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四川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分类专项练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_第1页
【高考语文】四川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分类专项练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_第2页
【高考语文】四川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分类专项练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_第3页
【高考语文】四川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分类专项练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_第4页
【高考语文】四川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分类专项练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码36页/总NUMPAGES总页数36页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四川省资阳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①劳动是文学表达和叙事的重要内容之一。普通人的日常劳动生活及其经验本身有其自足的价值和意义,并成为文学叙事的中心。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具有也具备独立的审美特性,因此劳动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了文学叙事的视野。②古代的劳动与其说是社会分工的结果,不如说是自然分工的结果。当时的劳动指的是身体劳动,其过程是身体与自然能量交换的过程,目的是换取所需要的生活材料,在这个过程中,人与自然几乎融为一体,人的大部分的遭遇都源于自然,艺术层面的表达即人对自然的模仿。古代的劳动时间和休闲时间有明显的界限,农民没有时间观只有时令观(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人们遵循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规律。劳动经验大部分是源自田间地头、山水田园的自然经验。《诗经·芣莒》中的“采采芣莒,薄言袺之。采采芣莒,薄言撷之”,描写出了劳动的真实场景,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对古代劳动经验的文学表达是人企图融入自然的冲动,因而文学更多的依靠抒情主体的情感情绪变动来提升整体的意义,带有浓郁的抒情性。③社会发展使古代的劳动形态、劳动时间、劳动经验、劳动意义都发生了变化。人不仅可以认识自然,还可以掌握理性从而抵达真理,实现对人精神内部的改造。劳动的目的也变为为了消灭利制、消除阶级性,因此文学叙事和想象就围绕革命展开。现代文学《三里湾》、当代文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是为了对人精神世界的改造。反抗资产阶级劳动异化的方式除了劳动在肉体上予以消灭之外,还包括精神上予以改造。文学叙事试图把劳动有关政治经济学的问题转化为积极斗争中的伦理学或者道德哲学的问题。④劳动全面渗透日常生活,它重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同时也重新建构劳动价值感。新的劳动经验的诞生为文学叙事的想象提供新的情感体验,为美学范式提供可能性,人们赋予劳动以意义是为了在劳动中寻找人的终极价值。劳动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对于《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而言,它可以表达个人尊严和价值;是因为对于《白毛女》中的喜儿及其整个时代而言,劳动够把“鬼”变成“人”。⑤新时代的劳动,也同样重要,它为叙事注入了鲜活的经验,是当下人们为实现幸福与安逸日常生活的总体理想。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传统劳动形式,尽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体力劳动形式依然存在,但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劳动形式变异为“日出而作,日落不息”,或者“日出不作,日落不息”的脑力劳动成为城市劳动群体的主流形式,它尤其盛行于当下城市的青年群体之中。这种劳动形式将古代的体力劳动转化为现代的脑力劳动,劳动时间的规定性转化为模糊性、导致劳动空间的单一性转化为多样性、劳动经验的熟悉性转化为陌生性。这也成为文学表达的困境之一。劳动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催生了文学的变化,也或隐或显地透露了时代的精神特征。(摘选自林芳毅《劳动经验与文学叙事》,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A.普通人的日常生产劳动,可以满足其自身的生活需要,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成为文学叙事的内容。B.古代艺术作品中的劳动其实是人们模仿自然的活动,那时候,人与自然几乎融为一体,人的大部分遭遇都源于自然。C.在现当代文学的劳动叙事中,作家的创作理念只是改造人们思想,突显伦理学或道德哲学问题,使思想性得以提高。D.随着互联网发展,脑力劳动时间模糊、劳动空间单一、劳动经验陌生,这就造成了当今劳动叙事文学表达的困境。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A.文章开宗明义,将劳动这一文学常见母题,放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分析论述,认识深刻。B.文章从劳动形态、劳动时间、劳动目的等几方面,阐释了劳动经验与文学叙事之间的关系。C.文章多处采用举例论证,例举《芣莒》直接说明了劳动与自然几乎融为一体,作品只是对自然的模仿。D.文章第④段先写劳动在生活中的意义,再述新的劳动经验的价值,最后以具体的事实予以佐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劳动看似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实际上应是自然分工的结果,用自己的体力换取需要的生活物资。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晋人陶渊明躬耕垄亩,他的文学表达融入了自然,带有浓郁抒情性。C.文学来源于生活,透露出时代精神,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当代的劳动叙写都以现实生活情景为基础。D.文章赞赏古代劳动和休闲有明显界限,联系现实,批评了当今“日出不作,日落不息”的劳动形式。四川省遂宁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零诊考试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不仅为人类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将更加生机蓬勃,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拓展人类文明发展路径。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是以资本主义为开端、以西方国家为主体,因而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曾被很多人认为是唯一的。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是后发性的,其发展的背景、起点、推进方式以及在世界体系中的位置、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等都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解决这些复杂矛盾和问题,没有现成答案,而要着眼于自身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实际,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中国的成功实践,拓展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路径,也向世界说明了一个道理: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走自己的路,并不是排斥借鉴别人的路,而是强调克服盲从,加强自主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丰富人类文明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是在遵循世界现代化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本国实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此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既遵循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更有创新创造,彰显鲜明的中国特色,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比如,中国提出并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过程人民民主等重要思想理念,为人类文明增添了新的内涵,提高了人类文明程度。在现代化探索进程中,许多立足中国大地、着眼解决现实问题的创新创造具有深远意义。