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司法考试为导向的法学教育改革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余年,中国法学教育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法学院校和法学学生的数量急剧扩张。随着2002年统一司法考试制度,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关系变得密不可分。在我国目前法学专业学生难就业的背景下,以司法考试为导向,改革我国的法学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关键词法学教育司法考试教育改革一、我国法学教育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学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令人瞩目的成就。据统计:截止到2009年,我国开设法学专业的大学共计469所,我国大学授予的法学学士占整个学士总数的4.97%,法学硕士占整个硕士总数的7.63%,法学博士占整个博士总数的4.15%。尤其是自1990年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行,法学迅速成为一门令人瞩目的新兴学科,一个讲规模、有层次的法学教育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法学教育的繁荣对于法治理念的传播、对于促进现代法治国家的形成、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等等无疑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伴随着法学专业作为各大高校热门专业的情势,近几年来却出现了法学专业的学生“过剩”、“难就业”的尴尬,同时也出现了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与现有法学教育人才的供给之间的供需矛盾。这些尴尬和矛盾实际上尖锐地、客观地反映出我国法学教育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法学教育究竟应该何去何从?法学教育改革出路何在?这已经成为每一个法学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二、司法考试引发的思考改革开放前期,由于法律人才匮乏,大量的专业军人和其他非专业人士进入公检法系统,这导致了整个司法系统的专业化受到一定影响。随着法学教育的发展,法律专业人才日益增多,公、检、法、律师等行业对其从业人员的法律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但同时却出现我们的法学教育培养出来的法律人才不能完全符合社会的需求的情况。为了保证国家的法律统一、正确的实施,提高法律从业者的素质,我国从2002年开始,实行统一司法考试制度,要求整个法律行业从业人员(即“检察官、法官、律师、公证人员”)必须通过司法考试,而检察官法、法官法、律师法也相应进行修改,把通过司法考试作为这些行业的资格条件。2002-2010年来,有大约19万人通过统一司法考试,统一司法考试的实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整个法律从业人员的素质有了显著提高,我国的法律共同体也逐渐以司法考试为纽带而逐渐形成。司法考试除了在提升法律从业人员的素质、建设专业化的法律职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外,对于我国的法律教育也产生直接的影响。当我们经过四年法律本科专业教育的学子面对司法考试茫然无措的时候,传统的法律教育已经到了不得不反思的时候;以司法考试为依托和向导,深入推进本科法学教育的发展也已成为必然。三、司法考试导向下的法学教育改革简单地说,法学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具备一定法学理论素养以及法律实务技能的人才,然而司法考试的侧重于实务和知识运用的考试方式却清晰地暴露出了我国传统本科法学教育脱离实际、只注重知识的转播不注重技能培训的弊端,因此,所谓的司法考试导向下的法学教育改革,实际上也就是让法学教育朝着更加切合实际、关注现实、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既注重知识的传播也注重技能的培养的方向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包括以下三个基本方面的改革:第一,改革教育理念和观念。世界各国(地区)的法学教育中普遍都有职业教育这一阶段。然而当前我国的法学教育还没有职业教育这一阶段,而更多的是注重法学理论的阐释、演绎以及法律条文的注释。法学从根本上说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它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现实中的问题,并使这种解决方法成为一种普遍规范。我国虽然致力于法制建设,事实上却缺少大批躬身实践的法律人。而且我国法学专业的主要生源是高中毕业生,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从未受过半点法律的学习或训练,即使在涉猎法律领域之后,很多知识都仍有待加强,何况并非所有的法科学生都能够或者愿意从事法律职业,过早地进行职业教育将容易导致限制其思维和视野;而开阔的视野和敏捷的思维恰恰是一个优秀的法律人所需具备的。可见,对于法学教育而言,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两者都不可偏废。法学教育必须由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不同阶段组成,二者缺一不可。通识教育的任务主要由法律院校负责,对于那些不打算从事法律职业的法科学生而言,其在接受通识教育之后便可自谋出路;职业教育的任务则由法律实践部门负责,那些打算从事法律职业的法科学生,就必须通过司法考试并接受相应的职业培训。因此,转变传统的仅注重法学理论的教育理念,将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两相结合,不失为我国法学教育的一条捷径。第二,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有学者对国内和国外的法律工作者做过比较,结论是:一般而言中国的法律人的专业知识强于对方;国外的法律人法律文化的素养高于我们,外语的差别姑且不论,他们在文、史、哲的修养乃至对本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掌握上都显得比我们厚重。这种比较或者是肤浅的,但值得我们重视。我国向来把司法工作者纳入公务员管理序列,过去统称为国家干部,都由组织人事部门考察,按法定程序选举任命,在培养模式上也基本相同。这种培养模式体现了司法工作者和所有公务员的共性,但对司法工作者的个性注意不够。世界各国也有将法官、检察官列为公务员的,但往往冠以特别公务员之称。特在何处?就是因为他们担负着社会裁决者的使命,他们有权决定是否涉罪的问题,不但要解决公民企业之间的是非,而且有权决定个人和政府之间的是非曲直,这是其他公务员所没有的职能。法学教师、律师虽然没有上述职能,但法学教师担负着培养司法官员的职责;律师能够代理公民、政府涉讼应诉。