摩国君的心理。对于聪明有为的国君,不要说多余的话。

2、一善、一朝,省略了哪些内容?

提示:哪些意见,如何来朝。

3、这个故事于今有何积极意义?

提示:自知之明、直言劝谏、发扬民主、倾听民声等等。

4、如何看待?战国策??

提示:由于?占国策?主要是记载战国时代策士们的言行的,某些地方便夸大了策士的作用。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语言较浅显,可使学生读读、议议、通过自学到达教学目的。课前教师曾让几个学生粗读课文,通过了解,学生对本文意思能够根本了解,只有个别字词难以确定其意义和用法,而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说理方法均未及考虑。据此,自学指导的重点可定为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说理方法的引导上,兼及重点字句的疏通。

同时,本文篇幅不长而语美理严,可通过屡次朗读,体会本文设喻的说理方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3

教学设计:龚侃复旦初级中学

教学目标:掌握文言字词,翻译全文

找出文中“三分〞的思想,形成行文的层次意识

理清文章逻辑脉络,理解邹忌劝谏的思路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字词,翻译全文。理清文章逻辑脉络。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逻辑关系,形成行文的层次意识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一个宰相因为臭美照镜子而使得国家从此富强,你相信吗?今天我们学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就讲了邹忌因为臭美照镜子而使得齐国成为战国时代霸主的故事,那么其中原委究竟如何呢?我们先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讲故事的感觉

2、参考课下注释,复述故事情节

3、编写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的练习题

闻、面、服、孰、私、美等词的特殊用法

4、指名答复,落实重点字词、句子

5、快速翻译全文,带过次要语句。

三、“三分〞思想与层次意识

1、中国文化中对“三〞这个数字有特别的偏好,如“桃园三结义〞、“三打白骨精〞“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等。这篇文章中暗含了多少“三〞呢?

2、首先老师找一个“三〞做示范:本文从结构上看就可以分为三层,哪三层?分三个层次的好处是什么?

结构三分的好处:类似起因、经过、结果,是交代一件事情最根本的要素

3、老师只是举了一个例子,其实文中还暗含了许多的“三〞,请从文中尽可能多的归纳出“三〞,并想一想作者这样分分别有什么好处?

四、“三分〞思想与逻辑关联

1、文中哪些地方表达了“三〞的思想?

邹忌三问美、亲朋三答美、

邹忌三反思、归纳三原因、

劝谏王三蔽、

齐王三行赏、成效三阶段

2、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项“三〞?

劝谏王三蔽——本文的中心,所有“三〞的指向

3、理清各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归纳邹忌讽谏的方法。

劝谏前的三问、三答、三反思、三归因是步步推进指向齐王的三蔽的,劝谏后的三行赏、三阶段是齐王认为“三蔽〞的劝谏的“善〞的结果。

齐王的“三蔽〞是文章的中心,把文章贯穿了起来,即使邹忌实际上经历的是两问或者四问五问,为了有针对性地劝谏齐王的“三蔽〞,他也会改为“三问〞

4、文中的“三〞有的是三方面,有的是三角度,有的是三阶段,作用各不相同,分别分析文中各处作者从三个方面写的好处

结构更清晰,层次更鲜明,角度更多样,想象更丰富。

5、明确:不是要求写文章刻意追求凑成“三〞,而是从本文的对“三〞的归纳中形成写文章的层次意识。

五、总结

1、归纳邹忌成功劝谏的原因,分析本文中邹忌和齐王的人物形象。

2、归纳本文写作上的特色:结构层次的清晰、严谨之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4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给领导提意见,古往今来,都要冒很大的风险。历史上偏偏就有人不但屡次给领导提了意见,而且屡次被领导赏识,建议得以实施,又产生了奇效,其人其事也在历史上传为美谈。邹忌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战国时齐国的谋臣,曾万事恒公、威王、宣王三朝,多谋善谏。一次,威王弹琴,邹忌进门就说琴弹得好。威王认为他未仔细听,是在说谎。邹忌说,琴声宽和像君主,清廉像章宰辅,舒缓像政令,谐调畅适像四时。威王听了,知道他在说治理国家的道理,极为赞赏,就拜他为相。课文所讲的是在这之后的另一个故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2.邹忌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蔼辩著称。