再如,我们党立足国情和发展阶段,创造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起富有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开启了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成功结合的先河。为人类文明发展注入新动力。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使占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摆脱了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注入动力。在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严重不利影响、人类发展指数连续下降的严峻时刻,中国提出并以一系列务实举措推进全球发展倡议,为彷徨于十字路口的全球发展事业注入希望和动力。指引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方向。面对全球性问题,有的国家将其归咎于经济全球化,筑起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高墙”;有的国家以冷战思维思考问题,试图用遏制、对抗的办法解决世界发展的矛盾和问题。站在人类文明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面对“世界向何处去、人类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中国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注重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上的有识之士越发认识到,零和博弈、你输我赢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出路,只有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人类文明才能永续繁荣。(摘编自《人民日报》2022年11月02日丰子义《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使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机蓬勃,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B.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表明:走自己的路并非排斥借鉴别人的路,而是要克服盲从。C.中国创造的经济发展奇迹、组织实施的脱贫攻坚战等都为人类文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D.中国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世界有识之士认同。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深刻分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世界文明发展将作出更大贡献的几个重要原因。B.文章将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作对照,强调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优势较突出。C.文章第三段举例论证中国式现代化是遵循世界现代化发展规律、结合本国的实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D.文章第四段既用了数据,又用了现实事例,有力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文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因为发展的背景、起点、推进方式以及在世界体系中的位置、遇到的矛盾等都不同,所以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异。B.我国能开启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成功结合的先河,与我们党立足国情和发展阶段、建立富有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相关。C.如果中国不为人类文明发展注入新动力,那么世界经济增长就没有动力源,全球减贫事业、全球抗疫发展事业等就没有希望和动力。D.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以冷战思维思考问题,以遏制、对抗的办法解决问题,或搞零和博弈、你输我赢,人类文明发展难有出路。四川省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北宋名僧惠洪在佛教历史、佛禅义旨、文学创作等诸多领域卓有建树、影响深远。然而,其别集《石门文字禅》以前却没有本土校注本。此书三十卷,收录惠洪一生的单篇诗文,其内容和佛教历史相关并涉及北宋众多僧徒与文人士大夫,写作背景难定,难解之处颇多。之前只有日本僧人廓门贯彻曾对《石门文字禅》做注,但注释粗疏,谬误较多。中国学者周裕锴教授与宋代惠洪、日本廓门贯彻展开跨时空对话,积二十多年心力,完成《石门文字禅校注》一书。黄永年先生曾说:“要给一部书作注,一定要对这部书真正下过功夫,对书的作者、对书的内容,以及对书的作用都得有深切的理解。”周裕锴在唐宋文学、禅文化、古代阐释学三大领域深耕多年。其著作《中国禅宗与诗歌》《文字禅与宋代诗学》等对佛禅与文学等问题皆有深入研究和精辟见解。此外,他还承担了《苏轼全集校注》一书的部分工作——对苏轼文集进行校注。就为《石门文字禅》作注而言,周裕锴教授无疑是最佳人选。从周裕锴2001年主持《石门文字禅》读书会算起,至《石门文字禅校注》出版,中间相距20年,可见本书耗时之久。《石门文字禅校注》对《石门文字禅》进行了全面而系统地校勘和注释。每篇诗文下包含校记、注释、集评三项内容,书末还附篇目索引,方便了读者阅读。本书既肯定了昔贤成果,亦订正旧说疏误,在校勘、注释、标点、编年和辑佚等方面取得了远超前人的成就。以下试从两方面进行说明。校勘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底本,以奠定文本基础。《石门文字禅》一书版本较为复杂,传世的有万历径山寺刻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天宁本等。本书将明万历径山寺刻本作为底本,但由于该底本是抄本翻刻,存在不少文字上的错误。因此除了用对校法勘证异同外,周裕锴还采用了其他方法,例如,用本书前后互证的本校法,以他书校本书的他校法和以理分析、断其是非的理校法,而且往往诸法交互为用,形成逻辑闭环,得出最可信的结论。如卷一之中《谒蔡州颜鲁公祠堂》一诗有两句:“□□□锦光照眼,更觉霓裳韵和雅。”其中前三字原缺,天宁本作“蟠龙衣”,而《宋诗钞》作“吴绫蜀”。孰是孰非呢?周裕锴在考证唐宋诗词用例后,指出“吴绫蜀锦对举,乃诗词之套语”,谓“吴绫蜀锦”泛指华丽奢侈的丝织品。他又据《新唐书》等史料,注明“吴绫蜀锦光照眼”系指玄宗晚年生活华丽奢靡,从而判定《宋诗钞》之补字可从。书中多处阙字和讹误,经周裕锴如此交错校勘,细微辨析后得以补正。本书注释工作包括系年系地、考索人名、引证典故、解释词义、疏通文意、阐明思想等。惠洪交游广泛,《石门文字禅》中许多篇题和正文涉及到众多同时期人物,这些人物往往是简称或代称,所指难明。周裕锴曾撰《略谈唐宋僧人的法名与表字》,总结对僧人的称呼惯例,又在《宋僧惠洪行履著述编年总案》里考证出惠洪的诸多交游。这些成果被运用到本书,其中人物多已注出所指为谁。某些常用词,在惠洪作品里有特殊涵义,周裕锴亦——考证。如“拴索”一词,常用作拴缚拘羁之义,然卷三《游南岳福岩寺》一诗“他年遗迹旧岩下,拴索犹存众惊愕”,周裕锴认为此处“拴索”就不能解作拴缚拘羁之意,而应解作“骸骨”之意,其依据是黄庭坚《枯骨颂》:“皮肤落尽露拴索,一切虚诳法现前。”经过这样的注释,惠洪诗文的文意豁然开朗,惠洪丰富而立体的文学世界就被打开了。本书虽然仍有阙文未补,一些作品系年和人物尚待确定,但体例严整,点校精审,注释明晰,善于不疑处见疑,揭示出古书撰述与校释的若干“新义例”,并提供了许多启人心智的新论题,确系一部严谨、准确、详明、完整的宋人文集点校注释本,对文学史、词汇史、佛教史、政治史、文化史研究皆极具价值。(摘编自李贵《评<石门文字禅校注>——不诬古人,不误今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周裕锴之前,《石门文字禅》没有严谨准确的校注本,这增加了他校注该书的难度。B.周裕锴以天宁本《石门文字禅》为基础,耗时二十年,出色地完成了对其的校注工作。C.《石门文字禅》收录了很多诗文,为方便阅读,每篇诗文都有校记、注释和集评等内容。D.校注《谒蔡州颜鲁公祠堂》中的缺字时,周裕锴运用了本校法,确定《宋诗钞》可从。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肯定惠洪在诸多领域具有影响,认为对《石门文字禅》进行校注极具价值。B.文章引用黄永年的话,是为了证明周裕锴在唐宋文学和禅文化等领域都有深入研究。C.文章论及了《石门文字禅校注》一书的优点,肯定了其价值,但是也未回避其不足。D.文章在论述校勘和注释这两方面内容时均有例证,从这些例子中可见周裕锴的严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对古书时,如遇到没有底本作为依据,或者不同注本出现矛盾的情况,可以运用理校法,以理分析,断其是非。B.周裕锴既对宋代僧人的法名有研究,也考证了惠洪的交游情况,这些都利于他对惠洪作品中出现的人名进行考释。C.如果能够找到更多像“皮肤落尽露拴索”这样的例证,那么用“拴索”解释“骸骨”的结论也就会更加让人信服。D.《石门文字禅校注》一书不仅对惠洪诗文中所涉及的人物、典故等进行了考释,还提供了具有研究价值的新论题。