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_第1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_第2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_第3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_第4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例题: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对立的实质是(单选)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第一页,共62页。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

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有力武器。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的原则区别在于:A.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或者是否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是否承认认识过程的辩证法第二页,共62页。例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多选)A.世界的可知性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C.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认识发展的辩证法第三页,共62页。二、认识的本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1.认识的主体:从事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2.认识的客体: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对象例题:“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单选)A.人的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第四页,共62页。三、实践(社会实践)1.实践定义: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2.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基本形式:A.生产实践: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其他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工农林牧副渔等的生产活动都属于生产实践即最基本的实践活动B.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社会政治实践)政治活动阶级斗争社会改革社会革命社会管理公检法的办案活动C.科学活动(科学实验、科学文化实践):为改造自然和社会而进行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活动第五页,共62页。例题1.下列属于社会实践基本形式的具体表现有(多选)A.司法人员办案B.艺术家表演C.农民培育新作物品种D.运动员训练E.医生诊病第六页,共62页。2.下列哪些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010年济南市直真题,多选

A.农民种田B.渔民出海捕鱼

C.技术革新的试验

D.阶级斗争

第七页,共62页。四、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知和行的关系)(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从实践直接获得的知识是直接经验,从他人和书本获得的知识是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源”和“流”的关系。所以我们既应注重参加实践,又要注重获得书本知识。不能说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那个可靠,那个不可靠)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还是要亲口尝一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行先于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第八页,共62页。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实践提出新的课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认识和探索(2)实践的发展为认识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经验材料(3)实践的发展不断为认识提供越来越先进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认识发展(4)实践中锻炼和提高了人的思维能力,推动认识发展“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恩格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第九页,共62页。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或归宿)。(注意:认识的任务和认识的目的不是一个意思)结论: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改革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第十页,共62页。例题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表明作者强调(单选)A.没有知就没有行B.先行后知,重在行C.先知后行D.知行并进第十一页,共62页。2.我国古代有一句名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哲学角度来理解,它强调的是(单选)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B.书本和实践都是认识的来源C.书本知识越多,实践经验越丰富D.既要学习间接经验,又要获得直接经验第十二页,共62页。3.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多选)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C.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D.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第十三页,共62页。4.西红柿原来生长在秘鲁的森林中,由于艳丽诱人,人们担心有毒,只欣赏不敢吃。16世纪英国公爵带回一株给女皇伊丽莎白,从此落户欧洲,世代相传,无人敢吃。200多年后,法国一位画家冒险尝了一口,感觉味道可口,并未中毒。后经分析发现含有多种维生素。这一事实蕴含的哲理是(单选)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践是认识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第十四页,共62页。(二)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指导作用、能动作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导致实践失败列宁:“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马克思:“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改造世界的强大的物质力量。”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知和行、实践和认识的统一,强调二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是唯心主义:一念发动处便是行。)“摸着石头过河”——实践“顶层设计”——理论第十五页,共62页。例题1.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从哲学上看,这说明(单选)A.改革开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方向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D.科学理论决定改革开放的进程第十六页,共62页。2.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而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多选)A.知行不可分割B.知行合一C.知行相互促进D.行先于知第十七页,共62页。五、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一)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1)对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本质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和各个方面的反映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有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反映形式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和全体的反映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反映形式认识的高级阶段

第十八页,共62页。感觉硬!红!甜!圆!

感性认识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

表象是感觉和直觉在头脑中的回忆和再现。第十九页,共62页。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特性的思维形式判断是对物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理性认识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鱼鸟判断

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动物推理

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鲸用肺进行呼吸鲸不是鱼类动物第二十页,共62页。(2)统一: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上升到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注意:人的感性认识在任何时候都不是纯粹的,而是受人的理性认识的影响和制约。毛泽东:“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马克思:“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第二十一页,共62页。

(3)意义:在理论上反对割裂两者关系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错误、在实际工作中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唯理论、教条主义的错误:夸大理性认识、理论的作用,贬低感性认识、感觉经验的作用。经验论、经验主义的错误:夸大感性认识、感觉经验的作用,贬低理性认识、理论的作用。不能说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那个可靠,那个不可靠亲眼所见的不一定是真实的熟知不等于真知第二十二页,共62页。2.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1)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获得尽可能丰富而真实的感性认识材料。(2)我们的大脑,运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正确的加工制作、概括提炼。第二十三页,共62页。例题1.“盲人摸象”的哲学寓意是(多选)A.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要坚持全面观点,克服片面性C.要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占有感性材料必须全面完整D.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联系,只从感知事物局部特征下结论是错误的第二十四页,共62页。2.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多选)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第二十五页,共62页。3.“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多选)A.理论脱离实际B.经验论C.教条主义D.唯理论第二十六页,共62页。4.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是(多选)A.感性材料十分丰富且合乎实际B.用辩证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C.用科学的观点分析、概括感性材料D.用科技手段搜集、整理感性材料第二十七页,共62页。(二)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重要性及飞跃条件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重要性:(1)实践(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实践需要理论指导(2)这次飞跃可以使精神力量转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补充、丰富和发展。2.飞跃条件:指导实践的理论应该尽可能是正确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为群众所掌握;要有正确的工作方法。第二十八页,共62页。(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反复性)和无限发展(无限性)(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1.认识运动不断反复的原因(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第一,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受到客观事物本身的限制。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其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第二,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受到主体的实践范围、实践能力、知识水平、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2.认识无限性的原因:物质世界是无限的;每一代人,每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人的思维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统一.(√)第二十九页,共62页。例题1.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圆球体”“扁球体”和“不规则扁球体”的漫长过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体现的哲理是(单选)

A.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和抛弃

B.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C.意识随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

