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说戏曲解析01-_第1页
古代小说戏曲解析01-_第2页
古代小说戏曲解析01-_第3页
古代小说戏曲解析01-_第4页
古代小说戏曲解析0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06.08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重点解析(文本第三章唐宋文言小说唐传奇的特点1、唐传奇改在创作上出现了艺术虚构,标志着古代小说的成熟。(1唐代人们开始把神仙鬼怪的传闻故事当着“资谈笑”的材料,从而恢复了它们虚构的本来面目。(2唐传奇中描写现实生活的作品,不再拘泥于真人真事,打破了纪实的旧传统。(3有些唐传奇的作者背离小说必须“依托”的传统,全靠凭空构想结撰作品。2、在体制上,唐代传奇已经从笔记体发展为传记体,即采用传记形式描写人物故事,标志着唐代传奇日益接近现代小说的内涵。传记体的传奇有明显的特点:(1改变了多数魏晋六朝小说没有题目的状况,大多借用小说主人公的名字作为篇名。(2把人物及其故事作为描写对象,改变了魏晋小说有事无人或有人无事的现象。(3始把故事情节放在构思的中心,改变了多数古代小说类似于散文式的结构形式。3、在题材选择、艺术构思和语言表达等方面,非常讲究奇异性。(1题材奇异。首先,指人物故事的新颖;其次,指人物故事的稀有和偶然;第三,指故事不合常理常情。(2讲究主观构思的精巧。(3语言既“散”又“文”,一方面吸取了“文”的长处,大量运用了描写性质的形容词和骈偶语言;另一方面更加通俗,更加广泛地运用了市井间的俗言、口语。4、从塑造艺术形象的方式和艺术技巧方面来看,唐传奇婉转委曲,描写细致多样。唐代传奇将记叙与描写有机结合了起来,叙述和描摹的内容主要有背景、情节和人物等三方面。(1从背景方面来说,开始出现了社会背景的轮廓和生活场景的形象描述。(2从情节的叙写和描摹看,唐传奇纹理细密,描写细腻。(3人物形象描摹细致生动,在言论、行动之外,已经出现了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等等。第四章宋元话本和明清拟话本本章大家需要掌握以下内容:一、话本的概念和类别:话本,就是说话艺人说书的底本,属于通俗文学、市民文学。说话就是说书,就是演唱故事。包括(1小说,多写下层民众生活内容,其话本一般称为“小说”,是成就最高的话本,如《小说张子房慕道记》。(2讲史,即是演讲历史故事,其话本一般称为“平话”,如《三国志平话》。(3说经,是宣扬佛经故事,其话本有时称为“诗话”,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拟话本的概念:明清时代很多文人模拟话本形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称为拟话本。二、话本和拟话本的内容1、描写爱情的篇章最具有进步意义和艺术魅力。(1择偶标准开始由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向尊重品德、情感、注重生活实际方面进化,反映了市民阶层对于生活与爱情的理解。(2描写的对象发生了根本变化,市民阶层作为主要描写对象。(3主题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反对门第观念、贞操观念和等级观念。2、断案折狱也是话本、拟话本的重要题材内容。(1揭露封建司法制度腐败及各级官吏残酷、虚伪、无能。(2刻画了少数正直廉明而有才智的清官。3、暴露封建社会的黑暗现象是优秀话本、拟话本的又一方面内容。4、歌颂赞扬劳动人民美德的作品也是优秀话本、拟话本的又一重要内容。在话本、拟话本小说中,描写爱情的故事的特点尤其值得我们注意。三、话本和拟话本的特点:话本和拟话本的特点:1、常以前代书史作为蓝本进行新的创造。以冯梦龙《喻世明言》的前十篇为例,其中借鉴古书的就有九种:《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借鉴明代宋幼卿的《九竽集》、《闲云庵阮三偿怨债》的本事,见于《夷坚支志》卷三《西湖庵尼》。但不是实际上它并不是机械地拼凑,而是为了表现新的主题。