四川省南充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考试(零诊)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我国民法典系统整合新中国70多年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借鉴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艮法典编纂提供了丰厚滋养,使民法典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②民法典明确立法目的是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法典分编中有专门对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权益的保护规定,如有关未成年人的监护制度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则要由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同样,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这些都体现了仁者爱人、恤老怜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③民法典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庸》有云:“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论语》中也有这样的表述:“礼之用,和为贵。”民法典在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中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和睦、和谐观念。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三条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可以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文化滋养,很多理念已深深融入民法典条文中。④诚信体现社会道德准则,也是民法典的重要原则。《论语》中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诚信不仅是每个人应有的道德修为,也是民事活动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民法典第七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民法典合同编第五百条规定,有其他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造成对方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第五百零九条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诚信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自哟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这为秉持诫实、恪守承诺的道德规范提供了法律支撑。⑤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中华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特点。《逸周书·大聚》记载: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民法典第九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绿色环保原则在民法典分则中也有充分体现。例如,在物权编中规定,不动产权利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弃置固体废物,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土壤污染物、澡声、光辐射、电磁辐射等有害物质;在合同编中规定,当事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应当避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在侵权责任编中,设有专门章节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责任进行规范。民法典回应了人民群从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向往,传承和弘扬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摘编自《人民日报》)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民法典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的有益成果,因而是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B.我国民法典编纂的历史文化基础是中华传统美德,民法典中多条规定都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扬。C、仁者爱人、恤老怜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民法典分编专门对某些群体权益保护中有明确的条款规定。D.儒家强调“信”,诚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道德基础;民法典规定,民事活动主体都要遵循诚信原则。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进行论证,段末有总结,思路清晰,结构完整。B.文章围绕我国民法典,多角度论证了民法典对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等的重要作用。C.第③段引用《中庸》《论语》文句和民法典中的相关规定,阐明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的理念融入了民法典条文中。D.第⑤段运用引证法、例证法,既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也传承和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美德。3.根据文本内容,下列选项不符合民法典规定的一项是(3分)A.云南怒江州某法院公开审理七年级学生辍学案。全州53户家长或监护人因没有履行法定责任被责令送孩子回校接受义务教育。B.伍某3岁丧母,父亲去外省当上门女婿,伍某随奶奶长大,40多年后,父亲突然回来,身体病弱,生活困难,伍某可以不供给生活费及医疗费。C.张某把仿制玉镯按正品价卖给李某,后来李某发现了;虽双方在交易时己签定了买卖合同,但李某不能自认眼拙,自担损失。D.浙江郑某在明知是危险废物且没有处置资质的情况下,私自收集、贮存、处置废旧铅酸蓄电池达5吨,国家有关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四川省雅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零诊考试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在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过程中,主要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而人与自然关系间的变化,即技术上的变化,则是次要的;从史前到文明的过渡中,中华文明主要体现为连续性,其他非西方文明也大致如此;以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为源头的西方文明,则主要以技术手段来突破自然的束缚,开辟了“断裂性”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道路,“实在是个例外”。因此,社会科学中自西方经验而来的一般法则不具有普遍的应用性。在距今5000年前后,良渚遗址水利工程、茅山遗址水稻田遗迹和良渚文化精制的石犁、石镰,都展示着良渚人以技术改变人与自然关系的努力。在距今4000年前后,羊、牛和小麦的相继传入,使不同文化在交流互动中获得相互认同,这也在早期王朝形成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连续”和“断裂”文明的形成道路二分法,其实尚可商榷,但这样的理论探索,引发我们对早期关于文明演进关系的深思。研究表明,中国史前文化在距今8000年前后即形成以天极为宇宙核心和运行枢纽的“天极宇宙观”。在距今6000年前后,各地区史前文化蓬勃发展,聚落数量也明显增多,“天极宇宙观”成为原始信仰的核心内容,垄断与“天极之神”的沟通,是“古国”社会领导者获取权力的重要方式。距今5000年前后的良渚文化将此原始信仰系统化,成为构建早期国家的重要依托。在距今4000年前后,陶寺文化蓬勃发展,从“天极宇宙观”发展为“天下政治观”。“天极宇宙观”强调以“天极”为枢纽的宇宙秩序,成为推进构建“天下”范围一体化政治秩序的有力依托。夏商时期,“天极之神”演变为“帝”,宇宙观与政治观的结合更加紧密,周人则完成了“帝”向道德化之“天”的转变和“天下政治观”的人文化。因此,真正有可能“丰富一般社会科学理论”的探索方向之一,应该是原始信仰思想“人文化”并转化为政治理念的中国智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社会发展理论是中华文明起源理论的基石,考古资料和古史文献记载是中华文明起源理论创新的源泉。考古发现与古史记载多有契合,绝非偶然,是古史记载自有“真实的素地”的明证。“古国”概念的提出、“天极宇宙观”“天下政治观”的讨论,均得益于古史记载的启发。但有学者通过摒弃考古资料以维护古史记载,存在深陷大一统“怪圈”而不能自拔的茫然。因此,文明起源研究只有以考古资料为基础,才能激发切实的理论创新。他强调,要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构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研究的话语体系,是讲好中华文明故事,让世界认识中国的前提。在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实践中,须不断丰富和完善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中国考古学理论建设仍路漫漫而修远,在世界文明研究中获得令人信服的话语权也需持续上下求索。(李新伟《构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话语体系》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在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B.