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强化 巩固练-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强化 巩固练-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强化 巩固练-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强化 巩固练-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强化 巩固练-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1.戊戌变法期间,李鸿章在信中称:“朝廷锐意振兴,讲求变法,今日明昭多由康有为、梁启超等怂恿而出,但法非人不行,因循衰惫者,岂有任事之才,不过敷衍门面而已。”据统计,在开始变法后的103天,先后发布的诏令就有184条之多,这些措施彼此不配合,又无后续准备。这些反映出维新派进行的此次变法(

)A.触犯到守旧派的利益 B.未能促进国人的觉醒C.经验不足且急于求成 D.缺乏深厚的社会基础2.“各省抚督文武大吏,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该条约的内容反映了(

)A.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工具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3.马克黄在《世界文明史(下)》记载到:当道义的愤怒仍然同旧时代连在一起的时候,正义者是不可能战胜非正义者的。但是,在庚子事变的枪炮沉寂以后,自胶州湾事件以来的瓜分狂潮也失去了其滔滔势头。这则材料的主要强调了(

)A.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 B.义和团运动的意义C.反割台斗争的民族气节 D.辛亥革命的积极性4.康有为在1898年上书的《请禁妇女缠足折》中说:妇女缠足导致吾国之民,尪弱(瘦弱、衰弱之意)纤偻,为其母裹足,故传种易弱也。今当举国征兵之世,与万国竞,而留此弱种,尤可优危矣。这一思想(

)A.有力促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B.有效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C.体现了生物进化的科学思想 D.反映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5.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据此判断(

)A.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 B.进化论推动了维新变法的进程C.戊戌变法推动了思想启蒙 D.民主思想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6.1900年,从5月开始,以黄河流域下层群众为主体的义和团运动高潮勃起,席卷了华北,武装“灭洋”;8月,唐才常领导自立军在长江沿岸地区发动的反清武装起义;10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在珠江流域领导了惠州起义。这反映出(

)A.反清成为各阶层主要目标 B.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C.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7.1895-1898年间,全国成立的学会有103个,其中康有为创立强学会遭到封禁和解散,但当时“风气渐开,已有不可抑压之势”,多以图存为宗旨,这说明(

)A.维新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B.中体西用思想已遭弃用C.民族民主意识正在觉醒 D.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建立8.1900年6月,慈禧太后作出向英、法等11国“宣战”的决定后,湖广总督张之洞表示“坐拥东南,死不奉诏”,两江总督刘坤一则称“慈禧的政府已经完了”。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

)A.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冲击C.君主专制统治走向终结 D.在南方的统治土崩瓦解9.20世纪初,梁启超倡导史学革命,认为传统史学重视“一朝一姓兴亡之所由,谓之君史”近世史学重视“一城一乡教养之所起,谓之民史”。民史能够起到“激励其爱国之心,团结其合群之力,以应今日之时势而立于万国”。据此可知,梁启超倡导史学革命旨在(

)A.培植国民意识以挽救民族危机 B.否定传统史学的价值C.反思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原因 D.用近世史学改造社会10.针对中国革命,梁启超认为“然则中国之能救与否,惟视人民之能为要求、肯为要求与否以为断。夫彼毫无政治智识、毫无政治能力者,不知要求为何物,不知当要求者为何事,固无冀焉矣”。在此,他强调(

)A.推行暴力革命 B.实施民主共和 C.提升国民素养 D.建立君主立宪11.据时人记载,戊戌变法运动中“民间祠庙,其有不在祀典者,由地方官晓谕民间,一律改为学堂。各处痞棍借以索诈僧尼胁迁他处,或没其产,或以轻价得之,僧尼尤被其患”。这表明,维新变法运动(

)A.触及土地制度 B.脱离群众基础 C.反对愚昧迷信 D.建构新生活方式12.1900年6月,在慈禧太后向英、美、俄、法等十一国宣战后,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划牵线下,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山东巡抚袁世凯等却和各参战国达成了互不侵犯协议,史称“东南互保”。这反映了(

)A.中外反动势力开始相互勾结 B.中外关系发生根本性改变C.清廷与东南督抚的矛盾不可调和 D.地方督府势力膨胀冲击中央集权13.1895年5月,康有为等上书清廷建议:在武英殿设“议郎”,成员取自“翰林”“荐举”“上书“公推”,职贵为顾问,有权上驳诏书,下达民词;每十万户公推一名“议郎”,会议内外兴革大政、筹响事宜,经多数通过后交政府各部执行。康有为等人旨在(

)A.践行中体西用理念 B.实现救亡图存愿望C.追求民主共和理想 D.宣传维新变法主张14.1902年梁启超在《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中指出:“封建之运,东西所同也……然欧洲、日本,封建灭而民权兴,中国封建灭而君权强,何也?……人民复无自治力以团之理之,然则非行莫大之专制,何以立国乎?”其旨在(