3.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那么已,一飞冲天;不鸣那么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多媒体显示:

(1)读准字音。

帙丽朝服衣冠窥镜

期年朝于齐间进

(2)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

朝服衣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闻寡人之耳者

今齐地方千里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谤讥于市朝

(3)翻译以下句子。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忌不自信。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王之蔽甚矣。

学生逐题完成,并全班交流。

确:(1)yìzhāoguānkuījcháojiàn

学生逐题完成,并全班交流。

确:(1)yìzhāoguānkuījcháojiàn

(2)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美:以……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

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闻:使……闻。

地方:土地方圆。

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讽:委婉劝说。[来源:学,科,网]

谤讥:公开指责。

(3)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孰与……〞的句式)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把握宾语前置)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3、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觉察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5

1、知识目标

①、理解词语修、尺、服、窥、美、私、闻、莫、地方、左右、市朝等。

②、归纳多义词义项朝、孰、旦、诚、闻。

③、句式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b、忌不自信。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理清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2、情感目标①、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②、领悟课文的现实意义

3、技能目标①、背诵全文②、学会讽喻的方法

4、学习重点①理清课文的思路和结构②探究人物不同身份、心理及语气

学习方法:

1、诵读法。〔生通过诵读,在充分利用注释的根底上理解课文的词句,掌握课文内容〕

2、讨论法。〔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根底上,由教师提出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学生充分地展开讨论,集思广益,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3、练习法。〔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检测题和作业题,让学生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掌握并积累有关词句知识〕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资料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聚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书名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西周一、东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2.相关注

二、解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研习课文

1、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2、学生自行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①、至少诵读两遍。②、借助注释、工具书,完成以下自测题。

A、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a、形貌昳丽〔〕b、时时而间进〔〕c、朝服衣冠〔〕

d、期年之后〔〕e皆朝于齐〔〕

B、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a、邹忌修八尺有余。b、朝服衣冠,窥镜。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今齐地方千里。

e、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f、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翻译以下句子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c、忌不自信。

d、彼不我恩。e、莫我肯顾

3、整体把握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含义:〔〕〔是什么〕

原因:()〔为什么〕

方式:()〔怎么办〕

效果:〔〕〔怎么样〕

4、探究人物不同身份、心理及语气

要求:

①、毛遂自荐扮演角色。

②、读出人物身份和心理,如妻溢于言表的之情,妾的答复,客的意味,邹忌勤于王事、委婉讽谏的表现,齐威王闻过那么喜、从谏如流的气魄。

5、尝试背诵课文

邹忌三问妻、妾、客三答邹忌三思:私、畏、求

齐王之蔽甚矣:私、畏、求齐王三赏齐国三变

时间:“朝〞“旦日〞“明日〞

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熟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

四、课外作业

1、背诵全文。

2、查工具书,理解归纳课后练习〔二〕五个多义词的义项。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采用填空的形式检查背诵。

2、订正练习〔二〕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略〕

二、分析人物形象

这篇课文有两个主要人物,即邹忌和齐威王。这两个人物的举动不仅可以看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更能表达课文所包含的思想意义,有针对性地设计具体有趣的问题。

1、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2、邹忌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妾、客,是不是很无聊?为什么?

3、忌的“三思〞使他从迷惑中对自己有了请醒的认识,反映了邹忌有什么样的品质?

4、邹忌向齐王进谏时,为什么先要从自己的生活小事说起?表达出邹忌的什么本领?

5、邹忌进谏后,写齐王的反响只有王曰:“善〞,乃下令“……〞两个举动,反映了齐的什么精神?

6、“君臣进谏,门庭假设市〞、“时时而进谏〞、“虽欲言,无可进者〞与齐王有什么关系?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邹忌、齐王的人物形象

邹忌:

是一位、、的谋士。

齐威王:

是一位的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三、揭示课文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

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课堂分小组讨论。

1、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此题容易,学生不难答复。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蔽,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学生只要答对根本意思即可,不要在文句上过严要求。

2、学了此文后,从不同角度出发,我们有哪些体会?

