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导论平时辅导一_第1页
大众文化导论平时辅导一_第2页
大众文化导论平时辅导一_第3页
大众文化导论平时辅导一_第4页
大众文化导论平时辅导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众文化导论》平时辅导一何谓大众文化?英语中文化的定义有260多种,据说是英语词汇中意义最丰富的二、三个词之一。大众文化虽多了“大众”的限定,其含义仍然多得惊人。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本雅明、霍克海默、阿多诺等理论家都曾对大众流行文化定过义;英国新马克思主义伯明翰学派霍加特、威廉姆斯、霍尔、汤普森从张扬大众文化起家,成为当代大众文化研究的奠基人;英美理论家杰姆逊、费斯克以及法国学者布尔迪厄、鲍德里亚尔等也对当代大众流行文化说了不少观点不同,意义却都十分深刻的话,还有一大批媒介通俗流行文化理论家批评家,他们的理解与思考构成了当代大众文化研究的“另类”。

先找找有关大众文化的主要说法吧。

定义一,广受欢迎或者众人喜好的文化;威廉姆斯在《关键词》一书中界定大众文化的四种含义,第一种就是“众人喜好的文化”。广受欢迎或者众人喜好的关键在受欢迎的程度,在达到一定的量的指标。量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反证随手就有,比如唱遍世界的“三高”演唱会是高雅文化还是大众文化?

定义二,一切来自广场而非庙堂的民间的文化,威廉姆斯称“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化”;发端于巴赫金的平民主义狂欢节理论,流布于世界变革于中国。比如刚刚过去的申办奥运之夜狂欢节或者XX歌迷会什么的。

定义三,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普及的、面向工农兵的大众文化;毛泽东提出或集中代表的“大众化”及“化大众”的革命文化理论与实践;

定义四,资产阶级的国家意识形态,一种以标准化、陈腐老套、保守主义、虚伪、满足浮华幻想的、受操纵的文化工业产品为标志的文化。致力于劳动阶级的非政治化,维护社会的统治权威,制造大众的虚假的需求,是欺骗群众的统治工具。法兰克福学派阿多诺等人的理论。

定义五,次标准文化或剩余文化,即去除了高雅文化之后剩余的那部分文化。高雅文化有没有标准或共识,如果有,那么凡是低于高雅文化标准的文化作品或文化产品与文化实践就是大众文化。无疑,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确存在着差别,但区别的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由谁来定,又由谁来评判。谁立法,谁起诉,谁判决,谁执行?

定义六,商业消费文化,即那种用于大量消费的,为商业目的“有意迎合大众口味”而大批量生产的消费品,是“商人雇佣技术人员创造的”。大众文化与商业自然有着无法也毋庸避讳的关系,这从肥皂剧卖肥皂,文化明星做广告时就开始了。问题是,它究竟是文化呢还是商业?文化在其中居于何种地位?明星做广告是卖“明星”还是卖货物?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定义七,美国通俗艺术的意识形态或美国文化的代名词。欧洲人说大众文化,那往往是指“美国特有”的“不安分守己”的通俗文化,是从美国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美国是大众文化的“家园”,在所有大众文化中“规模最大”,它向世界“预示”了老态龙钟的贵族文化的“消亡”。

定义八,社会统治集团通过精神和道德领导的手段赢得被统治群体赞同而形成和产生的文化;源自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或文化领导权的理论。采用这种“新葛兰西主义霸权理论观点的人,将大众文化视为社会被统治群体的反抗力量与社会统治集团的“兼并”力量之间斗争的场所。这里的大众文化既不是自上而下的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强制文化,也不是与之对立的自发的自下而上的“人民”文化,而是两者交战的场所,是以反抗与兼并为标志的领域,是葛兰西所称的“折衷平衡”的内运动。

定义九,来自于人民的文化;人民群众积极创造的他们所需要的一种民间文化。费斯克等不同意以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为代表的大众文化观。对他们先前的否定论文化批评重新进行了审视和批判。费斯克不完全同意法兰克福学派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文化工业对大众意识的控制的观点,不同意把大众只看作被动受控的客体,而认为大众文化中也隐含着一种积极能动的自主性力量。他提出重新理解大众文化,重新审视大众传媒,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大众文化的启蒙性和独创性。他们认为,民间文化是从下面长出来的,是人们自发的土生土长的表达,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出来的,“几乎没有得到高雅文化的益处”。通俗文化是地地道道的人民的文化,是为人民服务的文化,作为工人阶级的文化是现代资本主义内部象征性反抗的主要表现形式。问题出来了,谁有资格列入“人民”的范畴,资格由谁来确定?霍尔说,大众文化就是一个争论和确定关于“人民”的政治构成以及他们与权力集团关系的场所。在这里,他们有可能团结起来,组成相对于权力集团的人民。

