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疾病影像诊断课件_第1页
脾脏疾病影像诊断课件_第2页
脾脏疾病影像诊断课件_第3页
脾脏疾病影像诊断课件_第4页
脾脏疾病影像诊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脾脏疾病影像诊断脾脏疾病影像诊断

第一节脾肿大

脾脏弥漫性疾病:多表现为脾肿大(enlargedspleen),脾脏大小个体差异较大,解剖学测量脾脏的平均长10.5cm,宽6.5cm,厚2.5cm,最大径超过15cm者肯定增大。引起脾肿大的病因很多,主要有炎症性、淤血性、增殖性、寄生虫感染、胶原病和浸润性病变等。

第一节脾肿大

诊断要点:

1.症状和体征:

1)部分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

2)脾肿大病因不同而致临床症状各异。

3)深吸气时,脾脏触诊在肋缘下超过2~3cm。叩诊时,脾浊音区相应扩大。

诊断要点:

1.症状和体征:

2.X线平片:脾脏X线测量长径超过15cm,宽径超过8cm可诊断脾肿大。明显增大时可引起左膈升高,胃泡右移,左肾轮廓影向内下方移位。

3.消化道钡餐造影:可显示脾大对胃肠道的压迫、推移征象,结肠脾曲下移,相应的横结肠上缘出现压迫。

4.MRI检查:单纯性脾肿大MRI信号强度均匀。

2.X线平片:脾脏X线测量长径超过15cm,宽【CT表现】

1.CT平扫:显示弥漫性脾肿大的程度、形态、实质密度变化及周围组织和器官的压迫推移征象。

1)长径超过10cm,短径超过6cm,上下方向长度超过15cm即为脾肿大(图6-5-1A)。

2)横断面图像上以5个肋单元作为标准,超过者为脾肿大。若肝下缘消失的层面上,脾下缘仍能见到则可认为脾向下增大(图6-5-1B)。

3)当脾脏密度高于肝脏密度时,提示有肝脏弥漫性病变。

2.增强扫描:动脉期脾脏呈斑片状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平衡期强化密度逐渐均匀。

【CT表现】

1.CT平扫:显示弥漫性脾肿大的程

弥漫性脾肿大超过5个肋单元

弥漫性脾肿大超过5个肋单元

第二节副脾

副脾(accessoryspleen)又称额外脾。为先天性异位脾组织,与主脾结构相似,具有一定功能的脾组织。约占尸检10%~30%,多为单发,常位于脾门或沿脾血管分布,也可沿脾脏的悬韧带分布。约有20%的副脾发生在腹部或后腹膜的任何地方。

第二节副脾

副脾(accessorysple【诊断要点】

1.症状与体征:通常无临床症状,较大者可于上腹部触及肿块。

2.消化道钡餐造影:位于胃壁或胃周围者,可显示类似胃粘膜下肿瘤征象。

3.MRI检查:形态上呈圆形或椭圆形,信号特征与主脾相同,增强扫描,副脾与主脾的强化一致。

4.DSA检查:可见脾动脉的小分支进入副脾,与主脾染色一致。

【诊断要点】

1.症状与体征:通常无临床症状,较大者可于上腹【CT表现】

1.CT平扫脾门部小结节,多数直径不超过2.5cm,边缘光滑。偶见位于脾门以外者。

2.增强扫描副脾与主脾强化一致,CT值相同。

3.动态增强扫描:两者的增强与消退之动态变化也完全一致。

4.鉴别诊断:需与腹部肿瘤鉴别,勿把副脾误认为淋巴结肿大或其他肿物。脾摘除后副脾可增大。副脾也可发生脾脏的病变,如淋巴瘤。

【CT表现】

1.CT平扫脾门部小结节,多数直径不超过2.5左图:CT平扫示脾门处类圆形小结节影,边界光滑

右图:增强扫描脾门部小结节影均匀强化,与脾脏强化一致左图:CT平扫示脾门处类圆形小结节影,边界光滑

右图:增强扫

第三节多脾综合症

多脾综合征(polyspleniasyndrome)为先天性脾脏发育异常伴有多个内脏畸形和心血管畸形的综合征。本病较为罕见。

【诊断要点】

1.多脾:多在2个以上,大小相近,位于双侧腹部或右腹部,脾总重量等于正常脾重量。

2.心血管畸形:如肝段下腔静脉缺如,奇静脉或半奇静脉异常连接并扩张,肝静脉直接汇入右心房,双上腔静脉,双主动脉弓,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单心房及心脏位置异常等。

