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社会政治哲学选介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视野中的身份认同问题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796aeb81ab12f8c4bff1cffc8ff85c9/4796aeb81ab12f8c4bff1cffc8ff85c91.gif)
![当代西方社会政治哲学选介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视野中的身份认同问题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796aeb81ab12f8c4bff1cffc8ff85c9/4796aeb81ab12f8c4bff1cffc8ff85c92.gif)
![当代西方社会政治哲学选介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视野中的身份认同问题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796aeb81ab12f8c4bff1cffc8ff85c9/4796aeb81ab12f8c4bff1cffc8ff85c93.gif)
![当代西方社会政治哲学选介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视野中的身份认同问题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796aeb81ab12f8c4bff1cffc8ff85c9/4796aeb81ab12f8c4bff1cffc8ff85c94.gif)
![当代西方社会政治哲学选介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视野中的身份认同问题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796aeb81ab12f8c4bff1cffc8ff85c9/4796aeb81ab12f8c4bff1cffc8ff85c9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身份认同问题2016年4月2一.界定与参考资料焦虑感和不安全感可能是我们这个社会普遍的精神现象之一哲学工作者的一种可能的解释:身份认同危机最简单意义上:我是谁?身份认同就是一种意义感。(查尔斯泰勒等)
3身份认同是人格健全。“这是现在美国人所喜欢讨论的“认同”的问题,就是self-identity的问题,就是自我同一的问题。一个人常常不容易自我同一,就是平常所谓的人格分裂。这个人格分裂不一定是一个神经病,我们一般都不是神经病,但你是不是都能够认得你自己,我看很困难”(牟宗三:《生命的学问》)5其中每一个差异轴都有一个力量的向度,人们通过彼此间的力量差异而获得自我的社会差异,从而对自我身份进行识别。所谓认同,无非就是某个群体或个体达到自身的同一性的过程。就集体认同而言,就是他们之间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信仰的相似性,即共同体在文化上的一致性;就个体认同而言,主要表现为个人意识的连贯性、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的一致性。韩震:《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第1页。认同是人们意义与经验的来源。关于认同,当它指涉的是社会行动者之时,我认为它是在文化的特质基础上建构意义的过程。对特定的个人活群体而言,具有多重的认同。然而这种多元性对于个人的自我表现和整体社会行动而言,都可能是压力和矛盾的来源。认同建立的是意义,而角色所建立的是功能。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自我意识\社会交往\身份认同他人我(I)我(me)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交往1012阅读书目C.泰勒.《现代性之隐忧》.程炼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G.米德.《心灵、自我和社会》.霍桂桓译.华夏C.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构成》.韩震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三联书店1998年。王成兵.《当代认同危机的人学解读》14
经历的时代风格:30-40年代:到敌人后方去1550-60年代:到边疆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1660、70年代: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71820212390年代:下海去2421世纪:
26Identity(身份认同)Meaning(意义)loseofthemeaning(意义的丧失)personalidentity(人格认同)politicsofidentity(认同政治学)Individualidentity(个体认同)collectiveidentity(集体认同)crisisofidentity(认同危机)27二、“认同危机”是自我身份感的遗失“自我价值感、自我意义感的丧失”[1]
[1]罗洛.梅:《人寻找自己》,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5页。28(一)认同危机的原因——成分说考察(1)认同的连续性。所谓认同范畴中的连续性成分,指的是一种自我体验和自我经验感,它造就了一种时间和空间意识(“thefeelingthatone’sexperienceofselfmakestemporalsense)。“一个人对在时空中存在的自我一致性和连续性的知觉以及别人认识到一个人的一致性和连续性这一事实的知觉。”(2)认同的整合性。认同中的整合性是指现代人的认同中应当具有的一种整体感(afeelingofwholeness)。简单地说,就是“我”与整体的动态的整合关系,其功能在于解决如何把他者融入这个自我之中。30四个关键性的成分是内在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支撑的,它们的张力、冲突和一致构成并支撑着一个相对完整和稳定的当代认同概念。“当代认同的理想化的概念是被这四个关键的成分聚合在一起的。”
RobertG.Dunn,IdentitiesCrises,UniversityofMinnesotaPress,1998,第58页。31(二)认同危机的关系考察:自我与“他者”1、必要性其一,真正的“他者”是另一个自我。以关系为中心的解释在这里要尊重他者的命运、悲哀和快乐。其二,真正的“他者”是一面镜子。自我是从“他者”的视角的位置上逐渐看清了自己。其三,真正的“他者”相互造就。对以关系为中心的解释来说,关键的是,自我与他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造就了认同。其四,真正的“他者”分享一段历史。认同形成的关系性的解读离不开来自“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有价值的方式构造的意义。322、多方面关系(1)理性与非理性关系(2)个体认同与集体认同的关系(3)个体的独特性认同与个体的群体性认同33特点:1、当代认同危机是“我”的危机。2、当代认同危机是一种双向的危机。3、当代认同危机是核心认同危机和边缘认同危机的统一。4、当代认同危机是一个过程::首先,当代认同危机的放大;其次,当代认同危机的合并;再次,当代认同危机的延伸;最后,当代认同危机的变形。。34三、当代认同危机的主要表现(一)认同危机是一种当代现象“认同‘问题‘是现代社会出现和发展的中心。”
[1]JosephE.Davis(edited):IdentityandSocialChange,TransactionsPublishers,NewJersey,2000,第185页。35“在过去,事态似乎稳定一些,还可以预测。人们为生存而奋斗,这似乎赋予了生活一些内在意义,目标似乎也比较明确。然而,由于今天技术与财富的泛滥,对大多数人来说,生存已不再是唯一的奋斗目标。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开始思考他们生存的意义和本质。这时,他们常常发现自己为这一类问题所困惑,诸如:‘我是谁?我正走向何方?为什么我要去那里?我所干的一切意义何在?真的有必要吗?’”[1]。
[1]马斯洛等著(林方主编):《人的潜能和价值》,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400页。36(二)当代认同危机的主要表现1、个人语言的丧失“随着自我感的丧失,与之俱来的是我们丧失了用来彼此交流深邃的个人意见的语言。”[1]
[1]
罗洛.梅:《人寻找自己》,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5页。372、方向感的丧失和定位的偏差。“这就是我们称之为‘认同危机’的处境,一种严重的无方向感的形式”。[1]
[1]
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第37页。3、创造性的日渐衰竭。4、英雄主义和悲剧感的丧失38没有为英雄主义、贵族的德性、生活的高级目的或值得为它们而死的事情留有足够的空间......没留下任何能够给生活以深刻而又强有力的目的感的东西;激情失落了......生活中除了‘可怜而又可鄙的舒适’,没有留下任何渴望。”[1]
[1]
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第787页。395、价值核心的丧失和道德框架的四分五裂“人们常用不知他们是谁来表达它,但也可被看作是对他们站在何处的极端的不确定性。他们缺乏这样的框架或视界,在其中事物可获得稳定意义,在其中某些生活的可能性可被看作是好的或有意义的,而另一些则是坏的或浅薄的。所有这些可能性的意义都是固定的、易变的或非决定性的。这是痛苦的和可怕的经验”。[1]
[1]
