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2(优秀5篇)_第1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2(优秀5篇)_第2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2(优秀5篇)_第3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2(优秀5篇)_第4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2(优秀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比照阅读训练2〔优秀5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比照阅读训练篇一

九年级〔上〕文言文阅读

〔一〕陈涉世家

吴广素爱人,……骑千余,卒数万人。〔节选自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日:‚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那么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即恒楚将‛。是时恒楚亡在泽中。梁日:‚恒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3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恒楚。‛守日:‚诺。‛须臾,梁睨④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④睨:斜眼看。

〔1〕试解释以下加点词的意思。

①吴广素爱人

素:

②比至陈

比:.

③使公即恒楚将

将:

④是时恒楚亡

亡;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②吾闻先即制人,后那么为人所制。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4〕从甲乙两文所叙的事件中,可看出陈胜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

〔二〕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日:“否,非假设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假设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11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选自《荆轲刺秦王》〕

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翻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卒]“猝〞,突然。〔11〕[郎中]宫廷的侍卫。

1.根据上文,解释以下加线词语的意思。

〔1)长跪而谢之〔〕〔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3)寡人谕矣〔〕〔4〕图穷而匕首见(〕2.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3.翻译以下句子。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毕使于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以下对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为哪一项(〕

A.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那么袖手旁观。

C.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比照的方法,其中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三〕《隆中对》

(A)

亮躬耕陇亩……凡三往,乃见。

班超字仲升,扶风①平陵②人,徐③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辫,而涉猎书传永平④五年,兄固⑤被召诣校书郎⑥,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扰当效傅介子⑦、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注释:①扶风:汉朝郡名②平陵:汉朝县名③徐:徐县.汉朝县名④永平:汉明帝年号⑤固:班超的哥哥班固,《汉书》的作者⑥校书郎:官名.⑦傅介子:西汉冒险家,以计斩楼兰王闻名于世

17、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具体含义(2分〕〔1〕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2〕由是先主遂诣亮..〔3〕不耻劳辱

〔4〕尝辍业投笔叹曰..18.乙文中有一个句子与甲文中的“时人莫之许也〞有同样的表达效果,找出这个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19、将乙文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2分〕

〔1〕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译文:

〔2〕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译文:

20、下面的句子中有一个通假字,试推测是哪一个字并写出本字(2分〕

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通假字是,本字是

21、刻画人物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比拟两文在这方面有何异同,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答:

(B)[甲]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那么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刘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军三万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15.解释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4分〕A.自董卓已来〔〕B.利尽南海〔〕..C.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D.益州既定〔〕..16.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A.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B.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17、乙文中写隆中对策过程的句子是:

18、阅读甲文,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是:〔3分〕A.B.C.19.①甲文中,诸葛亮在对前景的分析中,反复强调“人谋〞的重要性,请从文中任举一例说明。

②联系实际,谈谈“人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1分〕

〔四〕出师表

〔A〕

臣本布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节选自《出师表》〕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①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先生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

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涓人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③今王诚欲致④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⑤,况贤于隗者乎?‛于是昭王为隗筑官而师之士争凑⑥燕。〔节选自《燕昭王求贤》,有删改〕①厚:丰厚,用做动词②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多指宦官③三:指很多,虚数④致:招来⑤见事:被任用⑥凑:聚集,奔赴8.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4分〕〔1)由是感谢(〕

〔2〕先帝不以臣卑劣〔〕...(3)遂许先帝以驱驰〔〕

〔4)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9.以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A.苟全性命于乱世/况贤于隗者乎

B.受任于败军之际/臣闻古之君人C.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D.遂许先帝以驱驰/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10.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2分〕

士争凑燕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语句〔4分〕(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译文: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译文:

12.结合两篇选文,概括刘备和燕昭王对待人才的共同之处〔2分〕

〔B〕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乙]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③。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⑦。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⑧。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④相:担任国相。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⑥自下:谦虚。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⑧对:答复。

16.解释以下短语。〔2分。任选4个作答〕

〔1〕简拔:

〔2〕裨补阙漏:

〔3〕优劣得所:

〔4〕意气扬扬:

〔5〕名显诸侯: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2〕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18.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A.甲文是奏章,是典型的事实论证的写法,思路严密;直截了当,让人容易接受。B.乙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义深刻,含蓄地说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C.甲文乃出师伐魏前所作,根本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D.乙文非常细腻地表达了一个故事,虽鲜明生动,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用这

样的手法推荐国家大臣,似乎也不够慎重。19.诸葛亮和晏子都是古代名相,结合选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选用人才的标准有何不同。〔4分〕

〔C〕

[甲]先帝知臣谨慎,……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节选自《出师表》〕

[乙]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节选自《后出师表》〕

1、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②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

③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④今贼适疲于西

..

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先帝知臣谨慎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C.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

D.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3、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B.以奉先帝之遗愿..

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

辍耕之垄上..

C.

而议者谓为非计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水落而石出者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4。翻译下面句子。

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②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5、纵观甲乙两段内容,简要概括诸葛亮请求兴北伐的三个理由

〔D〕

〔一〕先帝知臣谨慎,……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二)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白帝城〕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假设嗣子〔指刘禅〕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献出〕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侍奉〕之如父。‛〔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1.选文〔二〕具体说明了选文(一〕中的哪一句话〔用原文答复〕?并简要概括选文

〔二〕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以下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夙夜忧叹夙夜: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庶竭驽钝驽钝: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属以后事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假设嗣子可辅辅: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两段文字,联系你所了解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评价。〔只谈一点即可〕

〔E〕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墨者①有钜子②腹黄享③,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④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寡人也。‛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予,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选自《吕氏春秋〃去私》

注释:①墨者:指墨家。②钜子:墨家学派对墨学有成就的人称‚钜子‛。③腹黄享〔tún〕:人名。④秦惠王:战国时秦国国君。1.解词〔1〕以光先帝遗德

〔2〕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3〕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4〕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

..2.译句

〔1〕假设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3、〔甲〕文和〔乙〕文虽然一段是以议论为主,一段是以记叙为主,但是告诉了我们一个相同的道理。请在读懂〔乙〕文故事的根底上,用〔甲〕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道理。

4、读完这两段选文,你从中领悟到什么呢?假设现在让你向你的班主任老师〔或班长〕对今后的班级管理工作提出一条建议,你会提出怎样的建议呢?请结合你在阅读中所获得的感悟,将你的建议写在下面的横线上。〔不少于30字〕

〔F〕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那么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郗超与谢玄①不善。苻坚②将问晋鼎③,既已狼噬梁、岐④,又虎视淮阴⑤矣。于是朝议遣玄北讨,朝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之共在桓宣武⑥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⑦,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其必能立勋。‛大功既举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注释〞①郗〔xī〕超、谢玄:均为东晋大臣。②苻〔fú〕坚:十六国时前秦国主,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③问晋鼎:图谋夺取晋朝天下。④梁、岐:地名。⑤淮阴:地名。⑥桓宣武:即桓温,东晋征西大将军。⑦履屐之间:距离很小,此处指小事。1.解词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将军向宠,性行淑均..〔3〕郗超与谢玄不善

〔4〕既已狼噬梁、岐..2.译句

〔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吾昔尝与之共在桓宣武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

3、请用“∕〞为文中画线句断句。〔只断两处〕

大功既举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4、文中郗超认为谢玄一定能完成北讨苻坚的重任,他的根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说说。

5.在两个文段中,诸葛亮和郗超为国家举荐人才的做法,表达了他们的优良品质。请根据文段的内容对两人作简要评价。诸葛亮:

郗超:

〔G〕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乙]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假设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1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卑劣____________〔2〕悉

16、以下例句中与“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先帝不以臣卑劣B.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C.咨臣以当世之事D.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17.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8.由〔乙〕文中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你知道后人对诸葛亮有何评价吗?举出一例即可。

〔H〕

〔甲〕亲贤臣,远小人,……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节选自《出师表》〕

〔乙〕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2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字词。〔2分〕

①躬耕于南阳

②先帝不以臣卑劣...

