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惠特莉到道格拉斯看美国黑人奴隶文学中的自我建构_第1页
从惠特莉到道格拉斯看美国黑人奴隶文学中的自我建构_第2页
从惠特莉到道格拉斯看美国黑人奴隶文学中的自我建构_第3页
从惠特莉到道格拉斯看美国黑人奴隶文学中的自我建构_第4页
从惠特莉到道格拉斯看美国黑人奴隶文学中的自我建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惠特莉到道格拉斯看美国黑人奴隶文学中的自我建构王育平杨金才Ξ内容提要:美国黑人文学中,追求自由、平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惠特莉和道格拉斯是不同时期美国黑人文学的代表作家,其作品都蕴涵了对独立人格身份的追求与探索。不同的是,惠特莉试图借黑人身份和白人文化的融合建立自己的独立身份,而道格拉斯则强调自己作为黑人的异质性身份,以此来获取自由和独立。从惠特莉到道格拉斯,黑人在寻求自我的道路上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关键词:惠特莉道格拉斯文化身份融合异质性黑人文学是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传统可追溯到美国殖民时期。从第一个黑人奴隶踏上美洲,到19世纪中期美国废奴运动的巅峰时期,美国黑人文学主要是黑人奴隶和曾经有过奴隶经历的黑人的文学作品。由于长期受到奴隶制的束缚和戕害,美国黑人向往人身自由和种族平等,很多人终其一生为此奔波、奋斗。这种对自由的追求也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自殖民时期起,对自我身份的追求就是美国黑人奴隶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美国早期的黑人作家中,菲莉斯・惠特莉(PhillisWheatley,1754-1784是最有影响的奴隶作家之一,也是美国第一位出版诗集的黑人女诗人。从18世纪中后期到美国内战之前,惠特莉的作品一直被视为美国黑人文学创作的典范(Gates49,惠特莉本人则被称为“北美黑人文学之母”(Robinson69。然而,女诗人生命短促,在其死后一度声名沉寂。到了19世纪中期,随着废奴运动的兴起,废奴主义者才开始重新关注惠特莉,将其诗作作为奴隶天赋的佐证,进行废奴宣传。与此同时,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奴隶叙事小说”(SlaveNarra2tive开始大兴其道,成为美国大众文学市场的一支生力军。而以“奴隶叙事小说”成名的黑人作家弗雷得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Douglass,1871-1895逐渐在文坛崛起,出版了一系列轰动一时的作品,取代惠特莉成为黑人文学创作的典范。无论是从作家的生平还是从其文学创作来看,惠特莉和道格拉斯代表了黑人在蓄奴阶段美国追求自我身份的两种方式。作为一位美国早期的黑人作家,惠特莉试图接受作为美国社会主流的白人文化,以“求同”为自己找到立足之地。道格拉斯则终生献身于废奴运动,其作品突出自己作为黑人的异质身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否定奴隶制,对抗并试图修正白人主流文化,以此来构建黑人独立的文化身份。从惠特莉到道格拉斯,美国黑人文学经典的流变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历史发展以及黑人在不同历史环境下追求自由的不同策略。一惠特莉生活于18世纪后期的美国,其创作和生活轨迹反映了黑人在白人主流文化中追Ξ王育平,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文学;杨金才,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文化研究。求自我的初期尝试。菲莉斯・惠特莉1760年来到美国,被奴隶贩子卖给波士顿名裁缝约翰・惠特莉(JohnWheatley一家。惠特莉一家视菲莉斯为家人,教她读书写字。发现她的文学天赋后,惠特莉一家尤其是女主人苏姗娜・惠特莉(SusannaWheatley对菲莉斯大力培养,推动她的诗歌创作。惠特莉于1773年在伦敦出版诗集《各种题材的诗歌集》(PoemsonVari2ousSubjects,引起较大反响。此后,惠特莉坚持诗歌创作,逐渐成为波士顿文坛的知名人物。1774年,惠特莉获得自由,并于1778年和约翰・彼得斯(JohnPeters结婚。然而,婚后的惠特莉由于经济拮据,生活并不幸福。1784年,贫病交加,这位女诗人与世长辞。惠特莉的诗歌是19世纪中期以前黑人文学的典范,其诗歌才华对后世的黑人作家也有深远影响。直到1976年,罗伯特・海顿(RobertHayden还在诗中向惠特莉致意,表达对这位先驱的崇敬之情(FranklinandMoss582。