“连续”与“断裂”两种文明形态的交流互动对早期王朝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C.良渚文化将“天极宇宙观”这一原始信仰系统化,构建起了中国早期的国家形态。D.在文明起源研究中,古史记载与考古资料二者缺一不可,但考古资料更具权威性。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以良渚文化为例,论证了中国从史前到文明的过渡中,主要体现为连续性的特点。B.文章通过分析西方文明的形成与特征提出社会科学中西方一般法则不具普遍应用性。C.文章以时间为序梳理了我国原始信仰思想“人文化”并转化为政治理念的中国智慧。D.文章运用正反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突出考古资料在文明起源研究中基础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中华文明呈现“连续性”与西方文明呈现“断裂性”的原因各异。B.“古国”领导者凭借垄断与“天极之神”的沟通,创建了以“天极宇宙观”为基础的文化形态。C.“天极宇宙观”强调“天极”为宇宙秩序枢纽,进而推进了“天下”范围一体化政治秩序的形成。D.讲好中华文明故事,让世界认识中国,其前提是要构建起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研究的话语体系。四川省成都七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进入新世纪以来,中西方美学界出现了一种“回归生活世界”以重构美学的趋向。这种美学在当代西方被称为“日常生活美学”,在中国则被称为“生活美学”。在当代中西方不同历史语境下,研究中国的“生活美学”,还须从本土传统入手。应该说,生活美学的根就在中国。从孔子和老子分别建树起中国儒家生活美学与道家生活美学传统开始,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传统已经存续了几千年,一直是中国审美文化的主流。这是由于,在中国人的生活当中,审美与生活始终处于一种不即不离的微妙关联当中,这种传统始终没有断裂过,一直延续至今。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美学就是生活美学,因为中国人的生活被古人赋予了审美化的追求,中国人的审美也在古代被奠定了生活化的根基。西方美学曾经更关注艺术,中国美学却早已聚焦生活。生活美学对于西方而言是一个新思潮——西方没有将生活审美化的悠久传统,尽管他们的艺术传统非常久远。生活美学乃是根源于中国本土既植根于生活又超逾于审美的悠久传统。生活美学在中国,具有世界其他文明难以企及的广度与深度。这种本土美学关涉很广,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第一是“生理的”生活美学,这关乎广义之“性”,如饮食、饮茶等。第二是“情感的”生活美学,这关乎广义之“情”,如闲居、交游、雅集、人物品藻等。第三是“文化的”生活美学,这关乎广义之“文”,诗、书、画、印、琴、曲、园林、博弈、游艺乃至于游山玩水皆属此类。美学在中国与民众生活联系得最为紧密,审美已深入生活。“生活美学”乃是一种“体用不二”的美学。这个“体”,就是生活之体,就是中国民众的衣、食、住、行、用、娱的生活本体;这个“用”,就是将生活美学应用在生活本体上。中国的书法就是最显明例证。从王羲之、颜真卿到怀素,他们的作品不是正襟危坐着创作出来的,而是包孕在实用化的信札、便条、序跋、祭文等等之中。我们发现,书法作为文人的日课,日常书写才是常态,书法从古至今都没有脱离生活。道理很简单,书法之“书”不过就是写字,写出了一定的法度和美感才成其为“法”。如今,中国人还在延续这个古老的生活美学传统。从茶道、花道、香道、汉服、家居、日常设计、公共艺术、社区设计到城市规划等各个领域,生活美学的践行者们都在倡导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充分审美化。这恰恰是中国人对自身生活传统的一种复兴,而不是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拿来。这股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潮流,正在悄然形成一种运动。所以,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是一种生意盎然的活的传统,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东方生活美学最佳范本。当然,当代中国需要整体的美学规划,既然曾是“礼仪之邦”,那将来也要成为“美善之国”,这才符合“礼乐相济”的华夏悠久传统。当今中国生活美学的积极践行者们,就是在发现中国人的生活之美,从而为中国生活立“心”——立“美”之心。我们最终要的,并非生活的“美学”,而是审美地“生活”。(摘编自刘悦笛《生活美学——阐释美好生活之道》)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生活美学的根就在中国,中国美学就是生活美学,中国人的生活具有审美化追求,中国人的审美具有生活化根基。B.中国书法属“文化的”生活美学,日常书写实用化的信札、序跋等是其常态,体现出生活美学“体用不二”的特点。C.中国的生活美学主要包括“生理的”、“情感的”、“文化的”三个层面,此构架对当代中国美学做了整体的规划。D.当今兴起的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潮流,源于对西方“日常生活美学”的学习借鉴,是中国人对自身生活传统的复兴。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世纪美学界出现了“回归生活世界”以重构美学的倾向,文章以此为立论前提,引出论述对象和角度。B.文章第二段将中西方美学进行对比,突出了中国的生活美学具有悠久传统,论证了生活美学的根在中国。C.文章以中国书法为例,论证美学在中国与民众生活联系紧密,进而论证生活美学在中国具有广度和深度。D.文章对中国生活美学展开了多维度分析,由理论到现实,由传统到未来,论证谨严有说服力,引人思考。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春秋起,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传统存续了几千年,因此,中国的生活美学优于世界其他文明的美学。B.生活美学是中国审美文化的主流,从诗、书、琴、画到城市规划,都表现了中国人追求生活审美化。C.中国生活美学为世界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东方范本,必将为世界美学发展做出贡献,引领美学新潮流。D.我们只要复兴中国的生活美学传统,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充分地审美化,就能实现审美地“生活”。2023届四川省泸州市泸县教育共同体高三一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乡愁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土地的不可移动性,使中国人的原乡观念根深蒂固,也使相关情感表达成为文学艺术的母题。在人类为认识、把握世界所创设的各种概念中,可能没有什么比时间和历史更有赖于人的记忆。人有记忆就会有历史,有历史就会有对过往的追思,有追思就会有乡愁。乡愁作为广义的历史追思,往往被神圣化。比如,在个体生活中,童年总与诗情记忆深度关联,“遥想当年”是遍被士庶的自我叙事方式;在文化上,厚古薄今是常态,历史上的古今争论,往往以复古一方的胜利为终局;在哲学上,形而上的道被历史化,时间的久远性往往被直接等同于真理性。基于这种时间和历史意识,在中国,从旧国旧乡旧人到古物古玩古画,似乎凡是与过往相关的一切均会被珍视。而所谓乡愁,则无非是这种无所不在的历史意识在人情感领域的表征形式。我们必须理解乡愁问题有典型的理想性质。或者用美学的词语来讲,即便我们对童年时代有丰富的记忆,这个记忆也不是对往昔生活的真实复现,而是一种审美记忆或者诗性记忆,它夸饰了原乡本不具有的美丽。一般而言,乡愁是围绕着个体的情感经验被建构出来的,似乎只关乎个人的经历,但是,对于一个民族来讲,乡愁的意义绝对不仅止于个体,而是对民族共同体整体有效的情感。中华文明延续了五千年,从中国历史看,中华民族之所以有这种恒久的维系自己文明的能力,显然不是因为私人性的对历史的回望,而是在文明的整体进程中,形成了这一民族关于自身历史的共同记忆。今天,人们习惯于将中华民族称为文化共同体,认为文化价值共识是让大家凝聚在一起的力量,但更深层的原因仍然是存在的,这就是民族共同记忆。由此,个体性的关于历史的回望,就最终汇入到整个民族关于自身历史的论述之中。中国文化的乡愁,就是在这种民族共同记忆中得到了奠基。由此看来,中国式的乡愁是一个既基于个体记忆又不断外向放大的概念。在核心处,它指向血缘,即从对父母的牵念中获得关于乡愁的最原初经验;其次是父母所居之地,即父母所居,便是故乡。以此为背景,它进而被放大为亲族和家国概念,放大为“四海为家”或“四海之内皆兄弟”,甚至最终被解构为“此心安处是吾乡”。以上序列使乡愁成为一种圈层式结构,它愈趋于中心愈浓烈,愈趋于边缘愈淡化。这是人从血缘共同体逐步迈向人类共同体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以普遍理性克服情感本能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价值逐步让位于群体价值和人类价值,诗的逻辑逐渐演变为哲学的逻辑。但显然的问题是,人愈趋于理性和哲学化也就愈益导致个体的情感无处安放,并由此生发出无家可归的虚无感和悲情意识。对此,中国文化的伟大,就在于表现出了对诸多对立问题的协调和兼顾能力。比如,既尊重理性又推崇合乎人情的常识,既重视父母之孝又重视兄弟友爱、家国之忠以至天下情怀。这是一种“既要……又要……”的情感多元生发模式,它避免了非此即彼的极端化,也使乡愁表达充满弹性。(摘编自刘成纪《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乡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基于时间和历史意识,中国人特别珍视过往,比如喜欢古旧物品,对曾有的生命记忆难以忘怀。B.乡愁围绕个体的情感经验建构,似乎只关乎个人经历,民族共同记忆就是无数个体乡愁的总和。C.在文明的进程中形成的关于自身历史的共同记忆,是中华民族被称为文化共同体的深层原因。D.中国式乡愁的核心指向和父母的血缘关系,愈趋于边缘愈淡化,甚至被解构为“此心安处是吾乡”。