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办公建筑毕业设计_第1页
生态办公建筑毕业设计_第2页
生态办公建筑毕业设计_第3页
生态办公建筑毕业设计_第4页
生态办公建筑毕业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诚信承诺书

1、本人郑重地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严格按照学校和学院有关规定完成的。2、本人承诺在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和研究内容过程中没有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和伪造相关数据等行为,没有请人代做。3、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对侵犯任何方面知识产权的行为,由本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4、学校有权保留本毕业设计(论文),允许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或向上级有关部门送交本毕业设计(论文)。学生(签名):年月日摘要摘要:当今世界,人口剧增,资源锐减,生态失衡,境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生存和发展与全球的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生态危机几乎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为了建筑、城市、景观环境的“可持续”,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等学科开始了可持续人类聚居环境建设的思考。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它与其支撑的环境休戚相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必须优先考虑生态问题,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上;而办公建筑是与人们密不可分的建筑,所以生态办公建筑的设计和发展成为了当今建筑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课题。所谓生态办公建筑,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和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使人们拥有舒适的工作环境,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建筑既作用于生态环境,也作用于人类,它始终持续地影响着周围的环境和使用者者的生活,特别是对于我国高速发展的城市来说,其影响更是巨大。本文通过关于办公建筑及其生态设计方法的研究.去创造一种崭新的、健康的、富于生气的办公建筑模式。调整设计思路,充分利用环境和资源所提供的条件,将生态策略应用到建筑设计中,采取相应的建筑技术和措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策略;生态建筑;办公建筑AbstractAbstract:Intoday'sworld,populationincrease,resourceacutetodecrease,ecologicalimbalance,habitatwasseverelydamaged,thesurvivalanddevelopmentofmankindandglobalenvironmentalproblemsintensified,theecologicalcrisisalmosttobetriggeredatanymomentdegree.Inthegrimreality,peoplehavetore-examineandevaluationwecurrentlyinthetenetsofthecitydevelopmentconceptandvaluesystem.Inordertobuilding,city,landscapeenvironment"sustainable",architecture,cityplanning,landscapearchitectureandothersubjectsbegantosustainablehumansettlementenvironmentconstruction.Manyapersonwithbreadthofvisiongraduallyrealizethathumanityitselfispartofthenaturalsystem,itanditssupportingenvironmenttobeboundtogetherinacommoncause.Inthecitydevelopmentandconstructionprocess,prioritymustbegiventotheecologicalproblem,andplacedwiththe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andthestatusofequalimportance;andofficebuildingsandpeopleisinseparablefromthebuilding,sotheecologicalofficebuildingdesignanddevelopmentbecomethebuildingdevelopmenthistorythelastimportanttopic.Theso-calledecologicalofficebuilding,accordingtothelocalnaturalenvironment,useecologicalbuildingscienceandtechnology,thebasicprincipleandmethodofmodernscienceandtechnology,reasonablearrangementandorganizationofarchitectureandotherrelatedfactorsintherelationshipbetweenbuildingandenvironment,becomeanorganiccombination,andhasagoodindoorclimateconditionsandstrongbiologicalclimateregulationability