③约己爱民

④悉仰于官..22.翻译以下句子。〔2分〕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23.选出以下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2分〕

A.先帝/不以臣卑劣

B.咨臣/以当世之事

C.提拔隐逸/以进贤良

D.臣身/在外

24.甲、乙两文表达了诸葛亮的哪些可贵品质?〔2分〕

25.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这条建议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篇二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理解性知识点归纳

《陈涉世家》

1、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的主观原因是

直接原因是:

根本原因:

2、陈胜为起义制定的口号策略是:

3、在起义的准备过程中,陈胜、吴广为起义作舆论准备而“威众〞的两件事是:、。〔四字短语〕

4、通过天下形势分析,陈胜认为起义能够成功的条件有两个〔宜多应者的原因〕

第一是:;

第二是:。

5、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鼓励众人的一句话是:

6、说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

7、从分析当时形势和所提策略口号中和为起义做舆论准备及发动起义,可以看出陈胜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8、文中“且壮士不死而已,死即举大名耳,五候将相宁有种乎?〞一句,表现陈涉

9、如何看待陈胜在起义前的舆论准备?

10、总体上谈你认为陈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1、课文结尾几句交待了战争的结果,照应了上文中的那些话?

12、如何看待课文详写起义之前的准备而略写战争过程的?

13、如何看待陈胜先召三老、豪杰会计事才称王的举动?

14、如何看待陈胜在发动起义前的舆论准备?

15、做完准备以后,陈胜、吴广为什么还要再使激将法和苦肉计呢?

《唐雎不辱使命》

1、第一段中哪一句话表现出秦王盛气凌人,又清楚是一个骗局?

2、如何理解秦王“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这句话?

3、如何理解“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一句中“轻寡人〞?

4、安陵君:“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两人所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但从语气和态度上看,有如不同?

5、安陵君知道秦王的真正用心,为何还要说“大王加惠〞的话呢

6、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7、唐雎连用三个事例是为了得出一个什么结论?暗示了什么?

8、秦王最后说话语气态度有什么变化?这表现了秦天怎样的性格特点?

9、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这说明了唐雎怎样的性格特点?

10、用自己的话说说,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看出唐雎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一问分三步答〕

11、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12、文中提到了专诸刺杀王僚,聂政刺杀韩傀,要离刺杀庆忌,历史上有许多人刺杀秦始皇,其中就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人,你知道是谁吗?

《隆中对》

1、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以下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

①曹操:②孙权:④诸戎、夷越:

2、诸葛亮替刘备筹划的最终目标是〔用文中的8个字来概括〕

3、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用课文中的话答复〕

4、公元200年,袁绍的几十万大军被曹操的几万兵力打败,成为“以弱胜强〞的战例。请再举两个以弱胜强的战例。

5、诸葛亮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当时的形势?

6、文中写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话后,只说了一个“善〞字,请你联系上下文,用第一人称描写一下刘备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

7、“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表现了刘备怎样的态度?

8、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应该采取哪些策略?

9、诸葛亮为什么先提曹操战胜袁绍的事例?

10、试分析课文第二段的内容

《出师表》

1、第一段首先分析了,希望刘禅思危,后分析了有利的主观条件。

文中屡次提到先帝,表达了的感情。

2、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掸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出师的战略目标是。

4、诸葛亮认为,在执法方面应该“刑〞的是的人,应“赏〞的是的人。〔用原文填空〕作者“遂许先帝以驱驰〞的原因是

5、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按要求用原句答复:

①《出师表》中揭示汉代兴衰的句子是

②《出师表》中写出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是

③《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8、第②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答复。

9、这两段文字回忆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______,临危委重任和_______。作者回忆这些往事的目的是

10、在公众的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有很多,请列举两个。

人教九年级语文上册《雨说》说课稿篇三

一、说教材

《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它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倾诉真情,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在教学这首拟人化的诗时,我们应该在朗读诗歌的根底上,结合课文注释,用心体味,揣摩诗句,体验诗人蕴含的真情,到达背诵这首情诗的目的。