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乡愁的产生说起,继而探讨乡愁的性质和意义,再分析乡愁的圈层式结构,层层推进,思路严谨。B.第二段从个体生活、文化和哲学三个方面举例论证了乡愁被神圣化的观点,表明乡愁具有典型的理想性质。C.文章对个体乡愁和民族共同记忆的内涵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由此把对乡愁的理解提升到民族文化的高度。D.文章分析了乡愁的圈层式结构,有助于读者理解个体价值逐步让位于群体价值和人类价值的演变过程。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愁具有典型的理想性质,因此我们记忆中的童年可能比真实童年更美好,甚至完全是一种审美虚构。B.余光中的《乡愁》一诗可以作为中国式的乡愁是既基于个体记忆又不断外向放大的概念的一种佐证。C.相比于理性和哲学化的人,一个富于感性和诗性的人更容易克服本能,生发出无家可归的悲情意识。D.中国人都具备情感多元生发模式,既尊重理性又推崇合平人情的常识,有处理对立问题的协调能力。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四川省资阳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①劳动是文学表达和叙事的重要内容之一。普通人的日常劳动生活及其经验本身有其自足的价值和意义,并成为文学叙事的中心。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具有也具备独立的审美特性,因此劳动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了文学叙事的视野。②古代的劳动与其说是社会分工的结果,不如说是自然分工的结果。当时的劳动指的是身体劳动,其过程是身体与自然能量交换的过程,目的是换取所需要的生活材料,在这个过程中,人与自然几乎融为一体,人的大部分的遭遇都源于自然,艺术层面的表达即人对自然的模仿。古代的劳动时间和休闲时间有明显的界限,农民没有时间观只有时令观(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人们遵循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规律。劳动经验大部分是源自田间地头、山水田园的自然经验。《诗经·芣莒》中的“采采芣莒,薄言袺之。采采芣莒,薄言撷之”,描写出了劳动的真实场景,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对古代劳动经验的文学表达是人企图融入自然的冲动,因而文学更多的依靠抒情主体的情感情绪变动来提升整体的意义,带有浓郁的抒情性。③社会发展使古代的劳动形态、劳动时间、劳动经验、劳动意义都发生了变化。人不仅可以认识自然,还可以掌握理性从而抵达真理,实现对人精神内部的改造。劳动的目的也变为为了消灭利制、消除阶级性,因此文学叙事和想象就围绕革命展开。现代文学《三里湾》、当代文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是为了对人精神世界的改造。反抗资产阶级劳动异化的方式除了劳动在肉体上予以消灭之外,还包括精神上予以改造。文学叙事试图把劳动有关政治经济学的问题转化为积极斗争中的伦理学或者道德哲学的问题。④劳动全面渗透日常生活,它重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同时也重新建构劳动价值感。新的劳动经验的诞生为文学叙事的想象提供新的情感体验,为美学范式提供可能性,人们赋予劳动以意义是为了在劳动中寻找人的终极价值。劳动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对于《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而言,它可以表达个人尊严和价值;是因为对于《白毛女》中的喜儿及其整个时代而言,劳动够把“鬼”变成“人”。⑤新时代的劳动,也同样重要,它为叙事注入了鲜活的经验,是当下人们为实现幸福与安逸日常生活的总体理想。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传统劳动形式,尽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体力劳动形式依然存在,但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劳动形式变异为“日出而作,日落不息”,或者“日出不作,日落不息”的脑力劳动成为城市劳动群体的主流形式,它尤其盛行于当下城市的青年群体之中。这种劳动形式将古代的体力劳动转化为现代的脑力劳动,劳动时间的规定性转化为模糊性、导致劳动空间的单一性转化为多样性、劳动经验的熟悉性转化为陌生性。这也成为文学表达的困境之一。劳动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催生了文学的变化,也或隐或显地透露了时代的精神特征。(摘选自林芳毅《劳动经验与文学叙事》,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A.普通人的日常生产劳动,可以满足其自身的生活需要,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成为文学叙事的内容。B.古代艺术作品中的劳动其实是人们模仿自然的活动,那时候,人与自然几乎融为一体,人的大部分遭遇都源于自然。C.在现当代文学的劳动叙事中,作家的创作理念只是改造人们思想,突显伦理学或道德哲学问题,使思想性得以提高。D.随着互联网发展,脑力劳动时间模糊、劳动空间单一、劳动经验陌生,这就造成了当今劳动叙事文学表达的困境。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A.文章开宗明义,将劳动这一文学常见母题,放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分析论述,认识深刻。B.文章从劳动形态、劳动时间、劳动目的等几方面,阐释了劳动经验与文学叙事之间的关系。C.文章多处采用举例论证,例举《芣莒》直接说明了劳动与自然几乎融为一体,作品只是对自然的模仿。D.文章第④段先写劳动在生活中的意义,再述新的劳动经验的价值,最后以具体的事实予以佐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劳动看似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实际上应是自然分工的结果,用自己的体力换取需要的生活物资。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晋人陶渊明躬耕垄亩,他的文学表达融入了自然,带有浓郁抒情性。C.文学来源于生活,透露出时代精神,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当代的劳动叙写都以现实生活情景为基础。D.文章赞赏古代劳动和休闲有明显界限,联系现实,批评了当今“日出不作,日落不息”的劳动形式。【正确答案】1B2.C3.D【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因此成为文学叙事的内容”错误,劳动“成为文学叙事的内容”是因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具有也具备独立的审美特性”。C.“只是”错,原文的表述是“除了劳动在肉体上予以消灭之外,还包括精神上予以改造”。D“劳动空间单一”错,应是劳动空间多样。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C.“例举《芣莒》直接说明了劳动与自然几乎融为一体,作品只是对自然的模仿”错误,《苯莒》举例说明“劳动经验大部分是源自田间地头山水田园的自然经验”。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及观点的能力。D.“批评了”错误,文章只是说了当今“日出不作,日落不息”的劳动形式的特点和影响,“这种劳动形式将古代的体力劳动转化为现代的脑力劳动,劳动时间的规定性转化为模糊性、导致劳动空间的单一性转化为多样性、劳动经验的熟悉性转化为陌生性”,并没有“批评”的意思。故选D。四川省遂宁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零诊考试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不仅为人类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将更加生机蓬勃,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拓展人类文明发展路径。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是以资本主义为开端、以西方国家为主体,因而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曾被很多人认为是唯一的。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是后发性的,其发展的背景、起点、推进方式以及在世界体系中的位置、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等都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解决这些复杂矛盾和问题,没有现成答案,而要着眼于自身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实际,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中国的成功实践,拓展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路径,也向世界说明了一个道理: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走自己的路,并不是排斥借鉴别人的路,而是强调克服盲从,加强自主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丰富人类文明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是在遵循世界现代化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本国实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此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既遵循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更有创新创造,彰显鲜明的中国特色,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比如,中国提出并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过程人民民主等重要思想理念,为人类文明增添了新的内涵,提高了人类文明程度。