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习题_第1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习题_第2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习题_第3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习题_第4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30《中国文学批评史》习题一、名词解释:1.思无邪2.兴观群怨3.文质论4.以意逆志5.知人论世6.知言养气7.得意忘言8.“虚静”和“物化”说9.“三表法”10.“发愤著书”11.《毛诗序》12.文气说13.诗缘情而绮靡14.风骨15.六观16.应感17.《体性》18.《情采》19.文以明道20.不平则鸣21.气盛言宜22.含英咀华,闳中肆外23.点铁成金24.夺胎换骨25.竟陵派26.肌理说27.理、事、情28.《南词叙录》29.童心说30.“脂评”31.《艺概》32.《饮冰室诗话》33.古雅说:二、简答题:1.简述荀子文论的特色。2.简析“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两句的理论内涵。3.简述先秦两汉文论的历史影响。4.简述《周易》对古代文论的影响。5.简述《典论·论文》的产生背景。6.《典论·论文》主要涉及了哪些方面的文学理论?7.“文学的自觉时代”有哪些表现?8.简述曹丕文体论的主要内容。9.简述曹丕文学批评论的主要内容。10.简述陆机《文赋》的主要内容。11.陆机是如何论述文学创作中的构思与想象的关系的?12.陆机认为文学创作应注意那四个问题?13.陆机认为文学创作应防止那五种弊病?14.陆机是如何论述文体与风格的关系的?15.简述《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16.简述刘勰文体论的主要内容。17.钟嵘《诗品》的主要理论内容18.钟嵘是如何论述五言诗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的?19.钟嵘进行诗歌批评的方法有哪些?20.简述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理论。21.简述殷璠的诗歌理论。22.简述元好问诗论的主要内容。23.简述唐代的小说理论批评。24.简述宋元小说理论的特点。25.简述皎然的“诗教”观。26.皎然的“复变”观。27.韩愈的文论思想包含哪几方面?28.简述苏轼“有意而言”“有为而作”的文学观。29.简述苏轼“辞达”的文学观。30.简述苏轼的传神论。31.简述黄庭坚对诗法的基本观点。32.简述陈师道诗论的基本内容。33.简述吕本中诗论的基本内容。34.简述严羽诗论的局限。35.简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观。36.简述阳湖派的主要理论。37.简述谢榛《四溟诗话》的主要内容。38.简述王世贞的诗歌理论。39.简述王夫之“诗以道情”的理论主张。40.王夫之是如何论述“意”与“势”的关系的?41.简述叶燮的诗歌本原论。42.简述叶燮文学创作论的基本内容。43.简述叶燮关于形象思维的基本观点。44.简述叶燮批评论的主要内容。45.简述王渔洋神韵说的美学旨趣。46.简述浙西词派的主要理论。47.简述常州词派的主要理论。48.简述李贽的小说理论。49.简述毛宗岗的小说理论。50.简述毛宗岗关于塑造艺术形象的主要理论。51.简述毛宗岗所概括的小说艺术结构的方法。52.简述张竹坡的小说理论。53.简述梁启超“诗界革命”的主要理论。54.简析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和“新理想”这句话的理论内涵。55.简述梁启超“文界革命”的主要理论。56.简述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的主要理论。57.简述王国维文学理论(思想)的主要内容。58.简述王国维创作起源“天才说”的主要内容。59.简述王国维创作起源“游戏说”的主要内容。60.简述王国维关于文学创作审美尺度的主要理论。三、论述题:1.孔子是如何论述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的?2.孔子是如何论述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的?3.《毛诗序》是如何论述诗歌的本质(即“情”与“志”的关系)的?4.《毛诗序》是如何论述诗歌的社会作用的?5.如何理解王充的“世用”的文学价值观?6.曹丕是如何论述文学的价值和作用的?7.陆机是如何论述创作前的准备的? 8.论述声律说及其沈约的相关理论。9.《文心雕龙》“文之枢纽”包含哪五篇?其间的关系怎样?10.刘勰艺术想象论的主要内容11.论述刘勰通变论的主要内容。12.论述刘勰比兴说的主要内容。13.论述刘勰批评鉴赏论的主要内容。14.钟嵘是如何论述诗歌的本质特征及其产生根源的?15.钟嵘是如何论述诗歌的艺术性及其批评标准的?16.论述皎然的“取境”理论。17.皎然认为意境的本质及审美特征是什么?18.皎然的“自然”观。19.论述韩愈有关古文语言方面的理论。20.述白居易关于诗歌与政教的关系理论。21.论述白居易关于诗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理论。22.论述司空图的韵味说及其涵义。23.司空图是如何对其韵味说进行诗化表达的?24.论述司空图韵味说的艺术原则。25.论述苏轼平淡自然的文学观。26.论述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文艺观。27.黄庭坚是如何论述诗歌的宗旨和功用的?28.黄庭坚是如何论述诗歌创作的本源的?29.论述朱熹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30.严羽《沧浪诗话》的基本结构(理论体系)。31.论述严羽的诗歌审美特征论。32.严羽“妙悟说”的主要内容。33.严羽为什么提出“以盛唐为法”的主张?试作分析。34.论述严羽诗论的贡献。35.论述公安派的主要理论。36.王夫之是如何论述“情”与“景”的关系的?37.论述王夫之关于意象生成的基本理论38.什么叫“四情说”?王夫之是如何论述诗歌的功能的?39.论述叶燮的诗歌正变论。40.叶燮是如何论述创作的主观条件的?41.论述王士祯“神韵说”的理论内涵。42.论述沈德潜“格调说“的理论内涵。43.论述袁枚“性灵说”的理论内涵。44.论述姚鼐(或桐城派)的散文艺术理论。45.论述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的戏曲理论46.论述沈璟格律论的主要内容。47.论述汤显祖的戏曲理论。48.论析汤显祖的戏曲艺术特征论。49.论述李渔的戏曲理论成就。50.论述金圣叹的小说理论批评的主要内容。51.论述王国维关于文学创作审美特征的主要理论。52.论述王国维境界分类的内容。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思无邪:《论语·为政》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从艺术上批评标准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做到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2.兴观群怨:《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3.文质论:《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即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4.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以意逆志”就是要求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思想去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拘泥于个别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5.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6.知言养气:《孟子·公孙丑上》:“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养气”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养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7.得意忘言:《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他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类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类的认识实践。“得意忘言”对文艺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8.