,enablepeopletohaveacomfortableworkingenvironment,makepeople,architectureandnaturalecologicalenvironmentisformedbetweenabenigncirculatorysystem.Buildingontheecologicalenvironment,butalsoeffectsinhumans,ithascontinuedtoinfluencethesurroundingenvironmentandtheuser'slife,especiallyfortherapiddevelopmentofChina'scity,itsinfluenceistremendous.Basedonofficebuildingandecologicaldesignmethodresearch.Tocreateanew、healthy、vibrantofficebuildingmode.Adjustthedesigntrainofthought,makefulluseoftheenvironmentandresourcesprovidedbytheconditions,theecologicalstrategiesappliedtoarchitecturaldesign,buildingtechnologyandtakecorrespondingmeasures,andtaketheroadofsustainabledevelopment.Keywords:architecturaldesign;ecologicalstrategy;ecologicalconstruction;officebuildingPAGE2PAGE1目录摘要Abstract第1章绪论….………………….…11.1选题意义…….…………….…………….…11.2研究的目的….………………….……….…11.3研究的基本内容….………….……….……1第2章生态办公建筑设计的分析和研究….……………….…………….…22.1生态办公建筑的发展……….…………..…22.1.1办公建筑的发展…….……………….……………22.1.2办公建筑的发展和形成…………….…………….32.2生态办公建筑的研究………….…….……..32.2.1传统办公建筑的特点….………..…32.2.2办公建筑的特点……….……….….42.2.3生态办公建筑的研究….……….….4第3章生态办公建筑设计实例分析…………….………...…83.1马来西亚米那亚大厦…………….….………………….….83.2考莫兹银行总部大厦…………….……...…………………93.3英国建筑研究院(BRE)办公楼….…………….…………9第4章杭州西溪智慧健康谷建筑规划方案设计….…………...………104.1总体规划设计………………….…….…………………..…104.1.1设计依据…….…………….………104.1.2总体发展框架……………….……….……………104.2项目概况……...……….……114.2.1设计理念……….………….………114.2.2项目地点……….…….……………124.2.3项目定位与规模……………….…….……………124.2.4主要经济技术指标…………….………….………124.3智慧谷设计分析………….…..….…………134.3.1区位分析……….……………….………………134.3.2空问布局及道路交通规划……….……………144.3.3绿化及景观体系………………….……………15.第5章结论………….…………16参考文献…………………….…17致谢…………………….….…18附件一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报告毕业设计(论文)外文翻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记录卡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记录表毕业设计(论文)综合成绩表附件二杭州西溪智慧健康谷建筑规划方案设计图(附光盘)杭州西溪智慧健康谷建筑规划方案设计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PAGE18PAGE19第1章绪论1.1选题意义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此从对生态建材和生态技术的分析入手,阐述了可持续发展观在建筑领域引发的一系列变革,并最终使建筑走上了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在进入21世纪之际,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受了一系列“建设性”的破坏,随之而来的水土流失、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使人类社会陷入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人类已开始探求一条综合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于一身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意味着人类对自身的发展权利终于有了明确的认识,从而开始用实际行动来实现自身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而确立了一种新的文化观和文明观。人类的这一努力在建筑领域中首先表现为建筑材料和技术的生态化倾向,与此同时,建筑设计观念也由传统模式向生态模式转变,二者的结合终于促成了生态建筑的产生。伴随着后者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建筑领域中一场新的变革已经到来。通过关于办公建筑及其生态设计方法的研究.去创造一种崭新的、健康的、富于生气的办公建筑模式。调整设计思路,充分利用环境和资源所提供的条件,将生态策略应用到建筑设计中,采取相应的建筑技术和措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2研究的目的毕业设计就是将自己四年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通过毕业设计可以提高本人的多方面的能力。第一,丰富专业知识:在设计过程中,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丰富与补充本人的专业知识,拓展视角,增强自身的设计水平;第二,提升实践能力:通过进行实际的设计工作与研究,了解实际工程的流程与运作;第三,为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础:知识面的拓展与实践经验的积累都是为了将来工作打好坚实基础。