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方志敏在九江1921年秋,方志敏因领导学生开展驱逐校长赵宝鸿的学潮,被江西省立南昌甲种工业学校开除后,随即考入九江市二中的前身――九江同文中学,插入学校旧制中学二年级就读。中国论文网 方志敏在回忆文集中,称他就读的学校为“九江南伟烈学校”,而实际上,据二中校志载:南伟烈大学(又称南伟烈书院)是由“九江同文书院”于1905年改办而来,后因学校的经济困难,于1917年停办后改名为“九江同文中学”。可见,方志敏在九江就读时应该是九江同文中学,而南伟烈学校,只不过是当时人们的一种习惯上的称谓。八十多年过去了,方志敏在此学习和生活的痕迹,还有吗?当我来到昔日的同文想寻觅什么时,学校的刘新发副校长告诉我:方志敏在校时间不到一年,没有留下什么资料,不过他读书时的教室和宿舍还在,就是那栋同文书院楼。这栋建成于1906年的同文书院楼,原来有四层高,内设教室和宿舍。上世纪八十年代方志敏的同班同学曾回忆,他们当时上课就在四层东南面的教室里。可惜的是,由于白蚁的侵蚀,“文革”时拆除了一层,以后再也没能恢复。当我踏进这栋被学校辟为校史展览室的百年古楼时,西式建筑的气派和庄严因为与一位英烈联系在一起,让人肃然起敬。站在宽大的朱红木制楼梯边,可以想见方志敏当年楼上楼下穿行的勃勃朝气。如今物是人非,能见证方志敏的只有这栋楼了,但方志敏在同文中学刻苦学习和寻求真理的经历,还是在人们中流传下来。读书在同文22岁的方志敏来到同文,着实兴奋了一阵子。这是一所由美国美以美会创办的教会学校,宽敞的校园,气派的大洋楼,俯临九江有名的甘棠湖,傍依古刹能仁寺,环境非常幽静,是个读书的好去处。这所学校开办的历史很长,学生毕业后大都自谋职业,服务于政界,商界,教育、邮政和金融界,宗教界也不少。从这里毕业后,找一份差事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方志敏聪明好学,成绩优秀,尤其是英语进步很快。在这所教会学校里,课程中除《圣经》课之外,最偏重英语。不仅英语课程安排最多,而且大多数课本用英文版(如生物、历史地理、自然科学),只有国文和数学两门是用汉文课本。每天清晨,可以在校园的林荫下听到方志敏的朗朗读书声。课余时,他借助《英汉字典》阅读了《鲁滨逊飘流记》、《金银岛》、《富兰克林自传》等书籍。到1922年春,他就开始阅读从朋友处借来的英文版《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方志敏有很深的国文造诣。“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他又很快学会了写白话诗文。1922年3月,他在改造社的社刊《新江西》第一卷第二号发表一篇题为《私塾》的白话小说;4月,他又写了一篇纪实性白话小说《狗儿在死》,在《新江西》第一卷第三号发表。5、6月间,他在学校抱病写下了《哭声》和《呕血》两首白话诗,曾先后在上海《民国日报》的副刊“觉悟”上发表。这些诗文除了他在思想上开始对旧的社会制度进行无情揭露和批评外,还充分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让人钦佩不已。在同学的印象中,方志敏的思想很活跃,人缘好,尤其喜欢踢足球,每天下午都能在足球场上看到他的身影。同文中学很重视体育,有标准的草地足球场,这在当时的九江是独一无二的。十九世纪初曾有一种说法:“江西足球在九江,九江足球在同文。”当年方志敏踢足球的水平如何,现在无从考证,但他常在球场上拼博的身影,正体现了他敢打敢拼的精神。苦闷中寻出路来同文不久,方志敏就发现“这学校也是表面好看,内容是腐败的”。最让他难受的是学校的繁文缛节,尤其是基督教祷告仪式。学生每天早晨都要集中到教堂做一次“小礼拜”,星期四下午和星期天上午又要做一次“大礼拜”。学校的制度很严,做礼拜时任何人不能缺席,否则要给予惩处。每当站在礼拜堂中,听着洋牧师冗长而又枯燥的讲经布道,他都如坐针毡。几次他都想跑出学校,但还是忍住了。后来他想出一个办法,每逢做礼拜,就私下夹着一本自己爱看的书,任凭牧师的说教或祷告,他一概不理,专心看书,时间就很容易打发过去了。方志敏并不是那种为读书而读书的人,他非常关心中国的社会现状。他发现口口声声讲“平等博爱”的基督教学校里,同是教员,待遇却不一样。洋人教员薪水是每月银洋一百多块,中国大学毕业及留学生的薪水次之,而教国文的前清秀才月薪一般在六十元以下,最低的只有二十元。这一现象使他认清了“基督教是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文化侵略的一种最厉害的东西”,“像我这样相信科学相信真理的青年,哪会相信他们毫无根据的鬼话呢?”他越来越不满教会学校的生活。有时他来到长江边徘徊,排解心中的郁闷,寄托豪壮情怀。在这座1858年就沦为外国通商口岸的九江城,他看到了在家乡弋阳和读书的南昌所没见过的情景:到处有外国人造的大洋房,外国人开办的学校和医院;外国的轮船和兵舰在长江内肆意游弋和停留;外国水兵在九江大街上逍遥自在,随意滋事;在租界地中国人不得随便入内,否则就遭打被捉。这些都使方志敏气愤难平,他对同学说:“我们的地方给他们住还不算,还要受他们的监管,他们的巡捕可以任意殴打中国人,这真是中国的耻辱呀!”方志敏自称“是一个黑暗的憎恶者,是一个光明的渴求者”。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劳苦群众的深刻同情,促使他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21年初在南昌“甲工”读书时,方志敏就参加了袁玉冰组织的“改造社”,初步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当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译本为数极少,他就直接从外文原著中汲取先进的政治思想和科学知识。