她的诗不仅受到黑人的喜爱,也得到很多白人的认可。作品中大量的哀歌(elegy,大都是应失去亲人的白人的要求而作,在当时的波士顿可谓有一定的知名度。1776年,惠特莉写了“致华盛顿将军”(ToHisExcellencyGeneralWashington一诗,颂扬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功绩。美国第一任总统、当时的大陆军司令华盛顿看到这首诗后,曾写信向惠特莉致谢,鼓励她的诗歌创作(Robinson452。如同她短短31年的生活轨迹,惠特莉的诗歌反映了女诗人想要将自己作为黑人的身份融入白人文化的理想。她的很多诗歌赞美基督教文化,表达了自己皈依基督教信仰的愿望。如“致剑桥大学”(TotheUniversityofCambridge,1773一诗中,惠特莉用直白的语言对基督教信仰表示崇敬和向往:不久前,离开了故土的海岸离开迷误、阴郁的埃及之乡仁慈的父,是你的仁爱之手让我摆脱了黑暗之所……罪,这灵魂最恶毒的敌人,就让它在您的光芒中萎顿,毫不留情;将这致命的蛇毁于卵中。枝繁叶茂的神圣的人族啊,一个非洲人告诉你它是你的大敌。它给你短暂的甜蜜,但种下了无尽的痛苦,并将灵魂抛入永灭。(Robinson157这首诗中,诗人对有机会接受基督教信仰感到幸运,并且用了“仁慈”(Mercy、“罪”(Sin等基督教色彩浓重的措词,表达了惠特莉想要接受白人文化、融入其间的愿望。对此,有评论家大感失望,认为惠特莉的诗歌创作缺乏黑人特质,并谴责她是白人种族歧视的唇舌,开创黑人“自我贬斥”和“自我厌憎”的传统(Robinson108。这一见解有失公允,因为惠特莉在祈望融入白人文化的同时,也意识到并坚持了自己作为非洲人的族裔身份。诗中的“一个非洲人”就是女诗人自己,说明她并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非洲人。恰恰相反,惠特莉在这里以一个非洲人的身份向白人发出警告,告诫基督徒们提防象征“原罪”的“蛇”的诱惑。女诗人在坚持自己非洲人身份的同时,肯定了黑人具有宗教信仰方面的潜质。虽然对于建立在基督教基础上的白人文化表示认同,但比较而言,惠特莉在这首诗中传达的种族平等的信息更为重要。另一首诗题为“关于从非洲被带到美洲”(OnBeingBroughtfromAfricatoAmerica,1768,也经常见录于文学史。诗中写道:是仁慈把我从异教的国度带来,开导我愚昧的灵魂,我认识到有一个上帝,也有一个拯救者:可我从前从不知道有救赎这回事。有人用鄙夷的眼光打量我暗色的种族,“他们的皮肤染的是魔鬼的黑色。”基督徒们,记着,黑人虽黑似该隐,也能够接受培育,加入天使的行列。(转引自张冲182-183诗人对皈依基督教的欣喜表达得明白无误,认为这是一种恩赐和得到启蒙的机会。但同时,诗人也以自己作为黑人的身份说话,认为黑人也可以成为虔诚的基督徒。殖民时期的美国,清教思想主导人们的生活,宗教信仰是社会生活的一件大事。白人为奴隶制辩护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黑人是“异教徒”或“野蛮人”,不能皈依基督教,不能成为上帝的臣仆。惠特莉借这首诗,表达了宗教信仰问题上种族平等的观点。在如此关键的问题上,惠特莉站在黑人的立场上,坚持种族平等,有力回击了很多评论家对她的诗歌缺乏黑人特质、采取“逃避之道”来寻求独立(Franklin107的批评。惠特莉梦想融入白人文化,以此来建构自己作为黑人女诗人的独立身份、追寻独立的自我。这一切同她所处的历史时期密切相关。18世纪后期,独立战争是美国社会政治生活的第一要务。废奴运动虽有所表现,但并未有大的发展。波士顿所处的新英格兰地区,没有南方的种植园经济,对黑人的态度相对开明,这从惠特莉一家对这位身位奴隶的女黑人诗歌创作的支持中可见一斑。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惠特莉以黑人的身份吸纳白人主流文化,寻求独立的自我身份。这一策略在女诗人早年生活中颇有成效,似乎有成功的希望。但不幸的是,获得自由后的惠特莉最终在贫病中离世,其文化融合的梦想就此破灭。身位奴隶的女黑人菲莉斯・惠特莉在主人的帮助下诗艺日进、声名远播,但婚后的自由女黑人菲莉斯・彼得斯却由于丈夫没有经济能力而贫病交加、悄然离世,这样的结局对于惠特莉来说不无讽刺,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黑人生活环境的恶劣。虽然如此,惠特莉的生活和文学创作表达了种族平等的信念,她追求自我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借鉴。二19世纪,美国的社会、经济伴随着奴隶制飞速发展。19世纪中期,美国文学经历了一场“文艺复兴”,出现了霍桑(NathanielHawthorne,1804-1864、爱默生(RalphWaldoEmer2son,1803-1882等一批经典作家。其间,很多白人作家在作品中涉及奴隶制问题。麦尔维尔(HermanMelville,1819-1891在《玛迪》(Mardi,1849一书中表达了反对奴隶制的思想(Brown333。