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第37页。40五、全球化时空背景下的身份感的分裂——现代性与当代认同“因此,人们必须看到现代性文化的伟大之处,也要看到其浅薄和危险的东西……现代性可以用高贵,也可以用可悲来刻画。只有一种兼有两的观点才能给予我们未加歪曲的洞察力,从而去透视我们需要奋起应付其最伟大挑战的时代。”[1]
[1]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0页。41(一)现代认同与现代性现代性的一个鲜明而典型的特征在于“外延性”(extensionality)和“意向性”(intentionality)这两“极”之间不断增长的交互关系。[1]所谓现代性的外延性其实就是它的扩展性,“是全球化的诸多影响”。
[1]参照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页。42现代性同时还呈现出某种意向性的特征。所谓意向性是指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个人的素质的提高,“是个人素质的改变”,[1]也就是个人意识与自我认同的形成。也可以说,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人的力量的外化得到了越来越明显的体现,人们的感觉好像是,人是世界的中心,人定胜天。另外一方面,随着人的力量得到张扬,人的主体性、人的自我反思能力得到了增强,人对自身也做了越来越多的思考。于是,令人惊奇的场面出现了:在无坚不摧的现代力量面前,随着人们的自我反思力量的强化,人对自己的身份感产生了怀疑
[1]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第1页。43“一切固定的古老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1]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4页。44(二)认同与全球化全球化,就其根本的哲学内涵来说,必然要求扩张性和流动性。没有资本、劳动、知识、价值观念和市场的变动性、流动性和扩张性,全球化也就无从谈起。在全球化时代,人们既像游客,朝着被导游和已经到过的旅客描述得天花乱坠的目标走去;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更像流浪者,他们在永远的流动中,永远在奔向未来的路途上。在全球化时代,生活在地球村上的居民成为真正的漂移者45许多人在变换着地方——迁移家园或在陌生的地方辗转奔波。有些人足不出户就可以旅游观光: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急驰、奔走或迁移,在电脑屏幕上捕获和编辑来自地球另一边的信息。即使我们呆在原地不动,我们多数人也在移动着。譬如,作为习惯,我们一天到晚坐在椅子上,快速地变换有线和卫星电视频道,在陌生的地方穿梭跳跃,其移动速度远非超音速飞机和宇宙火箭所能及。不过,我们在每个地方逗留的时间并不比一般的游客长久,不足以产生宾至如归的感觉。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距离好象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有时候,它的存在似乎只是为了被人们消除。空间仿佛是在不断地诱使人们去轻视、驳倒或否定它。空间已不再是一个障碍物——人们只需短暂的一瞬就能征服它。在这个世界上不再存在‘天然的边界’,也不再有什么地方要去占领。这一刻,无论我们身处何地,我们都不能不确信我们也可能在别处。所以我们越来越没有理由停留在某个特定的地方。帕斯卡睿智的箴言已经被证明是一个成为事实的预言:我们实际上居住在一个奇异的怪圈中,它的圆心无处不在,而圆周却无处可寻……我们都是旅行者。46全球化的流动性体现在以下几个向度上:第一,存在着因人口流动而产生的“人种和种族图景”:旅游者、移民、难民、流放者和外国劳工。第二,存在着“技术图景”,即由跨国家、国家公司和政府机构产生的机械和工厂的流动。第三,存在着由金融市场和股票交易所中的货币快速流动所产生的“金融图景”。第四,存在着“媒体图景”,即影像和信息由报纸、杂志、影视所生产和传播的图景。第五,存在着“意识形态图景”,它们与那些被与政府或反政府运动的意识形态相联系的形象的流动联系在一起,这些意识形态是由西方启蒙主义价值观──民主、自由、福利、权利的形象──构成的。由于这些图景的作用,人们看到的往往是一幅变动不居、眼花缭乱的流动的现代社会。47全球化决不是各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一脸灿烂地握手言欢,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不可避免要与原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激烈的碰撞,“全球化把我们推进激烈的价值冲突中”。[1]在这种有时会很惨烈的碰撞中,人们一时会模糊或者失去自己原有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社会认同,产生新的认同危机。但是全球化带来的观念、物质和感官上的冲击,也会扩大人们的视野,从而使人们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修正、扬弃自己原有的认同,从而在认同危机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相对稳定的认同范式。在种种新的认同危机中,人们唤起浓厚的忧患和危机意识,修正自己的认同和生活态度。