)A.探讨君主专制形成的历史原因 B.论证启蒙国民的现实必要C.阐释君主专制与历史国情适应 D.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15.康有为认为,只要光绪帝下诏变法,中国的面貌很快就能焕然一新,他说:“纪纲一变,十年之内,富强可致。至二十年,久道化成。以恢属地而雪仇耻不难矣。”这可用于说明(

)A.维新运动得到统治者支持 B.维新派急于改变落后的现状C.戊戌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 D.维新变法增强了中国的国力16.欧美列强与清政府议定《辛丑条约》时,就写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必须革故鼎新……其如何变通之处,由诸国大臣酌定,中国照允施行。”这表明(

)A.列强业已完成瓜分中国的行径 B.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C.近代中国外交开始半殖民地化 D.理藩外交不适应列强侵华需要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代的体育活动根植于汉代的思想和意识形态之中。汉初,各家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促进了体育活动的发展。70多年后,“射、御、数”的体育教育被从“六艺”中剔除,竞争性和对抗性强的体育活动也逐渐变成了传习封建礼节、宣传封建道德的手段。东汉时期,更多的人追求“长生不死”和“肉体成仙”,所以,这时的体育活动特别注意保健和强身功能。当时,讲求呼吸守意的习禅方法与养生健体相互结合,也为体育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摘编自钱文军《汉代体育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与思想基础》材料二:谭嗣同(1865-1898)是我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由于受墨家任侠精神的影响,谭嗣同认为汉宋士人和学派之“任侠”精神是“依仁蹈义,舍命不渝”,应予以继承和弘扬,只有弘扬尚武之风、武侠之风、体育之风,民才自强、国将不衰。他认为西方诸国的强大在于“喜动”,而中国的落后在于“好静”,倡导引进西方体育,以体育兴国强民。他还主张“废缠足”、兴办“女学”,使妇女和男人享有同样的接受教育、参与体育的权力。——摘编自戴伟宇《中国近代思想家谭嗣同体育思想考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汉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对体育发展产生的相应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谭嗣同体育思想的特点。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轰破了国人几千年“天朝上国”的迷梦。至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既要面对“发逆”之患,还要应对“洋人”之灾,困顿之势,尤若重病之躯,举步维艰。——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材料二

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科学论断是符合历史实际的,而且为国内绝大多数历史学者所公认。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是在世界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和中国的封建社会日趋没落、封建统治日益腐朽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中国就开始丧失了独立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由此一步一步地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摘编自李侃、李时岳等著《中国近代史》材料三