斯托夫人(HarrietBeecherStowe,1811-1896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TomsCabin,1852直接以黑人生活为素材,揭露奴隶制的罪恶。该作品对废奴运动意义深远,斯托夫人被林肯称作“挑起一场大战争的小妇人”(qtd.inBrown333。在黑人问题成为白人创作的重要题材的同时,黑人文学也有了较大发展,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大量“奴隶叙事小说”(SlaveNarratives的出现。奴隶叙事在黑人文学中有很长的历史。早在18世纪末期,就出现了对奴隶生平自述的记录(Botkinix。1789年,古斯塔夫斯・瓦萨(GustavusVassa,1745?-1797的叙事小说面世,五年间再版八次,受到诸多读者的喜爱(Franklin107。但在当时,这种文学形式并没有很大发展。后来,随着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黑人奴隶和白人废奴主义者为了各自的利益,坚决要求废除奴隶制,大量的奴隶叙事应运而生。这些奴隶叙事以奴隶的切身经历为基础,揭示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无情,和白人主流文化形成对抗,有力地推动废奴运动(张冲318。弗雷得里克・道格拉斯就是这次文学运动的杰出代表。弗雷得里克・道格拉斯是一位以奴隶叙事成名的黑人作家。他的《一个黑人奴隶的自述》(NarrativeoftheLifeofFrederickDouglass,AnAmericanSlave,1845(下称《自述》细致描写自己丰富的生活经历,展现美国内战前后近一个世纪的社会全景。该作品出版之后,好评如潮。和他同一时代的女作家、文学评论家玛格丽特・富勒(MargaretFuller,1810-1850撰文称该作品为佳作,认为它足以证明“黑人的力量”(qtd.inKasinel86。出版四个月,《自述》销量为五千本。到1860年为止,英美两地的总发行量达三万本,这在当时是非常引人注目的(KasinelandOnorato101。《自述》令道格拉斯在美国文坛初露头角,为他此后的文学生涯奠定了基础。直到20世纪,该作品仍被称作19世纪黑人文学的一个里程碑,文评家贝克(HoustonA.Baker,Jr.称这部作品“展现了时代精神,开创了后世写作技巧、形式、惯例的传统”(qtd.inKasinelandOnorato95。随着《自述》的成功,道格拉斯逐渐取代惠特莉成为美国黑人文学的典范,当时的美国文坛大有“言黑人文学必称道格拉斯”之势。对于这一替代,评论家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道格拉斯的作品在品质上优于惠特莉,理所当然取而代之成为经典;也有人认为,这体现了美国男权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道格拉斯“富有男性气质”的文本战胜了惠特莉“天使般的挽歌”(Gates62。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道格拉斯对惠特莉的替换,体现了黑人追求自身自由解放的斗争走向了新的阶段,同时也折射出当时美国白人主流文化对黑人的期待视野。奴隶叙事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最大的特点就是个人生活经历的融入。叙事者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口吻,讲述奴隶的亲身经历,生动形象,富有教益,其中很多被用作废奴主义者驳斥蓄奴势力的武器(Miller86-86。道格拉斯在《自述》中讲述了自己作为一名奴隶的生活经历,描绘了包括自己在内的奴隶的悲惨境遇,揭露奴隶主的残酷无情,令人触目惊心。例如,道格拉斯在书中讲道,一名奴隶曾因为误入了邻家奴隶主的领地而被枪杀(Douglass69,另一名奴隶在受工头鞭打的时候逃到一条小溪旁,工头当场打得他脑浆迸裂(Douglass67。这些暴行揭示了奴隶所受到的非人待遇,让读者义愤填膺。除了描述奴隶主对奴隶肉体上的摧残,道格拉斯还用事实说明了奴隶主对奴隶心理上的戕害:假日也体现了奴隶制欺诈、不公以及非人的本质。名义上,假日是奴隶主的善举;但我要说,这正是出于自私用来对付被他们践踏的奴隶的诡计。他们给奴隶放假,并不意味着不想让他们持续工作,而只是因为怕他们反抗。事实上,奴隶主会使奴隶对假日的开始和结束没有太大不同的感觉。他们让他们在假日里放纵豪饮,喝得烂醉,目的是让他们厌倦自由,而甘愿到田里劳作。(Douglass115-116奴隶主利用假日,使奴隶觉得假日就是“烂醉如泥”的放纵;由此看来,自由也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这种误导使奴隶对自身的处境麻木,失去斗志,控制了他们的思想,无形中铸就了精神上的枷锁。道格拉斯的《自述》之所以能够在众多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一方面是由于他曲折艰辛的生活经历吸引读者,赢得了黑人的共鸣和白人的同情,另一方面则归功于他独到的视角和见解。