[1]
马蒂亚斯·霍尔茨:《未来宣言:我们应如何为二十一世纪作准备》,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1页。48六、网络和信息化时代的认同(一)当代人眼中的现代信息技术1、工具(tools)在20世纪70年代末之前,人们只是把计算机视作一个有用的工具。计算机的主要功能是帮助我们进行文字处理,进行数学和科学运算,协助我们处理财务问题以及进行通信联络,等等。49在那个时候,人们最为看重的和最感到惊喜的是计算机的工具功能,它是供人们加以使用的工具,是永不知疲倦和永不拿薪水的助手,是人类智力的一种延伸50
2、镜子一面能够反映人的“自我”的一面镜子,人的自我创造性、能动性都可以在这一面镜子中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此时,人们所流露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沾沾自喜,因为,从飞速发展的电子计算机科学中,人们看到了人类理性的力量和无所不能的创造性。人们也似乎可以理直气壮地把电子计算机看成“另外一个自我”(asecondself)
513、通道(gateway)迈克·海姆(MichealHeim)把人类在虚拟空间中的活动方式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模拟(simulation);(2)远程展示(telepresence);(3)身体完全沉浸(fullbodyimmersion);(4)身临其境(immersion);(5)互动(interaction);(6)人造性(artificiality)(7)网络化的交往(networkedcommunication)52(1)虚拟性。在虚拟空间当中,人们退到了信息终端的背后,在现实交往中诸多备受关注的特征,如性别、年龄、身份、性格等,在虚拟空间中都能借助虚拟技术得以充分地隐匿和更换,人们的行为因此也具有了“虚拟性”和“非真实性”特征。53(2)自由性。在虚拟空间中没有国家和地域界限,借助代理服务器,人们可以自由地穿梭于网络任何一个地方,现实中的地域、行政限制在虚拟空间中不复存在。人们在网上可以比较自由的选择、发布信息,在此没有严格的信息审查制度。而且在网络中,人们之间的交流不必是面对面的直接互动,网络中所显示的只是一个个闪动的符号,因此,人们可以将现实中所隐藏起来的内在情感、观念无所拘束地展示出来。现实的道德、风俗、政治、法律约束因之也难以对人们起到有效的制约作用。54(3)即时性。网上信息的超地域传播,打破了国家和地域界限,把全球不同角落的人们紧密联系起来,人们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自由地交往,他们之间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等的碰撞与融合也日益频繁。在此,可以看到吉登斯所言的脱域化效应。脱域机制的发展使得时间空洞化(theemptingoftime),它脱离了地点的限制,使事件的发展呈现出即时效应,人们即使对遥远地方所发生的事情也具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甚至较之眼前的事件更具亲切感。在虚拟世界中,由于借助快速的信息传递技术,人们可以自由、迅速的了解世界各个角落中所发生的事件。遥远地域发生的事件在短时间内也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在人们的心灵深处留下深刻的印象。55
(二)当代信息技术与当代认同1、人与机器之间的界限受到了怀疑甚至挑战。机器与人的界限的模糊化不能不让人类为自己的命运而深感焦虑,不能不时刻地问一问自己,“我还是我吗”?人类重新邂逅了新一轮的“认识自我”和实现自我的宏大主题。在虚拟世界之中,人们仿佛将电脑中的自我作为真正的自我,脱离虚拟世界,人们的自我感仿佛已经消失。人与机器如同一体,脱离机器的人仿佛不再使一个完整的人。本来,电脑和网络的发明是为人服务的,而如今,现实的人却有被其所吞噬的危险。
562、自我与他者的固有界限遭到了怀疑。在网络上,一个人可以同时具有若干个自我,他可以根据需要随意设定一个自我,任意规定自己的身份,“自我在各个方向上分裂开来”。在网络交往过程中,人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抽象的符号,一个人可以在网络中同时设定几个符号,而且同一个符号可以为多个人加以使用。由于符号在很大程度上游离于现实个体之外,因此,网络交往主体可以比较容易的进行非道德的活动,甚至进行非法活动。这样,在虚拟空间之中,交往主体具有一种主体体验冷漠感。由于虚拟世界中个人身份的多重化,人们对“自我”的认同也随之出现了危机,出现了多样化的自我。“我分裂了我的心灵……我可以看见我自己被分成若干个自我。当我从一个视窗跳到另外一个视窗的时候,我就启动了我心灵的另一部分。”