3.两侧肺分叶异常。

4.内脏异位:可为部分性或完全性内脏转位。

5.其他表现:如胆囊缺如,胆管闭锁等。第三节多脾综合症

多【CT表现】

1.多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脾脏,呈结节状或球状,其密度和增强扫描强化特征与正常脾脏相同。

2.脾脏异位,可位于右侧腹部。

3.复杂的心血管畸形及心脏位置异常等。

4.肝左右叶反位或对称等大,胆囊缺如等畸形表现。【CT表现】

1.多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脾脏,呈结节状或球状,左图:CT平扫示左上腹脾区有两个球形软组织密度影,边缘光整;

右图:增强扫描两个球形软组织密度影均匀强化左图:CT平扫示左上腹脾区有两个球形软组织密度影,边缘光整;第四节脾外伤

脾外伤(traumaofthespleen)占腹部外伤的1/4。因受力机制不同,可为单纯性脾外伤,也可同时合并肝及其他器官和组织损伤。脾外伤的分型:①脾挫伤。②脾包膜下血肿。③脾实质内出血而无脾脏破裂。④脾破裂。

第四节脾外伤

脾外伤(traumaofthe【诊断要点】

1.明确的左上腹创伤史。

2.脾脏外伤后,可出现左腹部痛,脾脏增大,压痛以及腹膜刺激征象。

3.当伴有脾破裂时,血压下降,血红蛋白急速下降,并有休克等严重症状。

4.X线平片:脾脏形态变化,破裂出血时轮廓不清或消失,反射性肠郁张,合并肋骨骨折,胸腹腔积液等征象。

5.腹腔动脉造影:可见对比剂外溢,动脉闭塞,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形成,无血管区和包膜下血肿及脾周围腹腔内血肿可导致脾脏受压、移位征象等。

6.B型超声:脾实质内片状或团块状回声增强或强弱不均。当包膜下血肿时,呈梭形或不规则形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区,脾包膜中断,脾周围积液和腹腔游离积液征象。【诊断要点】

1.明确的左上腹创伤史。

2.脾1.脾挫伤:CT可无异常表现。

2.脾包膜下血肿:在脾外周见半月状密度异常区。

1)CT平扫:血肿密度与受伤时间有关,新鲜血肿或等同于脾密度,或稍高于脾密度,随时间推移,血肿密度也逐渐降低。

2)增强扫描:血肿不增强,脾实质增强形成密度差异,清晰显示血肿形态和边缘。当血肿较大时,脾可受压、变形。

3.脾实质内出血而无脾破裂:

1)CT平扫:显示脾内不规则高密度区。

2)增强扫描:血肿呈相对低密度区,与增强的脾脏实质形成对比。

4.脾破裂:

1)局部破裂:脾实质内局限性低密度带状影和/或稍高密度区,增强扫描更为清楚,早期血肿境界可不清晰,随着时间延长血肿呈境界清晰的椭圆形低密度区。

2)完全破裂:脾周、脾曲、腹腔内均可见不规则的血肿存在,此时脾脏轮廓不规则,体积增大,实质内可见有撕裂裂隙贯穿脾脏,呈不规则状低密度带

1.脾挫伤:CT可无异常表现。

2.脾包

脾包膜下血肿

左图.CT平扫示脾脏后方包膜下见新月状低密度区;

右图.增强扫描脾脏强化明显,低密度区不强化,边界更加清楚

脾破裂:CT平扫示近脾门处脾内有一椭圆形低密度区,密度欠均匀

脾破裂:CT平扫示近脾门处脾内有一椭圆形低密度区,密度欠均匀第五节脾梗死

脾梗死(infarctofspleen)是脾内的动脉分支梗塞,形成脾脏局部组织的缺血坏死。脾梗死后,其坏死组织被纤维组织取代,因瘢痕收缩,脾边缘出现局限性凹陷,较大梗死病灶中央产生液化形成囊腔。