1.3研究的基本内容根据甲方提供的地形图和规划条件和国家相关政策与规范,进一步与甲方沟通,查阅搜集有关办公建筑设计的资料,然后对杭州市余杭的设计规范进行研究,并根据设计任务有针对性的学习相关专业理论、设计规范与国家制图标准等。具体掌握办公建筑设计的手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了解办公建筑设计过程中的相关环节和近期新趋势;研究办公建筑设计存在的误区;结合所学知识,设计出合理的办公建筑。第2章生态办公建筑设计的分析和研究2.1生态办公建筑的发展2.1.1办公建筑的发展办公活动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最早是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场所进行以物易物和部族管理,这是办公行为的一个雏形,虽然在办公方式上还并不完善,在空间性质上也还不确定,但是办公的意义已经基本定型,即为生存而工作。完整意义上的办公空间是在阶级社会形成以后,由于社会管理、社会分工逐步的细化,以及货币的产生使得交换成了贸易,因此出现了这些特定的活动空间一一办公空间。如皇宫、议政厅、钱庄、店铺等,人类社会在这样的传统办公空间中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因为其较为单一的使用功能,使人们长久以来对办公空间形成了一种陈旧观念,即办公空间的氛围应该是严肃紧张的,而这恰恰影响了办公楼的发展。整齐划一的分割、一成不变的家具陈设、单调无趣的色彩装饰似乎成为了办公空间永久不变的主题。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带来了空间变化的概念,大规模的机械化大生产带动了社会各行业的巨大发展,这一时期的办公室结构是19世纪典型的公司结构。由于全球性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0世纪三四十年代办公楼的建设几乎完全停滞,战后一直延续着20世纪20年代的设计传统。它的功能设计方法在20世纪50年代达到了顶峰,办公塔楼出现在世界范围内成为经济好转的象征,现代乌菲兹美术馆是第一座专门用做办公的大型综合型建筑。1980年以后建筑师罗伯特·泰勒(RobertTailor)和约翰·索恩(JohnSoane)先后对英格兰银行建筑进行扩建和整改,但保留了该建筑原有的布局,银行职员根据不同的职责而分属不同的部门,但都在一个巨大的银行营业大厅内办公,办公桌成行排列,这正是众所周知的办公楼的空间组织形式。20世纪经济全球化引起办公室工作人员极度集中,这一现象使得办公建筑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改变。尽管各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和消费能力不尽相同,但是却拥有相同的环境、城市和写字楼。50年代末,办公建筑设计关注的焦点转移到人们的需求上,这种关注在很多理论中变得明显起来,而这些在十年后才会在办公大楼设计中真正体现出来。20世纪下半页以来,人们对办公建筑的观念和认识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办公建筑的内容因办公方式的改变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动。办公方式多样化和办公内容高技术化成为办公建筑的基本内容,办公建筑的平面及空间组合呈多元化的趋势。90年代初,因特网的发展导致了办公室这一概念的逐渐消失,现在网络的普及则彻底转变成为事实,人们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办公,办公室变成了家庭,同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今天的建筑师正在运用着各种不同的建筑语言和手法,设计着那些将居住和工作融合在一起的空间。2.1.2生态办公建筑的发展和形成所谓生态建筑,就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本质就是能将数量巨大的人口整合居住在一个超级建筑中,通过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而伴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发展,建筑工业从建筑技术到设计理念也在不断的进步和完善。在城市化进程中,办公建筑已经成为建筑工业重要的施工和设计对象,办公建筑的时尚度和技术性已经成为城市整体实力的典型代表。在多种因素的参与下,城市办公建筑无论从设计还是到施工,都尽可能的采用现代先进的建筑技术来显示建筑的现代化和科技化。这是城市建筑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潮流,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积极的竞争也隐藏着一些消极的隐患,现代办公建筑在能源的节约、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上还有很多的不足,未来的办公建筑的发展,应该在实用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生态保护和能源节约的问题。2.2生态办公建筑的的研究和解析2.2.1传统办公建筑的特点传统办公建筑产生于19世纪末,起始于底层或多层砖混结构,以小空间为单元细胞排列组合而成,有较小的开间和进深尺寸。如:3.6-4.0米的开间、5-8米的进深等,层高一般也在3.6米左右。相对封闭的空间,室内环境宁静,少干扰,私密性强,办公人员具有安全感,同时人们之间易于建立较为密切的人际关系。并且工作者可自行控制工作环境。后期传统办公建筑向高处发展以后,产生了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但是使用空间仍按传统的模式,仍属于传统办公楼的一种。但传统办公室的空间利用率低,缺乏灵活性,而且对休闲活动不重视,缺少相应的设施。这时期建筑还没有用电供暖和制冷,因此建筑师在办公建筑中采用的是机械设备和“被动式”技术(不用电器或机械设备)相结合的室内采光和通风方式,立足于自然通风个采光:采用机械设备通风和蒸汽取暖。而降温与照明通常采用的是被动式方法。以第一座《纽约时报》大厦为例,大厦里面上层部分设计颇具特色的深凹窗,这有助于使大厦最无遮蔽的部分避免阳光直射,从而使夏季阳光的酷热得到调节。

