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microbiology课件_第1页
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microbiology课件_第2页
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microbiology课件_第3页
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microbiology课件_第4页
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microbiology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传染与免疫第九章传染与免疫第一节传染第一节传染疾病(disease):生物体在一定条件下,由体内或体外致病因素引起的一系列复杂且有特征性的病理状态。按病因分为非传染性和传染性疾病两大类。病原体(pathogen):能引起传染病的各种微生物和其他生物称病原体(pathogen)或致病菌/病原菌一、传染与传染病疾病(disease):生物体在一定条件下,由体内或体外致病传染(infection):又称感染或侵染,指外源或内源性病原体突破其宿主防线后,在宿主特定部位定植、生长繁殖,产生酶及毒素,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性反应的过程。传染病(infectiousdisease):是一类由活病原体的大量繁殖所引起,可从某一宿主个体直接或间接传播到同种或异种宿主另一些个体的疾病。人畜共患病(zoonosis)传染(infection):又称感染或侵染,指外源或内源性病传染病流行现状近30年新现病原M:40余种例如:AIDS、SARS、肝炎、流感、禽流感肺出血热、埃博拉病毒、猪链球菌再现传染病我国37种法定传染病传染病流行现状近30年新现病原M:40余种病原体宿主免疫力感染抗感染免疫环境因素(宿主、外界)二、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病原体宿主免疫力感染抗感染免疫环境因素(宿主、外界)二、决定侵袭力毒素

毒力侵入数量侵入门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伤口病原菌内毒素外毒素吸附、侵入、定居、繁殖和扩散(一)病原体侵袭力毒素毒力侵入数量侵入门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伤口病1.毒力毒力virulence

(量)表示病原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半数致死量medianlethaldose,LD50半数感染量medianinfectivedose,ID50

1.毒力毒力virulence(量)(1)侵袭力invasiveness定义:指细菌突破机体的防御机制进入生理内环境中,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吸附和侵入能力繁殖和扩散能力抵抗宿主防御功能的能力(1)侵袭力invasiveness定义:指细菌突破机体的防1)吸附和侵入能力菌毛黏附素:主要存在于革兰阴性菌,如大肠埃希菌的定植因子抗原、淋病奈瑟菌菌毛等。非菌毛黏附素:多存在于革兰阳性菌,如A群链球菌的LTA-M蛋白复合物、肺炎支原体的P1蛋白等。①黏附素1)吸附和侵入能力菌毛黏附素:主要存在于革兰阴性菌,如大②荚膜和微荚膜

荚膜具有抗吞噬、抗有害物质的杀伤和黏附作用,从而增强细菌的侵袭力。例如肺炎链球菌荚膜。A群链球菌的M蛋白、伤寒沙门菌的Vi抗原、大肠埃希菌的K抗原等都是构成微荚膜的组分。②荚膜和微荚膜荚膜具有抗吞噬、抗有害物质的杀伤和黏附作用,

2)繁殖和扩散能力抗吞噬、助扩散。如葡萄球菌凝固酶、A群链球菌透明质酸酶、IgA蛋白酶、DNA酶等。

侵袭性酶类3)抵抗宿主防御功能的能力葡萄球产生的SPA,杀白细胞素。2)繁殖和扩散能力抗吞噬、助扩散。如葡萄球菌凝固酶、A群

(2)毒素toxin外毒素exotoxin内毒素endotoxin(2)毒素toxin外毒素exotoxin①外毒素exotoxin定义:主要由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合成并分泌至菌体外的毒性蛋白质产物。特性:蛋白质成分,具有一般蛋白质的理化特性毒性强,具有选择性抗原性强,可制成类毒素(toxoid)种类繁多、作用机制复杂多样①外毒素exotoxin定义:主要由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类毒素(toxoid):用0.3%-0.4%甲醛溶液对外毒素进行脱毒处理,可获得失去毒性但仍保留其原有抗原性的生物制品,称作类毒素。若将类毒素注射机体后,可使机体产生对相应外毒素具有免疫性的抗体——抗毒素。常用的类毒素有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和肉毒类毒素等类毒素(toxoid):用0.3%-0.4%甲醛溶液对外毒素蛋白质,由两个亚单位组成A亚单位为活性蛋白B亚单位为结合蛋白外毒素活性单位结合单位AB细胞蛋白质,由两个亚单位组成外毒素活性单位结合单位AB细胞②内毒素