57网络的使用者不仅可以随心所欲地设定自我和身份,而且可以到达忘我的境地,进而进入人的想象力先前从未达到的自我的境地。自我成了非稳定的、破碎的东西,而不是像先前人们所理解的那样一种稳定的、整体性的东西。稳定的自我的本质性因此而受到了怀疑:“这个自我的本质不是统一的,它不再是一个稳定的实体。”583、网络虚拟社会瓦解了传统社会中群体身份认同,将其真正地“碎片化”了。网络的虚拟性和自由性,在一定程度上将人们的交流从现实关系中解脱了出来:它为游戏者引入了新的身份;它动摇了业已存在的各种等级关系,使人们的交往按照自由设定的关系进行开来;最为重要的是,它分散了主体,使它在时间和空间上脱离了原位,亦即遥远地域的网迷也可以暂时或在较长时间内成为另一方的亲密朋友。这种交往方式尽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理想的商谈环境”,为人们充分而无所顾忌的交流创造良好的空间,但是人们在现实中较为固定的身份却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被打破了。59网络虚拟社会的参与者几乎都一致认为,人们之所以长时间在虚拟世界中进行交流,与这一交流当中身份具有一定程度的流动性有关,身份的易变性因之似乎成为网络交往得以进行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人们在网络中渴望将身份多重化的现实,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人们对某种理想身份的追求,但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实身份的一种逃避。实际上,在虚拟世界中遨游的人们,不同程度地怀着一种逃避现实的态度,在网络中追寻一种忘我的理想自由状态。604、网络世界的即时效应,可以强化人们之间的联系,将整个世界化约为一个狭小的“地球村”,但是这种紧密的联系也蕴涵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潜在危险,从而使得现代认同蕴涵着深刻的危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全球化进程。在吉登斯看来,时空分离、脱域机制、知识的反思性运用构成了现代性的内在推动力。特别是时间和空间的分离、脱域机制的发展使地域化对人们的影响相对削弱,相反,处于遥远地方的事件却使得人们产生一种亲近感和即时性效应。借助网络技术,遥远地域的事件快速地传输到眼前,远在纽约的股市震荡消息借助信息技术会在世界范围内快速传播开来,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可能会引发人们日常生活的急剧变化。诸如此类的影响进而会使得人们对当地政府的决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或不信任感。615、虚拟网络为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但与此同时,却使得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相互碰撞的机率和强度大大增强,由此导致国家认同感的弱化。在虚拟空间中,信息传播打破了国家、地域的限制,信息具有一定程度的共享性,但是信息的内容仍带有地域特征,它反映的是一定国家的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制度。62这样,在人们交换信息的过程中,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与道德冲突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原先为人们所认可的制度、价值、观念,由于外在价值观念的入侵,会受到怀疑,甚至受到抵制。特别是由于西方信息技术和价值观念在虚拟空间中的广泛传播,对于后发国家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貌似中立化的网络科技之下,却隐含着深刻的价值冲突。
63七、现代消费文化语境中认同的碎片化(一)当代社会中的消费文化的几个显著特点64第一,消费文化是当代社会中出现的一种独特的大众文化现象。消费文化是对作为经济行为的消费现象的文化向度的折射,它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支撑着人的消费行为的消费理念在当代社会中的嬗变。在现代社会中,商品的消费价值的衡量尺度却发生了巨大变化。商品的消费价值不再主要以其使用价值为衡量尺度,而是以时尚为主要评价标准。65第二,在消费文化中,消费者的行为不仅仅是单纯的消费,而是把消费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作为体现自己个性的重要手段。“消费者首先是各种感觉的采集者。他们只有在次要、派生的意义上才是物质收集者。”[1]