2.2.2生态办公建筑的特点传统写字楼办公环境在设计中过度强调经济指标的控制,追求地块容积率的极限,因此楼体外观摆脱不了敦实、厚重的特色,内部空间犹如格子间的集装箱,既无阳光,也缺少对流。这些设计中的痼疾,加重了写字楼人群“亚健康”现象。而“生态办公”环境则是舒适的、健康的、高效的和环保的。在这种办公环境下,空气质量较高,达到一定的舒适度,对人体健康是有利的,并高效的利用了各种资源同时又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因此生态办公建筑主要目的是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具体来说:一、小环境的创造: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和声环境以及具有长效多适的灵活开敞的空间等。二、对大环境的保护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即对自然界的索取多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的大小。其中前者主要指对自然资源的少费多用,包括节约用地,在能源和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等原则;后者主要是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物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对小环境的创造主要体现在建筑的试用阶段,而大环境的保护则体现在从建筑物的建造、使用、直至寿命终结的全过程。生态办公建筑是具有生命力的新型商务办公模式,他是运用生态学原理、环境学原理和建筑学原理,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设计、规划建筑内外空间的能源约束,使其在系统内部能够有序的循环转换。从而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物污染的办公方式,这种办公方式在发达国家被称为逆城市化运动,办公环境舒适、环保、健康,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亲近自然,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理念。2.2.3生态办公建筑的研究在我国,公共建筑数量较多,建设规模大,耗能问题非常突出,有数据表明,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潜力在30%以上。如今,为改善公共建筑室内环境,提高室内的舒适性,降低能源消耗,减少能源浪费,2005年7月1日,国家颁布并执行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它是我国第一部被称为“世纪节能标准”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从中也进一步地表明我国政府对公共建筑耗能问题的关注,同时也表明建筑节能已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办公建筑是公共建筑中的一种较普遍的建筑,它的需求量大,由于其本身功能的复杂性和设计的多样性,使其空调能耗非常高,远大于住宅,因为办公建筑对能源和环境的影响较大。由此可见,办公建筑推行节能的力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影响着我国建筑节能整体目标的实现,我们也看到,对办公建筑节能问题目前所进行的一系列探索性的研究更是具有战略性的意义。1、办公建筑的绿色化通常,办公楼会选址在较繁华的地带.在其施工及使用过程中会对周围产生较大的环境污染。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应该重点考虑和避免建筑布局或体形对周困环境的不利影响,特别需要避免对周围环境的光污染和对周围居住建筑的日照遮档。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还应考虑防噪、防光、防污等问题,采取有效的控制扬尘、噪声、眩光等措施。办公楼的设计,它的室内的舒适度直接影响业主租赁房屋的市场情况。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可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优化建筑形体,合理利用自然通风降低空调负荷,提高室内外舒适度与空气质量。自然通风可以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在我国许多的传统建筑中都用到了自然通风,例如传统建筑中的穿堂风等.与其他相对复杂、昂贵的生态技术相比。自然通风是一种即廉价又成熟的技术措施。只要进行合理的建筑设计,自然通风可以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同时又能带走潮泥的气体、降低室内温度、排除室内污浊的空气、提供新鲜、清浩的自然空气。这样降低了人们对空调系统的依赖,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达到了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和预防疾病的目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规定,建筑物周围人行区1.5m高处风速宜低于5m/s,以保证人们在室外的正常活动。