endotoxin定义: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LPS)组分,只有当细菌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体后才释放出来。特性:主要由革兰阴性菌产生化学组分是脂多糖(LPS),对理化因素稳定毒性作用较弱,无选择性,无组织特异性。抗原性弱,不能人工处理为类毒素。②内毒素endotoxin定义: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脂质双层脂质A:内毒素生物活性主要组分核心多糖特异多糖:G-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脂质双层脂质A:内毒素生物活性主要组分核心多糖特异多糖:G内毒素的生物学作用:①发热反应:IL-1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体温升高内毒素IL-6TNF-α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内毒素的生物学作用:①发热反应:IL-1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体②白细胞反应:血循环中进入内毒素时,中性粒细胞先急剧减少,后增多。③内毒素血症与休克:当血液中有大量革兰阴性菌生长繁殖时,或病灶中的细菌释放大量内毒素进入血循环时,宿主机体可出现内毒素血症。可引起微循环衰竭和低血压为特征的内毒素休克。②白细胞反应:血循环中进入内毒素时,中性粒细胞先急剧减少,后检测内毒素的方法家兔发热试验法费时(2-3d)、灵敏度低(~2ng/mL)鲎试剂法简便快速(1h)、灵敏度高(10-20pg/mL)检测内毒素的方法作用机制LAL中的B因子内毒素Ca2+活化的B因子凝固酶原凝固酶可溶性蛋白(凝固原)凝固蛋白(凝固素)凝胶作用机制LAL中的B因子内毒素Ca2+活化的B因子凝固酶原外毒素与内毒素的比较区别外毒素内毒素产生菌G+菌为主G-菌存在部位活菌分泌到菌外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出化学成分蛋白质脂多糖热稳定性60~100℃,30分钟

160℃,2~4小时

作用方式与受体结合刺激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血管活性物质毒性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引起特殊临床表现较弱,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碍、休克、DIC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脱毒形成类毒素弱,抗体作用弱,不形成类毒素外毒素与内毒素的比较区别外毒素内毒素产生菌G+菌为主2.入侵病原体的数量

具有毒力的病原菌侵入机体后,有足够的数才能引起传染。毒力越强,需要量越少;毒力弱,需要量越大。例如鼠疫杆菌只需几个细胞侵入抵抗力低的机体,就会引起鼠疫;而伤寒沙门氏菌引发伤寒症则需摄入108-109个细菌。2.入侵病原体的数量3.侵入门径

具有一定毒力和相当数量病原菌,还要通过适当的途径,才能侵入机体,使其致病。⑴消化道——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甲肝病毒、⑵呼吸道——结核分枝杆菌、肺炎链球菌⑶皮肤伤口——金黄色葡萄球菌、破伤风梭菌⑷泌尿生殖道——淋病球菌、梅毒密螺旋体⑸其他途径——结核分枝杆菌、炭疽芽孢杆菌3.侵入门径(二)宿主免疫力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保护性功能免疫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和免疫监视。宿主的免疫力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又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二)宿主免疫力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保护性功能(三)环境因素环境因素自然因素社会环境宿主环境外界环境先天后天(三)环境因素环境因素自然因素宿主环境先天三、传染的3种可能结局隐性传染带菌状态显性传染三、传染的3种可能结局隐性传染