“虚静”和“物化”说: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虚静”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由此,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庄子的“物化”说与他的“虚静”说是联系在一起的。庄子认为“虚静”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却了自我,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9.“三表法”:(1)三表法是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2)三表法原意是说“言有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3)三表法是指立言辩说,应有一定的客观依据和标准,即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现实和将其运用于实际事务的实践价值。(4)此说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带有功利主义的特点与历史局限。10.“发愤著书”:(1)此说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2)发愤著书的意思是说: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思的产物。(3)此说实际上要求作家直面惨淡的人生,抒写对现实的不平与忧愤,把著书立说、文学创作当作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情感表现的重要途径。体现了强烈的对现实的批判精神。(4)此说以历史经验为基础,本之于屈原,又加上了司马迁本人的切身体验,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并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1.《毛诗序》:(1)《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相传是汉人毛苌所撰《诗毛氏传》在首篇国风《关雎》题下的一篇序言,它不仅说明了《关雎》一篇的创作主旨,而且总论诗歌理论,提出了文学上的许多根本问题,故亦称《诗大序》。(2)它是综合了汉代学者关于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儒家文论的若干理论原则,如诗歌的本质、诗歌的社会作用和诗歌的体裁以及表现手法等。(3)《毛诗序》对汉代以及整个封建社会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2.文气说:(1)曹丕的“文气说”是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气”既作家的气质,又指作家的才性,也指作品的风格。由于作家的气质和才性不同,从而构成了不同的作品风格。(2)曹丕认为文章“清浊有体”,即是把文学的风格大致分为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两类。(3)曹丕认为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是一致的。13.诗缘情而绮靡:(1)“诗缘情”是从诗歌内容方面提出的要求,强调诗歌的抒情性。“绮靡”则是从诗歌的形式方面提出的要求。(2)陆机此说,说明他既重视文学的内容,也重视文学的形式。(3)陆机强调文学的情感特征,这比“诗言志”更符合诗歌的本质特点。14.风骨:(1)风骨是中国古代文论特有的范畴,刘勰《文心雕龙》设有《风骨》专篇。(2)风骨一词原用于品鉴人物,后移于画论和文论。(3)关于刘勰所说风骨的含义,历来说法不一,但主要有两说:一是黄侃的“风即文意,骨即文辞”说,一是刘永济的风即情志,骨即事义之说。而现在一般认为,风即情志,骨则是指事义充实、条理连贯、文辞精炼三者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有力的气势和逻辑力量。(4)刘勰风骨论的实质是强调风骨与辞采并重,提倡“文明以健”、“风清骨峻”即刚健有力的文风。他的目的是反对齐梁的浮靡文风,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5)刘勰风骨论既是对建安文学特点的理论概括和总结,也对后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5.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16.应感:陆机认为灵感的表现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应感之会”,即灵感的畅通;一种是灵感的“六情底滞”,即灵感的闭塞。灵感畅通来源于“天机”,此时文笔如花;灵感闭塞,则文思枯竭,难以写出美文。陆机只强调作家灵感的主观作用,忽视了现实生活和社会习染对作家灵感产生的作用,有其片面性。而且因为时代的限制,他无法对灵感的产生作出科学的解释。17.《体性》:体指体貌、风格,性指作家的才性。刘勰认为文学作品是作家才性的表现,因此必然显示作家的个性。作家的才性包含才、气、学、习四个方面,四者的不同决定了作家创作个性的不同。其中才、气是先天的禀赋,学、习是后天的努力。可见刘勰认为风格的形成是先天禀赋和后天努力的结合所致。刘勰认为风格千差万别,但可以归纳为八种类型: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轻靡、新奇。八类又可分为互相对应的四组: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包含了一定的辩证法因素。文学的基本风格虽只有这八类,但作家可以根据个人的特点吸收、融汇诸家之长,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18.《情采》:(1)“情”与“采”的关系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这是贯穿整个《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红线。刘勰并专列《情采》一篇来作集中论述。(2)情主要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采主要作品的艺术形式,情与采有时也用“文”与“质”的概念来代表。(3)情与采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形式离不开内容,另一方面内容也需要有美的表现形式,二者互相依存,不可偏废。(4)基于这样的认识,刘勰要求写作文章要以“述志为本”,应该“为情而造文”,而反对“为文而造情”。刘勰批评齐梁文风的浮艳,也是从这一理论出发的。19.文以明道:(1)“文以明道”是韩愈提出的古文运动的主要理论,最早是在《争臣论》一文中提出的。(2)文以明道理论的主要含义是:学习古文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古道。文是手段,是形式;道是目的,是内容。韩愈所谓道是以孔孟为正统的儒家思想体系,带有明显的伦理色彩。(3)韩愈虽本于道,但并不轻视文,他主张“用文尚能”,把重道与尚文结合起来,并对散文的艺术形式作了多方面的探讨。(4)韩愈的文以明道理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积极意义,对于恢复儒家的正统地位,维护唐王朝的统一,具有一定的现实内容。(5)韩愈这一理论有力地冲击了骈体文,他要求恢复和发扬三代、秦汉文章重视思想性和社会性的优良传统,用自由流畅的文学语言和单句散行的新型文体去代替骈体文,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完成了文体和语言的革新。(6)这一理论也有局限性,它过分强调了文学的政治性,而忽略了它的现实性,忽略了文学反映现实的功能。20.不平则鸣:(1)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这一理论。(2)韩愈列举了从上古到唐代的一大批作家,指出每个时代的优秀作家,其文学作品都是那种郁于中而泄于外的不平之气的表现,也只有那些反映现实、抒发自身愤懑情感的作品才能感动人心。(3)韩愈特别重视文学反映现实的功能,其不平则鸣理论就深刻地揭示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论述了时代、社会环境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对文学创作的巨大影响。(4)韩愈的这一理论继承了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思想,并影响到后来欧阳修“穷而后工”理论的形成。21.气盛言宜:(1)这一理论是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的。韩愈认为,作家的道德修养达到一定的境界,那末写文章无论言长言短、声高声低都能左右逢源。(2)韩愈所说的“气”,首先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其次指行文的气势,与散文创作的布局排比及语言艺术密切相关。