1.大多数脾梗死无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左上腹疼痛、发热等。

2.X线平片:可见左侧膈顶抬高和胸腔积液。

3.MRI检查:对脾梗死较敏感,T1WI表现为低信号,T2WI表现为高信号,增强后病灶无强化。

4.B型超声:脾实质内楔形低回声区,尖端指向脾门。

第五节脾梗死

脾梗死(infarctofs【CT表现】

1.急性期:

1)CT平扫:见脾实质内三角形低密度灶,基底位于脾的外缘,尖端常指向脾门,边界清楚或模糊。

2)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边界较平扫时更加清楚。

2.慢性期:

1)CT平扫:梗死区密度逐渐增高,脾脏因纤维组织增生和瘢痕收缩而致边缘局部内陷。

2)增强扫描:瘢痕组织呈轻微强化的低密度区。

【CT表现】

1.急性期:

1)CT平扫:见脾实

左图.CT平扫脾内见一基底位于脾的外缘、尖端指向脾门的三角形低密度灶,边界欠清楚;

右图.增强扫描示病灶无强化,边界更加清楚左图.CT平扫脾内见一基底位于脾的外缘、尖端指第六节脾脓肿

脾脓肿(spleenabscess)是一种比较少见的感染性病变。发病率在0.14%~0.7%之间,死亡率较高。脾脓肿是败血症脓栓的结果,致病原因分为:①全身感染或脾周感染。②脾外伤后继发感染或脾囊肿继发感染。③免疫机制低下的患者,如HIV阳性。④经导管脾动脉栓塞术后继发脾脓肿等。

第六节脾脓肿

脾脓肿(spleenabsce【诊断要点】

1.症状:

1)发热:发热前常有寒战,多为弛张热。

2)腹痛:脾区持续性钝痛、胀痛。

3)其他:腹胀、恶心、呕吐、乏力和消瘦。

2.体征:脾大,脾区有压痛和叩击痛。

3.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增高,>10×109/L,中性>0.7。

4.X线检查:腹部立位平片左横膈升高,盘状肺不张和胸膜炎等,若在脾内出现气液平面为特征性表现。

5.B型超声:脾内局限性低回声区,边界不规则。

6.MRI检查:早期可有脾脏肿大,信号轻微异常。当有脓肿壁形成时,T1WI呈低于周围组织的信号区,T2WI呈明显的高信号,且信号均匀。增强后脓肿壁呈环形强化,中央区无强化。【诊断要点】

1.症状:

1)发热:发热前常有寒战【CT表现】

1.CT平扫:

1)脾脓肿早期表现为脾弥漫性肿大,密度稍低且均匀。

2)发生液化坏死后,见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CT值大多在20HU左右,边界不清。

3)少数脓肿内可见小气泡或气液平面为特征性表现。

2.增强扫描:见脓肿壁明显强化,中心坏死区无强化。当脓肿为多发而又较小时,则常表现为增强后脾内斑点状或粟粒状低密度灶。

【CT表现】

1.CT平扫:

1)脾脓肿早期表现为脾弥漫性肿左图.CT平扫脾内见一类圆形低密度区;

右图.增强扫描病灶周边稍强化,中心无强化,边界更加清楚

左图.CT平扫脾内见一类圆形低密度区;

右图.增强扫描病灶周第七节脾血管瘤

脾血管瘤(splenichemangioma)为脾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尸检发现率为0.3%~14%,好发年龄为20~60岁,成人以海绵状血管瘤多见,儿童多为毛细血管瘤。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肿瘤生长缓慢,病史长达数年以上。

【诊断要点】

1.瘤体较小者,一般无临床症状,多为体检时偶尔发现,瘤体较大者可有腹胀表现。

2.B型超声:超声表现多样,可为花斑状低、等、高回声。

3.MRI检查:对血管瘤的显示较CT敏感,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重T2WI可显示“灯泡征”,为特征性表现。