小组讨论,发表意见,集思广益:

四、围绕话题,即兴表演

话题:

1、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2、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

3、讽谏教师不要歧视后进生。4、讽谏上级领导注意环保。

〔话题可根据实际,同学们也可以自行设计。〕

五、布置作业

1、继续背诵课文,要求准确、精熟。

2、了解以下名句:

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②、兼听那么明,偏信那么暗〔?资治通鉴?〕

③、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④、闻过即改,从谏如流〔?贞观政要?〕

⑤、有那么改之,无那么加勉〔?论语?〕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⑧、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资治通鉴?〕

3、拓展阅读材料二那么,请完成后面练习:

A、?受谏与谏人?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那么滥赏无功,怒那么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便即护短不纳?假设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选自?贞观政要?〕

B、?厉王止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那么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于彘。〔选自?国语?〕

①、解释加点字

②、翻译划线句子

③、联系这二那么材料及?邹忌讽齐王纳谏?,请你以“纳谏与止谤〞为话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看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6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词类活用和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法设想]

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

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根底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如:

1、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三读课文,品味赏析。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答复以下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异。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假设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假设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四、归纳整理: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四)实词见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联想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达标测试

一、根底知识

1、句子与成语中加线字,读音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朝令夕改A、朝服衣冠间不容发B、时时而间进

一言蔽之C、王之蔽甚矣罄竹难书D、上书谏寡人者

2、省略的成分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与之坐谈,问之B、又弗如远甚

C、暮寝而思之D、于是入朝见威王

3、对以下句子中涉及到的称呼,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臣之妾畏臣④臣之妻私臣

⑤王之蔽甚矣⑥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⑤/②⑥/③④D、①②/③④⑥/⑤

4、选出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句〔〕

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邹忌讽齐王纳谏?文题中的“讽〞字,正确的理解应是〔〕

A、从反面挖苦批评B、从正面说服教育

C、用含蓄的话嘲讽D、用委婉的话劝告

6、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7、以下句子中,加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B、朝服衣冠

C、登泰山而小天下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8、与“邹忌修八尺有余〞中的“有〞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孙权据有江东B、蜀之鄙有二僧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D、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9、为以下句中的“莫〞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没有谁②不要③不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C、朝廷大臣莫不畏王〔〕

D、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

E、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10、对第一自然段段意概括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通过城北徐公的衬托,邹忌的妻、妾、客的赞美,竭力渲染,突

出邹忌“形貌昳丽〞。

B、写邹忌在听到妻、妾、客赞美后领悟到的道理。

C、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奉承而受蒙蔽,并从中悟出道

理。

D、反复说明邹忌之美,并揭示出邹忌美的原因。

11、下面几句话读音停顿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今齐/地方千里B、今齐地/方千里

C、今齐地方/千里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2、选出“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①皆以美于徐公②能谤讥于市朝

③皆朝于齐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13、以下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客曰:“徐公不假设君之美也。〞

A、②③①B、①②③C、②①③D、③②①

14、以下译文有误的一句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形体美丽,光荣照人。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

C、忌不自信。译文:邹忌自己不相信妻子的话。

D、吾与徐公孰美?译文:我和徐公谁漂亮?

15、按设喻的内在关系连接相关的项:

①妻A、宫妇左右

②妾B、四境之内

③客C、朝廷之臣

16、填空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体的史书??。全书篇,着重记载了。该书是由时期的编订而成的。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7~20题。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假设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7、给以下加线字注音

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答案

18、解释以下加线词的意思

①能谤讥于市朝〔〕

②群臣进谏,门庭假设市〔〕

③期年之后,……〔〕

④王曰:“善。〞乃下令〔〕

19、这一段是写进谏的结果,即齐威王下令纳谏及收到的效果。请按

以下要求填空

①悬赏进谏的三个等级:。

②纳谏后的三大变化:;;。

20、翻译以下句子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译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7

[设计意图]

中学古文教学,以往的程式为介绍作者、背景、解题、翻译、串讲、归纳段意、总结中心等。本设计试图从引导学生领悟前人结构文章的妙处入手,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探究,举一反三,学会汲取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

[设计提要]

这篇教学设计为提要式,由三方面组成:

1、?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下简称?邹?文〕的整齐美;

2、?邹?文的参差美;

3、?邹?文的哲理美。

[说明]

?邹?文字浅显,高中学生自己能够读懂,所以在指导学生自读了前面的“提示〞及注释之后,即可进入下面的导读。

[设计实施]

一、?邹?文的整齐美

[引导]

邹忌是齐国的美男子,文章写他以比美设喻,巧妙讽谏,令人耳目一新,文章本身也写的很美。首先,是它的整齐美,即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注意从头到尾,先后出现了几个“三〞?