(3)这一理论是对孟子“养气”理论和曹丕“文以气为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他揭示了作家本身的修养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4)如何培养文气?要求作家从世界观的高度去严格锻炼,具有坚定的创作信念,不为功名利禄所诱惑。22.含英咀华,闳中肆外:(1)此术语出自韩愈《进学解》。指写作古文的途径和学习前人遗产的基本态度。(2)韩愈把写作古文的途径归结为广泛学习和采纳文人文章的精华,“含英咀华,闳中肆外”是作者强调的学习古代遗产的基本态度。(3)韩愈提出的学习范围除了儒家经典外,也涉及道家及其他各家的文章;不仅从诗歌中吸取养料,也同时借鉴学习辞赋中的精华,总之是古代一切有益的文化传统。(4)由于韩愈师承广泛,多方吸收,故其古文创作也风格多样。23.点铁成金:(1)“点铁成金”是江西诗派的鼻祖黄庭坚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源出其《答洪驹父书》。(2)这一命题的意思是:要求取古人陈言经过诗人的重新陶冶熔铸,为我所用,以前人作品中的佳句善字点化自己的作品。(3)黄庭坚的这一理论表现了一定的求变创新精神,其自身创作也有成功的一面。(4)这一命题也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后人不善学习,往往以抄袭代替创作,违背了创作规律。而且认为杜甫诗歌和韩愈散文“无一字无来处”,也不符合实际。24.夺胎换骨:(1)“夺胎换骨”是江西诗派的鼻祖黄庭坚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源出于惠洪《冷斋夜话》。(2)所谓夺胎换骨,就是用新的文字词汇重写前人诗意,以前人诗歌内容作为材料。黄庭坚提出这一命题,主要是为了方便初学者尽快掌握学习与借鉴古代丰富的语言艺术遗产的一条捷径。(3)这一理论虽有一定的借鉴古人、推陈出新的意义,却否定了诗人的自我个性和创造精神,否定了诗人的独特心理感受,是违背诗歌创造规律的。所以受到后代诗论家的批评。25.竟陵派:竟陵派的文学理论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明代文学理论向清代文学理论过渡的痕迹。该派的代表人物是锺惺和谭元春,他们都是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故称竟陵派。他们合作评点和编辑了《古唐诗归》,在创作上喜欢用怪字,押险韵,追求“幽深孤峭”的风格,表现孤僻淡漠的情怀,是晚明消极心态的反映。26.肌理说:翁方纲是从继承并修正王士祯的“神韵说”与沈德潜的“格调说”的角度提出“肌理说”的。肌理说是一个以学问为本、通法于变,而一概求诸古人的诗学体系。尽管他对诗法的论述有不少合理因素,但其所谓“学”实际上就是“经术”,这正是当时乾嘉实证学风的文学反响。肌理说代表了多数朴学家的诗学观点,因而形成了一派“学人之诗”。27.理、事、情:叶燮认为“理”、“事”、“情”三者是审美客体、反映对象,也就是创作的客观条件。“理”是指事物的内在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根据,也就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自然之理”,要求描写生活的本质,要求诗人具有敏锐的目光和观察生活的能力。“事”是指客观事物按照自身规律的发展而呈现的具体面貌,创作必须通过具体可感的“事”来艺术地言“理”,寓“理”于“事”。“情”是指事物的情状,即特殊的客观属性。诗要有韵味和意境,就离不开描绘生动而形象的“情”。“理”、“事”、“情”三者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诗人的创作要反映生活,就必须透过现象写本质,以便闪现内在之“理”的光辉,但“理”又是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或活生生的情感来作艺术概括,寓“理”于“事”,是文学家区别于哲学、政治等家的重要艺术手段。而具体之“事”又必须按照生活本来的面目来表现,“情”的种种变化,又是立足于“事”、“理”之上的。28.《南词叙录》:(1)此书的作者是明代戏曲理论家徐渭。这也是宋元明清四代唯一一部较为系统地论述南戏的理论著作。(2)本书分“鄙见”(即理论批评)和“著录”(即戏曲篇名目录)两大部分。著录部分也包括对南戏脚色、科白等的简单记录。(3)此书热情扶持南戏,反对一味重北杂剧而轻视南戏;探讨了南戏的声乐特点,反对用宫调等成法约束南戏;提倡“本色”论,肯定南戏的优良传统,反对“以时文为南曲”的风气。29.童心说:(1)“童心说”是李贽文学理论的核心。所谓童心就是真心,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说,“童心”就是写出优秀作品的基本条件。(2)“童心说”具有很强的历史针对性,其意义在于:其一,锋芒直指盛行于世的假道学和假诗文,他把失却童心的根源归咎于儒家经典和程朱理学,要求文学创作要针砭现实、抒发衷情,这是对复古主义文学的有力批判;其二,提倡顺乎人的自然本性,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封建道德规范和理学的束缚,任凭个性和才情的自由发展,在文学创作上要表现真情实感,顺乎自然人性;其三,重视和倡导小说戏曲,他把《西厢记》和《水浒传》看作是“天下之至文”,并把小说戏曲看作是明代文学的代表,这是对传统文学观念的一个突破。30.“脂评”:(1)“脂评”是“脂砚斋评《石头记》的简称,《石头记》是《红楼梦》的初名。(2)在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有一群深相知赏的朋友,不仅熟悉和理解作者的创作方法和指导思想,而且力求在帮助作者总结其成功的艺术经验的同时,提高到理论上进行概括,具有指导创作和欣赏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红楼梦》的“脂评”。(3)“脂评”的作者是一个群体。他们的评点代表了当时小说界的一种新的理论认识。俞平伯把所有评语汇集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一书。31.《艺概》:(1)《艺概》是近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刘熙载的代表作,由《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个部分,大都涉及文学艺术方面的问题。(2)《艺概》在思维和方法上的特色就是“概”,即以较少的文字抓住关键的问题,从杂芜的现象中择其精要,通过概括、抽象,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获得关于文艺发展的规律性认识。(3)《艺概》的理论相当丰富,具有强烈的辩证法精神。32.《饮冰室诗话》:(1)梁启超的《饮冰室诗话》主要记载了关于“诗界革命”的一些理论主张。(2)《饮冰室诗话》就是一部专门收集和保留“诗界革命”的史料、评介其人物、剖析其得失、鼓吹其意义、集中地阐发改良派在诗歌方面的一系列主张的著作。(3)他从进化论的哲学基础出发,肯定了“诗界革命”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反对贵古贱今,诗歌的趋势是向前发展、不断进步的。肯定“诗界革命”的积极社会意义。33.古雅说:(1)王国维标举的“古雅说”是指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也就是文学创作的目的。(2)古雅说主要是从形式的角度提出的理论要求。王国维所谓古雅是与优美、宏壮相比较而存在,既要分离于优美、宏壮而成为艺术表现的形式,又要融合于优美、宏壮而成为艺术内容的原质。古雅说既指出了主体进行文学创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又指出了文学作品是如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其审美价值的问题。(3)“苦痛说”与“古雅说”是王国维检测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是“天才说”和“游戏说”的延续和深化。二、简答题:1.(1)强调文艺源于情感,并对文艺的情感特征作了多方面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倡“中和”之美。(2)认为大道由圣人表述于经典,因此圣人经典是文艺的最高典范,一切文艺应以儒家之道为指归。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2.(1)此说是扬雄在《法言·吾子》中提出的。(2)“丽以则”是他的创作原则,“丽”是对赋体形式风格上的要求,“则“是指儒家的法度和准则,实际上是要求作赋以明道。反对专事形式上的铺张而忽略内容上的针对性和其现实意义。(3)明道、征圣、宗经思想是此说的理论基础3.(1)先秦儒家与道家学说之对立互补,确立了我国古代文论的基本体系与框架,从而对文论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2)先秦思想家的重要文学见解在后世发展为文论的基本观点,如文质观、文德观与文学自然观等。(3)先秦两汉文论在方法论多有建树,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说与汉代对《诗经》、《楚辞》的比较批评,在批评方法上为后人导夫先路。4.(1)阴阳之道。阴阳学说把世界看成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在思维方式上启发了后人以对立划分的眼光去评析变化发展的事物。