D.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

2022/12/1730第三十页,共62页。2.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主要说明(单选)

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意识很难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2022/12/1731第三十一页,共62页。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经历了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过程。这表明(省直真题,单选)

A.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推动作用

B.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C.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2022/12/1732第三十二页,共62页。4.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收入分配问题上将过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提法,改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我国在分配问题上认识的变化发展表明(省直真题,多选)A.通过实践,总会发现认识上的错误B.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C.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D.客观形势发展变化了,主观认识也要跟着发展变化第三十三页,共62页。(四)认识运动的总过程或总规律及其意义1.认识运动的总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2.意义(1)认识运动的总过程告诉我们: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统一是具体的是指:主观、理论要和具体的客观、实践相结合;统一是历史的是指:主观、理论要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践相结合。我们要反对主观、理论落后于客观、实践的右倾错误和企图超越历史阶段的“左”倾错误。反对右的错误就要解放思想;反对“左”的错误就要实事求是。(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理论基础)与党的思想路线(具体运用或体现)是一致的

第三十四页,共62页。(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理论基础)与党的群众路线(具体运用或体现)是一致的从群众中来——从实践到认识到群众中去——从认识到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哲学依据:A.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B.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第三十五页,共62页。例题:《孙子兵法》有云:“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而战,大破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上,痛失街亭。这两个史实说明(单选)A.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C.不同性质的认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不同作用D.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第三十六页,共62页。六、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这不是认识能力,但作为精神力量参与认识)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这属于认识能力)等也属于非理性因素。它在认识中的主要作用有:第一、动力作用。积极的情感、情绪给认识活动注入活力,对认识的发展是一种推动力量。第二、诱导作用。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会使人产生种种想象和幻觉,这是科学创造中的极可贵的品质。第三、激发作用。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激发下会导致直觉和灵感,激发人的创造力。理性因素起主导作用,非理性因素受理性因素的制约第三十七页,共62页。例题: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说明(多选)A.认识过程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B.情感、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是人都具有的认识能力C.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D.积极的情感、情绪对认识的发展是一种推动力量第三十八页,共62页。第二节真理及真理标准一、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1.客观真理即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2)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第三十九页,共62页。例题:所谓客观真理是指(多选)A.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B.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C.真理中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D.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第四十页,共62页。2.唯心主义真理观的错误: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坚持主观真理论唯心主义真理观的表现:有用即真理的实用主义真理观、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等3.真理的具体性:真理有其适应的范围和条件。4.真理是一元的:在同一条件下正确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真理多元论的错误: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绝对性第四十一页,共62页。5.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既是绝对的(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有原则界限,不能混淆),又是相对的(两者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向谬误转化的原因:真理是具体的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一个过程(历史的)谬误向真理转化的原因: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失败常常是成功之母将超出一定范围的认识回到原来的范围第四十二页,共62页。真理与谬误在同一范围内不能相互转化(√)真理里面包括着谬误的成分(×)真理可以被推翻(×)真理是客观实在(×)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真理一定能战胜谬误(√)真理在同谬误的斗争中得到发展(√)第四十三页,共62页。例题1.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做“异端邪教”加以打击,毁掉哥白尼的书,烧死布鲁诺,审讯伽利略,但这并没有改变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这一事例说明(多选)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C.客观规律是由伟人创造的D.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第四十四页,共62页。2.把社会上多数人承认的观点视为真理,这种认识实质是(多选)A.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B.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观点C.主观真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第四十五页,共62页。3.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观点,对于阶级社会来说是真理,而对于阶级产生以前或阶级消灭以后的社会来说,就不再是真理。这体现了(省直真题,单选)A.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B.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第四十六页,共62页。4.1991年冬天,英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罗伦兹教授用计算机模拟天气预报实验时,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他使用同台计算机和相同的计算程序,仅仅是第二次输入数据时四舍五入了小数点后的一个小小数值,其结果却大相径庭。令罗伦兹教授目瞪口呆:一个是晴空万里,一个是倾盆大雨。这种细微的误差造成巨大差异的结果会反复重演,真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一事实表明(单选)A.真理和谬误是截然对立的B.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谬误不能转化为真理C.真理超出自己的适用范围就会转化为谬误D.真理和谬误的转化是无条件的第四十七页,共62页。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1.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无限性、无条件性(1)凡是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2)人类按其本性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世界,这也是无条件的。(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2.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有限性、有条件性(1)真理反映对象的范围或者广度是有限的,认识有待于扩展。(2)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只能是相对正确的,即认识的深度、精确度是有限的,是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

第四十八页,共62页。3.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之中有相对,无数的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人的一切知识都具有相对性(√)

第四十九页,共62页。4.意义理论意义:反对割裂两者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错误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体系,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既要坚持,又要创新和发展。把马克思主义公式化、照抄照搬是绝对主义的表现,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相对主义诡辩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认识具有主观差异性、主体性“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真理观上是真理多元论真理的属性: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绝对性、相对性、一元性、全面性、过程性第五十页,共62页。例题1.“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的有(多选)A.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B.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C.相对寓于绝对之中D.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没有固定不变的界限第五十一页,共62页。2.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多选)A.它是不完全可靠的真理B.任何真理都有一定条件和限度C.任何真理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发展D.任何真理都含有一些不可避免的错误成分第五十二页,共62页。3.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句名言的哲学意蕴是(单选)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C.世界上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第五十三页,共62页。4.“谎言重复一千次,就会变成真理”,这就是说(多选)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B.真理和谬误有确定的界限C.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D.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E.有用就是真理第五十四页,共62页。三、真理标准(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它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和中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1.实践的优点:普遍性

直接现实性2.实践高于认识,是因为它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3.用实践的最终结果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第五十五页,共62页。

实践高于(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