(一)隐性传染宿主的免疫力很强,而病原菌的毒力相对较弱,数量又较少,传染后只引起宿主的轻微损害,且很快就将病原体彻底消灭,基本上不出现临床症状者。(一)隐性传染(二)带菌状态

如果病原菌与宿主双方都有一定的优势,但病原体仅被限制于某一局部且无法大量繁殖,两者长期处于相持的状态,称带菌状态。

“伤寒玛丽”:一个健康带菌者,被证实在美国有7个地区多达1500个伤寒患者都是她传染的。(二)带菌状态(三)显性传染急性传染和慢性传染

acuteinfectionchronicinfection

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localinfectiongeneralizedinfection(三)显性传染临床常见的全身性感染有:毒血症toxemia菌血症bacteremia败血症septicemia脓毒血症pyemia临床常见的全身性感染有:毒血症toxemia

毒血症:产外毒素的病原菌在体内局部组织生长繁殖,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流,随血到达特定靶器官或组织引起典型症状。局部繁殖血典型症状引起外毒素细菌毒血症:产外毒素的病原菌在体内局部组织生长繁殖,产生的外毒

菌血症:病原菌短暂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适宜部位再进一步繁殖的播散过程。适宜部位繁殖

细菌菌血症:病原菌短暂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

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流,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全身性严重中毒症状。血中毒症状繁殖、代谢物细菌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流,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代谢产物血新病灶繁殖化脓性细菌

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并大量繁殖,随血扩散到机体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病灶。血新病灶繁殖化脓性细菌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并大量繁第二节非特异性免疫第二节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外部屏障内部屏障抗菌物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炎症反应淋巴结的过滤作用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细胞免疫非特异性宿主的免疫力特异性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的协同作用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外部屏障抗菌物质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非特异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天然免疫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建立特点:与生俱来,作用广泛,发挥效应迅速由屏障结构、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抗传染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天然免疫抗传染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皮肤和粘膜屏障机械阻挡分泌杀菌物质正常菌群的拮抗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呼吸道:粘液-纤毛机制口腔:唾液、溶菌酶、抗体胃肠:胃液、肠液、胆汁尿道:尿液冲刷阴道:乳酸杆菌产酸一、屏障结构呼吸道:粘液-纤毛机制一、屏障结构大吞噬细胞包括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两者组成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小吞噬细胞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二、吞噬细胞phagocyte大吞噬细胞二、吞噬细胞phagocyte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杀菌过程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杀菌过程三、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的特征是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组胺和5-羟色胺在发炎早期起重要的作用;炎症既是一种病理过程,又是一种防御病原体入侵的免疫反应三、炎症反应炎症反应的特征是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四、正常体液或组织中抗菌物质正常体液和组织中含有多种抗菌物质,如补体、溶菌酶、干扰素、组蛋白、血细胞素等,它们一般不直接杀灭病原体,而是配合免疫细胞、抗体或其他防御因子,使之发挥较强的免疫功能。四、正常体液或组织中抗菌物质正常体液和组织中含有干扰素(Interferon,IFN)定义:由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干扰素(Interferon,IFN)

IFN种类和性质Propertyα-IFNβ-IFNγ-IFN来源人白细胞人成纤维细胞淋巴细胞分类Ⅰ型Ⅰ型Ⅱ型生物学作用抗病毒作用抗病毒作用抗肿瘤作用,免疫调节作用IFN种类和性质Propertyα-IFNβ-IFNγ-IIFN的生物活性抗病毒:种属特异性,广谱抗病毒作用;只能抑制不能杀灭免疫调节作用:活化NK、Tc,具杀伤靶细胞功能抗肿瘤作用:抑制癌基因的表达抑制癌细胞的分裂