中国古代文论中许多矛盾对立的范畴如美丑、虚实、动静、形神等,都发轫于《周易》。而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等,则是《周易》辩证观念的投影。《周易》对世界本源之“道”的认识,也启发了后人对文学本体的探索。(2)观物取象。此说原是对《易》象起源的说明,但其揭示的认识过程,实际上启发了后世对文学创作规律和法则的探索。“观物”理论是古代文论“物感”说产生的基础。取象理论则涉及到文学想象和形象思维的某些特性。(3)通变入神。通是规律的继承,变是思想的日新,文学史上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文体的代有兴盛,都是通变理论的具体实现。“神”原指事物发展变化微妙难言的客观规律,严羽、司空图、王渔洋的理论对此都有所承传。(4)中和之美。《易》以世界的和谐统一位最高境界,由此生发了后世“中和”的美学观。孔子的“诗无邪”说、《礼记》的“温柔敦厚“说等,都受此影响。(5)观民生民。《易》表达了通过观察民风以正君道的思想,它启发了后代文学家提出“观风”和“风化”的艺术规范,鼓励文学创作去讽谏社会政治得失,从而促进古典批判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形成。(6)情见乎词。自《易》提出“情见乎词”之后,启发了后人讲究语言艺术如何与内在情理完美统一的问题。对情的规范和对这一规范的突破,构成了古代文论的重要内容。(7)言意之辩。《易传》认为言和意之间既有矛盾也有联系,言不尽意并不否定言可达意,但言可达意并不能详尽其意。言意的局限可通过“立象”来解决。庄子、陆机、刘勰的理论都深受其影响。这一审美趣味影响创作,形成了追求含蓄蕴藉、意出言外的风格长河。(8)言语枢机。《周易》强调语言运用,注重修辞,要求切合事理,反对矫情,对后代批评家讲究语言艺术有直接影响。(9)称名取类。“名”指事物名称,“类”指事物的异同。艺术创作的目的就是以有限的语言文字去涵盖无限的生活内容。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等即受此影响。(10)贲饰尚素。原意强调本真,但不排斥文饰,而是否定极饰灭真,体现了文饰与质素辩证统一的观点。此说对后世平淡的美学观念以及平淡与华饰的关系奠定了基础。5.(1)从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的关系看,《典论·论文》的产生既是文学创作的总结,又是文学创作经历建安的繁荣之后,要求理论指导的必然。它继承和发展了文学具有社会功能的理论,并发现了文学与经学的矛盾。肯定了文学的独立地位。(2)从思想上说,它突破了儒家传统的文学观念,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强调文学的抒情特征。6.(1)论文学的价值和作用。(2)论作家气质、个性与风格的关系。(3)文体论和文学批评论。7.(1)“文学自觉时代”到来的前提条件是文学与文人社会地位的提高。(2)具体表现有四:其一,把文学与立德、立功并列起来,把文学从经学中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艺术部门。其二,士人觉醒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强调作家主体意识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其三,写人写人生写人的内心世界,努力表现作家的自我意识。其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8.(1)提出文章“本同而末异”的观点。“本同”指文章的性质相同,“末异”指文章的风格特点不同。这是对传统“德本文末”说的提高。(2)他把文体分为四科八体,即有韵之文:铭、诔、诗、赋;无韵之笔:奏议、书论。认为不同文体各有其不同风格。(3)他提出了“诗赋欲丽”的主张,体现了对文学特点的认识的提高,也是魏晋文学观念的时代特点的反映。9.(1)曹丕把品人与评文结合起来,对当时文坛上存在的种种不良倾向,进行了批评,对建安七子进行了评价。(2)从“文人相轻”的角度立论,认为当时文坛上存在著“暗于自见”、“谓己为贤”的风气。(3)当时文坛也存在“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现象。(4)他以对比的手法对建安七子的长处和不足都作了比较客观的评论。10.(1)陆机根据自己的创作体会,并总结了前人创作与文学理论的经验,写作了《文赋》。(2)《文赋》论述了文学创作各个方面的问题,论述的中心是:意与物的关系;艺术想象的重要性;强调创作灵感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从理论上提出创新,反对抄袭;论述了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论述了自然景物之多变与文体多样性的关系;分析了文学创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常犯的几种毛病。11.(1)陆机总结了前人创作经验和自己的创作实践,把作家的艺术构思作为文学创作的中心。他要求作者突破常规,积极创新,创作出的作品有形象性,因而艺术构思对客观事物应该“穷形尽相”。(2)他具体论述文学创作中的构思与想象的关系是:开始时,要求沉思虚静,使构思时的想象自由飞翔。构思成熟时,作者主观情感鲜明,客观事物清晰。进入创作过程时,语言挥洒自如,想象超越时空。(3)陆机同时也认为,创作构思中的想象是随着情感和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的。12.(1)从文章剪裁论文意与文辞的关系,要求达到辞意双美。(2)要求通过警句来突出中心主题。(3)力避雷同,以求创新。(4)精美词句,以免平庸之讥。13.(1)防止篇幅狭小,缺乏音韵之美。即“清唱而靡应”。(2)防止美丑混合,文不调谐。即“应而不和”。(3)防止重词遗理,流于空泛。即“和而不悲”。(4)防止迎合时俗,格调不高。即“悲而不雅”。(5)防止清淡疏缓,缺乏趣味。即“雅而不艳”。14.(1)陆机认为,客观事物的多变决定了文体艺术风格的多样性。(2)作品风格的多样变化,又与作家艺术个性密切相关。(3)不同文体具有各异的风格要求,也是形成艺术风格多样性的原因之一。15.(1)《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体大思精的理论巨著,全书可分为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等。(2)总论也可称为“文之枢纽”,指从《原道》到《辨骚》五篇;文体论也可称为“论文叙笔”,指从《明诗》到《书记》二十篇;创作论和批评论合称“割情析采”,其中《神思》至《总术》十九篇为创作论,《才略》、《知音》、《程器》可称为批评论,《时序》、《物色》两篇兼而有之;《序志》篇相当于后序。(3)刘勰的文学思想以儒家经典为主,但也吸取了不少道家和佛家的思想。16.(1)《文心雕龙》有20篇专论文体,涉及文体34种,把当时出现的文体都论及了。(2)刘勰把所有文体分为“文”与“笔”两类。文是指偏向抒情言志、文学性较强的文体;笔是指学术性较强而又不重音韵文采的作品。体现了当时对文字作品文学性和非文学性的区分。(3)文体论部分的具体写法按照“原始以表末,释名以彰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的体例进行。具体地说,即叙述文体的源流演变,解释文体名称的内涵,选出某一文体的代表性作品,总结某一文体的写作要求。四者结合,形成了文体论史、论、评三者合一的写作特色。(4)刘勰的文体论全面总结了历代各种文体的写作经验,是刘勰全部文学理论的基石。17.(1)诗歌的本质特征及其产生根源。(2)五言诗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3)诗歌的艺术性及其批评的标准。(4)诗歌批评的方法及其批评实践。18.(1)钟嵘根据五言诗在刻画形象和抒写感情方面有着更好的表现功能,打破儒家传统的偏见,积极倡导五言诗的创作,充分肯定五言诗的历史地位。(2)他对从建安到刘宋时期的文人五言诗的发展历史作了具体论述,认为建安、太康、元嘉三个时期是高峰,并各以曹植、陆机、谢灵运三人为代表,尤其推崇建安诗歌,称之为“建安风力”。19.(1)致流别:探讨诗人的风格流派。他从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角度,以联系和比较的眼光,主要考察作家之间风格源流和前后影响关系。他认为五言诗有三个源头:《国风》、《小雅》、《楚辞》,并把每个诗人归纳到某一流派中。(2)品评利病:分析作品艺术的得失。在具体批评时,先对作品进行艺术分析,从形式和内容方面评论其优缺点,以为后人提供创作借鉴。(3)显优劣:评价作家的地位和成就。钟嵘把某一作家置于上、中、下三品中的某一品,给予一定的历史评价,其中最推崇的诗人是曹植。当然其中的一些品评,也有失当之处,如列陶潜为中品,列曹操为下品,就为后人非议。20.(1)陈子昂的诗歌革新是在隋代和初唐要求变革文风基础上的提高。(2)他的有关文学革新的主张主要见于《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一文。(3)他认为文学产生弊端的历史已很漫长,必须在复古的基础上上进行改革,才能引导文学正确的发展方向。(4)他要求以汉魏文学为学习对象,提倡有风骨的风雅之作,要求文学具有深厚的社会现实内容与明朗刚健的艺术风格。(5)他的“风骨”、“兴寄”等说,对于唐代诗歌和诗论的发展,搜具有深远的意义。