定义十,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出现而产生的城市工业文化;威廉姆斯说,这是一个早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就已经进入了英国人思想的文化。因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从根本上改变了与大众文化有关的各种关系。其实,大众文化发展到后工业时代后,越发展现了其当代城市娱乐文化与产业文化的特征。

定义十一,在后现代消弭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差异之后形成的当代文化形式。这是一种不再区分高雅与通俗差异的文化。原先意义上的精英文化将走向终结,代之而起的是经济、政治、科技、商业与文化的全面渗透或互相交融。

定义十二,以当代电子高新科技为传播媒介的,在时间和事件上同步的,全球化的文化。传统的神话已经远去,今天的神话是以电子媒介传播的大众文化。

新旧交替、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尚新心理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成就了文化时尚,并使之成为现代社会人们不可或缺的文化消费。文化时尚是指反映一定政治、经济形态的。体现着文化某种发展趋势的文化存在形式,它具有崭新性、前沿性、活跃性的特征。文化时尚总是与大众传媒紧密地粘合在一起,大众传媒是文化时尚生产、传播的主要策源地。文化时尚能够满足人们的消费欲求,但由于文化时尚的形式大于内容,文化含量有限,再加上市场机制赋予其上的消费欲,文化时尚就存在着消解文化精神的倾向。因此,需要理性地、正确地加以引导。大众文化的纽带作用大众文化的兴起是当代中国最为壮观的文化风景线,它正以一种独具特色的形式广泛渗透于百姓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在各类形态的文化之间的纽带作用日益突出。

首先看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精英文化作为知识分子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占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在当代中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精英文化的独到价值将被逐渐确认。确切地说,精英文化是知识分子阶层中的人文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精英文化往往“以天下为己任”,承当着社会教化的使命,发挥着价值范导的功能,是“经典”和“正统”的解释者和传播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大众文化的崛起,精英文化原有的社会地位和所发挥的社会作用受到了挑战,因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冲突也就在所难免。关于这一点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当代中国都有所表现。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对立主要表现为:其一,价值取向上的对立。精英文化往往是社会生活恒常价值的体现者,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宣扬着一种普遍的社会理想,传播文明、弘扬社会正义、阐扬人生信念是精英文化义不容辞的责任;大众文化是工业化和市场化的文化追求,它追求的是文化实践的多角度和文化价值的多元化,它以关注当下的感受状态为目的,不过多关注价值的恒常性和超越性。其二,审美趣味的对抗。一般说来,精英文化是优秀规范和标准的当然继续者,它所关注的是审美的永恒价值,讲求伦理的严肃性、创造性和个性风格,因而形成了不断超越自身的内在动力;而大众文化则是取悦于大众的“媚俗”文化,旨在创造短暂的流行时尚,这是实现其商业价值的必然要求。大众文化是一种复制性的文化,它追求标准化、无个性、程式化,只求新奇刺激,而不必留意什么风格技巧。总之,精英文化追求的是永恒持久的审美卓越性,大众文化则追求短暂的流行效应。

然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除了冲突和对立,也有相互融合和借鉴的可能,二者的分野也不是绝对的。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说,精英文化并不是一开始就获得“精英”的地位的,也往往经历了从“后台”到“前台”、从“配角”到“主角”的转换才逐步确立自己的位置,这中间要通过各种途径去与其他文化形式交流、沟通,去传播自己的文化理想。而就大众文化说来,出于满足大众消费这样一种根本目的,它并不对其他文化形态有什么“心理设防”,甚至说,只要能流行,大众文化可以无所顾忌地借鉴任何文化素材得以滋养自身,尤其是从精英文化中吸取各种成熟的文化成果来为我所用。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文化生活的历史转型促使着各种文化形式检讨反思自身,以确立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应有位置,在这种情形下,大众文化在一定的文化实践层面上沟通了精英文化,共同推进文化生活的繁荣。