〔一〕《雨说》的表达主脚是“雨〞,它象征着为大地带来春天,为儿童带来欢笑的爱的使者。注意体会这首诗的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雨〞的形象的象征意味。

(二〕这首诗清新明朗,节奏欢快,融典雅的诗句与活泼的口语于一体,特别适合于朗诵。要引导学生加强朗读,理解诗意,体会诗的魅力,感受春雨的美好。建议配乐朗读。

〔三〕指导学生朗读,要注意把握语气语调,很好地表现“雨〞的形象。这首诗长句比拟多既要读的连贯,也要在恰当的地方停顿,并掌握好句中的重音。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展开联想和想象,与诗人感情进行沟通;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品味诗歌,理解感情;展开想象与联想,与诗人进行感情沟通。

情感、态度价值观:朗读这首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展开联想和想象,与诗人感情进行沟通;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四、说教法

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把握诗中的意象,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鉴赏诗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五、说学法

学生通过预习和朗读的练习,充分把握每一次朗读的时机,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通过学生的自主的探究阅读,自主合作,来解决课文中的问题。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请同学们说说写雨的诗词歌赋。完毕后,请同学们细心品味过雨〔大多同学答复没有〕在特殊的背景下,诗人郑愁予就送给了我们一首《雨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优美的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在读准字音的根底上,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3〕、细读全诗,理解品味

1、雨“说〞了什么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2、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体会诗言志〕

对于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在整体把握全文的根底上能够答复出来。对于第二个问题,同学们要在讨论的根底上总结而出,教师点拨背景

〔4〕、品味诗歌语言,探究诗歌语言特色

〔1〕诗歌是作者用丰富的感情、鲜明的节奏、和谐精练的语言以描绘象,反映生活的文学样式。对于语言的品位,是把握诗歌内蕴,与诗人感情进行沟通的根底。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雨〞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不仅如此,对诗中对诗中其他事物都做了拟人化的生动描写;俯拾皆是。这首诗是献给儿童的,全诗出色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使这首诗具有亲切感人、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的风格,它切合儿童的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稚嫩的童心。

〔2〕有感情的背诵全诗学生在自由背诵的根底上,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背,推荐有感情同学领背、齐背,到达共同背诵下来的目的。

〔3〕意境拓展听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朗诵,比拟两首诗在选用意象、语言风格方面的异同。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比照阅读训练篇四

陈涉世家

〔一〕〔甲〕陈胜者。……‚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乙〕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官门今欲缚之。自辩数,乃臵,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①!涉之为王沉沉者②‛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③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注释:①伙颐: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

②沉沉者:华丽深邃的样子。③颛(zhuān):独一,专擅。

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语〔1〕比至陈〔〕

〔2〕被坚执锐〔〕

〔3〕刑其长吏〔〕...〔4〕皆来会计事〔〕

〔5〕客出入愈益发舒〔〕..

2、以下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复立楚国之社稷

B、或说陈王曰

或以为亡....C、故天下传之

扶苏以数谏故

D.、杀之以应陈涉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②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4、〔甲)〔乙〕两段文字,都是选自司马迁的《史记·陈涉世家》。〔甲〕段文字重点表达的是:(乙〕段文字重点表达的是:

5、依据上述文字,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①原因:②启示:

〔二〕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假设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安徽县名〕令〔县官〕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口才〕而涉猎〔广泛地阅读〕书传。永平五年,兄固〔班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雇佣〕书〔写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西汉武帝时出使西域、保卫边境的英雄〕、张骞〔西汉元帝时通西域的大探险家〕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砚台〕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后汉书〃班超传》〕1.甲、乙文都选自史书。甲文选自《------------》,作者------------;乙文选自《---------》,作者范晔。

2、以下有关这两本史书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甲书是编年体通史,乙书是纪传体断代史。