IFN的生物活性

病毒细胞IFN细胞的基因组

蛋白激酶抑制病毒多肽链合成

合成抗病毒的蛋白质

2’-5’A合成酶降解病毒mRNA

IFN抗病毒机理病毒细胞IFN细胞的第三节特异性免疫第三节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个体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产生特点:后天获得,具有针对抗原的专一性,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能迅速发生强烈的免疫应答分类:体液免疫(humoralimmunity)细胞免疫(cellularimmunity)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天然的:胎盘或初乳人工的:免疫血清、球蛋白等自动获得被动获得天然的:感染获得人工的:接种特异性免疫天然的:胎盘或初乳自动获得天然的:感染获得免疫系统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免疫分子:补体、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等特异性免疫是由相应的免疫系统来执行其功能的免疫系统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特异性免疫是由相应一、免疫器官(一)中枢免疫器官

1.骨髓

2.胸腺

3.法氏囊(二)外周免疫器官脾和淋巴结一、免疫器官(一)中枢免疫器官二、免疫细胞及其在细胞免疫中作用细胞免疫是由CTL和细胞因子起主要作用的免疫

-CTL效应:释放穿孔素、颗粒酶

-细胞因子:局限感染、增强免疫细胞杀伤力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第三淋巴细胞:NK细胞二、免疫细胞及其在细胞免疫中作用细胞免疫是由CTL和细胞因子T细胞(Tcell)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主要细胞免疫)的小淋巴细胞正常人血中,T细胞约占总淋巴细胞数的60%-70%起源于骨髓,在胸腺中分化成熟后,分布到外周淋巴器官和外周血液中T细胞表面有其独特的表面标志T细胞(Tcell)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主要细胞免疫)的小T细胞调节性T细胞效应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促使B细胞活化为浆细胞抑制性T细胞:抑制其它T细胞和B细胞的活性迟发型超敏T细胞:结合抗原后释放淋巴因子,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细胞毒T细胞:杀死带抗原的靶细胞T细胞调节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促使B细胞活化为浆细胞迟发型B细胞(Bcell)是一种在细胞膜表面带有自己合成的的免疫球蛋白(SmIg)的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在骨髓中分化成熟执行体液免疫表面标志与T细胞不同识别抗原异物的B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受体为SmIgB细胞(Bcell)是一种在细胞膜表面带有自己合成的的免疫B细胞的亚群T细胞不依赖性亚群—B-1只有初级免疫应答反应T细胞依赖性亚群—B-2有次级免疫应答反应B细胞的亚群NK细胞非特异地识别靶细胞释放穿孔素而溶解病毒感染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改变溶酶体的稳定性,使多种水解酶外漏活化靶细胞的核酸内切酶,降解细胞DNA,引起细胞凋亡。NK细胞体液免疫是由抗体起主要作用的免疫

-抑制病原粘附

-中和细菌外毒素

-调理吞噬作用

-抗体和补体联合溶菌

-ADCC(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三、免疫分子及其在体液免疫中作用体液免疫是由抗体起主要作用的免疫三、免疫分子及其在体液免疫中抗原:是一类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抗体或T淋巴细胞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大分子物质。抗体:高等动物体在抗原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在体内外发生特异结合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免疫分子主要指抗原及抗体抗原:是一类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抗体或T淋巴细胞中和抗体(配体或位点Ag刺激产生)-IgG:通过胎盘(被动免疫)

-IgM:先锋免疫(早期诊断、宫内感染诊断)

-SIgA:粘膜免疫血凝抑制抗体(血凝素Ag刺激产生)中和抗体(配体或位点Ag刺激产生)第四节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第四节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一、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1.特异性2.可逆性3.阶段性4.条件依赖性一、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1.特异性二、抗原抗体间反应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结合反应中和试验二、抗原抗体间反应凝集反应三、免疫标记技术免疫荧光技术免疫酶技术放射免疫技术免疫电镜技术发光免疫测定法三、免疫标记技术免疫荧光技术第五节生物制品及其应用第五节生物制品及其应用定义:在人工免疫中,可作为预防、治疗和诊断用的来自生物体的各种制品,都称为生物制品。包括特异性抗原、抗体、细胞免疫制剂,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剂。定义:在人工免疫中,可作为预防、治疗和诊断用的来自生物体的各