我们再来看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关系。一般而言,“通俗文化”与“大众文化”是两种极易混淆的文化形式,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也常常不作明确的区分。然而这却是两种质地不同的文化:通俗文化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与农业文明相联系的文化,因而也可以说是自然产生的文化,是民众完全自发地、没有任何功利性创造出的文化,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便说明了通俗文化的产生历程。通俗文化往往是一种民间的集体创造的文化。而大众文化则是现代工业的产物,是少数人利用现代技术合成的产物,而合成这种文化有着明显的功利目的:通过取悦大众而赚钱。由于商业功利目的介入,使得大众文化的情感表现、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世界的感受往往充斥着虚假性和矫情;另外,通俗文化往往植根于生活之中,是人们在长期的传递、流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因此其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都有相当大的稳定性。而大众文化却是一种“一次性消费”的即时性文化,它注重流行效果,而并不在乎时间的恒久与否;通俗文化还常常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特点,而大众文化则没有地域、民族限制,“现代生活”前进到哪里,大众文化就跟进到哪里,因而大众文化具有世界性、社会共同性品格。

通俗文化与大众文化也有相互吸收、借鉴的情形出现。如果社会需求,某些通俗文化的内容和素材可以按照当代大众的要求,改变其制作方式和传播方式,搬上电台、电视台,以商品的形式推向市场,这样通俗文化就演变成大众文化了。在当代现实社会生活中,通俗文化产生的土壤和机制较之农业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这种情形之下,通俗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疆界已变得十分模糊。较之大众文化,通俗文化更具有自然和原创的特点,常常被其他文化形式借鉴。这种情形下,通俗文化也具有中介性特点,甚至有可能成为沟通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桥梁。

总之,大众文化作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伴生物,由于其视野上的宽容性和运作上的灵活性,必将具有宽广的生长空间,特别是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先进与迅捷,大众文化联系社会与个体的纽带作用将愈来愈强,以至于精英文化等其他文化形式也不得不借助于大众文化的运作方式,而得以在当代社会大背景下一展身手。中国电影大事记

(1896—2005)1896年电影传入中国。

1905年第一部中国电影诞生。《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正式诞生。

1908年意大利侨民劳罗在上海拍摄了《上海第一辆电车行驶》、《上海租界各处风景》、《强行剪辫》等短纪录片。

1909年中国出现的第一家电影制片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在上海建立。

1911年5月,上海城自治公所颁布《取缔影戏场条例》,共7条。

反映辛亥革命的短纪录片《武汉战争》在上海谋得利戏园上映。

1913年中国人自组的电影公司新民公司在上海成立。

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问世。

黎民伟在香港拍摄了短故事片《庄子试妻》。

1916年幻仙影戏公司在上海徐家汇成立。

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开始涉足电影业。

1919年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了《偷烧鸭》等一批喜剧短片(时称为滑稽短片)。

中国影片制造公司在南通成立。

1920年商务印书馆影片部摄制了由梅兰芳主演并导演的京剧短片《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这是梅兰芳涉足电影的开始。

1921年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问世。

1922年《海誓》、《掷果缘》《红粉骷髅》上映。

1928年武侠神怪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集)上映。

1929年首映有声影片《飞行将军》(仅有声响,并无对白)。

本年度出现的主要影片有《火烧红莲寺》四至九集、《王氏四侠续集》、《乾隆游江南》一至四集、《儿女英雄》二至三集、《红侠》、《风流剑客》、《飞行大盗》、《白玫瑰》、《关东大侠》等。

1930年《野草闲花》上映。该片采用蜡盘配音的方法为影片插曲《寻兄词》配音,这是中国电影的第一首插曲。

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问世。

1933年《狂流》、《春蚕》、《三个摩登女性》、《都会的早晨》、《小玩意》和《城市之夜》上映。

1934年联华影业公司摄制的影片《神女》上映。该片是中国无声电影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姊妹花》、《渔光曲》上映。

1935年《大路》、《新女性》上映。后者为著名影星阮玲玉主演的最后一部影片。

《都市风光》上映,这是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制作完成。

1936年《化身姑娘》、《迷途的羔羊》、《狼山喋血记》上映。

1937年《壮志凌云》、《联华交响曲》、《夜半歌声》、《十字街头》、《马路天使》上映。

1938年抗日题材影片《保卫我们的土地》、《热血忠魂》和《八百壮士》上映。

1939年《木兰从军》,连映85天。摄制了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孤城喋血》、《中华儿女》、《保家乡》、《好丈夫》等抗战电影。