[讨论明确]

1、邹忌有三问: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

2、其妻、妾、客先后有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及君之美也。〞

3、邹忌解蔽,当晚有三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邹忌入朝见威王,有三比:以“臣之妻私臣〞,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以“臣之妾畏臣〞,比“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比“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然后得出推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齐王纳谏,下令有三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6、纳谏之后,齐国有三变:“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假设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三变〞之后,到达了内政修明、国家强盛的目的,从而出现了“四国朝齐〞的“国际〞局面。

[点拨]

也许是无意为之的巧合,作者把整个故事组成了“三叠排比〞的奇特结构,叙事如江水东下,十分畅达,并且前后照应,上下照顾,使文章具有一线贯穿、晓畅淋漓的特点。这样的结构,不仅使文章从全文看来有一种整齐的美,而且使其内在韵律有一种进行曲般的节奏美。这样写,看来有些过于理想化,但仔细斟酌,却又完全符合事理,符合历史开展规律。

二、?邹?文的参差美

[引导]

?邹忌讽齐王纳谏?不仅是整齐美。请再读一遍课文,比拟一下“三问〞、“三答〞、“三比〞,在表述上有无区别;假设有,说出原因。

[明确]

1、“三问〞:邹忌问其妻,自称“我〞,用较随便的口语化的自称;问其妾,自称“吾〞,用较庄重的书面语化的自称,端着架子;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还是端着架子,但句式通俗多了。

2、“三答〞:其妻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你漂亮得很〔先是正面肯定邹忌之美〕,徐公哪比得上你呀〔再与徐公比拟〕?〞从文章开头描写看,邹忌称得上是美男子——身材魁梧、仪表堂堂,再穿上华贵的官服,更显得风度潇洒、气度非凡。他的妻子也肯定为这样一位外表英俊而且才能卓越的丈夫而骄傲,再加上是结发夫妻,恩爱之情更是溢于言表。而妾在家中的地位较低〔从“妾〞字构成上可看出,妾,立女也〕,只是附和着学说了半句:“徐公何能及君也?〞虽只比其妻少了三个字〔君美甚〕,但足可看出,妾对邹忌不如妻那样发自内心的赞美。接下来,面对在齐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相,其客说:“徐公不假设君之美也〞,就更是一句奉承讨好主人的话,语气也比其妻妾的答复平淡多了。这三问三答,虽然未写一个字的个人心理、神态,但每一处问答,每一个人的表情乃至内心世界,都能使读者描摹出来,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我们再来看“三比〞。从第二节开始,邹忌以他策士善辩的风格,首先向齐王说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然后一连串地说出他的妻、妾、客分别“私〞、“畏〞、“欲有求于〞他而都说他“美于徐公〞的事。这里的每一句话都各自概括了上一段一个层次的意思,这一组排比句即涵括了上面一整段文字的内容。这样写,既防止了重复,又使行文显得参差变化而且简洁明快。正当齐王充满兴趣地听他讲“比美〞故事的时候,邹忌适时切入主题,以家事比国事,一一比照对应,用妻、妾、客的“私臣〞、“畏臣〞、“欲有求于臣〞,比喻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莫不“私王〞、“畏王〞、“有求于王〞,指出齐王身边种种易受弊的情况,并得出推论:“大王所受的蒙蔽一定很严重啦!〞邹忌雄辩的口才和巧妙委婉的讽喻,使齐王如梦初醒,立时了解到了政治积弊之所在,从而痛下决心,悬赏纳谏,广开言路,进行改革,这才出现了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使齐国逐渐跨入了战国七雄的行列。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8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根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

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蔼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被破格重用的日子不远了。时过一年,齐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婬*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一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那么已,一飞冲天;不鸣那么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一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ing〕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

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a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1、再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

