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实用版课件_第1页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实用版课件_第2页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实用版课件_第3页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实用版课件_第4页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实用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1优选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优选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2致病性的影响因素1、毒力2、侵入数量3、侵入门户细菌的致病性侵袭力(1.菌体表面结构、2.侵袭性酶类)毒素(外毒素、内毒素)致病性的影响因素1、毒力细菌的致病性侵袭力(1.菌体表面结构3菌毛、粘附素毛发样突出物荚膜类荚膜物质细胞壁结构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胶原酶等1侵袭力粘附作用抗吞噬抗杀菌利于细菌毒素扩散一、细菌的毒力菌毛、粘附素荚膜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1侵袭力粘附作用抗吞噬4粘附是细菌引起感染的首要条件细菌黏附于宿主组织粘附是细菌引起感染的首要条件细菌黏附于宿主组织5不吞噬不完全吞噬抗吞噬抗杀菌不吞噬不完全吞噬抗吞噬6透明质酸酶链激酶(溶纤维蛋白酶)链道酶(DNA酶)侵袭性酶利于细菌毒素扩散透明质酸酶链激酶(溶纤维蛋白酶)链道酶(DNA酶)侵袭性酶7内毒素外毒素生理病理变化2、毒素内毒素生理病理2、毒素8毒性作用毒性强毒性较弱A群链球菌致热外毒素猩红热A群链球菌致热外毒素猩红热——血小板、纤维蛋白减少毒素(外毒素、内毒素)激活凝血机制,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凝血系统发生连续反应形成微血栓,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凝血使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减少内源性感染:多为条件致病菌感染病原菌要使感染获得成功,需要足够的数量。区别要点外毒素内毒素部分革兰阴性菌死亡后亦可性毒害作用,引起素毒性反应化学性质蛋白质脂多糖神经毒素破伤风梭菌痉挛毒素破伤风毒素(外毒素、内毒素)释出。——血小板、纤维蛋白减少引起纤维蛋白溶解,血管内凝血又被溶解外毒素2、化学成分:蛋白质,不耐热,易被热、酸、蛋白酶分解破坏。3、抗原性:强,可经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4、致病作用:毒性强;对组织器官有高度选择性;引起特有临床症状。1、来源:多由革兰阳性菌合成释放,部分革兰阴性菌死亡后亦可释出。毒性作用毒性强9肠毒素霍乱肠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肉毒毒素A:活性亚单位B:结合亚单位可提纯制疫苗外毒素分子结构:A-B模式肠毒素A:活性亚单位外毒素分子结构:A-B模式10抗毒素(antitoxin)的使用原则●早期●足量●防过敏↓

治疗↓

抗毒素→类毒素→抗毒素

预防外毒素2.1外毒素抗毒素(antitoxin)的●早期●足量●防过11细菌的外毒素

类型细菌名称引起疾病神经毒素破伤风梭菌痉挛毒素破伤风肉毒梭菌肉毒毒素肉毒中毒细胞毒素白喉棒状杆菌白喉毒素白喉葡萄球菌TSST-1毒性休克综合征表皮剥脱毒素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A群链球菌致热外毒素猩红热肠毒素霍乱弧菌肠毒素霍乱大肠埃希菌(产毒型)肠毒素腹泻产气荚膜梭菌肠毒素食物中毒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细菌的外毒素类型细菌12

①发热反应

内毒素刺激巨噬细胞等,使之产生内源性致热原,后者再作用于宿主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促使体温升高发热。

2.2内毒素的作用②白细胞反应早期白细胞下降,1-2h上升①发热反应内毒素刺激巨噬细胞等,使之产生内源性致热原,13

③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活性介质使小血管功能紊乱而微循环障碍静脉血流量减少---血压下降---组织灌注不足缺氧,酸中毒甚至休克③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血压下降14④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激活凝血机制,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凝血系统发生连续反应形成微血栓,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凝血使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减少

——血小板、纤维蛋白减少内毒素激活和促进纤维酶系统,引起纤维蛋白溶解,血管内凝血又被溶解

——皮肤粘膜出血点淤血或内脏出血④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凝血使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减少15病原菌要使感染获得成功,需要足够的数量。度选择性;链激酶(溶纤维蛋白酶)凝血使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减少——血小板、纤维蛋白减少内源性感染:多为条件致病菌感染素,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早期白细胞下降,1-2h上升化学性质蛋白质脂多糖稳定性60~80℃180℃

30min被破坏2-4h才被破坏葡萄球菌TSST-1毒性休克综合征区别要点外毒素内毒素大肠埃希菌(产毒型)肠毒素腹泻可提纯制疫苗表皮剥脱毒素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抗原性强。部分革兰阴性菌死亡后亦可肉毒梭菌肉毒毒素肉毒中毒↓