此外,通风不畅还会严重阻碍风的流动,在某些区城形成无风区和涡旋区,不利于室外散热和污染物的消散。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大厦周边的风环境进行模拟,预测建筑物所在区城的空气流动情况,从而对规划区气候作出合理评价,指导建筑布局设计,有效改善建筑布局,为最大效率地利用通风等自然力进行节能设计提供有力依据,在创造良好室外环境的同时达到降低空调与采暖能耗的目的。大自然中有取之不尽、用不竭的天然阳光,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充分的利用天然阳光可以节约大量的电能,同时又能提供更自然、健康和高效的光环境。而且允分的日照还有杀菌消毒的作用。在建筑房间内和中庭顶部开设一定的开窗面积,这样即满足了自然采光的要求,又可以通过室内外的热压与风压差,形成自然通风。这样就实现了通过自然通风进行室内热环境的调节。建筑的自然采光就是在建筑内部引入日光,通过一定的设计手段精确地控制与分配自然光,提供一种优于人工光源的照明。在生态建筑设计中,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一般都是结合在一起的。利用可再生能源可以减少或完全代替常规能源,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是建造绿色建筑的一项重要内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不仅要符合当地的气象条件,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例如,阳能和风力发电技术的应用,不仅要考虑到当地的太阳辐射强度、日照天数、风场分布等气象参数,还要考虑安装位置以及建筑的美观要求。地原热泵系统的应用应考虑当地的地质条件及地下换热器的安装面积等。2、办公建筑的智能化人类正由工业社会步入信息社会,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角,信息革命为特点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对建筑的发展影响深远,智能化就是其中之一。办公建筑是智能化的主要对象,它带来了健康、舒适、高效、安全的办公环境,同时提高了办公建筑的弹性应变能力。智能建筑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建筑物智能化程度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步提高。第一幢智能办公大楼建于1984年,是在美国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建成的“都市办公大楼"。我国于90年代才起步,但迅猛发展势头令世界瞩目。如上海的金茂大厦。我国国家标准对智能建筑的定义为“它使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智能大厦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增加了自动化系统,包括楼宇设备自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即所谓的3A系统。后来又加入智能防火监控系统和保安自动化系统,构成5A系统。智能办公建筑广义上讲通常包括高效能源系统、安全保障系统、高效信息通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这4个方面。现代办公建筑离不开这些系统。(1).智能型办公建筑一般应具有以下四个特点:①具有多种内部及外部信息交换手段,并具有先进的通信系统(IntelligentBuildingCommunicationNetworkIBCN)。数据交换机及通信线路,并提供各种通信服务。②为办公自动化(OfficeAutomation,OA)提供共用OA系统。③对建筑内机械,电气设备进行自动控制、程序控制及综合管理实现建筑物自动化。④有易于改变的空间及舒适的办公环境。(2).智能化办公建筑的优越性和以往的办公建筑相比,智能办公建筑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具有良好的信息接收及反应能力,提高了工作效率。②提高了建筑物的安全性。如对火灾及其他自然火害、非法入侵等可及时发出警报,并自动采取措施排除及制止灾害蔓延。③其有良好的节能效果。对空调、照明等设备的有效控制,不但提供了舒适的环境.还有显著的节能效果。④改进了对建筑物的管理,为办公者提供优质服务。3、办公建筑的人性化设计办公建筑我们要做到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尽可能的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实现办公与环坡的和谐共存。这里的环境不仅涉及到办公区的自然环境,比如空气、阳光、土地、绿化,还包括办公的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选择最适合的建设地点与环境,做到城区布局人性化、开放化和无障碍化,做到真正尊重自然。“以人为本”是从文艺复兴以来整个社会的心理要求。