4.X线平片:可见脾区内斑点状、星芒状钙化。

第七节脾血管瘤

脾血管瘤(splenichem【CT表现】

1.CT平扫:

1)脾内见圆形、类圆形低密度病灶,边界较清楚。

2)较大血管瘤时,脾脏体积可增大,瘤体中央可有瘢痕形成,表现为更低密度,当内部有新鲜出血时,可见高密度区。

3)病灶大小不等,多为单发,也可多发,可见有斑点状、星芒状钙化灶。

2.增强扫描:

1)肿瘤边缘多呈斑片状强化,静脉期和平衡期强化扩大并逐渐向中心充填,延迟后与正常脾脏密度一致。与肝血管瘤呈类似改变.

2)当肿瘤中心有血栓形成或瘢痕存在时,中心可有始终不强化区域。

【CT表现】

1.CT平扫:

1)脾内见圆左图.CT平扫脾脏内见一类圆形低密度灶;

右图.增强延迟扫描肿瘤明显强化左图.CT平扫脾脏内见一类圆形低密度灶;

右图.增强延迟扫描第八节脾淋巴瘤

脾淋巴瘤(lymphomaofthespleen)是脾脏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可分为原发性脾淋巴瘤及全身性淋巴瘤脾浸润两种,后者多见。病理学上分为霍奇金病(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两大类,这两种淋巴瘤均可累及脾脏。CT检查难以区分组织结构。第八节脾淋巴瘤

脾淋巴瘤(lymphoma【诊断要点】

1.脾脏增大,不规则发热,贫血,胃肠道症状等。

2.全身淋巴瘤:腹股沟、腋下或锁骨上区可触及肿大淋巴结。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4.B型超声:

1)弥漫性脾肿大,脾实质呈弥漫均匀中等或低水平回声。

2)局限性病变:可分为囊肿型、低回声型、回声增强型和钙化型。

5.MRI检查:T1WI呈等信号或等低混合信号,T2WI信号略高于脾。

【诊断要点】

1.脾脏增大,不规则发热,贫血,胃肠【CT表现】

1.原发性脾淋巴瘤:

1)CT平扫:脾肿大,脾实质内单发或多发性低密度灶,边界不清。

2)增强扫描:低密度病灶呈不规则轻微强化,边界清晰。

2.全身性淋巴瘤脾浸润:

1)脾肿大,弥漫性脾浸润,呈小结节状低密度灶,密度不均匀,结节大小在1cm以下。

2)增强扫描脾实质低密度轻度强化结节。

肝脏多同时受累。【CT表现】

1.原发性脾淋巴瘤:

1

左图.CT平扫示脾脏肿大,肝脏及脾脏内见多发小结节状低密度灶,边界欠清;

右图.增强扫描低密度灶未见明显强化,边界清楚左图.CT平扫示脾脏肿大,肝脏及脾脏内见多发小结第九节脾淋巴管瘤

脾淋巴管瘤(spleniclymphangioma)是一种少见良性淋巴管畸形。多为中青年患者。病理学分为三种类型:①毛细血管性淋巴管瘤;②海绵性淋巴管瘤;③囊性淋巴管瘤。以囊性淋巴管瘤多见,病变累及多个脏器时称淋巴管瘤病。