到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时期,维新变法思潮在早期维新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到了高潮,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为代表的维新派,广泛宣传变法维新思想,积极著书立说,并形成了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启蒙思潮,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1)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举步维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强发动的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战争。(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维新变法思潮高涨的背景。1.C【详解】根据材料“今日明昭多由康有为、梁启超等怂恿而出,但法非人不行,因循衰惫者,岂有任事之才”“184条之多”“彼此不配合,又无后续准备”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维新派在戊戌变法中经验不足且急于求成,C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触犯到守旧派的利益,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对国人觉醒的促进与否,排除B项;题干并未反映戊戌变法有无深厚的社会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2.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可见清政府惩办反对外来侵略的民众,结合所学《辛丑条约》规定,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C项;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故选A项。3.B【详解】根据“但是,在庚子事变的枪炮沉寂以后,自胶州湾事件以来的瓜分狂潮也失去了其滔滔势头。”可得出这是指义和团运动打破了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的企图,B项正确;庚子事变是指义和团运动,不是太平天国,也不是甲午战后的反割如斗争,更不是辛亥革命,排除ACD项。故选B项。4.D【详解】根据材料“尪弱(瘦弱、衰弱之意)纤偻,为其母裹足,故传种易弱也……尤优危矣”,可以看出康有为把禁止妇女缠足运动与子孙后代的健康,乃至征兵强国的大事联系在一起,这正是反映了晚清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D项正确;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禁止缠足一事是其中重要内容,因而说有力促进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只是讲到康有为1898年上书《请禁妇女缠足折》,没有讲到之后是否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达尔文的“物竞天泽、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5.C【详解】根据材料“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可知维新派人士就是这些人转化而来,他们借用进化论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来推动维新变法,推动思想启蒙,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的人士大部分原来就是具有新思想的人而非传统士人转化而来,材料反映的不是新文化运动,排除A项;进化论仅是利用工具,维新派人士借用进化论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来推动维新变法,排除B项;革命派人士大部分原来就具有新思想的人而非传统士人转化而来,排除D项。故选C项。6.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大江南北反帝反封的浪潮此起彼伏,“灭洋”的义和团运动、反清的武装起义就是这种时代潮流的反映,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所以不能说“反清成为各阶层主要目标”,且地主阶级是要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排除A项;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指的是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7.C【详解】根据材料中的“1895-1898年间,全国成立的学会有103个,其中康有为创立强学会遭到封禁和解散,但当时‘风气渐开,已有不可抑压之势’,多以图存为宗旨”信息可知,1895—1898年间中国成立了一百多个学会,当时成立的学会多以救亡图存未宗旨,反映了当时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C项正确;维新思想在当时只是兴起,并未成为主流社会思想,排除A项;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标志着“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实践的破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学会,学会在当时多属于维新团体,排除D项。故选C项。8.B【详解】根据材料“1900年6月”,“坐拥东南,死不奉诏”,“慈禧的政府已经完了”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南方各省督抚无视中央政府的诏令,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这反映出清政府的中央集权体制遭到冲击,B项正确;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排除A项;1911年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排除C项;在南方的统治土崩瓦解,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9.A【详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以及中国民主革命运动发展的需要,梁启超在史学领域批判封建的“君史”,提倡资产阶级的“民史”,其实质是批判中国传统史学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表达了梁启超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变法改良政治制度的思想,所以梁启超倡导史学革命旨在培植国民意识以挽救民族危机,A项正确;材料只是阐述民史更符合当下社会的需要,并没有否定传统史学的价值,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在反思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排除C项;根据材料“民史能够起到“激励其爱国之心,团结其合群之力,以应今日之时势而立于万国”可知梁启超倡导史学革命根本目的不是改造社会而是培植国民意识以挽救民族危机,排除D项。故选A项。10.C【详解】根据材料“惟视人民之能为要求,肯为要求与否以为断”,“毫无政治智识,毫无政治能力者,不知要求为何物,不知当要求者为何事,因无冀焉”可知,梁启超强调政治革命的成败与国民素养关系密切,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中国革命与国民素质之间的关系,未涉及暴力革命,排除A项;梁启超是微信派的代表,主张的是君主立宪制,未涉及政治体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梁启超对政治体制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C项。11.B【详解】材料“民间祠庙,其有不在祀典者,由地方官晓谕民间,一律改为学堂”“各处痞棍借以索诈僧尼胁迁他处”体现的是维新派四处树敌,政治经验不成熟,脱离群众,B项正确;维新变法并未触及土地制度,排除A项;材料与反对愚昧及构建新生活方式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12.D【详解】根据材料“1900年6月,在慈禧太后向英、美、俄、法等十一国宣战后,......达成了互不侵犯协议,史称‘东南互保’”可知,在清政府向列强宣战情况下,东南各省督抚为了地方利益与列强“互保”,反映了地方势力的膨胀,冲击了清朝的中央集权,D项正确;中外反动势力开始相互勾结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排除A项;“东南互保”没有使中外关系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排除B项;“东南互保”反映了清廷与东南督抚的矛盾,但还没有到不可调和的程度,排除C项。故选D项。13.B【详解】根据“1895年5月,康有为等上书清廷建议……会议内外兴革大政、筹响事宜,经多数通过后交政府各部执行。”可得出康有为等人公车上书是在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这下进行的,他们提出的建议旨在实现救亡图存愿望,体现了爱国精神,B项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排除A项;民主共和是革命派的主张,排除C项;D项不是主旨,材料并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14.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中西政治制度不同的原因在于“人民复无自治力”,即启蒙国民是改变政治制度的重要基础,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西政治制度不同的原因,没有探讨君主专制形成的历史原因,排除A项;材料所述内容主要在论证启蒙国民的必要性,君主专制与历史国情关系不是材料主旨内容,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排除D项。故选B项。15.B【详解】材料中康有为认为只要光绪帝下诏变法,中国的面貌就会焕然一新,这一乐观想法并不符合中国实际,但从侧面说明当时维新派急于改变中国落后的现状,B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光绪帝对变法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思想解放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维新变法并没有成功,故也没有增强中国的国力,排除D项。故选B项。16.B【详解】由材料可知,中国政府机构设置已经不能由清政府自己说了算,而是完全由列强来决定,清政府只是“照允施行”,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这说明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B项正确;19世纪末,列强业已完成瓜分中国,排除A项;近代中国外交开始半殖民地化,始于总理衙门的设立,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传统理藩外交就不能适应外国列强侵华需要,迫使清政府相继设立五口通商大臣、总理衙门,排除D项。故选B项。17.(1)影响:汉初“百家争鸣”客观上促进了体育发展;汉武帝后独尊儒术与宣传封建道德弱化了体育的竞技性;东汉时期,道教和佛教思想促进了养生体育的发展。(2)特点:体育发展与爱国救亡相结合;受传统文化影响;学习西方;提倡男女平等。【详解】(1)影响:根据材料一“汉初,各家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促进了体育活动的发展。”可推出汉初“百家争鸣”客观上促进了体育发展;根据材料一“70多年后,‘射、御、数’的体育教育被从“六艺”中剔除,竞争性和对抗性强的体育活动也逐渐变成了传习封建礼节、宣传封建道德的手段。”可推出汉武帝后独尊儒术与宣传封建道德弱化了体育的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