到同文后,阅读革命书籍和进步的报刊杂志成为方志敏课余最大的爱好。他私下订阅了《江州日报》、《民国日报》、《申报》、《东方杂志》等,经常和一些进步同学讲时事,讲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情况,讲《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两部经典著中阐述的道理。当时,有的同学就戏称他为“社会主义” 。每当他不在房间,同学们便彼此相问: “社会主义哪去了?”或者他刚踏脚进门,大家便立即喊道: “社会主义回来了!”有时半开玩笑地问他:“你又有什么关于社会主义理论问题告诉我们呢?”在方志敏的影响下,同学中很快掀起阅读进步书刊的热潮。他团结了几个同学成立了“读书会”,以阅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入门》、《共产主义ABC》、《政治经济学批判》等著作为主,利用课间互相讨论。他对“读书会”的同学说:“我觉得为人在世,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决不能为了个人找出路,为了赚几十块一个月薪水的差事而向洋人低声下气。那样的人,是枉度人生,将来只不过与草木同朽!”1922年初春,方志敏参加“非基督教学生同盟”,与浔城各阶层爱国人士一起走上街头,开展反帝爱国运动。后来,方志敏又秘密地来到省立九江第三中学和第六师范学校,与他们联合发动了大规模的“行政公开、推翻专制腐败校长”的罢课请愿学潮。这一学潮影响很大,其他各校迅速响应。九江镇守使吴金彪几次勒令校方开除方志敏,但学校考虑到方志敏各科成绩都很好,在学生中威信很高,担心公开宣布开除会再次引起学潮,一直犹豫不决,未敢执行。正在这时,方志敏却自动提出退学。1922年夏,方志敏离开九江,沿江而下,来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不信基督信马列刚到上海,方志敏就收到同文同学的一封来信。信中说,学校里有一位洋人,希望他能回校,并帮他解决学膳费,但要他相信基督教。方志敏写了封回信:“读书不成,只为家贫,但因贫而无受教育机会的人,在中国何止千百亿万?无论如何,我是不会相信基督教,现在,我也不愿再读那些无意义的书,我要实际的去做革命工作了。”方志敏出身于一个半自耕农家庭,从小体弱却俊秀,聪明会读书,小时候在家乡读过五年私塾。1916年,方志敏考入弋阳县立高等小学校,打破了家里因为家穷男丁“只准到私塾读三年书,即出来种田”的规矩,三年后高小毕生,这相当于中了前清的秀才。全家人很高兴,亲朋好友前来祝贺,表示愿意资助他到省城读书。方志敏的父亲也想让儿子多读些书,将来光宗耀祖。1919年,方志敏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昌甲种工业学校。在外求学的六年,给家里连本带利增加了六七百块钱的债务。每次放假回家,方志敏最怕看到父亲那张忧愁的脸,最怕听到的是每天鸡鸣时母亲从隔壁房间传来的长吁短叹。尽管教会学校比其他学校收费要少,但每个学期七十块银洋的学膳费还是让方志敏及家人捉襟见肘。当时人称“同文的少爷”,“儒励的小姐”,在此读书的多为富家子弟,而方志敏靠借贷读书的日子实在是难以为继。当学年快结束接到父亲再也筹不到款的来信时,方志敏决然自动退学,不愿因一己的求学,给家人增加重负。家贫固然是方志敏退学的一个原因,新的人生目标的确定和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则更为重要的原因。“一年教会学校的生活,也算过够了。”正当方志敏精神极度苦闷时,他收到上海一位朋友寄来的《先驱》报。《先驱》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报,其中“结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主张很能引起他的共鸣。他认真地阅读每篇文章、每一句话,觉得里面说得太好了。《先驱》的政治主张触动了他,也鼓舞着他,他决心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有的同学看来,方志敏的行为有些异样,于是就对他说:“密斯特方,我不客气地说一句,像你这样不敬洋人,又不信教,那只好去讲你的社会主义了。”言下之意就是毕业后要找到一个翻译员或洋行职员的工作就很难了。方志敏只是苦笑一下,不说什么,因为他很清楚他将要做出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1922年7月,方志敏来到上海,很快就找到了《先驱》报的编辑部。8月,经赵醒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介押金合同范本
- 2025年漳州货运准驾证模拟考试
- 医院器械采购合同范本
- 加工类协议合同范本
- 办公窗帘购销合同范本
- 村级采购合同范本
- 代销铺货合同范本
- 买卖合同和货运合同范本
- 专利转让英文合同范例
- 北京不备案施工合同范本
- 专题13《竹里馆》课件(共28张ppt)
- 团意操作流程详解课件
- SH/T 0356-1996燃料油
- GB/T 9846.4-2004胶合板第4部分:普通胶合板外观分等技术条件
- GB/T 17836-1999通用航空机场设备设施
- GB/T 13012-2008软磁材料直流磁性能的测量方法
- 2023年全国高中生物联赛竞赛试题和答案
-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共28张PPT)
- 小学语文中高学段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 《木兰诗》第二课时(公开课)课件
- 核电项目人桥吊车抗震计算书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