第九节脾淋巴管瘤

脾淋巴管瘤(splenic【诊断要点】

1.左上腹轻微胀痛,也可无任何症状,常因脾脏增大而进行检查发现。

2.腹部平片:可见脾脏阴影增大,其内无钙化。

3.MRI检查: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其内可见有分隔。

4.B型超声:脾增大,瘤体边界清晰,呈多房性或蜂窝状结构,囊壁菲薄,内无回声,后壁回声显著增强。【诊断要点】

1.左上腹轻微胀痛,也可无任何症状,【CT表现】

1.CT平扫:脾脏增大,脾实质内见单发或多发的低密度病灶,边界清晰,病灶内见粗大分隔。

2.增强扫描:病灶边缘及分隔有轻度强化,中央无明显强化,囊壁显示清晰。

3.鉴别诊断:脾淋巴管瘤的CT表现类似囊肿,其CT值比囊肿要高,且有粗间隔,增强扫描见边缘和间隔强化,并见囊壁显示,而脾囊肿密度均匀,增强无囊壁显示【CT表现】

1.CT平扫:脾脏增大,脾实质内见增强三期扫描及MPR像见脾内有一类圆形、分叶状混杂密度肿块,病灶边缘和分隔显示强化,呈典型花瓣样表现

增强三期扫描及MPR像见脾内有一类圆形、分叶状混杂密度肿块,第十节脾转移瘤

脾转移瘤(metastatictumorofthespleen)占全身转移瘤的2%~4%,多见于中老年,主要由全身各部位恶性肿瘤(如肺癌、乳腺癌等)经血行转移至脾;周围脏器恶性肿瘤(如胃癌、胰腺癌等)直接侵入脾;淋巴管转移较少见。人体免疫机制与脾脏关系密切,发现脾转移的病例则说明免疫机制受损.

第十节脾转移瘤

脾转移瘤(metastati【诊断要点】

1.大多数病例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常伴有消瘦、乏力、发热等。

2.左上腹疼痛,体检可发现脾增大。

3.晚期可有腹水,恶病质等。

4.MRI检查:T1WI呈低信号,境界不清,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显示不同程度的强化。【诊断要点】

1.大多数病例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常伴有消瘦、【CT表现】

1.CT平扫:脾脏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病灶,边界大多清楚,当病灶相互融合时,边界欠清楚,较大病灶中心可发生坏死液化。

2.增强扫描:见病灶呈不同程度的强化,边界清晰。部分病例可见腹膜和肝脏转移灶。【CT表现】

1.CT平扫:脾脏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病灶,边界大胃癌脾转移瘤

左图.CT平扫脾内有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缘尚清;

右图.增强扫描病灶轻度强化,仍呈低密度,其内见更低密度区,边缘清晰,胃壁上肿块亦清楚显示(↑)胃癌脾转移瘤

左图.CT平扫脾内有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缘尚清脾脏疾病影像诊断脾脏疾病影像诊断

第一节脾肿大

脾脏弥漫性疾病:多表现为脾肿大(enlargedspleen),脾脏大小个体差异较大,解剖学测量脾脏的平均长10.5cm,宽6.5cm,厚2.5cm,最大径超过15cm者肯定增大。引起脾肿大的病因很多,主要有炎症性、淤血性、增殖性、寄生虫感染、胶原病和浸润性病变等。

第一节脾肿大

诊断要点:

1.症状和体征:

1)部分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

2)脾肿大病因不同而致临床症状各异。

3)深吸气时,脾脏触诊在肋缘下超过2~3cm。叩诊时,脾浊音区相应扩大。

诊断要点:

1.症状和体征:

2.X线平片:脾脏X线测量长径超过15cm,宽径超过8cm可诊断脾肿大。明显增大时可引起左膈升高,胃泡右移,左肾轮廓影向内下方移位。

3.消化道钡餐造影:可显示脾大对胃肠道的压迫、推移征象,结肠脾曲下移,相应的横结肠上缘出现压迫。

4.MRI检查:单纯性脾肿大MRI信号强度均匀。

2.X线平片:脾脏X线测量长径超过15cm,宽【CT表现】

1.CT平扫:显示弥漫性脾肿大的程度、形态、实质密度变化及周围组织和器官的压迫推移征象。

1)长径超过10cm,短径超过6cm,上下方向长度超过15cm即为脾肿大(图6-5-1A)。

2)横断面图像上以5个肋单元作为标准,超过者为脾肿大。若肝下缘消失的层面上,脾下缘仍能见到则可认为脾向下增大(图6-5-1B)。

3)当脾脏密度高于肝脏密度时,提示有肝脏弥漫性病变。

2.增强扫描:动脉期脾脏呈斑片状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平衡期强化密度逐渐均匀。