在现代化探索进程中,许多立足中国大地、着眼解决现实问题的创新创造具有深远意义。再如,我们党立足国情和发展阶段,创造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起富有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开启了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成功结合的先河。为人类文明发展注入新动力。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使占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摆脱了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注入动力。在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严重不利影响、人类发展指数连续下降的严峻时刻,中国提出并以一系列务实举措推进全球发展倡议,为彷徨于十字路口的全球发展事业注入希望和动力。指引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方向。面对全球性问题,有的国家将其归咎于经济全球化,筑起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高墙”;有的国家以冷战思维思考问题,试图用遏制、对抗的办法解决世界发展的矛盾和问题。站在人类文明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面对“世界向何处去、人类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中国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注重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上的有识之士越发认识到,零和博弈、你输我赢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出路,只有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人类文明才能永续繁荣。(摘编自《人民日报》2022年11月02日丰子义《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使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机蓬勃,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B.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表明:走自己的路并非排斥借鉴别人的路,而是要克服盲从。C.中国创造的经济发展奇迹、组织实施的脱贫攻坚战等都为人类文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D.中国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世界有识之士认同。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深刻分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世界文明发展将作出更大贡献的几个重要原因。B.文章将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作对照,强调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优势较突出。C.文章第三段举例论证中国式现代化是遵循世界现代化发展规律、结合本国的实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D.文章第四段既用了数据,又用了现实事例,有力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文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因为发展的背景、起点、推进方式以及在世界体系中的位置、遇到的矛盾等都不同,所以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异。B.我国能开启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成功结合的先河,与我们党立足国情和发展阶段、建立富有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相关。C.如果中国不为人类文明发展注入新动力,那么世界经济增长就没有动力源,全球减贫事业、全球抗疫发展事业等就没有希望和动力。D.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以冷战思维思考问题,以遏制、对抗的办法解决问题,或搞零和博弈、你输我赢,人类文明发展难有出路。(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B(3分)由原文第二段内容可知B项偏离了主旨。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表明的是“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2.D(3分)A.“深刻分析了……几个重要原因”有错。B.“强调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优势较突出”有错。C.“举例论证中国式现代化是遵循世界现代化发展规律、结合本国的实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错。3.C(3分)C项表述太绝对。四川省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北宋名僧惠洪在佛教历史、佛禅义旨、文学创作等诸多领域卓有建树、影响深远。然而,其别集《石门文字禅》以前却没有本土校注本。此书三十卷,收录惠洪一生的单篇诗文,其内容和佛教历史相关并涉及北宋众多僧徒与文人士大夫,写作背景难定,难解之处颇多。之前只有日本僧人廓门贯彻曾对《石门文字禅》做注,但注释粗疏,谬误较多。中国学者周裕锴教授与宋代惠洪、日本廓门贯彻展开跨时空对话,积二十多年心力,完成《石门文字禅校注》一书。黄永年先生曾说:“要给一部书作注,一定要对这部书真正下过功夫,对书的作者、对书的内容,以及对书的作用都得有深切的理解。”周裕锴在唐宋文学、禅文化、古代阐释学三大领域深耕多年。其著作《中国禅宗与诗歌》《文字禅与宋代诗学》等对佛禅与文学等问题皆有深入研究和精辟见解。此外,他还承担了《苏轼全集校注》一书的部分工作——对苏轼文集进行校注。就为《石门文字禅》作注而言,周裕锴教授无疑是最佳人选。从周裕锴2001年主持《石门文字禅》读书会算起,至《石门文字禅校注》出版,中间相距20年,可见本书耗时之久。《石门文字禅校注》对《石门文字禅》进行了全面而系统地校勘和注释。每篇诗文下包含校记、注释、集评三项内容,书末还附篇目索引,方便了读者阅读。本书既肯定了昔贤成果,亦订正旧说疏误,在校勘、注释、标点、编年和辑佚等方面取得了远超前人的成就。以下试从两方面进行说明。校勘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底本,以奠定文本基础。《石门文字禅》一书版本较为复杂,传世的有万历径山寺刻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天宁本等。本书将明万历径山寺刻本作为底本,但由于该底本是抄本翻刻,存在不少文字上的错误。因此除了用对校法勘证异同外,周裕锴还采用了其他方法,例如,用本书前后互证的本校法,以他书校本书的他校法和以理分析、断其是非的理校法,而且往往诸法交互为用,形成逻辑闭环,得出最可信的结论。如卷一之中《谒蔡州颜鲁公祠堂》一诗有两句:“□□□锦光照眼,更觉霓裳韵和雅。”其中前三字原缺,天宁本作“蟠龙衣”,而《宋诗钞》作“吴绫蜀”。孰是孰非呢?周裕锴在考证唐宋诗词用例后,指出“吴绫蜀锦对举,乃诗词之套语”,谓“吴绫蜀锦”泛指华丽奢侈的丝织品。他又据《新唐书》等史料,注明“吴绫蜀锦光照眼”系指玄宗晚年生活华丽奢靡,从而判定《宋诗钞》之补字可从。书中多处阙字和讹误,经周裕锴如此交错校勘,细微辨析后得以补正。本书注释工作包括系年系地、考索人名、引证典故、解释词义、疏通文意、阐明思想等。惠洪交游广泛,《石门文字禅》中许多篇题和正文涉及到众多同时期人物,这些人物往往是简称或代称,所指难明。周裕锴曾撰《略谈唐宋僧人的法名与表字》,总结对僧人的称呼惯例,又在《宋僧惠洪行履著述编年总案》里考证出惠洪的诸多交游。这些成果被运用到本书,其中人物多已注出所指为谁。某些常用词,在惠洪作品里有特殊涵义,周裕锴亦——考证。如“拴索”一词,常用作拴缚拘羁之义,然卷三《游南岳福岩寺》一诗“他年遗迹旧岩下,拴索犹存众惊愕”,周裕锴认为此处“拴索”就不能解作拴缚拘羁之意,而应解作“骸骨”之意,其依据是黄庭坚《枯骨颂》:“皮肤落尽露拴索,一切虚诳法现前。”经过这样的注释,惠洪诗文的文意豁然开朗,惠洪丰富而立体的文学世界就被打开了。本书虽然仍有阙文未补,一些作品系年和人物尚待确定,但体例严整,点校精审,注释明晰,善于不疑处见疑,揭示出古书撰述与校释的若干“新义例”,并提供了许多启人心智的新论题,确系一部严谨、准确、详明、完整的宋人文集点校注释本,对文学史、词汇史、佛教史、政治史、文化史研究皆极具价值。(摘编自李贵《评<石门文字禅校注>——不诬古人,不误今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周裕锴之前,《石门文字禅》没有严谨准确的校注本,这增加了他校注该书的难度。B.周裕锴以天宁本《石门文字禅》为基础,耗时二十年,出色地完成了对其的校注工作。C.《石门文字禅》收录了很多诗文,为方便阅读,每篇诗文都有校记、注释和集评等内容。D.校注《谒蔡州颜鲁公祠堂》中的缺字时,周裕锴运用了本校法,确定《宋诗钞》可从。