B.甲书是纪传体通史,乙书是纪传体断代史。

C.甲、乙二书均为纪传体通史。D.甲、乙二书均为编年体断代史。

3、下面两句中“而〞的用法是:〔〕

〔1〕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2〕佣者笑而应曰

A.承接

承接

B.并列

承接C.并列

修饰

D.承接

修饰4.解释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假设为佣耕〔假设〕------------

②苟富贵,无相忘〔苟〕-------------

③尝辍业投笔叹曰〔辍〕---------

④不耻劳辱〔耻〕----------------------5.翻译句子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②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6.比拟两文的详略安排,甲文写得------------,仅介绍陈涉的出身与抱负;乙文那么写得--------------,还介绍了班超的经历、思想性格、才学。两文除了直接描写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外还都运用了-----------------的手法表现人物的宏大志向。7.比拟两文,你能看出传记作品首先应介绍什么吗?

--------------------------8.阅读两个语段,说说陈涉与斑超有哪些共同之处?从中你获得了哪些启发?

〔三〕陈胜者,阳城人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皆指目陈胜。

马援①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诸兄奇之。后转游陇汉间,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初,援军还,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策,于坐贺援。援谓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②?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臵七郡③,裁封数百户;今我微劳,猥④享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济⑤?‛冀曰:‚愚不及。‛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冀曰:‚确为烈士,当如此矣。‛

〔注释〕①马援:东汉名将。②反同众人邪:反而同众人一样〔来吹捧我〕吗?③开臵七郡:开拓疆土,增设了七郡。④猥:说话人表示谦卑的词。⑤奚用相济:用什么来帮助〔我)?8.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2分〕A.会天大雨

B.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C.援谓之曰

D.确为烈士,当如此矣

...9.选出以下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佣者笑而应曰/足肤皲裂而不知

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欲自请击之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男儿当死于边野/又留蚊于素帐中

10.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11.文中陈胜、吴广为了煽动人心、树立威信,做了哪两件事?请用四字短语概括。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12.对两段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

A.“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既说明秦王朝法律苛酷,也点明了

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B.陈胜、吴广决定假称扶苏、项燕的队伍,是为了让起义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响应。

C.孟冀祝贺马援得胜还朝反被责备的原因是:孟冀坐在座位上,对马援缺少应有的尊重。

D.文中马援将自己与路博德相比,认为自己功绩少封赏多,由此可看出他不居功自傲,非常谦虚。13.文段中的陈胜和文段中的马援虽然生活时代不同,人生经历不同,但他们身上却有着共同的精神品质。请你根据选文内容作简要概括。〔3分〕

两人共同的精神品质:

〔四〕吴广素爱人,……骑千余,卒数万人。〔节选自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日:‚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那么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即恒楚将‛。是时恒楚亡在泽中。梁日:‚恒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3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恒楚。‛守日:‚诺。‛须臾,梁睨④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④睨:斜眼看。

〔1〕试解释以下加点词的意思。

①吴广素爱人

素:

②比至陈

比:.

③使公即恒楚将

将:

④是时恒楚亡

亡;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②吾闻先即制人,后那么为人所制。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4〕从甲乙两文所叙的事件中,可看出陈胜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

《隆中对》

〔一〕亮躬耕陇亩……凡三往,乃见。

班超字仲升,扶风①平陵②人,徐③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辫,而涉猎书传永平④五年,兄固⑤被召诣校书郎⑥,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扰当效傅介子⑦、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注释:①扶风:汉朝郡名②平陵:汉朝县名③徐:徐县.汉朝县名④永平:汉明帝年号⑤固:班超的哥哥班固,《汉书》的作者⑥校书郎:官名.⑦傅介子:西汉冒险家,以计斩楼兰王闻名于世

17、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具体含义(2分〕〔1〕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2〕由是先主遂诣亮..〔3〕不耻劳辱

〔4〕尝辍业投笔叹曰..18.乙文中有一个句子与甲文中的“时人莫之许也〞有同样的表达效果,找出这个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19、将乙文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2分〕

〔1〕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译文:

〔2〕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译文:

20、下面的句子中有一个通假字,试推测是哪一个字并写出本字(2分〕

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通假字是,本字是

21、刻画人物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比拟两文在这方面有何异同,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答:

〔二〕[甲]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那么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刘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军三万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15.解释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4分〕A.自董卓已来〔〕B.利尽南海〔〕..C.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D.益州既定〔〕..16.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A.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B.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17、乙文中写隆中对策过程的句子是:

18、阅读甲文,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是:〔3分〕A.B.C.19.①甲文中,诸葛亮在对前景的分析中,反复强调“人谋〞的重要性,请从文中任举一例说明。

②联系实际,谈谈“人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1分〕

出师表

〔一〕臣本布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节选自《出师表》〕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①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先生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涓人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

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③今王诚欲致④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⑤,况贤于隗者乎?‛于是昭王为隗筑官而师之士争凑⑥燕。〔节选自《燕昭王求贤》,有删改〕①厚:丰厚,用做动词②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多指宦官③三:指很多,虚数④致:招来⑤见事:被任用⑥凑:聚集,奔赴8.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4分〕〔1)由是感谢(〕

〔2〕先帝不以臣卑劣〔〕...(3)遂许先帝以驱驰〔〕

〔4)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9.以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A.苟全性命于乱世/况贤于隗者乎

B.受任于败军之际/臣闻古之君人C.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D.遂许先帝以驱驰/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10.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2分〕

士争凑燕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语句〔4分〕(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译文: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译文:

12.结合两篇选文,概括刘备和燕昭王对待人才的共同之处〔2分〕

〔二〕[甲]侍中侍郎郭攸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乙]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③。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⑦。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⑧。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④相:担任国相。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⑥自下:谦虚。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⑧对:答复。

16.解释以下短语。〔2分。任选4个作答〕

〔1〕简拔:

〔2〕裨补阙漏:

〔3〕优劣得所:

〔4〕意气扬扬:

〔5〕名显诸侯: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2〕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18.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A.甲文是奏章,是典型的事实论证的写法,思路严密;直截了当,让人容易接受。B.乙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义深刻,含蓄地说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C.甲文乃出师伐魏前所作,根本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D.乙文非常细腻地表达了一个故事,虽鲜明生动,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用这样的手法推荐国家大臣,似乎也不够慎重。

19.诸葛亮和晏子都是古代名相,结合选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选用人才的标准有何不同。〔4分〕

〔三〕[甲]先帝知臣谨慎,……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节选自《出师表》〕

[乙]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节选自《后出师表》〕

1、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②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

③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④今贼适.

疲于西

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先帝知臣谨慎..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

D.每有会意,便欣然..

忘食

3、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B.以奉先帝之.遗愿

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

辍耕之.垄上

C.

而.议者谓为非计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水落而.石出者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4。翻译下面句子。

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②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5、纵观甲乙两段内容,简要概括诸葛亮请求兴北伐的三个理由

③〕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人教新课标版篇五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题练习

一、文言文、古诗文默写

1〕嗟乎!。

2〕且壮士不死即已,死既举大名耳。3〕天子之怒。4〕布衣之怒。5〕,奉命于危难之间。

6〕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7〕塞下秋来风景异。8〕人不寐。

9〕为报倾城随太守。10〕,弓如霹雳弦惊。

11〕莫道不消魂。12〕,村南村北响缲车。13〕池上碧苔三四点。14〕,一任群芳妒15〕吏禄三百担。

二、文学常识。1〕《史记》的作者,它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全书篇。鲁迅称之为“〞。2〕《战过策》是〔作者〕根据战国时期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它是体史书。3〕《三国志》的作者是,该书记载了,三国的历史。4〕《出师表》的作者是,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表〞是一种的文体。

5〕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和。

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和。

三、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陈涉世家》选段,答复文后问题1.以下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公问其故扶苏以数谏故B.宜多应者宜乎众矣....C.陈胜、吴广乃谋曰聚室而谋D.或以为亡国恒亡....2.解释加点词语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次:为天下唱唱:今或闻无罪或:会天大雨会:3.读以下语句,停顿不当的是〔〕A.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B.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3.下面句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例句:扶苏以数谏故。