【CT表现】

1.CT平扫:显示弥漫性脾肿大的程

弥漫性脾肿大超过5个肋单元

弥漫性脾肿大超过5个肋单元

第二节副脾

副脾(accessoryspleen)又称额外脾。为先天性异位脾组织,与主脾结构相似,具有一定功能的脾组织。约占尸检10%~30%,多为单发,常位于脾门或沿脾血管分布,也可沿脾脏的悬韧带分布。约有20%的副脾发生在腹部或后腹膜的任何地方。

第二节副脾

副脾(accessorysple【诊断要点】

1.症状与体征:通常无临床症状,较大者可于上腹部触及肿块。

2.消化道钡餐造影:位于胃壁或胃周围者,可显示类似胃粘膜下肿瘤征象。

3.MRI检查:形态上呈圆形或椭圆形,信号特征与主脾相同,增强扫描,副脾与主脾的强化一致。

4.DSA检查:可见脾动脉的小分支进入副脾,与主脾染色一致。

【诊断要点】

1.症状与体征:通常无临床症状,较大者可于上腹【CT表现】

1.CT平扫脾门部小结节,多数直径不超过2.5cm,边缘光滑。偶见位于脾门以外者。

2.增强扫描副脾与主脾强化一致,CT值相同。

3.动态增强扫描:两者的增强与消退之动态变化也完全一致。

4.鉴别诊断:需与腹部肿瘤鉴别,勿把副脾误认为淋巴结肿大或其他肿物。脾摘除后副脾可增大。副脾也可发生脾脏的病变,如淋巴瘤。

【CT表现】

1.CT平扫脾门部小结节,多数直径不超过2.5左图:CT平扫示脾门处类圆形小结节影,边界光滑

右图:增强扫描脾门部小结节影均匀强化,与脾脏强化一致左图:CT平扫示脾门处类圆形小结节影,边界光滑

右图:增强扫

第三节多脾综合症

多脾综合征(polyspleniasyndrome)为先天性脾脏发育异常伴有多个内脏畸形和心血管畸形的综合征。本病较为罕见。

【诊断要点】

1.多脾:多在2个以上,大小相近,位于双侧腹部或右腹部,脾总重量等于正常脾重量。

2.心血管畸形:如肝段下腔静脉缺如,奇静脉或半奇静脉异常连接并扩张,肝静脉直接汇入右心房,双上腔静脉,双主动脉弓,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单心房及心脏位置异常等。

3.两侧肺分叶异常。

4.内脏异位:可为部分性或完全性内脏转位。

5.其他表现:如胆囊缺如,胆管闭锁等。第三节多脾综合症

多【CT表现】

1.多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脾脏,呈结节状或球状,其密度和增强扫描强化特征与正常脾脏相同。

2.脾脏异位,可位于右侧腹部。

3.复杂的心血管畸形及心脏位置异常等。

4.肝左右叶反位或对称等大,胆囊缺如等畸形表现。【CT表现】

1.多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脾脏,呈结节状或球状,左图:CT平扫示左上腹脾区有两个球形软组织密度影,边缘光整;

右图:增强扫描两个球形软组织密度影均匀强化左图:CT平扫示左上腹脾区有两个球形软组织密度影,边缘光整;第四节脾外伤

脾外伤(traumaofthespleen)占腹部外伤的1/4。因受力机制不同,可为单纯性脾外伤,也可同时合并肝及其他器官和组织损伤。脾外伤的分型:①脾挫伤。②脾包膜下血肿。③脾实质内出血而无脾脏破裂。④脾破裂。

第四节脾外伤

脾外伤(traumaofthe【诊断要点】

1.明确的左上腹创伤史。

2.脾脏外伤后,可出现左腹部痛,脾脏增大,压痛以及腹膜刺激征象。

3.当伴有脾破裂时,血压下降,血红蛋白急速下降,并有休克等严重症状。

4.X线平片:脾脏形态变化,破裂出血时轮廓不清或消失,反射性肠郁张,合并肋骨骨折,胸腹腔积液等征象。

5.腹腔动脉造影:可见对比剂外溢,动脉闭塞,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形成,无血管区和包膜下血肿及脾周围腹腔内血肿可导致脾脏受压、移位征象等。

6.B型超声:脾实质内片状或团块状回声增强或强弱不均。当包膜下血肿时,呈梭形或不规则形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区,脾包膜中断,脾周围积液和腹腔游离积液征象。【诊断要点】