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肯定惠洪在诸多领域具有影响,认为对《石门文字禅》进行校注极具价值。B.文章引用黄永年的话,是为了证明周裕锴在唐宋文学和禅文化等领域都有深入研究。C.文章论及了《石门文字禅校注》一书的优点,肯定了其价值,但是也未回避其不足。D.文章在论述校勘和注释这两方面内容时均有例证,从这些例子中可见周裕锴的严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对古书时,如遇到没有底本作为依据,或者不同注本出现矛盾的情况,可以运用理校法,以理分析,断其是非。B.周裕锴既对宋代僧人的法名有研究,也考证了惠洪的交游情况,这些都利于他对惠洪作品中出现的人名进行考释。C.如果能够找到更多像“皮肤落尽露拴索”这样的例证,那么用“拴索”解释“骸骨”的结论也就会更加让人信服。D.《石门文字禅校注》一书不仅对惠洪诗文中所涉及的人物、典故等进行了考释,还提供了具有研究价值的新论题。1.A2.B3.C四川省南充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考试(零诊)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我国民法典系统整合新中国70多年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借鉴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艮法典编纂提供了丰厚滋养,使民法典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②民法典明确立法目的是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法典分编中有专门对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权益的保护规定,如有关未成年人的监护制度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则要由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同样,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这些都体现了仁者爱人、恤老怜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③民法典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庸》有云:“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论语》中也有这样的表述:“礼之用,和为贵。”民法典在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中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和睦、和谐观念。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三条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可以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文化滋养,很多理念已深深融入民法典条文中。④诚信体现社会道德准则,也是民法典的重要原则。《论语》中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诚信不仅是每个人应有的道德修为,也是民事活动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民法典第七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民法典合同编第五百条规定,有其他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造成对方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第五百零九条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诚信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自哟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这为秉持诫实、恪守承诺的道德规范提供了法律支撑。⑤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中华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特点。《逸周书·大聚》记载: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民法典第九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绿色环保原则在民法典分则中也有充分体现。例如,在物权编中规定,不动产权利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弃置固体废物,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土壤污染物、澡声、光辐射、电磁辐射等有害物质;在合同编中规定,当事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应当避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在侵权责任编中,设有专门章节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责任进行规范。民法典回应了人民群从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向往,传承和弘扬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摘编自《人民日报》)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民法典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的有益成果,因而是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B.我国民法典编纂的历史文化基础是中华传统美德,民法典中多条规定都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扬。C、仁者爱人、恤老怜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民法典分编专门对某些群体权益保护中有明确的条款规定。D.儒家强调“信”,诚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道德基础;民法典规定,民事活动主体都要遵循诚信原则。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进行论证,段末有总结,思路清晰,结构完整。B.文章围绕我国民法典,多角度论证了民法典对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等的重要作用。C.第③段引用《中庸》《论语》文句和民法典中的相关规定,阐明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的理念融入了民法典条文中。D.第⑤段运用引证法、例证法,既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也传承和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美德。3.根据文本内容,下列选项不符合民法典规定的一项是(3分)A.云南怒江州某法院公开审理七年级学生辍学案。全州53户家长或监护人因没有履行法定责任被责令送孩子回校接受义务教育。B.伍某3岁丧母,父亲去外省当上门女婿,伍某随奶奶长大,40多年后,父亲突然回来,身体病弱,生活困难,伍某可以不供给生活费及医疗费。C.张某把仿制玉镯按正品价卖给李某,后来李某发现了;虽双方在交易时己签定了买卖合同,但李某不能自认眼拙,自担损失。D.浙江郑某在明知是危险废物且没有处置资质的情况下,私自收集、贮存、处置废旧铅酸蓄电池达5吨,国家有关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1.D(3分)A项还有“系统整合新中国70多年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两点原因;B项,原文只是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民法典编纂提供了丰厚滋养”;C项是“民法典分编中有专门对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权益的保护规定”“……体现了仁者爱人、恤老怜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2.B(3分)应该是论证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民法典编纂提供了丰厚滋养,使民法典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3.B(3分)B选项中“伍某可以不供给生活费及医疗费”不符合民法典规定,(A、B两项的出处参见第二段有关内容,C项出处参见第四段有关内容,D项出处参考第五段有关内容)四川省雅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零诊考试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在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过程中,主要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而人与自然关系间的变化,即技术上的变化,则是次要的;从史前到文明的过渡中,中华文明主要体现为连续性,其他非西方文明也大致如此;以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为源头的西方文明,则主要以技术手段来突破自然的束缚,开辟了“断裂性”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道路,“实在是个例外”。