21.(1)殷璠的诗歌理论主要见于他的唐诗选本《河岳英灵集》。(2)《河岳英灵集》选开元、天宝年间24位诗人200多首诗,他的选诗标准与序论评语代表了盛唐诗歌批评的特点。(3)他提倡古体与新声的结合,文与质的结合,建安风骨与太康声律的结合,推崇具有神情、兴象、风骨的作品。(4)总之,殷璠注重作家主体精神、气质情感,主张作品由情兴自然而生,提倡诗歌的形象美与意境美,及时从理论上肯定了盛唐诗歌。22.(1)强调作家要有真情实感,以展现胸中不平之块磊。(2)艺术上推崇高古雄浑、醇雅自然诗风,而批评六朝绮丽以及中唐的险怪风气。(3)他的诗歌主张主要见于《论诗绝句三十首》,在批评作家作品中显示他的论诗宗旨,史论结合。23.(1)唐人传奇的发展带来了小说观念的变化。(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认为唐人“始有意为小说”,即指小说理论观念自觉精神的萌芽。(3)唐代史官与文人的看法并不一致,史官求“实”,观念偏于保守传统;文人重“文”,更多从艺术创造方面着眼。(4)由于受到市民意识与传奇小说的影响,一些古文家如韩愈、柳宗元等也从理论上积极提倡古文小说。明确指出小说是一种具有特殊艺术本质的文学创作。24.(1)宋元白话小说相当兴盛,为小说理论的发展奠定了条件。(2)宋元出现了不少有影响的小说理论家,如洪迈、吴自牧、罗烨、刘辰翁等。(3)他们认为小说是一种有益于世的寓言寄托,它是艺术虚构与想象的结晶。并概括了小说的形象性及其感人的艺术特征,对小说艺术的内部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4)小说评点这一特殊的批评方式也在这一时期出现,开先河的是刘辰翁的《世说新语》评点。明清的小说评点即受其影响。25.简述皎然的“诗教”观。(1)皎然撰写《诗式》的目的就是总结经验,为诗歌创作和欣赏提供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原则。(2)他认为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和圣人的功德相似。此说当是受到当时复兴儒学的社会思潮的影响。(3)皎然虽重视诗教,但由于他是僧人,所以主要还是以出世的超然态度,重点论述诗歌的审美特质和规律的。美范畴,是作者和读者的中间环节和媒介。26.(1)复指复古,变指通变。复变,即继承与创新的关系。(2)皎然反对把诗歌纳入复古主义的道路,反对偷语偷意,主张巧于借鉴,合理偷势。(3)皎然主张自立创新,复古而能通于变,体现了文学发展的辩证规律。27.(1)文以明道(2)不平则鸣(3)气盛言宜(4)含英咀华,闳中肆外(5)务去陈言,文从字顺28.(1)苏轼继欧阳修之后,大力提倡诗文革新,要求文章具有丰富充实的思想内容和充沛的思想感情。(2)苏轼从强调文章内容充实的角度,提出“有意而言”的主张,“意”即指思想内容。(3)苏轼对文学作品的内容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即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充分发挥其讽谕和教育功能,以便对社会人生起到疗救的作用。(4)苏轼同时要求文学创作要反映人民疾苦,故其现实精神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对纠正当时文坛的不良创作倾向起到了重要作用。29.(1)“辞达”首先是由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提出的,意思是说文学作品中语言的运用只要达意就可以了,似乎对文采的要求不高,实际上孔子在其他地方是主张文质并重的。(2)苏轼则在《答王庠书》中从“文”的方面对孔子的“辞达”说作了调整和发挥。苏轼认为,所谓“辞达”是说文章要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要准确揭示客观事物的特征,所以辞达是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3)如何做到“辞达”?苏轼认为:首先要细心观察、深入研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客观事物的“理”;其次,要求充分调动艺术手段,准确、鲜明、生动地描绘客观事物。(4)苏轼虽重视“文”,但他同时也提倡朴实平和的文风。这反映了他的“辞达”理论比较全面而深刻,有力地指导了当时的文学创作。30.(1)苏轼把古代的形神理论引入文学领域,并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2)苏轼所谓“神”指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性。“神似”即要求艺术表现事物自然的、真实的、充满个性特点的风格面貌。(3)苏轼的传神论特别强调自然天成和任情率真。(4)苏轼在强调神及神似的同时,并不反对形似,而是把神似看作是形似基础上的更高层次。(5)苏轼的传神论不仅论画,而且论文,因而具有更加广阔的现实意义。31.(1)黄庭坚一方面重视诗文法度,要求创作符合规矩。学诗者要向古代优秀作家作品学习。(2)另一方面,黄庭坚又不满足于仅仅描摹古人,他要求通过博学古书和步古人作诗法则而进入诗歌创作法门,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后再摆脱法规的束缚,最终达到与规矩自然契合的理想境界。(3)黄庭坚的这一理论既方便初学者,也符合诗歌美学的要求,是应予肯定的。但他自己的创作实际上仍多讲究诗法,而且他主要以诗法影响后学。32.(1)陈师道是江西诗派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歌受黄庭坚影响,他的诗论与黄庭坚也有相同的一面,不赞成诗歌表现怨刺内容,积极主张学习杜甫诗歌的形式技巧和格律法规。(2)丰富和发展了江西诗派的理论,他认为学杜先要学黄,因为黄庭坚掌握了杜诗的规矩,而且黄庭坚的诗歌理论为学诗者开辟了捷径。(3)陈师道对黄庭坚内在的创新精神有很深的体会,并在理论上作了一定的改进和提高,他提出要在“立格、命意、用字”方面学习杜甫,而且在学习的同时要注意表现出自己的特色。(4)陈师道还注意从诗文文体的不同来评论作家。要求文学创作笔力雄健,不落俗套。追求“奇”和表现“奇”要出于自然。注意到诗歌与生活的关系,诗法与技巧的关系等,都有一定的理论价值。33.(1)吕本中所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对江西诗派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其论诗的主要目的是想纠正江西派末流机械学习黄庭坚的理论而出现的种种创作弊端。(2)针对江西派诗人固守定法的创作方式,吕本中提出“活法”说。所谓活法就是既符合创作法规的要求,又能出于规矩之外;既能使创作千变万化,又不违背规矩。简言之,活法即活用其法。“活法”对于江西诗派的创作无疑具有解放意义,但以法论诗,活法的意义也不免受到削弱。(3)吕本中认为,诗人对活法的把握必须通过“悟入”才能实现。“悟入”既须持久细心地领会,又须勤奋刻苦的学习锻炼。悟入还涉及灵感问题,吕本中认为灵感的产生一方面同外在条件的刺激相关,另一方面同艺术家的艺术思考有关。灵感要靠主体对客体现实的勤奋观察和敏锐把握,靠主体的刻苦思考。34.(1)相对忽视诗歌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虽然注意到唐诗中的一些现实性很强的作品,但未能明确从理论高度加以自觉提倡。(2)对于古代诗歌,他只肯定汉魏和盛唐诗歌,而对中晚唐及当代的诗歌,基本予以否定,缺乏历史发展的眼光。35.(1)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提出“文必秦汉,文必盛唐”,严守古法,模拟形式,基本上是从复古到拟古。何景明的思想略有不同,主张领会神情,临景结构,不妨形迹,较为通脱。总体上说,前七子掀起的文学复古运动,对“台阁体”和“理气诗”一类的诗歌,有一定的冲击和批判作用,但由于其理论和创作上的局限,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模拟,对文学的发展也带来了不良影响。(2)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他们在前七子的基础上,变本加厉地宣扬复古、拟古的主张,给文学发展带来了更消极的影响。36.(1)阳湖派出现于清代乾嘉时期,是桐城派的变种。其代表人物是阳湖(今江苏常州)人恽敬和张惠言,故称阳湖派。(2)他们不满于桐城派的贫瘠,追本求源,把向诸子百家学习作为起衰救弊的具体途径,实际也是一种传统古文自救的理论。37.(1)宗法盛唐,强调气格等复古主张;提出意象说、兴会说、妙悟说等诗歌理论。(2)谢榛的理论具有新变色彩,第一,意象说。他认为意象的特征是“妙在含糊”,意象的结构是“景媒情胚”,强调了情在意象中的核心地位;第二,兴会说。他把自然天机视为“兴”,把人工雕琢视为“力”,重“兴”而轻“力”,力求捕捉神往兴会的灵感,有“唯心”色彩;第三,妙悟说。妙悟即审美观照,谢榛要求对盛唐诗歌进行审美观照,从中理解和掌握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和技巧,提高自己的创作境界;同时要进行心灵观照,排除一切主客观的干扰,自由想象。38.(1)王世贞的诗歌理论主要见于《艺苑卮言》,在很多方面与李梦阳等人的观点相似。(2)王世贞的理论也有一些自己的特色,其一,取径较宽,主张广泛学习诗歌;其二,反对明显的模拟,主张在学习的基础上自出机杼。(3)王世贞论诗以格调为中心,他认为作者的才情,通过构思,形成音节,构成意境,诗格就体现在其中了。