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也提示了“人”这个主观因素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无论设计何种技术,其出发点依然是从人的需要开始。人们对建筑的需求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在生态办公建筑中,作为物质手段的建筑技术,必须首先支持建筑的功能需求和健康需求,同时还有技术使用的方便程度,环境的无污染化和建筑材料的无害化等。人的精神需求包括对生态办公建筑个体的审美要求和对生存环境所包含的历史、人文、传统的心理认可和依赖,所以维护建筑及城市环境原有的景观,采用适宜的技术进行保护性地开发以及尊重建筑的地方特色,这些都是生态办公建筑的人本精神的体现。生态办公建筑是一种商品化、个性化的商务办公新模式,这种办公方式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寻求自然、建筑和人文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既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和科学手段为人们创造一种舒适、健康的办公环境,又要控制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索取和回报的平街。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亲自然性,即办公建筑的使用运行、维护管理、规划设计、施工建造、拆除改建等。第3章生态办公建筑设计实例分析3.1马来西亚米那亚大厦马来西亚米那亚大厦位于马来西亚属于亚热带地区,由建筑师杨经文与1992年8月建成,建筑为30层163米高的圆柱体塔楼。该大楼的主要涉及特征:1.空中花园从一个三层高的植物绿化护堤开始,沿建筑表面螺旋上升。(平面中每三层凹进一次,设置空中花园,直至建筑屋顶)2.中庭使凉空气能通过建筑的过度空间。3.绿化种植为建筑提供阴影和富氧环境空间。4.曲面玻璃墙在南北两面为建筑调整日辐射得热量。构造细部使浅绿色的玻璃成为通风滤过器,从而使室内不至于完全被封闭。5.每层办公室都设有外阳台和通高的推拉玻璃门以便控制自然通风的程度。6.所有楼电梯和卫生间都是自然采光和通风。7.屋顶露台由钢和铝的支架结构所覆盖,它同时为屋顶游泳池及顶层体育馆的曲屋顶(远期有安装太阳能电池的可能性)提供遮阳和自然采光。8.被围和的房间形成一个核心桶,通过交流空间的设置消除了黑暗空间。9.一套自动检测系统被用于减少设备和空调系统的能耗。图3-1马来西亚米那亚大厦图3-2考莫兹银行总部大厦3.2考莫兹银行总部大厦 考莫兹银行总部大厦位于德国法兰克福属于温带地区,由建筑师诺曼福特森与1997年6月建成,建筑为60层高塔楼。该大楼的主要涉及特征:1.多个冬季花园围绕建筑主体塔楼盘旋而上。建筑侧面被四层高的花园所分割。2.建筑主体中通告的中庭与花园连通,像烟囱一样为内向的办公室提供100%的自然通风。3.利用混混凝土的储热性能为建筑提供自然夜间降温。4.利用自动监控的垂直遮阳版系统为建筑物提供遮阳和日照控制。5.利用时间和运动监测器实行节能人工照明控制。6.采用多层立面系统实现建筑节能。7.成对的剪力墙在角落围和起来,以支撑承托八层建筑的大跨梁。这些大梁使办公室和花园都成为无柱的开敞空间。8.建筑平面为每边60米长的等边三角形,每边都向外微曲以取得最大的办公空间。9.楼电梯和服务空间被安排在平面的三个角上,以加固像村落一样成簇安排的办公室和花园。3.3英国建筑研究院(BRE)办公楼英国建筑研究院(BRE)的办公楼(EnvironmentBuilding)为21世纪的办公建筑提供了一个生态建筑样板。它的每年能耗和CO2排放性能指标定为:燃47kWh/m2;用电36kWh/m2;CO2排放量34kg/m2。该大楼最大限度利用日光,南面采用活动式外百页窗,减少阳光直接射入,既控制眩光又让日光进入,并可外视景观。采用自然通风,尽量减少使用风机。采用新颖的空腔楼板使建筑物空间布局灵活,又不会阻挡天然通风的通路。顶层屋面板外露,避免使用空调。白天屋面板吸热,夜晚通风冷却。埋置在地板下的管道利用地下水进一步帮助冷却。安装综合有效的智能照明系统,可自动补偿到日光水准,各灯分开控制。建筑物各系统运作均采用计算机最新集成技术自动控制。用户可对灯、百页窗、窗和加热系统的自控装置进行摇控,从而对局部环境拥有较高程度的控制。环境建筑配备47m2建筑用太阳能薄膜非晶硅电池,为建筑物提供无污染电力。该建筑还使用了8万块再生砖;老建筑的96%均加以再生产或再循环利用;使用了再生红木拼花地板;90%的现浇混凝土使用再循环利用骨料;水泥拌合料中使用磨细粒状高炉矿渣;取自可持续发展资源的木材;使用了低水量冲洗的便器;使用了对环境无害的涂料和清漆。图3-3英国建筑研究院(BRE)办公楼第4章杭州西溪智慧健康谷建筑规划方案设计4.1总体规划设计4.1.1设计依据《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城市道路与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程》(JGJ50-200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浙江省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31038-2007)《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2001修正)4.1.2总体发展框架规划目标是努力把余杭组团建设成资源配置合理、城市功能完价、生态环境优良,以“创新极核、居住新城、湿地水乡”为特色的杭州大都市西部的现代化生态新城区。