在日本,把法官、检察官、律师通称为“法曹三者”;美国检察官就是控方律师,而法官必须从执业律师中选拔,可见对法官、检察官、律师选择同一种培养模式有其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也是各国的共同做法。有的国家,如美国、取得学士学位是攻读法学专业的前提;德国,法律从业人员必须通过两次考试方能进入这一领域;日本,虽然本科毕业可以参加司法考试,但通过考试后还必须再接受为期两年的研修所培训,而司法考试又是该国最难的考试之一,有些国家法学专业本科比一般专业的学制长。综观国外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其特点可概括为高、难、长三字,即进入门槛高,考试过关难,成长时间长。这是他们长期总结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法律人需要有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对法律的一字误解便可能导致千百万财产的予夺或数十年自由甚至生命的丧失。法律人又需要深厚的文化素养,可以说没有法律人不需要的知识,只有法律人没有掌握的知识。但人生有限,知识无涯,虽“皓首穷经”也不能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识专则狭,薄则浅,很难两全,但文化素养是基础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因为法律、法规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可以通过工作实践逐步提高,但如果不重视法律文化素养的提高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包括法律理念和法治精神),则精深的专业知识反而足以成为徇私枉法的资本,这在司法界已不乏前车之鉴。现在普遍的弊病是急功近利式培养模式,通过三月半年的短训考试过关,便自以为升堂入室,掌握了法律的真谛,这种揠苗助长式的培养方法实是对中国法治的大害。因此在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应当特别强调法律文化素养的提高,从法律院系的专业规划、学制年限的规范课程调整、实务部门的在职轮训、人事制度的升迁黜降上,加重法律文化这一砝码的分量,探索符合中国实际,又具有前瞻性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第三,改革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我国的法学教育类似于大陆法系国家,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虽然这有利于培养和扎牢学生的基础知识,但也极易压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得学生不敢挑战老师知识的权威。事实上,中国法学院学生一般都具有超强的记忆力,但与外国学生相比却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下,法学学生想要获得高分,就必须磨练记忆力,将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都铭记于心,以致于学生们只会人云亦云,死板僵化,而缺乏主见和创新能力。不可否认现在的司法考试仍明显体现着考察考生记忆力的痕迹,但其题型的灵活性以及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考察力度,较之以前的律考已大大增强,这也是司法考试的发展趋向。此外,鉴于我国已经加入wto,我们就不得不考量英美法系的教育规则。在英美法系国家,法学院校都十分注重对程序和个案的情境分析,以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我国还不从中学习,汲取经验的话,必然导致我们培养的法律人无法在国际同行的竞争中取胜,无法真正融入wto这一国际大家庭,最终将损害到我们民族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因此,我国的法学教育内容应当体现“道”和“术”,“体”和“用”的交融,理念不是空谈理论,坐而论道,实践运用不是死背法条,应当特别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记忆法条和课本知识。因此,我们的法学教育必须通过实际操作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如前所述法学教育应区分为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阶段,但这并不表明法律院校在通识教育阶段就可以不必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反,法律院校应当多方创造条件以实现这一目的:一方面要增加涉及具体情境的科目作为法学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还要大力提倡一种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方法,反对教师以“唯一正确”的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就此而言,“临床式法学教育”不失为一种很有意义的探索。四、结论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的出台,较大程度地提高了法律职业的准入标准,同时也向目前乱铺摊子的法学教育提出了挑战。有鉴于此,为优化法学教育资源的配置,首先,相关部门应当尽快制定法学教育行业的准入标准,并对各个法学教育机构进行严格的审查和评估,淘汰那些根本就没有能力办好法学教育的机构;其次,应当压缩法学教育“战线”,撤除中专和大专层次的学制,而以本科通识教育和实践部门职业教育为主,辅之以研究生层次以上的学术教育;再次,还应当禁止那些面向社会搞“文凭买卖”的在职教育,逐步废除那些学历与学位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产养殖合同协议
- 章程合同协议用在哪里
- 合同协议搞笑
- 二手机动车出让协议合同
- 垃圾运输协议合同
- 导游协议合同
- 水路运输合同协议书模板
- 配餐合同协议
- 夜市股东协议书范本合同
- 防疫志愿者服务协议合同
- DB32∕T 948-2006 公路桥梁钢结构焊接质量检验规程
- 《建筑照明术语标准 JGJT119-2008》
- AQ 1083-2011 煤矿建设安全规范 (正式版)
- 公司管理架构及岗位职责
- 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带公式)20240301更新
- 2024年遂宁市中考物理真题试卷(含答案解析)
-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七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数学试题
- 特种设备使用管理新版规则
- 集中供热老旧管网改造工程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 军事科技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比较大小练习100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