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

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清楚。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假设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2、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段:进谏的缘起。邹忌与徐公比美,觉察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公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五、学生根据文下一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挖苦。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陽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确实〕

b、帝感其诚?列子愚公移山?〔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确实〕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表假设,如果、果真〕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引导思考: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拟。“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2、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彼不我恩也?童区寄传?否认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假设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答复以下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异。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因其地位低下,与主人并没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说话比拟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

客曰:“徐公不假设君之美也。〞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明显的有奉承的意味。〔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一棒,一针见血,使其梦醒。邹忌为何敢下这样的结论?一是邹忌曾任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假设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变: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排比与层递,前后照应,上下照顾,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9

1、积累文言词语。

2、引导学生辨析文中出现的常用词语。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及今天的借鉴意义。

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出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臣的是否贤明,二看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板书:标题;附带简单介绍刘向及?战国策?的文字常识〕

二、检查预习

1、为正音。

2、为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正音:〔幻灯片〕

昳〔yì〕朝服〔zhāo〕衣冠〔guān〕孰〔shú〕弗如〔fú〕间进〔jiàn〕期年〔jī〕

三、学生朗读全文,纠正断句错误的地方,如“今齐地方千里〞

四、重点词语释义〔幻灯片〕

修八尺有余

熟视之

旦日

明日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入朝见威王

臣诚知不如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闻

寡人之耳者

五、完成课后练习二,完成常用文言词语

“质〞“及〞“甚〞“少〞“异〞“为〞的辨析。

六、再读全文

七、品味赏析

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2、妻、妾、客是如何答复邹忌的,有何不同?为什么?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5、讽谏的结果如何?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答复,教师稍加点拔即可。

附板书:

邹忌齐王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臣

客──〔有求〕—四境之内

家事──类比──国事

八、再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1、发放臧克家的?纳谏与止谤?这篇读后感,学生快速阅读之后,引发学生讨论:邹忌与齐威王的故事千载而下令人景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请同学们想想,我们今天的干部对上级领导如果都像邹忌那样,委婉讽谏,我们的群众都像邹忌那样对自己的上司,对自己尊敬的长者,对自己的同事、亲朋好友提出批评意见,你是赞成还是反对?你认为这是社会进步还是倒退?

接下来的时间留给学生讨论,教师加以引导启发。

2、请同学们思考,古人云“横看成岭侧成峰,上下远近各不同〞,?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的从同的角度切入可以得到不同的观点。

如:“良药爽口更利于行〞“贵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善于接受批评〞“不能由已之好恶左右作出正确的判断〞“要讲真话〞“讲真话难。

九、奇异的“三〞构

本文的结构层次从头到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是三层;上、中、下赏赐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是三层;邹忌早上、旦日、明日是三层;邹忌的思想转变也是三层:自以为不如、有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全部事态的开展也是三层:邹忌讽谏、齐王纳谏、诸侯入朝。

十、发放课后练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0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翻开课本第92页,今天们学习一篇新的古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我们先来看题目。从题目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呢?一个是本篇古文涉及到的两个人物,邹忌和齐王;另一个是这篇古文将要讲的两件事,邹忌讽齐王和齐王纳谏。大家在仔细观察一下题目,在“邹忌讽齐王〞中,“齐王〞是做“讽〞的宾语,而在“齐王纳谏〞中,又是做“纳谏〞的主语,这种在同一个句子中,同时做两种句子成分的词语叫做兼语,而这种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做兼语句。

我们再来看一下“讽〞字,在课文的注解是什么样的?是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为什么这里用“讽〞呢?为什么邹忌要用含蓄的话去暗示或劝告齐王呢?为什么不直言进谏呢?大家一定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过的?勾践灭吴?中,文种是怎样进谏的?很直白犀利的吧?责备与抱怨的语气凸显在字里行间,他甚至很直白的责备勾践“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让后乃求某成,无乃后乎?〞这样的谏言,尽管是忠言,可是毕竟逆耳。所以尽管文种帮助勾践灭掉了吴国,立下了汗马功绩,可是终究还是难免杀身之祸。伴君如伴虎,所以作为臣子,为了保全性命,但是又要紧守作为臣子的本分,言行举止都必须顾及很多东西。所以邹忌在进谏的时候,选择了“讽〞的方式,这既符合他作为臣子的身份,同时也说明邹忌的聪明。那么邹忌将会怎样“讽〞齐王的,结果又是怎样的?我们一起去文种寻找答案。