具体来说:一,格调与才思有关,因而是因人而异的,故格调不能简单套用;二,格调与艺术境界有关,,佳境就是一种成熟的艺术构思在适当的情况下的完美表现。39.(1)王夫之继承公安派和李贽等人的诗学理论,提出“诗以道情”的主张,“情”是诗歌最本质的特征,诗歌是请的载体,抒情、动情是诗歌最根本的美学特征。这是对宋明程朱理学在观念、性质上混淆文学与学术著作区别的澄清。(2)王夫之在“诗以道情”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情”是“性之情”,将“性”与“情”融于一体。认为“情”与“性”是统一的,离开了“性”,“情”也就无从谈起。而“性”即是“理”体现于人而显示出的热点规律和本质,把诗歌的言情与主理结合起来。(3)王夫之有关“情”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既是人们独特的心理情绪,又与伦理道德密不可分,“情”中有“欲”,也有对时政得失的品评和感受在内。因此他主张诗歌要“有血性有真情”,强调诗歌应该表现积极、健康的真情,个人感情应与社会伦理、道德相统一40.(1)王夫之认为文学创作的统帅是“意”,“意”是整个作品的灵魂。(2)王夫之所谓“意”不是指抽象的意理,而是指积淀着理性的自发情意。他认为只有艺术技巧与内在情意浑然一体时,才是“以意为主”。(3)王夫之在提倡“以意为主”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势”在创作中的作用。“势”是指诗歌创作中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是非自觉的隐含思理、支配情意运动的自然趋势或法则。他强调“势”要成为“意”中的神理,追求诗歌的自然化工之美,主张形神合一,以神似为主。41.(1)所谓“本原”是指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或存在依据。叶燮探索诗歌本原,力图阐释文学与现实的关系等根本问题。(2)叶燮首先提出“感触起兴”的原则,认为文学创作中的灵感,来自诗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观察和感兴。(3)其次他向诗人提出“格物”的要求,强调客观生活对创作主体的作用,要求诗人必须熟悉生活,反映现实。(4)叶燮所谓本原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生活尚有距离,在其他地方,他仍无法完全摆脱儒家“宗经”观念的束缚。有其时代的局限性。42.(1)创作论是叶燮《原诗》的理论核心。他认为创作必先端正态度,因为创作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情。他把创作概括为四个过程:基础、取材、匠心、文辞,而以基础最为重要。(2)叶燮重点探讨了创作的规律问题,即审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条件及原理。他把“理”、“事”、“情”三者作为审美客体和反映对象,也就是创作的客观条件;而把“才”、“胆”、“识”、“力”作为创作的主观条件,四者之中,以“识”为先。认为客观的“理事情”必须通过主观的“才胆识力”来表现。(3)在创作思维规律方面,第一次把“形象”与“思维”结合起来讨论,认为创作思维具有特殊的规律,不能自然主义地实写生活中的“理事情”,创作思维要以“情”为主,但并不绝对排斥逻辑思维,而是彼此渗透,情理融合,要积极调动多种艺术手段,着重于艺术境界的创造。43.(1)关于创作思维规律的探索是叶燮《原诗》的重要内容,他明确提出了“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的主张,第一次把“形象”与“思维”结合起来讨论,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形象思维”的概念非常接近。(2)叶燮认为创作思维与一般逻辑思维不同,具有特殊的规律。(3)他要求“泯端倪而离形象”,不是说无需形象,而是说不能自然主义地实写生活中的“理、事情”。(4)创作思维要“以情为主”,融化在具体的艺术之中,但“情”必须合乎“理”,所以那些充满感情色彩的理智议论,也可以进入创作并加以艺术化,创作思维与逻辑思维之间是彼此融合,情理合一的。(5)要积极调动想象、夸张等多种艺术手段,着重于艺术境界的创造。44.(1)叶燮在重点阐述文学的原理的同时,也以此原理作为依据,对具体的作家作品作了批评,并通过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理论原理是否正确可行。(2)叶燮文学批评论的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建立一般的批评原理及标准;其二是对历代作家作品进行具体分析评价。(3)叶燮认为文学批评十分重要,文学需要在批评批评中进步。同时叶燮认为,文学批评是极其严肃的事情,他对于当时文学批评界的盲目崇拜、把批评作交易等不良风气作了抨击。(4)叶燮在具体批评时,注意辩证地分析问题,在讲究实际的同时,又深刻全面。45.(1)创作理论是王渔洋神韵说的核心,他要求时刻紧扣读者的欣赏规律来谈创作,特别强调诗歌要能给读者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2)所谓“味外味”,是指读者在鉴赏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从诗中获得的、来自诗中而又超越诗歌本身、指向诗外的一种审美体验。从创作角度来说,味外味就是诗歌传达给读者的一种含蓄蕴藉、悠长持久的韵味或快感。(3)创造诗歌味外味的途径有:其一,伫兴而就,要等待构思阶段的灵感状态的来临;其二,笔墨精练,诗歌创作只需将一些具有特征的“点“或细节点染出来,其余留给读者自由想象;其三,不著议论,要求诗歌语言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反对在诗中直接议论说理;其四,象外之象,诗歌的意象能蕴含多层意味,而且作者的主观倾向性并不明显表露出来,王渔洋在赋比兴三种意象构成方式中,尤其重视”赋“所构成的意象。46.(1)浙西词派以龚翔麟选刻的《浙西六家词》而得名,其理论渊源于宋代的张炎和清代的曹溶,创始人为朱彝尊,编有《词综》一书,主要盛行于康、雍、乾、嘉四朝。(2)推尊词体,提高词体的文学地位。他们认为,词表面上写闺房儿女之言,实际上传达着风骚的旨意,强调词体的独立地位。(3)要求词意雅正,格律谨严,以谨严的格律形式来表现封建士大夫的思绪情趣。把雅正作为文学发展的方向,反对俚俗,努力表现封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4)宗法南宋,推崇姜夔、张炎的词风。这也是浙西词派尚雅的必然反映。(5)浙西词派在提高词体、推崇雅正词风方面有独特的贡献,对于廓清当时粗俗词风起到了规范和遏制作用,但其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过于狭窄的规定,也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而最终为为常州词派所取代,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47.(1)常州词派发轫于嘉庆初年,大畅于道光时期,影响直至近代而不息。张惠言为此派宗师,他与弟弟张琦编有《词选》,为常州词派的理论范本。(2)推尊词体,扩充词体的社会意义。常州词派注重词体的艺术本质及社会功能,认为词与诗一样同属正宗文学之列,强调词除了表现封建士大夫的忠爱之情和“不遇”之感之外,也应表现重大社会政治历史内容和相关的思想情感,加入了明显的时代生活内容。(3)强调比兴寄托,注意探索词体的艺术特征与审美规律。张惠言谈比兴多依经立论,主张“意内言外”,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寄寓在语言之外。周济则从词的审美规律方面提出“有寄托入,无寄托出”的见解。(4)以比兴寄托作为区分正变的重要标准,对唐宋词的发展历程进行比较系统的清理,并为初学者指出问途词学的路径。张惠言以儒家诗教为指导,把词的发展分为唐、五代、北宋、南宋几个阶段,认为唐代是正,其后为变,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复古主义倾向。周济则在《宋四家词选》一书中为初学者指明学词路径:问途碧山,历梦窗、稼轩,以还清真之浑化。(5)常州词派直接针对阳羡和浙西词派的流弊而起,这是时代和词体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他们以儒家诗教为指导,始终未能逾越封建道德规范。对比兴寄托的理解也时时流于教条,表现出常州词派以经说词的明显弊端。48.(1)李贽号卓吾,具有鲜明的叛逆性格和尖锐激烈的异端思想,代表了下层士人及新兴市民阶层的要求。著有《焚书》、《续焚书》等,曾评点《西厢记》、《水浒传》等戏曲小说多部。(2)李贽文学理论的核心就是“童心说”。所谓童心就是真心、初心。这是针对假道学和假诗文而言的,提倡顺乎人的自然本性,并以此作为倡导小说戏曲的理论基础。(3)李贽关于小说的理论主要集中在评论《水浒传》上,他明确肯定了《水浒传》“发愤之所作”的精神,拟之如《史记》。他在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基础上,扩展了书法怨愤的蕴含,重在忧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和忠义英雄的揭竿呐喊,超出了此前“立言传世”的意思。同时,他的这一说法是针对封建社会不合理的黑暗现实而言的。