治疗2、化学成分:蛋白质,不耐热,易被热、内毒素与外毒素主要区别来源主要G+分泌

G-细胞壁成分

裂解后释放区别要点外毒素内毒素化学性质蛋白质脂多糖稳定性60~80℃180℃

30min被破坏2-4h才被破坏毒性作用毒性强毒性较弱对组织器官有选择各种细菌内毒性毒害作用,引起素毒性反应特殊临床症状大致相同抗原性强。外毒素经甲弱。不能用甲醛

醛脱毒成类毒素脱毒成类毒素病原菌要使感染获得成功,需要足够的数量。内毒素与外毒素主要区16病原菌要使感染获得成功,需要足够的数量。一般情况下,细菌的毒力越强,引起感染所需的菌数就越少。二、细菌的侵入数量病原菌要使感染获得成功,需要足够的数量。二、细菌的侵17合适的侵入途径是完成感染的必要条件。病原菌的侵入与定居部位,与引起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有关。三、细菌的侵入部位合适的侵入途径是完成感染的必要条件。三、细菌的侵18呼吸道性接触创伤感染消化道昆虫叮咬输血等泌尿道侵入途径呼吸道性接触创伤感染消化道昆虫叮咬输血等泌尿道侵19感染的种类与类型感染来源外源性感染: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病人带菌者病畜和带菌动物内源性感染:多为条件致病菌感染感染来源于自身体内或体表一、根据感染的来源感染的种类与类型感染来源外源性感染:病人带菌者病畜和带菌动物20感染来源于自身体内或体表A群链球菌致热外毒素猩红热区别要点外毒素内毒素③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表皮剥脱毒素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毒性作用毒性强毒性较弱素,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稳定性60~80℃180℃

30min被破坏2-4h才被破坏化学性质蛋白质脂多糖肉毒梭菌肉毒毒素肉毒中毒葡萄球菌TSST-1毒性休克综合征菌体表面结构、2.毒素(外毒素、内毒素)——血小板、纤维蛋白减少表皮剥脱毒素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凝血使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减少引起纤维蛋白溶解,血管内凝血又被溶解神经毒素破伤风梭菌痉挛毒素破伤风性毒害作用,引起素毒性反应区别要点外毒素内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神经毒素破伤风梭菌痉挛毒素破伤风凝血使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减少凝血使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减少早期白细胞下降,1-2h上升对组织器官有选择各种细菌内毒释出。部分革兰阴性菌死亡后亦可A群链球菌致热外毒素猩红热毒素(外毒素、内毒素)细胞毒素白喉棒状杆菌白喉毒素白喉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表皮剥脱毒素烫伤样皮肤综合征表皮剥脱毒素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区别要点外毒素内毒素毒性作用毒性强毒性较弱毒性作用毒性强毒性较弱抗原性强。①发热反应内毒素刺激巨噬细胞等,使之产生内源性致热原,后者再作用于宿主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促使体温升高发热。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创伤)血液人畜共患疾病的传播(虫媒传播)性传播——性传播性疾病(sexuallytransmitteddiseases,STD)二传播方式与途径感染来源于自身体内或体表性毒害作用,引起素21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22优选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优选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23致病性的影响因素1、毒力2、侵入数量3、侵入门户细菌的致病性侵袭力(1.菌体表面结构、2.侵袭性酶类)毒素(外毒素、内毒素)致病性的影响因素1、毒力细菌的致病性侵袭力(1.菌体表面结构24菌毛、粘附素毛发样突出物荚膜类荚膜物质细胞壁结构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胶原酶等1侵袭力粘附作用抗吞噬抗杀菌利于细菌毒素扩散一、细菌的毒力菌毛、粘附素荚膜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1侵袭力粘附作用抗吞噬25粘附是细菌引起感染的首要条件细菌黏附于宿主组织粘附是细菌引起感染的首要条件细菌黏附于宿主组织26不吞噬不完全吞噬抗吞噬抗杀菌不吞噬不完全吞噬抗吞噬27透明质酸酶链激酶(溶纤维蛋白酶)链道酶(DNA酶)侵袭性酶利于细菌毒素扩散透明质酸酶链激酶(溶纤维蛋白酶)链道酶(DNA酶)侵袭性酶28内毒素外毒素生理病理变化2、毒素内毒素生理病理2、毒素29毒性作用毒性强毒性较弱A群链球菌致热外毒素猩红热A群链球菌致热外毒素猩红热——血小板、纤维蛋白减少毒素(外毒素、内毒素)激活凝血机制,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凝血系统发生连续反应形成微血栓,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凝血使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减少内源性感染:多为条件致病菌感染病原菌要使感染获得成功,需要足够的数量。区别要点外毒素内毒素部分革兰阴性菌死亡后亦可性毒害作用,引起素毒性反应化学性质蛋白质脂多糖神经毒素破伤风梭菌痉挛毒素破伤风毒素(外毒素、内毒素)释出。——血小板、纤维蛋白减少引起纤维蛋白溶解,血管内凝血又被溶解外毒素2、化学成分:蛋白质,不耐热,易被热、酸、蛋白酶分解破坏。3、抗原性:强,可经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4、致病作用:毒性强;对组织器官有高度选择性;引起特有临床症状。1、来源:多由革兰阳性菌合成释放,部分革兰阴性菌死亡后亦可释出。毒性作用毒性强30肠毒素霍乱肠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肉毒毒素A:活性亚单位B:结合亚单位可提纯制疫苗外毒素分子结构:A-B模式肠毒素A:活性亚单位外毒素分子结构:A-B模式31抗毒素(antitoxin)的使用原则●早期●足量●防过敏↓

