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介入诊治与支架对策课件_第1页
冠状动脉介入诊治与支架对策课件_第2页
冠状动脉介入诊治与支架对策课件_第3页
冠状动脉介入诊治与支架对策课件_第4页
冠状动脉介入诊治与支架对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冠状动脉介入诊治(PTCA与支架)

对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毛节明冠状动脉介入诊治(PTCA与支架)

对策北1选择PTCA的标准病人有典型心绞痛;无创性功能试验有心肌缺血的证据;内科治疗无效需要进一步血管重建;冠脉及病变解剖适合于PTCA;为提高生活质量;选择PTCA的标准病人有典型心绞痛;2PTCA最理想的适应证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病人,经充分内科治疗仍有心绞痛发作运动ECG和/或同位素心肌显像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冠脉单支病变、特别是近端非开口部位孤立性、局限性、非钙化性、向心性、不累及重要分支的病变心功能良好PTCA最理想的适应证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病人,经充分内科治疗3对最理想适应证的患者:PTCA的成功率在95%以上与内科传统治疗比较,PTCA在术后6个月内可明显改善病人的心绞痛症状对最理想适应证的患者:PTCA的成功率在95%以上4理想适应证PTCA的

局限性

MASS研究:比较了PTCA、药物和CABG治疗孤立严重的近端LAD病变的结果:

随访3年,三组间在死亡率和MI发生率方面无显著差异症状游离生存率:CABG组98%、PTCA组82%、药物组32%(p<0.01)理想适应证PTCA的

局限性MASS研究:比较5理想适应证PTCA的

局限性联合终点:心脏死亡、MI或需血管重建的顽固性心绞痛发生率在PTCA组24%、药物组17%、CABG组3%理想适应证PTCA的

局限性6PTCA的扩大适应证1.多支、单支多处病变2.开口或分叉病变3.近期完全闭塞病变4.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病变5.孤立的静脉桥狭窄病变6.有保护的左主干病变PTCA的扩大适应证1.多支、单支多处病变7多支、单支多处病变选择介入要素:

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病人经充分内科治疗仍有心绞痛发作

运动ECG和或同位素心肌显像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

心功能正常没有需临床治疗的糖尿病多支、单支多处病变选择介入要素:8多支、单支多处病变选择介入要素:两支或三支血管近端孤立性、局限性、非钙化性、向心性、非开口部位、不累及重要分支的病变。多支、单支多处病变选择介入要素:9多支、单支多处病变介入治疗临床疗效对比多中心随机研究,解剖适合于PTCA的多支病变PTCA与CABG比较:最初成功率两组类似

住院并发症率CABG组略高

随访3年后,PTCA组需再次血管重建的病人明显高于CABG组多支、单支多处病变介入治疗临床疗效对比10多支病变介入治疗对策正确了解病变认真了解各支血管的病变程度:狭窄程度、位置、长度、是否偏心或成角、有无钙化、有无溃疡或夹层、是否涉及重要分支等认真了解各支血管的非病变部位:直径(由以病变临近的血管)、是否迂曲或僵硬、有无管腔外钙化等多支病变介入治疗对策正确了解病变11多支病变介入治疗对策正确了解侧支循环

认真了解各支病变血管与其他正常或病变血管的关系:是否有侧支循环、是供血血管还是受血血管等认真了解各支血管对供血的重要性:供血的范围、所供血的心肌情况等多支病变介入治疗对策正确了解侧支循环12多支病变介入治疗对策正确判断靶血管

正确判断哪支病变血管或哪个血管病变是产生患者主要症状的靶血管或靶病变,需认真结合病史、心电图、活动平板、超声心动图、心肌核素显象及其他无创检查综合进行分析多支病变介入治疗对策正确判断靶血管13多支病变介入治疗对策正确选择手术方案(PTCA)原则:从病变血管角度∽先罪犯血管后其他血管

从病变程度角度∽先狭窄重后狭窄轻、先全堵病变后狭窄病变多支病变介入治疗对策正确选择手术方案(PTCA)原则:14多支病变介入治疗对策正确选择手术方案(PTCA)原则:从血管供血范围角度∽先供血范围大的后供血范围小的

从有侧支血供角度∽先受血血管后供血血管多支病变介入治疗对策正确选择手术方案(PTCA)原则:15多支病变介入治疗对策正确选择手术方案(PTCA)原则:从一支病变血管角度∽先狭窄重处后狭窄轻处、先近端后远端(?)