二、?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课文的注解中提到了?战国策?记载了这一系列国家的历史,主要记载的是各国谋臣测试纵横捭阖的斗争以及相关的谋议或辞说。它是我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它的作者已经不可考证。后来经过西汉的刘向整理编辑后,才定名为?战国策?。因为?战国策?主要是以记载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所以?战国策?的文章又有这样三个特点:①长于说事,无论是个人陈述还是双方辩白,都喜欢夸张渲染,充分发挥,畅所欲言;②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③书中常用巧妙生动的譬喻说事,常常通过一些有趣的寓言故事来讲道理,增强论者的说服力。大家对?战国策?可能有些陌生,但是对?战国策?中用来说理的寓言故事一定不陌生,像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等等。

从体例上看,?战国策?属于国别体史书,大家还记得之前我们接触过的哪一部史书也属于这种体例呢?——?国语?。那么大家还记得?左传?是什么体例的吗?——编年体。

三、课文分析

大家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接触过这篇文章了,相信大家对这篇课文的翻译应该不是很成问题,那么今天我们对这篇课文的学习那就以讲解语法知识为主,翻译课文为辅。一起去看看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怎样进行的。

首先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一遍课文。

1、先请一位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根据学生翻译情况进行第一自然段的疏通

语法知识:①我孰与城北徐美?——大家都知道,在古文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在没有标点符号的情况下,我们是通过什么知道这是一句问句呢?句中有疑问词。在古代汉语中,句子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才能发出疑问。有时候是疑问代词,有时候是疑问语气词,有时候二者都用。那么大家在这句话中找找,那一个是疑问词,是属于疑问代词,还是属于疑问语气词呢。“孰〞,疑问代词。“孰〞字经常表示选择,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在文中就是指人了。大家再来看一下“孰〞在句子中做成什么句子成分呢?宾语。既然是宾语,那么在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有什么规那么呀?宾语前置。还记得前两篇古文中,我们学过哪些句子属于这种情况的呢?“夫晋,何厌之有?〞“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宾语是动作、行为的对象,是动作的承受者。“孰〞是比美的对象,也是比美的承受者。〕

我刚在问哪一个是疑问词的时候,听见有同学说是“孰与〞。其实“与〞是一个连词。可在古书中,常常看见“孰与〞连用,用来比拟人物的高低或者事情的得失。像文中就是“孰与〞连用,来比拟人物在容貌上的高低。大家接触过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公视之廉将军,孰与秦王?〞意思是:您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那一个比拟厉害?这是比拟人物在权利与地位上的上下。在比拟事情的得失上,也有这不少例子,像?战国策齐策?里的“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意思是田忌召集大臣商量说:‘救赵和不救赵,哪个得哪个失呢?’这是比拟在事情上的得失。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这是一个判断句。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它是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那么在这一句中,那一是属于谓语局部呢?要找出谓语局部,这就得先了解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的表达习惯。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不用系词“是〞,而是用名词性谓语〔即,用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直接表示判断。在句子的末尾,常常可以加上语气词“也〞加强判断句的肯定确认语气。所以在这一个句子中,谓语局部就应该是“齐国之美丽者〞。这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一种类型。接下来,我们还会陆续的接触古汉语中判断句的其它表达方式,大家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可以建议学生专门找一本本子记录古文的语法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古文语法知识的系统积累〕。

③忌不自信——这是一个否认句。这里应该是翻译为“邹忌不自信〞还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呢〞?是后者。这样看来,这里的“自信〞就应该与现代汉语中的自信不一样了,取后面的翻译的话,我们是把“自〞与“信〞的位置对调了。为什么要这样翻译呢?这又涉及到古汉语中,否认句的一个语法规那么。在古汉语中,否认句中有“不、毋、未、莫〞这些字,如果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放到谓语动词的前面。所以句子中把“自〞提前了,放到了“信〞的前面,其实正确的顺序应该是“忌不信自〞。前面我们学了一个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句,这里是一个陈述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大家可以在课后把这两种宾语前置句放在一起比拟,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