1.明确的左上腹创伤史。

2.脾1.脾挫伤:CT可无异常表现。

2.脾包膜下血肿:在脾外周见半月状密度异常区。

1)CT平扫:血肿密度与受伤时间有关,新鲜血肿或等同于脾密度,或稍高于脾密度,随时间推移,血肿密度也逐渐降低。

2)增强扫描:血肿不增强,脾实质增强形成密度差异,清晰显示血肿形态和边缘。当血肿较大时,脾可受压、变形。

3.脾实质内出血而无脾破裂:

1)CT平扫:显示脾内不规则高密度区。

2)增强扫描:血肿呈相对低密度区,与增强的脾脏实质形成对比。

4.脾破裂:

1)局部破裂:脾实质内局限性低密度带状影和/或稍高密度区,增强扫描更为清楚,早期血肿境界可不清晰,随着时间延长血肿呈境界清晰的椭圆形低密度区。

2)完全破裂:脾周、脾曲、腹腔内均可见不规则的血肿存在,此时脾脏轮廓不规则,体积增大,实质内可见有撕裂裂隙贯穿脾脏,呈不规则状低密度带

1.脾挫伤:CT可无异常表现。

2.脾包

脾包膜下血肿

左图.CT平扫示脾脏后方包膜下见新月状低密度区;

右图.增强扫描脾脏强化明显,低密度区不强化,边界更加清楚

脾破裂:CT平扫示近脾门处脾内有一椭圆形低密度区,密度欠均匀

脾破裂:CT平扫示近脾门处脾内有一椭圆形低密度区,密度欠均匀第五节脾梗死

脾梗死(infarctofspleen)是脾内的动脉分支梗塞,形成脾脏局部组织的缺血坏死。脾梗死后,其坏死组织被纤维组织取代,因瘢痕收缩,脾边缘出现局限性凹陷,较大梗死病灶中央产生液化形成囊腔。

1.大多数脾梗死无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左上腹疼痛、发热等。

2.X线平片:可见左侧膈顶抬高和胸腔积液。

3.MRI检查:对脾梗死较敏感,T1WI表现为低信号,T2WI表现为高信号,增强后病灶无强化。

4.B型超声:脾实质内楔形低回声区,尖端指向脾门。

第五节脾梗死

脾梗死(infarctofs【CT表现】

1.急性期:

1)CT平扫:见脾实质内三角形低密度灶,基底位于脾的外缘,尖端常指向脾门,边界清楚或模糊。

2)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边界较平扫时更加清楚。

2.慢性期:

1)CT平扫:梗死区密度逐渐增高,脾脏因纤维组织增生和瘢痕收缩而致边缘局部内陷。

2)增强扫描:瘢痕组织呈轻微强化的低密度区。

【CT表现】

1.急性期:

1)CT平扫:见脾实

左图.CT平扫脾内见一基底位于脾的外缘、尖端指向脾门的三角形低密度灶,边界欠清楚;

右图.增强扫描示病灶无强化,边界更加清楚左图.CT平扫脾内见一基底位于脾的外缘、尖端指第六节脾脓肿

脾脓肿(spleenabscess)是一种比较少见的感染性病变。发病率在0.14%~0.7%之间,死亡率较高。脾脓肿是败血症脓栓的结果,致病原因分为:①全身感染或脾周感染。②脾外伤后继发感染或脾囊肿继发感染。③免疫机制低下的患者,如HIV阳性。④经导管脾动脉栓塞术后继发脾脓肿等。

第六节脾脓肿

脾脓肿(spleenabsce【诊断要点】

1.症状:

1)发热:发热前常有寒战,多为弛张热。

2)腹痛:脾区持续性钝痛、胀痛。

3)其他:腹胀、恶心、呕吐、乏力和消瘦。

2.体征:脾大,脾区有压痛和叩击痛。

3.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增高,>10×109/L,中性>0.7。

4.X线检查:腹部立位平片左横膈升高,盘状肺不张和胸膜炎等,若在脾内出现气液平面为特征性表现。

5.B型超声:脾内局限性低回声区,边界不规则。

6.MRI检查:早期可有脾脏肿大,信号轻微异常。当有脓肿壁形成时,T1WI呈低于周围组织的信号区,T2WI呈明显的高信号,且信号均匀。增强后脓肿壁呈环形强化,中央区无强化。【诊断要点】