在他看来,奴隶制不仅残害黑人,也毒害奴隶主的思想和品格。他回顾自己在主人休(MasterHugh家里的生活经历,例证奴隶制对奴隶主人性的歪曲:我说过,女主人是个善良、温柔的女人;我初到他们家时,她把我看作和她同类的人。起初,她并没有意识到我只是她的财产,而把我当作人来看待;这不仅错了,而且很危险。奴隶制不仅对我有害,也对她不利。我刚到的时候,她是一个虔诚、热心、温柔的女人。看到别人的苦难她会伤心落泪。……奴隶制很快使她丧失了这些品质。在它的影响下,温柔良善的心变得坚如顽石,羔羊似的举止转而成了虎狼般的凶残。(Douglass81-82在奴隶制的影响下,女主人原本善良、温顺的性情变得凶狠残忍,说明了奴隶制对白人的心理也有腐蚀作用。从这一点来看,道格拉斯不仅能从黑人的视角看待奴隶制,同时指出了白人所受到的影响,很有见地。正是这种远见卓识使得道格拉斯比同期的其他奴隶叙事作者技高一筹,也使《自述》成为黑人文学中永恒的经典。此外,《自述》作为文学作品,就其语言和写作风格而言,也有独特的魅力。道格拉斯在《自述》中把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生动形象,让人感觉历历如在眼前。情感难以抑制的地方,他也会激昂陈词,表达自己的感受。书中第十章,道格拉斯望着驶出切萨皮克(Chesapeake海湾的航船思绪如潮:“你们抛锚起航,拥有自由;我却锁链加身,是个奴隶!你们迎着和风欢快前行,我顶着鞭笞举步维艰。你们是自由的天使,羽翼轻舒,环游世界;而我,被禁锢于铁制的镣铐!啊,如果给我自由!啊,如果我能踏上你们华丽的甲板,遮蔽于你们的羽翼!唉!只可惜我们之间,隔着晦暗浑浊的水。前行吧,前行吧。但愿能与你同行!”(Douglass106作品语言激昂有力,且富有诗意,在传达反奴隶制讯息的同时,也给人以审美愉悦。《自述》奠定了道格拉斯在美国黑人文坛地位的基础。此外,道格拉斯一生为废除奴隶制奔走呼告,进行大量的宣传活动,得到很多人的尊崇敬爱。他的演讲天赋出色。温德尔・菲利普斯曾在给别人的信中称他是自己见过的“最能说会道的有色人”(转引自吴金平102。不仅如此,道格拉斯还创办反奴隶制的报纸《北极星》(TheNorthStar。当遭到废奴阵营中白人的反对时,道格拉斯说:“虽然一个是白皮肤,另一个是黑皮肤,但都是平等的人。白人只有在剥夺黑人提高的途径的时候才比黑人优越;黑人只有在他们不能做白人所做的事时才是低下的。为了清除这种可耻的差别,我们必须做白人能做的一切”(转引自吴金平133。这段陈述,表明了道格拉斯坚信种族平等、并且立志把这种平等的理想变成大王育平杨金才:从惠特莉到道格拉斯看美国黑人奴隶文学中的自我建构97多数人的现实。道格拉斯对黑人办报的看法同菲莉斯・惠特莉对黑人可以信仰基督教的思想虽然前后相距近百年,其精神实质如出一辙。两位黑人作家都相信,无论是精神上还是智力上,黑人具有和白人一样的资质。这种平等的精神是废奴运动的根基,也是争取黑人独立身份的关键所在。道格拉斯替代惠特莉成为黑人文学的典范,究其根本,是由于道格拉斯代表了黑人追求自由道路上新的阶段。惠特莉期待将黑人的声音融入白人文化,以一种被同化者的身份进入社会主流。但其短促的生命和后期悲惨境遇告诉人们,这一理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黑人必须以自己的文化身份面对这个社会,改变这个社会,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道格拉斯所代表的一代黑人,讲述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强硬的态度反抗奴隶制代表的白人文化,把争取自由的斗争推向了新的高度。二者既是两种不同的道路,又传承和延续了相同的精神实质。三美国内战前,黑人生活在奴隶制的枷锁之中。独特的生存环境决定了黑人文学创作围(FiguresinBlack中绕追求自由独立这一主题。盖茨(HenryLouisGates在《黑色的形象》论道,美国黑人必须重新发现自己的声音和面孔,以重获自己的历史(qtd.inChadwick2Joshuaxxii。美国黑人文学的历史就是黑人追求自由独立的斗争在文学领域的体现,反映了黑人对自我身份的寻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黑人作家们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自我的建构。惠特莉代表了黑人试图通过文化融合在白人主流文化中获取生存空间、建立自己独立身份的初期尝试。这一策略是由惠特莉所处的历史环境决定的。虽身位奴隶,但受惠于她的主人,融入主流文化的火焰在惠特莉心中燃起。但是,由于种族不平等这一根本问题依然存在,惠特莉文化融合的梦想最终破灭。而成长于19世纪中期的道格拉斯亲历奴隶制的惨无人道,并看到废奴运动的高涨。他认识到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必须敢于正面挑战主流文化,用自己的反调之声建立自己的文化身份。