如《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虽然沿用了《博物志》和《崔元微》的故事,但与二者对照,就不难发现,它们故事的主干虽然变化不大,但情节的丰富性和人物描写的细致性,却呈现出由《博物志》到《崔元微》,再到《灌园叟晚逢仙女》的三个阶段。如果说,《博物志》只仅仅是故事的源头,而《崔元微》旨在描写花神在崔元微的帮助下,战胜自然界的暴力——狂风的话,冯梦龙则由此及彼,让花神帮助秋先惩处了封建社会的贪官污吏和土豪恶霸。2、体制上具有特殊形式,一般都有(1题目。因为说书艺人在开场前必须张贴广告,而题目又一定要有一个确切表明故事的特点。古代小说的题目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短到长的过程。(2入话头回,是故事的前奏,又名“得胜头回”。因为其作用主要是等候听众,透露正文主题。《碾玉观音》开头演唱很多各自独立的诗词,作者先演唱一首描写孟春景致的词【鹧鸪天】,再演唱一首《仲春词》,演唱完结后说:“原来不如黄夫人做的季春词好。”于是,依次把描写三春景色的词演唱完毕;包括黄夫人、王荆公、苏东坡、秦少游、邵尧夫、曾两府、朱希真、苏小小等人的诗。接着说书人话锋一转,宕开一笔,把话题引到“春归”上去。再演唱诸如风雨送春、柳絮飘春、蝴蝶掠春、黄莺杜鹃啼春、燕子衔春等当时名人的诗句。最后,则引王岩叟的一首诗加以总结。末了引入正话,讲述君王游春等情节。这篇作品开头部分共用了十一家诗词,不仅可以窥见宋代说话的演唱痕迹,而且发现这分明是唐宋诗词对古代小说这一文体的渗透和影响。起初可能是作者为了炫耀自己的才华,后来也就成了小说话本的组成部分。除诗、词之外的,用以连接、解释等的作者助言,统称为入话。(3正话,就是话本正文,正式的故事,说书的主要内容。(4结尾,一般有收场诗和结束语,其作用在于总结全文,概括主题和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3、在艺术构思、情节安排方面较之前代小说出现了飞跃。(1表现生活的时间大大缩短,《卖油郎独占花魁》全文两万五千字,从文章的具体交代来看记叙的时间分明总共只有四年。又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篇幅超过一万五千字,正面表现爱情悲剧的时间前后只有一年。从而使人物形象的描绘成为小说的主要使命。而且改变单一的“以事写人”的纵切格局,设计“因人设事”的横断模式。(2情节线索趋于单一,写一个人物、一个故事,对情节的各个方面都做了几乎滴水不漏的交代。《杜十娘》《卖油郎》就记住写他们的爱情发展。(3巧于场面设计。往往选择最能表现主题和人物性格的事件设计成生动感人的场面,加以细致描写;并且发明了线索连贯法,即借助于富有特征性的肖像、器物来加以连缀场面。《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写了金玉奴从十八岁到二十一岁三年时间里,衣食住行,爱恨情欲,何止千万?但作者却紧扣主题的表现和人物的描写,主要选取了“莫稽入赘”、“乞丐起哄”、“负心杀妻”、“欣然允婚”、“设计棒打”五个场面。又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悲剧主要凭借“巧计赎身”、“殷勤赠别”、“中道见弃”、“愤怒投江”等场面来加以展示。场面之间用百宝箱连贯起来,《珍珠衫》里的珍珠衫。(4精心构思“巧合”,提出“无巧不成书”的安排情节的新标准。《错斩崔宁》的“巧”值得一提,作者安排情节。处处抓住一个“错”,在“错”的背后又处处强调一个“巧”。刘贵戏言,二姐出走是“巧”,静山大王杀刘贵是“巧”,崔宁与二姐清早结伴同行是“巧”,至于刘贵与崔宁的财物都正好是十五贯,更是“巧”。表面看来这些“巧”是偶然的.4、人物描写成就极高。(1讲究常中见奇,注重人物描写的个性化。透过“常理”、“常情”,看到了某些无德无行的“君子”和有情有义的“贱民”。杜十娘、莘瑶琴,三个都是妓女,色艺双绝,都向往自由,渴望爱情,有较多的相同点;但她们给读者留下了各自不同的丰姿,表现出迥然不同的个性特征。杜十娘久在烟花,过于深沉老练;莘瑶琴是性情中人,比较质朴单纯.(2描写人物形象的细致性十分明显。《苏小妹三难新郎》写秦少游与苏小妹进入洞房后的“三难”就用了将近5000字的篇幅。(3人物描写方式的多样性值得注意。诸如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心理活动;通过想象夸张塑造带有传奇色彩的理想形象等。