从病变涉及分支角度∽先主干血管后分支血管多支病变介入治疗对策正确选择手术方案(PTCA)原则:16多支病变介入治疗对策手术(PTCA)原则的具体应用:稳定型心绞痛或不稳定型心绞痛:基本按原则进行

急性心肌梗死:只做与梗死相关的血管

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原性休克:除梗死相关血管外还要做其他血管多支病变介入治疗对策手术(PTCA)原则的具体应用:17多支病变介入治疗对策多中心随机化研究证实:解剖适合于PTCA的多支病变PTCA与CABG比较,两种方法的最初成功率类似,住院并发症率CABG组略高

随访3年以后,PTCA组需再次血管重建的病人明显高于CABG组。多支病变介入治疗对策多中心随机化研究证实:18多支病变介入治疗对策建议:对伴有糖尿病、涉及左主干病变、涉及两支(或以上)多处或弥漫性病变、病变预计需要植入至少三个或以上支架、既往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根据临床判断介入治疗效果不佳者,应积极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Bypass)。多支病变介入治疗对策建议:19分叉病变PTCA治疗分叉病变的成功率在90%左右

并发症主要是暂时性分支闭塞因此对直径>2.0mm的分支常需要导丝保护

必要时需要“Kissing”球囊扩张分叉病变PTCA治疗分叉病变的成功率在90%左右20关于分叉病变的保护无需要对分支进行保护:分支直径<1.5mm

分支血管细小,所供的心肌范围小

分支直径>2.0mm,开口无病变或狭窄<50%,且主支病变位于分支开口上缘或下缘关于分叉病变的保护无需要对分支进行保护:21关于分叉病变的保护需要对分支进行保护:分支直径>2.0mm,开口狭窄>50%

分支直径>2.0mm,开口处无病变或狭窄<50%,但主支有严重病变(狭窄>80%、钙化病变、非对称且病变主要在分支开口处)关于分叉病变的保护需要对分支进行保护:22关于分叉病变的PTCA

分支无需保护者,可按常规PTCA方法进行分支需保护者,应放二条钢丝分别置与主支及分支内:如分支狭窄无需扩张,则只需在主支病变行球囊扩张;

如分支血管狭窄程度严重,需治疗,则应比较分支与主支病变,先对病变重者扩张,后扩张病变相对较轻的血管,必要时行双球囊技术(Kissingballoontechnique)关于分叉病变的PTCA分支无需保护者,可按常规PTCA方法23关于分叉病变的介入技术选择选择大腔导引导管,以便于进入双球囊出现“铲雪现象”(Snow-Ploweffect),应采用双球囊技术(Kissingballoon)主支明显偏心病变,可选用DCA技术主支病变严重,单纯球囊容易出现分支阻塞,可选用切割球囊(cuttingballoon),减少夹层形成关于分叉病变的介入技术选择选择大腔导引导管,以便于进入双球囊24关于分叉病变的介入技术选择主支病变扩张后出现严重夹层形成,应在主支内植入支架,但拟选用边孔较大的支架,以便可通过边孔对分支进行球囊扩张或植入支架当分支出现严重夹层而未涉及主支时,可仅在分支内植入相应的支架,但支架的近端不要进入主支内关于分叉病变的介入技术选择主支病变扩张后出现严重夹层形成,应25迂曲或成角病变的介入选择应选择支撑力较好的导引导管(Amplatz、VODA、选择支撑力较好的导引导丝(ExtraSuport、BMW、选择顺应性、通过性较好的球囊(Viva、迂曲或成角病变的介入选择应选择支撑力较好的导引导管(Ampl26开口病变开口病变:

介入治疗开口病变的成功率在80%左右,常伴有较明显的残余狭窄,常需要支架植入来改善即刻效果开口病变开口病变:27开口病变开口病变:

单纯旋磨、旋切术;单纯支架术及二种方法联合应用者一年后再次血管重建术的发生率无差异临床提示单纯支架为优开口病变开口病变:28开口病变的介入治疗导引导管的选择:

良好的支撑力、与血管保持同轴、伴有左主干病变者可用带侧孔的导引导管介入方式选择:

非钙化和非偏心病变--球囊+支架钙化和/或偏心病变--旋磨+球囊+支架非钙化偏心病变--DCA/切割球囊+/-支架支架的选择:

支撑力好的管状支架首选开口病变的介入治疗导引导管的选择:29开口病变的介入治疗下列情况应考虑搭桥手术:

涉及左主干的LAD或LCX开口病变

涉及两支或以上支有开口病变

血管直径<2.5mm的多支开口病变

再狭窄的多支开口病变多支开口病变合并糖尿病开口病变的介入治疗下列情况应考虑搭桥手术:30近期完全闭塞病变近期完全闭塞病变:

病人的心绞痛症状新近出现,考虑血管闭塞发生在3个月以内,特别是无创检查证实闭塞血管支配区域有存活心肌,闭塞血管末端呈鼠尾状,远端通过侧枝循环血流显影,闭塞节段较短者,可行PTCA治疗,成功率在80%左右。近期完全闭塞病变近期完全闭塞病变:31慢性完全闭塞病变选择介入治疗的指征:

闭塞时间、闭塞段长度及血管直径

闭塞血管的形态、侧枝情况

闭塞血管供血部位心肌状况、存活数量

临床症状

心功能状况、全身状况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可达60-70%慢性完全闭塞病变选择介入治疗的指征:32完全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导引导管必需有好的后座支撑力导引导管需与血管保持同轴导引导丝宜选用较硬(intermediate、Standard、choicePT)选用over-the-wire、小profile球囊以提高导丝通过完全闭塞病变的几率必需先确认导丝在血管真腔后方可扩张完全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导引导管必需有好的后座支撑力33完全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并发症:再狭窄率高大范围夹层形成血管穿孔、心包填塞辅以支架植入为上策完全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并发症:34再狭窄病变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病变:

与denovo病变相比,再狭窄病变重复介入治疗有较高的成功率(>95%)和较低的并发症率(<3%)。再狭窄病变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病变:35再狭窄病变的介入治疗再狭窄病变处理原则:病人有典型心绞痛复发无创性功能试验有心肌缺血再现的证据内科治疗无效为提高生活质量再狭窄病变的介入治疗再狭窄病变处理原则:36再狭窄病变的介入治疗再狭窄病变处理方法:原为单纯PTCA,可重复PTCA,(选择一般球囊或切割球囊)原为支架术:可用单纯PTCA(选用一般球囊或切割球囊)可用旋磨术+球囊再狭窄病变的介入治疗再狭窄病变处理方法:37静脉桥病变孤立的静脉桥狭窄病变:

对孤立的静脉桥狭窄、不含明显血栓、无严重钙化、特别是位于远端吻合口的狭窄,PTCA有较高的成功率。静脉桥病变孤立的静脉桥狭窄病变:38左主干病变有保护的左主干病变:

有资料提示当病人CABG术后仍有缺血症状或试验依据时,在有旁路保护的情况下,行左主干PTCA及/或支架治疗。左主干病变有保护的左主干病变:39左主干病变无保护的左主干病变:

一般不选择介入治疗(相对禁忌征)

主干病变涉及LAD或/和LCX时应首选择搭桥

伴有严重RCA闭塞性病变的左主干病变应首选搭桥左主干病变无保护的左主干病变:40左主干病变无保护的左主干病变:

主干近端、体部的限局性病变可考虑选择PTCA或/和支架植入

搭桥禁忌患者,备有辅助心肌灌注及血液动力学支持的左主干病变左主干介入首选治疗方式:

球囊+支架左主干病变无保护的左主干病变:41左主干病变要进行左主干病变的介入治疗必须具备:

良好的X线图象分辨力

有熟练技术的介入医生

有齐全的心肺复苏设备

要取得病人家属的充分理解同意

有心外科作后盾左主干病变要进行左主干病变的介入治疗必须具备:42特殊条件的介入治疗无痛性心肌缺血:

随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的提高,对于无症状而无创性运动试验有心肌缺血提示,特别是同位素心肌显像有高危缺血表现的病人,造影有严重狭窄、解剖适合于导管介入者,可考虑行介入治疗。特殊条件的介入治疗无痛性心肌缺血:43特殊条件的介入治疗年龄:

高龄≥75岁的病人冠脉血管病变的复杂程度、心绞痛的严重程度及心功能减退的程度均较年轻病人明显,这增加了PTCA的难度和危险性。但高龄病人接受CABG的风险性很大,介入疗法是减轻或缓解病人症状的较好的替代方法。

报告的成功率在79%-91%

主张只扩张罪犯病变血管特殊条件的介入治疗年龄:44特殊条件的介入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

对症状已被稳定但不能被充分控制者:进一步可考虑介入治疗,成功率近90%,急性并发症率较稳定性心绞痛时略高。

症状稳定多长时间才能减少介入的并发症还没有定论,资料提示症状稳定2周以上对减少并发症可能有帮助。特殊条件的介入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45特殊条件的介入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

对药物治疗无反应的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应行紧急冠状动脉造影,对病变解剖适合介入治疗者考虑急诊PTCA+支架术,成功率在85%。

建议对卧位心绞痛或心绞痛时间长伴有ECG的ST段显著压低或抬高的频发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并进而作PTCA+支架治疗。特殊条件的介入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46特殊条件的介入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

有多支血管病变的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罪犯血管病变的PTCA:急性期只扩张导致缺血症状的罪犯血管病变,可明显地稳定大部分病人的状态。

罪犯血管病变的确定可结合ECG改变、冠脉造影显示的病变形态学特征,包括溃疡斑块、病变处血栓和严重狭窄等。

在急性期过后再考虑其它血管病变的重建。特殊条件的介入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47特殊条件的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

直接PTCA:不预溶栓而直接选择PTCA作为再灌注治疗方法。对经验丰富和技术熟练的术者来说,直接PTCA或支架可适合于:

①所有符合溶栓治疗或因出血性并发症及其它某些禁忌症的AMI病人;②合并心原性休克的AMI;③大面积或前壁梗塞考虑溶栓可能不能开放梗塞相关血管者;特殊条件的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48特殊条件的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

PTCA不能在病人入院后60-90分钟内开始时,应首选溶栓治疗以争取时间。

直接PTCA的血管再通率90%-95%,TIMI3级血流恢复率在90%左右。

心原性休克PTCA治疗的生存率在70%左右,主动脉气囊反搏的应用可提高心原性休克病人抢救的成功率。特殊条件的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49特殊条件的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补救性PTCA:即溶栓失败后所进行的PTCA。适用于胸痛症状发生12小时内溶栓失败的AMI者,或症状已超过12小时,但有大面积梗塞伴有持续性胸痛或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或梗塞面积进行性扩大者。

补救性PTCA可降低30天死亡率和晚期心力衰竭的发生率。特殊条件的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50特殊条件的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即刻PTCA:对溶栓已再通、症状消失的AMI病人不主张即刻PTCA;

TIMI2级以下者即刻PTCA能改善再灌注进而挽救更多的心肌;

对已有TIMI3级的无症状者不考虑即刻PTCA,但对高度狭窄、血栓较多、ECG仍有ST段持续抬高或胸痛不缓解者,是否行即刻PTCA需进一步探讨。特殊条件的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51特殊条件的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延迟PTCA:多在梗塞7天后进行,扩张梗塞相关血管的残余狭窄。特殊条件的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52特殊条件的介入治疗非ST段抬高的MI:

这类病人多有三支血管病变和较差的左室功能,溶栓对其意义不大。

对这部分病人应及时行冠状动脉造影,对解剖适合于PTCA的罪犯血管或病变进行PTCA。

一部分非ST段抬高的MI是由左旋支病变所致,PTCA可获很好的效果。特殊条件的介入治疗非ST段抬高的MI:53祝愿大家在心血管介入领域中

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谢谢

2001.4.6.祝愿大家在心血管介入领域中

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谢谢54冠状动脉介入诊治(PTCA与支架)

对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毛节明冠状动脉介入诊治(PTCA与支架)