历史表明,道格拉斯做了正确的选择,除了争取到了自身的独立和自由,他也为美国黑人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非裔族群对种族平等的呼声直到今日从未间断。从惠特莉到道格拉斯近百年间,美国黑人作家在各自的历史语境中挣扎摸索,探求一条通向独立自我、独立人格身份的道路。惠特莉和道格拉斯分别代表黑人寻找自我身份的两种思路:前者以“求同”做文化融合的尝试;后者以“立异”抵抗、修正主流文化,使其为负载两种文化的黑人提供生存、发展的空间。虽得失功过各有千秋,但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实质不变,为后世黑人追求种族平等提供了范本。从惠特莉到道格拉斯,黑人文学的流变反映了黑人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羽翼渐丰、逐步走向成熟。引用作品【WorksCited】Botkin,B.A.,ed.LayMyBurdenDown:AFolkHistoryofSlavery.Chicago:UofChicagoP,1973.Brown,SterlingA.″ACenturyofNegroPortraitureinAmericanLiterature.″BlackandWhiteinAmericanCulture:AnAnthologyfromTheMassachusettsReviews.Ed.JulesChametzkyandSidneyKaplan.98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Boston:UofMassachusettsP,1969.333-59.Chadwick2Joshua,Jocelyn.TheJimDilemma:ReadingRaceinHuckleberryFinn.Jackson:UPofMississip2pi,1998.Douglass,Frederick.NarrativeoftheLifeofFrederickDouglass,anAmericanSlave.NewYork:PenguinBooksLtd.,1983.Franklin,JohnHope,andAflredA.Moss.FromSlaverytoFreedom:AHistoryofAfricanAmericans.NewYork:AflredA.Knopf,2001.Gates,HenryLouis.″FromWheatleytoDouglass:thePoliticsofDisplacement.″FrederickDouglass:NewLit2eraryandHistoricalEssays.Ed.EricJ.Sundquist.Cambridge:CambridgeUP,1993.47-49.Kasinel,Denise,andMaryL.Onorato,eds.NineteenthCenturyLiteratureCriticism.Vol.55.Detroit:GaleResearch,1997.Miller,Ruth.BlackAmericanLiterature,1760-Present.NewYork:Macmillan,1971.Robinson,WilliamH.PhillisWheatleyandHerWritings.NewYork&London:GarlandPublishing,Inc.,1984.吴金平《自由之路:———弗・道格拉斯和美国黑人解放运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WuJinping.RoadtoFreedom:FrederickDouglassandtheAmericanBlacksLiberationMovement.Beijing:ChinaSocialSciencesPress,2000.](第一卷。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张冲《新编美国文学史》:[ZhangChong.ANewHistoryofAmericanLiterary.Vol.1.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2tionPress,2000.]责任编辑:杜娟“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论新探讨”全国学术研讨会将在武汉举行为了对文学研究方法进行新的探讨,为了推进中国的文学研究事业《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正联合主办“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论新探讨”全国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将于2005年10月在武汉举行。