在矛盾冲突中,《碾玉观音》善于描写人物行动;《错斩崔宁》着重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风月瑞仙亭》中“禽兽”的司马相如霎时变成了“才貌双全”的“乘龙快婿”,“私奔苟合”变成了“先见之明”;“不可外扬”的“家丑”变成堂堂正正的“男婚女嫁”。这种对比式的心理描写.5、开创了用白话撰写小说的先例。(1用白话撰写小说,吸收口语俗语的同时,也吸收部分文言词语。(2叙述语言粗犷明快、通俗流畅;人物语言个性鲜明;评论语言简明扼要又幽默诙谐。第四章明代历史演义小说本章大家需要掌握以下内容“一、三国故事倾向性的转变:1、转变过程。三国故事在流传过程当中,倾向性发生过一定的转变,由“拥曹反刘”到“拥刘反曹”。陈寿的《三国志》拥曹反刘;一直到唐代,朝廷和民间对曹操的印象还不错;到宋代情况发生了很大转变,“拥刘反曹”倾向出现,元代三国戏中则基本形成“拥刘反曹”倾向。2、转变原因。(1主要与封建正统思想的加强有关。(2与北宋以后的民族矛盾加剧有关。因为中原地区长期以来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因为曹操是北方人,人们就将曹操象征北方少数民族侵略者的代表,刘备就成了受压迫的汉族统治者。二、《三国演义》的内容:1、勾勒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进程。可以分为四个情节阶段:(1第一回至第三十三回,为第一阶段,四海纷乱,逐鹿中原。借讨伐董卓引出刘、关、张。(2第三十四回至第五十回,为第二阶段,赤壁之战,三足鼎立。重点写刘备三顾茅庐和以诸葛亮为主导的赤壁之战。(3第五十一回至第一百一十五回,为第三阶段,文治武功,兴衰变迁。重点写蜀汉集团。(4第一百一十六回至第一百二十回的最后五回是第四阶段,分久必合,三国归晋。2、描写了三国时期阶级对立的状况,表现了社会矛盾,描写战乱年代劳动人民的命运:(1充当炮灰。(2无辜受戮。(3饥寒死亡。3、暴露了社会黑暗,揭示了封建统治者的反动本质。(1统治阶级的本质在“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曹操这个反面人物上得到充分体现。(2对统治阶级本质的揭露在正面人物身上,如刘备,也有客观描写。4、曲折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理想,包括(1渴望统一、向往安定的理想。对于破坏安定统一的人和事一律加以批判,正面人物刘备破坏孙刘联盟的行为也同样受到谴责,反面人物曹操有利于安定统一的善举也加以肯定。(2圣君贤相的理想。刘备的爱民、敬贤、尚义,包含了劳动人民对圣君的理解。诸葛亮的形象也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愿望,他是“忠臣的样板,智慧的化身”。三、《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1、构思严密精致,结构宏伟庞大。《三国演义》则是板块式结构的开山之作,善于组织情节单元,集中铺写重大事件,构成全书主干。2、讲究情节艺术。(1对比映衬的情节艺术。(2运用虚实相生,以虚带实的情节艺术。(3情节设置通盘流转,照应全书。3、塑造了众多艺术形象,既注意历史真实性,又考虑其艺术魅力。(1通过不同情节,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反复进行渲染。(2在复杂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运用典型情节或细节刻画人物形象。(3一定程度上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注重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又努力保持人物性格的多元性和发展变化。4、语言文白相间,雅俗共赏。叙述语言简明整洁,议论则高度概括精当,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第五章明代英雄传奇小说本章需要大家掌握以下内容:一、英雄传奇小说的概念英雄传奇指着重描写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的长篇小说。