对策北55选择PTCA的标准病人有典型心绞痛;无创性功能试验有心肌缺血的证据;内科治疗无效需要进一步血管重建;冠脉及病变解剖适合于PTCA;为提高生活质量;选择PTCA的标准病人有典型心绞痛;56PTCA最理想的适应证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病人,经充分内科治疗仍有心绞痛发作运动ECG和/或同位素心肌显像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冠脉单支病变、特别是近端非开口部位孤立性、局限性、非钙化性、向心性、不累及重要分支的病变心功能良好PTCA最理想的适应证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病人,经充分内科治疗57对最理想适应证的患者:PTCA的成功率在95%以上与内科传统治疗比较,PTCA在术后6个月内可明显改善病人的心绞痛症状对最理想适应证的患者:PTCA的成功率在95%以上58理想适应证PTCA的

局限性

MASS研究:比较了PTCA、药物和CABG治疗孤立严重的近端LAD病变的结果:

随访3年,三组间在死亡率和MI发生率方面无显著差异症状游离生存率:CABG组98%、PTCA组82%、药物组32%(p<0.01)理想适应证PTCA的

局限性MASS研究:比较59理想适应证PTCA的

局限性联合终点:心脏死亡、MI或需血管重建的顽固性心绞痛发生率在PTCA组24%、药物组17%、CABG组3%理想适应证PTCA的

局限性60PTCA的扩大适应证1.多支、单支多处病变2.开口或分叉病变3.近期完全闭塞病变4.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病变5.孤立的静脉桥狭窄病变6.有保护的左主干病变PTCA的扩大适应证1.多支、单支多处病变61多支、单支多处病变选择介入要素:

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病人经充分内科治疗仍有心绞痛发作

运动ECG和或同位素心肌显像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

心功能正常没有需临床治疗的糖尿病多支、单支多处病变选择介入要素:62多支、单支多处病变选择介入要素:两支或三支血管近端孤立性、局限性、非钙化性、向心性、非开口部位、不累及重要分支的病变。多支、单支多处病变选择介入要素:63多支、单支多处病变介入治疗临床疗效对比多中心随机研究,解剖适合于PTCA的多支病变PTCA与CABG比较:最初成功率两组类似

住院并发症率CABG组略高

随访3年后,PTCA组需再次血管重建的病人明显高于CABG组多支、单支多处病变介入治疗临床疗效对比64多支病变介入治疗对策正确了解病变认真了解各支血管的病变程度:狭窄程度、位置、长度、是否偏心或成角、有无钙化、有无溃疡或夹层、是否涉及重要分支等认真了解各支血管的非病变部位:直径(由以病变临近的血管)、是否迂曲或僵硬、有无管腔外钙化等多支病变介入治疗对策正确了解病变65多支病变介入治疗对策正确了解侧支循环

认真了解各支病变血管与其他正常或病变血管的关系:是否有侧支循环、是供血血管还是受血血管等认真了解各支血管对供血的重要性:供血的范围、所供血的心肌情况等多支病变介入治疗对策正确了解侧支循环66多支病变介入治疗对策正确判断靶血管

正确判断哪支病变血管或哪个血管病变是产生患者主要症状的靶血管或靶病变,需认真结合病史、心电图、活动平板、超声心动图、心肌核素显象及其他无创检查综合进行分析多支病变介入治疗对策正确判断靶血管67多支病变介入治疗对策正确选择手术方案(PTCA)原则:从病变血管角度∽先罪犯血管后其他血管

从病变程度角度∽先狭窄重后狭窄轻、先全堵病变后狭窄病变多支病变介入治疗对策正确选择手术方案(PTCA)原则:68多支病变介入治疗对策正确选择手术方案(PTCA)原则:从血管供血范围角度∽先供血范围大的后供血范围小的

从有侧支血供角度∽先受血血管后供血血管多支病变介入治疗对策正确选择手术方案(PTCA)原则:69多支病变介入治疗对策正确选择手术方案(PTCA)原则:从一支病变血管角度∽先狭窄重处后狭窄轻处、先近端后远端(?)