会议在“文学伦理学批评”这一主题下,将分以下四个子议题展开讨论:一、外国文学的伦理道德主题回顾;二、文学存在的伦理道德价值标准;三、文学批评的道德责任;四、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同其它批评方法的融合。有兴趣参加本次会议的人员请将论文题目或提纲寄至本刊邹建军先生。论文截止日期为2005年9月1日。联系地址: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邮编:430079电话:027—62314113电子信箱:wwyj11@126.comAbstractsandNotesonContributors173Title:TheConflictbetweenD・H・Lawrence’sMoralIdealandtheSocialRealitiesAbstract:D.H.Lawrence’sbolddescriptionofsexconflictswiththesocialnorms,andtherefore,thecriticismofD.H.Lawrence’snovelsbecomesquitecontroversial.BywayofillustratingLawrence’smoralideal,thispapertriestoargueabouttherealpurposesofLawrence’sdescriptionofsex.ItbelievesthatLawrence’sdescriptionofsexmeanstocallforthereturnofhumannatureandmakeremedytothepeoplealienatedbythesocialprejudices.Keywords:LawrencemoralidealsocialnormsAuthor:DuJunisvice2professorofforeignliteratureattheSchoolofHumanity,HuzhouUniversityinZhejiang.SheisalsoavisitingscholarattheCollegeofLiterature,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P.R.China.HermajoracademicinterestisBritishandAmericanliteratures.Title:OnHuck’sUtilitarianMoralityAbstract:ThisessayanalysestheinfluenceofUtilitarianismuponMarkTwain’swritingofTheAdventureofHuckleberryFinnthroughacarefulexaminationofMarkTwain’smoralideas.Inthepost2CivilWarAmericansociety,alongwithspeedydevelopmentofeconomy,moraldepravitybecameaseriousissue.Inthiscircumstance,MarkTwainabandonedthedom2inantCalvinisticmorality,drewinspirationsfromworksofDarwinandLecky,andtookintheUtilitarianmorality.Thisessay,basedontextualanalyses,triestoillustrateHuck’sutilitarianmorality,whichadvocatesthenotionofhumaninherentdesiresforpursuinghappinessandavoidingpain,thestressonexperiencesandconsequences,andindividualmoralfreedom.Keywords:MarkTwainHuckUtilitarianismMoralityAuthor:ChengXinispost2graduatestudentattheSchoolofForeignLanguageoftheSouthwestChinaNormalUniversity,majoringinBritishandAmericanLiterature.Title:DiasporaCriticismandChineseAmericanLiteratureAbstract:Diasporacriticismisaratherrecentdevelopmentinsocial,economic,culturalandliterarystudies,focusingmainlyonissuesofculturalidentity,identificationanddoubleconsciousness.Itcouldbeausefultoolinapproachingliteraryworks,whicharediasporicinnature,ChineseAmericanliteratureforexample.Thisarticleintroducesanddiscussesthedevelopmentofthiscriticism,anditspossibleapplicationinthestudyofChineseAmericanliterature.Keywords:diasporacriticismChineseAmericanliteratureAuthor:ZhangChongisDr.