这类小说一般以历史上的真人为原形,根据人民群众的愿望和作家自己的理解,进行大幅度的加工,虚构成分较多。《水浒传》是最为著名的英雄传奇小说。二、百回本《水浒传》的内容百回本《水浒传》的内容可以划分为三个情节阶段。1、第一回至第七十回七十回为第一大段,主要写两方面的内容:(1抨击统治阶级的腐朽残忍,描绘劳动人民的苦难,揭示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即“乱由上作”。(2全面描述和热情歌颂高举反抗大旗的农民起义英雄。2、第七十一回至八十二回,为第二阶段,描写梁山起义军接受招安的过程,包括酝酿招安、征辽、征方腊。3、第八十三回到一百回,是第三阶段,写起义军瓦解覆灭,即起义军招安后被被利用、被消灭的命运。三、《水浒传》的艺术成就1、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就。(1塑造了一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写出了人物活动环境的变迁以及性格的相应变化。如宋江从官府小吏到走上梁山的性格变化过程。2、语言运用的成就。(1人物语言个性化,语言直接展示人物性格。(2人物语言口语化,代表了无文化群体的通俗语言风格。(3叙述语言的生动形象,准确明快,是提炼净化群众口语的结果。四、宋江形象1、众望所归的当然领袖。(1“孝义”是江湖社会肯定的为人基本品质。(2有远见的战略家,对梁山事业起了决定作用。2、思想局限。有忠君思想、正统观念等小吏特征,最后主导义军接受了招安,导致了覆亡的悲惨结局。五、《水浒传》中梁山英雄接受招安的原因(1个人因素,如根深蒂固的忠孝观念,封妻荫子、青史留名的人生追求目标。(2农民阶级固有的局限性,即梁山义军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思想。(3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即作品产生的元明之交,人民群众对同仇敌忾、抵御异族侵略统治的期待和渴望。第六章明代神魔小说――本章需要大家掌握以下内容:一、《西游记》的思想内容《西游记》的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1第一回至七回为第一部分,写孙悟空出世、学艺和大闹三界的故事,反映了被压迫者反抗的愿望,也是劳动人民渴望砸碎枷锁,争取自由的理想体现。(2第八回至十二回为第二部分,交代唐僧的身世和取经的缘起,在情节上起过渡作用。(3第十三回至一百回为第三部分,写取经过程,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通过九九八十一难继续表现孙悟空敢于斗争,所向无敌的战斗精神,寄托劳动人民除暴安良的理想。二、孙悟空的形象(1疾恶如仇、除恶务尽的精神。(2坚韧不拔,顽强乐观的精神。(3机智灵活,善于斗争的精神。三、《西游记》的艺术性(1以现实为基础,以取经故事为基本线索,又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色彩。(2塑造人物形象时,注意人物性格与动物属性的巧妙结合,两者和谐统一,汇成一个有机整体。(3通过复杂尖锐的矛盾与连锁曲折的情节,表现人物性格。(4语言诙谐风趣,幽默自然,通俗简练。第七章明代世情小说本章需要大家掌握以下内容:一、世情小说的概念指古代以家庭盛衰、婚姻爱情以及各种社会世态为描写对象的中长篇小说,也叫世情书,或称为人情小说。明代的《金瓶梅》、清代的《红楼梦》为其杰出代表。二、《金瓶梅》的艺术性(1开辟了一条长篇白话小说描写日常生活,深入人物内心世界的崭新的创作道路。(2创立了一种揭露、反映社会黑暗面的全新方式,全书没有一个重要人物是正面人物,反面角色成了小说的主体。(3出色的反面角色描写为古代小说构成了一个反面人物画廊。(4语言通俗化、口语化、性格化,善于运用方言、俗语、成语、谚语、歇后语。第八章清代文言小说本章需要大家掌握以下内容:一、《聊斋志异》的内容1、歌颂青年男女的爱情,突破门当户对、郎才女貌的传统窠臼,不再以财、貌、身份、地位作为衡量爱人的标准,而倾向于两情相悦,基本接近现代的爱情观。2、抨击科举制度的黑暗腐朽,不仅抨击了试官的昏庸贪婪、科场的黑暗,还对科举制度毒害下的举子也作了嘲讽。3、反映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4、折狱公案故事,揭露封建社会司法的腐败。