区别要点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免疫物质抗原抗体或细胞因子接种次数1-3次1次免疫出现时间慢1-4周快立即免疫持续时间长数月-数年短2周-数月免疫记忆有无对免疫系统作用激活不明显主要用途预防治疗或紧急预防人工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的比较人工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的比较1.疫苗第一代疫苗:死疫苗、活疫苗第二代疫苗: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第三代疫苗:DNA疫苗(基因疫苗或核酸疫苗)

2.类毒素一、人工主动免疫类生物制品1.疫苗一、人工主动免疫类生物制品活疫苗与死疫苗的比较

活疫苗死疫苗接种次数1次2-3次

接种量小较大

接种反应轻重

免疫效果较好,维持1-5年差,维持0.5-1年

毒力回升有可能不可能

安全性有潜在危险性安全性好

疫苗稳定性相对不稳定相对稳定

保存不易保存易保存活疫苗与死疫苗的比较(一)特异性免疫治疗剂

1.抗毒素

2.抗病毒血清

3.抗菌血清

4.免疫球蛋白制剂(二)非特异性免疫治疗剂

1.转移因子2.IL-23.胸腺肽4.CTL5.BCG6.IFN二、人工被动免疫类生物制品(一)特异性免疫治疗剂二、人工被动免疫类生物制品第九章传染与免疫第九章传染与免疫第一节传染第一节传染疾病(disease):生物体在一定条件下,由体内或体外致病因素引起的一系列复杂且有特征性的病理状态。按病因分为非传染性和传染性疾病两大类。病原体(pathogen):能引起传染病的各种微生物和其他生物称病原体(pathogen)或致病菌/病原菌一、传染与传染病疾病(disease):生物体在一定条件下,由体内或体外致病传染(infection):又称感染或侵染,指外源或内源性病原体突破其宿主防线后,在宿主特定部位定植、生长繁殖,产生酶及毒素,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性反应的过程。传染病(infectiousdisease):是一类由活病原体的大量繁殖所引起,可从某一宿主个体直接或间接传播到同种或异种宿主另一些个体的疾病。人畜共患病(zoonosis)传染(infection):又称感染或侵染,指外源或内源性病传染病流行现状近30年新现病原M:40余种例如:AIDS、SARS、肝炎、流感、禽流感肺出血热、埃博拉病毒、猪链球菌再现传染病我国37种法定传染病传染病流行现状近30年新现病原M:40余种病原体宿主免疫力感染抗感染免疫环境因素(宿主、外界)二、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病原体宿主免疫力感染抗感染免疫环境因素(宿主、外界)二、决定侵袭力毒素

毒力侵入数量侵入门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伤口病原菌内毒素外毒素吸附、侵入、定居、繁殖和扩散(一)病原体侵袭力毒素毒力侵入数量侵入门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伤口病1.毒力毒力virulence

(量)表示病原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半数致死量medianlethaldose,LD50半数感染量medianinfectivedose,ID50

1.毒力毒力virulence(量)(1)侵袭力invasiveness定义:指细菌突破机体的防御机制进入生理内环境中,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吸附和侵入能力繁殖和扩散能力抵抗宿主防御功能的能力(1)侵袭力invasiveness定义:指细菌突破机体的防1)吸附和侵入能力菌毛黏附素:主要存在于革兰阴性菌,如大肠埃希菌的定植因子抗原、淋病奈瑟菌菌毛等。非菌毛黏附素:多存在于革兰阳性菌,如A群链球菌的LTA-M蛋白复合物、肺炎支原体的P1蛋白等。①黏附素1)吸附和侵入能力菌毛黏附素:主要存在于革兰阴性菌,如大②荚膜和微荚膜