1940年摄制了《东亚之光》、《胜利进行曲》、《塞上风云》等8部抗日题材故事片及大型抗战纪录片《民族万岁》。

1941年《西施》、《家》(上、下集)上映。中国第一部大型动画片《铁扇公主》(片长80分钟)问世。

1943年《秋海棠》、《红楼梦》两部文学名著影片在上海上映。

1944年拍摄了《气壮山河》、《血溅樱花》等抗战题材影片。

1947年《八千里路云和月》举行了首映。《天堂春梦》、《假凤虚凰》、《一江春水向东流》(上、下集)上映。

1948年抗日题材影片《松花江上》公映。《乘龙快婿》、《夜店》、《艳阳天》、《万家灯火》、《小城之春》、《生死恨》上映。

1949年《丽人行》上映。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导演王滨)问世。

1950年《我这一辈子》(根据老舍小说改编)摄制完成,成为春节期间最上座的影片,并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二等奖。

1951年上影厂拍摄的《南征北战》摄制完成。这是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优秀的战争片。1953年越剧片《梁山泊与祝英台》完成。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片。

1954年惊险故事片《渡江侦察记》完成,上映后受到热烈欢迎。

1955年《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上放映,并于27日在巴黎明星电影院正式上映。

1957年《柳堡的故事》、《女蓝五号》、《羊城暗哨》等影片深受观众欢迎。.

1958年《黄宝妹》公映,被评价为“纪录性艺术片”的代表作。

第一部中外合拍故事片《风筝》(中法合拍)问世。1958年出品的故事片高达105部。

1959年中国电影代表团携片参加第一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老兵新传》获电影节技术成就奖,《小鲤鱼跳龙门》获动画片银质奖。

1960年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歌舞片《刘三姐》完成。

1962年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评选结果揭晓,《红色娘子军》获最佳故事片奖。

1963年本年度最受观众欢迎的影片有《冰山上的来客》、《小兵张嘎》、《早春二月》、《野火春风斗古城》等。

1964年《英雄儿女》、《雷锋》、《小铃铛》、《霓虹灯下的哨兵》、《阿诗玛》等一批优秀影片问世。

1965年《地道战》、《烈火中永生》、《舞台姐妹》等文革前最后一批经典影片问世。

1970年摄制完成第一部“样板戏电影”——彩色京剧艺术片《智取威虎山》。

1971年完成“样板戏电影”《红灯记》(京剧)、《沙家浜》(京剧)和《红色娘子军》(舞剧)的拍摄。

1974年全国上映《火红的年代》、《艳阳天》、《青松岭》等影片。

1975年《春苗》在全国公映。

1976年《欢腾的小凉河》在全国公映。

《创业》、《海霞》、《园丁之歌》等受到“四人帮”批判的电影在全国恢复上映。

1978年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在南斯拉夫第3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上获一等奖。动画片《大闹天宫》(上、下集)在英国第22届伦敦国际电影节获最佳影片奖。

1979年本年度出品的重要影片有:《归心似箭》、《小花》、《生活的颤音》、《苦恼人的笑》等。

1980年《巴山夜雨》、《天云山传奇》等一批反思性影片摄制完成。

1981年本年度出品的重要影片有《西安事变》、《喜盈门》、《邻居》、《沙鸥》、《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乡情》等。

1982年《城南旧事》、《人到中年》、《牧马人》、《骆驼祥子》等一批重要影片摄制完成。

1983年《泉水叮咚》在意大利第13届吉福尼国际儿童电影节被评为一等奖。

本年度较有影响的影片包括《咱们的牛百岁》、《血,总是热的》、《夕照街》、《我们的田野》等。

1984年《猎场扎撒》、《野山》、《良家妇女》、《黑炮事件》等重要影片问世。

1987年《老井》获第二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大奖。《红高粱》、《老井》、《人?鬼?情》、《孩子王》、《太阳雨》、《我只流三次泪》、《最后的疯狂》等一批重要影片摄制完成。

1988年《红高粱》在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金熊奖”。这是我国第一次在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高奖。《芙蓉镇》在捷克斯洛伐克第26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获电影节大奖。

1989年《金猴降妖》、木偶片《神医》分别获美国第六届芝加哥国际儿童电影节动画故事片一等奖、动画短片一等奖。《开国大典》问世。该片对传统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90年2月,《本命年》获得第4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赵丽蓉因《过年》一片获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本年度重要影片有《焦裕禄》、《我的九月》、《北京,你早》、《老店》、《龙年警官》、《血色清晨》等。

1991年《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