根据余杭组团规划,本项目规划近邻高教园区及西溪湿地,近邻杭州主城区城西板块,延续西溪的隐贵特性,片区规划只有湿地特色的居住生态新城打造,未来规划轨道交通5号线预计2016年开工建设。2020年规划城市建设用地97.08-平方公里,其中居住用地占37.8%,公共设施占13.63%、工业用地3.98%,道路交通占19.52,绿地占26.51%余杭创新纂地的规划以“西溪生态科技岛”为核心理念,这不仅结合了区域的自然优势,同时也突出了区域的产业特点。区域规划为以近郊住宅和尚教科研攀地为主要功能,以高教、高新和高尚居住为显著的功能特征。引导主城区居住和产业西向扩散的集核,服务“旅游西进”战略的综合性服务和集散中心,服务高等教育职能的生活后勤和文体体闲中心,服务高新产业职能的科技研发和总部经济中心。,服务近郊居住职能的公关生活和配套商业.中心,是杭州“西人门”上的城市形象展示区,整合相关水网资源,具备独特风貌特色的新城中心。4.2项目概况4.2.1设计理念1、设计定位a、立足于人性化设计,以人为本,注重满足健康、绿色生态等方面的要求,充分分析人的行为活动和心理因素对物质环境和精神的需求,使之成为绿色生态高科技的办公场所。b、整体设计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注重环境质量,利用架空层等手法使智慧健康谷内绿化系统连续,对主要空间节点配置景点组织景观轴线,精心营造环境景观。c、考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以及周围资源的开发利用。2、整休布局构思本地块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而且东侧闲林港,紧邻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因此良好的自然环境。a、结合下沉广场绿化,形成有层次的立体绿化空间,水体营造多样化的观赏驻留空间。b、智慧健康谷布置顺应地形,本方案中沿创新路的4幢主楼采用景观处理的手法—西高东低,从16层叠落到14层再叠落到12层再叠落到10层,从而更有效的把闲林港的景观引入建筑内部。沿规划五路的2幢主楼采用对称的形式,结合道路绿化,形成了一个对称空间。c、绿化景观轴的设置将几个组团串联起来,这作用有三:一为强调设计的整体构思,即沿城市人流方向形成错落的,有层次的景观空间。二为智慧健康谷人车分流系统提供了步行空间。三为智慧健康谷内部和城市外部空间提供了沟通和交流的绿色通道。d、高科技、生态的建筑形象。智慧健康谷建筑造型设计不追求花俏、轻浮,而是提倡具有内涵的,能感染人,使人产生联想的建筑形象设计简洁,但又通过一些符号来隐喻,来略示人的心理,使人产生联想。4.2.2项目地点西溪智慧健康谷位于杭州市余杭创新基地内,东临闲林港,南边为创新路,西边为规划五路,北边为规划用地。项目紧邻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十分优越。项目四周交通发达,文一西路、天目山路与杭州主城区无缝对接,杭州绕城高速、沪杭高铁等主干道四通八达,交通便利。总用地面积45985平方米,地块东西约265米,南北约171米的矩形。4.2.3项目定位与规模定位:集聚数字医疗卫生领域内科研机构、信息化服务原厂商、医疗机构、生产企业等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主体,建设成为以数字医疗卫生产业为主导,集研发中试、总部营销、孵化加速、交流展示、商务配套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现代服务业特色产业高地。规模:西溪智慧健康谷规划占地350亩,总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其中一期规划用地75亩,建筑面积约9万平方米;二期规划用地120亩,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三期规划用地155亩,建筑面积约19万平方米。本项目为一期项目。4.2.4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用地面积:4598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3006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103006平方米会议交流展示中心(1#6#底层):6200平方米企业办公楼(1#6#楼):16500平方米院士工作站(2#楼):7200平方米企业会所(3#4#楼):5806平方米企业总部(5#7#楼):18800平方米配套商业(8#9#10#11#楼):9200平方米综合服务中心(8#楼):14700平方米研发中心(9#10#11#楼):24600平方米地下室面积:40000平方米建筑密度:25.2%绿地率:31.7%容积率:2.24地上停车位:50辆地下停车位:880辆4.3智慧谷设计分析4.3.1区位分析西溪智慧健康谷(一期)位于杭州市余杭创新基地内,项目紧邻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十分优越。项目周边交通发达,文一西路、天目山路与杭州主城区无缝对接,杭州绕城高速、沪杭高铁等主干道四通八达,交通便利。项目周边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委党校,浙江理工大学等等高校密集,人力资源优势显著。项目紧邻杭州城西高档住宅区,工作、生活及商业配套齐全。4.3.2空问布局及道路交通规划1、动静结合的空间布局