(4)通过对《水浒传》的具体评点,对《水浒传》的性格论、真实论、技巧论等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并对此后的小说评点及小说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9.(1)毛宗岗与其父亲毛纶共同完成了《三国演义》的修订与评点,他们的小说理论主要表现在《读三国志法》一文中。(2)重视人物形象的类型特点。他们认为《三国演义》的成就之一,就是把三国人物“写来各各出色”,特别是成功地刻画了诸葛亮、关羽、曹操三个主要人物的多种性格和才能的特点,并注意通过具体的情节和复杂的环境来多方面表现。(3)总结艺术形象塑造的经验。首先,《三国演义》的作者善于从尖锐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可刻画人物形象;其次,《三国演义》的作者善于在刀光剑影中运用以少胜多的手法来刻画英雄;第三,毛宗岗父子还精心总结了用“正衬”、“反衬”以塑造英雄人物的方法。(4)强调作家与时代的关系。他们认为有了三国时期的“奇局”,才有演三国的“奇手”。把作品中人物的个性、命运和情节的错综复杂,同那一段特定时期风云变幻的历史生活结合起来,阐明了作家“奇手”与时代“奇局”的关系。(5)概括了艺术结构的方法。毛氏父子第一次在小说理论中使用“结构”这一概念,认为小说结构要参照和依据自然和社会整体统一的规律,以创造出情节真实合理、人物活泼生动、主题鲜明突出的历史小说。主要结构之法有二:其一,首尾大照应,中间大关锁;其二,联络起结关目,尽变错综文势。50.(1)毛宗岗与其父亲毛纶共同完成了《三国演义》的修订与评点,他们关于塑造艺术形象的理论主要表现在《读三国志法》一文中。(2)《三国演义》的作者善于从尖锐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可刻画人物形象。毛宗岗认为,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矛盾冲突越尖锐激烈,就越能鲜明地显示人物性格。(3)《三国演义》的作者善于在刀光剑影中运用以少胜多的手法来刻画英雄。毛宗岗认为,英雄人物难处越多,矛盾越尖锐;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则形象也就越鲜明。(4)毛宗岗父子还精心总结了用“正衬”、“反衬”以塑造英雄人物的方法。毛宗岗认为,“正衬”比“反衬”具有更好的艺术效果。描写英雄人物,“反衬”可以使形象突出鲜明,而“正衬”则能给人以更高更美的层次感。51.(1)毛氏父子第一次在小说理论中使用“结构”这一概念,认为小说结构要参照和依据自然和社会整体统一的规律,以创造出情节真实合理、人物活泼生动、主题鲜明突出的历史小说。(2)毛氏父子概括的结构之法主要有二:其一,首尾大照应,中间大关锁,“照应”和“关锁”指的是文意、情节的前后连贯,环环相扣,旨在使全书结构完整,天衣无缝,以增强作品情节的真实合理性;其二,联络起结关目,尽变错综文势,“关目”即作品的中心事件,“文势”则指故事情节连断,“关目”可细分为全部大关目、半部大关目和人物大关目等类型。作家在安排情节结构过程中,需要先确立各种关目,再围绕这些关目一线贯穿,层层展开;且又需连、断相宜,变换节奏,做到张弛有致,最大限度地调动读者的欣赏兴趣,使小说结构发挥更强烈的艺术功能。52.(1)张竹坡,原名张道深,竹坡为其号,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其小说理论主要见于他的《金瓶梅》评点。他是第一个对《金瓶梅》作全面分析并自成体系的批评家。他的评点将书前五篇专论、读法、回评、夹批、眉批等融为一体,使小说评点的形式达到成熟,为古典小说理论批评作出了独特贡献。(2)否定《金瓶梅》“淫书说”,肯定其为“世情书”、“泄愤书”。张竹坡完全肯定《金瓶梅》的价值,包括其中的性描写,把它提到与《史记》同等的地位,高度赞扬了它的思想艺术价值,激烈抨击了“淫书论”者,认为其中的淫秽文字是出于情节和塑造人物性格的需要,作者寓有深意,是“泄愤”书,与作者的不幸经历分不不开。作者暴露西门庆丑恶嘴脸和无耻行径的同时,暗喻着作者强烈的愤恨之情,并由西门庆一人一家而牵连整个国家社会,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3)论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金瓶梅》是以家庭生活为主的“世情小说”。张竹坡在评点中肯定了《金瓶梅》的写实成就,特别是在艺术真实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他要求把《金瓶梅》当“文章”看,而不能当“事实”看,即要用艺术真实的眼光来衡量作品,不能把作品当里流水账,以区别于生活真实。所以他要求作者深入观察生活,并且展开想象,“专在一心”。(4)论典型人物性格的塑造。张竹坡认为《金瓶梅》塑造的人物具有性格化的特点,作者擅长运用对比和在人物的彼此关系中刻画人物,在同一事件、场景中,写出人物的不同反应,并注意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来体现人物的性格。张竹坡概括的新方法主要有二:其一是出神入化的白描手法,即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人物的动作和风貌;其二是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张竹坡说“读《金瓶》须看其大间架处”即是此意。(5)张竹坡还总结了《金瓶梅》在结构完整复杂上所取得的成就。53.(1)梁启超关于“诗界革命”的理论主张,主要见于《夏威夷游记》和《饮冰室诗话》。(2)肯定“诗界革命”的积极社会意义。他的《饮冰室诗话》就是一部专门收集和保留“诗界革命”的史料、评介其人物、剖析其得失、鼓吹其意义、集中地阐发改良派在诗歌方面的一系列主张的著作。他从进化论的哲学基础出发,肯定了“诗界革命”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反对贵古贱今,诗歌的趋势是向前发展、不断进步的。(3)总结了“诗界革命”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指明努力的方向,认为“新意境”、“新语句”、“旧风格”三者具备,是新诗歌的最高境界。此论主要见于他的《夏威夷游记》。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和“新理想”是梁启超诗论的核心。所谓“新意境”、“新理想”,是指诗歌的思想内容方面。具体是:其一,近代的哲学观念和社会理想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一些内容;其二,爱国、尚武、要求变革等内容。(4)梁启超在形式变革方面找不到出路,所以提出“诗界革命”是“革其精神”,而“非革其形式”。所以他对以“新语句”入诗,既表示赞同,又反对简单套用西方语汇。他把黄庭坚作为“诗界革命”成功的典范。54.(1)此论见于梁启超的《夏威夷游记》。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和“新理想”是梁启超诗论的核心。所谓“新意境”、“新理想”,是指诗歌的思想内容方面。具体是:其一,近代的哲学观念和社会理想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一些内容;其二,爱国、尚武、要求变革等内容。(2)梁启超总结了“诗界革命”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指明努力的方向,认为“新意境”、“新语句”、“旧风格”三者具备,是新诗歌的最高境界。(3)梁启超在形式变革方面找不到出路,所以提出“诗界革命”是“革其精神”,而“非革其形式”。所以他对以“新语句”入诗,既表示赞同,又反对简单套用西方语汇。他把黄庭坚作为“诗界革命”成功的典范。55.(1)“文界革命”的口号是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评价日本政论家德富苏丰的著作时提出的。所谓“文”是指广义的散文。(2)猛烈抨击旧文体。梁启超认为旧文学是阻碍新文学的发展的,所以他对桐城派八股文作了大力抨击。(3)提倡新文体。他要求摆脱僵死的古文,使文章的写作走上通俗的口语化的道路,把“言文一致”的理论运用于实践。他认为文学进化的关键就是“由古语之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4)梁启超虽然并提“传世之文”和“觉世之文”,但他更提倡的却是“觉世之文”,他变革文体的目的就是要为维新改良的舆论宣传,提供一个有力的工具。(5)梁启超的“文界革命”理论和实践是符合文学发展的规律的,实际上开启了近代白话文运动的先声。56.(1)“小说界革命”的口号是梁启超1902年提出的。其主要理论见于《译印政治小说序》、《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等篇。(2)强调小说的社会政治功用,提高小说的地位。他提出“小说为国民之魂”的口号,明确把小说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政治目的联系起来,要求小说为政治改良服务。突破了中国传统以诗文为正宗的观点。梁启超还提出了“新小说”的命题,认为“古今日欲改良政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小说一方面可以展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揭示历史发展的过程和趋势;另一方面可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对社会生活的评价,宣扬维新思想,对民众起到认识和教育作用。