荚膜具有抗吞噬、抗有害物质的杀伤和黏附作用,从而增强细菌的侵袭力。例如肺炎链球菌荚膜。A群链球菌的M蛋白、伤寒沙门菌的Vi抗原、大肠埃希菌的K抗原等都是构成微荚膜的组分。②荚膜和微荚膜荚膜具有抗吞噬、抗有害物质的杀伤和黏附作用,

2)繁殖和扩散能力抗吞噬、助扩散。如葡萄球菌凝固酶、A群链球菌透明质酸酶、IgA蛋白酶、DNA酶等。

侵袭性酶类3)抵抗宿主防御功能的能力葡萄球产生的SPA,杀白细胞素。2)繁殖和扩散能力抗吞噬、助扩散。如葡萄球菌凝固酶、A群

(2)毒素toxin外毒素exotoxin内毒素endotoxin(2)毒素toxin外毒素exotoxin①外毒素exotoxin定义:主要由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合成并分泌至菌体外的毒性蛋白质产物。特性:蛋白质成分,具有一般蛋白质的理化特性毒性强,具有选择性抗原性强,可制成类毒素(toxoid)种类繁多、作用机制复杂多样①外毒素exotoxin定义:主要由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类毒素(toxoid):用0.3%-0.4%甲醛溶液对外毒素进行脱毒处理,可获得失去毒性但仍保留其原有抗原性的生物制品,称作类毒素。若将类毒素注射机体后,可使机体产生对相应外毒素具有免疫性的抗体——抗毒素。常用的类毒素有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和肉毒类毒素等类毒素(toxoid):用0.3%-0.4%甲醛溶液对外毒素蛋白质,由两个亚单位组成A亚单位为活性蛋白B亚单位为结合蛋白外毒素活性单位结合单位AB细胞蛋白质,由两个亚单位组成外毒素活性单位结合单位AB细胞②内毒素

endotoxin定义: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LPS)组分,只有当细菌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体后才释放出来。特性:主要由革兰阴性菌产生化学组分是脂多糖(LPS),对理化因素稳定毒性作用较弱,无选择性,无组织特异性。抗原性弱,不能人工处理为类毒素。②内毒素endotoxin定义: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脂质双层脂质A:内毒素生物活性主要组分核心多糖特异多糖:G-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脂质双层脂质A:内毒素生物活性主要组分核心多糖特异多糖:G内毒素的生物学作用:①发热反应:IL-1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体温升高内毒素IL-6TNF-α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内毒素的生物学作用:①发热反应:IL-1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体②白细胞反应:血循环中进入内毒素时,中性粒细胞先急剧减少,后增多。③内毒素血症与休克:当血液中有大量革兰阴性菌生长繁殖时,或病灶中的细菌释放大量内毒素进入血循环时,宿主机体可出现内毒素血症。可引起微循环衰竭和低血压为特征的内毒素休克。②白细胞反应:血循环中进入内毒素时,中性粒细胞先急剧减少,后检测内毒素的方法家兔发热试验法费时(2-3d)、灵敏度低(~2ng/mL)鲎试剂法简便快速(1h)、灵敏度高(10-20pg/mL)检测内毒素的方法作用机制LAL中的B因子内毒素Ca2+活化的B因子凝固酶原凝固酶可溶性蛋白(凝固原)凝固蛋白(凝固素)凝胶作用机制LAL中的B因子内毒素Ca2+活化的B因子凝固酶原外毒素与内毒素的比较区别外毒素内毒素产生菌G+菌为主G-菌存在部位活菌分泌到菌外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出化学成分蛋白质脂多糖热稳定性60~100℃,30分钟

160℃,2~4小时

作用方式与受体结合刺激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血管活性物质毒性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引起特殊临床表现较弱,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碍、休克、DIC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脱毒形成类毒素弱,抗体作用弱,不形成类毒素外毒素与内毒素的比较区别外毒素内毒素产生菌G+菌为主2.入侵病原体的数量