④坐与谈——这是一个省略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要不发生歧义,就可以省去句子的某些成分。这些省去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古汉语省略的成分是多样的,如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省略、分句省略等等。在一句中,我们看看它省略了那些句子成分。省略了主语,翻译的时候要记得补充省略的局部。

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这也是古汉语表判断的一个典型句型。前面我们学的判断句是谓语后面直接加“也〞。但在这一句中,我们看到了“……者……也〞这样的句型。所以古文的判断句也可以是这样的,在主语后面加语气词“者〞表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这里是对妻子认为我美的属性作出判断,是因为妻子偏爱我。

2、疏通第二段的文义,解释一些重点的字词

①今齐地方千里——这里的“地方〞与现代汉语中的“地方〞是不一样的,现在汉语中的地方是指某一个区域,或者是与中央相对的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但在这里,得分开翻译,地,土地;方,方圆。本句就是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

②左右——这里指身边的跟随的人,现在汉语中也有这种意思,所以严格的说来这不算是一个古今异义词

3、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面〞名词做状语。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单纯作状语,它通常跟介词结合,组成介宾短语,才能作状语〔当面〕。但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直接放在动词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作该动词的状语。在这里,“面〞做状语,表示完成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采取的方式,“面〞表示的是“刺〞的方式,即“当面表达〞的意思。

4、疏通完本篇文章,那么我们重新来看一下,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怎样进行的?明确:先是用自己的小事,悟出道理,然后进谏齐王,进谏的时候不是单刀直入,而是不把自己的切身体会讲给齐王,然后以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敝甚矣〞,完成进谏。

5、讨论邹忌进谏方式的妙处

提示:个人小事与国家大事之间有共同点,那就是受蒙蔽。邹忌以这个为突破点入手,既可以使深奥的大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同时也投齐王所好,〔爱听隐语〕,使齐王容易接受。

6、讨论课文中人物形象

邹忌:作为课文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作为齐王的谋臣,他能从日常生活联想到关系国家治乱的大事,可谓忠于职守,勤于王事。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他没有得意忘形,而是进行调查、比拟,最后实事求是地成认自己“弗如远甚〞。这说明他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头脑冷静,善于思考,观察事物深入细致,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一旦考虑成熟,他毫不迟疑地向君主进谏,反映了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坦荡胸怀。他的进谏,也不像战国时期的说客那样,靠夸夸其谈、危言耸听去游说国君,而是以耐人寻味的小事打动齐王,以己之受蔽推论到齐王之受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齐王:他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他深深懂得收买民心的重要,勇于听取不同的意见。邹忌当面说“王之蔽甚矣〞,他不仅没有生气,反而闻过那么喜,认为“善〞,表示赞同,并且马上付诸实施,制定了对进谏者的奖励方法。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能广开言路,根据人们对朝政的批评议论,兴利除弊,进行大胆的政治改革。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对齐威王有明显的美化成分。

7、讨论说话艺术〔略〕

8、总结全文

9、课后作业背诵全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1

知识教育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4、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能力训练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思考:文题有几层意思?讲解“讽谏〞。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奉劝。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方法。

2.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你了解多少?

明确: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蔼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那么已,一飞冲天;不鸣那么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二、小组合作,讨论问题

1、本文的人物对话有何不同?

明确,本文第一段里的三问三答,答的内容都是说邹忌美,只有一两个字的增减或变化,但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妻是热情地赞扬邹忌“美甚〞,反映了妻对夫的偏爱;妾在家庭中地位卑微,因为害怕,不得不敷衍地说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她的赞美比妻差多了。客答复是:“徐公不假设君之美也。〞用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了。

2、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明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4、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5、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作者却用占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这是不是详略不当?

明确:不是。写比美,是为后文铺垫,是设喻手法。从全文来看,设喻、讽谏写得详,而齐王纳谏除蔽写得略。这种详略得当的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三、拓展延伸

你所知道的历史上敢于进谏的忠臣有哪些?他们的结果一样吗?

四、小结

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五、作业

1、简介?战国策?

2、邹忌是怎样让齐王纳谏的?

六、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齐威王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臣

客→→→→→→有求←←←←←←国境之内

受蔽受蔽

类比推理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2

教材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