从病变涉及分支角度∽先主干血管后分支血管多支病变介入治疗对策正确选择手术方案(PTCA)原则:70多支病变介入治疗对策手术(PTCA)原则的具体应用:稳定型心绞痛或不稳定型心绞痛:基本按原则进行

急性心肌梗死:只做与梗死相关的血管

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原性休克:除梗死相关血管外还要做其他血管多支病变介入治疗对策手术(PTCA)原则的具体应用:71多支病变介入治疗对策多中心随机化研究证实:解剖适合于PTCA的多支病变PTCA与CABG比较,两种方法的最初成功率类似,住院并发症率CABG组略高

随访3年以后,PTCA组需再次血管重建的病人明显高于CABG组。多支病变介入治疗对策多中心随机化研究证实:72多支病变介入治疗对策建议:对伴有糖尿病、涉及左主干病变、涉及两支(或以上)多处或弥漫性病变、病变预计需要植入至少三个或以上支架、既往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根据临床判断介入治疗效果不佳者,应积极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Bypass)。多支病变介入治疗对策建议:73分叉病变PTCA治疗分叉病变的成功率在90%左右

并发症主要是暂时性分支闭塞因此对直径>2.0mm的分支常需要导丝保护

必要时需要“Kissing”球囊扩张分叉病变PTCA治疗分叉病变的成功率在90%左右74关于分叉病变的保护无需要对分支进行保护:分支直径<1.5mm

分支血管细小,所供的心肌范围小

分支直径>2.0mm,开口无病变或狭窄<50%,且主支病变位于分支开口上缘或下缘关于分叉病变的保护无需要对分支进行保护:75关于分叉病变的保护需要对分支进行保护:分支直径>2.0mm,开口狭窄>50%

分支直径>2.0mm,开口处无病变或狭窄<50%,但主支有严重病变(狭窄>80%、钙化病变、非对称且病变主要在分支开口处)关于分叉病变的保护需要对分支进行保护:76关于分叉病变的PTCA

分支无需保护者,可按常规PTCA方法进行分支需保护者,应放二条钢丝分别置与主支及分支内:如分支狭窄无需扩张,则只需在主支病变行球囊扩张;

如分支血管狭窄程度严重,需治疗,则应比较分支与主支病变,先对病变重者扩张,后扩张病变相对较轻的血管,必要时行双球囊技术(Kissingballoontechnique)关于分叉病变的PTCA分支无需保护者,可按常规PTCA方法77关于分叉病变的介入技术选择选择大腔导引导管,以便于进入双球囊出现“铲雪现象”(Snow-Ploweffect),应采用双球囊技术(Kissingballoon)主支明显偏心病变,可选用DCA技术主支病变严重,单纯球囊容易出现分支阻塞,可选用切割球囊(cuttingballoon),减少夹层形成关于分叉病变的介入技术选择选择大腔导引导管,以便于进入双球囊78关于分叉病变的介入技术选择主支病变扩张后出现严重夹层形成,应在主支内植入支架,但拟选用边孔较大的支架,以便可通过边孔对分支进行球囊扩张或植入支架当分支出现严重夹层而未涉及主支时,可仅在分支内植入相应的支架,但支架的近端不要进入主支内关于分叉病变的介入技术选择主支病变扩张后出现严重夹层形成,应79迂曲或成角病变的介入选择应选择支撑力较好的导引导管(Amplatz、VODA、选择支撑力较好的导引导丝(ExtraSuport、BMW、选择顺应性、通过性较好的球囊(Viva、迂曲或成角病变的介入选择应选择支撑力较好的导引导管(Ampl80开口病变开口病变:

介入治疗开口病变的成功率在80%左右,常伴有较明显的残余狭窄,常需要支架植入来改善即刻效果开口病变开口病变:81开口病变开口病变:

单纯旋磨、旋切术;单纯支架术及二种方法联合应用者一年后再次血管重建术的发生率无差异临床提示单纯支架为优开口病变开口病变:82开口病变的介入治疗导引导管的选择:

良好的支撑力、与血管保持同轴、伴有左主干病变者可用带侧孔的导引导管介入方式选择:

非钙化和非偏心病变--球囊+支架钙化和/或偏心病变--旋磨+球囊+支架非钙化偏心病变--DCA/切割球囊+/-支架支架的选择:

支撑力好的管状支架首选开口病变的介入治疗导引导管的选择:83开口病变的介入治疗下列情况应考虑搭桥手术:

涉及左主干的LAD或LCX开口病变

涉及两支或以上支有开口病变

血管直径<2.5mm的多支开口病变

再狭窄的多支开口病变多支开口病变合并糖尿病开口病变的介入治疗下列情况应考虑搭桥手术:84近期完全闭塞病变近期完全闭塞病变:

病人的心绞痛症状新近出现,考虑血管闭塞发生在3个月以内,特别是无创检查证实闭塞血管支配区域有存活心肌,闭塞血管末端呈鼠尾状,远端通过侧枝循环血流显影,闭塞节段较短者,可行PTCA治疗,成功率在80%左右。近期完全闭塞病变近期完全闭塞病变:85慢性完全闭塞病变选择介入治疗的指征:

闭塞时间、闭塞段长度及血管直径

闭塞血管的形态、侧枝情况

闭塞血管供血部位心肌状况、存活数量

临床症状

心功能状况、全身状况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可达60-70%慢性完全闭塞病变选择介入治疗的指征:86完全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导引导管必需有好的后座支撑力导引导管需与血管保持同轴导引导丝宜选用较硬(intermediate、Standard、choicePT)选用over-the-wire、小profile球囊以提高导丝通过完全闭塞病变的几率必需先确认导丝在血管真腔后方可扩张完全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导引导管必需有好的后座支撑力87完全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并发症:再狭窄率高大范围夹层形成血管穿孔、心包填塞辅以支架植入为上策完全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并发症:88再狭窄病变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病变:

与denovo病变相比,再狭窄病变重复介入治疗有较高的成功率(>95%)和较低的并发症率(<3%)。再狭窄病变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病变:89再狭窄病变的介入治疗再狭窄病变处理原则:病人有典型心绞痛复发无创性功能试验有心肌缺血再现的证据内科治疗无效为提高生活质量再狭窄病变的介入治疗再狭窄病变处理原则:90再狭窄病变的介入治疗再狭窄病变处理方法:原为单纯PTCA,可重复PTCA,(选择一般球囊或切割球囊)原为支架术:可用单纯PTCA(选用一般球囊或切割球囊)可用旋磨术+球囊再狭窄病变的介入治疗再狭窄病变处理方法:91静脉桥病变孤立的静脉桥狭窄病变:

对孤立的静脉桥狭窄、不含明显血栓、无严重钙化、特别是位于远端吻合口的狭窄,PTCA有较高的成功率。静脉桥病变孤立的静脉桥狭窄病变:92左主干病变有保护的左主干病变:

有资料提示当病人CABG术后仍有缺血症状或试验依据时,在有旁路保护的情况下,行左主干PTCA及/或支架治疗。左主干病变有保护的左主干病变:93左主干病变无保护的左主干病变:

一般不选择介入治疗(相对禁忌征)

主干病变涉及LAD或/和LCX时应首选择搭桥

伴有严重RCA闭塞性病变的左主干病变应首选搭桥左主干病变无保护的左主干病变:94左主干病变无保护的左主干病变:

主干近端、体部的限局性病变可考虑选择PTCA或/和支架植入

搭桥禁忌患者,备有辅助心肌灌注及血液动力学支持的左主干病变左主干介入首选治疗方式:

球囊+支架左主干病变无保护的左主干病变:95左主干病变要进行左主干病变的介入治疗必须具备:

良好的X线图象分辨力

有熟练技术的介入医生

有齐全的心肺复苏设备

要取得病人家属的充分理解同意

有心外科作后盾左主干病变要进行左主干病变的介入治疗必须具备:96特殊条件的介入治疗无痛性心肌缺血:

随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的提高,对于无症状而无创性运动试验有心肌缺血提示,特别是同位素心肌显像有高危缺血表现的病人,造影有严重狭窄、解剖适合于导管介入者,可考虑行介入治疗。特殊条件的介入治疗无痛性心肌缺血:97特殊条件的介入治疗年龄:

高龄≥75岁的病人冠脉血管病变的复杂程度、心绞痛的严重程度及心功能减退的程度均较年轻病人明显,这增加了PTCA的难度和危险性。但高龄病人接受CABG的风险性很大,介入疗法是减轻或缓解病人症状的较好的替代方法。

报告的成功率在79%-91%

主张只扩张罪犯病变血管特殊条件的介入治疗年龄:98特殊条件的介入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

对症状已被稳定但不能被充分控制者:进一步可考虑介入治疗,成功率近90%,急性并发症率较稳定性心绞痛时略高。

症状稳定多长时间才能减少介入的并发症还没有定论,资料提示症状稳定2周以上对减少并发症可能有帮助。特殊条件的介入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99特殊条件的介入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

对药物治疗无反应的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应行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