a、智慧健康谷共四个景观组团,每个组团相对自成一体,组团之间点缀建筑绿地、水系、小路,形成多处的渗透空间.既有几何形的入口广场序列,又有园林的自由活泼的不规则空间。

b、空间层次讲究主次,突出重点。集中绿地、区团绿地、下沉广场绿地等多个层次,使得每个办公室都与绿色亲密接触,整个结构脉络清晰,层次丰富,同时通过底层架空的处理使各个层次的绿地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c、空间设计强调领域感,智慧健康谷通过建筑、环境小品、湖泊、绿化等来界定空间,强调围合感,营造人停留的空间,使之成为心灵的休憩场所。

d、空间的静态与动态,智慧健康谷的基本构思是静态空间为主,强调休闲与渡假的氛围通过绿化遮掩建筑,由室外小品,绿化布置来围合静态空间同时在中心区及出入口处,以灯光、水景来活跃气氛,使公共空间在静态中并存动态、有紧有松。2、人车分流的交通结构系统

a、车行系统

车行道路系统是智慧健康谷人们活动的脉络,与形体空问密不可分。本方案主要车行出入口设于规划五路及创新路,沿中心组团周边设置主要的车行道,由于中心组团建筑的底层架空处理,使得中心绿地向车行道路展露无遗,实现了移步换景的效果,与组团及道路由于标高不同,实现了人车分流。智慧健康谷中心的消防车道呈渐开线形态展开。整个路网的形态有曲有折,遵循了智慧健康谷内部道路通而不畅,顺而不穿的原则。

地下车行系统充分考虑车行景观,通过天井、下沉庭院、采光井等系列景观,使车行者在地下室行驶过程中,体验空间变化的舒适感,且可以增加地下室行车的方向感。

b、人行系统

智慧健康谷绿色生态走廊结合人行系统设置,从入口铺装厂场开始,经过主入口到达内部休闲林荫道。林荫道结合瀑布、水池、乱石布置,一路走来,流水淙淙、鸟语花香。经过主入口的大气及林荫道的怡神,离办公场所就只有一步之遥了,穿过林荫道,又该是另一番景象,这里便是智慧健康谷的下沉绿化广场,下沉绿化广场和大片水体相互依托便形成了景观系列的高潮部分。4.3.3绿化及景观体系1、景观设计组织视觉走廊

智慧健康谷两条视觉走廊形成小区主要景观轴线。

a、西侧主入口→硬铺装→林荫道→架空层→下沉广场→集中绿化和湖泊

b、南侧入口→硬铺装→林萌道→集中绿地

c、地块的主要曲线道路舒展开来,这是一条软轴线,它联系了几个组团,同时形成许多景观节点。

d、以景观节点作为点状景观,以几何轴线结合高大乔木形成线形景观,以带形集中绿地形成面状景观,形成点、线、面结合的景观系统。自由轴线柔化智慧健康谷景观边界,活泼内部空间。

2、集中绿地的设置

点状绿化满足智慧健康谷的均好性,使大部分办公人员享有较好的景观。二则使集中绿地与各庭院组团绿化的渗透更为直接。

3、绿化景观的层次性

智慧健康谷绿地讲究层次化,立体化,绿化点、线、面结合,按其私密性,营造不同层次的景观。序列清晰,同时在设计中力求层次分明,领域清晰可识别性强。

4、绿化景观生态概念

绿地景观设计通过有效的植物配置、经济合理的水净化系统、周边环境绿化,达到自然怡人的感觉。绿化的生态概念在于可持续发展性,不在一朝一夕,而在地久天长。

5、水景处理

设计原则强调自然、生态。技术上绿化用水以采集自然雨水为主,通过园内的池塘收集雨水储存并净化,再通过管网降净化后的雨水打到池塘内的东北高点上。下沉广场的水池经过水泵的处理,使水流起来,最终流入下沉广场的水池内,完成一个大的循环。

艺术上则以灵活的自然曲线来强调人性化的绿色水环境,空间上以起伏的假山与下沉的水体溪流来追求一种闲林野趣的园林意境。溪间设置小型木桥,并利用高差形成小“涧”,同时设置汀步,使人进入水、融入水。水声是我们环境创意的要点,水影是智慧健康谷内变化莫测的第六立面。

第5章结论当“生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