总体上说,梁启超夸大了小说的作用,而对小说本身的艺术特点不够重视。(3)为了充分发挥小说的社会政治作用,梁启超对小说的本质和特点作了探讨。他认为小说的特点不仅在于“浅而易解”、“乐而多趣”,而在于它能满足人们超越有限的现实世界,沉浸于作家所想象创造的艺术世界中,开拓眼界,广阔心胸,在阅读小说中,读者的潜能获得一种替代性实现;小说把生活变成了人们观照的对象,读者在这里咀嚼人生,品味生活,加深对于生活现象和本质的认识。具体来说,梁启超认为小说对读者有四种艺术感染力,即熏、浸、刺、提。注意到审美欣赏的心理艺术,体现了小说的审美特征。(4)梁启超不仅重视小说的政治教化功能,而且揭示了小说的艺术特点,对我国小说理论的发展和深化,产生了促进作用。57.(1)关于文艺创作的起源,王国维提出天才说和游戏说。天才是文学创作主体内在于自身又外化于创作的一种人格力量和历史道德感,是文学创作起源的精神特质;游戏说要求主体摆脱现实的物质利益,去追求独立自在的精神自由。(2)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王国维提出苦痛说。苦痛说要求主体在对苦痛的深刻体悟中,对生活本质进行观照与反思,实现主体自我的升华与解脱,实际是主张创造能疗救社会和人性的文学作品。(3)文学的审美特征,王国维提出境界说。境界说是王国维文学思想的核心,文学创作的关键在于境界的创造,境界是真景物与真感情的辩证统一和生动的艺术表现。(4)王国维文论思想来源于两条线索:其一是对西方哲学美学思想的精微细致的把握;其二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玲珑剔透的剖析。58.(1)王国维创作起源“天才说”主要来源于康德和叔本华的文艺美学思想。(2)天才说的主要内容是:其一,只有天才才能表现宇宙人生的真理和难以捉摸的意境;其二,天才认知世界的方法是与被观察的事物保持距离,以获得充足的审美效果;其三,天才与常人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意志”方面,天才大小与智利意志成比例,苦痛大小与天才成比例。(3)王国维把“天才”人格化,既承认主体的天才对认知、反映现实世界的重要作用,又高扬天才的主体敢于融“无限之动机”(个别理性)与“民族之道德”(普遍理性)为一体,这是王国维对“天才”的哲学规定。(4)王国维把这种经过内心体验而创新的“天才说”,深刻地运用于自己的文学批评中。既肯定“天才”的重要作用,又强调后天的修养和锤炼。天才和人格都是创造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的动因。(5)总体上说,天才是文学创作主体内在于自身又外化于创作的一种人格力量和历史道德感,是文学创作起源的精神特质。59.(1)王国维的“游戏说”受到康德、席勒、斯宾塞等人的影响。(2)王国维要求主体必须摆脱现实的物质利益而去追求自由自在的精神游戏活动,并且对自身的感情及所观察的事物进行摹写,才能称之为文学。强调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要求主体把自己的精神意志对象化于文学创作。(3)游戏说的立足点有二:其一是直观论,王国维认为直观是真正的知识,可以解决使主体精神超然于利害之外的问题;其二是指出传统文学创作之弊,他一方面否定了我国传统文学的创作目的、方法和题材,另一方面希望文学主体去创作真正的“纯文学”。(4)王国维游戏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学的深层次思考和反叛,是一种解决主体精神自由并进行创作的理论,因为游戏就是一种精神自由的象征。游戏说与天才说是王国维阐释文学创作起源的两大理论。60.(1)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也就是文学创作的目的。在这一问题上,王国维标举“苦痛说”和“古雅说”。(2)苦痛说主要是从内容的角度要求主体在对苦痛的深刻体悟中,对生活本质进行观照与反思,实现主体自我的升华与解脱,实际是主张创造能疗救社会和人性的文学作品。(3)古雅说主要是从形式的角度提出的理论要求。王国维所谓古雅是与优美、宏壮相比较而存在,既要分离于优美、宏壮而成为艺术表现的形式,又要融合于优美、宏壮而成为艺术内容的原质。古雅说既指出了主体进行文学创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又指出了文学作品是如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其审美价值的问题。(4)“苦痛说”与“古雅说”是王国维检测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是“天才说”和“游戏说”的延续和深化。三、论述题:1.(1)首先从人的立身处世来讨论诗歌和礼乐。认为诗乐具有教育作用,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同时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发挥其社会功能。(2)其次论文学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了“兴观群怨”之说。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2.(1)孔子以“善”和“质”表示文艺的内容,以“美”和“文”表示文艺的形式。“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是孔子认为的形式和内容的理想关系。它与“中和”之美的关系非常密切。(2)“尽善尽美”是在评论音乐时提出的,“文质彬彬”是在论述人的伦理品德和品质时提出的。但二说都被引申为文学与形式关系的论述。(3)孔子不仅要求文学的内容真实可信,而且要求形式美赡巧妙,总体上是文质并重。3.(1)《毛诗序》继承了《尚书》、《荀子》、《庄子》等关于“诗言志”的有关观点和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观点,并有所发挥。(2)《毛诗序》第一次把“情”与“志”联系起来,体现了作者对文学艺术情感特性的重视,为后人对于诗歌的本质特点的认识奠定了重要基础。(3)《毛诗序》对“情”的肯定是有限度的,它要求以封建的“礼义”道德规范来约束“情”,也就是说,“情”要受到“志”的规范。“情”与“志”相比,情始终是第二位的。《毛诗序》的这一观点明显带有封建时代统治思想的印记。4.(1)《毛诗序》继承了孔子“兴观群怨”的观点,进一步在理论上明确了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形式:“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风刺上”。(2)在这两种形式中,《毛诗序》偏重“上以风化下”的教化作用,并把文艺的教化作用看作是文艺的根本目的。(3)《毛诗序》同时也认为:下层百姓在穷苦无告时,也可以诗歌“刺上”。但“刺上”是有条件的,要求“主文而谲谏”,即用隐约的言辞劝谏而不直言其过失,注意方式方法,以维护统治者的尊严。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巩固封建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对后代现实主义创作和理论都形成的一定的影响。(4)《毛诗序》同时认为,诗歌是社会政治的反映,所以从一个时代的诗歌,也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政治得失。5.(1)提倡文“为世用”是王充论述文学的社会作用的重要内容。原文见于《自纪》篇。(2)所谓文“为世用”,就是要求文学必须有益于世,必须对社会产生好的作用。(3)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就是劝善惩恶,教化人民;第二,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教育作用,而且还有认识作用。(4)此说还包括文学要为君王歌功颂德的内容在内。虽事出有因,但亦不无弊端。6.(1)曹丕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关于文学价值和作用的理论,并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2)他把文章看成是“经国之大业”,即治理国家的伟大事业。(3)他认为文章是“不朽之盛事”,是可以流传千古、留名千古的事业。(4)文章的功能与人之生死、荣乐相比,是无穷的,也更为重要。(5)曹丕把文章的地位提得如此之高,正是建安时代文学创作新气象的反映,也是文学自觉、文学观念逐渐明确的表现。7.(1)陆机认为文学创作前,应具备三种要素:其一、观察万物;其二、阅读古籍;其三、抱有高尚廉洁的志向。(2)观察万物主要是为了获得创作素材和想象力,要求通过现象看到本质;阅读古籍主要用以提高写作水平;崇高的志向主要是用以指导文学创作。(3)陆机既重视作者主体作用,也重视客体的感触激发;既重视作家创作思想,也重视表现思想的技巧。8.(1)六朝的一些音韵学著作已发现了汉字字音的五声,以及反切等注音方法。(2)南朝受佛经转读和梵文拼音的影响,又发现了汉语四声。陈寅恪的《四声三问》一文对此作了发明。(3)四声的发现和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