具有毒力的病原菌侵入机体后,有足够的数才能引起传染。毒力越强,需要量越少;毒力弱,需要量越大。例如鼠疫杆菌只需几个细胞侵入抵抗力低的机体,就会引起鼠疫;而伤寒沙门氏菌引发伤寒症则需摄入108-109个细菌。2.入侵病原体的数量3.侵入门径

具有一定毒力和相当数量病原菌,还要通过适当的途径,才能侵入机体,使其致病。⑴消化道——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甲肝病毒、⑵呼吸道——结核分枝杆菌、肺炎链球菌⑶皮肤伤口——金黄色葡萄球菌、破伤风梭菌⑷泌尿生殖道——淋病球菌、梅毒密螺旋体⑸其他途径——结核分枝杆菌、炭疽芽孢杆菌3.侵入门径(二)宿主免疫力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保护性功能免疫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和免疫监视。宿主的免疫力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又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二)宿主免疫力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保护性功能(三)环境因素环境因素自然因素社会环境宿主环境外界环境先天后天(三)环境因素环境因素自然因素宿主环境先天三、传染的3种可能结局隐性传染带菌状态显性传染三、传染的3种可能结局隐性传染

(一)隐性传染宿主的免疫力很强,而病原菌的毒力相对较弱,数量又较少,传染后只引起宿主的轻微损害,且很快就将病原体彻底消灭,基本上不出现临床症状者。(一)隐性传染(二)带菌状态

如果病原菌与宿主双方都有一定的优势,但病原体仅被限制于某一局部且无法大量繁殖,两者长期处于相持的状态,称带菌状态。

“伤寒玛丽”:一个健康带菌者,被证实在美国有7个地区多达1500个伤寒患者都是她传染的。(二)带菌状态(三)显性传染急性传染和慢性传染

acuteinfectionchronicinfection

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localinfectiongeneralizedinfection(三)显性传染临床常见的全身性感染有:毒血症toxemia菌血症bacteremia败血症septicemia脓毒血症pyemia临床常见的全身性感染有:毒血症toxemia

毒血症:产外毒素的病原菌在体内局部组织生长繁殖,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流,随血到达特定靶器官或组织引起典型症状。局部繁殖血典型症状引起外毒素细菌毒血症:产外毒素的病原菌在体内局部组织生长繁殖,产生的外毒

菌血症:病原菌短暂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适宜部位再进一步繁殖的播散过程。适宜部位繁殖

细菌菌血症:病原菌短暂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

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流,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全身性严重中毒症状。血中毒症状繁殖、代谢物细菌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流,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代谢产物血新病灶繁殖化脓性细菌

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并大量繁殖,随血扩散到机体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病灶。血新病灶繁殖化脓性细菌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并大量繁第二节非特异性免疫第二节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外部屏障内部屏障抗菌物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炎症反应淋巴结的过滤作用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细胞免疫非特异性宿主的免疫力特异性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的协同作用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外部屏障抗菌物质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非特异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天然免疫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建立特点:与生俱来,作用广泛,发挥效应迅速由屏障结构、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抗传染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天然免疫抗传染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皮肤和粘膜屏障机械阻挡分泌杀菌物质正常菌群的拮抗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呼吸道:粘液-纤毛机制口腔:唾液、溶菌酶、抗体胃肠:胃液、肠液、胆汁尿道:尿液冲刷阴道:乳酸杆菌产酸一、屏障结构呼吸道:粘液-纤毛机制一、屏障结构大吞噬细胞包括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两者组成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小吞噬细胞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二、吞噬细胞phagocyte大吞噬细胞二、吞噬细胞phagocyte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杀菌过程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杀菌过程三、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的特征是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组胺和5-羟色胺在发炎早期起重要的作用;炎症既是一种病理过程,又是一种防御病原体入侵的免疫反应三、炎症反应炎症反应的特征是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四、正常体液或组织中抗菌物质正常体液和组织中含有多种抗菌物质,如补体、溶菌酶、干扰素、组蛋白、血细胞素等,它们一般不直接杀灭病原体,而是配合免疫细胞、抗体或其他防御因子,使之发挥较强的免疫功能。四、正常体液或组织中抗菌物质正常体液和组织中含有干扰素(Interferon,IFN)定义:由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干扰素(Interferon,IFN)