治疗↓

抗毒素→类毒素→抗毒素

预防外毒素2.1外毒素抗毒素(antitoxin)的●早期●足量●防过32细菌的外毒素

类型细菌名称引起疾病神经毒素破伤风梭菌痉挛毒素破伤风肉毒梭菌肉毒毒素肉毒中毒细胞毒素白喉棒状杆菌白喉毒素白喉葡萄球菌TSST-1毒性休克综合征表皮剥脱毒素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A群链球菌致热外毒素猩红热肠毒素霍乱弧菌肠毒素霍乱大肠埃希菌(产毒型)肠毒素腹泻产气荚膜梭菌肠毒素食物中毒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细菌的外毒素类型细菌33

①发热反应

内毒素刺激巨噬细胞等,使之产生内源性致热原,后者再作用于宿主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促使体温升高发热。

2.2内毒素的作用②白细胞反应早期白细胞下降,1-2h上升①发热反应内毒素刺激巨噬细胞等,使之产生内源性致热原,34

③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活性介质使小血管功能紊乱而微循环障碍静脉血流量减少---血压下降---组织灌注不足缺氧,酸中毒甚至休克③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血压下降35④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激活凝血机制,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凝血系统发生连续反应形成微血栓,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凝血使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减少

——血小板、纤维蛋白减少内毒素激活和促进纤维酶系统,引起纤维蛋白溶解,血管内凝血又被溶解

——皮肤粘膜出血点淤血或内脏出血④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凝血使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减少36病原菌要使感染获得成功,需要足够的数量。度选择性;链激酶(溶纤维蛋白酶)凝血使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减少——血小板、纤维蛋白减少内源性感染:多为条件致病菌感染素,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早期白细胞下降,1-2h上升化学性质蛋白质脂多糖稳定性60~80℃180℃

30min被破坏2-4h才被破坏葡萄球菌TSST-1毒性休克综合征区别要点外毒素内毒素大肠埃希菌(产毒型)肠毒素腹泻可提纯制疫苗表皮剥脱毒素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抗原性强。部分革兰阴性菌死亡后亦可肉毒梭菌肉毒毒素肉毒中毒↓

治疗2、化学成分:蛋白质,不耐热,易被热、内毒素与外毒素主要区别来源主要G+分泌

G-细胞壁成分

裂解后释放区别要点外毒素内毒素化学性质蛋白质脂多糖稳定性60~80℃180℃

30min被破坏2-4h才被破坏毒性作用毒性强毒性较弱对组织器官有选择各种细菌内毒性毒害作用,引起素毒性反应特殊临床症状大致相同抗原性强。外毒素经甲弱。不能用甲醛

醛脱毒成类毒素脱毒成类毒素病原菌要使感染获得成功,需要足够的数量。内毒素与外毒素主要区37病原菌要使感染获得成功,需要足够的数量。一般情况下,细菌的毒力越强,引起感染所需的菌数就越少。二、细菌的侵入数量病原菌要使感染获得成功,需要足够的数量。二、细菌的侵38合适的侵入途径是完成感染的必要条件。病原菌的侵入与定居部位,与引起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有关。三、细菌的侵入部位合适的侵入途径是完成感染的必要条件。三、细菌的侵39呼吸道性接触创伤感染消化道昆虫叮咬输血等泌尿道侵入途径呼吸道性接触创伤感染消化道昆虫叮咬输血等泌尿道侵40感染的种类与类型感染来源外源性感染: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病人带菌者病畜和带菌动物内源性感染:多为条件致病菌感染感染来源于自身体内或体表一、根据感染的来源感染的种类与类型感染来源外源性感染:病人带菌者病畜和带菌动物41感染来源于自身体内或体表A群链球菌致热外毒素猩红热区别要点外毒素内毒素③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表皮剥脱毒素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毒性作用毒性强毒性较弱素,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稳定性60~8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