[1]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80页。66在这样的氛围中,消费文化有可能导致以消费为唯一和最终目的并受制于不合理消费的异化消费。因此,在消费主义或消费文化中,个人认同是由个人所消费的东西构成的,在这样的空间中,“欲望并不能让欲望得到满足,相反,欲望使得欲望成为欲望(desiredoesnotdesiresatisfaction.Tothecontrary,desiredesiresdesire)”。[1]从这个意义上说,消费者在异化消费中奔波不息,而且他们注定必然如此。
[1]M.C.TaylorandE.Saarinen,InImagologies:MediaPhilosophy,London:Routledge,1994,第11页。67第三,在现代条件下,消费已不再是一件纯粹满足生理需要的东西,实际上,它更多被具有社会意义的符号性的东西所渗透。“消费和语言一样,或和原始社会的亲缘体系一样,是一种含义秩序。”[1]
[1]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0页。68时尚赋予商品一种社会意义,它成为了一种编码系统,人们在这一系统中分属不同的社会地位。这样,现代消费所消费的已不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所蕴涵着的符号价值。人们力图借助于这一符号来展现自己的地位。对一个进行高档消费的人而言,他的身份和地位通常要比一个进行普通消费的人高得多。不仅如此,消费品的挥霍和浪费也具有同样的价值。在现代社会中,当一种时尚品种渐渐失去它的时尚性而沦落为一件普通的商品时,如果人们还对之珍惜有加,则表明该物品的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尚未达到一定的高度。因此,不仅对时尚品的追求,而且对时尚品的挥霍和浪费也是成为显示人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由此看来,在现代社会中,“我是谁?”这一看来具有不言自喻色彩的东西也得在不断流转的时尚中失去了确定性。69(二)消费文化与当代认同危机1、在消费文化语境中看,消费文化所强调的内容可能会对人的现实认同产生强烈的破坏性。2、在消费文化语境中看,消费的私人化威胁到了自我的同一性。因为,一旦消费的私人化成了构成自我的唯一手段,那么,风格和时尚就成了高度个人化的和不断变化的认同的源泉。703、生活于消费文化语境中的人们极容易损害对他者的认同。4、在消费文化语境中,对消费的可能的畸形追求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人的阶级和社会认同。
71
引申出以下几点:第一,消费文化是一种真实的语境,认同危机是真实语境中的真实问题。消费文化是发端于工业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现象,它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孕育它的社会中所固有和流行的意识形态烙印。不过,这些因素并不能掩盖这样的事实:消费文化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不可避免的文化现象,它不可避免地对生长在这个社会中的人们产生多方面的影响。72“冷战”结束以后,天性躁动的资本世界在追求最大利润的抱负的驱使下进行了新一轮肆无忌惮的扩张,消费社会的理念也紧随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漫游于全球各个角落中。在那些全神贯注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中,消费文化成了一种令人向往的时尚。有人甚至兴高采烈地宣称,“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一场决定性的人文‘革命’把痛苦而英雄的生产年代与舒适的消费年代划分开来了”。毋庸置疑的是,现代社会中弥漫着一种浓烈的消费文化气息,消费文化凭借着与现代生活的密切联系,可以迅速在世界各地找到生根、发芽、结果的土壤。在中国这个向来强调节俭、具有漫长的农业社会传统的社会中,消费文化在短短的十几年中由原来的羞答答到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在某些阶层中,现代消费行为已经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时尚,这本身就是一个发人深省的例证。73
尽管消费文化对不同人造成的冲击可能不尽相同,生活和成长于不同年代和背景中的人们对消费文化的感受和判断也许会迥然不同。然而,我们无法否认,消费文化是一种伴随现代性而来的文化现象。消费文化所张扬的是一种现代生活方式,而这种现代生活方式所包含的往往可能是一种富有冲击力的破坏性力量:它摧毁了人们先前的生活意义。剧烈变化的现实往往使得一种身份感刚刚确立,瞬间又变得虚无缥缈了。在当代社会中,人们的认同感处于不断的建构——破裂——建构过程中。因此,在消费文化的语境中看,当代认同危机不是一个暂时性的问题,而是现代条件下的一个永久性和具有强烈变化性的问题。74第二,在现代消费文化语境中理解认同危机问题,可以丰富人们对“自我”问题的认识。现代消费文化因其流动性、碎片性和游戏性,内蕴了一场不间断的同质性与异质性的张力。