&Prof.ofEnglishatEnglishDepartment,FudanUniversity.HisResearchinterestsareAmericanliteraryhistory,Native&ChineseAmericanliterature,earlyAmericanliterature,Shakespeare&RenaissanceEnglishdramaTitle:IdentityBuildinginBlackNarratives:ACaseStudyofPhillisWheatleyandFrederickDouglassAbstract:ArecurrentmotifinAfricanAmericanliteratureisaconstantsearchforfreedomandequality.AsrepresentativesofAfricanAmericanliteratureindifferenthistoricalphases,WheatleyandDouglassbothdedicatetothesearchforculturalidentityintotheirwritings.Situatedintheirownhistoricalcircumstancesofthetime,PhillisWheatleyattemptstobasethe174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constructionofculturalidentityuponthefusionofblacknessintothewhiteculture,whileDou2glassaffirmshisdistinctblackvoiceinanattempttoestablishanidentityalongwithfreedom.Keywords:WheatleyDouglassCulturalIdentityConformityHeterogeneityAuthors:WangYupingisaPh.D.candidateinEnglishatNanjingUniversity.HerresearchareaisAmericanliterature.YangJincaiisprofessorofEnglishatNanjingUniversity,specializinginAnglo2Americanliteratureandculturalstudies.Title:TheCarnivalWorldofTexts:IntertextualityinNormanMailer’sBiographicalWorksAbstract:Confrontingtherepresentationalcrisisinpostmoderntechnologicalsociety,NormanMailer,thecontemporaryAmericanwriter,activelytriessomenewliterarytechniquesandcreatesbiographiesofsomespecialhistoricalfigures.ThemostprominentonesarethoseofMarilynMonroe,GaryGilmoreandLeeHarveyOswald.InthesebiographiesMailerbreaksthroughtheconfiningconventionsofbiographicalnarrativeandincorporatenewspaperclippings,otherpre2existentbiographies,hisownpublishednovel,photographs,privatelettersanddiariesintohisownwritings,andthereforetoformacarnivalworldoftexts.Thismakesthereadersrealizethathistoryexistsempirically.Butinepistemologicalterms,wecanonlyknowthemthroughtextualtraces,whichchallengesevensubvertstheofficialversionofhistoryasgrand2narrativeandmakeshistorytextualizedanddiversified.Keywords:NormanMailerpre2textintertextualitythetextualityofhistoryAuthor:GuHongliisassociateprofessorandvi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