IFN种类和性质Propertyα-IFNβ-IFNγ-IFN来源人白细胞人成纤维细胞淋巴细胞分类Ⅰ型Ⅰ型Ⅱ型生物学作用抗病毒作用抗病毒作用抗肿瘤作用,免疫调节作用IFN种类和性质Propertyα-IFNβ-IFNγ-IIFN的生物活性抗病毒:种属特异性,广谱抗病毒作用;只能抑制不能杀灭免疫调节作用:活化NK、Tc,具杀伤靶细胞功能抗肿瘤作用:抑制癌基因的表达抑制癌细胞的分裂

IFN的生物活性

病毒细胞IFN细胞的基因组

蛋白激酶抑制病毒多肽链合成

合成抗病毒的蛋白质

2’-5’A合成酶降解病毒mRNA

IFN抗病毒机理病毒细胞IFN细胞的第三节特异性免疫第三节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个体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产生特点:后天获得,具有针对抗原的专一性,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能迅速发生强烈的免疫应答分类:体液免疫(humoralimmunity)细胞免疫(cellularimmunity)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天然的:胎盘或初乳人工的:免疫血清、球蛋白等自动获得被动获得天然的:感染获得人工的:接种特异性免疫天然的:胎盘或初乳自动获得天然的:感染获得免疫系统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免疫分子:补体、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等特异性免疫是由相应的免疫系统来执行其功能的免疫系统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特异性免疫是由相应一、免疫器官(一)中枢免疫器官

1.骨髓

2.胸腺

3.法氏囊(二)外周免疫器官脾和淋巴结一、免疫器官(一)中枢免疫器官二、免疫细胞及其在细胞免疫中作用细胞免疫是由CTL和细胞因子起主要作用的免疫

-CTL效应:释放穿孔素、颗粒酶

-细胞因子:局限感染、增强免疫细胞杀伤力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第三淋巴细胞:NK细胞二、免疫细胞及其在细胞免疫中作用细胞免疫是由CTL和细胞因子T细胞(Tcell)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主要细胞免疫)的小淋巴细胞正常人血中,T细胞约占总淋巴细胞数的60%-70%起源于骨髓,在胸腺中分化成熟后,分布到外周淋巴器官和外周血液中T细胞表面有其独特的表面标志T细胞(Tcell)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主要细胞免疫)的小T细胞调节性T细胞效应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促使B细胞活化为浆细胞抑制性T细胞:抑制其它T细胞和B细胞的活性迟发型超敏T细胞:结合抗原后释放淋巴因子,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细胞毒T细胞:杀死带抗原的靶细胞T细胞调节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促使B细胞活化为浆细胞迟发型B细胞(Bcell)是一种在细胞膜表面带有自己合成的的免疫球蛋白(SmIg)的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在骨髓中分化成熟执行体液免疫表面标志与T细胞不同识别抗原异物的B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受体为SmIgB细胞(Bcell)是一种在细胞膜表面带有自己合成的的免疫B细胞的亚群T细胞不依赖性亚群—B-1只有初级免疫应答反应T细胞依赖性亚群—B-2有次级免疫应答反应B细胞的亚群NK细胞非特异地识别靶细胞释放穿孔素而溶解病毒感染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改变溶酶体的稳定性,使多种水解酶外漏活化靶细胞的核酸内切酶,降解细胞DNA,引起细胞凋亡。NK细胞体液免疫是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