当大众在这样的语境中通过消费文化来规定自己的“自我”时,并不是一次性获得自我的整体式的概念。人们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社会群体形成一种“文化上的效忠从属关系”。这种不同的文化效忠从属关系被用来应付各个不同的日常生活领域。简言之,消费文化的多义开放性造就了自我认同的诸般不同表征。75因此,当代人的自我的丰富性和鲜明的时代特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张扬,它已经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单面的和孤零零的,它本身就应当是多样性的统一:非理性与理性、静止和变化、碎片性和整体性、片段性和连续性、情感和理智的辩证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当代消费文化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人的“自我”本身就有消费文化所高扬和精心培育的东西。同样,当代认同之所以出现危机并导致自我和主体的碎片化,是因为自我和主体性自身就潜伏着“危机的种子”,而所谓的断裂和碎片化,只不过是断裂和碎片化的潜在可能性的充分暴露。以现代理性为指导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人的自我是一个整体,对此,我们不能有任何动摇。但是,自我的整体性只能是各种碎片、片段的有机统一的整体;是一种整合碎片的整体化,也是整体前提下、以整体性为基础的碎片化。一句话,当代人的自我是整体的碎片和碎片的整体的有机结合。只有在整体性的基础上,碎片和片断的可能性才可以成立,只有具有碎片性的整体性,才是真正的、有活力的整体性。76第三,在消费文化语境中理解当代认同危机问题,可以看出认同危机中内蕴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消费文化是当代人对商品的符号价值的推崇,是对商品的符号维度的放大。因此,从哲学的角度看,消费文化其实是给人们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即如何看待当代生活层面中的价值问题,如何看待符号价值及其对人的认同的影响。当代认同的直接对象是对人自身意义的反思。当代认同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价值认同的危机。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生活的意义感遭到了史无前例的摧毁和破坏,人的认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为此,C.泰勒明确地指出了当代西方社会的首当其冲的隐忧就是意义的丧失和道德视野的迷茫。也就是说,由于个人主义的强势,它导致了以自我为中心。而这样的态度所导致的后果是,现代人的生活被狭隘化和平庸化。“我们受害于激情之缺乏。”77从当代认同问题的角度来说,人的认同出现了价值取向的真空,出现了价值观的迷惑,为此,当代消费文化“投其所好”,它给处于危机状态的当代认同及时送去了飘逸的、让人耳目一新的、充满感官诱惑的“符号价值”。而本来已经处于危机状态的当代人对送上门的“符号价值”自然欣然接受。78第四,在消费文化语境中看待当代认同危机问题,要高度重视认同危机的复杂性。从总体上说,当代认同危机,即自我感的丧失对人的自我评价、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都有非常致命的影响。“在晚期现代性的背景下,个人的无意义感,即那种觉得生活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的感受,成为根本性的心理问题。”[1]79同样,由于消费文化的复杂性和当代认同危机问题的复杂性,我们不能指望仅仅靠改变危机的外在环境而彻底消除危机。“当一个社会制度中出现了意义的短缺的时候,通过简单地改变商品的分配或者改变人们的社会地位——甚至于使他由穷光蛋成为富人——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在学术界对当代认同问题的研究轰轰烈烈展开之时,在甚嚣尘上的当代消费文化的氛围中,我们需要对当代认同危机进行客观的剖析;在热闹非凡的时尚生活中,我们更需要对当代认同危机进行冷静的思索。我们相信,我们所进行的认真和严肃的学术研究能够进一步推动对当代认同危机问题的探索,并进而带动对包括消费文化在内的众多理论热点问题的研究。80现代社会是一个生产力高速发展的社会,就总体而言,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正享受着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丰富多样的精神产品。然而,我们也看到,现代文明同时也充满着形形色色的矛盾、冲突和危机,就物质层面而言,有由于物质财富的稀缺或者分配不合理而导致危机(如能源危机、财政危机、就业危机、环境危机等);就精神层面而言,现代社会的危机则主要体现为种种层面的认同(包括自我的认同和集体、团体和社会认同等等)的疑惑和危机。