因此,社会科学中自西方经验而来的一般法则不具有普遍的应用性。在距今5000年前后,良渚遗址水利工程、茅山遗址水稻田遗迹和良渚文化精制的石犁、石镰,都展示着良渚人以技术改变人与自然关系的努力。在距今4000年前后,羊、牛和小麦的相继传入,使不同文化在交流互动中获得相互认同,这也在早期王朝形成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连续”和“断裂”文明的形成道路二分法,其实尚可商榷,但这样的理论探索,引发我们对早期关于文明演进关系的深思。研究表明,中国史前文化在距今8000年前后即形成以天极为宇宙核心和运行枢纽的“天极宇宙观”。在距今6000年前后,各地区史前文化蓬勃发展,聚落数量也明显增多,“天极宇宙观”成为原始信仰的核心内容,垄断与“天极之神”的沟通,是“古国”社会领导者获取权力的重要方式。距今5000年前后的良渚文化将此原始信仰系统化,成为构建早期国家的重要依托。在距今4000年前后,陶寺文化蓬勃发展,从“天极宇宙观”发展为“天下政治观”。“天极宇宙观”强调以“天极”为枢纽的宇宙秩序,成为推进构建“天下”范围一体化政治秩序的有力依托。夏商时期,“天极之神”演变为“帝”,宇宙观与政治观的结合更加紧密,周人则完成了“帝”向道德化之“天”的转变和“天下政治观”的人文化。因此,真正有可能“丰富一般社会科学理论”的探索方向之一,应该是原始信仰思想“人文化”并转化为政治理念的中国智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社会发展理论是中华文明起源理论的基石,考古资料和古史文献记载是中华文明起源理论创新的源泉。考古发现与古史记载多有契合,绝非偶然,是古史记载自有“真实的素地”的明证。“古国”概念的提出、“天极宇宙观”“天下政治观”的讨论,均得益于古史记载的启发。但有学者通过摒弃考古资料以维护古史记载,存在深陷大一统“怪圈”而不能自拔的茫然。因此,文明起源研究只有以考古资料为基础,才能激发切实的理论创新。他强调,要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构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研究的话语体系,是讲好中华文明故事,让世界认识中国的前提。在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实践中,须不断丰富和完善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中国考古学理论建设仍路漫漫而修远,在世界文明研究中获得令人信服的话语权也需持续上下求索。(李新伟《构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话语体系》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在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B.“连续”与“断裂”两种文明形态的交流互动对早期王朝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C.良渚文化将“天极宇宙观”这一原始信仰系统化,构建起了中国早期的国家形态。D.在文明起源研究中,古史记载与考古资料二者缺一不可,但考古资料更具权威性。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以良渚文化为例,论证了中国从史前到文明的过渡中,主要体现为连续性的特点。B.文章通过分析西方文明的形成与特征提出社会科学中西方一般法则不具普遍应用性。C.文章以时间为序梳理了我国原始信仰思想“人文化”并转化为政治理念的中国智慧。D.文章运用正反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突出考古资料在文明起源研究中基础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中华文明呈现“连续性”与西方文明呈现“断裂性”的原因各异。B.“古国”领导者凭借垄断与“天极之神”的沟通,创建了以“天极宇宙观”为基础的文化形态。C.“天极宇宙观”强调“天极”为宇宙秩序枢纽,进而推进了“天下”范围一体化政治秩序的形成。D.讲好中华文明故事,让世界认识中国,其前提是要构建起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研究的话语体系。【正确答案】1.A2.B3.B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连续’与‘断裂’两种文明形态的交流互动对早期王朝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错误,根据原文“‘连续’与‘断裂’文明的形成道路二分法,其实尚可商榷,但这样的理论探索,引发我们对早期关于文明演进关系的深思”可知,文章是说“连续”与“断裂”两种文明形态,引发我们对早期关于文明演进关系的深思,而选项是说“对早期王朝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原文不符。C.“良渚文化将‘天极宇宙观’这一原始信仰系统化,构建起了中国早期的国家形态”错误,根据原文“‘天极宇宙观’成为原始信仰的核心内容”,“距今5000年前后的良渚文化将此原始信仰系统化,成为构建早期国家的重要依托”可知,文章是说“构建早期国家的重要依托”,而选项是说“构建起了中国早期的国家形态”,与原文不符。

D.“但考古资料更具权威性”错误,根据原文“中国考古学理论建设仍路漫漫而修远,在世界文明研究中获得令人信服的话语权也需持续上下求索”,可知“但考古资料更具权威性”于文无据。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社会科学中西方一般法则不具普遍应用性”错误,根据原文“以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为源头的西方文明,则主要以技术手段来突破自然的束缚,开辟了‘断裂性’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道路,‘实在是个例外’。因此,社会科学中自西方经验而来的一般法则不具有普遍的应用性”可知,文章是说“社会科学中自西方经验而来的一般法则不具有普遍的应用性”,而选项是说“社会科学中西方一般法则不具普遍应用性”,与原文不符。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古国’领导者凭借垄断与‘天极之神’的沟通,创建了以‘天极宇宙观’为基础的文化形态”错误,根据原文“‘天极宇宙观’成为原始信仰的核心内容,垄断与‘天极之神’的沟通,是‘古国’社会领导者获取权力的重要方式”可知,原文是说“天极宇宙观”成为原始信仰的核心内容,垄断与“天极之神”的沟通,是“古国”社会领导者获取权力的重要方式,而选项是说“古国”领导者,创建了以“天极宇宙观”为基础的文化形态,与原文不符。故选B。四川省成都七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进入新世纪以来,中西方美学界出现了一种“回归生活世界”以重构美学的趋向。这种美学在当代西方被称为“日常生活美学”,在中国则被称为“生活美学”。在当代中西方不同历史语境下,研究中国的“生活美学”,还须从本土传统入手。应该说,生活美学的根就在中国。从孔子和老子分别建树起中国儒家生活美学与道家生活美学传统开始,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传统已经存续了几千年,一直是中国审美文化的主流。这是由于,在中国人的生活当中,审美与生活始终处于一种不即不离的微妙关联当中,这种传统始终没有断裂过,一直延续至今。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美学就是生活美学,因为中国人的生活被古人赋予了审美化的追求,中国人的审美也在古代被奠定了生活化的根基。西方美学曾经更关注艺术,中国美学却早已聚焦生活。生活美学对于西方而言是一个新思潮——西方没有将生活审美化的悠久传统,尽管他们的艺术传统非常久远。生活美学乃是根源于中国本土既植根于生活又超逾于审美的悠久传统。生活美学在中国,具有世界其他文明难以企及的广度与深度。这种本土美学关涉很广,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第一是“生理的”生活美学,这关乎广义之“性”,如饮食、饮茶等。第二是“情感的”生活美学,这关乎广义之“情”,如闲居、交游、雅集、人物品藻等。第三是“文化的”生活美学,这关乎广义之“文”,诗、书、画、印、琴、曲、园林、博弈、游艺乃至于游山玩水皆属此类。美学在中国与民众生活联系得最为紧密,审美已深入生活。“生活美学”乃是一种“体用不二”的美学。这个“体”,就是生活之体,就是中国民众的衣、食、住、行、用、娱的生活本体;这个“用”,就是将生活美学应用在生活本体上。中国的书法就是最显明例证。从王羲之、颜真卿到怀素,他们的作品不是正襟危坐着创作出来的,而是包孕在实用化的信札、便条、序跋、祭文等等之中。我们发现,书法作为文人的日课,日常书写才是常态,书法从古至今都没有脱离生活。道理很简单,书法之“书”不过就是写字,写出了一定的法度和美感才成其为“法”。如今,中国人还在延续这个古老的生活美学传统。从茶道、花道、香道、汉服、家居、日常设计、公共艺术、社区设计到城市规划等各个领域,生活美学的践行者们都在倡导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充分审美化。这恰恰是中国人对自身生活传统的一种复兴,而不是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拿来。这股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潮流,正在悄然形成一种运动。所以,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是一种生意盎然的活的传统,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东方生活美学最佳范本。当然,当代中国需要整体的美学规划,既然曾是“礼仪之邦”,那将来也要成为“美善之国”,这才符合“礼乐相济”的华夏悠久传统。当今中国生活美学的积极践行者们,就是在发现中国人的生活之美,从而为中国生活立“心”——立“美”之心。我们最终要的,并非生活的“美学”,而是审美地“生活”。(摘编自刘悦笛《生活美学——阐释美好生活之道》)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生活美学的根就在中国,中国美学就是生活美学,中国人的生活具有审美化追求,中国人的审美具有生活化根基。B.中国书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