1.症状:

1)发热:发热前常有寒战【CT表现】

1.CT平扫:

1)脾脓肿早期表现为脾弥漫性肿大,密度稍低且均匀。

2)发生液化坏死后,见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CT值大多在20HU左右,边界不清。

3)少数脓肿内可见小气泡或气液平面为特征性表现。

2.增强扫描:见脓肿壁明显强化,中心坏死区无强化。当脓肿为多发而又较小时,则常表现为增强后脾内斑点状或粟粒状低密度灶。

【CT表现】

1.CT平扫:

1)脾脓肿早期表现为脾弥漫性肿左图.CT平扫脾内见一类圆形低密度区;

右图.增强扫描病灶周边稍强化,中心无强化,边界更加清楚

左图.CT平扫脾内见一类圆形低密度区;

右图.增强扫描病灶周第七节脾血管瘤

脾血管瘤(splenichemangioma)为脾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尸检发现率为0.3%~14%,好发年龄为20~60岁,成人以海绵状血管瘤多见,儿童多为毛细血管瘤。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肿瘤生长缓慢,病史长达数年以上。

【诊断要点】

1.瘤体较小者,一般无临床症状,多为体检时偶尔发现,瘤体较大者可有腹胀表现。

2.B型超声:超声表现多样,可为花斑状低、等、高回声。

3.MRI检查:对血管瘤的显示较CT敏感,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重T2WI可显示“灯泡征”,为特征性表现。

4.X线平片:可见脾区内斑点状、星芒状钙化。

第七节脾血管瘤

脾血管瘤(splenichem【CT表现】

1.CT平扫:

1)脾内见圆形、类圆形低密度病灶,边界较清楚。

2)较大血管瘤时,脾脏体积可增大,瘤体中央可有瘢痕形成,表现为更低密度,当内部有新鲜出血时,可见高密度区。

3)病灶大小不等,多为单发,也可多发,可见有斑点状、星芒状钙化灶。

2.增强扫描:

1)肿瘤边缘多呈斑片状强化,静脉期和平衡期强化扩大并逐渐向中心充填,延迟后与正常脾脏密度一致。与肝血管瘤呈类似改变.

2)当肿瘤中心有血栓形成或瘢痕存在时,中心可有始终不强化区域。

【CT表现】

1.CT平扫:

1)脾内见圆左图.CT平扫脾脏内见一类圆形低密度灶;

右图.增强延迟扫描肿瘤明显强化左图.CT平扫脾脏内见一类圆形低密度灶;

右图.增强延迟扫描第八节脾淋巴瘤

脾淋巴瘤(lymphomaofthespleen)是脾脏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可分为原发性脾淋巴瘤及全身性淋巴瘤脾浸润两种,后者多见。病理学上分为霍奇金病(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两大类,这两种淋巴瘤均可累及脾脏。CT检查难以区分组织结构。第八节脾淋巴瘤

脾淋巴瘤(lymphoma【诊断要点】

1.脾脏增大,不规则发热,贫血,胃肠道症状等。

2.全身淋巴瘤:腹股沟、腋下或锁骨上区可触及肿大淋巴结。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4.B型超声:

1)弥漫性脾肿大,脾实质呈弥漫均匀中等或低水平回声。

2)局限性病变:可分为囊肿型、低回声型、回声增强型和钙化型。

5.MRI检查:T1WI呈等信号或等低混合信号,T2WI信号略高于脾。

【诊断要点】

1.脾脏增大,不规则发热,贫血,胃肠【CT表现】

1.原发性脾淋巴瘤:

1)CT平扫:脾肿大,脾实质内单发或多发性低密度灶,边界不清。

2)增强扫描:低密度病灶呈不规则轻微强化,边界清晰。

2.全身性淋巴瘤脾浸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