用心

爱心

专心A.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4.联系上下文说说以下句子的大意。

A.“失期,法皆斩〞的大意是:B.“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大意是:6.以下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天下苦秦久矣〞道出了起义的深刻历史背景。B.“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是起义的直接原因。C.“死国可乎〞表现出陈胜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D.这段文字大意应概括为:记叙了陈胜、吴广起义前对形势的分析。

〔二〕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浸降于天,与臣而将四也。,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假设士必怒〔〕..长跪而谢之曰〔〕.2.翻译以下句子。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从“秦王怫然怒〞到“长跪而谢之〞可以看出,秦王以“〞相恐吓,唐雎以“

〞相回应。秦王对唐雎的态度是,唐雎的回应,表现了唐雎的精神。4.从历史开展的角度来看,秦朝统一是必然的,推动了历史的进步,那么怎样正确看待“唐雎不辱使命〞呢?

〔三〕隆中对〔节选〕

亮答约:“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那么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为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用心

爱心

专心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弱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那么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壶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那么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解释以下加点的字。〔1〕自董卓已来〔〕〔2〕名微而众寡〔〕..〔3〕挟天子以令诸侯〔〕〔4〕利尽南海〔〕..

2、解释下面文言语句。

百姓孰敢不箪壶以迎将军者乎?

3、问题探究: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应采取那些策略?

〔1〕〔2〕〔3〕

4、简答:

〔1〕诸葛亮在对前景的分析中,反复强调“人谋〞的重要性,请从选文中任举一例说明。〔2〕联系实际,谈谈“人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五〕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1〕盖追先帝之殊遇〔〕〔4〕引喻失义〔〕..〔2〕恢弘志士之气〔〕〔5〕悉以咨之〔〕...〔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6〕性行淑均〔〕..

2、翻译以下句子。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3、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就国内的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哪几条建议?哪条是最主要的?为什么?

《出师表》诸葛亮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假设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④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用心

爱心

专心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

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那么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劣,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谢,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⑦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那么攸之、袆、允等之任也。⑧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那么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假设无兴复之言,那么责攸之、袆、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谢!

⑨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1.解词:

崩殂今诚秋殊遇开张圣听以光恢弘

妄自菲薄引喻臧否是以

简拔裨补布衣躬卑劣猥由是许驱驰值倾覆尔来驽钝攘除咨诹雅言临不知所云2.划节奏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3.译句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②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④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⑤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⑥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⑦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4.出自本文的成语5.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那三条建议

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6.第一二段中,诸葛亮对后主提出了那些隐隐的告诫。7.第五段中诸葛亮提出要“亲贤臣〞,试从第三四段中找出为什么要“亲贤臣〞的句子8.默写:赏罚要坚持统一标准的句子

用心

爱心

专心9.默写:两汉兴衰的经验教训的句子10.默写:诸葛亮淡泊的志向11.默写:成语“三顾茅庐〞的出处12.默写:临危受命的句子13.“盖追先帝之殊遇〞对诸葛亮而言,先帝的“殊遇〞主要指两件大事,分别是:14.出师条件成熟的句子出师的目标是15.写出有关诸葛亮的成语四个写出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四个写出诸葛亮指挥的战役四个

写出古人对诸葛亮评价的诗句写出你对诸葛亮的评价

《陈涉世家》司马迁1.解词

辍等死国或

怜丹书置往往素忿恚笞社稷2.划节奏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2处〕

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2处〕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处〕

3.译句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⑤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⑥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4.问题①默写陈胜年轻时的远大抱负②起义的直接原因“〞起义的根本原因“〞