如果说,认同的危机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话,那么,现代社会中的认同危机正以前所未有的形式对现代人产生猛然的冲击。在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的认同危机对现代社会的走向、进展、速度都已经产生并且必将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在这个迅速变化的世界中,面对着纷繁复杂、眼花缭乱的大千世界,人们的认同产生危机甚至产生更为严重的危机是不可避免的。81八、当代认同问题的研究方法1科学主义方法科学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方法和态度,就是指用自然科学和经验主义的方法对人的认同问题进行讨论的方法和态度。
JohnPerry82美国的一个参议员要去国会就某种永不磨损的鞋子能不能投产进行投票表决。对这项动议,支持者和反对者势均力敌,双方的差距只有一票。作为该议案的坚定支持者,这位议员的这一票对这个法案的死活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83因此,虽然那些反对这个议案的院外活动分子不遗余力地企图使这个议案夭折,然而,这个议案可以通过似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只等投票的程序一结束,一切就尘埃落定了。对此,那位议员也是踌躇满志,静候佳音。84可是,到了该议员准备去投票的当天早上,一件稀奇古怪的事情发生了:清早,议员睁开双眼,他突然发现周围的一切是那么的陌生。正当他诧异的时候,他看见了原先自己的躯体已经换到了那位坚决反对这个议案的资本家的身体上了,也就是说,两个人的脑子互换了位置。那个资本家说,他在前天晚上请了一个脑外科医生做了脑置换手术,这样做的唯一动机只是为了阻止这个议案获得国会的通过。85之后,这个有着议员的躯体和资本家的思想的人去国会投票了,而且,他的举动肯定会让他的同事们目瞪口呆:一夜之间,这个议员的态度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从提案的坚决拥护者倒戈到提案的反对者的阵营中去了。自然,那个议案的在劫难逃的命运也可想而知了。862.行为主义方法在比较宽泛的意义上说,现代行为主义方法是从关于个体行为举止,特别是从这种可以由其他人观察的行为举止的观点出发来研究个体经验。从历史角度来看,行为主义是起源于对动物心理的考察而介入心理学领域的。人们在那个研究领域中发现,运用所谓内省方法是不可能研究人的心理的。既然人们没有办法诉诸动物的内省来研究动物,那么,我们就必须根据动物的外在的行为举止来研究它们。87按照当代行为主义的理解,首先必须把自我置于社会关系之中,必须通过人在社会中的行为来研究自我问题。“自我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结构,是从社会经验中产生的。当一个自我产生以后,它就从某种意义上为它自己提供了它的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批发业渠道冲突与协调管理考核试卷
- 印刷业知识产权保护考核试卷
- 2025-2030年地热供暖系统设计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户外烧烤家具套装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2025-2030年塑木遮阳棚与雨棚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2025-2030年手工拉坯陶瓷碗盘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交通枢纽建筑物清洁要点考核试卷
- 工业物联网与制造业的数字化趋势考核试卷
- 乳品质量管理工具与方法考核试卷
- 仪器制造企业的品牌推广与市场定位考核试卷
- 医院消防安全培训课件(完美版)
- 人教版(2024新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数学游戏》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魏宁海超买超卖指标公式
- 防洪防汛安全知识教育课件
- (正式版)FZ∕T 80014-2024 洁净室服装 通 用技术规范
- 新起点英语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 【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材料投放的现状调查报告(定量论文)8700字】
- 剪映专业版:PC端短视频制作(全彩慕课版) 课件 第3章 短视频剪辑快速入门
-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 带状疱疹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HZ与PHN)
- 汉密尔顿抑郁和焦虑量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