5、揭示生活哲理的寓言故事、记载奇闻逸事篇章。二、《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1通过披上狐妖外衣的形象,曲折反映现实生活,因而是现实主义的;(2借助花妖狐魅的超现实力量,来实现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因而又是浪漫主义的。2、人物形象鲜明,富有个性。(1善于抓住人物不寻常的举动,描写人物的个性特征,塑造独特的艺术形象。(2善于通过人物的特殊癖好写活人物形象。(3刻画出了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3、善于运用矛盾冲突、细节描写,营造曲折离奇的生动情节,引人入胜。4、语言精练,创造性地运用古代文学语言,又适当吸收、提炼口语、俗语。第九章清代讽刺小说本章需要大家掌握以下内容:一、《儒林外史》的内容1、批判假儒,暴露黑暗。(1批判科举制度,这是全书的核心内容。其一,从根本否定了科举考试八股取士的合理性,触及科举制的本质,这是其它小说无法相比的。其二,揭露了科举考试的种种弊端。其三,揭露封建统治者用功名利禄腐蚀知识分子,毒化社会风气。(2批判封建礼教。其一,用反面人物揭露封建礼教的虚伪性;其二,塑造正面形象批判礼教。(3批判社会世态。其一,从批判科举出身的官僚入手,批判封建末世吏治的腐败。其二,揭露土豪劣绅的压迫、剥削。2、歌颂真儒,表现理想。(1塑造虞育德、杜少卿等知识分子的形象,表现自己文行出处的道德规范和礼乐农工的政治信念。(2通过文人化市井人物“四大奇人”寄托作者的理想,表现对封建制度下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刻思考和探索。二、《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1、提供了塑造讽刺艺术形象的完整经验。(1讲究真实,讽刺艺术形象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了生活真实。(2讽刺的矛头只能对准反面的东西。(3塑造讽刺艺术形象,要运用特殊的技巧和方法。包括:语言精练,细节生动;运用夸张、对比和对照;要注意婉曲,即讽刺要含蓄,藏而不露。2、结构独特。小说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和事件,而是围绕主题思想,把不同的人物和故事连缀成篇。第十章清代世情小说本章需要大家掌握以下内容:一、《红楼梦》的版本1、脂评本系统。脂评本简称脂本,均为手抄本,八十回,书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附有大量的脂砚斋评语。2、程刻本系统。程刻本简称程本,是由程伟元、高鹗续写后四十回后,排版印行的刻本,全书一百二十回,书名为《红楼梦》,没有脂砚斋评语。二、《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小说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与薛宝钗的婚姻悲剧的描写为线索,全面展现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生活画卷,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走向灭亡的必然性。1、第一回至第五回,小说的序幕,介绍故事背景、主要人物。2、第六回至二十二回是贾府的回光返照阶段,着重写了两件大事:丧事,秦可卿之死;喜事,元春省亲。意义:真实地再现了贾府盛极一时的光景,表现其挥霍无度,展示了贾府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预示贾府衰败的开始。3、第二十三回至八十回是贾府的死而不僵阶段。(1经济上寅吃卯粮,后手不接。(2政治上在在生事,防不胜防。宝玉挨打,表现正统与叛逆两条道路的矛盾;红楼二尤,表现贾府统治者的糜烂腐朽;抄检大观园,是贾府内部各种矛盾尖锐激化以后的总爆发。4、第八十一回至一百二十回是贾府的烟消火灭阶段。(1一系列重要人物的死亡,如元春、黛玉、贾母、王熙凤;(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