起义的口号“〞

③为起义所作的舆论准备有1.以下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

A.欲信大义于天下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C.将军身被坚执锐

D.宫中府中,俱为一体2.以下古词文语句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

A.为报倾城随太守,西北望,射天狼。

B.天下苦秦久矣。

C.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D.梳洗罢,独倚望江楼。3.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出师表》作者诸葛亮,这是一篇传诵千古的表文,陆游慨叹诸葛亮未完成统一大业就先死: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B.《陈涉世家》作者司马迁,史学家、文学家,他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后人把这本书称作《史记》。

C.《隆中对》作者陈寿,西晋史学家。字承祚,东汉人。

用心

爱心

专心

D.《唐雎不辱使命》表现了唐雎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尊自强的布衣精神。

4.选择正确的译文。〔4分〕

〔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A.奖惩功过,评定人物好坏,不应该有不同

B.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相同

C.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既有相同,又有不同

〔2〕先帝不以臣卑劣,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A.先帝不认为我品质行为恶劣,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茅庐来拜访我B.先帝不因为我卑微而鄙俗,降低自己委屈别人,三次到茅庐来拜访我C.先帝不认为我卑微而鄙俗,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茅庐来拜访我5.对《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醉里挑灯看剑〞,词人在酒醉之后还拨亮灯火打量宝剑,这说明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敌卫国的愿望多么迫切!

B.“麾下〞指部下:“五十弦〞泛指多种乐器:“翻〞,演奏。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该句是说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良马,用着很有力量的弓,奔驰战场,英勇杀敌。

D.“了却君王天下事〞,这是词人无奈心情的表达,意思是不再理会朝野中的一切事情了。

6.对《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这首词题为“壮词〞,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壮就壮在词中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志;壮就壮在道出了词人的一颗壮心。

B.“沙场秋点兵〞五个字,使人感受了战场气氛,又看到了雄壮威武的阵容:“点兵〞二字也透出战事即将开始之意。

C.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一下跌落下来,尽吐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D.这首词首句和后两句写实,中间三句写梦,上阕与下阕之间没有一个明显界限,使不可遏制的激情直泻而下,打破了常规的分阕写法。7.填空。〔10分〕(1)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勇挑重担,可用“〞来形容。〔用《出师表》中的原句答复〕(2)古诗文中有许多表现惜时或劝学内容的名句,请写出其中的两句:

〔3〕《出师表》中揭示先汉兴隆原因的语句是“

,〞。

〔4〕苏轼评价

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能写出该作者表达这一风格的诗句吗?〔至少两句〕

〔5〕陈涉太息日:“!

!〞

〔6〕,燕然未勒归无计。

用心

爱心

专心

二、理解运用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日:“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1.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会天大雨

会:适逢

B.上使外将兵

将:带着

C.为天下唱

唱:倡导

D.宜多应者

应:答复

2.“扶苏以数谏故〞中的“以〞字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把

B.因为

C.认为

D.凭借

3.文中画线语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正确的一项译文是〔A.现在要灭亡了,是死,举行大计也是死,等于都是死。

B.现在逃跑也是死,举行大事也是死,大家都等着死。

C.现在逃跑也要死,发动大计

一、知识积累〔25分〕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4分〕怫.然〔〕

休鋟.〔〕猖.蹶.〔〕〔〕舴.艋.〔〔〕社稷..〔〕2.解释以下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1)等.死,死国可乎〔〕(2)复立楚国之社稷..〔〕(3)休鋟..降于天(〕

〔4)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5)盖追先帝之殊遇..〔〕(6)斜晖脉脉..水悠悠〔〕3.指出以下加点词古今义。(4分〕

〔1〕抑.亦人谋也

义:

今义:

〔2〕遂用猖.蹶.

义:

今义:

〔3〕先帝不以臣卑.鄙.

义:

今义:

〔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

义:

4.解释以下多义词的含义。〔2分〕〔1〕遗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深追先帝遗诏

〔〕〔2〕效

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

不效,那么治臣之罪

用心

爱心

专心))古古古

今7〕

5.选择词义茬前后句中意思相同的一项(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抱恨终天..B.先帝不以臣卑劣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C.后值倾覆

樯倾楫摧..D.不宜妄自菲薄

薄暮冥冥..6.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C.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D.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